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种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吉林省种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一、吉林省种子行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马琨[2](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马帅[3](2018)在《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77%、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1.67%。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4187千公顷,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6650千公顷的14.5%,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034千公顷的21.4%,小麦产量占粮食产量的20.9%,我国很多人把小麦及其加工制成品当作他们最主要的口粮。多年来河南小麦播种面积与产量都是全国第一,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22.6%、小麦总产量占全国26.9%,小麦单产是全国单产的1.19倍,每一项都居于全国首位,这些都表现出河南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熟,天下足”,说的就是这一点。巩固和发展河南小麦产业,对发展河南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重大意义。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2016年末全省总人口10788.14万人,常住人口9532.42万人。截至2016年底,全省粮食种植面积比2015年增长0.2%,增长为10286.1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946.60万吨,比上年下降2.0%。河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发展小麦种业即是发展需要,更是职责所在,本文运用文献法、经验分析法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框架,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概述、河南小麦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河南省种业发展现存问题,结合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种业发展经验,提出针对河南种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思路与对策。笔者认为,目前国际种业市场价值持续增长,种业垄断加剧,农业强企的兼并重组将重新定义行业格局,中国由此成功跻身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在河南开工,反映出河南小麦种业发展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河南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上互联网+种业的步伐,需要积极培养能快速适应新事物,新方法,新思路的新一代农民,才能不被大趋势所淘汰。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科学的晋升奖励机制,才能留得住人才,企业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政府需要引导省内龙头种子企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行转型升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提升价格优势,同时鼓励农资企业联盟,合作增强竞争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侵权等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减少违法行为。企业需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宣传企业品牌,快速扩大知名度,定期提供干货知识技能分享,增加粉丝粘度,为销售做准备。同时,要加速行业整合重组,淘汰劣质种子企业壮大优秀种子企业。

张国志[4](2017)在《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业是农业的核心,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的逻辑起点。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金融服务是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受制于种业不确定性大、回报周期长、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等因素制约,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面临现实困难,具体表现在:从种业产业链上游来看,种业知识产权估值难;从种业产业链下游来看,种子生产主体与用种主体之间风险分担与管理难;从种业全产业链来看,组织化程度还较低。针对这些难点,需要根据种业产业链环节特点、风险承担主体特征以及金融需求,提出一定的理论解释和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推动种业金融服务发展,为破解种业发展金融困境、提高种业竞争力做出贡献。本文按照系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从种业产业链视角,应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将理论与实务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对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给出数值分析和案例分析供决策参考。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系统认识,界定相关概念,分析我国种业整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征,通过调查发现种业金融需求规模大、多元化、全链条需求趋势明显,但普遍面临金融困境。基于此,结合相关理论和金融实务,创新性地提出产业链视角种业发展金融服务模式研究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一般方式,分析种业发展金融服务一般方式(政策性金融、商业银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机制以及典型模式,综合比较各方式的优势与局限性,为产业链视角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研究奠定基础。在理论上,给出了信用担保机制作为一种增信机制对银行、种子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帕累托改进条件,可以增加社会对信用担保机制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种业上游的金融服务模式,该部分主要是抓住种业知识产权在种业上游种子企业资产中占比较大的特征,建立了种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完全市场下的线性无差异定价法和不完全市场下的效用无差异定价法,分析了种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模式,并讨论了金融机构向种子企业进行抵押贷款的决策。该部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上:提出针对种业知识产权特性的定价方法并给出数值分析结果;将金融机构贷款决策从外生风险敞口模型扩展到内生风险敞口模型;以顺鑫农科的运行为案例提供了参考方案。第四部分是种业下游的金融服务模式,基于下游制种企业以及对接的用种主体特征与金融需求特点,该部分认为种业下游的金融服务的突破口在于利用金融实现风险分担与管理,提出种业保险创新和保险——信贷联动模式的解决方案。该部分的创新体现在:将演化博弈理论引入种业险种创新行为分析,并提供了供参考的数值分析和以隆平高科运行为案例的参考方案。第五部分是种业全链的金融服务模式,考虑到大型种子企业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多样化的特征,该部分认为全链种子企业自身是其风险的实际承担者、金融平台组织形式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实现种业全链条不同类型主体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出种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模式构建的集成解决方案。将生物学和产业理论中的共生(Symbiosis)理论应用于平台组织视角种业全链金融服务的机理分析,从线性互惠和非线性互惠两方面给出理论解释,发现互利共生对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具有积极影响,并以爱种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胡翠[5](2017)在《甘肃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日渐突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不少国家提出经济战略的转型,我国也适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省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经济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地段的定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甘肃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机遇发展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是甘肃省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而且资本市场不健全,金融服务的配套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与总结,从而确定了研究视角。然后文章以理论阐述、现状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的主线展开。在理论阐述部分,分析了金融支持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现状以及特征。在实证部分,主要包括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在效率评价部分,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PCA)遴选出投入产出指标;以此为基础采用DEA方法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在影响因素部分,将DEA模型得出的综合技术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金融的几种支持方式作为自变量,采用Tobit模型评价自变量对DEA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效率低下,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低下所致。从样本期综合效率平均值大小来分析,新能源与生物产业最高,效率值在0.9左右,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而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效率值仅在0.7左右。从综合效率分解的指标看,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不仅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金融支持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规模效率的低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这两个产业不仅需要提高管理效率,还要扩大产业的规模。在对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贷款资金支持、股权融资支持对甘肃省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效率有负影响;而内部资金支持对甘肃省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效率有正影响。最后结合敦煌种业的案例对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提高商业银行的支持效率、加快资本市场的完善的对策建议。

