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基内雷特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 P-I 曲线

以色列基内雷特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 P-I 曲线

一、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李赫龙[1](2017)在《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态磷是水体中能被藻类利用的磷源之一,对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发生有重要影响,甲藻是近些年水华爆发的常见藻种。研究有机态磷对甲藻增殖及竞争的影响对于了解甲藻水华爆发机理和防控甲藻水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biolog培养技术,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有机态磷条件下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有机态磷对甲藻增殖差异和竞争影响,通过采集野外水体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有机态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影响。结果显示:纯藻培养实验中,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可利用的有机态磷有8种,主要包括Tripoly-phosphate、Guanosine-3’-monophosphate、Adenosine-5’-monophosphate 等;双对栅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可利用的有机态磷有12种,主要包括Adenosine-5’-monophosphate、Thiophosphate、D-2-Phospho-Glyceric Acid 等。混合培养时,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中均能有效利用的有机态磷有22种,主要包括Adenosine-3’-monophosphate、Adenosine-5’-monophosphate、Guanosine-5’-monophosphate 等;双对栅藻在两种温度均能有效利用的有机态磷有24种,主要包括Adenosine-5’-monophosphate、β-Glycerol Phosphate、D-2-Phospho-Glyceric Acid 等。在竞争优势上,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处于竞争优势的有机态磷有13种,主要包括Adenosine-2’-monophosphate、Dithiophosphate、Guanosine-3’,5’-cyclic monophosphate 等。将两种藻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比发现,两种藻在15℃和25℃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种类数均高于纯培养环境。多甲藻在15℃相比于25℃对有机态磷的利用优势更为明显,且对有机态磷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单独和混合培养培养时,多甲藻和双对栅藻表现为对核苷酸类、磷酸类有机态磷利用好于其他有机态磷,对含C-O-P键的有机态磷利用效果强于C-P键,对磷酸单酯和磷酸双酯的利用效果强于磷酸三酯。用有机态磷(AMP)对三个水库:西陂库区、山美水库、三十六脚湖采集的含甲藻和绿藻在25℃和15℃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并以无机磷作为对比,结果表明:鲜水样演替模拟实验显示:野外采集的三个水体在25℃条件下,对比无机磷培养时蓝藻、硅藻、绿藻占比较多,在有机态磷AMP添加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后期演替为主要以甲藻和绿藻为主;在15℃培养条件下,无机磷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为蓝藻占优势,有机态磷组则演替为甲藻为主。证明有机态磷作为主要磷源的水体,能够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而发生演替,甲藻和绿藻通过分泌胞外磷酸酶竞争性利用AMP,成为浮游植物优势种。

张玮[2](2017)在《中国水华蓝藻新记录种—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为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和有毒有害蓝藻物种的全球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蓝藻水华和蓝藻入侵等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们的关注。然而,有关入侵蓝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方面的报道总体相对较少,尤其是入侵蓝藻在“新领地”中的生态竞争策略和生理响应方面的研究仍鲜有报道。本文以上海临港地区景观水体中发现的未知新记录水华蓝藻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原位研究结合室内实验的方式,对其分类学特征、生活史、化感竞争策略、对高营养盐添加的响应、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对陆生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的生理生态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水华蓝藻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积累资料,为入侵水华蓝藻的水资源生态管理提供指导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上海滴水湖附近景观水体(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东海计量中心,下称“东海池塘”)中的未知水华蓝藻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4株纯化藻株;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其形态特征和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解,结果表明,该物种为中国水华蓝藻新记录种——卵孢金孢藻。另外,通过cyr基因簇的扩增和测序,以及使用液相-质谱联用对其孢外滤液进行测定,发现该地理种群可产生拟柱胞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2.野外调查及室内培养实验表明,在东海池塘中影响卵孢金孢藻关键性环境因子为水温,而并非营养盐。该物种在夏初水温达到20℃时在水柱中出现,之后以藻殖段方式繁殖;在水温27-32℃时,仅少量细胞分化成厚壁孢子(<0.5%);秋季水温低于27℃时,将诱发孢子大量出现;水温在21-27℃之间时,孢子分化率较高,24℃可能为野外生境产生孢子最佳温度;当水温低于15℃,藻丝生物量极低,不形成孢子。地理分布分析表明,该物种起源于欧洲较温暖的地区(地中海周边湖、库水体),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趋势明显增强。3.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模拟实验发现,该物种可通过释放代谢产物,对同水域的片状微囊藻的生长、光合作用活力、细胞酶活力等形成化感抑制效应,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但该竞争策略与水温密切相关,夏季高温时,适宜该物种生长,化感效应明显;秋季低温时,自身生长受到温度限制,化感作用消失。4.为摸清卵孢金孢在营养盐持续增加的条件或超富营养的条件下,是否会保持其优势地位,采用100L体积的大桶(39个)进行不同浓度N、P添加实验,以观察超富营养状态下卵孢金孢藻丰度及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高浓度营养盐添加(加N或加P)均可促进卵孢金孢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增加;尤其是N&P组的增加趋势显着高于仅添加N或仅添加P组;但卵孢金孢藻的相对丰度却随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小粒径的绿藻(空星藻属(Coelastrum spp.)