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跨越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

豪情跨越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

一、满怀豪情跨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强[1](2020)在《学习少先队光荣历史 做好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工作》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6月12日上午,团十八届中央书记处举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主持集体学习并讲话。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以"学习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做好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工作"为主题,围绕少先队的思想发展史、工作推进史、自身建设史作了专题报告。本刊刊发赵国强同志相关文章,与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分享他对新时代深入学习队史、深化做好少年儿童工作的研究和思考。

徐亚男[2](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叶长安[3](2019)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侯燕[4](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刘姝岩[5](2019)在《《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全国人民了解党和国家重大决议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了解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目标和重点、了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信息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总是能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大会的精神和指示,其社论更是代表了编辑部的最高水平。本文以1978-2018年《人民日报》的“两会”社论为研究对象,探讨这40年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两会”制度的完善,其社论的话语呈现出哪些特征并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角度综合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会”社论的话语建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从报道数量、刊载版面、篇幅特色、新闻图式和主题结构五个方面着手,对“两会”话语的宏观层面进行阐释与分析。随后依次对标题、叙述视角、措辞风格和修辞类型进行研究,归纳了《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在微观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呈现出的具体特征。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两会”话语文本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表现出的特征和变化并从语境的视角剖析影响话语现实建构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两会”社论大体呈现“稳中有变”的话语建构特征。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是《人民日报》针对“两会”议题长期坚持的报道策略;通过“两会”这一窗口,《人民日报》社论凸显了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具体的变化表现为:“两会”社论的整体篇幅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向;客观性和准确性日渐提升;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这些“两会”话语的变迁,主要受到经济、政治和新闻认知等三方面语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媒体重视受众需求等因素都促成了“两会”话语的革新和进步。

胡喜如[6](2019)在《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前进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执着奋斗、砥砺前行,从历史和现实需要出发,高度突出党的领导及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强调在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并矢志认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由此基础上,习近平登高望远、守正出新,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出台了一系列新方针、新举措,形成了系统完善、具有科学理论价值和强大实践威力的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关于管党治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管党治党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全新局面。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回溯研究方法对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是习近平在对我党历史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中形成的。自古以来,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陕北农村艰苦的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深刻和零距离地感受并体会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激励和促使他在未来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以及强烈责任使命的担当意识,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而且,作为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的家庭、学习和工作背景使其谙熟马列主义经典着作,这些思想中关于管党治党的相关理论,为习近平管党治党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支撑,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而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管党治党的丰富实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内长期积累和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的尖锐倒逼,急切呼唤我党以新的理论新的举措来回应和化解这些矛盾危机,这是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涵盖和涉及到了管党治党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层面,习近平着眼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着眼于党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能使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内容层面,习近平立足于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立足于把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立足于以基层为重点推进组织建设,立足于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立足于把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治本之策,立足于构柱架梁推进制度建设,立足于把打赢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照耀我党前行的火炬,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使命担当、诚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新的务实风格。并伴随有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完备的实践支撑。作为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指南,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就其理论价值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格局的新突破。就其现实意义而言,推动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新转变,实现了党风政风社风的根本好转和党的生机活力的新呈现,而且还为贯彻践行“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提供了行动的新指南。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刻学习、用心领会、坚定贯彻好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使其对全体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我们强党兴党伟业的茁壮向前发展。