李炘雨[6](2016)在《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整个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过程中,种子这一因素占据最基础地位,其数量和质量情况会对农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关键性影响。近些年,在经济高速发展与国力稳步提升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高质量种子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当前,普遍采用人工管控的方法来完成对各类种子的生产过程的管控,但此类管控方法仅适合种子类别单一且需求量不高的情况,此外,此类人工管控型方法存有运算复杂易出错、工作负担重和经济成本高等缺点。在整个管控阶段,容易受到管理者自身意志的影响,进而导致决策错误,造成种子质量不过关的不良后果。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准确、高效和低成本等的特性可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流程化、标准化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分析、研究宁夏原种场的管理现状,从管控方式、流程方面入手,提出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优化管控方式、优化流程,进而提高产量、保障质量、降低成本的结论。相信本文对国内种子产业施行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张宁宁[7](2015)在《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位于生产链条的最前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种业市场开放较晚,国内种业竞争力较弱,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国种业巨头不断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给国内种子企业带来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其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政府从维护粮食安全及提升国内种子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种业发展的相关规定,颇有几分壮大自身实力应对“狼来了”的意思。1997年《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种业市场的开放,2000年《种子法》正式实施以及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到今天为l止,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到底如何?跨国种业公司对我国种业安全产生了哪些影响?制约国内种业竞争力提升主要因素是什么?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政策效果如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也是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种业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为研究的出发点,首先运用经济学等理论对跨国种业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分析,理论上剖析了跨国种业公司的并购行为及对国内种业市场的影响机制,接着选取了种业市场中两个重要的微观行为主体——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分析。在对56家国内骨干种子企业2010—2012年的经营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发现,整体看,国内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维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经营利润、品种审定数以及种子销售额都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找出了影响国内种子企业净利润的因素,发现科研投入、企业净资产越多以及成立时间越早的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国有控股企业较非国有控股企业获利能力强。另外还对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剖析了发展模式,总结了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针对影响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假种子的存在以及报纸或传单及乡农技站的推荐或号召等因素会对农户选择外资品牌种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①跨国种业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在国内种子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背后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及规模化研发效率。国内种子企业应对并购的前提是企业研发能力足够强大,现阶段可能的途径是做到国内种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②通过对56家国内种子骨干企业经营绩效比较及实证分析后认为:科研投入增加确实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能够实现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目的,但如何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研发能力还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措施,简单的增加投入效果不一定最好,如何优化、完善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是企业及政府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③当前的科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环境下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相结合是未来科企合作的新方向。④基于对影响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后发现,随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的玉米种子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假种子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外资品牌种子在国内种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乡农技站的推荐或号召对农户选择行为会产生影响。上述结论能部分解释作为外资品牌代表的“先玉335”推广面积迅猛增加的原因,那就是在保证种子品质的基础上做好产权保护及品种防伪工作,积极拓展品牌宣传渠道,针对玉米种植大户开展一对一重点服务。相反,国内种子企业在上述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以上研究发现对种业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是:一是继续推动种业市场改革,建立“公平、透明”的种业市场环境。二是探索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的新机制。三是积极开展科企合作交流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四是加大基层种子监管力度,加大对制售假种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于当前的我国种业市场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可喜的是政府及时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外资的进入应客观地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而不应该增加太多个人臆断,重要的是集所有力量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品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力,维护粮食安全。

史蕾[8](2015)在《论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农业提高产量和改良农作物品质的内在原因。种子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因此,加强种子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激励农业领域的科研,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促进我国农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种子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产权逐渐成为种业竞争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种子产业科研体制仍处于改革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然薄弱,因此,种子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层出不穷,暴露出我国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漏洞。比如,我国种子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理论研究体系、种子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模式传统而且单一、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等。