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一、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1](2021)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联用替罗非班两种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示靶血管病变明确并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的3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非ST段抬高心梗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随机分为对照组A(49例,PCI术)、观察组A(53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随机分为对照组B(48例,PCI术)、观察组B(50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心梗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50例,PCI术)、观察组C(52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六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六组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脏功能指标(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78%、6.00%、5.76%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10.20%、8.32%、1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观察组A与对照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A和观察组C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降(P<0.05),且观察组A和观察组C各组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小时观察组B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B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B(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A与对照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术前的BNP、LVEF及LVEDD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随访时,六组患者的BNP和LVEDD有所降低,LVEF有所升高,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BNP和LVEDD皆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LVEF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A较对照组A在BNP、LVEF及LVEDD指标上的改善更明显(P<0.001)。4.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的总发生率9.43%、6.00%、9.62%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16.32%、16.66%、1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皆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7.55%、8.00%、9.61%皆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4.08%、4.16%、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相比,次要出血、主要出血及致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六组的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水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BNP、LVE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替罗非班能够减少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与AMI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郭宝亮,李占鲁[2](2021)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状动脉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医院行PCI的ACS患者143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6%,67/72)明显高于对照组(81.69%,58/71),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8.33%,6/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4%(17/7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临床症状、冠状动脉血流及预后。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4](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郝一莼[5](2021)在《老年复杂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种疾病,并且老年患者体质衰弱、临床表现不典型、脏器功能减退等各种因素均增加冠心病的治疗风险。正因为病情的复杂性,既往研究多忽视老年群体。CAMI研究表明,老年ACS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尤其直接PCI安全有效,与无再灌注治疗相比显着降低死亡率1。目前,老年冠心病患者多支冠脉血管病变行PCI治疗的血运重建程度是否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之类的报道非常少。更缺乏大规模中国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单中心大样本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2年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互相探索讨论血运重建程度对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中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 152例≥60岁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按年龄分为60~64岁组(n=465例)、65~69岁组(n=315例)、70~74岁(n=223例)和≥75岁(n=149例)4个年龄组,并排除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史、冠脉单支病变的患者。研究人群随访2年。研究的主要终点被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t检验和卡方检验用于比较基线数据。Kaplan-Meier方法用于比较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用于比较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两年预后。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35例(46.4%)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有9.5%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有14.7%发生MACCE。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完全血运重建组MACCE显着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HR=0.697,95%CI:0.493~0.986,P=0.041);亚组分析显示,ACS 患者(HR=0.647,95%CI:0.419~0.998,P=0.049)和双支病变患者(HR=0.386,95%CI:0.158~0.946,P=0.037)在完全血运重建中获益更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完全血运重建中并无明显获益(HR=0.774,95%CI:0.434~1.379,P=0.384)。结论:完全血运重建是60岁以上老年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长期MAC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ACS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获益更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完全血运重中无获益。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年龄≥60岁的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分为STEMI和NSTEACS两组,并排除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病史的患者。随访两年患者并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用t检验、皮尔森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基线资料间的比较。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调整基线资料的不平衡因素。并用Cox回归方法比较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LVEF、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TEMI(n=540)和NSTEACS(n=2314)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着。2年随访结果显示,与NSTEACS相比,STEMI患者全因死亡(4.3%vs.1.6%,p<0.001)、心原性死亡(2.8%vs.0.8%,p<0.001)和 MACCE(16.1%vs.12.5%,p=0.025)风险显着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原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无显着差异,STEMI也不再是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着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ACS类型不影响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亚组的全因死亡风险。结论:(1)STEMI患者2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风险均无显着差异;(2)STEMI是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3)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高于男性。(4)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高龄患者ACS类型与死亡风险不相关。

