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阵显示设备的波形显示算法

点阵显示设备的波形显示算法

一、点阵式显示器件波形显示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柱[1](2020)在《基于时间同步的直流充电桩双芯电能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实现电能替代的重要举措,对于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直流快充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正逐渐取代交流慢充,因此,直流计量方式必将成为其贸易结算的必然趋势。目前应用在直流充电站的直流电表存在诸多问题,如软硬件一体化、法制计量与非法制计量部分互相干扰、不支持远程升级,在线检测、时钟电池欠压频繁发生、扩展功能有限、无法满足分时电价、电网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等。因此,基于IR46国际标准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同步的双芯(TSDC)直流电能表,采用计量芯和管理芯独立、各功能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使得法制计量部分与非法制计量部分互不干扰;将GPS/北斗系统串口时间信息用IRIG-B码解码对电表进行校时;GPS/北斗系统产生的1PPS秒脉冲对电表内部RTC晶振校频,同时还触发计量芯与管理芯实现电能精确计量功能;最后将电能数据以“绝对时间+电能值”的结构体形式存储在内存中。该设计方案不仅解决了电表法制计量与非法制计量部分互相干扰和时钟欠压问题,还支持远程升级和在线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直流电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结合国内外直流电能表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制定了 TSDC直流电能表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介绍了 TSDC直流电能表关键技术,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介绍了双芯电能表的结构功能设计,最后根据直流电能表检定规程对样机进行基本误差测试、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TSDC直流电能表满足规程要求。

闫晓光[2](2020)在《便携式生化传感器高精度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生化传感器是生化检测的重要前端传感元件,主要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生物医疗检测等领域。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是一种半导体生化传感器。相比于同类型的传感器,LAPS具有结构简单、准确性高、响应速度快、可进行光寻址等优点。但是,由于环境噪声干扰、半导体晶格缺陷、调制光源波动等因素,影响了LAPS的检测精度和信噪比。因此,本文重点针对提高LAPS检测精度和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相位检波的高精度检测技术。另一方面,LAPS检测系统在小型化和集成化方面还急需改进,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为了克服LAPS检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相位检波的LAPS检测技术。通过将LAPS输出的光电流信号分别与两路正交信号相乘,并经低通滤波器提取直流分量后做除法运算,从而获得LAPS输出信号的相位信息。本文分别介绍了借助Lab VIEW软件设计和PCB硬件设计实现该检测技术的方法。2.为了验证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技术在LAPS检测领域应用的正确性,搭建了以Lab VIEW为数据处理平台,数据采集卡为核心的LAPS检测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检测系统的实现方法,在该检测系统下完成了传统检测方法和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并对LAPS的选择识别性进行了验证。3.为了实现LAPS检测系统在传感、检测和显示部分的一体化,解决LAPS检测系统在小型化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设计了以FPGA和ARM为核心的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首先介绍了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对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在该检测系统下,完成了对4 cm×4 cm矩形LAPS上256点处被测物质的空间浓度分布检测。本文提出的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技术运算量小且易于实现,应用该检测技术提高了LAPS的检测精度和灵敏度。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方法比传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7 m V/p H,精度提高了14.9 mp H,信噪比增加了8.2827 d B。本文设计的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对LAPS检测系统的小型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户建平[3](2020)在《基于公路冰雪路面实时检测的动态限速LED式标志系统研发》文中提出以新疆为典型代表的我国西北寒区冬季时间长,降雪量大,低等级公路里程长、占比大,积雪清理不及时,路面极易产生积雪、结冰等不利行车现象。驾驶人遇此类冰雪道路环境难以自主驾驭安全车速而导致常发各类交通事故,且交通管理者也常难于无执法依据可循。因此,对不同路面冰雪状态进行实时检测识别,并以动态限速标志牌的形式为驾驶人和交通管理者提供当前路面状态下的安全限速权限值尤显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冰雪路面状态检测识别方法的研究多聚焦于对地传感接触和多气象融合两种方式,而此类检测方式对检测电路集成精度要求较高并且经济投入大,对我国西北寒区广域分布的低等级公路不具有普适性;另外,我国现有公路限速仍以静态逆反光标志为主,若驾驶人在冰雪道路环境下仍按此限速行车,极易产生技术意义上的“超速”,因此,探究一种能够实时为驾驶人提供安全警示的点阵LED式动态限速标志牌技术,是实现驾驶人安全控速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低等级公路冰雪路面特征,根据超声波检测识别原理,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路面冰雪状态检测的点阵LED式动态限速标志系统,系统利用超声波收发模块实时检测路面冰雪状态,并将检测信息数据应用于安全车速V的数模算式,算出V值,进而显示至点阵LED式动态限速标志牌,以警示驾驶人该路面状态下的安全行车速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取低等级公路常见的三种典型冰雪路面状态:新积雪、压实雪板、冰板,并对其表面及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人、车、路三要素对三种状态路面进行安全驾驶车速建模,确立三种冰雪路面的安全驾驶车速值;对比分析现有冰雪路面检测识别方法,提出超声波检测识别方法,并对其应用可行性及相关物理参量进行分析;(2)依据超声波检测识别原理,建立超声波回波反射模型,差异化提取通过外场实验采集到的三种冰雪路面状态的反射回波波形及特征参量,进而分析确立了三种典型冰雪路面状态的回波幅值电压分别为:冰板电压>雪板电压>积雪电压;(3)根据三种冰雪路面状态的限速立值、超声波检测识别原理和系统安装应用需求,对系统硬件电路、软件程序及系统外围组件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软件Multisim对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达到了检测系统各部分功能设计的预期效果;(4)以静态限速标志设计为依据,对LED式动态限速标志面板结构进行基础设计,通过实验测试及光学模拟软件Trace/Pro对标志面板LED点阵光源照度分布均匀性验证及模拟分析,最后以动态限速标志中常有元素“8”字形LED点阵为具体实例进行软件模拟,验证了LED点阵限速标志的照度分布满足规范不均匀度不大于10%的要求,并对点阵LED式动态限速标志设计技术进行了总结。

