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实践

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实践

一、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祎洁[1](2021)在《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水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名词,也与如今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一城市规划理念拥有同质的内涵。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历史造就了其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局面。越中山水园林兼得山水与园林之长,又源远流长、传承赓续,成为了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期望通过对越中山水园林的研究,管窥传统意义上“山水园林”的定义及其内涵。主要运用“论从史出”的园林史研究方法,以越中山水园林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历史图文与场地遗迹的实证性考察,在大量古今文献的梳理以及大量案例研读的基础上,将越中山水园林分为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得到了如下成果:宏观层面的越中山水园林表现为山水城市,主要集中在春秋至西汉时期对稽山鉴水的改造以及越王句践“象天法地”的建城构想。并对其中的山水格局营建以及山城关系流变进行探究,提出越中山水城市的主要营建思想为讲求自然与人居的和谐共生和注重城市空间与功能划分的以人为本理念。中观层面表现为山水胜迹,主要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以“山阴道上”与“兰亭流觞”为典型代表。分析其山水理法主要包括自然得景和文化延续两方面,认为越中山水胜迹的主要营建思想为崇尚自然与人文胜概。微观层面表现为山水庭园,鼎盛时期在明清,尤其是明朝末年。考证了大量城内外山水园林的营建位置,分析其分布特征,并运用大量的案例阐述山水庭园中对山水的理法智慧,包括真山真水、残山剩水和掇山理水三个方面。并提出越中山水庭园在形式上讲求崇古质朴,意境上讲究芥子须弥的营建思想。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越中山水园林的营建思想流变,并针对三个尺度的山水园林提出对六条当代建设的启示:宏观尺度应遵循自然秩序以契合城市发展,妥善利用山水并合理规划空间;中观尺度应物质保护与文化延续并重、合理利用山水胜迹塑造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微观尺度应注重对山水庭园的形式革新,并注重意境的承继和文化的阐发。

黄晓意[2](2020)在《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一些乡镇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停留在落后的乡镇政府的层面上,社会管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达镇进行强镇扩权,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从2010年起,戴南镇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遵循《江苏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在创新管理体制、深化人事改革、实行综合执法、建立便民中心、破除体制束缚、建立目录清单、强化监督服务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改革使戴南镇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府效能得到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产城一体发展。但是由于强镇扩权的改革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戴南镇的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经济区域扩展与行政区域管理之间的问题,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部门设置、人员编制与实现高效服务职能的问题,下放的权力和戴南镇政府的承受力及需求有偏差的问题,土地需求与用地瓶颈制约之间的问题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等方法,注重对戴南镇强镇扩权的成效、问题作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总结不同地区改革的经验,针对法律、制度、各方关系、权力监督、职能转变、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戴南镇强镇扩权成效的对策。

薛逸斌[3](2018)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浙江柯桥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间的隔阂正在被不断打破,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普遍。受到多方制度的制约,城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在不断努力中有所缓和,但仍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人员流动,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改变了城乡人口的结构,也改变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的分配。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资源的流转和归集不畅、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生产生活问题十分突出。而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也步入新的阶段,不能再仅仅依靠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来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资源环境制约、生产成本持续不断升高等问题。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转变思路,将关注点放到产业的兴旺发展上来。要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抓好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产业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这样才能实现农民的致富和乡村的振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流通更加便利,在城市中比较成熟的一些新模式、新业态也开始向农村逐渐渗透发展,农村产业在吸收接纳了新的观念以后也在不断升级他们的生产经营方法模式,这也为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对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界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的探究、一些对策建议的提出及一些其他国家这方面经验的借鉴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是更多的还是主要从理论角度去分析,规范研究较多,而进行实证研究的比较少,在分析和建议的过程中比较笼统。基于这个原因,本文选取绍兴市柯桥区农村产业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简单构建一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柯桥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文章重点是实证研究了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层面,以GEMS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柯桥区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竞争优劣势和产业融合的可操作性。在产业融合形式方面,对柯桥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间相互融合的做法进行了概括;文章对研究选取的案例进行了区分,分为农业驱动、制造业驱动、乡村旅游业驱动三个不同的类型,探究了在农村产业模式中各类主体的行为,试图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三类不同产业驱动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比较,希望能够寻求不同的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发展环境的乡村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提供有效的扶持、引育政策参考。在产业融合评价层面,借鉴前人的产业融合评价体系,得出柯桥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民增收、就业,经济、生态、文明多方面的共赢等几个方面;而经验主要包括生产主体的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资源要素的挖掘、产品和市场的打造等等,着重强调了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发现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产业融合水平较低、融合存在同质化、农村吸引力不足等几个方面。本文从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查找了原因,又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要遵循把握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引导社会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本地特色、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等几个原则,并从重视第一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丰富农村业态,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找准驱动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策,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制度改革等方面努力。