、小球藻属(Chlorella spp.)、四角藻属(Tetraedron spp.)、栅藻属(Scenedesmus spp.))的生物增加趋势显着高于丝状的卵孢金孢藻,实验结束时,小型绿藻占绝对优势,说明在高营养条件下小粒径藻类更易取得竞争优势,绿藻占绝对据优势也可能成为小型超富营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格局之一。5.为探究卵孢金孢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响应,本文对野外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高频采样数据(每周一次)进行RDA和Fitting分析,结果表明:卵孢金孢藻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性因子,可对后者的丰度和多样性产生影响。指示种阈值分析(TITAN)表明,当卵孢金孢藻生物量达到19.370mg L-1时将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发现,隆腺溞(Daphnia carinata)、钟虫属一种(Vorticella sp.)、奥埃奥腔轮虫(Lecane ohioensis)、梨形四膜虫(Tetrarhymena pyriformis)、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桡足幼体(Copepodite)等7种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可作为水体中卵孢金孢藻丰度增高的指示物种。6.为寻求新型生态控藻方法,以植物化感作用为理论基础,研究了陆生菊科植物蟛蜞菊对卵孢金孢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实验表明:低浓度蟛蜞菊浸出液能促进卵孢金孢藻生长;而中、高浓度的浸出液可影响或破坏卵孢金孢藻细胞内的类囊体、羧基体、气囊等超微结构,抑制叶绿素、藻蓝蛋白等光合色素的合成,抑制光合系统Ⅱ的效率,并造成藻细胞断裂、溶解,从而抑制藻类生长或造成藻细胞死亡。非线性拟合分析表明,暴露24h、48h、72h和144h后,蟛蜞菊浸出液对卵孢金孢藻光合活力抑制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3.78,4.47,4.72和6.55 g L-1。

徐沙[3](2016)在《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甲藻水华生消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代谢变化》文中认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三峡工程的修建对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避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建设及运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三峡成库后库区的水位上升,原先的河流变成“湖泊”,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体营养盐大量囤积,库区的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最终将导致浮游植物迅速繁殖,甚至引起水华。针对三峡库区水华的发生,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对三峡库区甲藻水华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藻类水华的发生、持续和消亡的不同阶段都涉及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而且,由于发生水华所处的具体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各类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水华发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藻类学和水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热点。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矿化、生物体所必需元素的转化以及污染物的自然降解等过程,加上其本身的种群多样性、生理生化类群多样性、生态功能多样性、遗传特征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微生物在水华生消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菌藻关系己经成为当前水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绝大部分的不可培养性,导致了藻菌方面的研究的复杂性和环境中的不可预见性,这些都对水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宏基因组技术出现,使得以水华水体中所有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用以准确地了解其生境的生态状况,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获得可应用于环境保护和修复且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资源成为可能。汝溪河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三峡库区长江重要一级支流之一,水库蓄水后,长江水淹没至涂井乡以上,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水文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水位上升,流速变缓,氮磷等营养盐在库湾及底泥中累积。富营养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汝溪河春、夏季水质均处于中营养水平。自2013年春季起,连续监测到春季甲藻水华的暴发。为了探讨细菌对甲藻水华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15年比较了三峡库区汝溪河甲藻水华过程中(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浮游藻类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对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水华甲藻与环境微生物的变化关系及其次级代谢物的作用;并用酶联免疫法测量水华期间微生物碳水化合物酶的含量以此来野外验证水华期间微生物次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以此对甲藻水华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生理生态研究,探究引起水华发生和消退有关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因素,为甲藻水华的预测提供资料。结果显示:(1)监测时段内,汝溪河涂井乡段爆发了甲藻水华,水体呈现酱油色。叶绿素浓度最高可达64.76 mg·m-3,甲藻生物量最高可达2.46*106 cell·L-1,已达到轻度水华标准。就营养盐含量(氮磷等营养盐)而言,涂井乡段水华中期的水质整体已经达到中-富营养化水平。(2)随着水华的发生,微生物生物量随着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华消退时,微生物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水华不同时期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表现出与水华强度相反的特征。微生物基因相对丰度聚类结果表明,水华暴发之前与水华基本消退时微生物群落关系相似,而水华中期差别较大,尤其表现在,水华中期非光合细菌中Deinococcus-Thermus、Bacteroidetes、Chlorobi和Deferribacteres等厌氧不喜运动的微生物的生物量明显增加,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等或好氧或运动的微生物生物量明显减少。