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杂种镰刀菌增产效果分析

蚕豆杂种镰刀菌增产效果分析

一、蚕豆混种箭舌豌豆增产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强[1](2021)在《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文中提出禾-豆混播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平衡营养成分、维持土壤肥力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合理的混播组合和比例是决定混播牧草生产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筛选适宜甘肃高寒牧区的箭筈豌豆与小黑麦混播组合及比例并明晰混播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分别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A1)、青海箭筈豌豆(A2)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A3)按照豆禾比例0:100(B1)、20:80(B2)、30:70(B3)、40:60(B4)、50:50(B5)、60:40(B6)、70:30(B7)、80:20(B8)、100:0(B9)进行混播,分别研究了土壤相对贫瘠和肥沃条件下,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及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经过2年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无论土壤养分贫瘠与否,A1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均为B4(40:60);土壤贫瘠时(2019年),A2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5(50:5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土壤贫瘠时(2019年),A3组合的最佳混播比例为B6(60:40),土壤肥沃时(2020年),最佳混播比例为B3(30:70)。其中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的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44.12 t·hm-2,13.5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41.25%,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16.11%和23.25%,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63);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鲜(干)草产量较高(50.90 t·hm-2,15.69 t·hm-2),CP含量比小黑麦单播提高17.67%,NDF和NDF含量分别比小黑麦单播降低8.51%和9.43%,且综合评价值最高(0.706)。2.混播组合间,A1组合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pH;A2组合有利于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A3组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积累。混播比例间,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大部分混播比例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升高,速效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混播比例间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2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贫瘠条件下(2019年)A1B8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肥沃条件下(2020年),A1B6处理的最好。3.不同混播组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3个混播组合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差异,A1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A2和A3有利于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混播比例间土壤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而蔗糖酶先升高后降低;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且受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和年份间气候差异的影响。2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贫瘠与否,A1B8处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土壤贫瘠条件下,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6(60:4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土壤肥沃条件下,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B3(30:70)比例混播时,生产性能较好;青建1号饲用豌豆与小黑麦以B8(80:20)比例混播时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酶活性的效果最佳。因此需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利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混播组合与比例。

王皓[2](2020)在《河西灌区调亏灌溉对禾豆混播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于2019年在河西灌区进行田间试验,在覆膜种植下设置青贮玉米单播(S)、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SM)和青贮玉米-拉巴豆混播(SL)3个种植模式,每个模式下设置6种灌溉方式:6叶期灌溉(W1);6叶期和12叶期灌溉(W2);6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3);6叶期、12叶期和散粉期灌溉(W4);6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灌溉(W5);6叶期、12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灌溉(W6),每个时期均灌溉1500 m3 hm-2,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长、产草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同一灌溉方式下,SM和SL较S没有显着增加玉米的株高和相对叶绿素含量,但在生育后期显着提高了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同一种植模式下,在籽粒建成期和收获期W5处理的玉米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与W6差异不显着,两者显着高于W1,但在6叶期和12叶期各灌溉处理无显着差异。(2)由于混播种植增加了豆科产量,从而使SM和SL的总产量显着高于S。SM和SL的总鲜草产量较S分别增加了19.11%和16.44%,总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12.67%和9.00%。同一种植模式下,W4、W5和W6的玉米产量、豆科产量和总产量显着高于W1,而W4、W5与W6无显着差异。平均值显示,W2、W3、W4、W5和W6的总鲜草产量较W1分别增加了17.26%、21.25%、39.12%、45.88%和46.63%,总干草产量较W1分别增加了13.86%、17.71%、35.75%、44.18%和43.80%。