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南方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探讨

提高我国南方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探讨

一、改进南方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见,白青松,尧俊,汪迎利,连辉明,张谦,何波祥,蔡燕灵[1](2021)在《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木荷Schima superba是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的建群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用材树种和防火树种,随着我国木材需求数量与品质的不断提升,木荷在南方各省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林木培育着重追求质量效益,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得到广泛应用,新型轻基质育苗技术也打破了传统育苗理念的束缚。文章着重介绍了木荷的特性、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其良种选育、苗木培育、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育技术研究进行归纳,并展望了我国木荷良种选育、种苗繁育以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突破方向,为我国木荷的良种繁育、造林推广以及产业加工等提供技术支撑。

张威涛[2](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地壳运动的活跃,使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并且灾难性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正在、也将更多地暴露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城市疏散避难空间是灾害情景下工程抗灾设防受损后的第二道防线——保障人口生命安全的底线空间,也是收容救助活动的集核空间、城市机能运转的辅助空间。所以,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适应灾害风险”简称“适灾”,是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在不同的灾害风险条件下都可以可靠地发挥庇护、收容、救助等关键职能,降低甚至避免灾害风险导致的人口及相关社会经济损失。但是,当我们审视当前各个城市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工作时,会发现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规划者们常常遵循既定经验范式,采用实体中心的规划技术手段(指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事物的平面与静态结构)就灾害谈设计,从而忽视或回避了疏散避难空间和灾害风险之间复杂的、生动的适应关系及运行逻辑,导致难以把握这种适应关系所形塑的适灾对策。何为“适灾”?如何“适灾”?这成为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亟待回归、思考并解答的问题。首次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和外部规划响应进行双向探索。通过适灾机理向规划响应的推导,最后落足于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的应用,不仅帮助突破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适灾困局,还在于弥补现有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理论缺欠。也期待通过贡献出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专项性成果,启发其他城市空间适灾理论的充实和适灾规划的完善。以基础平台搭建-适灾总体探讨-适灾分题探讨-适灾规划应用为研究路线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搭建“适灾”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梳理归纳“疏散避难空间”、“灾害风险”、“CAS理论”的发展动态,搭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基础平台,奠定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包括:明确以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规划内容向多灾种、多时段、多手段、多尺度和多主体5个方面扩展;明确以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分解为致灾性、暴露性和敏感性3个风险维度;引入CAS经典理论,辅以社会生态系统的CAS衍生理论、城市空间系统的CAS应用程序,探索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问题。第二部分,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总体探讨。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与CAS理论的耦合分析,论证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空间复杂性表现、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适灾系统构成、适灾系统外部特征和适灾系统内部机制在内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思想。其中,通过挖掘适应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内核,提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再通过搭建内部机制达到适灾要求的作用框架,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运行机理模型。然后,将适灾理论思想和适灾机理模型转化为规划语言,确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概念,重塑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总体思路;将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转化为新的规划原则;受适灾机理模型启发建立规划方法集合;确立清晰的规划流程和完整的规划内容;赋予新的规划属性和价值等。第三部分,以滨海城市为例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分题探讨。滨海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灾害形势最复杂的城市地区之一。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安全,并以人口之安全维护社会经济之稳定,对于滨海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根据适灾规划体系指导,将适灾规划分为“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适应人口暴露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适应救助敏感性”3项专题分别展开。在每个专题下,首先通过分析滨海城市灾害风险主要影响要素,确定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辨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滨海城市典型的灾害风险特征,将适灾运行机理模型具象化,形成疏散避难空间使用行动情景图式;以该图式为依据,搭建跟随灾害风险提升、承载邻域层自治行动向城市层统筹行动升级的疏散避难空间形制、配置和布局策略。第四部分,对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做规划应用研究。在对前文提出的空间适灾规划策略进行应用的同时,就应用研究区域本身发现并解决适灾专题探讨中忽视的差异性和细节性问题,指导我国滨海城市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提升,也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建立一套指涉多方参与主体、识别多层规划权责、执行多元规划程序的规划保障措施,用于保障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编制、实施和使用的效果。