(3)基于eggNOG和KEGG数据库功能模块的注释分析,结果表明,水华中期水体微生物宏基因组中大量富集了有关细胞过程和遗传信息处理以及信号转导的基因;而水华前后期主要富集有关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次级代谢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膜运输以及细胞运动等类型的基因。相比水华中期,水华前后期基因类型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明显多于水华中期,说明水体微生物在水华前后期的生命活动要强于在水华中期。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水华发生所体现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的变化影响了水体微生物群落中各成员的功能变化。(4)为了深入了解微生物对水华过程潜在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KEGG具体分析微生物在水体营养循环,尤其是C、N、P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碳固定在整个水华期间都保持活跃状态,而将有机物降解形成能量的CO2再生过程则在水华前后期比较活跃;谷氨酸脱氢酶(NADP+)、一氧化二氮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基因,氰酸酶基因,硝酸还原酶基因,亚硝酸还原酶(NADH)基因在水华中期代谢活跃。而谷氨酰胺合成酶、碳酸酐酶和谷氨酸合酶(NADPH/NADH),以及和铁有关的谷氨酸合成酶在水华前后期大量富集;鸟苷三磷酸、磷酸激酶和磷酸盐转运酶蛋白等的基因在水华前期和后期调节微生物在水体中的P代谢;而信号转导机制和磷饥饿诱导蛋白相关蛋白等基因在水华中期富集较多。与这些代谢通路相关的微生物优势类群各有不同,但演替变化的趋势类似。水华中期的微生物主要有: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Spirochaetes、Deinococcus-Thermus、Cyanobacteria、Armatimonadetes和Firmicutes等。(5)利用CAZy数据库研究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碳水化合物酶代谢,结果表明,水华中期,糖苷水解酶基因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而碳水化合物模块基因相对丰度明显减少,这与验证实验中多糖含量明显下降而糖苷水解酶(多糖水解酶、葡萄糖苷酶和溶菌酶)含量明显上升的结果相符合。这体现了水华期间水体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水体中的多糖被大量分解利用,而分解糖类的水解酶浓度大大增加。总而言之,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促进形成不同的细菌群落,这可能对水华期间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流动有重要影响,反过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形成反馈机制,并刺激藻菌间次级代谢物的质量和数量发生变化。

李英杰[4](2008)在《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文中提出过去20多年的恢复实践显示,恢复浅水湖泊清水状态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必须治本的观点,生态恢复是其核心内容。论文依托滇池“863”生态恢复示范工程,通过室内模拟、野外调查和工程实践研究了浅水湖泊的生态类型及如何进行浅水湖泊生态恢复。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成功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生态类型湖泊的模拟实验,揭示出实验条件下水生植物生长与湖水、间隙水、沉积物营养盐浓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变化规律;(2)研究了不同生态类型湖泊的生态特征差异;分析了草型、藻型湖区的生态特征差异及其指标体系;(3)提出了浅水湖泊五大阶段的生态演替模式,并划分出浅水湖泊的八大生态类型;(4)提出了一整套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取得了清洁湖泥吹填技术恢复浅水湖泊直立陡岸带的初步成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守璇[5](2005)在《光辐射对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辐射对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同,这与浮游植物的光保护机制有关。本文主要研究光辐射对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分三部分: (1) 比较太湖五里湖和梅梁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在表层的初级生产力低于梅梁湾浮游植物,室内模拟实验证明梅梁湾浮游植物对高辐照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因为梅梁湾浮游植物类群组成结构中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占优势。 (2) 采用OXYM/5测氧仪测定模拟太阳光辐射下以微囊藻为优势的浮游植物以及室内培养的微囊藻、栅藻的光合放氧率,结果表明,微囊藻比栅藻具有更强的抗UVB辐射能力,其细胞内含有抗紫外辐射物质MAAs相对较多;经室内培养的微囊藻抗短波高辐照的能力减弱;不同藻类对不同的光辐射条件均有一段反应时间,并且藻类光合作用受强光的抑制作用与照射时间的长短有关。 (3) 在UV辐射下测定鱼腥藻细胞内抗紫外辐射物质MAAs的含量,结果证明UV辐射能够诱导鱼腥藻细胞合成大量的MAAs,且在光辐射下暴露的时间越长,合成的MAAs越多。 从不同藻类对光辐射尤其是UVB辐射的响应可以看出,微囊藻和鱼腥藻细胞内由于含有大量的MAAs,从而对短波高辐射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有助于适应水体表面高辐照度,因此可能是其形成水华的机制之一。

庞清江[6](2004)在《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危机在不断加剧,已发展到了足以威胁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地步。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已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本文紧紧围绕水资源承载能力这一主题,结合实际流域,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了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及提高对策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通过大量调查、观察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新的见解。如: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实质,水资源的概念、内涵、拓展及其界定,水资源的划分、水资源的基本特性、水循环机理以及与水资源的关系,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内涵、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以及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关系,社会经济系统的概念、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系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丰富了相关理论。 (2)在研究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摸清了流域水资源系统的构成、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四水”转化关系和区域水资源总量的概念,计算得出了流域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水资源总量,并利用水量平衡分析验证了计算成果的正确性,同时得出了大汶河流域水资源十分贫乏、水资源紧缺趋势将会加剧的结论;在水资源总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本身的特点和人类对水资源的控制能力,通过分析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开发的制约,提出了适应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的估算方法,并对大汶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流域现状供水能力还满足不了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分析了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现状,总结得出了目前流域所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根据本人多年的调查、收集及有关监测资料,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分析评价数学模型,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等,制定了有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型分别对流域的不同水体,就其水质、水污染、污染趋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水功能等水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说明模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显示出流域目前的水环境较差,制约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构成,提出了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估算方法,并对流域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估算。 (4)通过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所掌握的多年统计资料的研究分析,摸山东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清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和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经实际验证,模型精度高,应用该模型进行趋势预测是可行的;同时,依据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国家、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以及有关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大坟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初步拟定,使之成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研究的基本控制目标。 (5)在总结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的基础上,以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所组成的复合大系统出发,构建了大坟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框架,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多目标分析计算模型,分析计算了流域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大坟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调控模式和提高对策,强调了调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承载能力;其调控模式和提高对策,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可成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运行与管理的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对本流域的研究成果可作为国家多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的一部分,其研究模式和方法也可作为多流域研究的借鉴。

刘学君,YACOBI,Y Z[7](2000)在《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文中指出

二、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富营养化问题概述
        0.1.1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
        0.1.2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0.2 磷与藻类的生长
        0.2.1 磷在水体的作用
        0.2.2 藻类对有机态磷的利用与选择性
    0.3 甲藻的研究进展
        0.3.1 甲藻与甲藻水华
        0.3.2 多甲藻
    0.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0.5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0.5.1 本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0.5.2 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章 有机态磷对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和绿藻(Scenedesmus bijuga)的增殖影响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藻种获取与培养
        1.2.2 实验设计
        1.2.3 酶标仪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25℃下两藻种生长状况
        1.3.2 15℃条件下两藻种生长状况
        1.3.3 不同温度条件下比较
        1.3.3.1 不同温度下有机态磷种类差异
        1.3.3.2 不同温度下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特征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机态磷对甲藻竞争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藻种获取及培养
        2.2.2 藻种培养与实验设计
        2.2.3 细胞数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25℃下两种藻竞争结果
        2.3.2 15℃下混合藻竞争结果
        2.3.3 竞争下两种藻利用有机态磷特征
        2.3.3.1 不同温度下有机态磷利用变化
        2.3.3.2 竞争培养下两种藻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特征
        2.3.3.3 两种藻培养方式差异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态磷条件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模拟实验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水样选择
