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显微手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一、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宋凯凯,张锴,贾龙[1](2021)在《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微环境与修复方式》文中提出背景:一直以来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虽然显微外科技术能很好地恢复损伤神经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周围神经组织存在分化程度较高、再生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尚无统一定论,常用的修复方式众多。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式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64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injury,microenvironment,microsurgical technique,small gap bridg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显微外科技术,小间隙套接法",最终选择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激素调节等微环境变化已被证实是影响周围神经修复的重要因素;②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具备替代临床常用的传统神经外、束膜的可行性。

徐筑秋[2](2020)在《肌源性干细胞改良培养法及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整复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来源于物理创伤、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每年全球有超过五十万患者忍受着周围神经损伤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相比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更强组织再生能力,然而其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在临床上,经过手术修复的周围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低于40-50%[1,2]。部分神经断伤中,神经可通过手术无张力直接缝合,然而更多的神经断伤中出现神经组织缺损,损伤两段无法直接缝合,需通过移植物桥接修复。目前自体神经移植(ANG)作为手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由于移植物来源有限、供区功能受损、移植后神经瘤及瘢痕形成等,均影响其临床应用[3]。寻找ANG的替代方法,提高功能恢复效率,成为整复外科及组织工程领域的热点及难点问题。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目前的主要方向之一。组织工程神经主要由神经导管和种子细胞及其他添加因子构成,神经导管的来源包括自体组织和人工材料[4]。本课题组携带少量肌纤维的小鼠腹外斜肌外膜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制备成中空神经导管,并成功通过桥接移植肌外膜神经导管修复了小鼠坐骨神经缺损。肌外膜组织易于获取,供区肌肉无功能损伤,考虑到单纯的肌外膜组织生物学力强度不足支撑管腔形状,且往往与肌纤维组织链接紧密难以彻底分离,因此我们获取肌外膜时会附带少量肌纤维,这些平行排布的肌纤维对神经轴突的延伸具有一定导向性,且其中含有的多种活细胞成分、细胞因子以及纤维支架结构等均使其成为较为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来源[5]。我们希望通过在肌外膜导管内添加种子细胞,以提高其修复能效,探究更深层的作用机制。在挑选适当种子细胞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骨骼肌来源干细胞(MDSCs),MDSCs是来源于骨骼肌组织中,具有跨胚层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研究证实,MDSCs在体外通过诱导可向肌细胞、雪旺细胞、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造血细胞等方向分化[6-8],即具有多胚层分化的潜力,同时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如IGF、NGF、b-FGF、VEGF[9,10]等。而在体内研究中,通过移植MDSCs则可促进肌肉、肌腱、血管、骨、软骨及神经等组织再生[8,11,12]。考虑到肌外膜导管与MDSCs来源的一致性,我们猜想将MDSCs作为种子细胞,与肌外膜神经导管共同构建肌源性组织工程神经,可以相互促进对损伤神经的促再生作用,并且将进一步探索MDSCs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潜力。研究目的:1.寻找并获取肌源性人工神经的种子细胞2.将肌外膜导管与种子细胞结合,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导管,并从组织学、神经功能等方面评价其修复效率3.分析种子细胞相关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具体机制实验方法和结果:1.改良传统的多次贴壁培养法,寻找更合理的肌源性干细胞获取途径方法:根据既往文献,尝试通过传统多步贴壁法获取MDSCs,发现这种方法获取细胞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我们通过改变培养基及培养环境等方式,提出了改良多步贴壁培养法,并从细胞形态、细胞增殖曲线、细胞相关标记物鉴定等方面评价了两种培养方法。结果:改良培养法能减少重复贴壁的时间,更为高效、简便地获取MDSCs。两种方法所得MDSCs均表达相关肌源性干细胞标记物,且随着重复贴壁过程,相关标记物阳性率逐渐升高。2.对骨骼肌来源的不同细胞亚群成神经分化能力进行评估方法:骨骼肌组织消化培养可得到多种不同的细胞群,其相关细胞特性具有较大差异,根据细胞贴壁时间的不同可通过多步贴壁将不同细胞群分开。我们将不同贴壁时间的细胞群进行成神经分化诱导,随后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染色、Real—time PCR等方法评价不同细胞群的成神经能力,寻找更合理的肌源性人工神经种子细胞。结果:改良培养法所得末次贴壁细胞群(PP2)相比前期贴壁的细胞群(PP1)在成神经诱导处理后,形态学特征改变更显着,神经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更高,因此PP2比PP1具有更强的成神经分化能力,成为后续实验的种子细胞。3.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方法:通过手术切除小鼠一侧坐骨神经3mm,形成约5mm长的神经缺损。取小鼠腹外斜肌外膜,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构建约7mm长,内径0.7mm的肌外膜导管,桥接修复神经缺损。