蔡蓬勃[4](2019)在《矿用救援机器人音视频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环境错综复杂,气温升高,爆炸性混合物浓度增大,环境极其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发生冒顶和二次爆炸事故,救援队员贸然进入事故现场实施救援会对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研发可以替代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探测环境的矿用救援机器人对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课题来源于重庆多朋科技有限公司的ZRK矿用救援机器人横向课题。本文针对ZRK救援机器人定制设计一套音视频采集系统,以满足井下黑暗环境机器人的视觉和听觉需求,采集井下音视频数据并回传至救援指挥中心,为制定救援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对比不同的方案,最终选用了以S5PV210为平台的音视频采集方案。矿用救援机器人音视频采集系统以模块化思想设计,由处理器单元、视频单元、音频单元、通信单元和供电单元等组成。针对井下实际情况,视频单元采用高灵敏度、大尺寸1/2MCCD摄像头搭配波长为850nm的第三代点阵式红外LED的主动视频采集技术实现低照度视频采集,选用低功耗的TVP5150视频编码芯片对摄像头输出的PAL制式电视信号进行模数转化和亮色分离,输出标准的ITU-R BT601数字视频信号供S5PV210处理器压缩和远传;音频单元选用WM8960音频编解码器对电容式驻极采集的模拟电信号进行采样、量化和编码,通过IIS接口将数字音频数据传送给S5PV210处理器处理。供电单元设计了反接、瞬态抑制、过流和过压保护电路,采用“Buck+LDO”的方式实现电压的转换,降低功耗,提高系统稳定性。系统提供USB接口、串口和以太网/WIFI接口,方便数据的上传、下载和远传。系统电路安全按照本质安全技术原理设计,满足矿用电气设备的防爆要求。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音视频采集系统功耗小于7.5W,能够实现一般环境及全黑环境下的音视频的采集、处理、存储和远传,黑暗环境下可视距20m,满足矿用救援机器人音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目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阙梦婕[5](2019)在《基于FPGA的高级数字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其中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核心产业,更是不断更新技术、向前推进。实验课程在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过程中十分重要。传统的实验课程依赖实验箱进行教学,为了解决传统的实验箱项目固定、功能单一、通用性不高的弊端,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级数字电路实验系统,该系统结合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数字电路与EDA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可以同时满足大一到大四甚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包括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FPGA在一个实验系统上同时完成多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和设计,极大地节省了资源和成本,同时为更高要求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本文利用FPGA实现一个通用的综合实验平台,将实验软件化、数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本文使用DDS技术,实现了任意波形发生器作为实验的输入,通过DDS技术实现ASK、FSK、PSK、QPSK、MSK、QAM等调制信号的生成,完成多体制调制解调,同时在FPGA中实现信号卷积、数字滤波器等多门课程相关实验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涉及的实验内容,通过对实验原理的介绍,给出系统的整体设计;然后根据不同实验模块的需求进行FPGA芯片选型、外围电路配置,给出硬件设计方案;最后实现系统的FPGA设计,对系统进行仿真和测试。通过实际运行和测试,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满足要求。

张赟[6](2019)在《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文中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改变将引起血液的各项参数显着变化,因此在临床上血常规检测成为疾病检查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医院中,血常规数据基本由操作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样进行检测得出。传统的血液分析仪主要对血液中的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统计,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在此基础上需要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具备保养、质控、标定、打印等多种功能,并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嵌入式技术利用定制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控制有关执行装置部件,以实现血液分析过程的自动化需求,从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开发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对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参数数量和功能种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评估后,发现其存在着系统总体结构灵活性差、算法存在漏洞、功能不完善、通信方案不利于信息安全等不足。