        3.2.2 研究区域概况
        3.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4 实验设计
        3.2.5 参数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表层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丰度
        3.3.2 有机态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3.3.2.1 有机态磷对西陂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3.3.2.2 有机态磷对山美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3.3.2.3 有机态磷对三十六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3.3.3 15℃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不足之处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中国水华蓝藻新记录种—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2 水华蓝藻的多样性及分类学
    3 蓝藻形成优势种或爆发的因素
        3.1 蓝藻自身生物特性
        3.2 非生物环境
        3.3 蓝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4 全球气候变化与蓝藻扩散和入侵
        4.1 气温
        4.2 水文变化
        4.3 二氧化碳
        4.4 水体盐渍化
        4.5 蓝藻入侵种
    5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分类学特征和产毒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 藻种分离
        2.3 形态观察和测量
        2.4 超微结构观察
        2.5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分析
        2.6 系统树的构建
    3 结果
        3.1 形态学特征
        3.2 分子系统学分析
        3.3 产毒特性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卵孢金孢藻生活史和地理分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采样及样品处理
        2.2 卵孢金孢藻的室内培养实验
        2.3 光合作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地理分布分析
    3 结果
        3.1 水质理化特性
        3.2 野外卵孢金孢藻及孢子动态
        3.3 室内卵孢金孢藻的生长和光合活力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卵孢金孢藻与微囊藻的竞争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现场的理化条件和浮游植物动态
        2.3 菌株的分离
        2.4 比生长速率
        2.5 实验设计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东海池塘优势蓝藻动态变化
        3.2 藻株的形态学
        3.3 卵孢金孢藻和片状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
        3.4 卵孢金孢藻和片状微囊藻之间相互作用
        3.5 过滤液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
        3.6 滤出液对ALP和SOD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营养盐添加对藻类群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理化条件和浮游植物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环境参数的变化
        3.2 添加N、P后藻类总生物量的变化
        3.3 添加N、P后蓝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
        3.4 卵孢金孢藻的变化趋势
        3.5 优势属种的特征及其相对增长率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浮游动物群落对卵孢金孢藻的指示响应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调查与分析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环境参数的变化
        3.2 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
        3.3 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关系
        3.4 浮游动物对卵孢金孢藻的指示效应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蟛蜞菊对卵孢金孢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卵孢金孢藻培养基
        2.3 蟛蜞菊水提液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及测定步骤
        2.5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拍摄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藻类生物量的变化
        3.2 藻类光合作用荧光参数变化
        3.3 半数致死浓度
        3.4 四种光合色素的变化
        3.5 不同处理组酶活力的变化
        3.6 不同处理组细胞形态学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藻株CFWA01007的 16S rRNA基因序列
    附录二 藻株CFWA01007的cyr产毒基因簇序列
    附录三 水华照片和大桶实验现场照片
在学期间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3)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甲藻水华生消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代谢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三峡库区与甲藻水华
        1.1.1 三峡工程简介
        1.1.2 三峡工程蓄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1.1.3 三峡库区甲藻水华现状
    1.2 甲藻及其水华形成机制
        1.2.1 甲藻
        1.2.2 甲藻水华形成机制
    1.3 水华与微生物
        1.3.1 水生微生物与水华的潜在联系
        1.3.2 藻菌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
        1.4.1 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
        1.4.2 微生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4.3 宏基因组技术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水华期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
        1.6.2 水华期间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1.6.3 水华期间微生物群落功能作用