吴家星[3](2018)在《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分析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基本情况,然后介绍防火树种概念、主要的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最后介绍防火林带营造技术、林带的保护与改造,以供参考。

温敏[4](2018)在《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营盘林场防火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营盘林场的潜在火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可燃物载量测算法、潜在火行为分析法、地理数据处理法、地形特征提取法和防火带宽度测算法为研究方法,对林地内的可燃物载量、可燃物热值、可燃物空间格局、火势蔓延速度、火线强度、火焰高度进行预估,并结合公路、林缘、坡度、山脊线、风速、风向等特征,确定出林场的防火带整体布局,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结果表明:1.草本可燃物、枯落层可燃物和灌木层可燃物三种可燃物综合构成有效可燃物总载量,其中针叶林中有效可燃物总载量为14.09(t/hm2),阔叶林中有效可燃物总载量为7.14(t/hm2),混交林为18.38(t/hm2),疏林地为10.75(t/hm2)。2.针叶林的灌木层、草本层、枝下高的高度依次为148.0cm,17.0cm,230.2cm;阔叶林的依次为 115.3cm,27.1cm,199.8cm;混交林的依次为 141.2cm,2.9cm,141.2cm;疏林地的依次为 126.1cm,51.3cm,279.8cm。3.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火焰高度通常不会大于1Ocm,地表火的火焰高度在0.37-2.50m的范围内,树冠火则在1.75-13.4m的范围内,两者差距较大。4.年平均最大风速为3.6m/s,此风速下推算得到的树冠火的火线强度为3214-189002KJ/ms,在此条件下防火林带有效宽度3.04-6.45m,而年平均风速的最大值为14m/s,此风速下推算得到的树冠火的火线强度为2165-1916410KJ/ms,在此条件下的防火林带有效宽度7.2-10.0m。本文针对所研究的林区所规划出的网络总长度为36816m,其中防火公路为16329.5m,林缘防火带为13448.3m,另外还有7038.2m长的山脊防火林带。这些林带共划分出了 17个不同大小的区域,通过最这些独立分隔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得到最大值为94.26hm2,平均值为41.24hm2,网络密度为52.5m/hm2,在整个林区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7.35%。

陈德尚[5](2017)在《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探析》文中认为论述建造生物防火林带的现况和成果、防火的树种、建造技术、性状及其重要意义等,同时提出一些关于建造植物防火林带的对策。

项缨,黄媛媛[6](2013)在《台州市主要生物防火林带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台州市森林火灾成因和现有主要生物防火林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台州市的区位特点和森林资源分布现状,提出了适合台州市的17种防火林建设树种和四大类15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模式。

李飞峰[7](2012)在《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概述了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国内外生物防火林带研究与建设现状、宁波市森林火灾发生与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情况。以杨梅林、柑桔林、毛竹林、雷竹林、茶园、油茶林等6种生产中常用的典型生态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生态型生物防火林带木荷林为对照,构建了3个典型数学模型,从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等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各种类型生物防火林带的经济效果。结果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在计算期内每公顷生物防火林带的年均直接经济效益排序为:柑桔林(66212元/hm2)>茶园(56400元/hm2)>杨梅林(42328元/hm2)>雷竹林(16007元/hm2)>毛竹林(15363元/hm2)>油茶林(12013元/hm2)>木荷林(5015元/hm2);从投入产出比的结果来看,其经济效果的排序为:杨梅林(1:7.11)>柑桔林(1:3.29)>毛竹林(1:2.35)>油茶林(1:2.32)>木荷林(1:2.26)>雷竹林(1:2.15)>茶园(1:1.92),与经济效益绝对量的测算略有不同。从总体而言,茶园林带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林分,年均经济效益为次高,但投入产出比最低;果树林带的投入和产出均较高,年均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排名都位居前列,属于可以优先选择的发展模式;竹类林带年均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的排名均居于中间,但与茶园和果园相比,管理相对粗放,在生产中也可以多加推广;油茶林带和传统的木荷林带的年均经济效益排名靠后,但投入产出比排名均居于中游,可以在立地条件一般、管理不太便捷的区域推广应用。本文探讨了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果,认为发展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能够很好地解决森林权属与造林用地、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效益林业等诸多制约生物防火林带发展的瓶颈问题。