衣向东[4](2018)在《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引子一、两代伟人的治国睿智看到"枫桥"二字,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古城姑苏的枫桥。其实,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1989年改为诸暨市)也有一个枫桥,在当代中国,诸暨枫桥远比姑苏的枫桥更受关注,它是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代伟人的目光聚焦地,是事关国家政权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成败和建设"平安中国"的试验田、试金石。

陈涛[5](2018)在《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萧绍平原为研究地域,以区域水利系统和地域水利共同体的形成演变为考察的切入点,探究明清时期萧绍平原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国家、地方社会、士绅和普通民众等各方利益诉求和博弈过程,在此基础上审视地理环境、区域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对地方水利乃至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明中叶浦阳江改道前后萧绍平原内外水利形势的演变及区域水利系统形成过程。在区域大环境和局部小环境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分别讨论由三江闸、西江塘和麻溪坝构成的萧绍平原结构性水利体系在明清两代运行和维护中展开的一系列事件史,分析自然、人群和社会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水利协作的视角来探索县域之间的水利社会史。全文从篇章组织上利用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框架,将明中叶已经形成的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分解为闸—塘—坝三个要素,动态地考察各要素在地域开发中的功能及其工程背后的社会组织形态。首先简要梳理萧绍平原的开发历程及区域水利系统的形成过程。本区域的开发经历了从南部山区到北部滨海平原的推进过程,其中唐宋时期沿海堤塘的渐次修建及平原中部湖泊水利的兴起为区域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区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湖田之争成为宋元时期萧绍平原水利的主要矛盾。至明中叶,浦阳江彻底改道西出,三江闸的创建使得萧绍平原内部河湖水网连成一体,进而演变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水闸的渐次创建反映了萧绍平原开发的空间展开历程,作为萧绍平原水利系统形成的标志性工程——三江闸,它的建造与维护过程也是地域社会联系的重要节点。康熙朝末期三县的议修争端则集中体现了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揭示出动态的自然环境变迁对区域水利协作关系的冲击。西江塘的修筑从最初的的萧山一县独修发展到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协修,再到乾隆年间的中央政府全面接管萧绍海塘。在区域内外地理环境变迁背景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乡绅群体等不同权力主体相继介入,围绕工程组织、经费筹集、管理维护等事项展开协作与冲突博弈。及至清末,山会萧塘闸水利会的成立则是这一利益共同体走向组织化的标志。围绕麻溪坝产生的长时段水利纠纷,集中反映了坝外天乐中乡与坝内整个萧绍平原之间的利益纠葛。除了作为基础的环境作用外,还交织着地方权力建构与基层行政运作等问题。而矛盾的平息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手段的改良,而且还需要经济手段、社会应对措施的跟进和完善,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黄鸿虹[6](2018)在《基于实施效果评估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量逐步上升,大量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是通过征地的方式由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农民的产权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现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深入分析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并从征地实施效果的角度对现行征地制度进行完善,既有利于有效保障国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征地制度的历史演进以及现行征地制度的基本安排出发,围绕在征地实施过程中,在征地程序、补偿标准、补偿分配及安置、合法审批等实践当中问题较为集中的方面,选取了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柯北居村民对审批权限的争议问题、福全街道村民对征地程序及补偿款拨付提出的质疑以及夏履镇和王坛镇村民对用地合法性的质疑等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现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征地程序在细节上不够完整,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征地程序的执行上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追求公告到位,并没有得到被征地方及时的意见反馈;被征地农民在前期并没有参与到征地补偿款项的协商当中,少有机会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方案,主要由村集体制定,缺乏合理有效的分配、管理机制;安置途径方面较为单一;由于征地导致产生的边角地、带征地,没有合理的补偿方案,造成被征地方利益损失等。在此基础上,对镇政府(街道)工作人员、村干部以及被征地农民在征地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从征地程序、征地补偿、人员安置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类统计,发现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点存在于征地程序上没有有效的双向沟通,补偿安置标准及方案没有在征地前期与被征地方充分沟通说明等方面。