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特龙治愈晚期肾癌一例

罗斯特龙治愈晚期肾癌一例

一、罗扰素治愈晚期肾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程[1](2021)在《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T cell lymphoma,CTCL)是一组异质性的T淋巴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其中,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和 Sezary 综合征(sezary syndrome,SS)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亚型。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且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凋亡抵抗与MF和SS的发展密切相关。CTCL的治疗主要依据其分期,对于早期局限者,多采用局部用药或物理治疗,而进展期或难治性的患者往往需要采用全身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是一种非细胞毒的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两种HDACi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的CTCL,即伏立诺他(vorinostat)和罗米地辛(romidepsin)。但由于其应答率较低、药物抵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临床应用,所以寻找能够帮助其增强应答率,提高药效,延缓或逆转其治疗抵抗的联合治疗方法或药物显得非常重要。抗肿瘤中药因其多环节、多靶点影响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的特点,逐渐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且临床上常以其作为抗肿瘤治疗的辅助用药。中药单体通常是指中药中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活性成分,其中有些中药单体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如姜黄素(Curcumin)、槲皮素(Quercetin)、大黄素(Emodin)、淫羊藿素(Icaritin)、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熊果酸(Ursolic acid)等。此外,部分中药单体还可与现有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而发挥协同抗增殖和促凋亡等效应。本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药单体的筛选目的:以细胞增殖为筛选模型,考察六种抗肿瘤中药单体(槲皮素、大黄素、淫羊藿素、白藜芦醇、姜黄素、熊果酸)对三种CTCL细胞(Myla细胞、Hut-78细胞、HH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中药单体,作为后续伏立诺他联合用药的目标中药单体。方法:将三种CTCL细胞分别用10μM、20μM、40μM浓度的六种中药单体作用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细胞活力百分比,评估六种中药单体对CTCL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yla细胞中,白藜芦醇与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低于50%,其余四种药物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也均低于50%。Hut-78细胞中,姜黄素、白藜芦醇、淫羊藿素、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低于50%,槲皮素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也低于50%,但大黄素40uM处理后细胞活力仍高于50%。HH细胞中,姜黄素、白藜芦醇、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低于50%,而其余三种药物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仍高于50%。三种CTCL细胞在熊果酸处理后的细胞活力下降程度最大,其下降比例大于其他五种中药单体。结论:六种中药单体在设定浓度下对三种CTCL细胞均可发挥一定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熊果酸对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其他五种中药单体,熊果酸可作为后续伏立诺他联合用药的目标中药单体。第二部分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的药效研究目的:评估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CTC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分别使用梯度浓度(100μM、40μM、20μM、10μM、5μM、1μM、0.1μM)的熊果酸处理24h、48h、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增殖抑制率和计算IC50,以摸索联合药物作用的适宜浓度。依据上述结果,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使用熊果酸和伏立诺他联合作用48h后,换算细胞活力百分比并计算CI值,以明确两种药物的联合效应(相加、协同或拮抗)。(2)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分别使用10μM、15μM、20μM处理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接着联合使用10μM的熊果酸和2/1μM的伏立诺他处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48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熊果酸处理Myla细胞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34.67±7.56μM、16.22±4.09μM、14.45±1.71μM,熊果酸处理 Hut-78 细胞 24h、48h、72h 的 IC50 分别为22.91±3.24μM、16.22±1.59μM、7.76±0.99μM。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处理的CTCL细胞的细胞活力低于两个单药组,两种药物在Myla细胞和Hut细胞中的CI值分别为0.334和0.498(0.3≤CI<0.7为协同作用)。(2)熊果酸处理后对照组、10μM组、15μM组、20μM组的Myla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晚期凋亡)依次为2.78%、3.30%、44.76%、69.74,Hut-78 细胞的总凋亡率依次为 11.29%、20.39%、65.01%、85.29%。联合药物作用时,联合组的总凋亡率高于单药组,且将各实验组的总凋亡率分别减去对应对照组的总凋亡率后,联合组的总凋亡率高于单药组。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Myla细胞中,联合组的Bcl-2明显下调,低于单药组,而联合组的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均上调表达,高于单药组,Hut-78细胞中以上变化不显着。结论:熊果酸与伏立诺他之间在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方面存在协同效应。第三部分 熊果酸及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熊果酸和伏立诺他抗增殖及促凋亡的分子机制探索。方法:(1)将经过10μM熊果酸处理48h的Myla细胞和对照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发现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表达量验证。(2)将Myla细胞使用10μM熊果酸和2μM伏立诺他分别单独和联合处理48h后,与对照组细胞一同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发现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1)通过转录组测序,我们共获得2466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了诸多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和一些关键节点蛋白(NF-κB家族相关蛋白、蛋白酶体、TNF家族蛋白等)。