分布式控制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运行过程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依托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了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论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分布式控制系统与CAN总线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给出嵌入式技术应用到血液分析仪开发中的优势;接着总结血液分析所使用的检测原理,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进行评估,针对难以向已有液路系统添加新的测量反应装置的问题,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将需要添加的生化量测量装置作为分散的子系统并由管理级进行集中控制的方案,将整个血液分析仪分为控制级与管理级两个部分,并给出多种功能需求与相应性能指标需求;接着阐述了控制级的软件结构与检测功能的总体流程,针对原装置血细胞计数数据处理算法存在漏洞的问题,重新设计出有效的信号处理流程与基于库尔特原理的优化识别算法,并使用Matlab仿真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接着给出了管理级的分层化、模块化软件设计方案,介绍其基本功能的软件设计,并对质量控制与打印功能进行完善;还总结了CAN总线的基本通信原理,对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的CAN总线通信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对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保障信息安全;最后经过对三分类血液分析装置与C-反应蛋白测量模块的联合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表明整个系统满足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

李健[7](2018)在《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立靶精度在武器性能测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而对立靶精度最为直接的检测就是对其弹着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测量。常规的声学立靶测量系统要求弹道线垂直于预设靶面,当弹道线和预设靶面不垂直时,得到的测量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弹丸斜入射引起较大测量误差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弹丸斜入射条件下点阵式声学精度靶测量技术。本文首先研究了弹丸激波信号的相关特性,分析出弹丸激波信号中的几种干扰波形;利用二维弹丸激波模型,阐明了它在弹丸斜入射应用中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构建弹丸圆锥激波的三维曲面模型;分析了传统的由弹丸激波视速度vh构建的声学精度靶模型,并对T型声学精度靶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说明了传统声学精度靶在弹丸斜入射时存在的测量问题。构建了弹丸激波圆锥曲面的三维模型,并仿真验证了此圆锥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斜入射弹丸的仿真分析。根据弹丸圆锥激波曲面模型,推导出三种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数学模型,并在MATLAB中仿真分析了斜入射声学六点阵数学模型,仿真了弹丸速度、声速、时间、传声器位置误差对其定位精度的影响,充分验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斜入射声学精度靶测试系统的要求,搭建了斜入射声学精度靶测试平台,包含了弹丸激波信号处理模块设计,基于STM32时间采集和控制模块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利用此测试平台完成了多次模型实验,验证了此斜入射声学精度靶测试平台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研究了传声器位置的声学标定技术,可以提高传声器位置的测量精度,从而提高声学精度靶测量精度。进行了靶场试验,在靶场试验中布置了10m?10m的有效靶面,根据试验数据解算的弹丸坐标位置为(0.2142m,4.1463m)、俯仰角α为2.658度、水平角β为-0.252度,测量出斜入射声学六点阵模型解算的弹着点坐标和T型靶模型解算的弹着点坐标基本上相一致,测量的横坐标最大相差11.83cm,纵坐标最大相差17.92cm。验证了斜入射声学六点阵模型,可以很好地解算出斜入射弹丸的弹着点坐标、俯仰角α和水平角β,在保证传声器位置精确测量的条件下,模型能够解决弹丸斜入射时的声学精度靶测试问题。

董远航[8](2018)在《基于DSP的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高性能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是实现工业机器人稳定、高效运行的必备环节和关键技术。然而,目前国内交流伺服驱动器存在技术落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多数依赖于进口,从而限制了国内同类技术的深入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性能,本文设计一套基于DSP的伺服驱动系统,最终实现工业机器人的精确、稳定地控制。(1)伺服驱动理论及系统整体方案设计。在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简化模型的基础上,依次分析矢量控制算法及其SVPWM实现方式,设计系统的整体控制和通讯方案,从而为后续软件和硬件设计奠定基础。(2)伺服驱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以系统整体方案为基础,依次进行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电路设计。其中,控制单元部分以微处理器DSP为核心,实现逆变过程控制、反馈信号处理以及核心运算等功能。驱动单元部分以功率器件PS21869为核心,具体实现逆变过程、反馈信号采集以及相应的保护电路,并完成系统原理图和PCB设计。(3)伺服驱动系统软件设计。选择CCS作为下位机软件平台,对DSP进行编程实现,包括反馈信号的采集、矢量控制算法的实现、逆变过程的控制以及与下位机的通信等。以Labview为上位机软件设计平台,实现数据接收及处理,并计算得到电机位置和速度等参数。(4)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依次检测各单元模块的具体功能,进行整个系统通讯、检测和控制实验,最终实现电机位置的精确、稳定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伺服驱动系统可以实现电机位置的精确、稳定和无超调控制,达到系统预期要求。总之,本文通过设计一整套伺服驱动系统,实现了驱动电机位置的精确、稳定和无超调控制,从而为实现工业机器人六轴联动奠定了直接基础。

卫佳骏[9](2016)在《三路脉象采集系统和脉象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体脉象信号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理信息,传统中医就是从这些信号中提取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信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凭借经验为主的诊断方式需要做出改变。本文根据传统“三部九侯”的脉诊方式,立足于中医理论研制三路脉象采集系统,改进原本单路脉象仪区别于实际三指把脉的方式。本采集系统选用压阻式传感器,设计了加压模块、传感器位置调节机构和便携式手提箱,系统采用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作为控制核心,并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最终采集得到三路取脉压力信号,三路脉象波形信号。该系统结合了左右手采集,能够在C#语言编写的上位平台完成实时显示波形,数据保存,控制加压减压等操作。在脉象处理方面,将LMD方法运用到时频域的处理中,改进了预处理方法,并对LMD方法与EMD方法进行对比。提取了时域、频域、时频域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时域中改进了特征提取方法的鲁棒性,并在四种样本脉象,平脉、滑脉、弦脉、细脉中得到验证。运用LIBSVM分类方法结合K折交叉验证进行分类,最终平均准确率为93.75%。