最后,为改善征地实施效果、加强征地工作的监管,本文从合理规划、程序合理并双向到位、合理的补偿标准、补偿款项合理分配并及时拨付以及被征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五个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土地征收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从征地程序向双向程序到位转变、先补偿后报批、补偿标准适时测算与更新、改进补偿分配机制、扩大补偿范围以解决带征难题、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制度、拓宽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以用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颜志[7](2018)在《服务于秩序 ——清末民初绍兴商会研究(1905~1927)》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史上的绍兴县,由清代山阴、会稽两县合并而成。绍兴地理,依山带海,农产丰阜,盛产茶叶、棉花、桑蚕;绍兴手工业发达,城中酱坊、箔铺林立,城外还形成了华舍这样的专业性的产绸市镇;在农业、手工业的基础上,绍兴形成了发达的商贸经济。商业的运作,依赖一定的市场秩序。在清末民初的绍兴,与市场运作相关的秩序有四个:商人个体层次的微观秩序、行业秩序、商业宏观秩序、政商秩序。绍兴商会并不是商品经济水到渠成的产物,并不是商民群体自发结社的产物,而是在官厅的行政推动下成立的。绍兴商会的成立,使一大批商业精英被组织起来,使他们获得了组织性,使他们获得了行动力。后来绍兴商会逐渐形成的包罗各行业、深入各乡镇的社会网络,使这些商业精英的行动能力获得拓展。商会法定团体的社会身份,意味着绍兴商会与官厅有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这种政商关系,对商会的商业行政亦有裨益。商人个体之间的钱债纠纷,是商界微观秩序失序的表现,是市场环境出现问题的表征。绍兴商会在维护商界微观秩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绍兴商会利用其组织体系,有组织、有章法,并且在与民间力量、官厅的合作中调解商人的钱债纠纷。绍兴商会在维护行业秩序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绍兴商会通过向官厅转呈行规,通过为行规提供备案服务,增加行规在工商业者心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绍兴商会通过调解行业纠纷去维护行业秩序。虽然商会有一定力量去维护行业秩序的稳定,但是商会并没有能力去推动行业秩序的改良。这是因为绍兴商会缺乏行业层次的控制力。对于金融秩序、社会秩序这样的与市场运转密切相关的地方宏观秩序,绍兴商会也有极力维持。绍兴商会对地方秩序的介入有城乡之别。在城区,官绅体系比较发达,有能力承担公共事务,所以绍兴商会对城区公共事务介入较少;在乡镇,官绅体系不甚发达,官绅体系往往需要在乡镇商会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公共事务,这导致乡镇商会对地方公务有较多的参与。绍兴商会在官商之间扮演了桥梁作用。但是商会在政商秩序中的作用并不可以用“通官商之邮”一概而论:在个体商人层次,商会在上达商人诉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行业层次和整体商界层次,商会的桥梁作用就有了显着的下降;此外,由于官厅缺乏对商会的奖惩手段,商会往往对官厅的政令漫不经心。总体而言,绍兴商会在维护商业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商会并非全能,是有其活动的边界的。

沈淑瑜[8](2016)在《绍兴市柯桥区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反思》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2004至2016年,中央连发了13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并一直致力于农村、农业、农民状况的改善。城乡差距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关键在于乡村。乡村规划作为引领乡村发展和建设的龙头,理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目前,全国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但是乡村规划到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作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实施性如何等都是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统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绍兴市柯桥区有幸处于这一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在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方面起步较早,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历了几轮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柯桥区乡村规划实践的回顾和研究,分析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为柯桥区以及其他地区乡村规划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乡村规划编制理论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柯桥区多轮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揭示乡村规划编制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对柯岩街道河塔村、杨汛桥镇麒麟村和王坛镇青坛村三个村庄乡村规划实施情况回顾,分析乡村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判断规划的可为与不可为,最后提出对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建议,如在规划技术层面,完善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强化前期乡村经济社会研究和指导具体建设的详细设计;在政策方面,出台与地区乡村规划配套的相关土地资金等政策保障实施;在社会管理层面,强化乡村领导人的技能培训,创新乡村管理,发挥村领导的作用;在推进方式方面,避免运动式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实施机制方面,建立各部门联合行动的协调机制和乡村规划师制度,对乡村进行长期指导与监督。