随后在管腔内注入混合GFP—MDSCs的Matrigel,支撑管腔形态,对照组仅注入Matrigel不添加MDSCs。结果:成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术后实验动物均情况良好。4.对肌源性人工神经的修复效率进行评价方法:修复手术后,我们每两周对小鼠的坐骨神经指数(SFI)进行测量,同时还通过Von Frey实验评估痛触觉的恢复情况。术后第四周和第八周,分别取材,对再生神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等组织学实验,分别从神经功能学及组织学方面评价其坐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在术后八周时,两组实验动物坐骨神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再生。添加了 MDSCs的实验组,其坐骨神经指数恢复曲线、痛触觉评价实验等,均显着优于不添加MDSCs的对照组,腓肠肌的去神经萎缩情况也更轻微。在组织学检测中,实验组的再生髓鞘厚度及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均显着大于对照组,WB检测也显示实验组相关髓鞘蛋白表达量更高。5.分析MDSCs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相关机制方法:根据添加的MDSCs来源GFP小鼠,表达绿色荧光的特性,我们在术后四周及八周时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对GFP阳性细胞的观察,对移植后的MDSCs进行示踪,分析其对坐骨神经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根据GFP阳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发现术后四周时,移植的GFP—MDSCs可以和肌外膜导管融合,分化构成肌纤维组织;术后八周时,可分化形成类髓鞘结构包绕再生神经轴突,此外还可分化形成类新生血管结构,由此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的再生过程。研究结论:改良多步培养法可以便捷、高效的获取MDSCs,并且可以有效将肌源性细胞群分开,各细胞群在形态学、细胞生理特质、标记物表达情况及分化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显着差异。而MDSCs作为种子细胞添加到肌外膜导管中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其多向分化能力可以促进再生轴突成熟化、帮助新生髓鞘和血管形成,从而帮助小鼠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提高肌外膜神经导管的促神经修复效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梁超[3](2019)在《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的制备目的构建具有仿生结构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方法采用本课题组改良的梯度冷冻干燥技术,以胶原蛋白为原料,制备阵列微管神经支架,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内部微观结构。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具有仿生结构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扫描电镜下观察,支架纵切面为轴向近似平行排列的微管样结构,微管内径较均一,管径大小在2260μm之间(平均38.24±12.31μm);支架横截面为排列基本规则的蜂巢状结构,且轴向微管之间具有大量相互连通的孔状结构。该支架的制备材料和内部结构均与正常的神经基底膜相似。结论利用本课题组改良的梯度冷冻干燥技术所制备的神经支架在材料和内部结构两方面高度仿真正常的神经基底膜,满足了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材料与结构的仿生学要求。第二部分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临床安全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评价本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自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共入组5例8处上肢周围神经缺损,包括指神经6处、前臂内侧皮神经2处,缺损长度1830 mm,平均23.8 mm,均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术后常规预防感染,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观察局部伤口愈合情况、全身反应情况,并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对该神经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5例患者均如期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过敏、肝肾功损害等不良事件: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伤口局部无红肿、渗液、破溃;患者无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全身不适症状;血常规、生化等检验结果均正常,比较术前、术后的检验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未发生临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第三部分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临床有效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评价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用于临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采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桥接修复所纳入5例患者的6处指神经缺损,缺损长度1828 mm,平均21.7 mm。通过随访,对所修复指神经支配区的皮肤感觉进行痛觉、触觉、两点辨别觉等检查,按照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评定标准(1954)对指神经的感觉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被修复指神经的感觉功能均得到改善,其中3指末端指腹测得静止两点辨别觉分别为4 mm、7 mm、8 mm,按照BMRC感觉评定标准(1954)评定:S4:1例1指,S3+:2例2指,S2:2例3指。结论初步研究表明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用于临床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有效的,能够促进患者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重建。