因此,在农业种子生产、经营、科研、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安全保障方面,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种子侵权法律问题研究以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调研实践为基础,结合农学、法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理论,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文在论述和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提高可操作性,为保障种子知识产权、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结合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种子侵权以及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概述种子侵权的内涵和种类,介绍种子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二是阐述种子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引出对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界定,并提出在种子产业链的不同阶段所应保护知识产权的重点;三是通过研究我国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种子侵权现象泛滥的原因;四是利用比较法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从而获得启发;五是通过跨部门法研究,提出完善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构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明确以何种权利保护体系规制种子侵权行为,将遏制侵权行为的措施上升到知识产权法的高度,并增加相应的刑法罪名,从而加大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杨虎[9](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马永静[10](2010)在《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研究》文中认为新型种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及改制的逐级推进,已打破了国有种子公司在中国种子市场中原有的垄断地位,国有种子公司挑战和机遇并存。对国有种子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和发展思路的研究,应放到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济宁市作为山东省粮食的主产区,其国有种子企业经营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新型种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壮大、提高改制后国有种子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营销学、农业现代化等有关理论。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济宁市农业、种业和种子企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通过对济宁市农业资源与生产现状的分析研究,了解到济宁市有充足的土地、劳动力等农业资源和广阔的作物种植面积,为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其次阐述了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的改制情况,并分析研究了现存5家国有种子公司及26家民营种子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存在体制不顺、育繁销脱节、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另外前期的改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第三,选择了国际种子公司先锋种业、济宁市改制国有种子公司祥丰种业及前期成功扭亏为盈的A公司作为案例,研究他们的经营、管理等模式,总结经验、得出启示。提出推进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改革要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为原则,分步骤实施。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推进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改革的对策建议:首先要持续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其次针对济宁市种业市场存在问题,制定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有效监管和强化保障等针对性措施;第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改制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第四,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打造种子产业链;最后,针对国外种业的入侵,采取巩固优势市场、打造名优品牌、优势互补、逐步缩短差距,展开反击的策略。

二、吉林省种子行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种子行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3)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种子行业的重要性
        (二)国内种业的面临的挑战
        (三)河南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二、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三、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四、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五、互联网视角下的种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种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种业市场价值持续增长
        (二)全球种业垄断加剧
        (三)生物技术由转基因向基因编辑方向创新发展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种业发展历程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三)国内种业发展最新事件
        (四)“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第四章 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历程
        (一)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历程
        (二)河南省小麦生产历程
    二、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
        (一)河南常年种植小麦品种繁多
        (二)河南小麦生产成本有所下降
        (三)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情况
        (四)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五)河南小麦种业成就丰富
第五章 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力与国内巨头差距大,需培育大型种业创新型企业
    二、河南种业市场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
    三、河南小麦种业市场集中度高度分散
    四、品种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五、“互联网+种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对此知之甚少
    六、河南农业保险有待提升
    七、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落后、施肥技术不科学
第六章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种业发展经验
        (一)美国现代化育种技术与市场管理
        (二)日本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与种子产业发展
    二、国外种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一)美国案例启示
        (二)日本案例启示
第七章 河南省种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建设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互联网种业行业规范
    二、用产品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三、加快推进科研机制体制创新,强化产学研结合
    四、建立科学的晋升奖励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五、大力发展“互联网+种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
    六、鼓励农资产业融合,建立联盟合作机制
    七、实现规模化经营,坚持绿色发展
    八、增加农业保险赔偿范围,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一)河南小麦种业越来越强
        (二)河南种业存在问题
        (三)可借鉴国外种业的发展经验
        (四)针对河南种业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系统认识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2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特征
    2.3 我国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2.4 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
    2.5 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系统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一般方式
    3.1 种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服务
    3.2 种业发展的商业银行服务
    3.3 种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
    3.4 产业链视角下的评价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业上游的金融服务模式:知识产权资本化视角
    4.1 种业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内涵特征
    4.2 种业上游主体特征与金融需求分析
    4.3 种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4 种业知识产权资本化定价方法
    4.5 种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和证券化融资模式
    4.6 案例分析——以顺鑫农科为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种业下游的金融服务模式:种业保险视角
    5.1 种业保险视角下种业下游金融服务的内涵特征
    5.2 种业下游主体特征与金融需求分析
    5.3 种业下游主体金融服务的种业保险险种创新模式
    5.4 种业下游主体金融服务的保险——信贷联动模式
    5.5 案例分析——以隆平高科为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种业全链的金融服务模式:平台组织视角
