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骨科医生培训

英国骨科医生培训

一、英国的骨科医师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汉强,张欣,康乐,李维,田华,姜亮,计虹,吴红斌[1](2021)在《住院总医师制度对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并比较由长学制和非长学制两种途径进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在骨科培训期间所接受的住院总医师(简称住院总)培训的内容及效果。方法以2014—2019年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骨科专业全部28名住院总为研究对象,以医院大数据中心的临床全量数据为基础,对每名住院总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长学制(P=0.006)和非长学制(P<0.01)医师的平均每月管床例数,在结束住院总之后的数量与担任住院总之前和担任住院总期间的数量相比明显减少;(2)长学制(P=0.011)和非长学制(P<0.001)医师的平均每月手术例数,在担任院总之后的数量与担任住院总之前和担任住院总期间的数量相比明显增加;(3)长学制(P=0.002)和非长学制(P<0.01)医师的平均每月门诊例数,在担任院总之后的数量与担任住院总之前和担任住院总期间的数量相比明显增加。结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临床全量数据显示,在经过住院总的培训后,骨科医师的工作量和临床能力有显着性提高。

单菁[2](2021)在《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医师们发现了骨水泥及金属材料磨损颗粒的毒性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应运而生。其主要采用金属材质的臼杯、股骨柄,表面覆以生物活性涂层,配合低摩擦系数的球头、内衬作为关节面的设计。该类假体植入人体后,随着时间延长,仍然避免不了包括关节面的磨损及不同材质界面之间的微动、腐蚀的缺点。假体磨损后伴随颗粒释放及涂层剥脱后金属材质外露,将诱发假体周围骨溶解,最终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失败。探究一种生物安全性好强度高的材料,用于制备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是现代人工髋关节假体技术进步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上世纪70至80年代江西微晶陶瓷(J.M.C)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回顾性研究,对该类假体的材料特征及设计方案进行逆向分析,并总结该类假体的生物学特征及骨整合效应。根据对现代微晶陶瓷发展综述及分析,通过材料成分优化、新型制造工艺制备了新型硅酸锂微晶陶瓷材料(Li2O-Al2O3-Si O2,LAS)、改良氧化锆增韧氧化铝微晶陶瓷材料(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ZTA);最后,通过假体数字模型与受力分析,建设性提出了新型全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几何形态设计与假体材料应用。该研究从微晶陶瓷材料出发,侧重生物学性能考察,为新型国产全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材料种类、制造方法及假体设计提供了新的框架。文章第一章描述了全髋关节假体应用现状及意义。综述了近100年来全髋关节假体发展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人工髋关节材料的进展过程。根据医用生物活性陶瓷及生物惰性陶瓷功能特征,及其与人工全髋关节的关联,提出了生物微晶陶瓷的先进制造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文章第二章介绍了J.M.C-I、II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患者总体随访情况。1980-1981年间的近期随访的(术后0.2~1.5年内)案例共23例(24髋);2013-2016年间的远期随访的(术后31~37年)案例为8例(9髋)。对患髋的X线片、Harris评分、VAS评分等资料分析表明:该类假体生物安全性较好,骨整合效应较强;假体在体时间长,患者耐受度良好,但因假体力学性能较差而出现部分假体结构损坏,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文章第三章进行了J.M.C原材料及其产品制造的描述。一方面,结合J.M.C假体取出物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抗弯强度、弹性模量、韧度、硬度、热膨胀系数等指标的检测,发现了其材料存在组分结构简单及产品纯度明显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这类材料进行生物实验分析,包括成骨细胞代谢与黏附、骨架的矿化,动物致敏、骨整合效应,明确了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文章第四章参照现代微晶陶瓷研究成果,在J.M.C基础上,提高陶瓷原料的纯度,改变了陶瓷组分配比,如增加了Si O2比率、补充了Ti O2、P2O5、Zr O2组分。烧造了一种新型LAS微晶陶瓷组件。进行了LAS的物理性能表征,包括: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抗弯强度、弹性模量、韧度、硬度、热膨胀参数等主要指标的检测。进行了LAS的生化性能表征,包括:成骨细胞的代谢、黏附、形貌、矿化、基因表达;LAS的动物致敏、内脏毒性、骨整合效应。结果表明新型LAS机械性能较J.M.C有大幅提高,生物性能更加优异。论文进一步对ZTA微晶陶瓷组件制作中的部分关键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设定,最终获得了满足全陶瓷设计的高强度的ZTA微晶陶瓷,完成了人工全髋关节材料的构建。文章第五部分建立了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骨盆的数字模型,并将两者进行匹配,对加载材料属性及其受力进行了分析。表达了数学模型设计在假体设计中的优点,能够为新型人工髋关节的形态设计与制作提供依据。