韩雪峰[4](2019)在《丙泊酚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PSD-95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坐骨神经离断伤小鼠L4-6脊髓节段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144只,体重20±2g,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将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48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1W、2W、4W、8W,每个时间点为4只,通过离断右侧坐骨神经后进行端端吻合来建立经典坐骨神经损伤模型。P组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丙泊酚50mg·kg-1·d-1,M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7天。采用Real-time 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L4-6脊髓节段PSD-95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通过LFB染色观察小鼠损伤侧坐骨神经髓鞘形态学变化;通过TUNEL法染色标记小鼠L4-6脊髓节段神经元细胞并统计神经元凋亡数目情况;分别称取每只小鼠右侧与左侧腓肠肌肌肉湿质量,并计算腓肠肌肌肉湿质量残存率。结果1.PSD-95 mRNA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在1W、2W、4W时M组PSD-95 mRNA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1W、2W、4W时P组PSD-95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2.PSD-9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W时M组与P组PSD-95蛋白表达开始上调;2W时M组与P组PSD-95蛋白表达均达到高峰;与S组比较,2W与4W时M组PSD-95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M组比较,2W与4W时P组PSD-95蛋白表达下调(P<0.05)3.LFB染色显示:与S组比较,M组损伤段坐骨神经髓鞘分布杂乱、髓鞘厚度不均及轮廓不完整;与M组比较,P组髓鞘形态、厚度及轮廓规整程度均有所改善;4.TUNEL法染色标记小鼠脊髓L4-6节段神经元凋亡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脊髓L4-6节段神经元细胞凋亡数目逐渐减少(P<0.05);与S组比较,M组与P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数目增加(P<0.05);与M组比较,P组脊髓L4-6节段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5)。5.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2W、4W、8W时M组腓肠肌肌肉湿质量残存率下降(P<0.05);与M组比较,2W、4W、8W时P组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升高(P<0.05)结论:1.丙泊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PSD-95的表达。2.丙泊酚能够减少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的凋亡。

张辉东[5](2019)在《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院内制剂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修复的临床疗效,为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快速恢复供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单指或多指完全离断住院治疗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即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指体类别等相关因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在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参还五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共服药4个疗程;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弥可保片口服,每次0.5mg,每日3次,共服药4个疗程。分别于术后4周、8周、16周进行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两点辨别觉等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1)术后治疗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患指感觉评级均为0级,两组患指无差异,不予比较;比较两组患指单丝触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治疗8周,对两组患指感觉评级、单丝触觉进行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6周,对两组患者感觉评级、单丝触觉进行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第16周两点辨别觉恢复状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参还五胶囊可促进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以在临床中作为治疗神经断损重要选择。图4幅;表13个;参90篇。