        1.6.4 甲藻水华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汝溪河概况
    2.2 采样设置
    2.3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2.3.1 水体理化指标的测定
        2.3.2 浮游藻类采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
        2.3.3 水体微生物采集和计数
        2.3.4 水体微生物DNA的获得
    2.4 宏基因组分析
        2.4.1 测序数据处理
        2.4.2 组装
        2.4.3 基因预测
        2.4.4 物种注释
        2.4.5 功能注释
    2.5 野外验证水体微生物次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
        2.5.1 多糖测定
        2.5.2 碳水化合物酶测定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水华期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
    3.1 前言
    3.2 结果分析
        3.2.1 水华期间浮游藻类物种组成
        3.2.2 水华期间浮游藻类生物量变化
        3.2.3 水环境物理指标特征
        3.2.4 水环境营养指标特征
    3.3 讨论
第4章 水华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4.1 前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华期间微生物(细菌)总数
        4.2.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4.3 讨论
第5章 水华期间微生物群落功能和代谢
    5.1 前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生物群落功能——eggNOG功能模块的注释
        5.2.2 微生物群落功能——KEGG功能模块的注释
        5.2.3 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C代谢
        5.2.4 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N代谢
        5.2.5 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P代谢
        5.2.6 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CAZy代谢
        5.2.7 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碳水化合物验证
    5.3 讨论
第6章 甲藻水华与微生物群落关系
    6.1 前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6.2.2 微生物群落在甲藻水华过程中的生态变化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引言
    7.2 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相应环境因子的变化
    7.3 水华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7.4 水华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7.5 甲藻水华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7.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情况

(4)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2 不同生态类型浅水湖泊的实验室模拟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 各模拟系统不同时期的表观特征
    2.3 上覆水中DO、pH、Eh、甲基橙碱度、酚酞碱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2.3.1 日变化
        2.3.2 季节变化
    2.4 上覆水中营养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分析
        2.4.1 日变化
        2.4.2 季节变化
    2.5 模拟系统间浮游植物的种类差异
    2.6 利用水质指标对模拟系统进行R型聚类分析
    2.7 沉积物及其间隙水营养盐特征研究
        2.7.1 间隙水中PO_4~(3-)-P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7.2 间隙水NH_4~+-N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
        2.7.3 间隙水营养水平对上覆水的影响
        2.7.4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2.7.5 沉积物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 本章结论
3 不同生态环境环境状况浅水湖泊生态特征的调查研究
    3.1 太湖贡湖湾调查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调查样点设计与样品测定
        3.1.3 结果与分析
    3.2 云南滇池湖滨池塘调查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调查样点设计
        3.2.3 研究方法及水质测定
        3.2.4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4 滇池西岸两类典型湖区生态特征的差异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样点设计与样品测定
        4.2.1 样点设计
        4.2.2 样品的采集、测定
    4.3 水质特征对比
    4.4 沉积物特征对比
        4.4.1 沉积物含水率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2 沉积物孔隙度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3 沉积物烧失量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4 沉积物pH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5 沉积物Eh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6 沉积物NH_4~+-N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7 沉积物形态磷含量分布
        4.4.8 形态磷垂直分布特征对比
        4.4.9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关系
        4.4.10 滇池西岸湖滨区样点水质数据聚类分析
        4.4.11 滇池西岸湖滨区样点沉积物数据聚类分析
    4.5 本章结论
5 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划分研究
    5.1 湖泊生态状态的演变
        5.1.1 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5.1.2 湖泊生态状态演变的机制
        5.1.3 湖泊生态演替实例
        5.1.4 湖泊生态状态的演变过程
    5.2 湖泊类型划分现状
    5.3 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划分
        5.3.1 划分原则
        5.3.2 划分依据
        5.3.3 生态类型划分
    5.3 不同浅水湖泊生态类型的特征
    5.4 生态类型划分对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指导
        5.4.1 判断湖泊生态状态