易帅东[7](2017)在《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千秋伟业,需要有志青年为之不懈努力奋斗。青年是社会群体的精锐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追逐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子孙的美好夙愿,中国梦的提出,为青年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时代机遇。青年群体富有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拥有蓬勃的实干意愿。因此,中国青年必然要成为追逐中国梦的第一主体,只有将青年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青年的人生含金量,才能使在追逐中国梦过程中所涌现出的青年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使一代代青年吹响追逐中国梦的号角,用青春和智慧不断地靠近中国梦,并最终实现中国梦。青年追寻梦想的价值具有多重特征和丰富的价值功能,在追逐中国梦的进程中,青年的逐梦实践也是推动其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将会引导青年进一步地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革新。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并不是现代独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不乏青年逐梦的先进事迹。在历史中,青年追寻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是逐梦的勇敢作为,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是青年逐梦的人生选择,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青年在当代追逐中国梦的新起点,青年群体也在不断地逐梦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政治信仰和人生理想,他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从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发展的关系而言,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发展存在内在契合性,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青年的切身利益,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与青年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中国梦是助推中国青年发展的正能量,其指引着青年成长的方向,为青年创造时代舞台,激发青年前进的动力。而青年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国家的富强要依靠青年的努力奋斗,民族的振兴需要青年的勇敢作为,人民的幸福呼唤青年的刻苦实践。当前,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始终坚持正确的逐梦原则及思想导向,通过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外部途径与内部途径的有机结合,积极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消极影响,防范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进一步构建多位一体的多方联动教育模式,不断强化当代青年新媒体素养教育,从而提升青年在追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青年在追逐中国梦的进程中大放异彩,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与民族价值。

梁庆周[8](2018)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重要范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范畴体系,规范学科研究范式;实践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关系,正确对待和科学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困难危机和风险挑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的共同内核。共同主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领域的核心观点,表达了新时期各阶段的共同思想。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新时期时代背景、阶段特征、主要任务、理论成果等要素的概括抽象而被把握,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化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评价。共同主题是一个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理论要素和实践要素等因素组合而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具有深刻的哲学依据、理论渊源、历史和现实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观点、原理是其根本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题的有关论述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题、毛泽东时代关于中国建设主题的探索是其重要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和社会实践是其主要的现实基础。按照客观性、抽象性、相对性、整合性、发展性等原则,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前提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确立并得到不断强化。始终坚持这个共同主题,是新时期近四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通过实践和理论两条路径发挥共同主题的作用。实践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阶段性主题,作用于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党的实践等活动,发挥其作为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理论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几种具体样态,作用于理论创新、理论整合、生成理论主题等理论创新活动,表达其作为共同主题的重要地位。这两条路径综合作用,使新时期的全部实践和理论活动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定力。当前,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是在思想和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侵蚀坚持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二是在社会性质、特征、任务等实践认识上存在一定偏离,动摇坚持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坚持共同主题的力量有所损耗,削弱坚持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和精神力量。以上问题和挑战如得不到有效应对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极易偏离共同主题,进而发生颠覆性错误,最终导致山河变色、江山易主等不可挽回的恶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毫不动摇地坚持共同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主体特征和任务特征,把握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范式,推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夯实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五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进程中,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并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情况,不断突出和强化共同主题,充分发挥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开辟出宽阔的道路,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赵贞旎[9](2017)在《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80年前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人们更希望从历史的追忆中寻找到文化的延续、身份的认同和精神的传承。