通过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验证,这些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和蛋白互作的关键节点蛋白的表达量变化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2)通过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我们选取了 24中基因和5种蛋白进行了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其中伏立诺他对CKMT1A具有上调表达作用,而熊果酸对CKMT1A具有下调表达作用。结论:熊果酸显着抑制CTCL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可能是TNF-α、NLRP1、JNK、MDA5等多种分子蛋白和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伏立诺他可增强CTCL细胞中CKMT1A的表达,而熊果酸对CKMT1A具有下调表达作用,提示CKMT1A可能是两者发挥协同抗CTCL作用的潜在靶点。第四部分 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究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考察伏立诺他作用不同时间(0h、24h、48h、72h)和不同浓度的伏立诺他(0μM、0.5μM、1μM、2μM)作用Myla细胞后,CKMT1A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伏立诺他对不同CTCL细胞(Myla细胞、Hut-78细胞、HH细胞)的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HDACi(伏立诺他、罗米地辛、贝利司他和帕比司他)对Myla细胞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使用CKMT1A底物(肌酸)及底物类似物(环肌酸)考察CKMT1A对细胞增殖(细胞增殖实验)的影响。构建及鉴定慢病毒介导CKMT1A基因沉默细胞株,并考察CKMT1A基因沉默后伏立诺他在CTCL细胞中的促凋亡(流式)效应的变化。(3)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熊果酸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时间的伏立诺他作用后,My1a细胞中的CKMT1A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且这种上调CKMT1A蛋白表达的作用在其他多种HDACi中均有体现,除HH细胞外,伏立诺他对Myla细胞和Hut-78具有促CKMT1A蛋白表达的作用。(2)CKMT1A的表达量变化可影响其底物产物磷酸肌酸的含量,增加底物肌酸或底物类似物环肌酸,并不能影响其底物产物的含量,从而对细胞增殖无影响。在成功构建的稳转CKMT1A沉默细胞株中,仅CKMT1A的沉默表达对细胞凋亡没有影响,而使用伏立诺他刺激后,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性的增加。(3)CKMT1A与熊果酸形成了 3个氢键,分子对接打分(结合能)为-7kcal/mol,熊果酸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伏立诺他诱导的CKMT1A的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伏立诺他在CTCL细胞中抗肿瘤效应的发挥,而熊果酸对CKMT1A的下调表达作用可能是其与伏立诺他协同抗CTCL的分子机制之一。熊果酸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提示熊果酸可与CKMT1A之间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影响了 CKMT1A的表达或其功能。CKMT1A可能是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CTCL的靶点之一。第五部分 分子对接技术在广谱抗增殖药物中的延伸初探目的:初步探索广谱抗增殖药物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为以后能否选择CKMT1A作为抗增殖药物协同作用靶位进行系统研究做铺垫。方法:(1)将多种异常增殖疾病(黑色素瘤、胃癌、鳞癌、组织细胞淋巴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银屑病)的代表细胞(A375、M14、SGC-7901、SCC-9、U937、Myla、Hut-78、HaCat)与阿达帕林作用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增殖抑制率。(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阿达帕林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1)上述细胞在阿达帕林处理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且这种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各细胞72h阿达帕林的IC50分别为3.95±0.19μM(A375)、1.89±0.22μM(M14)、9.67±1.53μM(SGC-7901)、7.62±0.72μM(SCC-9)、7.17±1.37μM(U937)、19.48±4.55μM(Myla)、0.72±0.26μM(Hut-78)、2.21±0.35uMμM(HaCat)。(2)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表明,阿达帕林与CKMT1A形成了 4个氢键,分子对接打分(结合能)为-7.3kcal/mol。结论:阿达帕林对异常增殖疾病来源的代表细胞(包括CTCL细胞)具有广泛的增殖抑制作用,且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提示CKMT1A可能会成为某些抗增殖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靶位。

李希丽[2](2020)在《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根据2018年全球权威杂志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最新统计数据,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为11.6%,死亡率高达18.4%,均位于第一位,其中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亦位居首位。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尤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为ⅢB或Ⅳ期时,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选择化疗、放射性治疗、靶向药物、肿瘤热消融、免疫等治疗,导致获益价值有限、生存期不长。因此,分析晚期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临床结局有重要意义。此外,晚期肺癌常阻塞气管及支气管管腔,引起病人反复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手段起效慢,效果欠佳,不能即刻解除气道梗阻。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迅速,对恶性中央气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显着,可迅速缓解相关症状,成为治疗恶性气道阻塞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作为肺癌多模式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反复多次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抑制气道肿瘤生长的同时,也为晚期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因此,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肺癌引起的气道梗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支气管镜介入技术虽然创伤小,但由于手术风险大,支气管镜操作人员在介入技术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反复治疗的次数,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亟需寻找快速有效的指标来预测支气管镜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从而提前制定干预计划,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无创且容易测量的生物指标,常被用来指导恶性肿瘤的预后。