屠世超[9](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机制创新——以绍兴市为例》文中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绍兴市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和"主动融入城镇"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该研究对这两种整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征收和宅基地置换方式实施,农民被动地接受城镇化;"主动融入城镇"通过村集体组织自发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和节余建设用地对外流转的方式实现,农民主动地接受城镇化。结果表明,"主动融入城镇"模式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社会效果更好,且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但同时,政府应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必要的指导、规范并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管理。

郁建兴,李琳[10](2016)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构——基于浙江省县乡两级政府扩权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省县乡两级政府一直面临着"权小事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愈加凸显,最终引发了两级政府的扩权改革。扩权改革通过调整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间的权力关系,赋予县乡两级政府更大的自主空间,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地方政府以扩权改革的方式积极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间的权责分工处于自下而上的重构过程中。这种重构过程也蕴含在已有扩权改革面临的挑战之中。

二、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基础工作
        1.2.1 研究范围
        1.2.2 调研范围
    1.3 相关研究与评述
        1.3.1 绍兴山水园林相关研究
        1.3.2 江南山水园林相关研究
        1.3.3 山水园林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越中山水园林的特点分析
        1.4.2 越中山水园林的层次分析
        1.4.3 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流变与启示
    1.5 创新性
        1.5.1 园林史中营建思想研究的拓展
        1.5.2 经典研究对象的重要新视角介入
        1.5.3 多学科理论结合的视野
    1.6 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越中山水园林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层次
    2.1 越中山水园林的特点
        2.1.1 千岩万壑:越中山水的自然景观特点
        2.1.2 诗化山水:越中山水的人文景观特点
        2.1.3 众香之国:越中园林特点
    2.2 影响越中山水园林营建的因素
        2.2.1 山水审美思想
        2.2.2 绍兴地域文化
        2.2.3 造园风尚变迁
        2.2.4 文人名士推动
    2.3 越中山水园林的层次
        2.3.1 层次划分
        2.3.2 层次关系
3 宏观尺度:山水城市
    3.1 营建活动
        3.1.1 稽山鉴水:山会平原的开拓
        3.1.2 拟法紫宫:句践建城
    3.2 营建理法
        3.2.1 山城格局
        3.2.2 山城关系
    3.3 营建思想
        3.3.1 山水格局:自然-人居和谐共生
        3.3.2 城市规划:筑城卫君,造廓守民
4 中观尺度:山水胜迹
    4.1 营建活动
        4.1.1 应接不暇:山阴道上
        4.1.2 魏晋风流:兰亭流觞
    4.2 营建理法
        4.2.1 以自然得景为主的景致营建
        4.2.2 以文化推行为主的延续之法
    4.3 营建思想
        4.3.1 崇尚自然,削减人工
        4.3.2 景以载道,人文胜概
5 微观尺度:山水庭园
    5.1 营建活动
        5.1.1 越中山水庭园考证
        5.1.2 山水庭园的分布特征
    5.2 营建理法
        5.2.1 真山真水
        5.2.2 残山剩水
        5.2.3 掇山理水
        5.2.4 小结
    5.3 营建思想
        5.3.1 形式:崇古质朴
        5.3.2 意境:芥子须弥
6 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流变与启示
    6.1 形式的流变
        6.1.1 园林择址
        6.1.2 园林山石
        6.1.3 园林理水
    6.2 人文内涵的流变
    6.3 明清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
        6.3.1 祁彪佳的山水园林营建思想
        6.3.2 其他明清越中文人山水园林营建思想
    6.4 对当代的启示
        6.4.1 宏观层面:注重山水城市格局构建
        6.4.2 中观层面:注重山水胜迹合理保护
        6.4.3 微观层面:注重山水庭园延续革新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强镇扩权定义的研究
        (二) 关于强镇扩权动因的研究
        (三) 关于强镇扩权取得成效的研究
        (四) 关于强镇扩权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强镇扩权
    二、政府治理与分权理论
    三、组织扁平化理论
第二章 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的基本实践
    一、戴南镇强镇扩权的背景
    二、戴南镇强镇扩权的基本做法
        (一) 创新管理体制
        (二) 深化人事改革
        (三) 实行综合执法
        (四) 建立便民中心
        (五) 破除体制束缚
        (六) 建立目录清单
        (七) 强化监督服务
    三、戴南镇强镇扩权取得的成效
        (一) 政府职能得到转变
        (二) 政府效能得到提高
        (三) 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四) 实现产城一体发展
第三章 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区域扩展与行政区域管理之间的问题
        (二) 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 部门设置、人员编制与实现高效服务职能的问题
        (四) 下放的权力和戴南镇政府的承受力以及需求有偏差的问题
        (五) 土地需求与用地瓶颈制约之间的问题