我们不缺乏历史,缺乏的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媒体在建构历史记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着长征纪念周年、重大历史纪念日,各大媒体展开长征纪念性报道,使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复活”。为了研究媒体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呈现特征、报道方式和传播功能等,论文以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与定性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49-2016年的长征纪念性报道进行分析,一方面,对其报道的数量、版面、体裁、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量化统计,从宏观层面考察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特征;另一方面,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对长征“逢十”周年的纪念性报道的特征和历史建构。研究发现,随着政治、经济、媒介环境等的变化,《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越来越着重于事、着墨于人、着眼于今,以便更好地达成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论文还结合其他媒体如新华社等的长征纪念性报道经验,指出《人民日报》要创新报道形式、加强双向互动、创新报道策划,以便寻求更好的长征纪念性报道传播方式来实现其传播功能。

李海丽[10](2017)在《苗长水小说创作论》文中指出军旅作家苗长水是文学鲁军的一名骁将,也是当代文坛不可低估的存在。从早期的创作积累到沂蒙山系列小说的诗意化叙事,再到新世纪和平年代军旅生活的书写,苗长水由充满主观生命感悟的革命历史战争反思走向直面现代化军事改革的真实境遇,从舒缓平静的诗意浪漫书写到深沉凝重的理性反思,其每一次转型都是反诘质疑后的自我超越和突围,彰显其丰富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真实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旨在梳理苗长水小说的创作历程,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创作理想和审美风貌的嬗变,剖析其深层的现实旨归意义。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整合作家创作的时代处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深入探析作品的思想内核,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进而追溯作者浓郁的人文理想、幽眇的现世情怀、深广的生命意识,最后从幅员辽阔的当代文学整体版图审视苗长水的作品,分析比较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简单概述了苗长水小说创作论的研究价值,梳理总结了当前苗长水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旨在探究苗长水小说创作题材的流变,从宏观上把握苗长水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本章节以时间维度划分为三个小节,从文化成因、创作动机、文本特质等方面对苗长水的小说创作进行历时性梳理,勾画出其创作理想以及艺术风貌的变迁。第一节,苗长水早期风格初探:本节主要从童年记忆、生活经历、沂蒙红色文化等方面展现作者早期的创作探索过程。第二节,传统的沂蒙山系列小说:此小节主要分析苗长水创作转型的原因和沂蒙山系列小说的新质。首先,从齐鲁文化守成主义、仁爱思想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语境等方面切入,深入探究苗长水从先锋思潮全身心转入沂蒙山题材的成因。其次,从革命母题的另类书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道德伦理的哲理化反思三个方面论述苗长水沂蒙山小说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创化,探究这些小说的独特性。第三节,新世纪以来的现实军旅小说:本节从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现实语境和苗长水部队生命体验下的创作反思两个维度,分析作者离开文坛认可的沂蒙山小说转向现实军旅题材的原因,从深度、广度、硬度三个层面探究这一系列小说的超越性以及弘扬民族灵魂的精神诉求在当下文学式微语境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第二章重点解析苗长水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从叙述方式、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三个角度呈现其小说创作中艺术技巧的恒与变。第一节,叙述方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从故事情节的淡化和情景交融的意境呈现沂蒙山小说诗化叙事风格的表征,营造了一种“晴空新雪”的审美意境。另一方面是新世纪以来军旅小说中的多条线索交叉叙事。这种多重叙事线索的讲述方式,使得作者的叙事视角随意切换,在宏大的叙事场景中展现和平年代部队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二节,负载民族灵魂的独特艺术群像。本节从人物形象切入,从多维度展现苗长水不同时期作品中共有的民族精神和宏伟气魄。一方面是女性崇拜意识下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是现代部队中的原生态军人形象。他们既是作者审美理念、自我镜像的外在投射,也是作者主体性身份在作品中的体认确证。第三节,雅致俗白的语言艺术。本节旨在析解苗长水不同时期作品中赓续沿用的语言风格,揭示其亘古不灭的艺术传达力。一方面是生活化的语言,方言俚语、民俗民谣的加入、口语化的书写,赋予了文本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散文化的语言,在一尘不染的白描书写之余挖掘生活中的诗意神韵,融入细腻真切的浓郁情思,赋予作品抒情化、诗意化的文风,实现雅致俗白的完美融合。第三章,苗长水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及其局限。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论述苗长水沂蒙系列小说的独异价值。一方面是沂蒙文化书写的新向度,另一方面是革命历史书写的“婉约派”。第二节主要论析苗长水新世纪以来现实军旅小说的文学价值。一方面是贴近地面的写作,其扎根军营内部的纯粹化写作姿态,为读者呈现了和平年代部队生活的原生态景观,同时坚守职业军旅作家的精神家园,抓住了军旅文学创作的本质核心。另一方面是欲望化书写的反拨,小说中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张扬和正能量的书写,激发了大众读者的强国强军梦想,抗衡当下的欲望书写之风,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作用。第三节,创作的瓶颈与存在的问题:一是主体情感的强势介入,二是叙述过程的散漫拖沓。

二、满怀豪情跨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怀豪情跨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少先队光荣历史 做好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教科书
少先队思想发展史、工作推进史、自身建设史
    (一)少先队思想发展史——队史之魂
        1、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引导少年儿童立志成为党的事业合格接班人
        2、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优良品德
        3、坚持贴近少年儿童实际,引导少年儿童提高全面素质
    (二)少先队工作推进史——队史之桥
        1、激励少先队员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2、在素质教育中彰显独特成效
        3、倡导把少先队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少先队自身建设史——队史之本
        1、聚焦少先队的主责主业
        2、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3、少先队专业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4、少先队改革全面启动
        5、适应新形势,拓展新领域
        6、坚持和发展“全团带队”方针
牢记初心使命,谱写少先队事业新篇章

(2)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闻话语研究综述
        1.2.2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研究综述
