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种内杂种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

黑木耳种内杂种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

一、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灵燕[1](2019)在《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市场菌种混乱问题日益严重,同物异名现象在黑木耳菌种市场屡见不鲜。本研究以24株北方地区主栽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测定、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确定其亲缘关系远近,进一步结合栽培试验,对不同黑木耳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于北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本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24个菌株的拮抗反应表现为隆起型、沟壑型和无拮抗反应3种情况。其中Aaj4,Aaj6,Aaj7,Aaj12,Aaj20,Aaj24,这六个菌株与其他菌株间的拮抗反应均表现为隆起型,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有褐色色素的分泌;这六个菌株之间菌丝平铺到一起,无拮抗反应;其他菌株之间部分存在沟壑型反应,部分无拮抗反应,从培养皿背部观察无色素分泌。2.使用酯酶同工酶技术鉴定24株黑木耳菌株遗传多样性的试验结果表明,24种黑木耳菌株共扩增出11种迁移率不同的酶带,且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系数为0.73时,可将2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两大类群,与拮抗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3.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中,以24株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片段分子量在100-2 000 bp间总共扩增出13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6-1.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时,可将24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两大类群,聚类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结果、酯酶同工酶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24个供试栽培黑木耳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67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2 kb,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4-1.0,当遗传系数为0.85时,可将24个菌株分为两大类,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前三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为今后黑木耳的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筛选出19株黑木耳生产菌株为代表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母种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同时在北部山区阜平地区采用吊袋栽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抗杂能力和产量,结果表明,菌株野森一代、黑丹一代、黑山、黑耳厚4等个菌株,在产量、出芽时期、出芽整齐度、耳片形状等方面均表现优异,适宜作为北部山区主栽品种。本研究为黑木耳遗传育种及生产上黑木耳菌株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风华[2](2019)在《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提出元蘑(Sarcomyxa eduli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小菇科Mycenaceae,美味扇菇属Sarcomyxa,是我国东北特色的低温型食药用菌。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该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前景,是我国重要的食药用菌资源。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因而对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亟需加强。目前国内对元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化学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元蘑组学及相关性状,如苦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元蘑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及评价。基于元蘑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结果,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利用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SNP分子标记对26株在表型、品质、风味、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合各类型种质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特性进行多样性综合评价,旨在对元蘑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资源和参考。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元蘑各种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苦味差异,这直接影响蘑菇品质和商品价值。为了解元蘑苦味形成的原因,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两个遗传距离较远且存在明显苦味差异的菌株,从转录表达和全基因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元蘑与苦味物质的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状况。