    6.1 平台组织视角下种业全链金融服务的内涵特征
    6.2 种业全链主体特征与金融需求分析
    6.3 大型种子企业财务公司模式与种业全链平台众筹模式
    6.4 平台组织优化视角下种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模式构建
    6.5 平台组织视角下种业全链金融服务模式共生机理
    6.6 案例分析——以爱种网为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5)甘肃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
        1、政府大力支持
        2、完善的资本市场
        3、银企关系密切
        4、发达的风险投资
        (二)日本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
        1、政策性金融支持
        2、银企关系密切
        3、风险控制
        (三)经验总结及启示
        1、发挥政府的关键性作用
        2、建立密切的银企关系
        3、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渠道并均衡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计量分析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1、指标的选取
        2、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不足
    六、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金融支持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金融需求
        1、战略性
        2、新兴性
        3、产业化
        4、成长性
        (二)甘肃省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1、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分享高回报
        2、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
        3、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激发自身的创新
第三章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重点领域优势突出
        (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
        (四)加快产业集聚
    二、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财政投融资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足
        1、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偏弱
        2、R&D投入力度偏弱且地区差异悬殊
        (二)直接投融资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足
        1、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小
        2、公开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融资能力较差
        (三)间接投融资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足
        1、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支持力度小
        2、金融创新不活跃,科技金融合作薄弱
第四章 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果评价
    一、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二)研究工具
        1、PCA分析介绍
        2、DEA模型介绍
        (三)结果分析
        1、PCA结果分析
        2、DEA模型测度结果分析
    二、金融支持方式对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影响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指标选取
        1、研究假设
        2、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二)回归结果及结论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敦煌种业为例
    一、敦煌种业概况
        (一)敦煌种业发展情况
        (二)案例选取原因
        1、行业层面
        2、企业层面
    二、敦煌种业金融支持分析
        1、敦煌种业融资构成
        2、敦煌种业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支持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一)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支持效率
        (一)推进金融组织机构与产品创新
        (二)构建适合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评级授信体系
    三、加快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改善企业的投融资环境
        (二)推进金融体系的多层次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第二节 选题国外、国内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第二节 农业信息的内容及特点
    第三节 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农业信息化建设简述
第二章 宁夏原种场的现状及应用分析
    第一节 宁夏原种场简介
    第二节 宁夏原种场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宁夏原种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第四节 宁夏原种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第五节 宁夏原种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第六节 宁夏原种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宁夏原种场管理流程优化
    第一节 宁夏原种场现阶段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存在问题分析
    第二节 宁夏原种场的管理制度流程的优化
第四章 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准则
    第二节 结构设计
    第三节 宁夏原种场生产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第四节 数据库建设
    第五节 系统运行与维护
    第六节 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第五章 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1.2.2 与种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种业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2.1.1 世界种业发展历程
        2.1.2 世界种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发展
        2.2.1 中国种业发展历程
        2.2.2 中国种子市场规模
        2.2.3 中国种业发展及研发特征
        2.2.4 中国种子贸易概况
        2.2.5 中国种业市场中的跨国种业公司
    2.3 中国的种业发展政策
        2.3.1 关于促进中国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2.3.2 关于外资进入国内种业市场的政策法规
        2.3.3 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及评价
    2.4 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跨国种子公司并购行为及影响机制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研究及综述
    3.3 跨国种业公司进入影响机制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基于利润函数的经济学分析
    3.4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 我国种子企业经营绩效及比较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国内骨干种子企业及经营状况
        4.2.1 研究对象及企业的基本情况
        4.2.2 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经营绩效
    4.3 影响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分析
        4.3.1 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4.3.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3.3 研究发现和政策含义
    4.4 国内典型种子企业案例剖析与经验借鉴
        4.4.1 中种集团典型案例分析
        4.4.2 隆平高科典型案例分析
        4.4.3 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小结
第五章 我国种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我国种业科企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5.2.1 传统科企合作模式
        5.2.2 现代种业合作模式
    5.3 产学研合作联盟相关理论
    5.4 种业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5.4.1 产学研合作联盟——“1+5”玉米联合体产生背景及现状
        5.4.2 “1+5”玉米联合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5.4.3 小结
    5.5 政策含义
第六章 玉米种植农户品牌选择行为及影响分析
    6.1 背景及相关研究
    6.2 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6.3 影响农户外资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统计分析
    6.4 影响农户外资品牌选择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研究发现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论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植物新品种权的探讨
        1.2.2 关于专利权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
        1.2.3 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研究
        1.2.4 探析种子法存在的不足