(3)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模式的整株玉米粗蛋白、淀粉、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无显着差异,由于豆科饲草的加入,致使混播处理的总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淀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总含量显着降低,因此混播处理较单播显着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RFV)。同时SM较S显着增加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总产量。同一种植模式下,各灌溉处理的整株玉米粗蛋白、淀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差异不显着,但W5和W6较W1显着提高了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粗灰分的总产量。平均值显示,W5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以及总RFV显着高于W1,且W5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粗灰分产量。(4)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种植模式的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耗水量、降水利用效率(P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着差异。平均值显示,SM和SL较S显着提高了PUE和WUE。同一种植模式下,W5和W6的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和PUE显着高于W1,而W6的WUE显着低于其他灌溉处理。平均值表明,W1、W2、W3、W4和W5的WUE显着高于W6,较W6分别提高了21.78%、21.32%、22.68%、14.93%和23.64%。(5)SM和SL处理的总收入和净收益显着高于S,总收入较S分别增加了19.87%和17.67%,净收益较S分别提高了27.37%和20.11%。同一种植模式下,W5的净收益显着高于W1、W2和W3,与W6无显着差异。平均值显示,W2、W3、W4、W5和W6的净收益较W1分别提高了16.46%、21.95%、36.59%、47.56%和36.59%。所有处理中SM-W5获得了最高的净收益(2.47万元hm-2)。因此,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下在6叶期、散粉期和籽粒建成期各灌溉1500 m3hm-2(SM-W5)是一种适宜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管理措施,可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草量、营养价值和水分利用效率,且获得了最高的净收益。

高晨曦[3](2020)在《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不同比例混播对牧草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最佳混播比例。本试验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实验材料,设置了不同混播比例处理以及相应播量的单播处理,即C1(禾:豆1:0),C2(禾:豆3:1),C3(禾:豆1:1),C4(禾:豆1:3),C5(禾:豆0:1),混播比例是按种子粒数计算的,依据混播的播种量设置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处理,即燕麦单播A1(150粒/m2)、A2(300粒/m2)、A3(450粒/m2);箭筈豌豆单播分别为B1(150粒/m2)、B2(300粒/m2)、B3(450粒/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测定了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从种群竞争角度分析混播后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牧草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禾本科和豆科混播研究提供科学积累,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主要发现:1、不同比例混播处理下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各相应的单播处理。混播处理C3(禾:豆1:1,300粒/m2+300粒/m2)中燕麦的株高值最大。2、混播处理中C2(禾:豆3:1,450粒/m2+150粒/m2)的燕麦分蘖数最大,但与C1(禾:豆1:0,600粒/m2)没有显着性差异,却显着小于相同播量下单播燕麦A3(450粒/m2)的分蘖数。3、混播处理中燕麦茎叶比从大到小排序为C1>C2>C4>C3,箭筈豌豆茎叶比C2>C3>C4>C5。C3(禾:豆1:1)处理中燕麦茎叶比最小。4、混播处理C2(禾:豆3:1,450粒/m2+150粒/m2)的干草总产量最高,达到7.68 t/hm2,比C1(禾:豆1:0,600粒/m2)提高了24.15%,其中燕麦6.62 t/hm2,箭筈豌豆1.06 t/hm2,C2中燕麦产量比C1(禾:豆1:0,600粒/m2)提高了6.9%,比相同播量下单播燕麦A3(450粒/m2)提高了5.2%,但是C2处理中箭筈豌豆产量均低于C5(禾:豆0:1,600粒/m2)和相同播量下的单播箭筈豌豆B1(150粒/m2)的干草产量。5、混播处理下,燕麦和箭筈豌豆对资源的竞争增强,RDa、RDb及RYT值在各个时期均显着高于1,较单播相比可有效促进牧草的生长。且适宜比例的混播处理可以提高牧草的干草产量,而且在茎叶比、株高等方面都优于单播。6、与单播燕麦相比,各混播组合中燕麦的种内竞争降低,种间竞争增强,但在各混播组合中燕麦的竞争压力仍主要源于种内竞争,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箭筈豌豆。在各个时期混播中燕麦的竞争率CRa均显着大于1,箭筈豌豆的竞争率CRb均小于1。7、混播处理中C2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单播和其他混播比例,C3处理下速效钾含量最高,C5的碱解氮含量最高。应用灰色关联度对牧草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综合分析表明,C2(燕麦:箭筈豌豆3:1)的为本试验中最佳混播比例。

马妍琪[4](2019)在《高寒地区一年生禾本科-豆科人工草地混播模式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牧草产草量急剧降低,这不仅阻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威胁到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因此,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饲草供给、遏制草地退化、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高寒牧区最主要的人工草地是一年生豆科植物箭筈豌豆和禾本科植物燕麦的混播组合,但牧草产量依旧不高。同时,由于混播模式(混播种类、禾豆比例、混播方式、混播密度)的不同,造成牧草产量的许多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且生态机理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研究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高产优质牧草的混播模式具有很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高寒牧区常见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箭筈豌豆、蚕豆和禾本科植物燕麦为实验材料进行禾-豆大田混播,分析了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角度(群体竞争及个体功能性状策略)解释了不同处理下牧草产量的形成机制。