    二、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法律因素
        (二) 利益因素
        (三) 意识因素
        (四) 体制因素
第四章 我国强镇扩权几种模式的探索及启示
    一、广东模式
    二、浙江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有效推进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
    二、强化制度建设
    三、理顺各方关系
    四、加强多元监督
    五、转变政府职能
    六、提升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浙江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制度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与农村产业
        2.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1.3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2.2 相关模型和理论介绍
        2.2.1 产业竞争力模型
        2.2.2 产业融合评价体系
    2.3 农村产业融合分析框架
        2.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2.3.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2.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条件的分析
    3.1 柯桥区农村及其产业的整体分析
        3.1.1 柯桥区农村的概况分析
        3.1.2 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维度分析
    3.2 柯桥区农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正向因素分析
        3.2.2 负向因素分析
        3.2.3 外部因素(不定因素)分析
    3.3 基于GEMS模型的柯桥区农村产业基础分析
        3.3.1 GEMS模型的调整适用
        3.3.2 分产业的发展基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产业驱动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
    4.1 农业驱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1.1 案例一: 稽东镇香榧产业发展
        4.1.2 农业驱动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4.2 制造业驱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2.1 案例二:湖塘黄酒产业发展
        4.2.2 制造业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4.3 旅游业驱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1 案例三:香林村的“香林花雨”
        4.3.2 案例四:东村村的“香雪梅海”
        4.3.3 旅游业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4.4 不同产业驱动下的产业融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益评价
    5.1 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5.1.1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5.1.2 促进农民增收、就业
        5.1.3 经济、生态、文明多方面的共羸
    5.2 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5.2.1 生产主体的优化
        5.2.2 生产方式的转变
        5.2.3 资源要素的挖掘
        5.2.4 产品和市场的打造
    5.3 柯桥区实践的借鉴意义——政府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主要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6.1.1 融合水平较低
        6.1.2 融合存在同质化
        6.1.3 农村吸引力不足
    6.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6.2.1 市场层面的原因
        6.2.2 社会层面的原因
        6.2.3 政府层面的原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柯桥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7.1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7.2 从市场层面对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7.2.1 重视第一产业,强化产业与农村的联系
        7.2.2 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产业融合主体
        7.2.3 利用新技术,提升农村业态的丰富性
        7.2.4 发展辅助行业,完善农村产业服务体系
    7.3 从社会层面对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7.3.1 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7.3.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集体经济发展
        7.3.3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优良乡风民风
    7.4 从政府层面对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7.4.1 找准驱动产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策
        7.4.2 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4.3 鼓励社会参与,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7.4.4 推进制度改革,打破融合资源瓶颈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村(居)产业发展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村(居)产业发展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附录三 关于柯桥区农村产业竞争力的调查测评问卷
致谢

(4)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代伟人的治国睿智
二、枫桥,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三、传说中的江湖大盗
四、一棵树的风景
五、重整河山一书生
六、枫桥红旗代代传
七、第一个参军的“四类分子”子女

