香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经验

香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经验

一、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尚丹丹[1](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汤佳[2](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张展筹,刘运君,李乐之[3](2014)在《香港精神科护理特色介绍》文中认为在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笔者有幸与国内近20名精神科护理同仁一起,在香港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参观、学习。通过参观精神病医院、访问香港心理卫生会、并与精神科护理同仁学习交流,对香港精神科护理服务,特别是精神科康复护理服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收获很大。现将香港地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介绍如下。1香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香港现行的医疗体系下主要有两套医疗系统:一个是由香港医院管理局(Hospital Authority)管辖的公立医疗系统;另一个是

杨清玲[4](2013)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和住院治疗相比,社区精神康复的作用和价值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缺乏成熟的工作模式为指导和依托。基于这种现实考虑,本文借鉴国外普遍流行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发展模式,结合国内外社区精神康复的实践经验,通过探讨北京市M区的精神康复工作为依托,根据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找出了目前我国精神康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精神康复工作模式。

张艳[5](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许冬梅,邵静,吴艳[6](2012)在《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2009年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已达到17.5%,每100个人中就会出现1例重症精神疾病患者。2011年,我国首部关于精神卫生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获原则通过,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同等重要,在发达国家,精神疾病管理基本上是团队服务的模式,并且有强大的社区服务体系作支撑,而我国目前还多限于在医院内由医生和护士来负责患者的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将在精神病患者康复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自2011年起,精神科护理被列入到护士执业考试内容中,试题所占比例将逐年增高《,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也明确提出: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5个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本期策划从国内外精神科护理教育及学科发展现状,精神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层面进行探讨,对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还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院长王向群教授进行了采访,并介绍了其院内开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程干预服务模式"的进展,以期为各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精神科护理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受益。

冯燕华[7](2012)在《香港精神康复护理介绍》文中研究表明围绕精神障碍患者"医"、"学"、"居"、"行"、"娱"等五个方面为主题介绍香港精神康复护理服务。即从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服务,病患教育,居住及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照顾及训练,职业康复培训及工作就业,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及维权等,反映香港精神康复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并通过多机构协作、多学科渗透、多行业参与,形成一个整体;开展多样化特色服务,照顾到不同年龄、不同病种及疾病不同阶段的需求,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精神康复服务。

刘影,陈红卫[8](2009)在《杭州市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模式》文中提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功能从单纯的护理模式逐步向护理、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转变。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很早就开设有社区护理服务机构。社区护理主要是指预防疾病、保护人群、促进健康,是结合公共卫生学、护理学理论,用于促进、维护群众的健康。而社区康复护理则是指护理人员应用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在康复治疗师

张雪静,骆焕荣[9](2008)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对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对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应用防治结合,配合各式各样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观察社区防治前后4253例精神病人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社区防治康复后,精神病人的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显着提高(P<0.05);精神病人的肇事率显着下降(P<0.01);杜绝被"关锁"精神病人(P<0.01)。病人自身症状监控能力及药物自我处置能力显着提高(P<0.05或P<0.01)。结论"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卫生模式对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效果显着,具有成本低、效果显着的特点,应积极推广应用。

黄荣秋[10](2002)在《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文中提出

二、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3.1 胜任力(Competency)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法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3 统计学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性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7 指标权重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阶段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5.3 数据统计阶段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访谈结果
    3 预函询结果
        3.1 专家基本资料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4.2 专家积极性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讨论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结论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香港精神科护理特色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1 香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2 社会福利机构
2 香港精神卫生服务团队
    2.1 香港精神卫生服务团队的组成
    2.2 精神专科护士的职业要求
    2.3 香港护士岗位
3 香港精神科护理服务新理念
    3.1 住院患者护理
    3.2 日间医院护理
    3.3 社区康复护理
4 小结