另外,还探讨了在不同混播种类中影响牧草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相容性较好,总体是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混播种类对牧草总产量影响显着,燕麦+蚕豆组合下牧草的总产量较燕麦+箭筈豌豆组合提高约50%,两种混播组合下物种的竞争效果均为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燕麦+蚕豆组合显着;竞争结果为豆科牧草限制禾草种群数量的扩展,且燕麦+箭筈豌豆组合显着,这与箭筈豌豆茎秆纤细,要依靠燕麦向上生长的特性有关。另外,禾草的多度、株高和比叶面积显着受到混播种类的影响。禾豆比例对混播总产也有显着影响,最适比例因混播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燕麦+箭筈豌豆组合的混播效应在7:3时最佳,而燕麦+蚕豆组合则在80:2时最佳,且随禾豆比例的增加,豆科牧草的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大部分个体性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混播方式对总产无显着影响,但条播更有优势,且种间竞争力小于撒播,蚕豆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瘤干重在条播时也显着大于撒播。各处理对土壤理化无显着影响。混播密度对牧草的总产量和品质均无显着影响,禾豆比例对部分品质有显着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评价及播种实际的综合考虑,在总密度为1000粒/m2时,燕麦和蚕豆以980:20(种粒数)的比例撒播种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表现较好,其亩产达578.98千克,比单播燕麦增产63.55%,且播种简易,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混播总产量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多元回归发现:箭筈豌豆的株高和蚕豆的比叶面积与总产量呈显着的正线性关系,豆科植物对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影响较大,光照是影响总产量的主要因子。

马莉霞[5](2019)在《春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重要牧草和绿肥作物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研究材料,2017、201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内,分别于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分离、鉴定了兰箭1号、兰箭2号、兰箭3号和333/A 4个箭筈豌豆品种的根部入侵真菌,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的致病力,并探讨了根部入侵真菌对箭筈豌豆生长及饲用价值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自田间和温室共分离到真菌23属35种,其中田间分离到22属30种真菌,兰箭1号分离到18种,兰箭2号19种,兰箭3号22种,333/A 17种。4个箭筈豌豆品种共有真菌12种,包括:粪盘菌属(Ascobol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锐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腐皮镰孢(F.solani)、拟丝孢镰刀菌(F.trichothecioides)、三线镰孢(F.tricinetum)、燕麦镰孢(F.avenaceum)、烟色炽孢霉(Microdochium taba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e)、多喙茎点霉(Phoma multirostrata)和Lectera colletotrichoides等。除燕麦镰孢外,其他真菌分离率均大于1.25%。木贼镰孢(F.equiseti)、灰腐质霉(Humicila grisea)、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等5种真菌仅在温室分离到。4个品种箭筈豌豆根部入侵真菌差异显着。兰箭1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高山被孢霉(19.5%)、多喙茎点霉(17.62%)、粪盘菌属(17.59%)、Lectera colletotrichoides(11.5%)和燕麦镰孢(10.62%),且固执腐霉(Pythium recalcitrans)为其特有真菌;兰箭2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高山被孢霉(16.34%)、立枯丝核菌(14.7%)、三线镰孢(14.33%)、燕麦镰孢(13.91%)和锐顶镰孢(11.06%),且有膨梗沃德霉(Wardomyces inflatus)、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4种特有真菌;兰箭3号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粪盘菌属(39.91%)、锐顶镰孢(19.26%)、高山被孢霉(18.84%)、三线镰孢(17.83%)和立枯丝核菌(13.54%),且有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短柄链蠕孢(Dendryphion nanum)、禾谷树粉孢(Oidiodendron cerealis)、马德昆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和周刺座霉(Volutella ciliata)6种特有真菌;333A最主要的5种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粪盘菌属(21.7%)、锐顶镰孢(17.14%)、高山被孢霉(14.56%)、立枯丝核菌(13.94%)和拟丝孢镰刀菌(12.5%)。4个品种箭筈豌豆根段带菌率均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上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从苗期的25.47%到分枝期的68.65%,再到花期的71.48%,成熟期又降为61.33%。箭筈豌豆各生育期中,苗期分离到真菌21种,分枝期10种,花期8种,成熟期10种。其中各生育期共有的真菌为:立枯丝核菌、烟色炽孢霉、锐顶镰孢和三线镰孢。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真菌分离率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室内条件下,除高山被孢霉、嗜热革节孢和禾谷树粉孢外,分离所得真菌对4种箭筈豌豆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致病性性最强的10种病原菌为:尖孢镰孢、燕麦镰孢、锐顶镰孢、三线镰孢、菊异茎点霉、烟色炽孢霉、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粉红螺旋聚孢霉和露湿漆斑菌,植株发病率为33%100%,病情指数8100。温室条件下,室内筛选的10种致病性最强的根部入侵真菌可引致箭筈豌豆幼苗发霉、萎蔫等症状,植株根部也出现肉眼可见的病斑。病情指数达1653.1,株高和根长降幅分别为1.3%26.5%和4.3%14.3%,根系干物质含量降幅达4.8%60.9%,叶绿素含量下降12.5%30.3%,根系活力降低15.5%92.3%。烟色织孢霉和立枯丝核菌侵染多显着降低了箭筈豌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

李梦璐,胡雪峰,代会会,罗凡,张培枫,安柏年[6](2019)在《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对小青菜单作、小青菜紫云英间作、小青菜箭舌豌豆间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小青菜与两种豆科绿肥间作,均显着增加小青菜菜苔产量,其中紫云英间作使小青菜菜苔增产28.4%;豆科绿肥间作能够改善菜苔品质,其中紫云英间作使菜苔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增加33.6%和73.6%;豆科绿肥间作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紫云英间作使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提高23.8%, 22.2%和23.9%,增肥效果显着,是可以优先考虑的栽培模式.

