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肥对油菜B、Mo吸收的影响

不同氮肥对油菜B、Mo吸收的影响

一、不同氮肥对油菜B与Mo吸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霞[1](2020)在《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充分利用冬季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油菜生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的重要措施。冬油菜生产中氮肥施用不足或过量的现象时常发生。直播冬油菜作为轻简化生产的主要种植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对氮素缺乏比移栽油菜更敏感,但氮素营养状况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规律不明确,延用移栽油菜种植的施氮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直播油菜。采用不同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直播冬油菜氮素积累及产量构成特征,分析氮素营养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定量关系,明确氮素营养对关键产量构成因子的氮素营养调控机制,以期通过直播冬油菜目标产量设计产量构成因子,确定生育期氮素营养高效调控目标。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施用显着提高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并协调收获密度,增加直播冬油菜产量。在等养分条件下,氮肥用量≥180 kg N/hm2时,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处理相比,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显着提高,施氮180 kg N/hm2时产量增加11.7%,氮肥利用率提高15.7%。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区域平均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201和203 kg N/hm2,但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在推荐用量时的利润比普通尿素高17.8%。(2)通过氮肥施用提高苗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是直播冬油菜高产的关键。高产油菜(>3000 kg/hm2)越冬期(播种后90 d)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大于低产油菜(<1500 kg/hm2),高产油菜越冬期氮素积累比例平均达56.9%,而低产油菜这一比例低于35.4%。越冬前(播种后50 d)干物质每提高100 kg/hm2或0.1 g/株,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22 kg/hm2和256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0%和3.5%(绝对值)。与低产油菜相比,高产油菜氮素快速积累提前开始,干物质快速积累结束期推迟,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延长,高产油菜生育期较低产油菜延长18-27 d。推荐用量下的氮肥施用可使干物质和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分别提高166%和300%,苗期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速率分别提高499%和689%,干物质和氮素快速积累的起始时间分别提前7.8和10.8天,增加越冬前的氮素积累比例。氮素缺乏、推荐施氮和氮肥过量水平下越冬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占最大氮素积累的33.7%、50.5%和63.2%。(3)氮肥施用调控冬至苗叶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分枝和单株角果数来定量影响产量。冬至苗叶片数与其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显着正相关。单株生物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 g/株和50 mg N/株,冬至苗叶片数分别0.6-1.0片/株;群体密度在50-130株/m2时,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000 kg/hm2和50 kg N/hm2,冬至苗叶片数增加0.3-1.1片/株和1.0片/株。冬至苗每增加一片叶,分枝数平均增加1.6个/株,分枝数增加显着提高分枝角果数和单株总角果数,从而增加油菜产量。冬至苗叶片数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每增加一片叶(冬至苗叶片数为2.6-6.7片/株),产量可平均增加622-981 kg/hm2,基础叶片数越低,增加一片叶的增产量越大。(4)在产量构成的四个因子中,单株角果数对产量调控作用最大,其次是收获密度,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油菜产量贡献较小。油菜产量(y)随单株角果数(x)增加线性增加(y=36+25.6x),高产(>3000 kg/hm2)油菜收获密度范围维持45-70株/m2,适宜收获密度下增加单株角果数是提高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关键。植株各生育期内的氮素营养均显着影响单株角果数,苗期氮素营养通过影响分枝形成影响产量,薹期、花期和角果期氮素营养与单株角果数呈显着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这3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0 mg N/株,单株角果数分别增加2.8-7.6、0.2-5.7和2.1-4.4个/株。收获密度受氮肥施用的影响,在土壤基础氮素供应低于或高于690 kg/hm2时,施氮显着增加或降低收获密度,使收获密度维持在适宜范围。(5)氮素营养调控密度消减过程,决定收获密度。收获密度降低占缺氮引起的产量损失的9.3%-36.6%,适宜的收获密度是直播冬油菜高产调控的重点。直播油菜群体密度在出苗后一直在降低,出苗-播种后60 d和播种后150 d-收获期是群体密度消减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植株氮素含量高于4.11%,花期氮素含量高于2.44%,可分别保障播种后60 d和150 d群体密度维持80-120株/m2和50-80株/m2,使收获密度维持是在适宜范围。苗期(播种后60天内)降雨量较多或在播种后150 d-播种180 d内降雨量较低均增加群体密度消减,苗期积温大于645℃d时,群体消亡随积温增加而增加。(6)根据氮素营养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定量关系,设计了直播冬油菜目标产量氮素营养主动调控策略。产量3000 kg/hm2理论收获密度为45-70株/m2,单株角果数为104个/株,每角粒数为19-24粒/角,千粒重为2.8-3.8 g;根据试验点平均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确定苗期、越冬期、薹期和花期氮肥供应量分别为29.0、87.8、8.7和33.7 kg N/hm2。本研究确定了不同目标产量的理论产量构成,阐明了直播冬油菜氮素积累特征,明确苗期氮素营养-叶片-分枝-单株角果数的调控过程,理解苗期氮素吸收对高产形成的意义;同时也阐明了氮素营养调控直播冬油菜收获密度过程,提出目标产量反向氮素影响调控策略和具体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直播冬油菜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意见。

韩张雄[2](2020)在《钼矿区污染特征及伴生Pb、Cd的稳定化研究 ——以洛南某钼矿区为例》文中指出矿产资源的开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如土壤、地下水及大气等污染现象。金属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通常金属矿山的开采伴随着多种元素的污染,其污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伴生元素的影响,如钼矿开采过程中伴生元素Cd、Pb、Cu、Zn容易造成污染,因此尽快开展伴生元素的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价影响,以及主要污染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机理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污染程度的准确监测及快速修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通过钼矿区土壤及植株样品的采集,采用形态分析方法,利用污染评价方法,对钼矿区主要伴生污染元素Cd、Pb、Cu、Zn、Mo在钼矿区的分布及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探明钼矿区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通过对矿区土壤及植物中重金属元素沿坝下水流方向上形态分布研究,以期探明研究区重金属在土壤-植物间形态变化的规律;通过研究多种因子对钼矿区土壤中含量及变化特征最为显着的铅、镉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期探明研究区土壤中对铅、镉形态转化影响最为显着的因子;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期获得钼元素对铅、镉形态及运移的影响机制;通过阻断试验以期获得矿区土壤中重金属铅、镉污染的快速修复措施。主要有以下结论:(1)钼矿区重金属污染特征通过对陕西省典型钼矿区周边不同利用类型农田土壤及野生植物艾草和农作物进行分析,得出钼矿尾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u、Pb、Cd、Mo、Zn均超过了陕西省土壤背景含量,各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变异系数依次为:Cd>Cu>Pb>Mo>Zn,且矿区Cd元素活性最强,有效态所占比例最大;通过分析,各地块重金属均超过了风险筛查值。艾草和苹果苗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农作物,通过综合污染评价玉米籽粒严重污染,油菜籽中度污染,小麦地虽然污染,但小麦籽粒无污染,可能由于植物品种间对重金属的吸收分配方式不同引起的。(2)钼矿区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通过研究钼矿土壤中重金属在沿主风向和水流方向上形态的变化,以及其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钼矿区土壤中已造成污染的重金属元素总量沿坝下水流方向逐渐减少,各污染物同源性较强,该研究区重金属中铅、镉元素有效态含量与总量相关性最好,最容易在土壤和植物中迁移。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存在相关关系。同时土壤中重金属各形态以及在植物体重金属含量与p H值相关,说明植物吸收重金属受土壤p H值影响,可能是由于p H值的改变引起重金属形态变化造成的。土壤中镉元素有效态含量占总镉的比例在各采样点均较大,证明了镉相对于其他元素更容易造成污染。汞元素在土壤中虽然没有超标,但植物中汞元素超标,可能所选植物艾草对汞具有富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本区域可能存在其他形式的汞污染,植物吸收汞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汞污染源影响。通过整个矿区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计算,得出钼矿区植物艾草从土壤富集到植物中重金属能力强弱为Hg>Cd,Pb,Mo>Cu,Zn,Ni>As。而从植物地下部分转运到地上部分的能力依次为Cd,Mo,Zn>Cu,Pb,Ni>As,Hg。该钼矿区土壤中Cd和Pb污染最为严重。(3)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钼矿区铅和镉的各形态含量与不同的土壤理化指标以及锌元素和钼元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通过分析选出与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形态变化相关性最好的12个影响因子进行添加试验,最终确定了6个对铅形态变化影响最大的因子。具体如下:交换态铅主要受总锌、总钼、p H值影响,且均为负效应;碳酸盐结合态铅主要受粘粒含量、总锌、总钼、p H值影响,其中粘粒含量为正效应,其他参数为负效应;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主要受总锌、粘粒含量影响,总锌为正效应,粘粒含量为负效应;有机结合态铅主要受阳离子交换量、Eh值和总钼的影响,且均为正效应;残渣态铅主要受总钼影响,为正效应。7个对镉形态变化影响最大的因子,分别为交换态镉、碳酸盐结合态镉主要受总锌、总钼、p H值、CEC的影响,且均为负效应;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主要受总锌、Eh值影响,均为正效应;有机结合态镉主要受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且均为正效应;残渣态镉主要受总钼、p H值、Eh值的影响,为正效应。总体分析该钼矿区不同影响因子对铅、镉形态影响大小依次为钼>p H值,锌>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粘粒含量(Clay)>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值>土壤有机质(SOM)。(4)钼矿区土壤中钼元素对油菜吸收铅、镉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钼元素的添加能够显着降低重金属铅、镉对油菜生理、生物量上的毒害作用。钼元素一方面可以在土壤中与铅、镉作用,减少铅、镉进入油菜体内;而另一方面对于进入油菜体内的重金属铅、镉,钼元素可以通过促进植物氮素代谢,增加根系生长,扩大生物量(生物稀释作用)来降低铅元素的毒害;通过促进油菜体内多种与光合有关的酶形成及其循环来降低镉元素的毒害。通过分析,在施入100mg/kg钼元素时,能有效提高油菜的生理和生物量参数;施入200mg/kg钼元素时,可以有效降低植物体内重金属铅、镉的含量,综合对比发现100mg/kg的钼施入量对提高油菜生理生化活性及生物量最有效。(5)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元素稳定化方法研究本研究通过麦饭石和膨润土对重金属铅、镉的吸附试验,可以得出麦饭石较膨润土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吸附效果好,这可能由于麦饭石性质决定的,即麦饭石具有较多有效的表面活性吸附位点;通过拟合Langmuir模型,可以得出,本研究中它们对重金属铅、镉的吸附均符合等温吸附线性方程;通过等温吸附过程中溶液p H影响试验,得出可以得出溶液p H值增大会降低麦饭石和膨润土对铅、镉元素的吸附量,这可能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吸附作用为主导,但随着溶液p H值增大,溶液中沉淀作用逐渐加强,取代了吸附作用;吸附后的重金属大部分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于土壤中,麦饭石作用速度较膨润土快,在30d时吸附效果非常显着,但其对高浓度铅处理时吸附效果相对较弱,而膨润土对土壤中铅污染物吸附作用较慢,在30d到60d仍有显着吸附效果,且对高浓度铅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但对镉吸附效果较差。