(5)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一、绍兴区域水利史研究述评
        二、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
        三、从村落到区域:更大的共同体
    第三节 研究内容的界定
第一章 萧绍平原水利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滨海平原的环境与早期开发
    第二节 湖泊水利的兴起与湖田之争
    第三节 明中叶浦阳江改道
第二章 阻咸蓄淡:三江闸的建造与维护
    第一节 三县共举:创建与维护
    第二节 康熙朝末三县议修风波
        (一)康熙四十七年初议:彻底大修
        (二)康熙四十九年再议:小修补罅
        (三)康熙五十一年三议:再请小修
    第三节 拒修西江塘:山阴、会稽的反击
    第四节 “异议群师毛检讨”:乾隆年间议修余波
    小结
第三章 平原保障:江海塘的协修
    第一节 嘉靖以前山会萧三县分修
    第二节 嘉靖朝西江塘协修
        一、西江塘之形势
        二、萧山黄九皋倡议协修
        三、明中叶至清初的协修
    第三节 康乾时期的萧绍塘工
        一、江田归江:值塘经费的整顿
        二、“南坍北涨”理念下的萧绍塘工
    第四节 重归民办:山会萧塘闸水利会
    小结
第四章 边缘控诉:麻溪改坝为桥始末
    第一节 资料述评及学术史
    第二节 来自平原边缘低地的控诉
        一、麻溪坝:名坝实闸
        二、天乐荒乡之环境与生计
    第三节 明末的争端与调整
        一、刘宗周《天乐水利图议》
        二、麻溪坝、茅山闸的改建
    第四节 清代的历次调整
        一、专值桥差、蠲免赋役
        二、增洞减洞、方志书写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改坝事件
        一、请愿废坝、争议调解
        二、暴力拆坝、改建为桥
    附录:1990年15 号台风侵袭浦阳江下游纪实(摘录)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以水利为核心的“山会萧”地域共同体的形成
    二、适度干预:区域水利协作中的国家角色
    三、余论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1.正史
        2.方志、专志、地名录、文史资料
        3.文集、笔记类
        4.谱牒资料
        5.地图资料
    (二)研究成果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相关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实施效果评估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国外征地制度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对以往文献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我国征地制度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我国征地制度的发展历史
    2.3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安排
        2.3.1 现行征地制度的法律框架
        2.3.2 现行征地制度的基本程序
        2.3.3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安排
第3章 现行征地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基于绍兴市柯桥区的调研
    3.1 绍兴市柯桥区征地的主要实施办法
    3.2 案例一: 齐贤街道柯北居征地程序及审批权限争议
        3.2.1 案例概况
        3.2.2 案例查实情况
        3.2.3 行政复议裁决结果
        3.2.4 案例中表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案例二: 福全街道村民对征地程序及补偿款的争议
        3.3.1 案例概况
        3.3.2 案例查实情况
        3.3.3 案例中表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 案例三: 夏履镇及王坛镇村民对企业用地合法性的质疑
        3.4.1 案例概况
        3.4.2 案例查实情况
        3.4.3 案例中表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 综合述评
        3.5.1 征地程序不到位
        3.5.2 征地补偿不合理
        3.5.3 安置途径相对单一
        3.5.4 报批合法性不足
第4章 现行征地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重点关注问题调查
    4.1 问卷设计
    4.2 镇及街道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4.2.1 征地补偿方面
        4.2.2 安置方面
        4.2.3 镇及街道工作人员调查小结
    4.3 村干部调查结果分析
        4.3.1 征地程序是否到位方面
        4.3.2 征地补偿方面
        4.3.3 安置方面
        4.3.4 村干部调查小结
    4.4 被征地农民调查结果分析
        4.4.1 征地程序是否到位方面
        4.4.2 征地补偿方面
        4.4.3 安置方面
        4.4.4 被征地农民调查小结
    4.5 征地各相关主体重点关注问题的总结
第5章 现行征地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体系的总体构成
    5.2 合理规划评价
    5.3 程序合理并双向到位评价
    5.4 补偿标准的合理性评价
    5.5 补偿款项分配评价
    5.6 合理安置评价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服务于秩序 ——清末民初绍兴商会研究(1905~1927)(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本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绍兴地理与经济概况
    第一节 建置及自然地理
    第二节 经济概况
    第三节 市场运作的秩序条件
第二章 绍兴商会的组织体系
    第一节 绍兴商会组织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民初绍兴商会组织体系的发展