赵广跃,祝勇刚,杨照[3](2020)在《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骨整形新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常伴有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及血管损伤,极大危及肢体安全,故保肢治疗是创伤骨科的棘手问题。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区域救治体系,存在清创时机与清创医师资质不明确、软组织覆盖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骨整形是由英国骨科医师学会等组织提出的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新方法,具有手术次数少、骨愈合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势,为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并介绍骨整形治疗的新理念,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的认识,为提高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李宁[4](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提出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陈倩[5](2020)在《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健康中国建设,事关部队战斗力和卫勤保障力生成。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战略地位的确立,国家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对军队全科医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培养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刻不容缓。原解放军总部2013年出台文件要求落实基层部队医疗专业干部培训,提出基于“3个1”模式的军队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后,先到有教学条件的总医院或中心医院进行第一阶段轮转实习;再到基层团以上卫生机构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最后到总医院或上级中心医院进行第三阶段重点专科进修。此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队基层军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空白。在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新毕业学员尚无建立明确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且未能与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效接轨,无法实现院校新毕业学员成为部队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在规范化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研究目的构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确定模型指标权重系数,最终建立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为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内容与方法1、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了解目前军队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并拟制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分析,对参加首批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及所在部队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掌握其单位所在区域的疾病谱及轮转需求,为能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方案研究提供依据。2、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及现场调研法,提出并建立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构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3、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权重分析,得到各指标权重系数;通过文献及政策研究,分析总结国家目前全科规范化培训的方案,并结合模型的权重系数,提出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学员层面,发放问卷87份,回收87份,回收率100%。所在单位日常收治病种排名前五的分别为训练伤、皮肤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感染常见疾病。学员原单位层面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1份,回收率96.19%,第一和第三阶段需求轮转科室排名前10分别为急诊医学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皮肤科、全科、内分泌科及康复医学科。2、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结果。(1)统计专家咨询结果:?积极度。两轮分别发放函询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1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积极系数均为1。?可靠度。专家熟悉系数为0.79,判断系数为0.91,权威系数为0.85。?集中度。第一轮一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赋值均数全部处于4.0-5.00的范围中,二级指标的重要性中11.11%赋值均数处于3.50-4.00之间,可行性中16.67%的指标均数处于3.50-4.00之间。第二轮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的均数范围全部处于4.0-5.0之间,仅在二级指标的可行性赋值均数有13.63%处于3.50-4.00之间。?协调度:变异系数,第一轮除二级指标中重要性及可行性各有一个指标变异系数>0.20,各自占5.56%,其余指标重要性、可行性变异系数均≤0.20;第二轮咨询结果一二级指标的各指标重要性、可行性变异系数均≤0.20。协调系数,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重要性为0.786,可行性为0.672;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重要性为0.789,可行性为0.662。两轮的W值均处于0-1之间,且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指标修改情况,第一轮有6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包括一级指标修改2个,二级指标修改5个,删除1个,增加4个。(2)构建的模型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2个。3、能力素质模型权重分析结果。(1)所有指标的CR与CI值均小于0.01,权重向量结果可以用于决策分析。(2)一级指标中“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基层卫勤保障能力”的全局权重和同级权重分别为0.3128和0.3466,明显高于“人文执业能力”和“学习提升能力”。二级指标中有8个指标的同级权重明显高于其他。4、培训方案构建结果。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研究结论1、培训需求调查中需求轮转科室与其日常收治病种一致,本次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和第三两个临床轮转阶段,需求轮转科室一致,但需要区别培训层次及各科时长。且将需求轮转科室与目前学员第一阶段轮转科室对比,仅有两个科室差异,说明目前培训方案可以借鉴。2、参与德尔菲法专家积极度高,权威度较高,协调性好;反馈意见集中度高,一致性好。说明本研究构建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能力素质模型具有科学性,且可靠度高,可以为军队医学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3、构建的模型矩阵符合一致性指标要求,权重向量可以用于决策分析。同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研究建立的培训方案,为军队医学院校新毕业学员实施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李小鹰,张力,张静云,冯雪颖,李晓燕,齐学进[6](2020)在《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国家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后,于2016年又开展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与中国相关的专业和专科目录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并与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设置进行异同分析,旨在为推动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进程,逐步完善住专一体化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