通过盆栽试验,得出低浓度铅、镉处理时,麦饭石、膨润土均能显着降低油菜对铅的吸收富集,麦饭石作用大于膨润土,而高浓度铅、镉处理时,麦饭石和膨润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减弱。因此麦饭石和膨润土均具有固定土壤中重金属铅、镉,降低油菜污染的能力,且对低浓度铅、镉污染物固持效果好,对高浓度铅、镉固持效果相对较差。本文利用野外调查评价、室内模拟实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钼矿区的污染特征及伴生元素铅、镉形态变化及稳定化过程。探明了钼矿区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为该钼矿区主要受铅、镉污染,而伴生元素铅、镉在钼矿区形态变化特征均随着距矿区距离增大而减小,且镉元素有效态含量较高。进而通过试验对钼矿区土壤中对铅、镉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对铅、镉影响最为显着的因子均为钼元素。最后利用非金属材料对重金属铅、镉进行稳定化研究,得出膨润土和麦饭石均能有效固持低浓度铅、镉。通过本研究,揭示了钼矿区的污染状况及程度,获得了钼矿区伴生重金属污染物铅、镉的污染特征,即随着距矿区距离增大而降低,钼可能通过在土壤中与重金属共沉淀,阻止重金属进入植物体内,同时在植物体内钼元素通过改善植物生理生化性状减缓重金属的危害,并且得出了通过非金属矿物材料能够有效稳定土壤中的铅、镉。可为类似矿区伴生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刘春奎[3](2019)在《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量营养元素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作用,钼、锌是人们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钼、缺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小麦、玉米和水稻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钼和锌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然而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小麦产区存在缺钼、缺锌的现象。土壤缺钼或缺锌均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会造成小麦籽粒中钼和锌含量偏低。因此,钼锌配施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于小麦钼营养或锌营养的研究,然而钼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籽粒品质、生理代谢、元素吸收和分配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钼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根系生长、籽粒品质、生理代谢、营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钼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单独施钼和钼锌配施显着增加了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单独施钼、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均显着增加了冬小麦籽粒产量,以钼锌配施的效果最优。在促进冬小麦增产方面,钼的主效应为13.72%,锌的主效应为8.74%。大田试验叶面单独施钼、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均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以钼锌配施的增产效果最优;与对照相比,单独施钼、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冬小麦的穗数,钼锌配施增加了冬小麦籽粒的千粒重。2)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冬小麦根冠比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施锌量的增加总体呈增大趋势。冬小麦根系总根长随着施钼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锌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冬小麦根系总表面积和平均直径随施钼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冬小麦根系总体积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单独施钼、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盆栽土施钼锌和大田叶面配施钼锌能显着提高冬小麦支链淀粉含量。叶面喷施钼锌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中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盆栽条件下,土壤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使冬小麦籽粒苯丙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8.73%、28.15%,使酪氨酸含量分别增加32.02%、34.50%,钼锌配施显着降低了冬小麦籽粒中丝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钼锌配施显着降低了非必需氨基酸比例、提高了必需氨基酸比例。冬小麦籽粒中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与氨基酸总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4)研究了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可溶性糖、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单独施钼和钼锌配施提高了拔节期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冬小麦叶片SPAD值随施钼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钼锌配施显着提高了分蘖期和拔节期冬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拔节期,单独施钼、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处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钼锌配施处理冬小麦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单独施钼和对照处理;灌浆期,单独施钼和钼锌配施处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单独施钼和钼锌配施显着提高了拔节期和灌浆期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钼锌配施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气孔限制值、降低了冬小麦叶片胞间CO2浓度,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显着提高了拔节期冬小麦蒸腾速率。单独施锌和钼锌配施显着提高了冬小麦叶片POD、SOD和CAT活性。5)研究了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活性、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单独施钼显着提高了分蘖期冬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单独施钼和钼锌配施能显着提高了拔节期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施钼和施锌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氮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植株氮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6)采用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和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钼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钼锌配施和单独施钼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地上部钼含量和累积量;大田条件下,叶面喷施钼锌和单独施钼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叶片、穗、颖壳钼含量,对籽粒中钼含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施钼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钼含量和累积量有显着的影响;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钼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冬小麦根中钼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7)采用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和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锌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钼锌配施和单独施锌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和累积量;大田条件下,叶面喷施钼锌和单独施锌能显着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冬小麦叶片中锌含量,对提高冬小麦籽粒中锌含量有显着作用;营养液培养条件,施钼和施锌对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根中锌含量有显着影响,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和根中锌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钼量的增加,冬小麦锌累积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施锌量的增加,冬小麦根中锌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呈增大趋势,而冬小麦地上部锌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呈减小趋势。8)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钼锌配施条件下冬小麦对其它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磷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锌对冬小麦地上部磷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植株磷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植株钾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锌对冬小麦根中镁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植株镁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钙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和施锌对冬小麦植株钙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锰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植株锰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地上部、根中铜含量均有显着影响,施钼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植株铜的总累积量有显着影响;施钼对冬小麦地上部铁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根中铁含量有显着影响,施钼、施锌和钼锌交互对冬小麦植株铁的总累积量均有显着影响。