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用来评估胃肠道肿瘤术后的营养免疫状态,后来被证明对很多恶性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等)均有着重要的预后价值。目前关于PNI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大部分见于有手术适应症的NSCLC病人的研究。对于晚期NSCLC来说,已有研究表明,PNI在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预后中,有显着性意义。然而关于PNI在晚期NSCLC患者中预后机制的研究仍较少。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PNI)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病人的手术风险,且与多种癌症(肝癌、胰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等)治疗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项关于PNI与癌症的综合荟萃分析中,作者观察到低PNI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缩短,术后并发症增多。近期有研究证明了 PNI与NSCLC术后气胸、肺部感染等风险显着相关,低PNI值的病人发病风险更高。然而,关于PNI与晚期NSCLC经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晚期(ⅢB及Ⅳ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PNI,分析PNI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PNI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预后机制。第二部分分析71例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氩等离子凝固(APC)、激光、冷冻、气道支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NI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了 315例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资料并计算其预后营养指数,分析预后营养指数与病人的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预后营养指数对此类病人的预后价值及机制。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为IIIB期和IV期的NSCLC3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主要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预后营养指数、肿瘤病理诊断、病理分期、肿瘤的治疗方式(化疗或EGFR-TKI药物治疗)。预后营养指数的计算方式:PNI=10 ×血清白蛋白值(g/d1)+0.005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对上述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生存曲线的等价性检验用log-rank统计量法,并进行了比例风险假定检验。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5例病人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26岁,平均58.53岁。男性213例,女性102例。110例有吸烟史。肺腺癌162例,肺鳞癌110例,其他类型肺癌43例。根据肺癌TNM分期,ⅢB期143例,Ⅳ期172例。315例病人中240例接受化疗,余75例接受EGFR-TKI治疗。2.本研究中PNI最大值为73.25,最小值为5.15。在此研究中,根据ROC曲线,我们将PNI的界值定为50。根据此值,315例病人被分为高PNI组(PNI>50;n=136;43.2%)与低 PNI 组(PNI≤50;n=179;56.8%)。其中高 PNI 组中位生存期17.95个月,低PNI组中位生存期14.4个月。相比高PNI组患者,低PNI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更短(HR=1.331,95%CI:1.05-1.688,P=0.018)。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高PNI组(74%)明显高于低PNI组(67%)。3.PNI及其他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PNI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及治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PNI值高的更见于化疗组(P=0.049),另外,相对于病理分期为Ⅳ期的肺癌病人,ⅢB期病人的PNI值更高(P<0.0001)。PNI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吸烟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4.PNI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组患者中,与生存时间相关的指标为肺癌的病理分期(P=0.017)、吸烟史(P=0.001)、病理类型(P<0.001)以及PNI(P=0.018)。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理分期(P=0.005)、吸烟史(P<0.001)以及PNI(P=0.001)成为晚期NSCL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NI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低PNI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第二部分: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晚期NSCLC病人中应用广泛、有效率高,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本文将重点研究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冷冻、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及气道支架植入)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我们选取了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的病人71例,胸部CT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央气道狭窄。每个病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至少行两次支气管镜检查,并对病人进行6个月的随访,至少1-3个月随访一次,包括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病人临床特征分析包括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程度评分、阻塞类型及PNI值,PNI值计算公式:PNI=10×血清白蛋白值(g/dl)+0.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每mm3)。分析PNI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统计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与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P值,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病人总数71例,男性44例(62%),女性27例(38%);肺腺癌29例(40.8%),肺鳞癌42例(59.2%)。根据气道阻塞位置,57.7%的病人阻塞部位为气管,15.5%为左主支气管阻塞,19.7%为右主支气管阻塞,7.1%为右中间支气管阻塞。