陈粤玲[6](2020)在《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临床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及时救治对降低其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但国内外ACS的救治延迟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ACS的救治延迟主要分为两大因素:就医延迟及院内延误。就医延迟指的是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包括决定就医的时间及转运过程的时间延迟。而院内延误指的是患者到达就诊医院大门至接受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国际上常以入门-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作为评估ACS患者的救治是否发生院内延误的关键指标,代表了医疗机构的院内急救能力。深圳有着年轻化、人口密度大、社会节奏快、竞争大、压力大等特征。据调查显示,深圳市的血管疾病近年来一直呈高发态势。为了解深圳市ACS的患病情况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为AC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此调查。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主要疼痛部位、合并症、诱发因素、生命体征情况;(2)来院方式、就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3)患者的就诊方式、就诊医院级别以及就诊时间节点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者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ACS亚型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ACS患者就医延迟和D2B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734例ACS的患者资料。其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693(40.0%)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282(1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59(43.7%)例。患者中,男性共1333(76.9%)例,女性共401(23.1%)例,各年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X2=120.4,P<0.00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9±13.0岁),低于女性(68.3±11.0岁)(t=-14.230,P<0.001)。男女比例在青年组(<40岁)(16.7:1)最高,高龄组(≥80岁)比例最低(1.4:1)。2.ACS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持续性胸闷/胸痛,青年组比例最高为74.5%,老年组的比例最低为58.9%(X2=37.618,P=0.004)。不同类型、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中,心前区疼痛的占比都是最高的(50%以上)。各类合并症中,高血压的比例为49.3%,高血脂为16.9%,糖尿病为21.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合并症的比例增高。3.64.9%的患者能够在发病6小时以内到医院就诊,16.4%的患者是超过24小时到医院就诊。6小时内获得首次医疗接触的患者中,STEMI患者占比最高(X2=59.744,P<0.001)。66.8%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其中68.1%的NSTEMI及90.5%的UA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而STEMI患者选择转院(56.1%)的较多(X2=422.697,P<0.001)。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出院,院内病死率仅为1.4%。在不同类型ACS患者中,STEMI患者病死率最高,为2.7%(X2=15.736,P<0.001)。4.STEMI、NSTEMI患者的住院天数中位数均为5天,高于UA患者的4天(P<0.001)。STEMI患者平均住院花费中位数为53997.77元、NSTEMI患者为48507.86元,均高于UA患者的29391.14元(P<0.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冠心病史的患者较无冠心病史的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增加了30.6%(OR=1.306,95%CI:1.058-1.613);STEMI患者较UA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40.4%(OR=0.596,95%CI:0.483-0.736);患者选择就医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增加了1.296倍(OR=2.296,95%CI:1.87-2.819);呼救120较自行来院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82.7%(OR=0.173,95%CI:0.083-0.36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每延长1分钟,出现D2B延误的可能性分别增加5.3%(OR=1.053,95%CI:1.029-1.077)、3.7%(OR=1.037,95%CI:1.005-1.070)及8.6%(OR=1.086,95%CI:1.063-1.109);就医延迟的患者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较就医及时患者增加1.197倍(OR=2.197,95%CI:1.210-3.990);接诊方式中:急诊(转诊)较急诊(自行来院)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减少了64.4%(OR=0.356,95%CI:0.219-0.579)。结论1.ACS男性的发病人数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更年轻。2.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心前区的持续性胸闷/胸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不典型。3.相较UA患者,STEMI与NSTEMI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相应增加。4.ACS患者的类型、就诊方式、冠心病史、就诊医院级别对患者就医延迟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5.STEMI患者的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就医是否及时、接诊方式对D2B延误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郭成[7](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韩文博[8](2020)在《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冠心病防治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症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风邪的重要性,从风论治冠心病也具有确切疗效,然而有关风邪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有限,探索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对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对现代文献中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以风速和炎症因子为切入点,探讨风邪可能的实质内涵及风邪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索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为冠心病高危人群识别和预警模型构建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与从风论治冠心病相关的现代文献,对证候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收集铜川地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住院冠心病病例,及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数据,着重分析风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探讨外风与风速、心血管事件的内在联系。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两组病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hs-CRP、IL-6、MMP-9、GDF-15的浓度进行对比,探讨内风与炎症因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内在联系。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对比两组的中医证候计分及症状、舌象、脉象特点,总结出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并通过ROC曲线评估风邪临床表征的诊断效能;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纳入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进行随访,分析风邪临床表征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595篇,最终纳入20篇文献。从风论治冠心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风邪侵袭最常见的病位为心络;治疗冠心病常用风药为黄芪、川芎、羌活、威灵仙、芍药、葛根。2.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纳入650例冠心病患者,男、女性各325例,总体平均年龄69.34岁。结局方面,650例患者累计发生心血管事件754次,相对于低风速(0.70-1.90 m/s),中等风速(2.00-2.60 m/s)条件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着增加,OR 3.29(95%CI 1.49-7.26);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当风速小于2.3 m/s时,随着风速增高,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OR2.58(95%CI 1.13-5.89)。3.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7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应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最终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各57例进入统计分析。总人群平均年龄62.35岁,男性占比72.81%。结局方面,hs-CRP、IL-6、GDF-15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曲线拟合结果显示,MMP-9>1200 ng/ml 时增加 ACS 风险,OR 1.004(95%CI 1.000-1.007)。4.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平均年龄62.68岁,男性153例,女性62例。