林夏[7](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李海燕[8](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余华晨[9](2020)在《淫羊藿苷干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目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功能障碍引起的股骨头微循环障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来自激素性ONFH和股骨颈骨折患者的BMECs,比较两个群体BMECs的血管功能和凋亡活性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名患者,ONFH组为激素性ONFH患者,对照组为股骨颈骨折,每组6名患者。ONFH组包括3例女性和3例男性(平均年龄51.7±5.2岁),而对照组包括5例女性和1例男性(平均年龄65.3±2.9岁)。BMECs从两组股骨头软骨下分离获得,并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鉴定。应用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体外成管实验、TUNEL实验和Western blot 比较两组细胞的功能。结果:来自两组分离的细胞在光镜下都形成典型的鹅卵石样的内皮细胞形态,免疫荧光都表达CD31和vWF,这表明分离的细胞是BMECs。两组间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ONFH组BMECs的细胞活力、体外成管和迁移能力均显着降低而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查显示ONFH组Bax和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激素性ONFH患者中获得BMECs血管生成活性的降低而细胞凋亡活性明显增加,这可能是激素性ONFH的重要的发病机制。第二部分淫羊藿苷对激素干预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目的: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常常用于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是引起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最常见的原因。激素性 ONFH 的发病机制与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功能障碍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淫羊藿苷(Icariin,ICA)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促进血管生成的功效。然而,ICA是否可以干预激素性BMECs促进血管生成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上述假说。方法:BMECs从股骨头软骨下分离和培养,并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体外成管实验测定体外血管生成能力。RT-qPCR 检测 VEGF、CD31、vWF 和 PDGF-B 的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VEGF、Akt、p-Akt、Bax 和 Bc1-2 蛋白的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分离的细胞形成典型的鹅卵石样的内皮细胞形态,细胞免疫荧光表达CD31和vWF,这表明分离的细胞是BMECs。CCK-8结果显示,0.1 mg/mL氢化可的松明显抑制BMECs细胞增殖而ICA(10-5M)则显着促进BMECs增殖。ICA显着促进BMECs迁移和体外成管。RT-qPCR结果显示氢化可的松明显抑制CD31mRNA的表达,而ICA显着上调CD3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CA促进了 VEGF的表达和Akt活化。同时,ICA能降低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促进Bc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ICA在体外实验中能减轻氢化可的松所致的BMECs激素性损伤,能明显改善激素性BMECs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成血管能力,促进BMECs血管生成,具有保护作用。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预防和治疗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目的: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淫羊藿苷(Icariin,ICA)可以减轻糖皮质激素对BMECs引起的细胞损伤,能明显改善激素性BMECs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成血管能力,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为了进步研究ICA在体内能否通过保护血运预防和治疗激素性ONFH,我们通过构建大鼠激素性ONFH动物模型进行疗效评估。方法:8周龄、健康的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MP组(甲强龙,Methylprednisolone)和 MP+ICA 组三组,每组 10 只 SD 大鼠。MP 组和 MP+ICA 组的大鼠采用脂多糖和甲强龙联合应用的方法建立大鼠激素性ONFH动物模型。MP+ICA组的大鼠每日灌胃给药60mg/kg ICA,对照组和MP组的大鼠给以相同ICA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所有大鼠6周后处死,从大体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MicroCT、免疫组化和股骨头血管造影评估ICA的防治疗效。结果:30只SD大鼠实验期间均存活。HE染色结果显示与MP+ICA组相比,MP组可见较多空腔骨陷窝和坏死骨髓细胞,对照组未见空腔骨陷窝和坏死骨髓细胞。对照组、MP组和MP+ICA组ONFH的发生率为分别0(0/10),20%(2/10)和80%(8/10)。MicroCT结果显示与MP+ICA组相比,MP组的大鼠股骨头软骨下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骨微结构破坏,骨密度明显降低,对照组的大鼠股骨头软骨下骨完整,分布均匀,骨结构没有破坏。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CD31阳性细胞数量最多,MP组坏死区无完整血管结构存在,棕染的CD31 阳性细胞数量最少,MP+ICA组可见完整血管结构,CD31阳性细胞数较MP组明显增多。血管照影显示:对照组的大鼠股骨头血管丰富而MP组的大鼠股骨头血管明显破坏,血管数量减少明显;MP+ICA组大鼠股骨头血管数量较对照组也有减少,但较MP组明显增多。结论:我们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发现ICA能够延缓大鼠激素性ONFH的进展,具有保护大鼠股骨头血运的作用。这为ICA预防和治疗激素性ONFH的治疗提供新的认知。

汤佳[10](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二、英国的骨科医师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的骨科医师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住院总医师制度对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概况
    2.2 住院总的平均工作量
    2.3 担任住院总前后的临床工作量改变
    2.4 住院总工作量的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基于真实世界的全量数据技术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
    3.2 全量数据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3.3 骨科住院总培训的临床效果分析
    3.4 中国和欧美的骨科住院总培养体系的比较
    3.5 研究的局限性

