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非线性特征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非线性特征

一、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高峰,邓兵,田运涛,毛佳睿,叶振南,郭宁,高幼龙[1](2020)在《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活动规模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白龙江地区泥石流沟谷内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在强降雨的激发下易形成规模较大的降雨型泥石流,泥石流一次冲出量比同等条件下要放大数倍,应用以往泥石流活动规模预测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值误差较大,因此,需构建适用于白龙江流域暴雨型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定量预测方法。以区内降雨频率为10 a一遇的24条沟谷型泥石流历史活动规模为典型实例,结合野外调查,利用MATALB多元非线性统计方法建立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预测模型,结合舟曲三眼峪沟"8·8"特大泥石流等5条暴雨型泥石流灾害特征对预测模型优化完善,构建了不同规模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活动规模定量表达式。结果表明:影响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的有泥石流灾害爆发区面积、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总量及诱发泥石流的降雨条件等3个因素,所建立的模型适用于白龙江流域降雨沟谷型泥石流活动规模的预测。该方法可为经济建设安全地段选址和未来城镇泥石流快速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曹春然[2](2020)在《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石流堰塞坝是由固体颗粒和浆体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天然坝。地震常常会引发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降雨等诱发作用下,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江堰塞湖作为其次生灾害也逐步显现。水位的上升会导致上游回水淹没,堰塞湖溃决还会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地区代表性的泥石流堰塞坝事件进行了野外调查和资料查阅,采取模型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和机理,以及溃决后的洪峰流量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有关文献查阅,统计了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泥石流堵江及溃坝案例。通过泥石流堰塞坝数据资料分析,总结了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和溃决过程,掌握了上游来水流量、坝体形态、坝体高度、黏粒含量和泥石流黏性稀性等对泥石流堰塞坝影响。其次,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泥石流容重条件下泥石流堰塞坝溃决的水槽实验。研究了泥石流堰塞坝溃决的主要过程,主要分为坡面侵蚀过程(阶段I)、陡坎侵蚀过程(阶段II)、侧向侵蚀过程(阶段III)和衰退过程(阶段IV)。分析了5种因素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对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溃口演化机理,对比分析了滑坡堰塞坝与黏性的泥石流堰塞坝在坡面起动机理。对比研究了不同材料组成的堰塞坝侵蚀速率模型。以及提出了一种新的堰塞坝侵蚀过程跟踪技术,可以较好地分析堰塞坝侵蚀过程。最后,文章分析了每一种因素变化时,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流量变化过程,探讨了5种因素对溃决过程的影响,溃决洪峰流量与来水流量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来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速也越来越快。溃决洪峰流量随着背水坡坡度增加而增加,背水坡坡度为0.577(30°)时的溃决流量约为背水坡坡度0.176(10°)时溃决流量的1.7倍。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坝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溃决洪峰时间随坝高的增加而缩短。溃决流量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溃决时间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溃决洪峰流量随着泥石流容重的增加而缓慢降低,但变化的范围不大。根据实验中不同因素对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流量的影响,建立了泥石流堰塞坝溃决洪峰流量的计算公式。

杨春阳[3](2020)在《武都区典型泥石流活动机理与启动判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泥石流活动机理和启动判据是泥石流灾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陇南市武都区受复杂地形、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极端降雨天气影响使得武都区一直是全国泥石流灾害高发地区之一,武都地区发育数十条活动频繁的泥石流沟,本文选取区内泥湾沟、马槽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开展泥石流活动机理以及爆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研究。在众多泥石流模拟软件中,Flo-2D和RAMMS被广大学者认可程度较高,其中Flo-2D软件所需参数较多,结果细节丰富但是在泥石流物源输入过于简单,不能反映物源条件;RAMMS软件可以为泥石流模拟添加物质来源,但所需参数较少,模拟结果粗略。基于此,本文研究采用Flo-2D和RAMMS两类软件,分别模拟不同暴雨条件下,两条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启动所需临界降雨量,在互相比照基础上,综合确定两条泥石流沟的活动特征和启动判据。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天然工况下泥石流流动速度对比分析可知,Flo-2D得出的马槽沟最大流动速度基本处于5-7m/s之间,泥湾沟流速处于7-9m/s范围内,而RAMMS模拟结果中马槽沟泥石流流速处于9-12m/s之间,泥湾沟流速处于11-13m/s内,可以明显看出RAMMS模拟结果大于Flo-2D,结果相差约为80%。将两条泥石流沟堆积深度对比可知,Flo-2D模拟结果中马槽沟最大堆积深度为5-8m左右,泥湾沟为7-9m,而RAMMS结果中两沟堆积深度分别为9-11m和11-15m,从两款软件结果中可以看出,泥湾沟堆积深度要大于马槽沟且RAMMS模拟结果要大于Flo-2D,软件模拟结果相差约为50%。2)拦挡工况下,用Flo-2D进行模拟可知两沟泥石流最大流速变化较小,但是泥石流经过拦挡坝后流速降低明显,而在RAMMS结果中,两沟最大流速基本处于9-12m,降低约为10-20%左右。用FLO-2D模拟的拦挡工况下堆积深度效果较好,拦挡坝前泥石流呈明显堆积状态,马槽沟与泥湾沟最大堆积厚度分别为14、15m左右,RAMMS中治理后最大堆积深度分别处于9-13m、13-17m之间,相较于天然工况其变化量约为20%左右。3)通过使用Flo-2D软件对马槽沟与泥湾沟泥石流进行了临界降雨量反演分析,得出了天然条件下研究区泥石流的启动降雨量和冲出沟口时的降雨量,两沟启动降雨量相同,为2.6mm/h,而冲出沟口降雨量分别为28.17、24.18mm/h。4)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可知,RAMMS软件更适合于流域内含有大量滑坡物源的泥石流,而FLO-2D更适用于流以域内表层松散堆积物为物源的泥石流。