李刚[6](2015)在《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对大鼠离断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模型“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血管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的有效性干预,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股动脉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罂粟碱、低右罂粟碱与复元活血汤方联合应用进行术后干预,24小时、3天、7天、15天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应用四个时间点血流变、血清6-Keto-PGF10、TXB2含量测定评价血流状态的改变即“生新血”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Flk-1、A ng-1、Tiel mRNA,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对血管修复新生即“生新脉”药物干预后结果进行评定;借助靶向肌肉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评价肌肉组织及其微循环结构中相应的状态变化,即“生新物”级联新生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对组织修复新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理论上解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显微外科的含义。结果:显微外科血管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血流变、血清6-Ket o-PGF10、TXB2含量方面与抗凝解痉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生新血”部分指标较西药组更为优异。复元活血汤组或中西药联用组在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 Flk-1、Ang-1、Tiel mRNA表达即“生新脉”方面整体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联合用药组提示对于早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较单纯应用中药为优,电镜定量观测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靶向肌肉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应用中药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定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吻合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有效性干预,同时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甲钴胺进行术后灌胃给药干预,1周、4周、8周、12周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通过相应时间点血清EPO,组织CD34、VEGF蛋白表达等方面,验证复元活血汤对显微外科术后血、脉新生的促进作用,即“祛瘀生新”法在周围神经术后微循环血管新生与改善神经再生环境的作用;借助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PO. S100等神经新生相关因子mRNA测定,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再生神经光镜、电镜观测联合电生理、行为学分析和瘢痕评定等指标,探讨复元活血汤在“生新血、脉”基础上加速体内神经新生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靶向肌肉形态、组织学变化分析该理论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管新生、神经再生、靶向肌肉新生“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关联。结果: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相应时段E PO、VEGF、CD34蛋白表达均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即“血、脉新生”指标为最优。复元活血汤组在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 PO, S100mRNA表达测定方面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p>0.05),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部分时段指标测定结果较甲钴胺组更为优异(p<0.05)。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瘢痕评定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观测结果均提示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中药各时段与对照两组比较疗效均相对更优。综合评定复元活血汤中药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甲钴胺组相当,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周围神经修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中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再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及成活等级,综合评定早期成活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从X线检查、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断指再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断指再植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指标、成活等级评定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血、脉”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各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X线观察、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后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各组织再生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深层次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40例拟行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游离移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组织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综合评定早期复合组织瓣成活及供区修复愈合情况。通过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定量指标观测及相应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受区组织修复新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临床试验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皮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大部分计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组织新生基础上对游离组织瓣成活方面、供区修复愈合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等定量指标或等级量化评分指标方面大部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血、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游离胫骨皮瓣移植术供受区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黄若强,张兆毅,邱忠朋[7](2015)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束膜缝合术及外膜束组膜缝合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手术共修复113条神经,其中功能恢复优66条,良23条,可14条,差10条。外膜缝合组、外膜束组膜缝合组、束膜缝合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1.4%、76.3%、78.1%,不同缝合方式间的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功能,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王亮,郭恩琪,谢庆平,晋培红,范奔,朱孜冠[8](2015)在《生理性筋膜包埋带蒂翻转神经干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生理性筋膜包埋带蒂翻转神经干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6月,对12例四肢周围神经主干缺损伤患者,利用缺损段正常周围神经主干近端或远端,自主干中部在显微镜下游离解剖分离后,带蒂翻转修复缺损区;再应用缺损区及供区外周健康生理性筋膜包埋周围神经主干。结果术后经12~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根据BMRC感觉、运动评价标准,结合临床查体功能恢复达到M4S3+以上2例、M3S3 5例、M2S2 4例、M1S1 1例,修复后优良例数为7/12例。结论生理性筋膜包埋带蒂翻转神经干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伤的有效方案之一。

马立峰,刘良燚,李木卫,王克列,刘铭波,杨延军[9](2013)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032013-02我院收治的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部位分组。A组112例为桡神经损伤,B组105例为正中神经损伤,C组83例为尺神经损伤,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对比三组患者上肢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性。结果依据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比三组上肢神经功能优良率,A组优良率90.18%,B组优良率83.81%,C组优良率75.90%,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桡神经损伤患者预后最好,正中神经损伤次之,尺神经损伤较差。

彭德飞,李自力,程代薇,朱文,杜娇[10](2011)在《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2009年,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76例197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及神经移植术。结果术后经3~60个月随访,根据BMRC感觉、运动评价标准,其中疗效为优者84条,良者77条,优良率达81.73%。伤后24h内修复者的优良率为93.52%,优于3个月内修复者。3个月内修复者优良率为79.31%,优于6个月后修复者。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修复和显微镜下神经断端的精确对合可提高临床疗效。