在本研究中,根据ROC曲线,PNI的cutoff值为44.5,根据此值分为高PNI组(PNI≥44.5)为41例(57.7%),低PNI组(PNI<44.5)为30例(42.3%)。根据气道狭窄类型看,16(22.5%)例为外压型狭窄,30(42.3%)例为腔内狭窄,25(35.2%)例为混合型狭窄。其中KPS评分≥60分的为33(46.5%)人,KPS<60分的为38(53.5%)人。气道狭窄程度根据Myer-Cotton狭窄分级系统[4],分为四级:气道狭窄程度≤50%为Ⅰ级,Ⅱ级为狭窄程度51%-70%,Ⅲ级为71%-99%,Ⅳ级为狭窄程度100%。根据此分级,Ⅱ级为23(32.4%)例,Ⅲ级为43(60.6%)例,Ⅳ级为5(7%)例。2.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次数:所有病人共行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256次。其中治疗次数最多为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为99次;其次为氩等离子体凝固术,为66次;第三为激光治疗,48次;气道支架为43次。若按肺癌病理类型分析,此研究显示,肺腺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14次、30次、25次、38次,肺鳞癌病人分别行气道支架、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冷冻技术次数为29次、18次、41次、61次。3.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并发症:呼吸衰竭为2例(3%),大出血4例(6%),气胸1例(1.5%),死亡1例(1.5%)。1月内死亡2例(3%)。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并发症,其中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最常见,为19例(27%),支架断裂、移位各2例(3%),粘痰附着5例(7%),无气道穿孔发生。4.PN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人的PNI与年龄及性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NI与病理类型、阻塞部位、阻塞类型、阻塞程度及KPS评分无关(P>0.05)。5.PNI与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及粘痰附着。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我们发现,在管腔再狭窄的发生率中,高PNI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PNI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粘痰附着发生率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5)。6.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管腔再狭窄的关系:我们发现,其他因素中,仅有阻塞类型(P=0.024)与管腔再狭窄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部位、KPS评分、阻塞程度与管腔再狭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NI对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晚期NSCLC后发生的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较低的PNI患者,我们可以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加入免疫疗法并及时复查气管镜,从而降低介入治疗术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新性意义:1.本课题首次详细探讨了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ⅢB/Ⅳ期)NSCLC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机制,为晚期NSCLC病人较早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本课题首次尝试性分析了 PNI对晚期NSCLC病人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腔内组织增生导致的管腔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为我们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晚期NSCLC的临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鹏[3](2020)在《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T1-2N1M0、T3-4NO-1MO)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手术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及患者长期生存预后因素,以期临床工作中在诊治局部进展期肾癌术后分析预后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约至2014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处于局部进展期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共有88例,通过在医院的病历资料库中调取相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研究的变量包括术前患者一般情况、首诊情况、肿瘤淋巴结转移阶段、肿瘤大小、Fuhrman核分级、静脉血栓水平、集合系统是否受浸润和肿瘤是否肉瘤样分化等。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获取患者预后信息。本实验中统计生存分析,以Kap l an-Me i er方法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关预后因素,以来探讨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的独立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预后因素。最终运用以上独立因素构建具有5个风险因素的预后分析模型,以期帮助临床工作来评估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情况。结果:本实验中共收集的88例局部进展期患者占同期收治肾癌患者的5.8%(88/1517),统计分析中可知中位年龄在57岁(22岁-77岁),性别差异为男性56例,女性32例。手术情况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1例,开放性肾根治性切除87例。统计术后病理分析报告中肿瘤大小,其平均最大径为8.49cm(3cm-18cm)。研究中病理类型均纳入术后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按Fuhrman病理分级统计,46例患者肿瘤诊断为Fuhrman Ⅰ/Ⅱ级,29例患者肿瘤诊断为FuhrmanⅢ/Ⅳ级,其中未记录的有13例。肿瘤内情况包括有:7例肿瘤伴有肉瘤样改变,2例伴有肿瘤内坏死,1例伴有肾静脉瘤栓内坏死。肿瘤伴有瘤栓情况为:25例肿瘤患者伴有肾静脉瘤栓,27例患者伴有下腔静脉瘤栓。其他情况包括:3例患者伴有肿瘤侵透肾周筋膜,17例患者术后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患者发现伴有同侧肾上腺侵犯。按 TNM 分期包括:T1-2N1MO 期 1 3 例,T3-4NO-1M0 期 75 例。按 Mayo分级将静脉瘤栓划分为5等级,其中包括25例Mayo0级;19例Mayol级;5例Mayo2级;1例Mayo3级;2例Mayo4级。术后46例接受了术后辅助细胞因子或辅助靶向药物治疗。本实验中主要通过电话随访,除失访患者外获得随访患者共有76例,统计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6-206个月),其随访率约为86.4%。7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65个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73.2%、54.9%。随访的患者中,45人术后不同时间里发生了肿瘤进展如复发或转移,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4个月。通过采用COX单因素生存分析统计,其中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预后的为肿瘤最大直径、肾上腺受侵、肾周脂肪受侵、瘤栓、核分级、pT分期、首诊症状;而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最大径、Fuhrman核分级及首诊症状(p<0.05)。此外,本实验进一步研究影响肿瘤复发进展中,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有瘤栓、核分级、pT期以及首发症状(P<0.05)。结论:局部进展期患者发病率较低,目前治疗方案仍是首选手术治疗,根据瘤栓分级决定不同的手术具体方式,而伴有静脉瘤栓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瘤栓取出术,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总生存率。淋巴结清扫术随不能提高生存获益,但能提供分期以助后期治疗。肿瘤分期越高其预后发生转移及复发几率越大,总生存时间越短。通过构建预后分析模型可知,合并有肿瘤最大经≥7cm、肿瘤伴有静脉瘤栓、Fuhrman高分级、高pT期、首发伴有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