王钟文[4](2020)在《基于动力过程的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区小流域的泥石流定量化风险评估不仅可以为泥石流工程防护措施的设计及部署提供具体直观的参数信息,还可以为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由于缺少高效并且准确的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以及规范全面的定量化的风险评估标准,导致泥石流的风险评估大多停留在了定性的层面上,难以实现从定性到定量化的技术突破。为此,本文基于深度积分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开展泥石流灾害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定量计算出泥石流全运动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耦合泥石流淤埋深度与冲击动量参数构建泥石流强度双因子评价标准,结合概率分布特点,完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标准,并以经济易损度为易损性的定量化评价指标,综合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灾害的风险评估之中,为山区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编程实现考虑侵蚀的泥石流动力学模型针对于目前泥石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采用基础的深度积分连续介质理论的动力学模型,基于Massflow数值仿真平台,以Fortran语言为编程手段,结合Mc Dougall和Hungr提出的经验侵蚀公式,编程实现考虑基底侵蚀的动力学模型,同时将泥石流流量曲线的读取和计算编入计算平台,实现考虑基底侵蚀效应的泥石流动力学计算,定量化提供泥石流的流速、流深等参数。(2)构建定量化泥石流风险评估体系以泥石流的流深以及动量分别考虑泥石流淤埋破坏以及冲击破坏能力,提出泥石流强度的双因子定量化评价标准,结合泥石流概率分布特征,将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泥石流强度分布图耦合为统一的泥石流危险性分布图。将泥石流潜在承灾体基于土地使用类型进行分类,分别进行经济价值计算,并采用转换函数进行标准化,以达到实现以经济易损性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易损性定量化评估。最后,采用联合国颁布的泥石流风险计算公式,将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结果以及易损性评估结果进行耦合,最后构建一套较为全面的泥石流定量化风险评估体系。(3)风险评估体系的实际案例应用—泥湾沟与九寨沟流域针对于泥湾沟案例,首先以其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灾害开展动力学模型验证性工作,然后分别定量化预测其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情况,完成其危险性评估;将承灾体划分为城镇、农田以及道路分别进行易损性评价,最后完成泥湾沟地区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泥湾沟沟口的不合理的排导槽设计以及城镇布局加剧了潜在泥石流的风险,泥湾沟沟口潜在受灾区内20%占比为泥石流高风险区(城镇及道路)、39%的区域为中风险区域(近沟农田)、41%的区域为低风险区。九寨沟流域为多沟分布的流域,分别以同流域内的则查洼沟以及下季节海子沟作为模型验证案例,其准确率达到78%;其次采用相同的计算参数对树正沟流域进行不同重现期的泥石流灾害预测,将承灾体划分为城镇、海子以及道路区域,完成其定量化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树正沟沟口潜在影响区内高风险区占比达21%(树正寨),中风险区占比49%(树正寨及树正群海),低风险区占比为30%(道路空地)。通过对泥湾沟以及九寨沟流域的风险评价,表明研究点内高中风险区达到59%及其以上,因此需完善流域内的拦挡工程措施以及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施紫越[5](2020)在《湖南省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活动最强烈、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区地带特有的能量梯度(复杂的地质构造、集中的降水程度等)使其成为泥石流活动的主要分布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武陵山区的中心腹地,日益增加的泥石流隐患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针对湘西州泥石流的研究还未见详细报道,迫切需要进行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经验公式、地貌参数、模型应用、ArcGIS统计评价等方法,对湘西州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危险性区划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到了如下结论:(1)基本阐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泥石流最集中于龙山县、花垣县和保靖县,主要分布在沅水、武水河谷及其支流两侧;每年的6月、7月、8月是泥石流暴发的高频期,5月、9月是泥石流暴发的低频期;泥石流均由暴雨引发,以沟谷型发育为主,目前多处于壮年期,活跃性较强。(2)初步明确泥石流的影响因素:高程2001000m,坡度2040°、沟谷密度1.11.4km-1的陡坡地带;12181357mm的年降水量;断裂带与次级断裂的破碎集中带;风化较为强烈的寒武系灰岩与白云岩,志留系页岩与粉砂岩,二叠系、奥陶系、震旦系页岩、硅质岩,白垩系砂岩与泥岩,青白口系板岩等基岩;矿山活动产生的废渣堆积;地震活动的累计影响。(3)构建基于信息量、信息量—BP神经网络耦合和最大熵模型的危险性评价体系,引入理论检验和野外检验方式,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适用于湘西州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4)划分泥石流危险性区域:认为年降水量、地层岩性、坡度和断裂构造是影响泥石流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泥石流危险性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片状和条带状特征;将泥石流危险区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极低危险区等5个区域。(5)探讨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将泥石流防治区分为8处重点防治区、3处次重点防治区和8处一般防治区,建议在工程建设时做好泥石流灾害的全面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对于受泥石流灾害威胁严重、但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居民点,结合相关扶贫与生态移民的政策,实行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加强各社区内泥石流的防灾宣传、知识培训与相关演练,使灾害的防治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冯倩倩[6](2020)在《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成生环境及其灾生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怒江高山峡谷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泥石流作为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发生、发展受多种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因此厘清各环境条件因子与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性是进行科学预测和灾害防治的理论依据,为地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对怒江峡谷地区泥石流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相关研究中也只以历史泥石流为研究对象,而作为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灾害高易发的活动泥石流沟,影响其发育的环境条件研究一直被忽略,因此亟待开展相关研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识别和面积-高程积分定量判别,基本查明了怒江贡山、福贡峡谷地区各类型泥石流的空间分布及历史灾害概况,利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统计学方法初步探明了研究区历史泥石流沟、活动泥石流沟发育的环境条件,并结合环境条件空间差异性对不同河段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成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可拓学算法对泥石流灾生趋势进行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丙中洛-匹河乡一带共发育泥石流沟共191条,灾害线密度为0.9条/km,活动泥石流沟共94条,灾害线密度为0.44/km。