苗国丽,林乐静,史红霞,祝志勇[8](2010)在《宁波生物防火林带乡土树种选择与实践》文中认为宁波地处亚热带,植被资源丰富,本文从宁波乡土树种中筛选出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等优良生物防火树种,介绍宁波生物防火树种林带营造与应用情况,提出宁波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与应用建议。

王国华[9](2009)在《森林地面防火资源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保护森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森林火灾不仅烧毁大量的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且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森林防火资源进行调优规划配置,充分发挥防火资源的作用是林区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火灾概况及森林防火资源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运用广州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各类资料。深入调查研究了广州市社会经济、自然地理与森林资源现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图论知识和数学方法,对广州市的森林地面防火资源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林火空间分布与道路、河流、居民点、树种、树龄、海拔、坡度坡向的关系,得出林火空间分布规律,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森林火险指标模型,确定出火险区划的等级与规则,进行森林火险区划,绘制森林火险区划图,为其他防火资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提出了望台网网点选址的方法和实现方案。研究影响了望台网网点选址的影响因子和权重,影响因子包括:可视域面积,交通条件,周围火险等级,水源条件,经济情况。运用GIS软件进行可视域分析及可视面积计算,结合模糊数学知识对各影响因子进行贴近度计算以确定了望台网的设置。对研究区的林道密度进行分析,得出现有林道网密度不能满足森林防火要求。研究出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水平低于国家林业局制定规划标准,在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基础上提供了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案。提出一种对扑火资源进行调控的实现方法。主要对水源及扑火队站点进行调控,对林区水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水源与林道的连通性,同时分析扑火队站点、水源与不同森林火险等级区域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火险等级的区域,根据交通状况,地形条件等情况设定最佳扑火队站点位置,进行最短路径选择,计算从扑火队站点出发到达水源通过林道最终再到达每个火险区域的时间是否满足森林防火要求。

张海燕[10](2008)在《南方防火树种选择及其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综述和讨论了当前我国南方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包括概念和研究意义,主要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阻火机理、育苗造林技术和运用防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和混交林技术,以指导南方开展多元化营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工作。

二、改进南方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南方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性
2 苗木培育
3 良种选育
4 造林技术
    4.1 纯林营建
    4.2 混交林营建
5 病虫害防治
6 利用
    6.1 生态价值
        6.1.1 抵御非生物胁迫
        6.1.2减少病虫害
        6.1.3 提高土壤肥力
        6.1.4 良好的碳吸存能力
        6.1.5 涵养水源
    6.2 经济价值
        6.2.1 速生型大径材树种
        6.2.2 木材利用
        6.2.3 其他价值
7 研究展望

