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新郑正公大墓铜器”联合出版仪式暨徽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批会议在河南博物馆

海峡两岸“新郑正公大墓铜器”联合出版仪式暨徽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批会议在河南博物馆

一、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昌平[1](2019)在《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收藏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流失海外及港台地区文物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因其数量大、学术性和艺术性强,一直以来为社会和学术界所重视。但中国青铜器流散在海外及港台收藏区域广、藏家流变多,着录信息难以检索,实际上又很难被国内社会乃至研究者所了解。笔者多年来关注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与研究,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为概述目前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各收藏及展览的基本情况,关注收藏者及其藏品着录、以及基于藏品的研究情况,为读者对流散中国青铜器收藏作一个轮廓性阐述。

黄薇[2](2018)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享誉世界的文物,自史前时代诞生,到战国末年,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关青铜器的研究自北宋金石学始,也有一千年的历史。面对不断涌现的青铜器发现资料和研究成果,需要我们整理归纳,考镜源流,阐述近千年来青铜器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本文采用时间分期的方式,尝试综合分析每一时期青铜器研究的特点与方法。共分为五期。第一期是萌芽期,谈宋代以前的青铜器研究。宋代之前的人们认为发现铜器是一种祥瑞之事,并且已经开始对铜器年代进行初步判断,研究成果大多零星记载于文献中。第二期是雏形期,谈宋代到清代的青铜器研究。宋代学者的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青铜器研究的着录形式与研究体例,对铜器进行了初步的定名与分类,开创了青铜器研究的最初研究范式,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清代学者将青铜器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纠正了宋人在定名与分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且研究者众,着述丰富。本期重要特点是重视铭文研究,并取得较高的成绩。第三期是蜕变期,谈民国时期的青铜器研究。随着民国时期铜器标准器断代法的提出,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的运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开始科学化,铜器的定名和分类研究进一步明晰,青铜器研究已开始脱离金石学的窠臼。第四期是融合期,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此时青铜器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专题研究成果显着,并关注青铜器的起源问题,研究类别也扩展到兵器、工具、农具等。第五期是成熟期,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本文成稿时。此时青铜器综合研究的方法已成为学界共识,“多因素综合分析断代法”得以熟练运用,通过青铜器分期分区系研究,已基本构建起中国的青铜文化谱系,并深入研究青铜器与中国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关系。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史的发展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动因。首先是物质方面的原因。1925年7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当时叫清华学校)演讲时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①。正是由于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尤其是经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的问世,促进了青铜器研究这门分支学科的新生。萌芽期、雏形期的青铜器都是偶然零星发现,非特意寻找。蜕变期之后,有了科学考古发掘,青铜器出土有了地层学做参照,类型学做基础,拓展了青铜器整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是学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考古学的介入。在西方考古学传入后,地层学、类型学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研究产生了巨大的蜕变,真正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从此青铜器研究在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焕然一新。研究目的,由雏形期之前的补史正经、考礼问道,变为蜕变期之后,通过青铜器遗物以及相关遗址等,来考察当时的人类社会生活。在萌芽期和雏形期,研究对象局限于偶然得到零散青铜器。蜕变期的研究对象是传世青铜器与新出土无地层关系的青铜器群。而到了融合期、成熟期,研究对象是所有出土的与传世的青铜器,包括青铜车马器、工农具等。研究内容也扩展为“三大层面六大线条”:即考古与历史层面、艺术层面、科技层面;形制、纹饰、铭文、分期、地域、铸造六大线条。青铜器研究方法由浅到深,从粗到细,由单件器物的研究到器群的研究,再提升到研究青铜器的背后族群、文化等深层次问题。青铜器研究形成了将历史文献与出土发现相结合,重视考古学角度的考察,并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基本成熟的研究范式。再次是研究群体的变化。萌芽期与雏形期时,研究群体是以单纯的古文字学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组成。而蜕变期之后的研究群体发生了变化,大体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如王国维、容庚、郭沫若、唐兰、陈梦家、李学勤等先生。二是考古学家,如李济、郭宝钧、邹衡等先生。同时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研究者参与。以上两大研究群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新时代。最后,有几点说明,本文中青铜器研究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农具等,未包括铜钱、铜镜等类别。又因关于金文、铭文的研究已有专论,故文中在此方面不做过多介绍。由于时间关系及本人能力所限,文中未对铜器铸造等科技方面以及海外铜器研究情况做深入考察,希望日后有机会补充完善。