流域内泥石流灾害发育在时、空上具有一定特点:时间上,研究区泥石流灾害表现出年际活动不稳定的周期性、年内活动的季节性和集中性、日内互动的夜发性和时段性特点,并常与其它灾害相伴生。空间上泥石流沟在普拉底-石月亮乡河段相对集中,活动流沟主要集中在石月亮乡以北地区,大型、特大型泥石流在普拉底乡以北以及石月亮乡以南地区相对集中发育;不同活动性泥石流沟对岸别具选择性,活动泥石流沟在左岸发育;垂向上,历史泥石流沟相对高程差异分布不明显,活动泥石流沟多集中发育在相对高差大于2000m的沟道中。(2)受泥石流流体结构及组成、干流纵比降、堆积区原始地形和主河的冲刷作用,整个河段扇体完整性较差,并呈现出扇形、透镜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区内泥石流堆积扇对主河具阻塞作用,与扇体规模呈正相关,堆积扇的规模与沟道流域的一定发育阶段相联系,扇体体积(V)与流域面积(A)为幂函数相关,具有V=2.42A0.55的变化关系,与沟床比降(J)为负指数相关,具有V=38.19e-0.006J的变化关系,与主沟长度(L)为幂函数相关,具有V=3.761L0.55的变化关系。(3)着重选取坡度、主沟床平均比降、沟壑密度等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从各因子中泥石流发生的相对概率来看,泥石流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条件、构造条件以及降雨条件影响较大,主要分布在坡度25~45°山地面积占比约60%~70%、主沟床纵比降为150‰~350‰,且断裂密度较大、降雨充沛的沟道中;活动泥石流发育明显受构造断裂影响较小,与流域侵蚀程度、岩性、人类工程活动以及植被覆盖情况关系密切,多发育在沟道侵蚀强烈(沟壑密度大于2.0km/km2)、岩体性质较弱、人类工程活动较强且植被覆盖度较低的沟道中。(4)从时间上来看,区内泥石流形成于晚更新世以来,伴随河谷下切速率的增大,泥石流发生频数增加,在全新世以来进入泥石流发育的高发期;近现代以来,工程活动逐渐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工程活动除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物源外,还在长时间尺度内干预复杂的气候系统,导致极端气候的发生,每年雨季泥石流及其引发的灾害问题可能更趋严重。空间上,丙中洛-普拉底一带今后仍为泥石流灾害的极易发河段,且集中分布于贡山县城地区;普拉底-石月亮乡一带为泥石流灾害的高易发河段,泥石流发生的总体规模较小,灾害危险性相对上游较低;石月亮-匹河乡一带为区内泥石流灾害的相对低易发河段,且左岸泥石流易发性高于右岸。

熊木齐[7](2017)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地震频繁发生,泥石流灾害形势日益严峻,对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也更加强烈。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8年“5.12”地震和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国家在白龙江流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泥石流灾害治理。沟谷泥石流治理工程以拦挡工程为主,但是拦挡工程失败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8.8”三眼峪泥石流和“8.13”文家沟泥石流,而且目前对拦挡工程的效应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论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野外调查监测、文献查阅、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手段,建立物理试验模型,结合数值模型,模拟不同状态拦挡工程对泥石流的作用;并选取典型拦挡工程实例研究拦挡工程的效应,总结泥石流治理的得失,系统分析研究拦挡工程对泥石流的效应,探讨泥石流拦挡工程治理新理念。主要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如下:⑴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和易发性进行了研究。危害严重的泥石流主要由暴雨触发,以短历时强降雨激发型泥石流最为典型,中小型沟谷暴雨型泥石流预警判别方程:I=112.2t-0.82(I为10 min雨强,t为有效降雨历时);舟曲-临江段白龙江干流、岷江下游和北峪河沿岸沟谷为泥石流高易发区。⑵建立了现场沟槽试验场模拟研究拦挡工程淤满和溃坝的效应。拦挡工程溃决时与原始沟道相比较,沟口处沟床侵蚀下切深度增大了367%,石块的搬运距离分别增大了41.7%、37.5%和23.1%,沟口处泥石流对传感器的应力峰值增大了15.4%,说明拦挡坝溃决增大了泥石流侵蚀搬运能力和破坏力;拦挡工程淤满未溃时,沟口处泥石流对传感器的应力峰值减小78.46%,说明拦挡坝淤满后依然能有效减小泥石流的破坏力。⑶应用Kanako模型分别模拟8组坝高和8组沟床坡度条件下,洪峰流量为50 m3/s的泥石流发生时,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和沟床侵蚀变化,研究不同状态下拦挡工程(新修建、淤满、溃坝)对泥石流的作用,引入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量减少率k表征拦挡工程减小泥石流规模的效应。结果显示,拦挡坝的高度一定时,k与沟床坡度成三次函数关系,沟床坡度在614°时,k值随着坡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沟床坡度在1420°时,k先增大后减小;沟床坡度一定时,k与坝高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坡度为6°时,k值增幅最大,坡度为14°时,增幅最小;拦挡工程淤积甚至淤满后,依然能减少拦挡工程沟床上游侵蚀;溃坝均会放大泥石流的规模。⑷选取修建有拦挡工程的三眼峪泥石流沟和天然构林坪泥石流沟进行对比研究。“8.8”舟曲泥石流发生过程中,三眼峪沟中拦挡工程溃决,增大了泥石流的破坏力,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和过度占用排导槽是造成舟曲“8.8”泥石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对该类流域面积大、沟道纵比降大、固体物质丰富且下游有居民区的泥石流沟进行工程治理时,应以排导工程为主,结合生态工程和拦挡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并且充分考虑拦挡工程溃坝的风险。以上研究,全面分析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成因和易发性,并通过野外监测获取了中小型泥石流暴雨临界激发雨量,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拦挡工程的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结合实例探讨沟谷泥石流的治理理念,为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泥石流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王思源[8](2017)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刺槐林固土抗蚀力学作用及模拟研究 ——以构林坪为例》文中指出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高,是我国四大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植被能够增加土体强度和抗侵蚀能力,对控制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具有重要作用。