刘敏伟[10](2016)在《汽车生产行业精益物流系统中AGV自动导引车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加工和整车制造的大国,已在汽车制造的规模上远远领先其他老牌的汽车制造国家。然而,工业化进步既要求是技术的进入,也要求是解放劳动力的进步。而我国将在2017间出现劳动力负增长状况,劳动力会出现短缺,人工成本将上涨,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环境保护费用的不断提高,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和汽车制造大国地位将面临挑战,也就是说解决不了上述矛盾,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就将失去竞争力,从而失去市场。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先进的技术上来找到突破口,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装置来替代工人的简单劳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早在70年代,美国就已开始将AGV系统用于工业制造,它作为一种可以用来代替搬运和装卸工人劳动的系统(涵盖多种技术,诸如机械、电子、光学技术等),能够不间断的完成物料输送。当前,如果配以计算机技术,则就形成了高效能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我国很多生产效率高的制造企业都在使用AGV。如长春柴油发动机,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广汽集团等都在总装线上进行对发动机的支撑、移动。特别是中国自主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在大部件的组装过程中,广泛使用了AGV,极大的降低了零部件对接、组装的失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和生产成本。国内目前在AGV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上主要还是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化应用,从自动引导车的行进路线上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固定路线,一种是无固定路线。后者由于其智能化对提供的协助不高,并能快速实现工作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到目前为止,无固定行进路线AGV自动引导车基本采用三种相结合的技术来实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图像识别,但不能对相关环境做较大改变,特别是控制系统要处理大量的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而且视觉导航对实时性的动作处理要求比较高;采用激光导引会产生精确性问题,这是由于来自外部的照明、物体颜色、材料的表面反射都对激光引导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采用记忆识别则会使得自动引导车过于死板或者相同的物体也会有视觉差,而产生不同的识别。但是,AGV在工业制造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普及性和认识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工业制造业企业沿袭过去的老的制造技术,使用过去旧的加工理念,对AGV的价值认识不足,或对AGV技术感到实现困难。基于此,本文作者在深入学习和实践后,重点研究AGV的硬件设计和系统实现,从算法设计和软硬件相结合的角度对AGV进行论述。本文论述中的AGV控制模式将不再是单一的集中控制模式,而是采用分布式控制模式,这样进行设计和实现的优点在于自动引导车的行进路线选择或其运行轨迹管理上具有较大灵活性,也便于监控。本文拟从生产物流系统和AGV软硬件设计两个主要部分进行设计研究:(一)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本设计为了能够实现在类似生产环境下参考通用,所以拟选定一种具备代表性的产品线,运用分析工具进行物流投送规划,然后建立能够推广的模型。之后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推演,检验系统运转节拍和调度能力,最后提出对AGV系统的结构和技术要求。(二)AGV系统的设计AGV系统的设计方面分软硬件两个部分,首先对MCU主控模块,电机驱动,速度检测等多个模块进行设计方案论证,然后对系统所涉及的主要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等进行具体的工作展开。具体包括了I2C模块,卡尔曼滤波,AD转换模块与DMA模块,PWM调速,系统滴答模块,控制算法程序,车载显示模块程序,寻迹模块,转速检测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等。

二、点阵式显示器件波形显示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阵式显示器件波形显示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间同步的直流充电桩双芯电能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TSDC直流电能表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参数设计
    2.3. 功能设计
    2.4. 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SDC直流电能表关键技术
    3.1. 直流电能计量方法
    3.2. 基于时间同步的电能计量技术
        3.2.1. GPS/北斗系统授时
        3.2.2. 电能表时钟管理方案
        3.2.3. 1PPS秒脉冲同步
    3.3. 直流电能表的双芯设计
        3.3.1. 计量芯与管理芯功能划分原则
        3.3.2. 双芯电能表结构设计
        3.3.3. 电源设计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SDC直流电能表硬件设计
    4.1. 硬件整体结构与设计
    4.2. 计量芯控制模块
        4.2.1. 信号采样电路
        4.2.2. 计量芯控制电路
        4.2.3. 数字隔离电路
    4.3. 管理芯控制模块
    4.4. GPS/北斗模块
    4.5. 电源模块
    4.6. 通信模块
    4.7. 存储模块
    4.8. 人机交互模块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TSDC直流电能表软件设计
    5.1. 软件整体结构与设计
    5.2. 计量芯模块软件设计
    5.3. 管理芯模块软件设计
    5.4. GPS/北斗模块软件设计
    5.5. 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5.6. 人机交互模块软件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误差分析与性能测试
    6.1. 基本误差分析
        6.1.1. 潜动试验
        6.1.2. 起动试验