        1.2.5 关于种子法制管理工作、法律体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2章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概述
    2.1 种子知识产权的界定
        2.1.1 种子知识产权的内涵
        2.1.2 种子知识产权的范围
        2.1.3 种子知识产权的特点
    2.2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界定
        2.2.1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内涵
        2.2.2 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及意义
    2.3 种子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
        2.3.1 育种阶段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2.3.2 种子繁殖和营销阶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4 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
第3章 我国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3.1 种子侵权现象广泛存在
        3.1.1 种子侵权的内涵
        3.1.2 种子侵权行为的种类
        3.1.3 种子侵权现象的普遍性
        3.1.4 种子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3.2 我国现行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3.2.2 刑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3.2.3 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4章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和相关案例
    4.1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漏洞
    4.2 相关案例
第5章 国外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状况和借鉴
    5.1 发达国家的保护状况
        5.1.1 美国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5.1.2 日本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5.2 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状况
        5.2.1 波兰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5.2.2 印度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5.3 国外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经验的启示
        5.3.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
        5.3.2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5.3.3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种子科技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6章 完善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构想
    6.1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弥补立法空白
        6.1.1 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6.1.2 以专利法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6.1.3 以商业秘密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6.1.4 以刑法为视角提出关于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6.2 完善种子品种审定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市场监管
    6.3 加强知识产权普法教育,提高农民购种的安全意识
    6.4 严格执法,严打种子侵权、制假售假行为
    6.5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6.6 建立种子协会,以行规会约有效补充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种子公司经营特点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国有种子公司
        1.3.2 私营种子公司
        1.3.3 国有企业改制
        1.3.4 种植业种子标准化
        1.3.5 育繁销一体化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济宁市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2.1 济宁市基本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行政区划
        2.1.3 人口与劳动力
        2.1.4 经济水平
    2.2 济宁市农业自然资源分析
        2.2.1 气象要素
        2.2.2 水资源
        2.2.3 生物资源
        2.2.4 土地资源
    2.3 济宁市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2.3.1 产业结构
        2.3.2 农业产值
        2.3.3 农业生产
        2.3.4 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2.3.5 经营模式
3 济宁市种子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1 济宁市种子常年用量
    3.2 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改制情况
        3.2.1 向种子管理机构转化
        3.2.2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改制
        3.2.3 未改制的国有种子公司
    3.3 国有种子公司现状
    3.4 民营种子公司现状
    3.5 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管理落后,体制不顺
        3.5.2 育繁销脱节
        3.5.3 抗风险能力弱
        3.5.4 改制遗留问题
4 案例研究
    4.1 美国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
        4.1.1 发展历史和近况
        4.1.2 措施与经验
        4.1.3 启示
    4.2 济宁市嘉祥县祥丰种业有限公司
        4.2.1 历史和近况
        4.2.2 改制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4.2.3 启迪
    4.3 种业上市公司A
        4.3.1 历史与现状
        4.3.2 途径与经验
        4.3.3 启示
5 济宁市推进国有种子公司改革的总体思路
    5.1 发展目标
    5.2 基本原则
    5.3 步骤
6 推进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持续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改制遗留问题
        6.1.1 持续有效实现政企分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6.1.2 清理生产经营资格,从准入上确保改制的有效性
        6.1.3 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做好善后工作
    6.2 针对济宁种业市场存在问题,制定有效措施
        6.2.1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种子管理机构
        6.2.2 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
        6.2.3 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6.2.4 强化保障措施
    6.3 改制后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6.3.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6.3.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6.3.3 加大科研投入和新品种开发力度
        6.3.4 构建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6.4 促进种子企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种子产业链
        6.4.1 推进企业育繁销一体化经营
        6.4.2 企业之间促进联合
        6.4.3 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与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6.4.4 建立行业信息交流平台
    6.5 应对外来竞争策略
        6.5.1 巩固优势市场
        6.5.2 多形式联合,打造名优品牌
        6.5.3 与外企合作,优势互补
        6.5.4 利用产业政策,缩短差距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吉林省种子行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3]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帅.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4]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研究[D]. 张国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5]甘肃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胡翠.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6]宁夏原种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研究[D]. 李炘雨. 宁夏大学, 2016(02)
  • [7]开放环境下中国种业发展研究[D]. 张宁宁.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论种子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D]. 史蕾. 吉林财经大学, 2015(03)
  •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济宁市国有种子公司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研究[D]. 马永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吉林省种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