唐伟杰[4](2019)在《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生长、生理与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对氮肥需求量较大,合理施用氮肥能明显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同时不同油菜品种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基因型差异。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都是油菜可利用的无机氮源。目前,有关油菜对NO3-和NH4+利用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同时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对NO3-和NH4+的响应是否一致也不清楚。本研究以湘油15(氮高效)和814(氮低效)为供试材料,采用砂培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比例NO3-和NH4+配施对两个品种生物量、根系构型、光合作用、籽粒产量与品质、大量营养元素吸收与积累、叶片和根系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根系基因差异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深入阐明油菜对NO3-和NH4+利用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为油菜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促进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了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生长与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总氮量相等(N 15 mmol/L)的条件下,与单施NO3-相比,75%NO3-+25%NH4+处理更能促进油菜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而当NH4+比例超过50%时,则显着抑制油菜生长、降低籽粒产量;铵硝态氮配施显着提高油菜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而单施NO3-或NH4+都不利于苗期油菜叶绿素含量提高、降低光合作用;与单施NO3-相比,75%NO3-+25%NH4+处理能够促进油菜根系生长,提高油菜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而施过量NH4+抑制油菜根系生长。2.研究了不同硝铵比对油菜氮、磷、钾吸收与积累以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与营养液中NH4+比例超过50%处理相比,单施NO3-或NO3-/NH4+比为75/25时显着提高油菜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促进油菜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油菜氮素吸收效率,但单施NO3-不利于提高根系GS活性。与单施NO3-相比,单施NH4+明显提高了花期和收获期油菜地上部和根系的磷含量,并促进了油菜根系编码磷酸盐转运体BnPHT1.4基因的表达。与单施NO3-相比,单施NH4+抑制了油菜对钾的吸收和累积。3.通过RNA-Seq测序数据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湘油15和814在不施氮(CK)、单施NO3-(NT)和单施NH4+(AT)处理间根系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研究不同氮肥处理对油菜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影响。结果表明:以log2(fold change)≧1,FDR<0.05为标准,共鉴定出1435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CKvsNT比较组中,湘油15和814分别有4582和4203个DEGs上调表达、1701和1506个DEGs下调表达;CKvsAT中分别有501和271个DEGs上调表达、867和746个DEGs下调表达;NTvsAT中分别有1604和1571个DEGs上调表达、5016和4944个DEGs下调表达。对不同比较组DEGs的GO富集项和KEGG代谢通路深入分析发现,AT处理明显抑制了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和细胞壁生物发生等代谢途径有关基因的表达。DEGs中,如氮转运体、参与氮同化的基因以及与纤维素合成酶相关的BnCESA基因,在AT处理中也大多下调表达。较高浓度NH4+作为油菜唯一氮源时,导致与氮代谢、细胞壁生物发生、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大部分DEGs下调表达,抑制了油菜基本物质代谢、氮素积累和根系生长。4.研究了同一氮肥处理湘油15与814生理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除单施NH4+处理外,同一氮肥处理下湘油15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叶片NR活性和籽粒产量均显着高于814,814根系的GS活性显着高于湘油15。转录组分析表明,15vs814(NT)比较组中,共鉴定出1877个DEGs,其中734个DEGs上调表达、1143个DEGs下调表达。对DEGs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壁有关的DEGs显着富集,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与六组氨基酸代谢途径有关的DEGs也显着富集。对细胞壁有关的GO terms深入分析,共发现7个显着富集的GO terms(q-value<0.05),并且与这7个显着富集GO terms有关的显着DEGs均表现为下调表达数量明显多于上调表达。因此,大部分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DEGs下调表达导致了单施NO3-处理下814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着低于湘油15。5.研究了大田试验下(旱地土壤)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生长、生理与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在追施100%NH4+处理下(C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达4120.8 kg/hm2;C处理有利于提高油菜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C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在花期和收获期时均显着高于100%NO3-处理(A处理)。花期和收获期,A处理下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指标均显着低于B处理(50%NO3-+50%NH4+)和C处理;C处理下油菜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均显着高于A处理。苗期A处理叶片NR活性高于B和C处理,而花期C处理叶片NR活性高于B和A处理。旱地土壤中,NH4+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易被转化为NO3-以及NO3-易被水淋失,造成C处理下油菜实际吸收的NO3-总量和产量高于A处理。

廖佳元[5](2019)在《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炭基肥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其制备机制上。目前关于其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仍有待阐明。基于此,本文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南方稻田冬油菜生长、产量、土壤肥效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生物炭缓释氮肥在农业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油菜生物量和产量,不同生育期下土壤无机氮、油菜氮素吸收、油菜生理特性、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炭缓释氮肥(BCRNF)增强作物生长后期土壤有效氮供给:较常规Urea处理相比,BCRNF处理显着提高了油菜花期、收获期土壤NO3--N含量,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66.1%、63.0%,提高了油菜收获期土壤NH4+-N含量,相比尿素处理提高28.9%,保证了油菜生育后期土壤氮素供应;与Urea处理相比,BCRNF处理促进了油菜薹期及生殖生长期油菜总氮吸收及生物量,最终增产16.9%,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6.4%,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了52.9%。2.BCRNF改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代谢:BCRNF处理极显着提高了油菜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碳、磷,较尿素处理分别提高44.9%、181.5%;此外,BCRNF显着提高了油菜生长后期土壤脲酶、FDA水解酶活性,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8.9%、35.9%;同时提高了土壤C、N代谢相关微生物(Cyan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Hyphomicrobiaceae和Sphingomonadaceae)的丰度,加快土壤养分代谢。3.BCRNF提高AOB丰度增强土壤硝化作用:BCRNF处理显着提高了油菜花期、收获期土壤硝化潜率,相比尿素处理分别提高41.6%、15.0%;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BCRNF促进AOB的amoA基因表达,提高土壤硝化潜率,增强硝化作用,加速NH4+向NO3-的转化;抑制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的丰度,减少土壤NO3-的损失,有利于油菜生长后期土壤保持较高的NO3--N含量。在总氮施用量不变的前提下,施用生物炭缓释氮肥通过延长氮素释放周期,激发硝化作用、抑制反硝化作用,以及增强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和土壤C、N代谢相关微生物,保证了油菜生殖生长期土壤有效氮供给,促进了油菜氮素的吸收,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最终显着提高了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

秦世玉[6](2016)在《甘蓝型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具有不可代替的生理功能。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缺钼会影响油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通过获得钼养分高效吸收品种是改善油菜钼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步筛选法获得钼高、低积累品种各1个,在初步分析其钼效率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竞争离子、不同氮源对2个品种钼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在对甘蓝型油菜钼转运基因进行同源克隆和酵母异源表达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钼转运基因表达的差异,同时运用代谢组学法解析了供钼前后两个品种木质部汁液代谢物的差异及其参与的代谢途径。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各1个。以30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筛选获得高钼效率系数品系4个,中钼效率系数品系20个,低钼效率系数品系6个,进一步以4个高钼效率系数品系、4个低钼效率系数品系及另外10个不同品系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进一步筛选验证,获得油菜钼高积累品种ZS11和钼低积累品种L0917。2.研究了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钼效率差异的生理基础。以钼高积累油菜品种ZS11和钼低积累油菜品种L0917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探索了两个品种的生理差异。施钼可以提高两油菜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和单株钼积累量、薹期蒸腾速率Tr、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叶片NR活性、产量,提高了籽粒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促进了饱和脂肪酸向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相对于L0917,ZS11具有更高的生物量、产量、籽粒钼含量和单株钼积累量,同时具有高的钼效率系数。另一方面,ZS11在施钼条件下薹期具有高的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光合参数(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ZS11籽粒具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值。3.分析了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钼转运基因表达的差异。同源克隆了钼酸盐转运基因Bn MOT1和Bn MOT2,并通过酵母异源表达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转Bn MOT1和Bn MOT2酵母对钼的吸收受到硝酸盐的诱导,且钼吸收速率分别比对照高6.21%和25.43%;进一步分析了钼酸盐转运基因Bn MOT1和Bn MOT2在钼高、低积累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缺钼条件下2个油菜品种Bn MOT1和Bn MOT2表达量高;在苗期,高钼积累品种ZS11根部Bn MOT1及地上部Bn MOT2表达量高于低积累品种,在薹期、花期和成熟期,高钼积累品种ZS11根部和地上部Bn MOT2均高于低积累品种,推测Bn MOT2的高表达是钼高积累品种ZS11具较强的钼吸收和转运能力的原因之一。4.研究了竞争离子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钼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探究两个钼酸盐水平下,等浓度钨酸盐对钼高、低积累品种ZS11和L0917的生长,钼积累、转运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及差异。两个油菜的生物量及根系参数在低钼水平下具有最大值,施钨处理显着降低了生物量和根系参数。低浓度钨改变了根尖细胞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高浓度钨处理产生更严重破坏。钨酸盐处理抑制了油菜对钼的积累。低浓度钨提高了木质部和韧皮部液钼含量;高浓度钨处理降低了两个品种木质部和ZS11韧皮部钼含量,提高了L0917韧皮部钼含量。对于ZS11品种,低浓度钨增加叶细胞壁钼百分比,高浓度钨增加根部可溶性组分钼含量,表明可溶性组分是根部钼储存的主要部位,而叶片细胞壁是钼的主要储存位置。综上,钨酸盐不利于油菜生长和钼的积累,ZS11和L0917在高、低钨酸盐处理下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5.研究了不同氮源对两个油菜品种钼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分析了不同硝铵比对钼高、低积累品种ZS11和L0917钼吸收、转移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在等硝铵比(NO3-:NH4+为7.5:7.5)条件下,两个品种均获得最大生物量和最大单株钼积累量,高铵处理(NO3-:NH4+为1:14)降低了生物量和钼积累量。在1:14处理下,两个品种具有高的叶片钼积累量百分比和叶片/茎秆迁移系数,表明低NO3-:NH4+促进钼从茎秆向叶片转移。相对于14:1处理,1:14处理下L0917木质部钼含量和韧皮部钼积累量呈现下降趋势,ZS11木质部液钼含量和韧皮部钼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在叶片亚细胞中,1:14处理提高了L0917细胞壁和可溶组分钼含量及钼含量百分比,对ZS11影响不大。因此在不同硝铵比条件下,钼高积累品种ZS11积累更多钼与其具有高木质部和韧皮部运输及亚细胞钼代谢平衡具有重要关系。6.分析了供钼前后2个油菜品种木质部汁液代谢物差异及其参与的代谢途径。结果表明,钼高积累品种ZS11供钼前后差异代谢物45个,钼低积累品种L0917供钼前后的差异代谢物39个,其中2品种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9个,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氨基酸、生物碱、有机酸、激素、脂肪酸及芳香类等化合物,表明钼调控油菜氨基酸、脂肪酸、激素、生物碱物等代谢过程,尤其是氨基酸代谢和吲哚乙酸、水杨酸等激素代谢。供钼48h后木质部汁液中丙酸甲酯、9羟基-十八碳三烯酸、苦参碱、油酰胺、乙酰酪胺、单甘油酯、12-酮脱氧胆酸、茉莉酸甲酯、柠檬酸、脱氢抗坏血酸、糖糠和精氨酸等化合物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推测其中部分化合物可能参与钼酸盐在木质部中的运输。同时发现钼高低积累品种的关键差异代谢途径是脂肪酸代谢。