        6.1.3. 电流电压精度测试
        6.1.4. 电能误差测试
    6.2. 性能测试
        6.2.1. 静电抗扰度试验
        6.2.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6.2.3. 浪涌抗扰度试验
    6.3. 功能测试
        6.3.1. 显示功能
        6.3.2. 事件记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产品硬件实物图及检测报告)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便携式生化传感器高精度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APS)工作原理及检测方法
    2.1 LA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LAPS的结构
        2.1.2 LAPS的工作原理
        2.1.3 LAPS基本电路模型
    2.2 LAPS的输出电流检测方法
        2.2.1 幅值检测法
        2.2.2 相位检测法
        2.2.3 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APS输出电流高精度检测技术研究
    3.1 LAPS的光电流信号影响因素分析
    3.2 正交相位检波高精度检测原理
    3.3 正交相位检波高精度检测实现
        3.3.1 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技术的软件实现
        3.3.2 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技术的硬件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APS的生化传感电路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
    4.2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生化传感电路系统设计
        4.2.1 基于传统检测技术的生化传感电路系统
        4.2.2 基于正交相位检波检测技术的生化传感电路系统
    4.3 生化传感电路系统的设计结果与对比分析
        4.3.1 LAPS的选择识别特性
        4.3.2 LAPS的频率响应
        4.3.3 LAPS的静态特性
        4.3.4 光照强度对LAPS检测结果的影响
        4.3.5 检测精度及其它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设计
    5.1 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架构
    5.2 关键模块电路设计
        5.2.1 最小系统的设计
        5.2.2 偏置电压控制电路
        5.2.3 电源管理电路
        5.2.4 信号发生电路
        5.2.5 光源控制电路
        5.2.6 数据采集电路
        5.2.7 结果显示电路
    5.3 便携式生化传感电路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公路冰雪路面实时检测的动态限速LED式标志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冰雪路面特性及其非接触式检测识别方法
    2.1 路面冰雪状态对行车安全影响分析
        2.1.1 路面冰雪状态特性
        2.1.2 安全驾驶车速立值
    2.2 超声波检测识别方法
        2.2.1 非接触式冰雪路面检测识别方法
        2.2.2 超声波应用可行性分析及传播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超声波的冰雪路面检测识别技术
    3.1 超声波冰雪路面检测识别理论
        3.1.1 检测识别原理
        3.1.2 特征函数构建
        3.1.3 路面冰雪状态回波特性分析
    3.2 外场实验测试及识别因子判定
        3.2.1 回波波形特征参数采集
        3.2.2 特征参数分析及其识别因子判定
        3.2.3 回波波形分析及其识别因子判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雪路面检测与动态限速标志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2 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超声波检测模块选型
        4.2.2 超声波发射探头驱动电路
        4.2.3 超声波接收电路
        4.2.4 温度修正电路
    4.3 动态限速标志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限速值显示电路
        4.3.2 限速因子显示电路
    4.4 系统主控电路
    4.5 系统软件设计
        4.5.1 超声波检测识别程序
        4.5.2 动态限速标志显示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点阵LED式动态限速标志牌设计研究
    5.1 限速标志牌设计依据
    5.2 LED 式动态限速标志牌设计基础
    5.3 LED灯珠光源照度分布均匀性分析
        5.3.1 LED光源基本光学理论模型
        5.3.2 实验测试及软件分析LED光源照度分布
    5.4 Trace/Pro软件模拟LED点阵标志照度分布均匀性
        5.4.1 Trace/Pro软件简述
        5.4.2 LED阵列照度分布均匀性
        5.4.3 动态限速标志常用元素“8”字阵列照度分布均匀性
    5.5 LED 式动态限速标志牌设计技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矿用救援机器人音视频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矿用救援机器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视频采集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ARM嵌入式技术
        2.1.1 ARM嵌入式简介
        2.1.2 Cortex-A8 内核和S5PV210 处理器
    2.2 视频采集技术
        2.2.1 低照度视频采集
        2.2.2 图像传感器
        2.2.3 辅助光源
        2.2.4 模拟视频信号采集原理
        2.2.5 ITU-R BT601/656 标准
    2.3 音频采集技术
        2.3.1 音频采集原理
        2.3.2 数字音频接口
    2.4 本质安全技术
        2.4.1 本质安全技术概述
        2.4.2 最小点燃能量和临界点燃曲线
        2.4.3 简单电路的本质安全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音视频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1 救援机器人平台介绍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音视频采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核心板及外围接口输出
    4.2 低照度视频采集硬件设计与实现
        4.2.1 摄像头选型
        4.2.2 基于TVP5150 视频编解码电路
        4.2.3 辅助光源与照度采集电路
    4.3 音频采集硬件设计与实现