彭黎明[4](2020)在《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DC-CIK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联合化疗在晚性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3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诱导、培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再次回输给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同时予替吉奥+奥沙利铂或顺铂(SOX或SP)方案化疗。观察DC-CIK ACT疗法+化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共32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了 DC-CIK ACT疗法联合化疗。中位年龄58岁(23-74),ECOG评分0-1分。截止到末次随访日期,有6位患者仍存活。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 5.1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5.7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6%、61.9%。未观察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有可测量病灶的24例患者中,10例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 41.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1.7%。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CD56-、CD3+CD4+、CD3+CD56+、CD3-CD56+、CD3+CD45R0+细胞比例升高,CD3+CD8+细胞比例降低,均无统计学显着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普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提示DC-CIK输注次数超过8次以及进展后接受二线治疗患者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所有患者未见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没有患者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中途退出试验。结论:DC-CIK过继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胃腺癌患者免疫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穆拉迪力江·麦提图尔荪[5](2020)在《肾非透明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经手术治疗的非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可能预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中心经手术治疗的非透明肾细胞癌患者212例。因有些分型病例数太少,将分为乳头状肾癌(I和II型,总98例),嫌色细胞癌(64例),未分类肾癌(29例)和其他非透明肾癌(Mit家族转位型肾细胞癌9列,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癌9例,肾集合管癌3例,总21例)四组。病理报告中除了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期等信息以外,Fuhrman分级,是否有肿瘤坏死,是否有肉瘤样分化,是否有癌栓等也被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中性粒/淋巴比值(NLR),公认有预后效果的术前血化验结果(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及血钙)也被调取。所有实验室检查结果按连续变量处理,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统计描述,组内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总生存率(OS),上述每个因素被单独纳入比例风险(Cox)回归模型中分析。时间是患者从手术完成到死亡或最后被随访的时间。死于肾细胞癌是结局事件,其余为截尾事件。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以及临床上认为有意义的因素被纳入多因素模型中并以逐步回归的方式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为每个有意义的因素绘制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去显示对总生存率的影响。连续变量按中位数分层并用时序检验(log-rank test)去比较生存率。所有统计学分析都是双侧,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结果:212例非透明肾细胞癌患者中,53.8%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51(IQR:41-61),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7.5个月(20.3-70.8,均值为50.8),截至到最后随访时间有25例患者死于肾细胞癌,5年累计生存率为84.5%。大多数患者拥有较好的状态,96.7%的患者Karnofsky评分≥80。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Fuhrman分级,肉瘤样分化,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脱氢酶的等与预后相关。TNM分期,Fuhrman分级,肉瘤样分化存在与否,NLR值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通过对212例肾非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TNM分期,存在肉瘤样分化,NLR是肾非透明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NLR可作为临床预后因素加入到预后模型当中。