赖松松[7](2016)在《氮肥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化肥广泛用于农业增产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轮作是一种兼具经济和环保生态效益的农业措施,可以增加土壤营养元素的输入,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目前氮肥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设置水稻季和油菜季均不施用任何氮肥和水稻季和油菜季的氮肥用量均为150 kg N/hm2两个处理,探究施加氮肥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土样样品采集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分别在油菜种植前、收割后以及各生育期(越冬期、抽苔期、盛花期、成熟期)及水稻种植前、收割后以及各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进行取样,共采集了 120份土壤样品。测定了土样的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分别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评估了其群落结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施加氮肥能够显着增加土壤AN,促进水稻对AP和AK的吸收,同时理化性质受到生育期的显着影响;施加氮肥和生育期能显着改变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且不同酶活性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不同。MOI、TC、TN和pH对水稻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AN、TN、pH和TC对油菜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Biolog Eco微平板结果表明,施加氮肥土样的AWCD显着低于不施加氮肥,说明在新土中氮肥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PCA结果表明水稻与油菜土壤微生物的的碳源利用模式和偏好性有显着差异,油菜能够利用的碳源种类多余水稻,说明油菜土壤的代谢多样性更高。PLFA数据分析结果说明施加氮肥可以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同时,生育期会显着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水稻和油菜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C/N和TN显着影响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TK、TC、C/N、MOI和pH显着影响油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P<0.05)。水稻和油菜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显着差异,革兰氏阳性菌和放线菌含量主要影响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含量主要影响油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水稻和油菜生育期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显着差异,不同的生育期内细菌群落结构也有显着的变化,说明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内选择特定的细菌类群。通过细菌门水平上的聚类分析表明施加氮肥类型对细菌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水稻生育期内显着变化的有疣微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在油菜不同的生育期中有显着的变化。水稻土样的pH能显着影响细菌群落结构,油菜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则主要受含水率和碳氮比的调控。总的来说,水稻和油菜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受到植物和氮肥交互作用干扰,影响的规律也不相同。本研究表明氮肥和生育期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土壤酶活、土壤代谢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都产生影响,同时氮肥对水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小于油菜。

王文明[8](2015)在《倍增CO2浓度对油菜光合碳代谢、氮素吸收利用及中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据预测,到21世纪末CO2浓度将达到700 μmolmol-1。CO2是光合作用的底物,其浓度变化将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等多个过程。研究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理及矿质养分对其的影响,对将来高大气CO2浓度环境下更好的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经济和环境意义。本文以碳氮代谢矛盾比较突出的油菜为供试材料,采用砂培和土培不同的供氮处理试验,通过模拟大气CO2浓度倍增,探讨光合碳代谢、植株体氮素的吸收累积分配与再分配、韧皮部碳氮物质组分与根系分泌物碳氮物质组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以及中、微量元素吸收对高CO2浓度的响应。为揭示油菜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理及氮素对其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CO2浓度升高对光合碳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倍增CO2浓度下,短期效应表现为,光合速率(Pn)增强;随着倍增CO2浓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出现光合适应现象,即两个氮水平下的Pn均有所下降,但施氮处理光合适应出现的时间晚于不施氮处理。长时间高CO2浓度下,调节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Rubisco的最大催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送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TPU)均受到限制,充足的供氮可以缓解以上限制。长时间高CO2浓度和缺氮条件下,叶绿体内淀粉累积增多,导致叶绿体类囊体膜挤压破坏。倍增CO2浓度和施氮均有利于油菜光能和CO2利用率的提高,其中CO2浓度的影响大于供氮水平。倍增CO2浓度条件下,供氮充足才可提高油菜对CO2的利用能力,缺氮会限制油菜对CO2的利用能力。倍增CO2浓度下,两个供氮水平的单株籽粒产量均有增加,但供氮充足增产幅度更大。2.CO2浓度升高对干物质与氮素累积以及氮素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倍增CO2浓度增加正常供氮和氮胁迫处理下各器官(根、茎、叶)干物质累积量,但两个CO2浓度处理的单株总氮差异不显着。苗期,倍增CO2浓度增加氮素在根的分配,降低在茎或叶中的分配;成熟期,倍增CO2浓度降低了正常供氮处理下根和茎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增加了角果中的氮素分配比例,降低了氮胁迫处理下根和角果的氮素分配比例,增加了茎中氮素分配比例。抽薹期前后吸收的氮素在成熟期各器官中的分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抽薹期以前(含抽薹期)吸收的氮素,正常供氮处理增加向根和角果的再分配、减少向茎的再分配,氮胁迫处理增加向根和茎的再分配、减少向角果的再分配。高CO2浓度条件下,抽薹以后吸收的氮素,降低在根的分配比例,增加在茎和角果的分配比例,两个氮水平下趋势一致。CO2浓度升高对氮素转运量与转运率以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然CO2浓度处理的氮素转运率和转运量均高于倍增CO2浓度处理,而损失率低于倍增CO2浓度处理,损失量高于倍增CO2浓度处理。倍增CO2浓度处理两个生长期的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自然CO2浓度。3.CO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碳氮物质组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倍增CO2浓度条件下,韧皮部汁液含氮物质含量因供氮水平而异,不施氮处理的NH4+、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施氮处理的则减少,而NO3-含量正好相反,不施氮处理的减少,施氮处理的增加。倍增CO2浓度条件下,不管供氮水平如何,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而有机酸含量不施氮处理变化较小,施氮处理则降低。4.CO2浓度升高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倍增CO2浓度增加不施氮处理的叶片IAA和玉米素(Z)含量,而降低施氮处理的IAA和Z含量,降低两个氮水平处理的ABA的含量。不施氮条件下倍增CO2浓度,IAA/ABA、 Z/ABA及(IAA+Z)/ABA均显着增加;施氮条件下倍增CO2浓度,Z/ABA减少、IAA/ABA和(IAA+Z)/ABA变化较小。5.根系分泌物含氮物质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游离氨基酸在两个氮水平下苗期和抽薹期均增加;可溶性蛋白分泌量苗期和抽薹期均表现为,1/3常氮处理降低,正常供氮处理增加;NH4+分泌量变化抽薹期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相同,苗期却相反;NO3-分泌量变化苗期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相同,抽薹期结果相反;总氮分泌量苗期降低,抽薹期增加。根系分泌物含碳物质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无论供氮水平如何,两个生育期均表现为可溶性糖、总有机酸和总碳分泌量增加。提高氮水平,不论CO2浓度如何,两个生育期均表现为游离氨基酸、总氮、可溶性糖、有机酸及总碳分泌量增加,而NH4+分泌量却相反;NO3-分泌量变化均因生育期而异,苗期与NH4+分泌量变化相同,抽薹期相反。可溶性蛋白分泌量在高CO2浓度条件下,苗期和抽薹期均增加,在自然CO2浓度下苗期无变化,抽薹期则减少。6.CO2浓度升高对茎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自然CO2浓度(对照)相比,高CO2浓度不施氮条件下,茎的中、微量元素含量除锌增加外,其他均减少,施氮条件下钙、硫、硼、锌增加,镁、锰、钼、铁减少;叶的中、微量元素两个氮水平下都表现为除钼含量增加外,其他均下降。倍增CO2浓度增加茎中钙、硫、硼、锌的累积量,而降低镁、锰、钼、铁的累积量;叶片中的硫、锰、钼、锌的累积量在倍增CO2浓度处理下呈增加趋势,而硼和锌则降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茎中钙和硫占中量元素总和的比值及硼和锌占微量元素总和的比值增加,镁、铁、锰、钼相对应比值减少,两个氮水平下表现一致;CO2浓度升高不施氮处理增加了钙在叶中的分配比,而正常供氮处理则增加了镁的分配比,两个氮水平下均促进了锰、锌、钼在叶中的分配比。不施氮肥条件下,高CO2浓度处理的SCa,Mg、SMn,Mo、SMn,Fe、SMo,Fe高于自然CO2浓度处理,而SMg,S、 SCa,S、SMn,B、SB,Zn和SMn,Zn低于自然CO2浓度处理。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施氮处理对离子选择性向上运输的影响表现为Mg>Ca>S, Fe>Mo>Mn>B>Zn。正常供氮条件下,高CO2浓度处理的SCa,Mg、SCa,S、SMn,Mo、SB,Zn、SMn,Fe高于自然CO2浓度处理,SMg,S、SMn,B、SMn,Zn、SMo,Fe低于自然CO2浓度处理。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施氮处理对离子选择性向上运输的影响表现为Mg>S>Ca, Mo>Fe>Mn>Zn>B。