        4.3.1 驻极体话筒接口与选型
        4.3.2 基于WM8960 音频电路
    4.4 其他功能单元硬件设计与实现
        4.4.1 显示器件选型与接口电路
        4.4.2 存储单元接口电路
        4.4.3 通信单元设计与实现
        4.4.4 复位电路
        4.4.5 串口与USB接口电路
    4.5 供电电路的本质安全设计与实现
        4.5.1 保护电路设计
        4.5.2 本质安全型Buck供电电路设计
        4.5.3 本质安全型LDO电路设计
    4.6 印制电路板的本质安全设计
        4.6.1 印制电路板布局
        4.6.2 印制电路板上的印制线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电气性能测试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参数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FPGA的高级数字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2.1 课题涉及的实验内容
        1.2.2 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整体设计
    2.1 系统概述
    2.2 实验内容的原理介绍
        2.2.1 信号与系统
        2.2.2 数字信号处理
        2.2.3 通信原理
        2.2.4 通信电子电路
    2.3 开发环境与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整体结构
    3.2 实验系统设计
    3.3 FPGA及外围电路设计
        3.3.1 FPGA核心板
        3.3.2 系统电源的硬件设计
        3.3.3 系统时钟的硬件设计
        3.3.4 JTAG接口及AS配置电路的硬件设计
        3.3.5 A/D、D/A的硬件设计
        3.3.6 显示与控制部分的硬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FPGA实现
    4.1 信号与系统部分的FPGA实现
        4.1.1 波形生成器的FPGA实现
        4.1.2 信号卷积的FPGA实现
    4.2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的FPGA实现
        4.2.1 FFT算法的FPGA实现
        4.2.2 数字滤波器模块的FPGA实现
    4.3 通信原理部分的FPGA实现
        4.3.1 信号源模块的FPGA实现
        4.3.2 编译码模块的FPGA实现
        4.3.3 调制解调模块的FPGA实现
    4.4 通信电子电路部分的FPGA实现
        4.4.1 AM调制的FPGA实现
        4.4.2 AM解调的FPGA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仿真
    5.1 系统测试
        5.1.1 信号源
        5.1.2 调制信号
        5.1.3 解调信号
    5.2 性能分析
        5.2.1 DDS系统的杂散性能
        5.2.2 各模块资源占用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血液分析对象
        1.2.2 血液分析仪分类
        1.2.3 分布式系统架构
        1.2.4 嵌入式技术
        1.2.5 通信与CAN总线
    1.3 已有工作基础与评估
    1.4 设计实现难点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2.1 血液分析检测原理
        2.1.1 库尔特原理
        2.1.2 朗伯一比尔定律
        2.1.3 生化检测免疫比浊法
    2.2 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需求分析
        2.2.1 总体需求
        2.2.2 功能需求
        2.2.3 性能需求
        2.2.4 其他需求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血液分析仪总体结构设计
        2.3.1 控制级硬件组成
        2.3.2 管理级硬件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级软件设计
    3.1 控制级软件结构
    3.2 控制级软件初始化
    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过程
        3.3.1 机电结构开机初始化与自检
        3.3.2 控制级主测试流程
        3.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3.4 血细胞计数信号数据处理与算法优化
        3.4.1 血细胞计数信号类型选择
        3.4.2 原血细胞计数方案与评估
        3.4.3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
        3.4.4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仿真与验证
    3.5 生化量光信号数据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级多功能软件设计
    4.1 管理级软件总体设计
        4.1.1 管理级操作系统
        4.1.2 管理级图形用户界面
        4.1.3 管理级软件架构
    4.2 管理级基本功能设计
        4.2.1 主测试业务
        4.2.2 标定业务
        4.2.3 定时业务
    4.3 管理级扩展功能设计与完善
        4.3.1 打印业务
        4.3.2 质量控制业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设计
    5.1 CAN总线通信原理
        5.1.1 CAN总线结构
        5.1.2 CAN报文结构
        5.1.3 CAN总线数据处理流程
    5.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方案及评估
        5.2.1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结构与评估
        5.2.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时序与评估
    5.3 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5.3.1 CAN总线物理连接方式
        5.3.2 CAN总线通信数据帧设计
        5.3.3 CAN总线通信时序优化设计
        5.3.4 方案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运行和评估分析
    6.1 硬件电路测试
        6.1.1 硬件电路测试流程
        6.1.2 硬件电路实际测试结果
    6.2 软件功能测试
    6.3 系统集成测试
        6.3.1 功能测试
        6.3.2 性能测试
        6.3.3 其他需求测试
    6.4 评估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斜入射声学精度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存在的测量问题
    2.1 弹丸激波信号的研究
        2.1.1 弹丸激波信号的产生
        2.1.2 弹丸激波信号的物理特性