定量研究植被根系固土能力是将植被应用到灾害防治实践中的核心内容,但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十分欠缺。目前本区域灾害防治仍以工程手段为主,绿化工作也仍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要目的,未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的固土抗蚀作用,因此存在物种选择盲目、对植被在沟道内不同位置固土能力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生态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水土保持林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借助大型直剪仪、万能试验机等仪器,采用现场调查、野外试验、室内测试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泥石流沟道内不同位置上植物根系固土抗蚀的力学效应。得到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白龙江流域刺槐、白杨、紫穗槐三种绿化物种根系的分布特征和单根力学强度,并以此为基础甄选了地质灾害区生态修复首选物种。相较于白杨、紫穗槐等其他两种绿化树种,刺槐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其根系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扩展范围。因此,适宜将刺槐作为本区域控制灾害的首选物种;(2)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刺槐林对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遍布整个斜坡的刺槐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强斜坡的稳定性,而种植在斜坡中部的刺槐林由于其根系位于潜在滑动面上,因而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总体来讲,虽然刺槐细根能够增加表层土体的粘聚力(平均增加值为15 kPa),并且部分根系能够深入土体内部产生一定的锚固作用,但是刺槐对斜坡整体稳定性的贡献依然十分有限,其对斜坡稳定性的贡献值在4-11%之间;(3)研究了不同林龄刺槐林在不同强度泥石流作用下对低矮河岸的加固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植物对河岸的保护作用逐渐增强,并且4年生刺槐林已经能够使得河岸在洪峰流量为73.06 m3/s的泥石流中保持稳定;(4)研究了提高沟床内植被覆盖度对沟床内径流形态的影响。根据实测沟床形态,基于径流和沟道发育物理机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了虚拟径流场,计算了沟床内植被对沟床内径流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定植密度的增加,沟床内的径流形态将由目前的辫流向曲流转变,同时沟床内由水流占据的宽度将平均减少18-24%;综上所述,斜坡、河岸以及沟床是泥石流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刺槐为代表的植物在以上三个重要位置均能发挥固土抗蚀作用,并且随着植被的生长,这种作用将日益增强。因此,建议选择刺槐作为本区域生态修复的首选物种,并将其以1.0×1.0 m的密度种植在斜坡、河岸以及沟床内,以充分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作用。

文光菊,杨乐,邓文杰[9](2015)在《重庆山区矿山泥石流沟形态特征——以奉节县汾河矿区为例》文中指出以奉节县汾河矿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重庆山区矿山泥石流沟的形态特征,得到区内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沟道比降和沟道长度存在分形特征,其分维值分别为0.69、2.07和1.35。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汾河矿区泥石流沟的形态与自然泥石流沟的形态具有相似性,即均受流域面积的影响显着;而其分维值变化趋势与典型矿山泥石流沟的总体一致,但因人类活动强度和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不同区域的矿山泥石流沟的形态是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郭鹏[10](2015)在《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四大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密集而广泛分布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成为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该地滑坡、泥石流灾害形势更加严峻,如2010年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等,严重威胁和危害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灾害因其成灾规模大、破坏能力强、波及范围广,成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手段,获得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发育特征资料,并结合地区基础自然环境背景,初步探讨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的发育成因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选择适当的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法、逻辑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从两种评价单元尺度出发,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对比选择了训练能力和预测能力较强的信息量模型,实现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分级和分区,并参照该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贡献参数,对白龙江泥石流的成因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以泥石流灾害的定性、定量成因研究和易发性评估结果为指导,选择高易发的白龙江中游右侧构林坪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下的斜坡产流产沙试验、人工洪流冲刷启动沟床物质试验两个主要的现场试验,在最真实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重现降雨下坡面产流、产沙、形成坡面泥石流,及沟谷汇流冲刷沟床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以此为例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有:(1)基于多光谱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和GIS平台,通过自动解译和人工识别,获得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的初步结果,参考已有灾害历史记录和区域调查资料,对其进一步确认和补充,得到白龙江全流域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及特征,并结合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植被覆盖、特征降雨等区域基础环境背景条件,定性分析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2)以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资料和背景环境为基础,采用了5种灾害区域评估模型,从两种评价尺度的流域单元出发,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估分级。通过ROC曲线分析和易发、高易发泥石流发育几率的比较,认为信息量模型是评价两种尺度泥石流的最优模型,用该模型的评估分级、分区结果可指导白龙江流域泥石流防灾工作。