吕恩子[3](2018)在《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研究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日益走上政治和外交前台。在诸多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博物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职能和作用日渐突出。博物馆的对外交流展览在展示本国传统文化、代表性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过程中,给予观众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在满足公众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博物馆开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发凸显,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建设是博物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1927年至2017年,河南博物院已建院90周年,这90年来,河南博物院在对外交流方面勇于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本文以河南博物院为例,首先对河南博物院自建馆以来的对外展览交流活动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现状及其成绩进行了考察分析,接着对我国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的运作流程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对比了国内外博物馆对外交流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对外展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评述,提出了加强我国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博物馆的对外交流情况,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希望在今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中能够承前启后,更好地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震[4](2017)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周以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逐渐解体,官僚制和郡县制在发展中得以确立,各诸侯国均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由此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基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当时的高等级人群政治权力格局、社会阶层结构以及作为维护等级体系的礼制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政治权力对比变化还是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礼制变迁,在墓葬遗存中都有迹可循。而中原地区既有周天子及诸侯国君等大型墓葬,也有众多的中小型墓葬,材料丰富;从历史发展上看,晋国春秋中期称霸诸侯,春秋晚期六卿掌权,最终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这种卿大夫通过内部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在走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墓葬分析,探索东周时期宗法制向官僚制、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过程,进而考察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论文主要分以下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历史学成果介绍,对中原地区东周墓葬发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以往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对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中原地区墓葬进行分期及确定各期年代。在学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墓和陶器墓相结合,对中原各地区东周时期墓葬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各器物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或修正了各地区的年代框架。除春秋早期及部分地区战国晚期外,其余各时期均分成早晚两段,并参照以往的研究确立各期段的绝对年代。第三章对墓葬的分类问题进行研究。对以往墓葬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分类问题进行研究。以虢国墓地为例详细说明了墓葬要素量化、聚类具体操作、调整验证的全过程,并对聚类方法中的经验及问题进行说明。第四章对高等级墓葬的分析与比较。对中原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墓葬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厘清了部分墓地的年代与性质,对部分墓葬的墓主身份进行推断,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级墓葬表现的周天子、诸侯国君及卿大夫势力消长变化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探讨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原内部各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历时性演变进行分析,指出中原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总体上经历了分化与重组的过程,总结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区域性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予以阐释。第六章分析东周时期礼制的变迁。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方法,对中原各地区的棺椁制度及以鼎为中心的铜礼器制度从严格到崩溃的过程进行说明,并结合当时社会阶层变化及历史背景阐述了其中的意义。第七章结语。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过程及表现进行讨论,指出春秋中期和战国中期是东周时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分析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魏亚明[5](2016)在《中国博物馆合作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博物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文化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21世纪博物馆走上合作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博物馆的发展必将是从追求自身的发展到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融合、最大限度利用博物馆资源使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深化博物馆合作以提高其服务质量、探索博物馆合作发展新领域等成为博物馆人越来越关注的现实问题。文章试论中国博物馆在合作发展方面的可行性条件,尝试构建博物馆合作的理论体系,以期对其健康发展提供研究思路及借鉴意义。近年来关于此课题的文章多是单一方面的,专门化的探讨,例如博物馆的网上协作,博物馆协作体成立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档案馆的合作等某一类型的合作,或者就一个展览结束后对这此展览进行评估等。并且多数最新的资料多见于会议、报纸、杂志、通讯等的报导,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进行全面性研究和探讨。通过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博物馆的合作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不够集中,经验研究的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够深入化:对博物馆合作的一些重要理论理解不到位,对它的研究多集中于合作渊源、合作意义、合作的必要性等方面,应加大对博物馆合作的技术及标准,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的研究力度。论文将通过分析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博物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博物馆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博物馆与相同性质机构及相关媒体之间的合作基础和条件,以及博物馆实现合作的内容:共办展览、人才技术合作、场地合作和学术研究合作,博物馆的合作方式:建立联盟、建立博物馆群和建立文化功能区共同体。并通过案例深度分析研究博物馆合作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索中国博物馆合作发展的可行性。系统分析总结博物馆合作化的可行之路为博物馆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参考性的依据。开展博物馆合作的研究工作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一是能够大力推动青少年政治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二是能够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以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能够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李宏,牛爱红[6](2015)在《故土明月 两岸乡心——前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南迁运台和海峡两岸的合作》文中认为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南省立博物馆,从1927年成立以来,光阴荏苒,人事变迁,八十多年一路走来,成为中国大陆名列前茅的历史类博物馆。1937年河南博物馆文物南迁和1945年部分南迁文物的运台,是河南博物院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史实。而台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成立之初入藏的首批文物,就是前河南省博物馆的南迁运台古物。这段特殊的文物际遇,正是1998年以来海峡两岸两馆缔结友