为今后对元蘑苦味变异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及蛋白互作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对食药用菌苦味基因的克隆和无苦味品种的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本研究从标本馆及中国东北地区25个采集地共获得野生和栽培标本252份,分离菌株229份。经鉴定,除未分离获得菌丝体菌株和一个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菌株外,其它228个菌株均为元蘑(Sarcomyxa edulis),初步建立了元蘑种质资源库。在资源收集过程中对元蘑病原也进行了收集,并首次发现Trichoderma pleuroticola是引起元蘑绿霉病的病原菌。2、元蘑种质资源评价:通过记录和评价原基数量、产量、风味、抗病性等11个栽培性状,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质性状差异较大,具有较高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各种质原基形成数目与其产量并非正相关。获得一株高产、周期短、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T24一份及4份分别以T95、T21、T17、T109为代表的不同性状类型的元蘑种质资源,同时筛选到以T115为代表的苦味菌株4株。3、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元蘑SE1(HMJAU2016092521)基因组大小为35.65 Mb,共获得41个contigs,N50为1772559 bp,G+C含量为48.31%,注释到9364个蛋白编码基因。元蘑机体内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基因模型较复杂,比对共获得39个次生代谢物基因簇,其中4个属于萜类Terpene基因簇。通过与真菌中33个典型的基因组注释的单拷贝同源蛋白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Sarcomyxa属的独立存在,进化上晚于Pleurotus属。4、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各种质间具有较丰富的SSR多态性。两种方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相似,均支持野生型分化程度高于栽培型,且栽培型遗传距离较近,T24野生型种质资源较特殊。经驯化栽培后的元蘑种质与其祖先野生种质间分歧明显。5、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确定MVA途径是元蘑中三萜合成前体物质IPP的主要合成途径。获得了三萜前体合成和骨架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各环节的重要酶基因,均呈现表达上调,且基因序列存在结构差异,造成大量非同义突变;合成后P450修饰途径中共获得82个呈显着差异表达的P450基因,其中21个参与以β-amyrin为支架结构的三萜合成后的氧化修饰,且发现在具苦味特征的T115菌株中修饰一级产物的基因较多,而修饰二级产物的基因在不具苦味特征的T184菌株中较多;元蘑基因组中存在两个黄瓜苦味素形成第一步基因Bi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两基因在具苦味菌株T115中均呈现显着上调表达,且在DNA序列上存在较大的结构变异。上述结果表明元蘑三萜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可能与其苦味物质形成相关,也验证了三萜是元蘑苦味成分之一。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典型菌株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首次从组学水平对蘑菇的苦味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食药用菌的育种、分类、优质栽培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泽华[3](2019)在《桃红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桃红侧耳Pleurotus djamor(Rumph.ex Fr.)Boedijn是一种兼食用、药用和观赏的食用菌,含有人类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色泽是食用菌及其他蔬菜、水果等非常重要的商品性状之一,近年来珍稀特异、色泽鲜艳的食用菌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而子实体颜色是食用菌的重要商品性状之一,也是食用菌遗传育种的重要方向。因此,色泽成为食用菌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本研究以桃红侧耳的粉红色菌株CCMSSC00450和灰褐色菌株CCMSSC04445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分别获得各自的组成型单核菌株PDm52、PDm17和PDm99、PDm14。经相互配对杂交和出菇试验,4个杂交子子实体色泽不同,且均可结实。其中PDm52×PDm99是粉红色、PDm52×PDm14是粉灰色、PDm17×PDm14是灰褐色、PDm17×PDm99是白色。出菇结果显示,桃红侧耳子实体的粉红色和灰褐色相对于白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以子一代粉红色杂交子PDm52×PDm99的207个单孢单核体作为粉红色子实体的分离群体,以PDm17为测交菌株,构建测交群体。进行出菇试验并用分光测色仪采集数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中LSD模型、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K-S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出菇结果显示,测交群体的子实体颜色出现明显的性状分离,由深到浅连续分布,存在粉红色、淡粉色、白色等。结果表明,桃红侧耳子实体颜色性状是具有高遗传力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同时还发现菌盖颜色和菌褶颜色存在极显着相关性。

姚方杰,张友民,鲁丽鑫,方明[4](2015)在《黑木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多年研究实践,阐述了黑木耳生活史、形态发育等遗传研究及种质多样性、品种选育等育种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黑木耳的无性孢子;不同黑木耳品种的形态发育过程相似,但是所需时间结构规格因品种而异;发现黑木耳原基的发生有"分散原基"和"集中原基"2种类型;更正了一直以来将耳片上的"皱褶"当做"脉"或"筋"的错误认识;发现出耳阻力越大,单片率越高,为"小孔"出耳提供理论依据;种质资源存在地域、朵型、皱褶、生育期等差异;发现与朵型农艺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的7条一级酶带,获得单片簇生型农艺性状预测的酯酶同工酶特征型酶谱;采用SRAP、ISSR、ITS、RAPD、SSR分子标记分析黑木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表明黑木耳遗传多样性丰富。