车升国[9](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苏伟[10](2014)在《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产量的提高往往受到季节性干旱、冬季低温以及土壤肥力较低等因素的限制。与此同时,在这一地区高强度的水稻种植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水稻秸秆,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用方式,相当数量的秸秆被直接焚烧于田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考虑到秸秆还田在改善土壤环境和培肥土壤方面的优势,在油菜季推行水稻秸秆还田不仅有可能提高油菜的产量,也可以合理的利用过剩的水稻秸秆,从而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和长期定位试验,比较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油菜季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探讨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生长、产量及氮利用的影响,分析了水稻—油菜轮作系统长期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力的变化,以评估水稻秸秆还田的综合效应以及对油菜生产的影响,从而为水稻秸秆还田在油菜季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整个油菜生育期稻草翻压处理和覆盖处理0-30cm的土壤储水量平均分别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4.8%和9.8%。稻草覆盖显着降低了油菜越冬期0-10cm土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保温效果明显。与覆盖还田相比,稻草翻压还田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较明显的土壤温度改变仅出现在5-10cm土层。盆栽和大田试验的结果均表明稻草还田不利于油菜出苗,无论稻草以何种方式还田,油菜的出苗率和群体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覆盖还田条件下,降低的幅度更大。尽管如此,稻草还田还是改善了油菜的生长,稻草翻压还田在整个生育期显着增加了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而稻草覆盖还田在薹期之前也明显的促进了油菜的干物质积累,但在薹期之后这种正效应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分析土壤氨挥发和无机氮储量的结果发现,薹期追施氮肥之后,稻草覆盖导致了土壤氨挥发量的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土壤无机氮储量则较稻草不还田处理显着降低。根据这一结果推测由薹肥氮损失加剧导致的氮供应不足可能是薹期之后稻草覆盖正效应下降的主要原因。从产量结果来看,稻草翻压增产效果明显,而稻草覆盖对油菜产量也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在不同年份间有所不同,在干旱年份(2010-2011),稻草覆盖的增产效果明显,而在降水相对正常的年份(2011-2012),稻草覆盖的增产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以上结果说明覆盖和翻压在油菜季均是可行的稻草还田方式,但稻草覆盖条件下油菜的田间管理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增加播种量和改变追肥方式均十分必要。2.田间条件下,设置0、3750、7500和15000kg/hm2四个还田量水平初步评估油菜季适宜的稻草覆盖量。从产量结果来看稻草覆盖可明显增加油菜的产量,平均的增产幅度达到16.0%。3个稻草用量处理中,以覆盖量为3750kgha-1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覆盖量的进一步增加产量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大。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同时兼顾操作方便的原则,在实际生产中应当推荐7500kg/hm2的覆盖量,相当于前季稻草全量还田。在稻草覆盖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增加播种量对油菜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显着增加了油菜的群体数量,当播种量达到原播种量的1.6倍时,有效密度可增加51.2%。产量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的条件下,稻草覆盖明显增加了油菜的产量,而覆盖条件下增加播种量又可使油菜产量有进一步的提升,说明增加播种量是充分发挥稻草覆盖增产效应的有效措施。3.在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连续的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早稻、晚稻、油菜3种作物中以油菜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5年平均的增产幅度可达14.2%。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增加了早稻、晚稻和油菜的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养分相对增加幅度的顺序为钾>氮>磷。养分内部利用效率的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早稻、晚稻和油菜氮和磷的内部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但导致了作物钾内部利用效率的明显降低。从养分平衡的结果来看,秸秆还田后,各季作物的氮钾盈余均在秸秆不还田基础上有所提升,特别是钾的提升幅度很大,而磷盈余的变化则相对较小。在试验初期土壤全氮含量受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小,但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增加明显。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不明显,但从还田初期开始就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个试验期间(2007-2012),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比不还田处理增加了29.0%,差异显着。秸秆还田导致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免耕条件下,增加幅度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说明连续的秸秆覆盖还田是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特别是油菜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不同氮肥对油菜B与Mo吸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氮肥对油菜B与Mo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1.1 种植现状
        1.1.2 施肥现状
    1.2 油菜氮素营养特征
        1.2.1 氮素营养功能
        1.2.2 油菜氮素需求特征
        1.2.3 油菜种植季土壤氮素供应特征
        1.2.4 油菜氮素管理特征
    1.3 油菜产量构成因子
        1.3.1 收获密度
        1.3.2 单株角果数
        1.3.3 每角粒数
        1.3.4 千粒重
    1.4 作物高产调控
        1.4.1 关键栽培管理因子调控
        1.4.2 产量构成因子设计与调控
        1.4.3 高产体系设计
2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验点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3.2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3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油菜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4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推荐用量
    3.4 讨论
    3.5 小结
4 直播冬油菜物质及氮素积累动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取样与分析
        4.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用量对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4.3.2 氮素缺乏时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3 推荐氮用量下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4 氮肥过量时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5 不同产量水平及氮肥用量下Logistical模型参数
        4.3.6 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3.7 氮肥用量对苗期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速率
    4.4 讨论
    4.5 小结
5 氮素营养对直播冬油菜冬前叶片数的调控及产量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点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参数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前叶片数的影响
        5.3.2 冬至苗期叶片数与其物质积累的关系
        5.3.3 不同施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5.3.4 冬至苗叶片数与产量的关系
        5.3.5 冬至苗叶片数对产量影响的机制
        5.3.6 目标产量下的冬至苗叶片数和物质积累
    5.4 讨论
    5.5 小结
6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6.3.2 氮肥施用对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因子
        6.3.3 生育期内植株氮素营养状况与各构成因子的关系
        6.3.4 薹期-角果期植株氮素营养与单株角果数的关系
        6.3.5 氮肥施用对不同土壤基础氮素供应能力下收获密度的影响
        6.3.6 目标产量下的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
    6.4 讨论
    6.5 小结
7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点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低基础氮素供应下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3.2 高基础氮素供应下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3.3 油菜生育期内积温和降雨与密度消减的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8 目标产量设计的氮素调控模型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分析方法
        8.2.2 材料来源
        8.2.3 参数计算
    8.3 结果与分析
        8.3.1 目标产量构成
        8.3.2 单株角果数调控
        8.3.3 收获密度调控
        8.3.4 苗期氮素营养调控
        8.3.5 目标产量3000kg/hm2综合调控模型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综合讨论、总结和展望
    9.1 综合讨论
    9.2 主要结论
    9.3 论文特色与创新
    9.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钼矿区污染特征及伴生Pb、Cd的稳定化研究 ——以洛南某钼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形态在矿区土壤修复过程中的研究
        1.1.1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
        1.1.2 重金属元素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1.1.3 重金属形态研究的主要领域
        1.1.4 重金属形态在矿区土壤修复研究中的展望
    1.2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运移转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2.1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运移特点
        1.2.2 重金属污染物的运移过程及机理
        1.2.3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过程主要的影响因素
    1.3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3.1 土壤重金属元素形态转化
        1.3.2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
    1.4 钼矿区伴生元素Pb、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形态变化及转运机制
    1.5 重金属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5.1 矿区重金属污染物理及工程措施
        1.5.2 矿区重金属污染生物吸附固定措施
        1.5.3 矿区重金属污染化学淋洗及原位固定措施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钼矿区土壤与植物重金属污染现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加工及处理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中重金属总量
        2.3.2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2.3.3 植物中重金属含量
        2.3.4 植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2.3.5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2.4 讨论
        2.4.1 钼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及形态变化规律
        2.4.2 重金属在钼矿区不同类型植物中含量差异
        2.4.3 钼矿尾矿区农作物污染状况分析
        2.4.4 矿区土壤污染情况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钼矿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
        3.3.2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植物中重金属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3.3.4 土壤与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5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转运及富集
    3.4 讨论
        3.4.1 钼矿区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形态随距离矿区的变化特征
        3.4.2 钼矿周边植物中各重金属元素形态随距离矿区的变化
        3.4.3 钼矿周边艾草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各形态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影响钼矿区土壤中 Pb、Cd 迁移转化的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及分析方法
        4.2.2 试验方案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样品的理化理化性质监测
        4.3.2 矿区土壤中铅和镉各形态与土壤中不同因子的相关性
        4.3.3 不同影响因素对铅和镉形态变化的影响
        4.3.4 影响钼矿区重金属铅和镉形态的关键土壤因子
    4.4 讨论