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微环境与修复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的获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微环境
        2.1.1 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
        2.1.2 神经营养因子调节
        2.1.3 免疫反应
        2.1.4 炎症反应
        2.1.5 激素调节
    2.2 显微外科技术
        2.2.1 传统的神经束膜、外膜、神经束+外膜缝合术
        2.2.2 神经移植
        2.2.3 自体生物材料小间隙套接法
        2.2.4合成导管小间隙套接法
3 总结Conclusions

(2)肌源性干细胞改良培养法及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肌源性干细胞的获取、鉴定及诱导分化
    第一节: 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获取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骨骼肌组织的获取
        (2) 多步消化法获取原代细胞
        (3) 多步贴壁法分离MDSCs
        (4) 细胞增殖曲线的绘制
        (5) 统计学方法
        1.5 实验结果
    第二节: 肌源性干细胞的鉴定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MDSCs
        (2) 流式细胞学检测鉴定MDSCs
        (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肌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神经分化诱导
        (2) 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分化情况
        (3) Real-Time PCR评估分化情况
        (4)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二部分: 肌源性人工神经的构建及术后神经再生情况评价
    第一节: 肌源性人工神经的构建及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提取肌外膜组织构建神经导管
        (2) 获取GFP—MDSCs悬液
        (3)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GFP—MDSCs
        (4)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构建及肌外膜导管桥接修复
        (5) 统计学方法
        1.4 实验结果
    第二节: 添加MDSCs对坐骨神经功能学恢复程度评估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小鼠步态实验
        (2) Von Frey实验测量小鼠痛触觉
        (3) 腓肠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第三节: 添加MDSCs对坐骨神经组织学恢复程度评估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甲苯胺蓝染色及透射电镜
        (2) Western-blot蛋白定量分析实验
        (3)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第四节 根据移植肌源性干细胞的转归,探究其促神经修复机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免疫荧光染色
        (2) HE染色
        (3) Masson染色
        4.3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全文总结
综述: 肌源性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及干细胞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学术成果
参与课题
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3)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周围神经系统概述
        1.1 定义及分类
        1.2 基本组成
        1.3 生理功能
    2 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分类
        2.1 Seddon分类法
        2.2 Sunderland分度法
    3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
        3.1 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
        3.2 周围神经再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4 周围神经缺损
        4.1 周围神经缺损的定义
        4.2 周围神经缺损的分度
        4.3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式
    5 组织工程神经支架
        5.1 去细胞基质材料
        5.2 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
        5.3 天然高分子材料
第一部分 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的制备
    1 材料
        1.1 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
    2 方法
        2.1 神经支架的制备
        2.2 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微观结构
    3 结果
        3.1 神经支架成功制备
        3.2 神经支架的微观结构
    4 讨论
第二部分 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临床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手术
        2.2 术后处理
        2.3 随访及临床安全性检查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随访情况
        3.2 典型病例
    4 讨论
第三部分 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临床有效性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手术
        2.2 术后处理
        2.3 随访及神经感觉功能检查
        2.4 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随访情况
        3.2 典型病例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丙泊酚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PSD-9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比较
        1.2.2 两组患者术后指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1.2.3 安全性检测
        1.2.4 典型图例
    1.3 讨论
        1.3.1 传统中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指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1.3.3 芪参还五胶囊的现代药理研究
        1.3.4 芪参还五胶囊在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1.3.5 课题设计思路及不足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1.1 神经吻合方式研究进展
        2.1.2 术后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
        2.1.3 神经修复导管在手术中的应用
        2.1.4 基因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2 传统中医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2.1 中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2.2 针灸疗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2.3 院内制剂芪参还五胶囊相关研究
        2.3.1 实验研究
        2.3.2 临床应用
    2.4 中医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芪参还五胶囊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恢复
    病例报告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第一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2.5.3 吻合血管光镜观察