李建钦[7](2016)在《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区域内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交叉特点。合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安排和保护对资源永续利用、农村生计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人口激增以及经济、技术、环境的持续变革,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日益为单一栽培和规模经营所取代,由此导致了作物遗传多样性丧失、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趋同化、农业生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而在那些生态环境独特、远离集约农业生产区域,依靠传统方式来发展生计的民族地区往往维持着较高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这种以地域性农民经验、传统知识和生态文化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方式本身表现出较强的生产力和恢复力,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和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管理技术和方式变迁,传统品种流失、传统知识消亡等诸多问题,追求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生产福利和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及传统生计的变迁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的选择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滇西北藏区就是一个典型区域。本研究以“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为题,立足于民族生态学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滇西北藏民族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的知识、技术进行整体考察。研究首先探明了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牧生计空间格局,该格局以村寨聚落为核心,神山、森林、牧场、村寨、耕地、河流等固定要素呈上下延伸状或四周放射状扩散,在系统内稳定镶嵌,由此形成了滇西北藏区河谷兼作旱地、水田,矮山和中山兼作旱地、草场,高山放牧的垂直立体多经济类型的农牧生计布局。藏区所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方式都是在这个生计空间格局内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其次,探讨了滇西北藏民的土地分类体系和管理方式。对土地性质的精准认知和分类决定了藏民族在农作物种类、品种以及相关农业活动投入方面的行为选择,保证了藏区农业传统知识和生产行为的多样化。第三,总结了滇西北藏区不同时空条件下丰富多样的混作、轮作等种植技术,分析了传统种植技术对藏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多样的种植技术体系使藏民能够充分适应高原立体环境,形成了传统生计对环境较高的生态适应水平,支撑着滇西北藏民族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对滇西北藏民农作物的种子管理多样性进行考察,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藏民的种子来源体系、种子交换体系、种子晾晒储藏体系。多样性的种子管理技术与滇西北高原环境异质性相适应,在藏民可掌控的范围内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为当地藏民的农牧生计活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对滇西北藏区传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指出了农业风险传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研究认为,滇西北藏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模式是有民族特色的,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也是有生命力的。任何关于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思路或者措施策略都必须以满足当地藏民传统生计的需求和适应传统发展的方式为主要目的。既不能盲目借鉴外来的发展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否则有可能会导致整个藏区生态文化网络的崩塌,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生态和社会恶果。同时,滇西北藏区的研究也证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传统并非截然对立,现代农业的一些技术方式需要向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向改变。愿意执守传统的特定民族并非一定排斥新技术,或不具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只要新的发展选择与其传统生计文化和适应性产生某种契合点,二者即可完美结合形成合力,从而创造出当地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传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传统的“发明创造”,是融入藏族核心文化的发展模式。2、滇西北藏民多样性的传统管理方式有效保存了地方农业物种和品种的多样性,促进了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3、滇西北藏区特定农业技术体系的利用和农作物分布的边界跟当地藏民的文化边界相吻合,具有专属性和独立性。4、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的技术知识是滇西北藏民生计文化的内核,外力推动的农业技术变革和发展只有充分融入藏族生计文化内核之中,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代会会[8](2015)在《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下,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粮食产量而日益投入更多的化肥和农药,这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本文在上海市青浦区郊区选择典型蔬菜生产基地,采用豆科作物间作、豆科作物覆盖、豆科绿肥三种方式,探讨在有机农业前提下探索应用豆科作物降低常见果蔬生产投入并提高果蔬产量的相对优良模式。为豆科作物在有机农业发展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减少化肥和农药污染、开拓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番茄豆科间作、青椒/茄子豆科间作及覆盖、冬季小青菜豆科绿肥间作四个试验的试验与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番茄与豆科间作,番茄株高显着增加。番茄与架豆间作使番茄增产15.7%。架豆间作使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16.9%、14.0%、26.6%和23.4%;地豆间作也有显着增肥效应。架豆或地豆间作还可显着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架豆间作使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提高64.6%、26.8%和25.5%。相比之下,番茄非豆科作物间作,对土壤增氮、增磷效应不明显,反而使番茄减产。(2)与对照(单作)相比,青椒与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青椒果实的直径增大了37.8%和32.4%,使单个青椒重量增加36.5%和30.8%。毛豆间作使青椒增产19.6%。青椒与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8.4%和20.3%,使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4.6%和20.0%。草头覆盖使碱解氮含量增加了35.9%,使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4.2%,使速效钾含量增加44.1%。在青椒成熟中期,青椒与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脲酶活性提高加了29.3%和30.9%,蔗糖酶活性提高了39.4%和28.6%,磷酸酶活性提高34.7%和43.5%。草头覆盖使蔗糖酶活性提高了38.8%,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1.7%。在青椒成熟后期,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脲酶活性提高了24.5%和21.1%,使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5.0%和28.1%。(3)茄子与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单株茄子结果数增加了30%和20%,地豆间作使茄果直径增大了17.8%,地豆、毛豆间作分别使茄子产量增加了21.1%和18.2%,茄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了24.3%和18.7%,茄子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了66.2%和35.2%。茄子与地豆间作使茄子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27.9%,蔗糖酶活性提高了30.9%,磷酸酶的活性提高了13.1%。草头覆盖使蔗糖酶活性提高了36.5%,但是没有增产效应,对茄子品质也没有显着影响。(4)小青菜单作的株高显着高于间作的小青菜株高,小青菜与紫云英间作,使小青菜总产量比对照(单作)增产28.4%,使小青菜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3.6%和73.6%;小青菜与箭舌豌豆间作,使小青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了62.5%。