        4.4.1 矿区土壤中各影响因子与铅和镉各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4.4.2 外源影响因子作用下铅和镉形态变化特征
        4.4.3 各因子在影响矿区土壤重金属铅和镉形态变化的差异
    4.5 小结
第五章 钼元素对油菜吸收Pb、Cd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o对Pb、Cd胁迫下油菜生理参数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Mo对 Pb、Cd胁迫下油菜中钾、钠、钙和镁含量的影响
        5.3.3 Mo对 Pb、Cd胁迫下油菜Pb、Cd含量的影响
        5.3.4 Mo对Pb、Cd胁迫下油菜对Pb、Cd的耐性系数及富集转运能力的影响
    5.4 讨论
        5.4.1 Mo作用下Pb、Cd对油菜生理及生物量参数的作用
        5.4.2 Mo作用下Pb、Cd对油菜吸收钾、钠、钙、镁离子的作用
        5.4.3 Mo作用下油菜对Pb、Cd吸收、富集和转运
    5.5 小结
第六章 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元素稳定化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方案
        6.2.3 分析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非金属矿物材料对Pb、Cd的吸附特征
        6.3.2 非金属矿物材料对Pb、Cd形态的影响
        6.3.3 非金属矿物材料对Pb、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4 讨论
        6.4.1 非金属矿物材料对Pb、Cd的吸附作用
        6.4.2 非金属矿物材料作用下土壤中Pb、Cd形态变化
        6.4.3 非金属矿物材料作用下Pb、Cd生物有效性的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钼矿区重金属污染特征
        7.1.2 钼矿区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
        7.1.3 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7.1.4 钼元素对油菜吸收铅、镉元素的影响
        7.1.5 钼矿区土壤中铅、镉元素固定方法探析
    7.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钼营养与钼肥施用
        1.1.1 土壤钼含量及其分布
        1.1.2 土壤中钼的有效性
        1.1.3 钼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1.4 钼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1.1.5 钼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6 植物钼转运基因
        1.1.7 小麦对钼的吸收和分配
        1.1.8 钼对小麦抗逆性的影响
        1.1.9 钼对小麦含钼酶活性的影响
        1.1.10 钼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2 小麦锌营养与锌肥施用
        1.2.1 土壤锌含量及其分布
        1.2.2 土壤中锌的有效性
        1.2.3 锌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4 锌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2.5 小麦对锌的吸收和分配
        1.2.6 锌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1.2.7 锌对小麦主要含锌酶活性的影响
        1.2.8 锌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3 钼、锌配施对作物的作用
        1.3.1 钼与其他元素配施对作物的影响
        1.3.2 锌与其他元素配施对作物的影响
        1.3.3 作物元素交互作用
2 研究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分蘖数的影响
        3.3.2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3.3.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根冠比和根活力的影响
        3.3.5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重量的影响
        3.3.6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容重的影响
        4.3.2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4.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3.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4.3.5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籽粒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5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5.3.2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5.3.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5.3.5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6 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5.4 讨论
    5.5 结论
6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3.2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6.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氮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7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钼、锌含量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地上部钼含量的影响
        7.3.2 叶面喷施钼锌对冬小麦地上部钼含量的影响
        7.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地上部钼累积量的影响
        7.3.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的影响
        7.3.5 叶面喷施钼锌对冬小麦地上部锌含量的影响
        7.3.6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地上部锌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8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营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钼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2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锌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3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磷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4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钾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5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钙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6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镁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7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铜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8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锰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3.9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铁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4 讨论
    8.5 结论
9 全文讨论、总结与展望
    9.1 讨论
    9.2 主要结论
    9.3 主要创新点
    9.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生长、生理与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与同化
        1.2.1 植物对硝态氮吸收转运的生理机制
        1.2.2 植物对硝态氮吸收转运的分子机制
        1.2.3 植物同化硝态氮关键酶的生理与分子基础
    1.3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与同化
        1.3.1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及其分子机制
        1.3.2 植物对铵态氮同化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4 不同形态氮素及比例对植物生理特性影响
        1.4.1 不同形态氮素及比例对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影响
        1.4.2 不同氮素形态及比例对植物根系构型影响
        1.4.3 不同形态氮素及比例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影响
    1.5 油菜氮素营养研究现状
        1.5.1 氮肥对油菜光合作用影响
        1.5.2 氮肥对油菜根系构型影响
        1.5.3 氮肥对油菜农艺性状影响
        1.5.4 氮肥对油菜产量影响
    1.6 转录组分析技术(RNA-Seq)在植物营养元素研究中的应用
        1.6.1 转录组学及其研究方法
        1.6.2 RNA-Seq在植物氮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6.3 RNA-Seq在植物磷、钾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
        2.2.2 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根系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光合作用影响
        2.2.4 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产量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氮、磷、钾吸收与积累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氮、磷、钾含量测定
        3.1.4 酶活性测定
        3.1.4.1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3.1.4.2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3.1.5 计算公式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氮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氮累积量的影响
        3.2.3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3.2.4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
        3.2.5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
        3.2.6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磷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磷累积量的影响
        3.2.8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钾含量的影响
        3.2.9 不同硝铵比对油菜钾累积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2 总RNA提取、检测、浓度测定
        4.1.3 文库构建与测序
        4.1.4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筛选
        4.1.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4.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油菜根系总RNA样品检测
        4.2.2 测序数据评估
        4.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2.6 主要代谢通路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7 氮代谢通路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8 qRT-PCR验证
    4.3 讨论
第5章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生长、生理与产量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种植日期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与测定项目
        5.1.4.1 土壤基础样品测定
        5.1.4.2 生物量、产量与农艺性状调查
        5.1.4.3 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5.1.4.4 氮、磷、钾含量与积累量测定