基于信息量模型评估中所得各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参数,定量比较分析各成因条件、及其内部分级,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形成中的权重和原因。结果显示5-8mmm的10分钟降雨,10-50km2、5-10km2流域面积,相对高差1600-2000m、>2000m,比降<15°,NDVI值低,岩体强度低,流域平均坡度25-30°,等指标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依次表现明显。(3)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结合径流场试验,研究分析了白龙江流域两种典型斜坡——黄土斜坡和风化千枚斜坡上产流、产沙与降雨特征的关系,探索两种斜坡的侵蚀破坏机制与机理。结果显示,斜坡坡面物质的颗粒组成决定了其渗透特性。低渗透性的黄土斜坡以坡面侵蚀破坏为主,进而通过沟蚀引起斜坡破坏,形成坡面泥石流;而渗透性高的风化千枚斜坡则以渗流为主,渗流中的细小颗粒在深处聚集形成隔水层,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上升、有效应力下降,坡体抗剪力衰减,形成突发性的蠕滑并演化为坡面泥石流。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斜坡上,产流、产沙方式和规律各不同,决定了不同岩性的沟谷中,斜坡对沟谷泥石流的水、砂补给方式不同,泥石流的易发性也不同。(4)通过人工模拟洪流冲刷启动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模拟试验,基于孔隙水压力、综合压力、地下水运移、地表侵蚀堆积等记录结果的对比分析,重现沟谷径流启动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完整过程和机理。分析认为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引起了沟床物质内部液化和有效应力的衰减,是导致沟床松散堆积物质破坏,并启动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影响因素。沟床综合压力能良好的反映地表沟床物质的搬运与堆积,孔隙水压力与沟谷径流深相关,两者可用于沟谷洪流、泥石流活动的监测,成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的可选指标。

二、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活动规模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区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数据获取
    2.2 泥石流规模与流域面积关系
    2.3 泥石流规模与流域内物源关系
    2.4 预测模型构建
3 预测模型验证与应用
4 结论

(2)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过程
        1.2.2 泥石流堰塞坝的稳定性与溃决模式
        1.2.3 泥石流堰塞坝坝体物质起动与侵蚀机理
        1.2.4 泥石流堰塞坝的溃决模型与峰值流量计算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典型泥石流堰塞坝调查
    2.1 舟曲泥石流堰塞坝
    2.2 红椿沟泥石流堰塞坝
    2.3 天摩沟泥石流堰塞坝
    2.4 古乡沟泥石流堰塞坝
    2.5 小结
第3章 泥石流堰塞坝溃决实验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装置设计
        3.1.2 实验参数设计
        3.1.3 实验相似比尺
    3.2 实验参数获取
        3.2.1 泥石流容重
        3.2.2 流速
        3.2.3 溃决流量
    3.3 实验组次安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溃决过程与机理分析
    4.1 溃决过程与机理分析
        4.1.1 溃口溯源侵蚀过程
        4.1.2 溃口侧向侵蚀过程
    4.2 孔隙水压力与溃决的关系
    4.3 侵蚀机理
        4.3.1 下游坡面起动
        4.3.2 侵蚀速率模型
        4.3.3 侵蚀过程跟踪技术
    4.4 小结
第5章 溃决流量特征研究
    5.1 不同因素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1.1 来水流量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1.2 坝体形态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1.3 坝高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1.4 黏粒含量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1.5 泥石流容重对溃决流量的影响
    5.2 溃决洪峰流量计算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武都区典型泥石流活动机理与启动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现场监测的泥石流活动机理研究
        1.2.2 基于室内物理试验的泥石流活动机理研究
        1.2.3 基于数值模拟的泥石流活动机理研究
        1.2.4 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降雨量研究
        1.2.5 陇南市武都区泥石流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气象水文与地质环境概况
    2.1 气象水文
        2.1.1 气象
        2.1.2 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质灾害
    2.3 人类工程活动
        2.3.1 毁林垦荒
        2.3.2 堵塞沟道
第3章 武都区典型泥石流基本特征
    3.1 马槽沟
        3.1.1 基本概况
        3.1.2 泥石流沟地形与物源特征
        3.1.3 泥石流活动历史
        3.1.4 工程治理历史及现状
    3.2 泥湾沟
        3.2.1 基本概况
        3.2.2 泥石流地形与物源特征
        3.2.3 泥石流活动历史
        3.2.4 工程治理历史及现状
第4章 数值模拟软件选取与计算模型构建
    4.1 Flo-2D软件
        4.1.1 基本功能与使用条件
        4.1.2 基本原理
        4.1.3 所需计算参数
    4.2 RAMMS软件
        4.2.1 基本功能与使用条件
        4.2.2 基本原理
        4.2.3 所需计算参数
    4.3 计算模型构建
        4.3.1 基础地形数据与模型范围
        4.3.2 物源数据
        4.3.3 暴雨工况与拦挡工程
第5章 基于FLO-2D的泥石流活动机理研究
    5.1 自然工况
        5.1.1 马槽沟活动机理
        5.1.2 泥湾沟活动机理
    5.2 治理工况
        5.2.1 马槽沟活动机理
        5.2.2 泥湾沟活动机理
    5.3 拦挡工程效果分析
        5.3.1 马槽沟拦挡工程效果
        5.3.2 泥湾沟拦挡工程效果
第6章 基于RAMMS的泥石流活动机理研究
    6.1 不同工况下的滑坡危险性分析
    6.2 自然工况
        6.2.1 马槽沟活动机理
        6.2.2 泥湾沟活动机理
    6.3 治理工况
        6.3.1 马槽沟活动机理
        6.3.2 泥湾沟活动机理
    6.4 拦挡工程效果分析
        6.4.1 马槽沟拦挡工程效果
        6.4.2 泥湾沟拦挡工程效果
第7章 两类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与启动降雨量
    7.1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7.2 启动降雨量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动力过程的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数值模型研究
        1.2.2 泥石流危险性数值模拟研究
        1.2.3 泥石流易损性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风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泥石流动力学模型构建