本刊[7](2001)在《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文中研究表明

二、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殊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两宋以前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三章 宋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着录体例的形成与确立
        二、在定名与分类方面的贡献
        三、以铭文为中心的断代研究
第四章 元明时期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五章 清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清代前期
        二、清代中期
        三、清代后期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着录书籍大量问世
        二、书籍质量的提高
        三、着录体例的进一步完善
        四、定名与分类取得新成就
        五、研究方法取得一定进步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金石与史学研究者
        二、受西方考古学影响的学者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二重证据法”的提出
        二、分期断代标准的创立
        三、分国别研究的提出
        四、类型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五、定名与分类研究的进展
        六、综合性研究着作的出版
        七、开始关注冶铸技术
第七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古文字与史学研究者
        二、考古学者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青铜器研究已成为考古学的分支
        二、关注青铜器的起源问题
        三、断代研究进一步科学化
        四、类别研究有了新进展
        五、研究青铜器与文明的关系
        六、其他专题研究蓬勃开展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青铜器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青铜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一、中原地区
        二、西部地区
        三、南方地区
        四、北方地区
        五、东部地区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主要着述
        一、各考古文博单位
        二、高校研究群体
        三、外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成果
        一、综合研究已成共识
        二、分期断代研究方法更加缜密
        三、分区系研究取得进步
        四、类别研究更加细致而系统
        五、工艺与铸造的研究蓬勃开展
        六、青铜器与古代文明研究成果丰硕
第九章 青铜器研究的分期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青铜器研究史的分期
        一、萌芽期
        二、雏形期
        三、蜕变期
        四、融合期
        五、成熟期
    第二节 青铜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对象的变化
        二、研究群体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的转变
        四、青铜器的研究范式形成
余论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对考古学、历史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研究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基础
        一 实践基础
        二 文献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河南博物院对外交流展览情况调查
    第一节 创建初期(1927年至1949年)
    第二节 成长与变革时期(1949年至1978年)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1997年)
    第四节 新馆建成后的发展时期(1997年至2008年)
    第五节 信息时代的多元化阶段(2008年至今)
第三章 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运作流程分析
    第一节 展览意向的确定
        一 配合外交国事,布局交流展览
        二 加强合作交流,定期互换展览
        三 挖掘自身潜力,独立策划外展
        四 多馆互惠互利,办好巡回展览
    第二节 展览内容规划
        一 以馆藏文物为主的文物展
        二 紧扣时代主题的时政纪念展
        三 展示多元艺术形式的艺术展
    第三节 展览的形式设计与制作
    第四节 宣教活动与文创产品开发
        一 搞好展览宣传,提高知名度
        二 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育功能
        三 开发创意产品,提供多种服务
第四章 国内外博物馆对外交流情况调查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情况调查
        一 不同级别博物馆间存有差距
        二 业内先锋各有千秋
    第二节 国外博物馆的对外展览——以大英博物馆为例
第五章 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第一节 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 策展水平尚待提升,外展缺乏长期规划
        二 出入境文物存在安全隐患
        三 馆际交流发展不均衡、不深入
        四 缺乏长效的经费支持
        五 从事外展专业人才不足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 打造主题鲜明的品牌展览
        二 强化博物馆外展文物的安全保障
        三 加强馆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四 建立长效、多渠道的博物馆经费筹措机制
        五 加强博物馆外展人才的储备培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的历史学研究
    1.2 本文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发现研究的简史与现状
        1.3.1 研究简史
        1.3.2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的分期与年代
    2.1 洛阳地区
        2.1.1 器物类型学分析
        2.1.2 分期与年代
    2.2 郑州地区
    2.3 晋南地区
        2.3.1 器物类型学分析
        2.3.2 分期与年代
    2.4 晋东南地区
        2.4.1 器物类型学分析
        2.4.2 分期与年代
    2.5 晋中北地区
        2.5.1 本地区铜器墓年代分析
        2.5.2 日用陶器类型学分析
        2.5.3 仿铜陶礼器类型学分析
        2.5.4 分期与年代
    2.6 豫北地区
        2.6.1 本地区铜器墓年代分析
        2.6.2 日用陶器类型学分析
        2.6.3 仿铜陶礼器类型学分析
        2.6.4 分期与年代
第3章 墓葬的分类及相关问题
    3.1 以往墓葬分类的方法及其局限
    3.2 多元统计分析在墓葬分类的运用及其实现过程
        3.2.1 墓葬要素的量化
        3.2.2 降维聚类
        3.2.3 虢国墓地等级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
    3.3 本文方法与以往墓葬分类的比较与分析
    3.4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经验与相关说明
    3.5 中原各地区墓葬分类结果简介
第4章 礼乐征伐:由天子至卿大夫——高等级墓葬的分析比较
    4.1 洛阳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1.1 王城陵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1.2 成周陵区大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4.1.3 周山陵区的相关问题