(2)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安全矛盾
        1.1.2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中灾害风险适应议题的涌现
        1.1.3 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中灾害风险适应的瓶颈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疏散避难空间
        1.2.2 突发性自然灾害
        1.2.3 适应灾害风险(适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目的与意义
        1.3.2 现实目的与意义
        1.3.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对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梳理
        2.1.1 我国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2 日本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3 其他国家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2 对灾害风险研究的梳理
        2.2.1 关注成灾机理的致灾型概念与研究
        2.2.2 推进灾害管理的损失型概念与研究
    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应用
        2.3.1 CAS理论基础之一:复杂系统的发展与贡献
        2.3.2 CAS理论基础之二:适应概念的内涵与内核
        2.3.3 CAS经典理论的建立: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交融
        2.3.4 CAS视角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挖掘
        2.3.5 CAS视角下城市空间系统外部响应的推导
    2.4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启示
        2.4.1 明确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
        2.4.2 明确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
        2.4.3 确定CAS理论为研究基础
        2.4.4 确立适灾理论设计导向适灾规划应用的研究路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与规划体系建构
    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系统复杂性表现
        3.1.1 多元要素与结构的复杂性
        3.1.2 多重职能与使用的复杂性
    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风险适应性要求
        3.2.1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公平使用要求
        3.2.2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持续使用要求
        3.2.3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异同使用要求
    3.3 CAS理论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确立
        3.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主体辨析
        3.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外部特征
        3.3.3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机制
    3.4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模型的建立
        3.4.1 适灾机理之一:运行“统筹与自治兼顾”的标识机制,施行异同使用
        3.4.2 适灾机理之二:运行“涌现与扰沌并行”的积木机制,实现公平使用
        3.4.3 适灾机理之三:运行“弹性适应性循环”的内部模型,确保持续使用
    3.5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体系的生成
        3.5.1 承接适灾理论设计的适灾规划响应框架
        3.5.2 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异同性原则的规划方法集合
        3.5.3 基于专题导向-风险导向-主体导向的规划内容搭建
        3.5.4 基于适应-事实-复杂-人本属性的规划价值审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一: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
    4.1 滨海城市多灾种致灾性风险特征归纳
        4.1.1 海陆相接的致灾机制与灾害形势
        4.1.2 地震-潮灾-台风-火灾的致灾性评价指标
        4.1.3 近海-远海的空间分异倾向
    4.2 滨海城市致灾性风险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4.2.1 地震与火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2.2 潮灾与风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3 致灾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庇护策略搭建
        4.3.1 邻域层多灾种场所性庇护方式的差异
        4.3.2 城市层近海向远海的环境性庇护撤离
        4.3.3 针对安全庇护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二:适应人口暴露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
    5.1 滨海城市人口暴露性风险特征识别
        5.1.1 人口发展与避难场所资源条件
        5.1.2 紧急收容-生活收容的暴露性评价指标
        5.1.3 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倾向
    5.2 滨海城市暴露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5.3 暴露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收容策略搭建
        5.3.1 邻域层紧急至生活的收容规格提升
        5.3.2 城市层中心向外围的生活性收容转移
        5.3.3 针对有效收容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三:适应救助敏感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
    6.1 滨海城市救助敏感性风险特征辨析
        6.1.1 主要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流线
        6.1.2 生命安全-生活重建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6.1.3 边缘-轴线的空间分异倾向
    6.2 滨海城市敏感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6.3 敏感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救助策略搭建
        6.3.1 邻域层初级至高级的救助服务升级
        6.3.2 城市层轴线向边缘的高级救助调遣
        6.3.3 针对可靠救助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应用与规划保障
    7.1 天津滨海新区和核心区概况
        7.1.1 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范围
        7.1.2 地震、风暴潮、火灾致灾条件充分
        7.1.3 人口增长但疏散避难空间资源发展不齐
        7.1.4 海河垂直海岸构成“T”状城市发展轴
    7.2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价值
        7.2.1 具有滨海城市的典型灾害风险特征,发挥先行先试
        7.2.2 暂无系统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成果,填补现状缺失
        7.2.3 城市建设和规划编制都处于调整期,把握规划时机
    7.3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可视化与庇护型策略
        7.3.1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评价
        7.3.2 邻域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3.3 城市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4 人口暴露性风险可视化与收容型策略
        7.4.1 人口暴露性风险评价
        7.4.2 邻域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4.3 城市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5 救助敏感性风险可视化与救助型策略
        7.5.1 救助敏感性风险评价
        7.5.2 邻域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5.3 城市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6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措施
        7.6.1 基于异同性原则的多方权责分配制度
        7.6.2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多层规划参与程序
        7.6.3 基于持续性原则的多阶信息智慧平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结语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基本情况
2 防火树种概念
3 主要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
4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4.1 做好规划设计
    4.2 苗木的选择
    4.3 防火林带树种搭配
    4.4 防火林带营造
    4.5 造林方式的选择
        4.5.1 整地栽植。
        4.5.2 补植。
        4.5.3 抚育管理。
    4.6 林带的保护与改造
5 结语