间作对小青菜有机酸和叶绿素含量无显着影响。小青菜与箭舌豌豆、紫云英间作,均可以显着提高小青菜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小青菜的整个成熟期,间作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始终高于单作;磷酸酶的活性在小青菜成熟的中后期得到显着提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受到豆科绿肥间作的影响。通过对冬季小青菜豆科绿肥间作的经济效益分析,认为小青菜与紫云英间作可获得最高的净收入1282元,可见在有机农业条件下种植冬季小青菜,考虑选择紫云英或箭舌豌豆作为间作绿肥,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以上四个试验均显示: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态氮、磷、钾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6)豆科间作在上海郊区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宋国英[9](2013)在《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西藏作为我国传统五大牧区之一,其畜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牲畜所需饲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目前全区很多草地鲜草产量不足,正面临着饲料严重缺乏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饲草料不足,使得牲畜的生产性能得不到发挥,最终导致生产力、产奶量、产肉量、产毛量下降等。由此可见,草、畜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本文以西藏主要农区包括拉萨市、山南地区以及日喀则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分析西藏主要农区麦类作物收获后的气候资源和耕地资源条件得出:拉萨和山南两地更适宜复种,可利用麦后的水热资源发展“一年两收”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可满足牲畜对饲料的需求,同时还可缓解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确保西藏全区的生态安全。并通过田间试验和社会调查法研究拉萨和山南两地麦类作物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如饲用油菜、箭舌豌豆和饲用燕麦,相比之下,饲用燕麦的产草量最高,61天的生长季最高可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收益4987元/hm2,其次为箭舌豌豆,而产量最低的为饲用油菜,最高可带来收益1955元/hm2。可见,参试作物中饲用燕麦更适宜在西藏主要农区进行复种。(2)拉萨市冬青稞和冬小麦后复种饲用燕麦,相同的两个参试品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表现为:白燕10号的产草量比白燕9号要高;由于冬青稞后复种其生产季比冬小麦后复种长31天,冬青稞后复种白燕10号比冬小麦后复种白燕10号鲜草产量每公顷高出4711kg,经济收益高出1884元。即冬青稞后复种燕麦收益要高于冬小麦后复种,表现为前茬作物收获越早、复种后经济效益越高。(3)山南地区和拉萨市同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由于山南地区收获冬青稞较拉萨市早,复种后生长季相对长5天,同为10月15日取样测产后得出山南地区复种白燕9号和白燕10号给农牧民带来的收益比拉萨市每公顷分别高出300元、839元。究其原因除了山南地区的冬青稞收获时间较早外,山南地区海拔比拉萨约低100m左右,≥0℃日积温天数高出14天、≥0℃日积温高出169℃。(4)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分别在10月15日和11月2日各取样测产一次,得出:收获干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收益要高于收获鲜草,每亩约高出50元以上,最高可达200元。若收获鲜草,则应在10月中旬以前(对抗霜性差的品种而言),若收获干草可适当推迟至11月初。(5)对复种饲草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调查,得出:饲草复种不仅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调整趋向于合理,同时还可增加农民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对农牧民的饲草复种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得出:西藏的农户大多饲养牲畜,他们很愿意进行饲草复种,但是希望能获得政府的资助如种子、化肥等农资;部分进行过饲草复种的农民意识到复种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需要进一步筛选优良的饲草品种,研究高效的复种模式,完善复种技术,以降低种植风险。

谭建萍[10](2013)在《柴达木地区枸杞施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枸杞(Licium barbarum L.)是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icium)多年生木本植物。柴达木盆地是野生枸杞的中心分布区之一,因其独特的高海拔、强光照的地理特点及土壤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枸杞的生长。随着柴达木地区枸杞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与国际市场也逐步接轨,但同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施肥问题,为了实现高产量高收益,柴达木地区避施或少施有机肥、重施无机肥,施肥量、施肥时间多依靠宁夏人的经验值,忽略了柴达木地区的土壤肥力水平。第二,柴达木枸杞产区病虫害日益增多,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五年生枸杞生长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发现配合施用化肥、农家肥比单独施用农家肥更有利于枸杞植株的营养生长。单独施用农家肥比配施时的枸杞产量略低,但产值无明显变化,枸杞果实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比化肥和农家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多,且更有利于果实中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糖分的合成、硒的吸收。2.通过种植和翻压绿肥,发现绿肥对枸杞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适当的处理方法较为显着地提高了二年生新栽植枸杞的成活率,其株高、新枝数和新枝长也有显着的增加,并能显着提高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3.在生物农药选择中,1.3%苦参碱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是防治枸杞蚜虫的高效药剂,对枸杞蚜虫的有效控制期在7d左右。苦参碱、鱼藤酮、藜芦碱、阿维菌素均可用于防治枸杞瘿螨,但4%鱼藤酮乳油750x倍液、0.5%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3500x倍液施药15d后,药效分别为73.43%、72.03%,持效期最长。4.70%施蓝得可湿性粉剂和杜邦福星400g/L乳油对枸杞白粉病有较显着的防效,对枸杞无药害产生,使用安全,是防治枸杞白粉病有效的杀菌剂。

二、蚕豆混种箭舌豌豆增产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豆混种箭舌豌豆增产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进展
        2.1 混播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2.2 混播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2.3 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混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综合评价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生产性能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混播组合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2 混播比例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3.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原因
    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播组合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2 混播比例间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3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交互作用间混播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2.4 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河西灌区调亏灌溉对禾豆混播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调亏灌溉研究进展
        1.2.2 禾豆混播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特征
        3.1.1 株高
        3.1.2 相对叶绿素含量
        3.1.3 叶面积指数
        3.1.4 生物量
        3.1.5 相关性分析
    3.2 产草量
        3.2.1 鲜草产量
        3.2.2 干草产量
        3.2.3 鲜干比
        3.2.4 相关性分析
    3.3 营养品质
        3.3.1 粗蛋白
        3.3.2 淀粉
        3.3.3 粗脂肪
        3.3.4 粗灰分
        3.3.5 酸性洗涤纤维
        3.3.6 中性洗涤纤维
        3.3.7 相对饲用价值