对比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临床表征,结果显示,两组在头痛、弦脉、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数、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方面差异显着(P<0.05),可作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加入风邪临床表征的模型在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优于基础模型,两种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显着(P<0.05)。5.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15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例。随访结果显示,共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失访13例,最终纳入分析202例。相对于无风邪临床表征组,各风邪临床表征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加,组间有一定差异(P=0.05),其中同时具有4种风邪临床表征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1.风邪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密切相关且最易侵袭心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是从风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治法。2.异常风速作为外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炎症因子则可能是内风致病的核心要素之一。3.异常风速、炎症因子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4.“头痛”、“脉弦”、“2个以上心绞痛部位”、“2种以上心绞痛性质”是冠心病风邪致病的临床表征,这些临床表征显着增加了 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随永刚[9](2020)在《80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是80岁以上老人入院常见的原因,但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少,对于高龄NSTEMI患者最优治疗方式也一直备受争议。本研究为了探索80岁以上NSTEMI高龄患者是否可以从介入治疗获益。方法:本研究连续回顾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岁以上NSTEMI患者,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190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所有患者被分为保守治疗组(n=69)和介入治疗组(n=121)。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并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预后和死亡情况。建立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患者死亡为主要研究终点,再次入院和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为次要研究终点,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治疗策略和死亡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比较分析两组高龄患者的生存率情况。考虑到混杂因素的影响,使用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IPTW)进行对变量校正分析,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结局事件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发现介入治疗组死亡率为1 7.4%,保守治疗组死亡率为42.0%,介入治疗组死亡率远远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介入治疗组患者再入院率为14.9%,保守治疗组的再入院率7.2%,介入治疗组再入院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然而差异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21)。两组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梗死发生率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利尿剂使用率41(59.4%),显着高于介入治疗组33(27.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肌酐水平(OR=1.01,95%CI:0.10-1.03,P=0.05)和利尿剂的使用(OR=3.65,95%CI:1.56-8.53,P=0.003)与高龄NSTEMI患者是否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通过构建4个多元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保守治疗组死亡率分别是介入治疗组的3.45倍(95%CI:1.77-6.75,P=0.0003;不进行校正因素);3.02 倍(95%CI:1.52-6.01,P=0.0017;校正性别与年龄),2.93 倍(95%CI:1.46-5.86,P=0.0024;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贫血因素),2.47倍(95%CI:1.20-5.07,P=0.0137;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心肌梗死史、CABG史,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肾功能不全等因素)。IPTW调整后,结果表明保守治疗组患者死亡发生率是介入治疗组的2.71倍;而两组间再发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和再次入院等次要终点的发生率都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存活率显着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与保守治疗策略相比,介入治疗策略能明显降低80岁以上NSTEMI患者死亡率,但两组之间再次入院和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策略更适合中国的NSTEMI高龄老年患者。

安伟明[10](2020)在《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因ACS于青海红十字医院导管室行PCI治疗的3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通常通过Judkins法进行,对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评估,根据TIMI血流分级情况进行分组,若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2级,即为慢血流或无复流组,若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2级,极为正常血流对照组。依据血流分级进行分组后,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共计31例,余下279例为正常血流组。对各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正在吸烟或一年内吸烟、放置支架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以上临床资料的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相关临床资料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TG检测值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肌钙蛋白、肌酐、血红蛋白等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等指标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慢血流-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造影剂用量、发病-球囊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发病-球囊时间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显着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下术中使用术中使用支架数量、等指标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对比,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正在吸烟或一年内吸烟、支架放置、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术中使用支架总长度、造影剂用量、发病-球囊时间均是慢血流-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ACS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造影剂用量、吸烟史、支架放置、TG检测值、血尿酸首次检测时间检测值、发病-球囊时间等,因根据以上因素对患者PCI手术的相关潜在威胁进行避免,进而降低患者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风险,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提供保障。

二、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3 实验室检测
    4 疗效评定
        4.1 无复流现象的评价
        4.2 出血事件根据REPLACE-2 研究出血评分标准分为非致命性出血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结果比较
    3 比较各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
    4 比较各组患者的BNP、LVEF及 LVEDD
    5 比较各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
    6 比较各组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
    7 比较各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
    8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2)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判定标准
        1.3.1 疗效判定标准[5]
        1.3.2 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标准[14]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2 两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
    2.3 两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治疗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
    2.4 两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不良预后发生情况
3 讨论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5)老年复杂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老年多支冠脉病变血运重建程度对远期预后影响的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研究终点
        1.4 定义及分组