    2.1 计算理论
        2.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2.1.2 动力学边界条件
    2.2 控制方程的深度积分
        2.2.1 质量守恒方程的深度积分
        2.2.2 x,y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方程的深度积分
        2.2.3 z方向上动量守恒方程化简
        2.2.4 控制方程化简
        2.2.5 考虑侵蚀的控制性方程
        2.2.6 控制方程的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3.1 前处理工作
        3.1.1 地形文件的标准化
        3.1.2 流量曲线的设定
        3.1.3 基底摩擦模型的选择
        3.1.4 基底侵蚀模块构建
    3.2 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
        3.2.1 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危险性定量化评估
        3.2.2 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易损性及风险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沟小流域案例研究—泥湾沟
    4.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4.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水文条件
        4.1.2 研究区地质地貌条件
        4.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2 泥湾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4.2.1 泥湾沟沟道特征
        4.2.2 泥湾沟泥石流威胁对象及爆发历史
    4.3 数值模拟方法
        4.3.1 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
        4.3.2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4 模拟结果
        4.4.1 不同重现期的泥石流运动过程分析
        4.4.2 泥石流的风险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沟小流域案例研究—九寨沟流域
    5.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5.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水文条件
        5.1.2 研究区地质构造
        5.1.3 地震
    5.2 下季节海子沟及则查洼沟灾后基本地质情况
        5.2.1 下季节海子沟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5.2.2 地层岩性
        5.2.3 物源条件
        5.2.4 历史灾害情况
        5.2.5 则查洼沟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5.2.6 物源条件
        5.2.7 历史灾害情况
    5.3 下季节海子沟及则查洼沟数值反演模型构建
        5.3.1 泥石流计算参数的确定
        5.3.2 泥石流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5.4 数值反演结果
        5.4.1 下季节海子沟反演模拟结果
        5.4.2 则查洼沟反演模拟结果
        5.4.3 模拟结果验证
    5.5 树正沟泥石流风险预测评估
        5.5.1 树正沟基本特征
        5.5.2 物源条件
        5.5.3 历史灾害情况
        5.5.4 树正沟数值模型构建
        5.5.5 树正沟泥石流强度评价
        5.5.6 树正沟泥石流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湖南省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泥石流研究进展
        1.2.2 国内泥石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4 区域矿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野外实测数据
        3.1.2 室内分析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危险性评价方法
        3.2.2 模型检验方法
4 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
    4.1 泥石流时空分布特征
        4.1.1 泥石流时间分布
        4.1.2 泥石流空间分布
    4.2 泥石流主要类型
        4.2.1 水体供给类型
        4.2.2 土体供给类型
        4.2.3 集水区地貌类型
        4.2.4 流体性质类型
        4.2.5 物质组成类型
    4.3 泥石流小流域特征
    4.4 泥石流沟谷活跃性特征
5 湘西州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体系构建
    5.2 泥石流影响因素分析
        5.2.1 泥石流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5.2.2 泥石流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5.2.3 泥石流与地形条件的关系
        5.2.4 泥石流与降水量的关系
        5.2.5 泥石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5.2.6 泥石流与矿山开采活动的关系
        5.2.7 泥石流与沟谷密度的关系
    5.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
        5.3.1 高程
        5.3.2 坡度
        5.3.3 地形起伏度
        5.3.4 沟谷密度
        5.3.5 地层岩性
        5.3.6 断裂构造
        5.3.7 地震活动
        5.3.8 采矿影响带
        5.3.9 年降水量
    5.4 基于不同模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4.1 信息量模型应用
        5.4.2 信息量—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应用
        5.4.3 最大熵模型应用
    5.5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检验
        5.5.1 基于理论方法的检验
        5.5.2 基于野外调查的检验
6 湘西州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灾害防治探讨
    6.1 泥石流危险性影响因子分析
    6.2 泥石流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
    6.3 泥石流防治区划及防治措施探讨
        6.3.1 泥石流防治区划分
        6.3.2 泥石流防治措施探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成生环境及其灾生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沟道的判别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灾害环境条件研究
        1.2.3 怒江峡谷段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2.4 新构造运动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分析数据的准备及处理
    3.1 DEM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2 沟道流域单元的提取及划分