江卫星[6](2018)在《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和VEGFR-2蛋白表达与靶向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Ligand 1,PD-L1)和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同期转移性肾癌患者原发瘤组织中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索晚期肾癌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7年间96例行减瘤性肾切除的同期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 96例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及VEGFR-2蛋白的表达,根据细胞染色程度评估其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靶向药物治疗(多吉美或索坦)。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χ 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PD-L1、VEGFR-2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和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96例同期转移性肾癌患者接受减瘤性肾切除术联合靶向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24.0个月(95%置信区间22.7-25.3个月),5年生存率13.5%。2.96例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蛋白阳性38例,阳性率占39.6%,VEGFR-2蛋白阳性56例,阳性率占5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转移性肾癌患者原发瘤组织中PD-L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KPS评分、副瘤综合征、肿瘤直径、LDH、血钙水平、转移器官个数、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而与Fuhrman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PD-L1在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低分化组表达阳性率51.6%(33/64),明显高于高分化组15.6%(5/32)[χ2=11.521,P=0.001]。PD-L1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 57.1%(20/3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29.5%(18/61)[χ 2=7.102,P=0.008]。4.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VEGFR-2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KPS评分、副瘤综合征、肿瘤直径、LDH、血钙水平、转移器官个数、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而与Fuhrman分级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VEGFR-2表达在肿瘤中低分化组65.6%(42/64),明显高于高分化组46.7%(14/32)[χ2=4.200,P=0.04]。VEGFR-2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为77.1%(27/35),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29.5%(29/61)[χ2=8.018,P=0.005]。5.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接受靶向药物后总生存期(17个月,95%置信区间:15.7-18.3个月),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27个月,95%置信区间:25.6-28.3个月)[χ2=44.919,P=0.000]。而VEGFR-2阳性表达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的总生存期(25个月,95%置信区间:22.6-27.4个月)明显高于阴性患者21个月,95%置信区间:18.3-23.6个月)[χ2=5.620,P=0.018]。6.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表达阳性、VEGFR-2表达阴性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的总生存期(17个月,95%置信区间:15.4-18.6个月)明显低于PD-L1表达阴性、VEGFR-2表达阳性患者(30个月,95%置信区间:21.6-38.4个月)[χ2=56.781,P=0.000]。结论同期转移性肾癌行减瘤术联合靶向治疗总体生存较好。PD-L1和VEGFR2蛋白在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PD-L1的阳性表达和VEGFR2的阴性表达可能与肾癌的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不佳相关,有待于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原发瘤中PD-L1和VEGFR-2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对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有临床指导意义。

常冬庆[7](2013)在《肾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肾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对于肾癌的认识,客观的对肾癌治疗进行合理评价和归纳。2研究偶发性肾癌的临床特征、治疗、病理及预后等因素,与有症状肾癌相比较。方法:1调阅我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1例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和统计患者病例中的一般情况、诊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回顾分析。2根据有无典型性临床表现分为偶发组和有症状组,将两组肾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病理情况预后等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收集的病人中男77例(63.64%),女44例(36.36%),男女比例约为1.75:1,平均(57.06±11.66)岁,有症状肾癌49例(40.5%),偶发性肾癌72例(59.50%)。主要的辅助检查是B超和CT检查。其中肾癌根治术99例(81.84%),肾部分切除术19例(16.56%);术后常规行免疫治疗103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97例(80.17%),乳头细胞癌11例(9.09%),嫌色细胞癌6例(4.96%),多房囊性肾癌2例(1.65%),混合型肾细胞癌3例(2.48%),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2例(1.65%)。随访后计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6.78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4%,63%。2偶发组肾癌占纳入本研究全部肾癌的59.50%(72/116),偶发组肾癌患者性别、年龄、患侧肾、手术用时、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与有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组20.83%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性及后腹腔镜下)与有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组中常见肿瘤类型为97.22%,肿瘤直径(4.45±1.75)cm,临床分期83.33%为T1期,与有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9.57个月,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7%,有症状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9.58个月,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由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症状肾癌的就诊比例较高,典型的“肾癌三联征”不再是诊断肾癌的必备条件,而B超和CT对于肾癌的诊断更为重要,目前治疗肾癌的主流术式是LRN,但是LPN也逐渐在临床中应用。2偶发性肾癌具有大量早期肾癌临床特征,本研究中偶发性肾癌患者仍以根治性肾切除手术治疗为主,效果满意,预后较好。因此,我们认为定期健康体检对于早期肾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王占[8](2013)在《生物治疗联合索拉菲尼的序贯疗法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2年之前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主要是生物}治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产生使晚期肾癌的治疗发生质的飞跃。通过观察索拉菲尼单药对晚期肾癌的治疗疗效及联合生物治疗,探讨索拉菲尼及联合生物治疗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们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数字期刊库Pubmed以及各期刊杂志检索转移性肾细胞癌、索拉菲尼、干扰素-a、白介素-2等各种关键词,搜集近年来关于索拉菲尼以及索拉菲尼与免疫治疗联合用药的资料,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索拉菲尼400mg bid/日作为一线或二线用药,药物疗效及耐受性良好。中高剂量INF-a可单独用于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高剂量IL-2疗效优于低剂量IL-2。素拉非尼联合IFN-a可提高治疗晚期肾癌有效率。结论:索拉菲尼可作为一线或二线用药,用于晚期肾癌的治疗。高剂量INF-a和IL-2可用于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索拉菲尼联合IFN-a可用于晚期肾癌的治疗,可提高治疗晚期肾癌有效率