范秀芝[5](2013)在《黑木耳gpd和漆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进化分析》文中提出黑木耳C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是我国主栽食用菌品种之一,具有重要营养和药用价值。黑木耳在分类地位上属于担子茵门的木耳属(Auricularia),该属所含种类繁多而且分布较广,属内各种均具有典型的胶质、耳片状子实体,但子实体结构上不具其它伞菌所含有的菌盖、菌褶和菌柄的分化,这一特征可将该属内真菌与伞菌纲的其它真菌明显区分开,但目前尚无关于木耳属真菌特殊子实体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木耳属真菌与其它伞菌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差异的报道。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木耳属模式种黑木耳栽培菌株Au916进行转录组测序,选择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和漆酶基因2类重要的功能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并将所得基因序列应用于木耳属及担子菌的分子进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基因组未知的情况下,采用de novo RNA-seq获得了黑木耳栽培菌株Au916菌丝体和子实体各1G的转录组数据,组装后序列总长为19.6M,N50为808nt。利用Nr、GO、Swissport、COG及KEGG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但比较发现,已知同属皱木耳基因组并不能作为参考基因组用于黑木耳转录组的组装和注释。2.基于转录组注释结果,选择可用于遗传转化、定量内参及系统发育分析的gpd基因进行研究。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gpd基因的2个具序列差异的等位基因,编码区序列存在73bp的长度差异和10个SNP,都包含5个内含子。2个等位基因启动子区也存在长度变异,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含有典型的TATA box和GC box,但未发现CAAT box。保守基质结合位点分析,表明所获得的gpd基因为有功能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对RT-PCR产物直接测序和qRT-PCR分析,表明在菌丝体中两个等位基因都存在表达且表达量无显着差异。内含子位置分析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黑木耳与皱木耳及其它担子菌亲缘关系较远。3.单核体作为黑木耳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是研究黑木耳生长发育调控的重要材料。本文通过分析获得的gpd变异等位基因,开发了用于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快速鉴定的InDel标记,该标记可将双核体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的亲本单核体明显区分开;并通过荧光显微观察和配对试验,证实了InDel标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gpd基因因其保守性已被用于真菌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分析。本文应用gpd基因序列与结合ITS、18S和28S核糖体基因序列相结合,对木耳属8个种34个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木耳属为单起源的属;黑木耳种也是单起源的,而且黑木耳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毛木耳和皱木耳为多起源种;遁形木耳和角质木耳,毛木耳与网脉木耳、大木耳及褐黄木耳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带有内含子序列的gpd基因可将种内菌株明显区分开,可用于种内及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5.本文基于黑木耳Au916菌株的转录组注释信息,获得11个推测漆酶基因片段,通过克隆获得了它们的全长基因序列,序列比对表明其中有2对序列分别来自同一基因:特异性PCR引物扩增显示分别有2对基因为含序列差异的等位基因,将基因分别命名为lcc1、lcc2、lcc3、lcc4、lcc5、lcc6a、lcc6b、lcc7a和lcc7b。内含子位置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黑木耳漆酶家族基因间存在多样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来自木耳属的漆酶基因均被聚到子囊菌分支中。通过黑木耳液体培养菌丝、木屑培养菌丝、木屑中形成的原基、段木栽培过程中的原基(stageⅠ)、未成熟子实体(stage Ⅱ, stage Ⅲ)以及成熟子实体(stage Ⅳ)中7个漆酶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分析,表明lcc3主要参与营养生长;lccl和lcc5在菌丝扭结成原基过程中起作用;在由原基到子实体成熟至产孢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lcc5基因;在整个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除lcc1、lcc3和lcc5这3个主要基因外,其余基因也都呈现出一定的表达量,表明黑木耳中漆酶家族基因存在功能冗余。综上所述,基于黑木耳Au916的转录组数据,克隆得到了黑木耳gpd和漆酶家族基因,并对所得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gpd基因内含子位置、GPD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木耳属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漆酶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可知木耳属在担子菌中具有特殊的分类地位;木耳属内种间存在多样性;黑木耳在木耳属中为进化较早的真菌,而且与已知基因组的皱木耳亲缘关系较远。

邱成书[6](2013)在《栽培性状和分子标记在中国真姬菇遗传多样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真姬菇分深色和白色品种,后者是前者的白化变种,称白玉菇。真姬菇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有良好的药用或保健功效,是颇受青睐且能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的新型栽培食用菌品种之一。迄今国内外有关真姬菇品种栽培特性比较和遗传多样性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本研究从国内主要的食用菌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部分省级农科院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收集了32真姬菇菌株,并对其进行工厂化栽培特性比较和遗传多样性结合的研究,获得如下结果:用核糖体间隔区间序列(ITS)方法鉴定收集菌株,结果显示:一株菌株不是真姬菇,另两株为分子特征一致的同一菌株,其余为具不同分子遗传特征的不同菌株。