        2.1.3 弹丸激波信号的频域特性
        2.1.4 弹丸激波信号的传输路径证明
    2.2 弹丸激波信号中的干扰问题
        2.2.1 爆炸激波干扰
        2.2.2 膛口激波干扰
        2.2.3 反弹波干扰
        2.2.4 采集的弹丸激波信号分析
    2.3 斜入射下二维激波模型存在的局限性
    2.4 斜入射下传统声学精度靶存在的缺陷
        2.4.1 T型声学精度靶数学模型
        2.4.2 斜入射下T型声学精度靶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3.1 弹丸圆锥激波曲面的三维建模
        3.1.1 静态圆锥激波的三维建模
        3.1.2 动态圆锥激波的三维建模
    3.2 弹丸圆锥激波曲面模型下的仿真
        3.2.1 圆锥激波波阵面仿真分析
        3.2.2 模拟仿真圆锥激波掠过传声器的时间
        3.2.3 双靶面三点阵模型的仿真分析
    3.3 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数学模型的构建
        3.3.1 基于弹丸激波锥面的声学密集阵模型
        3.3.2 基于弹丸激波锥面的天幕靶和四点阵模型
        3.3.3 基于弹丸激波锥面的声学六点阵模型
    3.4 斜入射声学六点阵模型的仿真及分析
        3.4.1 六点阵传声器阵列的布局分析
        3.4.2 六点阵定位模型的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解决斜入射的声学精度靶测试平台设计
    4.1 声学精度靶系统总体设计
    4.2 弹丸激波信号的采集
        4.2.1 传声器的选型
        4.2.2 传声器的布阵
    4.3 激波信号处理装置设计
        4.3.1 激波信号处理装置总体设计
        4.3.2 信号放大电路
        4.3.3 二阶有源带通滤波电路
        4.3.4 次过零滞回比较电路
        4.3.5 光耦隔离电路和单脉冲电路
        4.3.6 系统供电电源模块
    4.4 基于STM32的时间采集与控制模块设计
        4.4.1 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
        4.4.2 单片机软件设计
    4.5 无线通信模块
    4.6 PC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4.6.1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4.6.2 串口上位机软件
        4.6.3 MATLAB解算弹着点坐标及靶面显示
    4.7 本章小结
5 标定实验及靶场实验数据分析
    5.1 传声器的位置标定技术
        5.1.1 声学方法标定传感器的空间坐标算法
        5.1.2 声学方法标定传声器的空间坐标实验
    5.2 声学精度靶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5.2.1 声速标定实验
        5.2.2 声学精度靶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5.3 斜入射靶场测量实验及数据分析
        5.3.1 斜入射下弹丸速度标定实验及数据分析
        5.3.2 弹丸斜入射声学精度靶实验
    5.4 斜入射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5.4.1 系统误差
        5.4.2 随机误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DSP的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伺服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伺服驱动理论及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永磁同步电机理论基础
        2.1.1 永磁同步电机原理与结构
        2.1.2 永磁同步电机简化模型
    2.2 矢量控制原理及控制方法
        2.2.1 矢量控制原理
        2.2.2 坐标变换方法
        2.2.3 矢量控制的控制方法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原理及实现方法
        2.3.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原理
        2.3.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实现方法
    2.4 伺服驱动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4.1 伺服驱动系统架构设计
        2.4.2 伺服驱动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伺服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2 控制板硬件电路设计
        3.2.1 控制板电源模块设计
        3.2.2 控制器核心电路设计
        3.2.3 转子位置检测模块设计
        3.2.4 滤波与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2.5 脉冲宽度调制模块设计
        3.2.6 通信与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3 驱动板硬件电路设计
        3.3.1 驱动板电源模块设计
        3.3.2 软启动上电模块设计
        3.3.3 功率与光电隔离模块设计
        3.3.4 电流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3.3.5 电路保护模块设计
    3.4 硬件系统PCB设计
        3.4.1 控制板PCB设计
        3.4.2 驱动板PCB设计
        3.4.3 人机界面PCB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伺服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2.1 伺服驱动系统主程序设计
        4.2.2 矢量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4.2.3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3.1 数据输入程序设计
        4.3.2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3.3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
        4.3.4 上位机软件程序总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
    5.1 模块检测及调试实验
        5.1.1 硬件功能模块检测实验
        5.1.2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实验
    5.2 系统整体测试实验
    5.3 实验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科研
致谢

(9)三路脉象采集系统和脉象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脉搏波产生机理
        1.3.2 脉象仪
        1.3.3 脉搏传感器
        1.3.4 脉象仪探头型式