(4)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营盘林场防火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生物防火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物防火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3.1 生物防火林带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区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可燃物载量测算方法
        2.2.2 潜在火行为研究方法
    2.3 地理数据处理
    2.4 地形特征提取
    2.5 防火林带宽度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可燃物
        3.1.1 可燃物载量
        3.1.2 可燃物热值
        3.1.3 可燃物空间格局
    3.2 火行为
        3.2.1 火蔓延速度
        3.2.2 火线强度
        3.2.3 火焰高度
    3.3 地理和自然条件
        3.3.1 公路与林缘确定
        3.3.3 坡度的提取
        3.3.4 山脊线的提取
4 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与布局
    4.1 网络密度和最小控制面积确定
    4.2 主风向的确定
    4.3 防火林带宽度
        4.3.1 防火林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
        4.3.2 防火林带有效宽度确定
    4.4 防火林带规划与布局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防火树种概念及其用途价值
2 主要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
3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1 做好规划设计
    3.2 苗木的选择
    3.3 防火林带树种搭配
    3.4 防火林带营造
        3.4.1 造林时间
        3.4.2 造林密度
        3.4.3 种植点配置与整地栽植
        3.4.4 抚育
        3.4.5 防火林带的保护和改造
4 结语

(6)台州市主要生物防火林带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台州市防火林带建设概况
2 台州市森林火灾主要成因分析
3 台州市主要防火林带类型及其特点
    3.1 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
    3.2 改建型生物防火林带
    3.3 培育提高型生物防火林带
    3.4 其他防火带 (河流、道路、采石场等
4 台州市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4.1 主要存在问题
        4.1.1 树种单调, 结构单一。
        4.1.2 对生物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认识模糊。
        4.1.3 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不科学、布局欠合理。
    4.2 建议与发展对策
        4.2.1 生物防火林带重点区域的建设及适宜林带类型的选择。
        4.2.2 台州市生物防火树种选择。
        4.2.3 合理设计防火林带结构与配置模式。
        4.2.4 不同防火林带应科学搭配、合理布局。
        4.2.4.1 生态防护型生物防火林带。
        4.2.4.2 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
        4.2.4.3 生态景观型生物防火林带。
        4.2.4.4 用材兼用型生物防火林带。
5 结语

(7)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概述
3 国内外生物防火林带研究与建设现状
    3.1 国外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研究
        3.1.1 树种选择方面
        3.1.2 林带结构方面
        3.1.3 林带规格方面
        3.1.4 林带设置方面
    3.2 国内生物防火林带研究
        3.2.1 防火树种的选择
        3.2.2 防火林带结构、位置和配置
        3.2.3 林带规格
        3.2.4 阻火机理研究
    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4 宁波市森林火灾发生与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概况
    4.1 宁波市森林资源情况
    4.2 宁波市历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
    4.3 宁波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分析
        4.3.1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取得的成就
        4.3.2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宁波市生物防火林带研究情况
        4.4.1 生物防火树种选择
        4.4.2 营建的防火林带模式
        4.4.2.1 生态经济型防火林带
        4.4.2.2 生态型防火林带
5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
    5.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基础上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
        5.1.1 典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式选择
        5.1.2 计算周期的确定
        5.1.3 经济效益主要相关指标的设定
        5.1.3.1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造抚成本和管护费用关系
        5.1.3.2 林产品生产成本与营销费用
        5.1.3.3 产品销售收入
        5.1.3.4 税金
        5.1.4 生物防火林带不同营建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5.1.4.1 生态经济型防火林带果树类、茶园、油茶类经济效益模型
        5.1.4.2 生态经济型防火林带竹林经济效益模型
        5.1.4.3 木荷等乔木生态型防火林带经济效益模型
        5.1.5 不同营建方案模型测算
        5.1.5.1 杨梅防火林带经济效益测算
        5.1.5.2 毛竹防火林带经济效益测算
        5.1.5.3 木荷防火林带经济效益测算
    5.2 投入产出分析基础上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模式选择
        5.2.1 杨梅防火林带投入产出比测算
        5.2.2 毛竹防火林带投入产出比测算
        5.2.3 木荷防火林带投入产出比测算
    5.3 结论
6 宁波市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6.1 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与森林火灾发生的问题
    6.2 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所能解决的诸多问题
        6.2.1 林权与林地制约问题
        6.2.2 投资问题
        6.2.3 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效益林业问题
    6.3 直接界定型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问题
        6.3.1 现有可利用的生物阻隔系统分析
        6.3.2 直接界定型生物防火林带应具备的条件
        6.3.3 直接界定型生物防火林带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8)宁波生物防火林带乡土树种选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宁波优良生物防火树种及特性
    1.1 树种筛选原则
    1.2 筛选树种及特性
2 宁波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存在问题与建议
    2.1 存在主要问题
    2.2 意见与建议