在真姬菇生产基地标准工厂化栽培条件下对收集的真姬菇进行工厂化栽培实验,其中3株因故不生长,其中22株在34-50天内菌丝长满栽培瓶,7株需超过51天长满;5株没有收获鲜菇,27株收获鲜菇,其中乳白色及白色的品种10株,褐色、深灰色、浅灰色等深色品种17株。鲜菇菌盖直径多为15-25mm;菌柄长度多为25-50mm;白色菌株鲜菇产量为52.4-188.1g/瓶,平均112.37g/瓶,深色菌株产量为0-227g/瓶,平均93.51g/瓶。真姬菇的栽培性状明显呈现出多样性。用SPSS20.0软件包分析7个栽培表型因素。主成份分析表明影响真姬菇产量的因素有每瓶平均鲜菇重、菌盖直径和菌柄长度等;影响其品质的因素有菌盖直径、菌柄长度等。聚类分析显示鲜重、菌盖直径等性状较差的菌株聚于一簇,性状较好的菌株聚在另一簇。以18条ISSR引物扩增真姬菇菌株的重复序列,共获199条扩增条带,平均每条引物产生11.10条;特异性条带173条,平均每条引物产生9.61条特异性条带,特异性比例为87.46%。55对SRAP前端和后端引物组合PCR扩增真姬菇内含子与外显子间序列,产生533条扩增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9.63条;特异性条带453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8.24条,多态性比例为84.67%。基于ISSR(SRAP)扩增数据分析显示32株菌可聚成两大簇,一簇包含绝大部份菌种保藏中心的菌株,另一簇是涵盖所有来自于食用菌研究所、生产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的商业菌株和实验室或菌种保藏中心的菌株;每簇细分若干小分支,表明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SRAP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是0.39-0.50和0.37-0.50,平均为0.47和0.48,菌株间存在中等程度遗传多样性。栽培表型性状同ISSR、SRAP的分子标记数据相结合综合分析显示:菌株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GenBank中获取真姬菇相关蛋白基因7条序列为靶序列,设计TRAP固定引物14条;初步筛选出6条效果好的固定引物与随机引物(SRAP前端和后端引物)配对复筛,共获28组理想的TRAP引物组合。以ISSR、SRAP与栽培表型结果为参照,筛选20株菌株为TRAP模板进行TRAP-PCR扩增,共扩增条带287条,平均每引物组合产生扩增片段10.2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2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7.21条,多态性比例为72.12%。基于TRAP数据分析:20株供试菌株聚成两簇,一簇2株菌,另一簇18株菌株,菌株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的色泽、产量及来源与TRAP聚类结果无直接关联。回收试验菌株共有而阴性对照没有的TRAP扩增条带,克隆至大肠杆菌DH5α,PCR检测与回收片段大小相符的片段测序,测序后用DNAstar软件包序列拼接,共获36条真姬菇序列,与GenBank在线对库BLAST,结果显示6条序列没有相似性序列,5条为真姬菇热激蛋白HSP70部分序列。在Softberry网站在线进行内含子和外显子分析显示:18条序列存在1个或多个可阅读框(ORF),可以翻译成功能未知的蛋白质,18条序列不存在ORF。以6条无相似性序列为靶序列设计6对真姬菇特异性引物;10种常见食用菌(药用菌)和9株真姬菇为模板,验证6对真姬菇特异性引物,结果显示:所有真姬菇菌株均能扩增出期望片段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对照菌株不能扩增的特异性引物1对。特异性扩增产物测序并用DNAman软件包分析,获得一条120bp的共有序列,该序列在GenBank对库BLAST中无任何相似性序列,表明该序列为真姬菇特异性标记序列,该对引物为真姬菇特异性标记引物。栽培表型、ISSR、SRAP及TRAP研究揭示真姬菇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加强了真姬菇的基础遗传的研究,为培育真姬菇新品种选育打下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分析方法,能从不同角度研究食用菌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其种质资源,可为食用菌遗传育种或菌株改良研究提供重要的遗传背景信息。

李颖[7](2013)在《应用SSR标记分析黄绿蜜环菌种群遗传结构》文中提出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隶属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蜜环菌属[Armillaria(Fr.: Fr.) Staude],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西藏等地海拔3000-4500m的草原或高山草甸上,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是青藏高原珍贵真菌资源宝库中典型代表种之一。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青海、西藏及四川的22个黄绿蜜环菌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建立并优化了黄绿蜜环菌SSR-PCR反应体系,其最适反应体系为15μL,其中包括:即在1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1×PCR Buffer,100ng模板DNA,dNTPs217μmol/L,primer0.5μmol/L,Taq DNA聚合酶0.75U,Mg2+1.3mmol/L。反应程序为:94℃5min;94℃30s,Ta℃30s,72℃1min,35个循环;72℃10min。2、应用上述优化体系对近缘物种的SSR引物进行筛选,共获得8对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的引物,并确定了每对引物PCR扩增的最适退火温度,筛选出的8(占有效扩增的57.1%)对核心SSR引物适用于黄绿蜜环菌群体遗传学特征分析。3、本研究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黄绿蜜环菌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共检测出38个等位基因,He在0.217-0.675之间,PIC为0.4226,7对微卫星引物具有较高多态性;7个标记对22个黄绿蜜环菌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65-0.465,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样性。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个黄绿蜜环菌种群可分为三个显着的地理种群,除G(刚察)种群之外,其余种群都是地理位置相近的聚在一起。黄绿蜜环菌22个种群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其中ФCT=0.1924,ФSC=0.1277,种群间分化较大(ФST=0.4319),种群间基因交流受到一定限制。