        2.5.4 吻合血管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
        2.5.5 血管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
        2.5.6 肌肉组织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测定
        2.5.7 血液流变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
        2.5.8 血清TXB_2,6-keto-PGF1_α含量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3.3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3.4 血清TXB_2和6-keto-PGF1_α测定结果
        3.5 光镜观察结果
        3.6 电镜观察结果
        3.6.1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6.2 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7 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结果
        3.8 肌肉组织中SOD活力测定结果
        3.9 肌肉组织中MDA含量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瘀”概念的阐述与中西医比较理解
        4.2 血管结构及显微外科血管修复与“瘀”关联性的探讨
        4.3 “祛瘀生新”理论源流与含义浅析
        4.4 各学科中医家对祛瘀生新治则应用的启迪及显微外科领域“生新”内涵的再理解
        4.5 本次实验所选观测指标依据及意义
    实验研究第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
        2.5.3 神经电生理检测
        2.5.4 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瘢痕分析
        2.5.5 血清标本的采集制备及EPO的检测分析
        2.5.6 吻合神经光镜观察
        2.5.7 吻合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2.5.8 NGF、CD34、VE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检测
        2.5.9 Par-3、BDNF、S100、PO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5.10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
        2.5.11 靶向肌肉湿质量及恢复率测定计算
        2.5.12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及萎缩程度测算
        2.5.13 靶向肌肉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血清标本EPO的检测结果
        3.3 CD34、VEGF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3.4 吻合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及瘢痕分析结果
        3.5 坐骨神经SFI检测结果
        3.6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3.7 NGF,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结果
        3.8 Par-3、BDNF、S100、PO mRNA结果
        3.9 神经组织光镜观察结果
        3.10 神经组织透射电镜镜观察结果
        3.11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结果
        3.12 靶向肌肉湿质量恢复率结果
        3.13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测定结果
        3.14 靶向肌肉ATP酶染色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周围神经解剖概述及本次模型修复方式选择的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神经损伤病理过程的认识及其与血供的关联探讨
        4.3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的治疗内容及应用中药干预的优势
        4.4 本次实验模型设计及所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
        4.5 论“痿”及祛瘀生新理论对“独取阳明”的进一步解读
        4.6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损伤与中医学“祛瘀生新”理论的汇通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
        3.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结果
        5.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瘀血”的类型与显微外科的关联性讨论
        6.2 二论“祛瘀生新”及“祛瘀”内涵的再思考
        6.3 断指再植术概述与中医药在本领域研究的新问题
        6.4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与本次断指再植模型的关联性
    临床研究第二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观察
        3.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3.3 后期组织瓣恢复情况观察
        3.3.4 后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评价结果
        5.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3.3 后期组织瓣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3.4 后期供区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组织缺损显微外科治疗与“洛阳骨皮瓣”技术应用简述
        6.2 伤科中西汇通医家论述“祛瘀生新”对骨皮瓣移植治疗的启示
        6.3 保证胫骨皮瓣成活与加速其新生的相关治疗及研究重点
        6.4 胫骨皮瓣作为祛瘀生新理论在显微外科研究中模型的必然性
        6.5 复元活血汤作为祛瘀生新理论代表方药在显微外科研究中的意义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2 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3 综述
        参考文献
    4 个人简介

(7)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早期显微修复可明显提高疗效
    3.2 神经修复方法的选择
    3.3 神经缺损的处理
    3.4 有关神经松解的问题

四、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微环境与修复方式[J]. 宋凯凯,张锴,贾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4)
  • [2]肌源性干细胞改良培养法及构建肌源性人工神经导管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 徐筑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胶原阵列微管神经支架的制备及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研究[D]. 梁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4]丙泊酚对BALB/c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PSD-95表达的影响[D]. 韩雪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D]. 张辉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7]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临床观察[J]. 黄若强,张兆毅,邱忠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4)
  • [8]生理性筋膜包埋带蒂翻转神经干修复周围神经缺损[J]. 王亮,郭恩琪,谢庆平,晋培红,范奔,朱孜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01)
  • [9]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马立峰,刘良燚,李木卫,王克列,刘铭波,杨延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12)
  • [10]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 彭德飞,李自力,程代薇,朱文,杜娇. 中国实用医药, 2011(21)

标签:;  ;  ;  ;  ;  

显微手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