第三章 绍兴商会与微观经济秩序
    第一节 调解纠纷的组织分工
    第二节 绍兴商会的“查案”手段
    第三节 绍兴商会的调解程序
    第四节 商会与民间、官厅的复合式纠纷治理
第四章 绍兴商会与行业秩序
    第一节 绍兴商界的行业自律
    第二节 绍兴商会对行业秩序的维稳
    第三节 绍兴商会与行业秩序的改革
第五章 地方秩序中的绍兴商会
    第一节 绍兴商会对地方秩序的保护与调整
    第二节 绍兴商会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方式
    第三节 绍兴商会介入地方公共秩序的原因
    第四节 商人利益与地方秩序的冲突
    第五节 官绅体系与商会的功能竞争
第六章 绍兴商会与政商秩序
    第一节 绍兴商会与商人个体的沟通官厅
    第二节 绍兴商会与行业层次的沟通官厅
    第三节 绍兴商会与地方整体社会的沟通官厅
    第四节 绍兴商会与政令的下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8)绍兴市柯桥区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乡村相关概念解析
        1.3.2 乡村规划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5.1 国内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历程
        1.5.2 国内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1.5.3 国外相关规划的实践与经验
    1.6 小结
2 柯桥区乡村规划编制历程回顾
    2.1 柯桥区概况
    2.2 柯桥区乡村发展历程
    2.3 柯桥区乡村规划编制历程
        2.3.1 起步摸索阶段
        2.3.2 全面推进阶段
        2.3.3 重点提升阶段
    2.4 柯桥区乡村规划编制内容演变
        2.4.1 1990年代中期的村镇建设规划
        2.4.2 2000年代初期的新农村规划
        2.4.3 2000年代后期的农村新社区规划
        2.4.4 2010年代前后的美丽乡村规划
    2.5 柯桥区乡村规划编制历程演变分析
    2.6 小结
3 柯桥区乡村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3.1 柯桥区各阶段乡村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3.1.1 1990年代村镇规划实施情况
        3.1.2 2000年代初期新农村规划实施情况
        3.1.3 2000年代后期农村新社区规划实施情况
        3.1.4 2010年代前后的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情况
    3.2 从典型村庄建设案例看乡村规划的实施
        3.2.1 柯岩街道河塔村
        3.2.2 杨汛桥镇麒麟村
        3.2.3 王坛镇青坛村
    3.3 从村民问卷调查看村庄规划的实施
    3.4 从基层规划管理者访谈看村庄规划的实施
    3.5 小结
4 柯桥区乡村规划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4.1 柯桥区乡村规划实践的总结
    4.2 柯桥区乡村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4.3 柯桥区乡村规划实践的反思
    4.4 小结
5 对策与建议
    5.1 乡村规划编制的对策与建议
    5.2 乡村规划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6 结语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机制创新——以绍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绍兴市农村居民点整治运作机制基本情况
    1.1“城中村”改造模式
    1.2“主动融入城镇”模式
2 两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2.1“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
    2.2“主动融入城镇”模式分析
    2.3两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比较
3 绍兴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机制的创新启示

四、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越中山水园林营建思想研究[D]. 王祎洁.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泰州市戴南镇强镇扩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晓意. 苏州大学, 2020(03)
  •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浙江柯桥为例[D]. 薛逸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4]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J]. 衣向东. 啄木鸟, 2018(10)
  • [5]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与地域社会[D]. 陈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基于实施效果评估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D]. 黄鸿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服务于秩序 ——清末民初绍兴商会研究(1905~1927)[D]. 颜志. 浙江大学, 2018(07)
  • [8]绍兴市柯桥区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反思[D]. 沈淑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机制创新——以绍兴市为例[J]. 屠世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6)
  • [10]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构——基于浙江省县乡两级政府扩权改革的研究[J]. 郁建兴,李琳. 学术月刊, 2016(01)

标签:;  ;  ;  ;  ;  

城乡协调发展:绍兴县的经验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