        3.3.8 相关性分析
    3.4 水分利用状况
        3.4.1 土壤贮水量
        3.4.2 耗水量
        3.4.3 降水利用效率
        3.4.4 水分利用效率
        3.4.5 相关性分析
    3.5 经济效益
        3.5.1 总投入
        3.5.2 总收入
        3.5.3 产投比
        3.5.4 净收益
        3.5.5 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禾豆混播与调亏灌溉对饲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1 禾豆混播对饲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2 调亏灌溉对饲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2 禾豆混播与调亏灌溉对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1 禾豆混播对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调亏灌溉对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禾豆混播与调亏灌溉对饲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4.3.1 禾豆混播对饲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4.3.2 调亏灌溉对饲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混播草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混播模式的研究
        1.3.2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1.3.3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土壤影响的研究
        1.3.4 禾本科与豆科混播对植物种间关系影响的研究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1 牧草生产性能分析
        2.4.2 根际土壤养分分析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1 物种间相互作用
        2.5.2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
        2.5.3 差异显着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研究
        3.1.1 牧草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
        3.1.2 牧草的分蘖(分枝)数
        3.1.3 牧草的茎叶比
        3.1.4 牧草的干草产量
    3.2 种间关系的研究
        3.2.1 混播牧草的相对密度(RD)的变化动态
        3.2.2 混播牧草的生物量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长率(RGR)变化
        3.2.3 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RY)和相对产量总值(RYT)
        3.2.4 混播牧草的种间竞争率(CR)
    3.3 土壤根际养分的研究
        3.3.1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 牧草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综合评价
        3.4.1 选取最优指标集
        3.4.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3.4.3 计算关联系数
        3.4.4 计算关联度和权重
4 讨论
    4.1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4.1.1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株高的影响
        4.1.2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的分蘖(分枝)数的影响
        4.1.3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茎叶比的影响
        4.1.4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干草产量的影响
    4.2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种间关系的影响
    4.3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寒地区一年生禾本科-豆科人工草地混播模式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群落中物种的共存
    1.2 植物功能性状与生存策略
    1.3 禾-豆人工混播草地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3.2 播种密度和禾豆比例对牧草品质的影响(2017年实验)
    3.3 燕麦与蚕豆在不同混播组合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17年实验)
    3.4 混播模式对豆禾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5 混播总产量与物种个体性状的关系
    3.6 地上部分对土壤理化的影响(2016年实验)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混播模式下禾豆种间关系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 牧草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价
    4.3 混播总产量与物种个体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春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野豌豆属栽培牧草及其重要作用
        2.1.1 野豌豆属栽培牧草
        2.1.2 箭筈豌豆
        2.1.2.1 生物学特性
        2.1.2.2 利用价值及利用方式
    2.2 野豌豆属植物根部入侵真菌及其引致病害
    2.3 根部入侵真菌引致病害对野豌豆属牧草的影响
        2.3.1 降低牧草产量
        2.3.2 减少种子产量
        2.3.3 降低牧草营养品质
    2.4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侵染过程及影响病害环境因子
        2.4.1 根部入侵真菌侵染过程
        2.4.2 影响根部入侵真菌病害环境因子
        2.4.2.1 土壤持水量与温度
        2.4.2.2 土壤紧实度
    2.5 野豌豆属植物根部入侵真菌引致病害的防治
        2.5.1 栽培措施与田间管理
        2.5.2 生物防治
        2.5.3 化学防治
    2.6 连作障碍
    2.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8 本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箭筈豌豆根部入侵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 根部入侵真菌的分离鉴定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1.1.2 供试春箭筈豌豆种子
        1.1.3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根瘤菌菌悬液的制备
        1.2.2 试验设计
        1.2.3 箭筈豌豆生育期的划分
        1.2.4 样品的采集
        1.2.5 根部入侵真菌的分离
        1.2.6 形态学鉴定
        1.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7.1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7.2 PCR扩增和测序
        1.2.7.3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试验结果
        2.1 产孢真菌
        2.2 未产孢真菌
        3.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田间根部入侵真菌种类及变化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 试验统计与分析
        2.试验结果
        2.1 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
        2.2 真菌分离率
        2.3 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生长指标
        2.3.1 株高
        2.3.2 分枝数
        2.3.3 草产量
        2.3.4 种子产量
        2.4 气象因子与真菌分离率和其他生长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
        3.讨论及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三节 温室根部入侵真菌种类及侵染动态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分离方法
        1.3 试验统计与分析
        2.试验结果
        2.1 真菌分离率
        2.2 箭筈豌豆根部入侵真菌侵染动态
        2.3 箭筈豌豆不同生长时期生长指标
        2.3.1 株高
        2.3.2 根长
        2.3.3 茎粗
        2.3.4 分枝数
        2.3.5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3.讨论及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四章 根部入侵真菌致病性测定
    第一节 实验室致病性测定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箭筈豌豆种子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统计与分析