    3.3 泥流沟道数据的获取
        3.3.1 直观定性判别
        3.3.2 基于数理统计定量判别
        3.3.3 研究区泥石流沟道
第4章 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发育特征
    4.1 泥石流类型
    4.2 泥石流分布特征
        4.2.1 泥石流时间分布特征
        4.2.2 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特征
    4.3 泥石流堆积扇发育特征
        4.3.1 扇体的形态特征
        4.3.2 扇体的结构及组成特征
        4.3.3 扇体的不易保存性
        4.3.4 对主河道的阻塞性
第5章 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
    5.1 地形地貌因子与泥石流灾害
        5.1.1 坡度
        5.1.2 平均沟床比降
        5.1.3 流域切割密度
        5.1.4 主沟床弯曲系数
    5.2 地层岩性与泥石流灾害
    5.3 地质构造与泥石流灾害
    5.4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5.5 降雨条件与泥石流灾害
        5.5.1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5.5.2 年降雨量与泥石流关系
        5.5.3 月降雨量与泥石流关系
    5.6 人类工程活动
第6章 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灾生趋势
    6.1 多因素耦合下泥石流的成生环境
    6.2 泥石流时间尺度上的灾生趋势分析
    6.3 泥石流空间上的灾生趋势分析
        6.3.1 基于可拓学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6.3.2 各河段泥石流灾生趋势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物理模型模拟
        1.2.2 泥石流数值模型模拟
        1.2.3 泥石流拦挡工程研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自然地理条件
    2.1 气候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地质构造
    2.4 地层岩性
    2.5 土壤类型
    2.6 植被特征
    2.7 土地利用
    2.8 水土流失
    2.9 人类活动
第三章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成因和易发性
    3.1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
        3.1.1 泥石流时间分布
        3.1.2 泥石流空间分布
        3.1.3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基本特征
    3.2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成因分析
        3.2.1 地形条件
        3.2.2 松散物质来源
        3.2.3 降雨
    3.3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3.1 评价单元划分
        3.3.2 评价因子属性提取
        3.3.3 因子属性分级
        3.3.4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3.5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3.3.6 土壤侵蚀强度与泥石流的敏感性分析
    3.4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主要治理工程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物理模型模拟
    4.1 试验区背景介绍
    4.2 物理模拟试验的相关理论
        4.2.1 模拟试验条件
        4.2.2 物源处理
    4.3 室外泥石流拦挡工程效应模拟试验
        4.3.1 试验平台建设
        4.3.2 试验方案设计
        4.3.3 试验实施过程
        4.3.4 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4.4 现场沟槽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模拟试验
        4.4.1 试验场
        4.4.2 试验方案设计
        4.4.3 试验实施过程
        4.4.4 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数值模型模拟
    5.1 Kanako模型原理
    5.2 模型参数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不同坡度沟床条件下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
        5.3.2 不同高度拦挡工程的效应
        5.3.3 多级拦挡工程组合
        5.3.4 拦挡工程淤满后和溃坝的效应
    5.4 数值模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泥石流沟拦挡工程的效应分析
    6.1 三眼峪和构林坪流域概况
    6.2 对比分析
        6.2.1 地形地貌条件
        6.2.2 岩性构造
        6.2.3 植被条件
        6.2.4 物源条件
    6.3 拦挡工程的效应分析
        6.3.1 拦挡工程的效应模拟研究
        6.3.2 基于事实和假设的论证
        6.3.3 三眼峪新修建拦挡工程作用分析
    6.4 结果和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8)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刺槐林固土抗蚀力学作用及模拟研究 ——以构林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植物根系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1.2.2 植物根系固土效应研究进展
        1.2.3 植物与沟道演化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概况
        2.2.1 地貌概况
        2.2.2 地层岩性
        2.2.3 气候特征
        2.2.4 水文地质
        2.2.5 植被土壤条件
        2.2.6 社会条件
    2.3 构林坪流域概况
第三章 植物根系分布及强度研究
    3.1 松散堆积物性质的测量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
    3.2 植物根系分布特征
        3.2.1 理论基础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设计
        3.2.4 试验结果
    3.3 单根力学强度特征
        3.3.1 理论基础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设计
        3.3.4 试验结果
    3.4 研究树种的选择
        3.4.1 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3.4.2 主要造林物种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刺槐林种植方式对典型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数据和方法
        4.1.1 刺槐根系固土能力的计算
        4.1.2 斜坡稳定性计算
    4.2 模型运行
        4.2.1 参数设定
        4.2.2 刺槐根系的附加粘聚力