(4)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证分析方法
        1.4.3 系统分析方法
第2章 精神病社区康复的理论基础
    2.1 社区康复的概念
    2.2 社区精神康复工作的概况和发展
    2.3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特点
    2.4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
        2.4.1 躯体症状的康复
        2.4.2 心理障碍的康复
        2.4.3 职业能力的康复
        2.4.4 社会能力的康复
    2.5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形式
        2.5.1 以监护小组为主体开展家庭康复
        2.5.2 以街道等单位建立的福利性组织从事机构康复
        2.5.3 以恢复工作能力而实现职业康复
    2.6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优势
        2.6.1 减少社会化功能的障碍或丧失
        2.6.2 最大限度地保障精神康复者的各项权利
        2.6.3 支持精神康复者在社区作出适当贡献和发挥一定作用
        2.6.4 缓解医院精神卫生工作者人员不足的压力
        2.6.5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第3章 国内外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主要模式和做法
    3.1 美国社区康复模式
    3.2 意大利社区康复模式
    3.3 英国社区康复模式
    3.4 澳大利亚社区康复模式
    3.5 我国香港社区康复模式
第4章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改革:以北京M区为例
    4.1 我国精神康复工作的发展概况
    4.2 北京市M区在社区精神康复工作上的有益尝试
        4.2.1 成立机构,建设队伍,政策支持
        4.2.2 探索建设M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为网络一级机构的医院社区一体化
        4.2.3 二级机构——社区精神卫生分中心
        4.2.4 三级机构——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康复站
        4.2.5 有关M区精神康复工作模式的思考
第5章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5.1 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5.1.1 全社会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
        5.1.2 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康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5.1.3 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5.1.4 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精神科专业工作者匮乏,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
        5.1.5 社区康复和中间病房都需要资金和场地的支持
    5.2 改进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问题的对策
        5.2.1 加强政府领导,保障财政投入
        5.2.2 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多专业合作团队,提供专业支持
        5.2.3 健全网络,落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
        5.2.4 构建社区“精防”网络,强化家庭支持体系
        5.2.5 兴办社区康复之家,促进患者康复
        5.2.6 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兴办院外康复机构、庇护工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神卫生工作与立法
2 精神科护理现状
    2.1 精神科护理服务范畴
        2.1.1 精神科专科护理:
        2.1.2 精神科社区护理:
        2.1.3 精神科个案管理:
    2.2 精神科病房管理
3 精神科护理展望
    3.1 以立法的形式发展精神卫生
    3.2 进一步发展精神疾病社区护理工作
    3.3 大力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管理
    3.4 完善继续教育与知识结构
    3.5 加大专科护士培养力度
    3.6 精神科护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7)香港精神康复护理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医
    1.1 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识别
        1.1.1 地域广泛、形式种类繁多
        1.1.2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无缝隙的实施计划
    1.2 治疗
    1.3 医疗保障
2 学
    2.1 学前训练
    2.2 教育服务
3 “居”
    3.1 中途宿舍
    3.2 长期护理院
    3.3 辅助公屋或辅助宿舍
4 “行”
    4.1 庇护工场
    4.2 辅助就业指导中心
5 “娱”
    5.1 日间中心和康乐社
    5.2 医院自愿探访服务
    5.3 家长、亲属资源中心
    5.4 自助组织
6 结语

四、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2]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香港精神科护理特色介绍[J]. 张展筹,刘运君,李乐之.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07)
  • [4]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管理研究[D]. 杨清玲. 南昌大学, 2013(03)
  • [5]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6]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与展望[J]. 许冬梅,邵静,吴艳. 中国护理管理, 2012(04)
  • [7]香港精神康复护理介绍[J]. 冯燕华. 精神医学杂志, 2012(01)
  • [8]杭州市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模式[A]. 刘影,陈红卫.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
  • [9]“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对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的作用[J]. 张雪静,骆焕荣.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03)
  • [10]香港精神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见闻[J]. 黄荣秋. 右江医学, 2002(06)

标签:;  ;  ;  ;  

香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