        5.1.4.5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影响
        5.2.2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农艺性状及含油量的影响
        5.2.3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光合作用影响
        5.2.4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地上部氮吸收与积累影响
        5.2.5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
        5.2.6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地上部磷(P)吸收与累积影响
        5.2.7 大田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地上部钾(K)吸收与积累影响
    5.3 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素利用研究现状
        1.2.2 生物炭概述
        1.2.3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2.4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5 生物炭缓释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研究区概括
        2.1.2 供试油菜品种
        2.1.3 试验供试肥料
    2.2 土培试验
    2.3 取样方法及试验所测指标
        2.3.1 植株取样
        2.3.2 土壤取样
    2.4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2.4.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2.4.2 土壤酶活测定
        2.4.3 土壤硝化潜率测定
        2.4.4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
        2.4.5 油菜农艺性状指标测定
        2.4.6 油菜养分指标测定
        2.4.7 油菜生理指标测定
        2.4.8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4.9 实行定量PCR
    2.5 数据的处理和参数计算
第三章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3.2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生炭缓释氮肥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氮素吸收的影响
    4.2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4.3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4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5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
    4.6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7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养分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1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5.2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6.1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硝化潜率的影响
    6.2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土壤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6.3 硝化细菌与硝化潜率的相关性
第七章 生物炭缓释氮肥提高油菜产量
    7.1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
    7.2 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 讨论
    8.1 生物炭缓释氮肥增强土壤有效氮供给
    8.2 生物炭缓释氮肥促进油菜氮素吸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8.3 生物炭缓释氮肥提高油菜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力
    8.4 生物炭缓释氮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8.5 生物炭缓释氮肥诱发土壤硝化作用
    8.6 生物炭缓释氮肥提高油菜生物量及籽粒产量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甘蓝型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钼对植物生理功能和生长的影响
        1.1.1 钼对植物光合及氮代谢的影响
        1.1.2 钼对植物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1.3 钼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1.2 植物响应钼的基因型差异
        1.2.1 不同作物对钼的响应
        1.2.2 同种作物不同基因型对钼的响应
    1.3 影响植物对钼的吸收和转运的因素
        1.3.1 影响土壤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
        1.3.2 竞争离子对钼吸收的影响
        1.3.3 不同肥源对钼吸收的影响
        1.3.4 植物钼吸收转运基因研究
        1.3.5 钼在植物体内转运分配特征
2 研究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钼高、低积累甘蓝型油菜品种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钼对生物量和钼积累的影响
        3.3.2 成熟期产量及钼效率系数分析
        3.3.3 营养液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生物量和钼含量
    3.4 讨论
    3.5 总结
4 钼高、低积累油菜品种间钼效率差异及生理基础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钼高、低积累油菜品种钼吸收和转运差异
        4.3.2 钼高、低积累油菜品种生长、产量和籽粒品质差异
    4.4 讨论
    4.5 总结
5 两个油菜品种钼转运基因BnMOT1和BnMOT2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化学试剂及培养基
        5.2.3 BnMOT1和BnMOT2基因的克隆
        5.2.4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5.2.5 目的载体转化酵母细胞
        5.2.6 酵母细胞钼吸收试验设计
        5.2.7 酵母细胞钼含量测定
        5.2.8 甘蓝型油菜RNA提取、cDNA合成和荧光定量PCR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钼转运基因BnMOT1和BnMOT2的克隆
        5.3.2 甘蓝型油菜BnMOT1和BnMOT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钼转运基因BnMOT1和BnMOT2的异源酵母表达分析
        5.3.4 甘蓝型油菜BnMOT1和BnMOT2表达规律分析
    5.4 讨论
    5.5 总结
6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钼吸收、转移和分配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6.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6.3.2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根系生长的影响
        6.3.3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钼吸收的影响
        6.3.4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钼转运的影响
        6.3.5 钨酸盐对两个油菜品种亚细胞钼分布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7 不同硝铵比对两个油菜品种钼吸收、转移和分配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试验方案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生物量
        7.3.2 单株钼积累量和不同部位钼积累量百分比
        7.3.3 两油菜品种不同组织钼含量
        7.3.4 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钼含量
        7.3.5 叶片不同亚细胞组分钼含量
    7.4 讨论
    7.5 总结
8 钼高、低积累油菜品种木质部汁液对供钼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方法
        8.2.1 试验材料及培养条件
        8.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8.2.3 数据处理
        8.2.4 缩略词
    8.3 结果与分析
        8.3.1 原始色谱图的可视化分析
        8.3.2 代谢物主成分分析
        8.3.3 供钼前后两品种主要差异代谢物
    8.4 讨论
    8.5 总结
9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2011-2012大田筛选品系各部位钼含量
附录Ⅱ–文中基因序列信息
附录Ⅲ–竞争离子处理下BnMOT1和BnMOT2表达量
附录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氮肥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水稻和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生物概述
        1.2.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
        1.2.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
        1.2.4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
        1.2.5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
    1.3 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1 无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2 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3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4 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方案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分析软件
    2.2 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2.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
        2.2.3 BIOLOG-ECO微平板法
        2.2.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5 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检测
        2.2.6 土壤总DNA抽提
        2.2.7 土壤样品总DNA的PCR扩增及产物纯化和测序
        2.2.8 信息分析流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样品化学性质分析
        3.1.1 水稻和油菜土样化学性质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因素分析
    3.2 BIOLOG-ECO微平板分析
        3.2.1 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动力学特征
        3.2.2 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
        3.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功能多样性
    3.3 土壤酶活性分析
        3.3.1 土壤酶的活性变化规律
        3.3.2 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PLFA)
        3.4.1 水稻和油菜土样微生物群落组成
        3.4.2 氮肥对土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4.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素的相关性
    3.5 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3.5.1 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
        3.5.2 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3.5.3 水稻和油菜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3.5.4 细菌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理化性质分析
    4.2 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多样性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
    4.4 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
    4.5 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致谢