孙露[8](2012)在《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文中认为木耳属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极高,而热量却很低,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药用菌。本试验以45株木耳属菌株为供试材料,对木耳属品种的体细胞不亲和性、酯酶同工酶、温型多样性及菌落形态进行研究,探明木耳属种质资源多样性,同时筛选出优良菌株。应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木耳属优良新品种,优化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试验结果如下:1、木耳属种间颉颃类型丰富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木耳属种间颉颃类型丰富,包括沟型、隆起型、隔离型和平铺型。在所有的颉颃现象中,沟型占绝大部分。黑木耳种内的颉颃类型主要以隆起型为主,而沟型、隔离型较少,没有叠生型且颉颃程度一般。2、木耳属菌株酯酶同工酶谱带差异较大供试菌株共有4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有15条谱带为单个菌株特有的酶带,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木耳属菌株1602(红)与1615(红);1612(毛)与1614(薄);1631(瑞丽)与1634(瑞丽);1635(瑞丽)与1636(瑞丽)的亲缘关系极近,可能是同一个种。分析黑木耳品种间酯酶同工酶图谱可知,菌株A110、A118、A120相似性极高,菌株A112与A113相似性极高,初步认定他们为同物异名。3、木耳属菌株温度范围较广温度试验结果显示,木耳属食用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15℃至35℃之间,30℃更适宜木耳属菌株生长。1613(红厚)、1614(薄)、1623(黑)为低温型菌株,1604(红厚)、1605(黑)、1611(毛)为高温型菌株,1602(红)、1607(薄)、1615(红)为广温型菌株。黑木耳最适生长温度为35℃,A113和A121为耐低温品种,A110和A120为耐高温品种。4、木耳属菌株菌落型态丰富大多数木耳属菌株菌丝呈丝状、菌落圆形、菌丝较密、气生菌丝少、边缘整齐、无色素分泌;少数菌株会出现菌丝绒毛状、菌落形状不规则、菌丝稀疏、气生菌丝多、边缘不整齐、有黄褐色或黑色色素分泌的现象。根据液体培养菌球形态可以将木耳属菌株分为四类,即絮状、绒毛状、杨梅状及颗粒状。黑木耳种内品种液体培养菌落形态单一,均为颗粒状。5、优化出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适宜条件通过对木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中的出发菌龄、融壁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的比较研究,最终确定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菌龄5d;融壁酶浓度为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h;渗透压稳定剂选择甘露醇,浓度为0.5M。在最佳酶解条件下,原生质体数量可达到1.1×107个/ml。最适双层再生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蛋白胨2g,MgS040.5g,K2HP041g,KH2P040.46g,VB110mg,琼脂15g/8g,0.5M蔗糖,水1000ml。6、选育出6个优良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菌株通过颉颃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的鉴定,从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菌株中筛选出19个遗传性状有别于亲本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再生菌株,进一步通过菌落型态、菌丝生长速度和发菌时间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6个优良再生菌株。7、选育出4个优良原生质体融合菌株木耳属原生质体融合子鉴定结果显示,有18株融合子与亲本产生明显的颉颃现象,说明这18株融合子在原生质体灭活和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核遗传要素的变异。将融合子与两亲本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所有融合子均出现特异性新谱带,一般为2-7条。融合子A2、B4、B6、C2、C4、C7、C8、C11与双亲谱带都明显不同,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发菌时间的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4个超亲品种,包括A2、B4、C9、C16。其中,B4是黑木耳与毛木耳的种间融合子。8、创新最佳原生质体融合体系本研究通过科学系统的试验,总结归纳出简便实用且科学有效的原生质体融合体系:首先,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分别获取双亲的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作为融合亲本;其次,分别采用热灭活和紫外灭活法对两个单核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标记;最后,利用PEG法在适宜条件下对不同方式灭活的两个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由于融合双方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与双亲遗传性状不同的双核融合产物。

韩增华,高娃,张丕奇,刘佳宁,戴肖东[9](2011)在《东北黑木耳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东北黑木耳25个栽培菌株菌丝形态、菌株亲和性及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个菌株按菌丝形态分为6类。亲和性实验表明有6个菌株与其他菌株不亲和,同一地域菌株间亲和性明显。酯酶同工酶表明25个菌株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到迁移率不同的17条谱带,各菌株分别具有812条酶带,共有8种酶谱类型。当遗传相似水平为80%时,菌株被分成了6大群:第一群包括黑29等14个菌株;第二群包括8808等5个菌株;第三群包括2个菌株;第四群包括2个菌株;第五、第六群各包括1个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技术可有效区分、鉴别种及品种以下菌株。

高蕾,孙海龙[10](2011)在《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干旱胁迫处理下,对盆栽大豆苗期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株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降低,株高受到抑制,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POD活性和CAT活性表现为增强的趋势。

二、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黑木耳概述
        1.1.1 黑木耳生物学特征