        1.2.3 社论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1 话语和话语分析
        1.3.2 新闻话语分析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文章架构
        1.4.1 研究路径
        1.4.2 文章架构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宏观话语分析
    2.1 报道数量
        2.1.1 概念界定
        2.1.2 整体增加较为固定
    2.2 刊载版面
        2.2.1 概念界定
        2.2.2 集中头版彰显新闻价值
    2.3 篇幅特色
        2.3.1 概念界定
        2.3.2 趋于简洁内容凝练
    2.4 新闻图示
        2.4.1 概念界定
        2.4.2 选择性呈现核心要素突出报道重点
    2.5 主题结构
        2.5.1 概念界定
        2.5.2 样本分析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的微观结构分析
    3.1 标题选用
        3.1.1 词语选择——反映社会热点传达思想情感
        3.1.2 结构选择——多用祈使句和对称句型
    3.2 叙述视角
        3.2.1 第一人称为主
        3.2.2 复合视角或为主要方向
    3.3 措辞风格
        3.3.1 刚健有力
        3.3.2 典雅大方
    3.4 修辞类型——隐喻
        3.4.1 旅途隐喻
        3.4.2 建筑隐喻
        3.4.3 战争隐喻
第四章 稳中有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变迁)与语境分析
    4.1 “稳”——《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特征
        4.1.1 围绕主旋律稳定报道
        4.1.1.1 特征呈现
        4.1.1.2 原因分析
        4.1.2 凸显我国民主政治进程
        4.1.2.1 特征呈现
        4.1.2.1 原因分析
    4.2 “变”——《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的形态变迁
        4.2.1 篇幅逐渐缩短和精炼
        4.2.2 客观性、准确性日渐提升
        4.2.3 理性思辨程度有所提高
        4.2.4 亲和力、可读性逐步增强
    4.3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话语变迁的语境分析
        4.3.1 经济语境
        4.3.1.1 经济结构调整
        4.3.1.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3.1.3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4.3.2 政治语境
        4.3.2.1 推进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
        4.3.2.2 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4.3.3 新闻认知语境
        4.3.3.1 媒介功能的转变
        4.3.3.2 媒体服务理念的凸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民日报》“两会”社论相关信息统计表
附录2 :历年“两会”社论社会热点词汇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概况
        1.2.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现状述评
    1.3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重点
        1.5.2 论文研究难点
        1.5.3 论文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辨析
        1.6.1 管党治党的内涵
        1.6.2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第2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基础条件
    2.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面临的国际背景
        2.1.2 中国面临的国内背景
        2.1.3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党情状况
    2.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2.2.1 马列经典作家的管党治党思想
        2.2.2 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管党治党思想
        2.2.3 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
    2.3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产生的个体条件
        2.3.1 革命家庭的严格熏陶
        2.3.2 优秀显着的个人品格
        2.3.3 知青岁月的艰苦锤炼
        2.3.4 从政经历的长期磨砺
第3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
    3.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具有清晰的战略目标
        3.1.1 努力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3.1.2 努力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3.1.3 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3.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具有明确的主旨内容
        3.2.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3.2.2 持之以恒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
        3.2.3 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3.2.4 锲而不舍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狠抓作风精神
        3.2.5 坚定不移地把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治本之策
        3.2.6 以立柱架梁的战略勇气深入推进制度建设
        3.2.7 把打赢反腐败斗争作为全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4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支撑
    4.1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品格
        4.1.1 强烈的忧患意识
        4.1.2 高度的使命担当
        4.1.3 诚挚的为民情怀
        4.1.4 鲜明的问题导向
        4.1.5 清新的务实风格
    4.2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完备实践支撑
        4.2.1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4.2.2 八项规定的重磅推出
        4.2.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启动
        4.2.4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开展
        4.2.5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全面铺开
第5章 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1 理论价值
        5.1.1 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管党治党”理论的新发展
        5.1.2 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5.1.3 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格局的新突破
    5.2 现实意义
        5.2.1 推动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新转变
        5.2.2 实现了党风、政风、社风的根本好转和党的生机活力的新呈现
        5.2.3 提供了“四个全面”和“四个伟大”科学贯彻的行动新指南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青年
        2.1.1 青年概念的界定
        2.1.2 青年概念的外延
    2.2 青年发展
        2.2.1 青年发展的概念
        2.2.2 青年发展的特征
    2.3 中国梦
        2.3.1 梦的概念
        2.3.2 梦想的概念
        2.3.3 中国梦的提出