        1.5 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2.2 生存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对老年患者行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手术方法
        1.2 资料收集
        1.3 分组及临床事件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点及造影情况
        2.2 生存分析
        2.3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2.4 亚组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冠心病治疗研究进展
    1. 急性冠脉综合征
        1.1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2. 稳定性冠心病
    3. 老年复杂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TEMI多支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进展
    1. 早期不推荐首次PCI过程中治疗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V)
    2. 完全血运重建可获益
    3. 血运重建时机选择
    4. 心原性休克病人不推荐NON-IRV同期血运重建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3.3 ACS患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3.4 不同年龄段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3.5 ACS患病与季节和月份的关系
    3.6 不同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3.7 不同类型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3.8 不同类型ACS与不同合并症的关系
    3.9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疼痛部位的分布
    3.10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诱发因素的分布
    3.11 不同类型ACS来院方式的分布
    3.12 不同类型ACS急性发作时基本生命体征的分布
    3.13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急性发作后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的分布
    3.14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首次医疗接触时间ACS的转归
    3.15 是否患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3.16 是否患N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3.17 AC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3.18 STEMI患者D2B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3.19 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分布特点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季节和时间特点
    4.3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同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4.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特点
    4.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4.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就诊时间
    4.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转归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相关因素
    4.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4.9 急性冠脉综合征就医延迟情况及相关因素
    4.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2B延误情况及相关因素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风邪实质研究进展
        1 对外风实质的认识
        2 对内风实质的认识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气象因素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1 风速对冠心病的影响
        2 气温对冠心病的影响
        3 气压对冠心病的影响
        4 湿度对冠心病的影响
        5 日照时数对冠心病的影响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1 C反应蛋白(CRP)
        2 白细胞介素-6(IL-6)
        3 白介素-1β(IL-1β)
        4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5 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基于现代文献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证治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外风与心血管事件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内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横断面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前瞻性队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80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4 引言
    4.1 背景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实施的基本原理
5. 研究目的
    5.1 主要研究终点
    5.2 次要研宄终点
6. 研究计划流程
    6.1 总体研究设计
    6.2 研究终点
    6.3 研究流程图
7. 纳入排除标准
    7.1 入选标准
    7.2 排除标准
8. 研究指标
9. 统计学方法
10. 结果
    10.1 基于保守治疗及介入治疗高龄NSTEMI.患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10.2 两组高龄NSTEMI患者出院用药情况
    10.3 高龄NSTEMI患者预后结果分析
    10.4 多因素回归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
    10.5 Cox回归分析高龄NSTEMI患者治疗方式与死亡的关系
    10.6 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加权调整后两组髙龄NSTEMI 患者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结局分析
    10.7 高龄NSTEMI患者Kaplan - Meier生存曲线
11. 讨论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综述
    References
15. 致谢
16. 个人简历

(10)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常规措施
        2.2.2 分组方法
        2.2.3 手术方案
        2.2.4 临床指标检查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对比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对比各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3.3 对比各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
    3.4 对比各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
    3.5 慢血流-无复流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一、 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1.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
        2.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机制
        2.1 冠脉微血管栓塞
        2.2 缺血相关性损伤
        3.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防治
        3.1 他汀类药物
        3.2 血管扩张药物
        3.3 抗血小板药物
        3.3.1 氯吡格雷
        3.3.2 替格瑞洛
        3.3.3 血小板受体抑制剂
        3.4 冠脉内溶栓药
        4. 器械疗法
        4.1 直接PCI手术
        4.2 近端、远端保护装置
        4.3 血栓过滤装置
        4.4 血栓切除术
        4.5 血栓抽吸
        5. 正在进行的研究
    二、 ACS患者指标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相关性研究
        1. 炎症与冠状动脉疾病
        1.1 中性粒细胞
        1.2 淋巴细胞
        1.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2. BNP
        3. CD4+T评分
    三、 ACS评分系统
        1.1 GRACE危险评分
        1.2 TIMI危险评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一、 基本情况
    二、 学习工作经历
    三、 发表文章

四、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D]. 郭敏. 青岛大学, 2021
  • [2]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及预后的影响[J]. 郭宝亮,李占鲁.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5)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5]老年复杂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影响的研究[D]. 郝一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D]. 陈粤玲. 汕头大学, 2020(02)
  • [7]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风邪实质探讨及冠心病风邪临床表征研究[D]. 韩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80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D]. 随永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青海地区ACS患者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安伟明. 青海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