        4.2.3 刺槐根系的锚固作用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是否考虑锚固作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3.2 刺槐林种植位置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4.3.3 刺槐林对局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刺槐林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
    5.1 数据和方法
        5.1.1 BSTEM模型
        5.1.2 模型使用方法
    5.2 模型运行
        5.2.1 河岸几何外形和参数设定
        5.2.2 不同林龄刺槐林对河岸稳定性的影响
        5.2.3 泥石流洪峰流量计算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泥石流事件中河岸稳定性随泥石流洪峰流量的变化
        5.3.2 泥石流事件中河岸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林地对沟床径流的影响
    6.1 数据和方法
        6.1.1 基础数据
        6.1.2 模型构建
    6.2 模型运行
    6.3 结果和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重庆山区矿山泥石流沟形态特征——以奉节县汾河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1. 1 地形地貌
    1. 2 气象水文
    1. 3 地质构造与地震
    1. 4 泥石流基本特征
2 研究方法
3 矿山泥石流沟的分形分析
    3. 1 流域面积
    3. 2 沟道比降
    3. 3 沟道长度
4 讨论
    4. 1 与自然泥石流沟形态的比较
    4. 2 与典型矿山泥石流沟形态的比较
5 结论

(10)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灾害研究简史
        1.2.2 泥石流空间预测研究
        1.2.3 泥石流启动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
        1.3.5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工程地质
        2.2.5 气候条件
        2.2.6 植被覆盖
        2.2.7 人类活动
        2.2.8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分布、类型和成因
    3.1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
    3.2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时间分布
    3.3 白龙江泥石流特征
        3.3.1 白龙江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
    3.4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成因
        3.4.1 松散物质
        3.4.2 岩性和构造
        3.4.3 地形
        3.4.4 降水
        3.4.5 植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估
    4.1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估
        4.1.1 泥石流影响因子选择
        4.1.2 研究数据介绍及预处理
        4.1.3 评价单元的划分与选择
        4.1.4 因子属性提取及分级
    4.2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的介绍和应用
        4.2.1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2.2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2.3 基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2.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2.5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2.6 基于ROC曲线的结果评估
    4.3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估分级
        4.3.1 基于小尺度评价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4.3.2 基于大尺度评价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估
        4.3.3 基于小尺度和大尺度的泥石流易发性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现场试验的泥石流形成启动机理
    5.1 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坡面产流产沙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1.2 沟谷汇流启动形成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试验区背景介绍
    5.3 人工模拟降雨、坡面产流产沙试验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试验地概况
        5.3.3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4 斜坡侵蚀破坏过程及机理分析
        5.3.5 斜坡侵蚀破坏过程及机理分析
    5.4 人工模拟洪流冲刷启动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模拟试验
        5.4.1 试验场地选择
        5.4.2 试验方案设计
        5.4.3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4 沟床启动试验结果分析
        5.4.5 沟床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及机理分析
    5.5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活动规模预测模型[J]. 王高峰,邓兵,田运涛,毛佳睿,叶振南,郭宁,高幼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6)
  • [2]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实验研究[D]. 曹春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2)
  • [3]武都区典型泥石流活动机理与启动判据研究[D]. 杨春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基于动力过程的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王钟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湖南省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 施紫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怒江丙中洛—匹河乡河段泥石流成生环境及其灾生趋势研究[D]. 冯倩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拦挡工程的效应模拟研究[D]. 熊木齐. 兰州大学, 2017(07)
  • [8]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刺槐林固土抗蚀力学作用及模拟研究 ——以构林坪为例[D]. 王思源. 兰州大学, 2017(01)
  • [9]重庆山区矿山泥石流沟形态特征——以奉节县汾河矿区为例[J]. 文光菊,杨乐,邓文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03)
  • [10]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 郭鹏. 兰州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非线性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