(8)倍增CO2浓度对油菜光合碳代谢、氮素吸收利用及中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CO_2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1.2.3 CO_2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4 CO_2升高对中微量元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光合碳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地点
        2.1.4 测定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2.2.2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片Rubisco活性的影响
        2.2.3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RuBP(核酮糖-1,5-二磷酸)再生的影响
        2.2.4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2.2.5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CO_2利用特性的影响
        2.2.6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光合速率的影响
        2.2.7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片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2.2.8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片和根系PEPC和CS活性的影响
        2.2.9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子粒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倍增CO_2浓度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2.3.2 倍增CO_2浓度对Rubisco活性及CO_2羧化能力的影响
        2.3.3 倍增CO_2浓度对光能和CO_2利用特性的影响
        2.3.4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PEPC和CS的影响
        2.3.5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氮素吸收、分配与再分配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地点
        3.1.4 采样及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计算
    3.2 试验结果
        3.2.1 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2.2 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吸收的影响
        3.2.3 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分配的影响
        3.2.4 CO_2浓度升高对抽薹期吸收的氮素转运和损失的影响
        3.2.5 CO_2浓度升高对油菜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韧皮部汁液碳氮物质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地点
        4.1.4 采样测定与计算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铵态氮的影响
        4.2.2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硝态氮的影响
        4.2.3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2.4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2.5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可溶性糖的影响
        4.2.6 CO_2浓度升高对韧皮部汁液有机酸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叶片激素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地点
        5.1.4 样品的采集
        5.1.5 测定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5.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激素含量比值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地点
        6.1.4 测定方法
    6.2 试验结果
        6.2.1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6.2.2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6.2.3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6.2.4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2.5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总氮含量的影响
        6.2.6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7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6.2.8 CO_2浓度升高对根系分泌物总碳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倍增CO_2浓度和供氮水平对油菜中、微量元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试验地点
        7.1.4 测定方法
        7.1.5 相关计算公式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7.2.2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7.2.3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器官中、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
        7.2.4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离子选择性运输系数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1.1 油菜光合作用对倍增CO_2浓度的响应
        8.1.2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8.1.3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无机氮(NO_3~-、NH_4~+)、有机氮(可溶性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从地上部到地下部转运的影响
        8.1.4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激素含量的影响
        8.1.5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8.1.6 倍增CO_2浓度对油菜微量元素转运分配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秸秆还田的效应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土壤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 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油菜生长、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比较
        2.2.2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产量、氮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研究
        2.2.3 油菜适宜稻草覆盖量及相应播种量的初步确定
        2.2.4 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对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作物生产力、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油菜生长、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差异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盆栽试验
        3.2.2 大田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出苗的影响
        3.3.2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油菜苗情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4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苗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3.3.6 不同耕作及稻草还田方式对油菜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4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产量、氮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操作
        4.2.4 取样及分析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2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4.3.3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氮吸收的影响
        4.3.4 稻草还田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3.5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4.3.6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土壤无机氮储量的影响
        4.3.7 稻草还田及施氮对油菜季氮素收支平衡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5 油菜适宜稻草覆盖量及相应播种量的初步确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1
        5.2.2 试验2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稻草覆盖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1)
        5.3.2 稻草覆盖条件下增加播种量对油菜群体数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2)
    5.4 讨论与结论
6 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对双季稻—油菜轮作系统中作物生产力、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及操作
        6.2.3 取样及分析方法
        6.2.4 计算方法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
        6.3.2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6.3.3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对双季稻—油菜轮作中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内部利用效率的影响
        6.3.4 连续稻轩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双季稻一油菜轮作系统的氮碟钾养分平衡
        6.3.5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6.3.6 连续秸秆覆盖及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及碳的收支平衡
    6.4 讨论与结论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7.2.2 结论的创新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不同氮肥对油菜B与Mo吸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D]. 刘秋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2]钼矿区污染特征及伴生Pb、Cd的稳定化研究 ——以洛南某钼矿区为例[D]. 韩张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春奎.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4)
  • [4]不同硝铵比对油菜生长、生理与基因表达的影响[D]. 唐伟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生物炭缓释氮肥对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D]. 廖佳元.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甘蓝型油菜钼高低积累品种的筛选及其生理分子机制研究[D]. 秦世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7]氮肥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赖松松.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8]倍增CO2浓度对油菜光合碳代谢、氮素吸收利用及中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D]. 王文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10]稻草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苏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不同氮肥对油菜B、Mo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