叶志华[9](2013)在《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在治疗局限性肾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主要探讨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在治疗局限性肾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局限性肾癌的发现及治疗有很大的进步。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局限性肾癌经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的66例患者,并同期选择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的51例患者,严格按照入组标准。取两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值变化、肌酐值变化、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肾窝总的引流量,引流管持续留置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04.69±10.72min Vs97.76±8.67min,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延长(4.89±0.45天Vs3.01±0.56天,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5.62±0.14天Vs6.01±1.03天,P<0.05),肾窝引流管总引流量少(132.84±45.67mlVs243.76±56.37ml,P<0.05),可以缩短术后住院日(7.37±2.32天Vs9.16±1.17天,P<0.05),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的较少幅度减少可以间接反映术中的出血量,后腹腔镜手术组的出血量少(P<0.05),术前及术后肾功能中肌酐的变化两组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放性肾癌根治术相比,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随着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治疗病例数的增加,腹腔镜下的操作进一步熟练,手术的时间也将进一步缩短。但由于时间关系,对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不能进一步观察研究,故下一步尚需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及远期的并发症做研究。在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手术方式上,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将逐步取代开放性肾癌根治术,而开放性肾癌根治将只用于局部进展性肾癌、转移性肾癌及既往有手术史及感染史的肾癌的治疗。

张辰岑[10](2011)在《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白介素-2和α2b-干扰素治疗Ⅲ、Ⅳ期肾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对Ⅲ、Ⅳ期肾细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实体瘤大小),同时观察其他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如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命质量评分等),按照NCI(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抗癌药物扩大通用毒性标准(CTC3.0版)评价毒性反应。从而评价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Ⅲ、Ⅳ期肾细胞癌患者的疗效与优势。通过本研究为微调五号方在肾癌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客观、真实的评价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Ⅲ、Ⅳ期肾细胞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方案)及对照组(单纯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方案),每组各20例。6周为1个疗程,各治疗2个疗程后,重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体瘤大小,并观察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命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相比,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0%和1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和40%,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卡氏评分、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的毒副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IL-2和IFN-α2b治疗Ⅲ、Ⅳ期肾细胞癌,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体力状况,提高生命质量,且治疗毒副反应减轻,可以作为肾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配合应用。

二、罗扰素治愈晚期肾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扰素治愈晚期肾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药单体的筛选
    引言
    1 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的药效研究
    引言
    第一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增殖的影响
        1.1 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凋亡的影响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熊果酸及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引言
    第一章 熊果酸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1.1 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第四部分 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第一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1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CKMT1A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功能性验证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分子对接技术考察熊果酸与CKMT1A的相互作用