        2.3.4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2.3.5 中国梦的价值取向
3 青年追寻梦想的价值特征
    3.1 梦想的价值功能
        3.1.1 梦想的认识功能
        3.1.2 梦想的引导功能
        3.1.3 梦想的激励功能
        3.1.4 梦想的调节功能
    3.2 青年追梦的个体价值
        3.2.1 青年追梦表达诉求
        3.2.2 青年追梦融入社会
        3.2.3 青年追梦促进成长
    3.3 青年追梦的社会价值
        3.3.1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3.2 青年追梦释放青春正能量
        3.3.3 青年追梦促进社会革新
4 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4.1 追寻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中国梦
        4.1.1 坚定走中国民主革命道路
        4.1.2 弘扬敢于牺牲的时代精神
        4.1.3 勇敢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锋队
    4.2 追寻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中国梦
        4.2.1 坚持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4.2.2 弘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4.2.3 勇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
    4.3 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梦
        4.3.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3.2 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3.3 勇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5 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发展的关系
    5.1 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5.1.1 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青年的切身利益
        5.1.2 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与青年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
    5.2 中国梦是助推中国青年发展的正能量
        5.2.1 中国梦指引青年成长方向
        5.2.2 中国梦搭设青年创造舞台
        5.2.3 中国梦激发青年前进动力
    5.3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5.3.1 国家富强依靠青年的努力奋斗
        5.3.2 民族振兴需要青年的勇敢作为
        5.3.3 人民幸福呼唤青年的刻苦实践
6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1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历史机遇
        6.1.1 社会环境的变迁为青年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6.1.2 教育深化改革扩展了教育机会与资源
    6.2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6.2.1 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逐渐显现
        6.2.2 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的价值观嬗变
        6.2.3 学校对青年逐梦理想教育不足
        6.2.4 网络新媒体碎片式信息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
        6.2.5 青年自身逐梦主体能动性不足
7 当代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导向及原则
    7.1 指引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导向
        7.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青年追寻中国梦中的指导地位
        7.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价值追求
        7.1.3 以中国道路牵引青年追梦方向
        7.1.4 以中国精神激发青年追梦热情
        7.1.5 以实干精神指导青年追梦实践
    7.2 当代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应坚持的原则
        7.2.1 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
        7.2.2 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统一的原则
        7.2.3 主体性原则
        7.2.4 继承和超越相统一的原则
        7.2.5 循序渐进原则
        7.2.6 系统性原则
8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8.1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外部途径
        8.1.1 发挥家庭教育的常态化引导作用
        8.1.2 发挥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培养优势
        8.1.3 发挥全社会提供的创造实践舞台
        8.1.4 发挥新媒体的强大舆论引导功能
    8.2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的内部途径
        8.2.1 当代青年追寻中国梦应坚定“四个自信”
        8.2.2 当代青年应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8.2.3 当代青年应不断提升能力素质
        8.2.4 当代青年应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8.2.5 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四个全面”社会实践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一)历史基础
        (二)现实基础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题与共同主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一)构成结构分析
        (二)构成要素分析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括表述
        (一)确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原则
        (二)关于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几种观点辨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准备
        (一)历史准备
        (二)现实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阶段性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检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承接与推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跨世纪承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阶段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时代推进
        (一)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态度、决心和信心
        (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开展新时代的实践变革
        (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形成与推进的经验启示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紧密围绕共同主题
        (二)坚持和深化新时期共同主题必须妥善处理多种困难
        (三)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努力回答好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路径
    一、贯穿于新时期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一)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具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三、贯穿于中国国家治理和改革的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