    4.2 豫北地区的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2.1 琉璃阁墓地的年代
        4.2.2 琉璃阁墓地性质及其与山彪镇M1、固围村大墓之间的关系
    4.3 其他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3.1 郑州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3.2 晋南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3.3 晋东南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3.4 晋中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4 周天子权威的丧失与诸侯卿大夫权力的扩张——以墓葬为中心的比较
        4.4.1 春秋早中期高等级墓葬比较与分析
        4.4.2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高等级墓葬比较与分析
        4.4.3 战国中晚期高等级墓葬的比较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
    5.1 洛阳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1.1 春秋早中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阶段
        5.1.2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稳定阶段
        5.1.3 战国中晚期洛阳地区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5.1.4 洛阳地区东周时期社会阶层的演变
    5.2 郑州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2.1 春秋时期郑州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阶段
        5.2.2 战国时期郑州地区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5.2.3 郑州地区东周时期社会阶层的演变
    5.3 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3.1 春秋早中期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分化阶段
        5.3.2 战国时期晋南地区的社会阶层的重组阶段
        5.3.3 东周时期晋南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
    5.4 其它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4.1 晋东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4.2 晋中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4.3 豫北地区的社会阶层演变
    5.5 东周时期各地区社会阶层的演变及各区域特点
        5.5.1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5.5.2 社会阶层演变的区域性特点
第6章 齐之以礼与礼下庶人—中原地区礼制变化及其意义
    6.1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棺椁制度的变化
        6.1.1 以往研究及本文方法的说明
        6.1.2 洛阳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6.1.3 郑州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6.1.4 晋南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6.1.5 其他地区的棺椁制度演变
        6.1.6 中原地区棺椁制度的演变及其意义
    6.2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用鼎及铜礼器制度的变化
        6.2.1 高等级墓葬铜礼器制度变化
        6.2.2 洛阳和晋南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的演变
        6.2.3 中原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的演变
        6.2.4 中原地区的用鼎制度及青铜礼器制度演变的意义
    6.3 中原地区礼制演变的历史意义
第7章 结语
    7.1 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7.2 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
    7.3 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7.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博物馆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博物馆合作的对象
    一、馆与馆之间合作
        (一)区域内博物馆间的合作
        (二)区域外博物馆间的合作
        (三)专题类博物馆间的合作
    二、博物馆与企业之间合作
    三、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合作
    四、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合作
    五、博物馆与政府之间合作
    六、博物馆与相同性质机构之间合作
    七、博物馆与相关媒体之间合作
第二章 博物馆合作的内容
    一、共办展览
    二、人才技术合作
    三、场地合作
    四、学术研究合作
第三章 博物馆合作的方式
    一、建立联盟
    二、建立博物馆群
    三、建立文化功能区共同体
第四章 博物馆合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二、能够为博物馆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来源
    三、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章 博物馆合作的案例分析
    一、开封市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活动和对外展览交流
    二、首都博物馆和意大利文博界共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故土明月 两岸乡心——前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南迁运台和海峡两岸的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馆藏文物的辗转南迁与运台
海峡两岸两馆文物研究的合作并进

四、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铜器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收藏与研究[J]. 张昌平. 南方文物, 2019(04)
  • [2]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D]. 黄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3]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研究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D]. 吕恩子. 郑州大学, 2018(12)
  • [4]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以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墓葬为中心[D]. 王震. 吉林大学, 2017(12)
  • [5]中国博物馆合作发展研究[D]. 魏亚明. 河南大学, 2016(03)
  • [6]故土明月 两岸乡心——前河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南迁运台和海峡两岸的合作[J]. 李宏,牛爱红. 文物天地, 2015(03)
  • [7]海峡两岸《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合作出版首发式暨辉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定会在河南博物院举行[J]. 本刊. 中原文物, 2001(06)

标签:;  ;  ;  ;  ;  

海峡两岸“新郑正公大墓铜器”联合出版仪式暨徽县甲、乙墓学术资料交流审批会议在河南博物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