        2.试验结果
        3.讨论及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二节 温室盆栽致病性测定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1.2.2 接种
        1.2.3 接种与移栽
        1.2.4 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试验结果
        2.1 病原菌、箭筈豌豆品种及其交互效应分析
        2.2 出苗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2.3 株高、根长、茎粗和分枝数
        2.4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2.5 根系活力测定
        2.6 叶绿素含量
        2.7 粗蛋白含量
        2.8 粗脂肪含量
        2.9 全磷含量
        2.10 病原菌的再分离率
        3.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置和采样
    1.3 样品分析
2 结果
    2.1 菜苔株高及产量
    2.2 菜苔品质
    2.3 土壤酶活性
3 讨论
4 结束语

(7)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1.2.2 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管理
        1.2.3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
    1.3 关键概念和核心关系界定
        1.3.1 民族生态学视野中的农业生态系统
        1.3.2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1.3.3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经历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视角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西北藏区及研究社区简况
    2.1 滇西北藏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2.1.2 土壤特征
        2.1.3 生物多样性
        2.1.4 民族源流
        2.1.5 传统文化
    2.2 研究社区概况
        2.2.1 香格里拉市向卡村
        2.2.2 维西县柯功村
        2.2.3 德钦县古达村
第3章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牧生计格局
    3.1 以村寨聚落为核心的生计空间格局
        3.1.1 村寨聚落生态位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1.2 滇西北藏区村寨聚落分类类型
        3.1.3 以聚落为核心的农牧生计空间格局
    3.2 滇西北藏区农牧生计模式
        3.2.1 藏区农牧生计的历史源流
        3.2.2 农业垦殖及其构成特点
        3.2.3 畜牧业及其构成特点
        3.2.4 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3.3 滇西北藏区农牧生计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第4章 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4.1 农地利用及多样性管理
        4.1.1 滇西北藏区农地分布的生态特征
        4.1.2 基于资源利用的农地分类类型
        4.1.3 滇西北藏区的农地管理多样性
    4.2 牧场利用及多样性管理
        4.2.1 滇西北藏区牧场的生态特征
        4.2.2 藏民基于资源利用的牧场分类类型
        4.2.3 滇西北藏区牧场的多样性管理
    4.3 林地利用及其多样性管理
        4.3.1 社区森林及林地类型
        4.3.2 集体林管理
        4.3.3 经济林管理
        4.3.4 神山管理
第5章 滇西北藏区种植技术体系多样性
    5.1 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混作技术
        5.1.1 混作的概念
        5.1.2 滇西北藏区混作类型的多样性
        5.1.3 滇西北藏区混作技术的多样性
    5.2 滇西北藏区耕作制度中的轮作技术
        5.2.1 轮作的概念
        5.2.2 滇西北藏区轮作技术及其多样性
    5.3 滇西北藏区种植技术多样性的特点评述
第6章 滇西北藏区农作物种子管理多样性
    6.1 滇西北藏区农户种子来源体系
        6.1.1 滇西北藏区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来源
        6.1.2 滇西北藏民选种的标准和方法
        6.1.3 影响藏民选种的主要因素
    6.2 滇西北藏区农户的种子交换体系
        6.2.1 滇西北藏区种子交换意义
        6.2.2 农作物种子交换的趋势和特点
        6.2.3 种子交换系统的社会网络
    6.3 滇西北藏区农户的种子晾晒储藏体系
        6.3.1 种子晾晒储藏的作用
        6.3.2 滇西北藏区粮食作物晾晒技术
        6.3.3 种子储藏技术
第7章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风险管理
    7.1 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风险类型
        7.1.1 因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然风险
        7.1.2 因农业技术变革对传统方式产生冲击而形成的技术风险
        7.1.3 源于农产品需求的市场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
        7.1.4 因农户自身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的局限性等问题而产生的管理风险
    7.2 藏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经营的风险认知与管理策略
        7.2.1 保持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多样性以规避自然风险
        7.2.2 灵活多样的社区资源管理制度增强了藏区的抗风险能力
        7.2.3 生计方式的多样化选择是藏民应付短期困难的有效策略
        7.2.4 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提高了藏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7.2.5 藏民之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民族传统有效抵御了风险
    7.3 农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创新之处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区社会经济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调查问卷表
    附录2: 向卡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附录3: 柯功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附录4: 古达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名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资助

(8)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学肥料的使用及危害
        1.2.1 我国化肥使用及污染现状
        1.2.2 化肥污染的危害
    1.3 农药的使用及危害
        1.3.1 我国农药使用及污染现状
        1.3.2 农药污染的危害
    1.4 豆科间作方案的提出
        1.4.1 豆科间作的原理
        1.4.2 豆科间作的特点
        1.4.3 豆科作物在间作体系中的作用
        1.4.4 豆科间作体系中氮素促进的机理
        1.4.5 间作增产率的计算方法
    1.5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2.2 试验基地简介
        2.2.1 朱家角镇世鑫蔬菜园艺场
        2.2.1.1 园艺场蔬菜生产施肥及农药情况调查
        2.2.1.2 园艺场蔬菜生产经营与销售情况调查
        2.2.2 金泽有机农业试验农场
    2.3 田间试验布置
        2.3.1 番茄豆科间作田间布置
        2.3.2 青椒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田间布置
        2.3.3 茄子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田间布置
        2.3.4 小青菜豆科绿肥间作田间布置
    2.4 苗情考察与样品采集
    2.5 样品制备与分析
        2.5.1 土壤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2.5.2 果实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上海郊区农业与环境现状
    3.1 上海农业环境概述
        3.1.1 土壤污染评价
        3.1.2 农田用水污染现状
        3.1.3 大气污染现状
    3.2 上海农业投入情况分析
        3.2.1 耕地面积的变化
        3.2.2 化肥的使用情况及分析
        3.2.3 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豆科间作对番茄生长和土壤养分影响
    4.1 豆科间作对番茄株高与产量的影响
    4.2 豆科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豆科间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关系