        3.1 目的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部分 小结
第五部分 分子对接技术在广谱抗增殖药物中的延伸初探
    引言
    1 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NSCLC经支气管镜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及不足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3)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及诊断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随访结果
    3.2 单因素预后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局部进展期肾癌预后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胄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胄癌过继性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5)肾非透明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特征
    3. 手术方式
    4. 随访
    5. 相关定义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和VEGFR-2蛋白表达与靶向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肾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肾肿瘤资料临床描述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收集临床资料
        3.1 基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4 仪器
        3.5 治疗情况
        3.6 手术方法
        3.7 病理结果
        4 预后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临床表现
        3 影像学检查
        4 治疗情况
        5 病理结果
        6 预后
        7 肾癌患者逐年就诊趋势
    讨论
        1 肾癌流行病学现状
        2 肾癌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
        3 肾癌的治疗
        4 肾癌的预后
第二章 、偶发性与有症状肾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结果
        0 患者基本情况及检查比较
        1 治疗方法比较
        2 病理结果比较
        3 预后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生物治疗联合索拉菲尼的序贯疗法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临床资料资料
    2.1 索拉非尼作为-线药物治疗转移性肾癌
    2.2 白介素-2、干扰素-a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
    2.3 免疫治疗与索拉非尼的序贯疗法
    2.4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在治疗局限性肾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材料
方法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白介素-2和α2b-干扰素治疗Ⅲ、Ⅳ期肾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药治疗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辨病论治
        1.4 辨症论治
        1.5 中药制剂
        1.6 微调平衡法
    2 西医治疗
        2.1 手术
        2.2 生物反应调节剂
        2.3 分子靶向药物
        2.4 免疫性抗体及制剂
        2.5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基因免疫治疗
        2.6 化疗药物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中药微调五号方治疗Ⅲ、Ⅳ期肾癌患者的作用机制探讨
        4.1 微调五号方方药组成与配伍
        4.2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5 肾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标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近期客观疗效
        3.2 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
        3.3 卡氏评分
        3.4 细胞免疫功能指标
        3.5 肿瘤标志物
        3.6 生命质量评分
        3.7 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毒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
        1.1 稳定病灶
        1.2 改善症状
        1.3 提高卡氏评分
        1.4 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1.5 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1.6 提高生命质量
        1.7 安全性评价
    2 临证体会
        2.1 重视辨证,微调平衡
        2.2 协同治疗,增效减毒
        2.3 改善症状,带瘤生存
    3 存在的问题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罗扰素治愈晚期肾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预后营养指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D]. 李希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3]局部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D]. 孙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4]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D]. 彭黎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肾非透明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D]. 穆拉迪力江·麦提图尔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同期转移性肾癌原发瘤组织中PD-L1和VEGFR-2蛋白表达与靶向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江卫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肾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常冬庆.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生物治疗联合索拉菲尼的序贯疗法疗效研究[D]. 王占. 兰州大学, 2013(12)
  • [9]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在治疗局限性肾癌中的应用[D]. 叶志华. 皖南医学院, 2013(11)
  • [10]中药微调五号方联合白介素-2和α2b-干扰素治疗Ⅲ、Ⅳ期肾癌的临床研究[D]. 张辰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罗斯特龙治愈晚期肾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