(9)森林地面防火资源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概述
        1.1.1 森林火灾的定义及种类
        1.1.2 国内外森林火灾概况
    1.2 现代科技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1.3 森林防火资源
        1.3.1 森林防火资源的概念
        1.3.2 森林防火资源的分类
        1.3.3 森林防火资源研究概况
    1.4 国内外森林防火资源调控概况
        1.4.1 国外森林防火资源调控调控概况
        1.4.2 国内森林防火资源调控概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框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特征和植被特征
        2.1.3 火灾与防火历史、防火现状与发展要求
        2.1.4 研究区森林火灾特点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ArcGIS Desktop软件研究平台介绍
3 森林火险区划研究
    3.1 林火空间分布规律
        3.1.1 林火分布与道路的关系
        3.1.2 林火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3.1.3 林火分布与居民点的关系
        3.1.4 林火分布与树种的关系
        3.1.5 林火分布与龄组的关系
        3.1.6 林火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3.1.7 林火分布与坡度的关系
        3.1.8 林火分布与坡向的关系
        3.1.9 林火分布与生物量的关系
    3.2 森林火险区划
        3.2.1 数据处理
        3.2.2 森林火险指标模型
        3.2.3 森林火险区划图的编制
4 了望台调控研究
    4.1 可视域分析原理
    4.2 可视域分析及可视面积计算
    4.3 基于模糊数学的了望台网选址
5 林火阻隔带调控研究
    5.1 林火阻隔带的布局
    5.2 道路网分析
    5.3 生物阻隔带设计
        5.3.1 生物阻隔带现状分析
        5.3.2 生物阻隔带规划设计
6 救火资源调控研究
    6.1 水资源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森林防火水资源调控研究
    6.2 扑火队站点的设置
        6.2.1 扑火队站点的设置条件分析
        6.2.2 最优林火扑救路线算法及实现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南方防火树种选择及其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意义和历史
    1.1 关于防火树种的重要概念
    1.2 研究防火树种的研究意义
    1.3 我国研究南方防火树种的历史
2 我国南方的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
    2.1 主要的防火树种
    2.2 防火树种评判指标与方法
        2.2.1 综合评判指标的确定
        2.2.2 常用指标测定方法
3 防火树种的阻火机理
4 育苗造林技术
    4.1 育苗技术
        4.1.1 采种及处理方法
        4.1.2圃地选择及整地
        4.1.3 种子的播种方法
        4.1.4 苗期管理方法
    4.2 造林及抚育管理
        4.2.1 做好规划设计
        4.2.2 苗木的选择
        4.2.3 造林方式的选择
        4.2.4 整地栽植
        4.2.5 补植
        4.2.6 抚育
        4.2.7 林带的保护与改造
5 结语

四、改进南方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J]. 李可见,白青松,尧俊,汪迎利,连辉明,张谦,何波祥,蔡燕灵.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6)
  • [2]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D]. 张威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3]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研究[J]. 吴家星. 乡村科技, 2018(18)
  • [4]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营盘林场防火带设计研究[D]. 温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5]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探析[J]. 陈德尚. 南方农业, 2017(17)
  • [6]台州市主要生物防火林带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J]. 项缨,黄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 [7]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研究[D]. 李飞峰.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8]宁波生物防火林带乡土树种选择与实践[J]. 苗国丽,林乐静,史红霞,祝志勇. 森林防火, 2010(02)
  • [9]森林地面防火资源调控技术研究[D]. 王国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10]南方防火树种选择及其育苗造林技术研究概况[J]. 张海燕.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1)

标签:;  ;  ;  ;  ;  

提高我国南方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