    4.5 番茄豆科间作对减肥增产的积极意义
    4.6 小结
第五章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青椒/茄子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5.2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3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5.4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关系
    5.6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土壤养分的意义
    5.7 小结
第六章 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 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6.2 间作对小青菜品质的影响
    6.3 间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4 土壤养分与小青菜品质、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
    6.5 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生长、土壤酶活性的意义
    6.6 小结
第七章 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模式对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估
    7.1 豆科间作的环境效应评估
    7.2 豆科地表覆盖的水分保持效果分析
    7.3 豆科绿肥间作的经济效益评估
    7.4 豆科作物在上海郊区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9)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复种的概念及意义
        1.2.1 复种的概念
        1.2.2 饲草复种的意义
    1.3 国内外复种情况
        1.3.1 蔬菜和粮经作物复种模式
        1.3.2 饲草作物复种模式
        1.3.3 复种饲草经济效益研究
    1.4 西藏复种模式
        1.4.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模式
        1.4.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经济效益研究
    1.5 西藏饲草复种研究与不足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2.1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气候资源条件
        2.1.1 积温条件
        2.1.2 降水量
    2.2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的耕地资源条件
        2.2.1 复种的耕地面积
        2.2.2 适宜复种的耕地夏闲期
    2.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指数
    2.4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潜力分析
第三章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3.1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3.2 西藏种植青饲料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力分析
    3.3 西藏主要农区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3.3.1 材料及方法
        3.3.2 拉萨市冬小麦后复种不同饲草作物经济效益分析
        3.3.3 拉萨市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经济效益分析
        3.3.4 拉萨市麦后复种饲草作物小结
        3.3.5 山南地区冬青稞后复种饲用燕麦产草量测定
        3.3.6 山南地区麦后复种饲用燕麦小结
第四章 复种饲草社会效应调查
    4.1 复种饲草有利于增加就业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2 发展饲草复种有利于西藏种植结构的调整
    4.3 对农民进行饲草复种情况调查
        4.3.1 劳动力调查
        4.3.2 牲畜饲养情况调查
        4.3.3 种植意愿调查
        4.3.4 农民风险意识调查
        4.3.5 农民对复种饲草的受助愿望调查
        4.3.6 饲草复种限制因素调查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柴达木地区枸杞施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枸杞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1.2.1 枸杞施肥种类与施肥方式研究
        1.2.2 栽培中绿肥的使用
    1.3 枸杞病虫害防治及农残问题
        1.3.1 枸杞的三种主要病虫害
        1.3.2 枸杞病虫害防治方法
        1.3.3 枸杞农药残留问题
第2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五年生枸杞生长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枸杞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枸杞产量、产值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的肥效释放
        2.2.4 不同处理对枸杞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产值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条件下肥效释放
        2.3.3 不同处理对枸杞果实品质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绿肥腐解过程及其对土壤养分和枸杞生长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4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肥植株中的养分含量
        3.2.2 绿肥的腐解中干物质、C/N 比和有机碳的变化
        3.2.3 绿肥腐解过程中自身氮、磷、钾养分的释放
        3.2.4 绿肥腐解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5 绿肥腐解对枸杞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绿肥中的养分释放
        3.3.2 绿肥翻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3 绿肥翻压对枸杞生长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不同生物农药对枸杞主要虫害的防效及果实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四种药剂对枸杞蚜虫的田间防效
        4.2.2 四种药剂对枸杞瘿螨的田间防效
        4.2.3 果实农药残留量检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枸杞白粉病的田间防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作物
        5.1.3 试验设计
        5.1.4 试验地概况
        5.1.5 白粉病病情调查
        5.1.6 药效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蚕豆混种箭舌豌豆增产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高寒牧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研究[D]. 徐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河西灌区调亏灌溉对禾豆混播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 王皓. 兰州大学, 2020
  • [3]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牧草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D]. 高晨曦.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高寒地区一年生禾本科-豆科人工草地混播模式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 马妍琪. 兰州大学, 2019(09)
  • [5]春箭筈豌豆不同生育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D]. 马莉霞. 兰州大学, 2019(09)
  • [6]豆科绿肥间作对小青菜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李梦璐,胡雪峰,代会会,罗凡,张培枫,安柏年.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7]滇西北藏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研究[D]. 李建钦.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8]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 代会会. 上海大学, 2015(02)
  • [9]西藏主要农区复种饲草经济效益分析[D]. 宋国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10]柴达木地区枸杞施肥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D]. 谭建萍. 青海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蚕豆杂种镰刀菌增产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