        1.3.5 脉搏图的分析方法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2.2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方案
        2.2.1 脉象传感器的选择
        2.2.2 单片机微处理器的选择
    2.3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机械结构设计
        3.1.1 三探头脉象传感器调节机构设计
        3.1.2 加压模块
        3.1.3 三探头脉象传感器支架及脉象仪底座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传感器补偿电路
        3.2.2 一级放大电路
        3.2.3 脉搏波动信号放大回路
        3.2.4 取脉压力信号放大回路
        3.2.5 电压抬升电路
    3.3 控制器及其他外围电路设计
        3.3.1 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3.3.2 A/D转换电路
        3.3.3 串行通信电路
    3.4 手提箱体及电源设计
        3.4.1 脉象仪手提箱体设计
        3.4.2 脉象仪电源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
        4.1.1 A/D转换程序
        4.1.2 DMA数据发送程序
        4.1.3 USART程序
        4.1.4 步进电机控制程序
    4.2 上位机软
        4.2.1 软件界面设计
        4.2.2 数据接收解码程序设计
        4.2.3 登陆界面设计
        4.2.4 脉象传感器的标定
        4.2.5 数据保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脉象信号预处理方法
    5.1 LMD时频分析方法
    5.2 LMD算法与EMD算法对比
        5.2.1 平均包络函数的产生
        5.2.2 IMF分量与PF分量的迭代过程
        5.2.3 求取瞬时幅值与瞬时频率
    5.3 LMD算法中PF分量的物理意义
    5.4 小波模极大值去噪
    5.5 基于匹配度脉象延拓方法
    5.6 仿真信号应用
    5.7 脉象信号应用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脉象信号特征提取与分类
    6.1 时域特征提取
        6.1.1 平均周期提取
        6.1.2 时域特征
    6.2 频域特征提取
    6.3 时频域特征提取
    6.4 脉象信号分类
        6.4.1 LIBSVM分类方法
        6.4.2 K折交叉验证方法
        6.4.3 脉象分类结果统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10)汽车生产行业精益物流系统中AGV自动导引车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AGV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智能车辆发展概况
        1.2.2 国内智能车辆发展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成果
第二章 精益物流系统设计
    2.1 AGV应用的精益模型设计
        2.1.1 产品线选择
        2.1.2 价值流图绘制(VSM)
        2.1.3 AGV应用于精益生产环境下的模型设计
    2.2 AGV系统的机构和技术要求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路
    3.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方案论证
        3.2.1 MCU主控模块方案论证
        3.2.2 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论证
        3.2.3 速度检测模块设计原理
        3.2.4 磁场检测模块设计论证
        3.2.5 电源模块设计论证
    3.3 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3.3.1 STM32F103RBT6 单片机核心控制模块
        3.3.2 电机驱动模块
        3.3.3 电源电路模块
        3.3.4 道路寻迹模块
        3.3.5 避障保护模块
        3.3.6 金属检测模块
        3.3.7 速度检测模块
        3.3.8 车载显示模块
    3.4 系统设计图效果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整体流程图设计
    4.2 I~2C模块
        4.2.1 I~2C总线特点
        4.2.2 I~2C总线工作原理
    4.3 卡尔曼滤波
        4.3.1 卡尔曼滤波理论
    4.4 AD转换模块与DMA模块
    4.5 PWM调速部分软件设计
    4.6 系统滴答模块
    4.7 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4.8 车载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8.1 液晶显示相关的流程图
        4.8.2 液晶显示模块部分程序
    4.9 寻迹模块软件设计
    4.10 转速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4.11 电机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计划与结果
    5.2 系统评价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点阵式显示器件波形显示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间同步的直流充电桩双芯电能表的研究与应用[D]. 刘天柱. 南昌大学, 2020(01)
  • [2]便携式生化传感器高精度检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 闫晓光. 西安邮电大学, 2020(02)
  • [3]基于公路冰雪路面实时检测的动态限速LED式标志系统研发[D]. 户建平. 新疆大学, 2020(07)
  • [4]矿用救援机器人音视频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蔡蓬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FPGA的高级数字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 阙梦婕.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D]. 张赟. 东南大学, 2019(01)
  • [7]弹丸斜入射下声学精度靶测量技术研究[D]. 李健.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8]基于DSP的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设计与研究[D]. 董远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三路脉象采集系统和脉象识别技术研究[D]. 卫佳骏.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4)
  • [10]汽车生产行业精益物流系统中AGV自动导引车的设计研究[D]. 刘敏伟. 苏州大学, 2016(09)

标签:;  ;  ;  

点阵显示设备的波形显示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