(2)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1.2 人工关节材料的进展
        1.2.1 金属材料
        1.2.2 有机高分子材料
        1.2.3 复合材料(不同材质的摩擦界面组合)
        1.2.4 陶瓷材料
    1.3 医用生物微晶陶瓷
        1.3.1 生物微晶(玻璃)陶瓷
        1.3.2 医用生物活性陶瓷
        1.3.3 医用生物惰性陶瓷
    1.4 生物微晶陶瓷的先进制造
        1.4.1 可切削生物微晶陶瓷
        1.4.2 高韧性微晶玻璃
    1.5 生物惰性陶瓷的临床应用
        1.5.1 陶瓷髋关节的置换
        1.5.2 氧化物基陶瓷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
    1.6 江西微晶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
    1.7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江西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病例的随访
    2.1 引言
    2.2 患者和方法
        2.2.1 患者及手术方式资料
        2.2.2 临床功能评估方法
        2.2.3 影像学评估方法
    2.3 随访患者与评估
        2.3.1 近期随访患者基本情况
        2.3.2 远期随访患者基本情况
        2.3.3 临床功能评估结果
        2.3.4 影像学评估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J.M.C材料的力学、生物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主要的试剂与设备仪器
        3.2.2 J.M.C材料的逆向研究
        3.2.3 基于J.M.C的假体制作
    3.3 J.M.C材料生物安全性、骨整合效应的研究
        3.3.1 早期的J.M.C假体材料动物短期安全性试验
        3.3.2 远期的J.M.C假体材料生物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细胞代谢
        3.4.2 细胞形态
        3.4.3 细胞骨架
        3.4.4 细胞矿化
        3.4.5 致敏试验
        3.4.6 骨整合效应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新型人工关节材料的探索
    4.1 引言
    4.2 试剂耗材、仪器设备
    4.3 新型LAS微晶陶瓷的制备过程及样品检测
        4.3.1 制备过程
        4.3.2 样品检测
    4.4 新型微晶陶瓷生物安全性、骨整合效应的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新型ZTA陶瓷的制备
        4.5.1 制备实验
        4.5.2 新型ZTA的表征
        4.5.3 新型ZTA样品实验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植入式全陶瓷关节的外观设计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原人工关节假体取出物的测量与分析
        5.2.2 假体的有限元分析
        5.2.3 全陶瓷人工关节的成型工艺研究
    5.3 研究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
    2.1 军队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2.2 军队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2.3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需求研究
第三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
    3.1 构建方法
    3.2 构建步骤
    3.3 构建结果
第四章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研究
    4.1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能力素质模型的权重分析
    4.2 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建立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军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情况[1-4]
2 英国情况[5-8]
3 加拿大情况[9]
4 日本情况[10]
5 中国情况
    5.1 香港特别行政区情况[11]
    5.2 内地情况

(7)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1.6 资料来源
        1.6.1 文献资料来源
        1.6.2 数据资料来源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SWOT分析法
        1.7.3 现场调研法
        1.7.4 数据分析方法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1.8 研究逻辑框架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9.1 创新之处
        1.9.2 不足之处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统计分析
        2.1.4 结果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3.1.1 优势
        3.1.2 劣势
        3.1.3 机遇
        3.1.4 挑战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3.8 本章小结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4.1.1 资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工具
        4.2.4 数据分析
        4.2.5 结果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4.3.2 确定专家组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4.3.4 信度分析
        4.3.5 效度检验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5.2.2 建模分析步骤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4 DEMATEL分析
        5.2.5 ISM分析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5.3.2 变量取值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5.3.4 决策树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讨论与建议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6.4 策略建议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
        7.1.1 研究内容创新
        7.1.2 研究方法创新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技术路线
    五、保护人权措施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指南内容分析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第七部分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 录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 AGREEⅡ量表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淫羊藿苷干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淫羊藿苷对激素干预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预防和治疗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头坏死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英国的骨科医师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住院总医师制度对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J]. 欧阳汉强,张欣,康乐,李维,田华,姜亮,计虹,吴红斌.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1(04)
  • [2]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 单菁. 南昌大学, 2021(01)
  • [3]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骨整形新策略[J]. 赵广跃,祝勇刚,杨照. 中华创伤杂志, 2020(12)
  • [4]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5]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全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研究[D]. 陈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6]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J]. 李小鹰,张力,张静云,冯雪颖,李晓燕,齐学进.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0(05)
  • [7]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淫羊藿苷干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D]. 余华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英国骨科医生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