        (一)统一于治国理政五年规划(计划)实践
        (二)上升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三)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作用于五年规划(计划)的调控
    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以重大会议和报告视角
        (一)通过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显示出来
        (二)借助党代会的主题展现作用
        (三)通过大会发出的号召发挥力量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理论表达
    一、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具体形态
        (一)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与创新
        (一)推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征认识的新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全面拓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现理论飞跃
    三、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和整合
        (一)贯穿于新时期理论成果的生成过程
        (二)促进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整合
        (三)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四、促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形成共同的理论主题
        (一)使创新成果保持相同的理论本质
        (二)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围绕着相同的脉络
        (三)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共同的方向
        (四)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一致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对共同主题的理论认识容易发生偏颇
        (二)对共同主题的实践认识容易发生偏离
        (三)共同主题的坚持力量容易发生损耗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的原因
        (二)国际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
        (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
        (一)准确判断时代特征
        (二)深刻把握主体特征
        (三)准确把握任务特征
    三、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一)问题导向是破解实践课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三)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中推动实践创新
    四、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五、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创新精神是坚持共同主题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纪念性报道新闻学研究
        二、纪念性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三、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新闻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定量分析
        一、报道数量分析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三、报道体裁分析
        四、报道题材分析
        五、报道形式分析
    第二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用新闻重访历史
        二、用评论解读历史
        三、用艺术重现历史
第三章 铭记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发展历程综述
        一、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不同时期长征纪念性报道及其特色
        一、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报道:数量少,形式单一
        二、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报道:开辟专栏
        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开辟特刊
        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嬗变
        一、更着重于事
        二、更着墨于人
        三、更着眼于今
第四章 传承历史:《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及其报道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功能
        一、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合法性
        二、社会功能:凝聚社会共识
        三、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
    第二节 长征纪念性报道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报道形式,力求丰富多样
        二、加强双向互动,鼓励读者参与
        三、创新报道策划,加强媒体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民日报》长征纪念性报道统计表(1949-2016)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苗长水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苗长水小说创作题材流变
    第一节 苗长水早期小说题材探索
    第二节 传统的沂蒙山系列小说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现实军旅题材小说
第二章 苗长水小说艺术特色解析
    第一节 叙事方式的多元化
    第二节 负载民族灵魂的独特艺术群像
    第三节 雅致俗白的语言艺术
第三章 苗长水小说创作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苗长水沂蒙创作的独特价值
    第二节 苗长水新世纪以来现实军旅小说的独特价值
    第三节 苗长水小说创作的问题与瓶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苗长水小说创作年表
    二、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的建构——苗长水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满怀豪情跨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少先队光荣历史 做好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工作[J]. 赵国强. 中华儿女, 2020(15)
  • [2]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叶长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4]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5]《人民日报》(1978-2018)全国“两会”社论的话语分析[D]. 刘姝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研究[D]. 胡喜如. 南昌大学, 2019(04)
  • [7]中国青年追寻中国梦研究[D]. 易帅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8]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D]. 梁庆周.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9]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1949-2016)长征纪念性报道研究[D]. 赵贞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苗长水小说创作论[D]. 李海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豪情跨越世纪 谱写北京新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