        5.4.2 指导物种选择
        5.4.3 指导恢复过程
    5.5 本章小结
6 滇池福保湾陡岸带生态恢复示范工程实践
    6.1 研究区概况
        6.1.1 研究区位置
        6.1.2 自然环境
        6.1.3 社会环境
        6.1.4 生态环境
        6.1.5 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6.2 生态恢复技术方案
    6.3 技术路线
    6.4 示范工程东II生态恢复区简介
    6.5 东II生态恢复区工程前后水质动态变化
        6.5.1 监测样点布设及监测频率
        6.5.2 数据处理
        6.5.3 监测结果与分析
    6.6 东II生态恢复区工程前后底泥理化指标的变化
        6.6.1 研究方法
        6.6.2 监测结果与分析
    6.7 滇池福保湾吹填修复区水下地形的演变研究
        6.7.1 研究方法
        6.7.2 不同时期地形特征
        6.7.3 吹填后工程区泥面高程变化及分析
    6.8 工程区水生植被恢复
        6.8.1 工程区水生植被恢复情况
        6.8.2 工程区沉水植被恢复的思考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光辐射对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植物的光抑制现象及其机理
    1.2 UVB辐射增强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3 浮游植物对UVB辐射的适应
    1.4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光辐射关系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
二、太湖五里湖和梅梁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太湖梅梁湾、五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原位实验
        2.1.3 人工辐射下太湖梅梁湾、五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比较实验
    2.2 结果
        2.2.1 太湖梅梁湾、五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原位实验
        2.2.2 人工光辐射下太湖梅梁湾、五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比较实验
        2.2.3 太湖梅梁湾、五里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2.3 讨论
三、人工光辐射下不同藻类光合作用特性的比较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仪器介绍
        3.1.2 藻的培养
        3.1.3 光辐射处理
        3.1.4 不同藻类的吸收光谱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光照强度对浮游植物光合放氧的影响
        3.2.2 光质对浮游植物光合放氧的影响
        3.2.3 三种藻类吸收光谱比较
    3.3 讨论
四、UV辐射对鱼腥藻细胞内抗紫外物质MAAs的诱导作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藻种来源
        4.1.2 光辐射处理
        4.1.3 吸收光谱分析
        4.1.4 MAAs的分离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与内容
2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其水资源量的计算研究
    2.1 概述
    2.2 水资源、水循环及水资源的特性
    2.3 大汶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2.4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2.5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构成及分析计算
    2.6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构成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分析及其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3.1 概述
    3.2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水资源的关系
    3.3 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基本现状
    3.4 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3.5 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构成、估算方法及现状需水量估算
    3.6 本章小结
4 大汶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4.1 概述
    4.2 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与水资源的关系
    4.3 大汶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4 大汶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4.5 大汶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及其调控研究
    5.1 概述
    5.2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
    5.3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及综合分析
    5.4 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模模式与提高对策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D]. 李赫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2]中国水华蓝藻新记录种—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的生理生态学研究[D]. 张玮.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1)
  • [3]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甲藻水华生消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代谢变化[D]. 徐沙. 西南大学, 2016(07)
  • [4]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 李英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8(08)
  • [5]光辐射对太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D]. 吴守璇. 暨南大学, 2005(08)
  • [6]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D]. 庞清江.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1)
  • [7]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J]. 刘学君,YACOBI,Y Z. 水生生物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以色列基内雷特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 P-I 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