        1.1.2 黑木耳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1.1.3 食用菌及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1.1.4 黑木耳的栽培历史
        1.1.5 黑木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市场菌种质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2.1 食用菌菌种质量存在的问题
        1.2.2 食用菌菌种质量与菌种管理的对策
    1.3 黑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生物学方法
        1.3.2 .生化标记:酯酶同工酶
        1.3.3 DNA分子标记
    1.4 液体发酵菌种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5 吊袋栽培技术在木耳属的应用
    1.6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黑木耳菌株生理特性、多样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培养基制备
        2.2.2 菌丝活化
        2.2.3 对峙培养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测定结果
        2.3.2 小结
第3章 酯酶同工酶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仪器与设备
        3.1.3 试剂的配制
    3.2 酯酶同工酶方法
        3.2.1 菌丝体培养
        3.2.2 凝胶制备
        3.2.3 点样
        3.2.4 电泳
        3.2.5 染色
        3.2.6 拍照统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酶谱多样性
        3.3.2 聚类分析
        3.3.3 小结
第4章 黑木耳菌株SRAP标记分析
    4.1 供试菌株
    4.2 试剂、设备及仪器
    4.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4.3.1 DNA提取方法
        4.3.2 DNA质量检测
    4.4 黑木耳引物设计
    4.5 黑木耳SRAP-PCR扩增条件
    4.6 引物筛选
    4.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4.8 数据分析
    4.9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1 DNA提取结果
        4.9.2 引物筛选结果
        4.9.3 引物扩增结果
        4.9.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4.9.5 小结
第5章 黑木耳菌株ISSR标记分析
    5.1 供试菌株
    5.2 试剂、设备及仪器
    5.3 黑木耳菌株DNA的提取
    5.4 黑木耳引物设计
    5.5 黑木耳ISSR-PCR扩增条件
        5.5.1 PCR扩增反应体系
        5.5.2 扩增程序
    5.6 引物筛选
    5.7 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
    5.8 数据分析
    5.9 试验结果与分析
        5.9.1 引物筛选结果
        5.9.2 引物扩增结果
        5.9.3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5.9.4 小结
第6章 优良菌株筛选研究
    6.1 试验菌株
    6.2 培养基配方
    6.3 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的测定
    6.4 出菇管理
        6.4.1 菌种制作
        6.4.2 打孔催芽,吊袋入棚
        6.4.3 吊袋式栽培
        6.4.4 栽培管理
        6.4.5 试验地点及记录内容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母种生理特性
        6.5.2 不同黑木耳菌株出耳性状比较
        6.5.3 木耳菌株抗杂情况
        6.5.4 不同黑木耳菌株产量情况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2)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元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食用菌栽培病害研究
    1.3 基因组学研究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转录组学研究
    1.6 苦味物质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元蘑种质资源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其分子进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1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食药用菌物种名录
    附图2.1 野生元蘑生境图片
    附表2-1 栽培数据整理
    附表3-1 元蘑菌株抗病性评价列表
    附表4-1 选择的已发表基因组
    附表4-2 元蘑CYPs基因家族
    附表4-3 不同真菌中CAZymes家族基因的分布
    附表4-4 参与元蘑次生代谢的假定基因和基因簇
    附表4-5 元蘑多糖生物合成的假定基因
    附表5-1 多样性分析选择菌株
    附表5-2 各菌株的SNP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3 各菌株的InDel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4 各菌株的S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5 各菌株的CN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6-1三萜合成中与P450 修饰相关基因列表
作者简介
致谢

(3)桃红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桃红侧耳(Pleurotus djamor(Rumph.ex Fr.)Boedijn)的概述
        1.1.1 桃红侧耳的分类学地位与分布
        1.1.2 桃红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1.1.2.1 桃红侧耳的形态特征
        1.1.2.2 桃红侧耳的生活史
        1.1.2.3 桃红侧耳生长发育条件
        1.1.2.4 桃红侧耳食药用价值
    1.2 食用菌的育种技术
        1.2.1 选择育种
        1.2.2 诱变育种
        1.2.3 杂交育种
        1.2.4 遗传育种技术
        1.2.4.1 DNA分子标记技术
        1.2.4.2 基因重组技术
        1.2.4.3 同工酶技术
        1.2.5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1.2.5.1 原生质体的概述
        1.2.5.2 原生质体技术的发展历史
        1.2.5.3 原生质体的制备
        1.2.5.4 原生质体的再生
        1.2.5.5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
    1.3 国内外有关食用菌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桃红侧耳粉红色与灰褐色菌株杂交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2.1.2.1 培养基
        2.1.2.2 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及单核体的获得
        2.2.2 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试验
        2.2.3 杂交子出菇试验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单核体的获得
        2.3.2 子一代杂交子的获得
        2.3.3 出菇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颜色性状测交群体的构建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3.1.2.1 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孢子收集
        3.2.2 单孢单核体的获得与鉴定
        3.2.3 颜色性状测交群体的构建
        3.2.4 颜色性状测交群体的出菇试验
        3.2.5 分离群体颜色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孢单核体的获得
        3.3.2 测交群体的构建及表型鉴定
        3.3.3 测交群体颜色性状WI值的K-S检验
        3.3.4 测交群体颜色性状WI值的ANOVA分析
        3.3.5 测交群体颜色性状WI值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黑木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研究
    1.1生活史
    1.2形态发育
2育种研究
    2.1种质资源研究
    2.2品种选育研究
3展望
    3.1相关遗传研究的展开
    3.2育种目标的变化

(5)黑木耳gpd和漆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木耳概述
        1.1.1 黑木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1.1.2 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1.2 转录组
        1.2.1 转录组的定义
        1.2.2 转录组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1.3 真菌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1.3.1 全长基因克隆方法
        1.3.2 食用菌的功能基因研究
    1.4 木耳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4.1 真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1.4.3 木耳属分类与系统发育关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黑木耳RNA-seq及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RNA提取
        2.2.5 RNA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2.2.6 转录组测序(RNA-seq)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提取结果
        2.3.2 RNA-seq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黑木耳gpd基因结构、表达及分子进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供试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黑木耳DNA及RNA提取
        3.2.5 gpd-cDNA全长的克隆
        3.2.6 gpd-gDNA全长的克隆
        3.2.7 扩增片段克隆测序
        3.2.8 Southern杂交
        3.2.9 序列结构和同源性分析
        3.2.10 基因表达分析
        3.2.11 分子进化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黑木耳DNA和RNA提取结果
        3.3.2 gpd-cDNA全长序列
        3.3.3 gpd-gDNA全长序列
        3.3.4 Southern杂交结果
        3.3.5 黑木耳gpd基因结构
        3.3.6 gpd等位基因表达分析
        3.3.7 基于GPD氨基酸序列的分子进化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基于gpd等位基因InDel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快速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4 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4.2.5 黑木耳DNA提取与检测
        4.2.6 荧光显微镜检
        4.2.7 引物设计及PCR检测
        4.2.8 黑木耳再生菌株杂交及栽培试验
    4.3 结果和分析
        4.3.1 黑木耳原生质体再生
        4.3.2 再生菌株DNA提取效果
        4.3.3 InDel引物设计和PCR
        4.3.4 荧光显微镜镜检和配对试验
    4.4 讨论
第5章 基于gpd基因的木耳属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3 相关基因片段扩增、克隆、测序
        5.2.4 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3 结果和分析
        5.3.1 DNA提取效果
        5.3.2 PCR引物
        5.3.3 序列扩增结果
        5.3.4 木耳属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黑木耳漆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进化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供试培养基和试剂
        6.2.3 推测漆酶基因cDNA和DNA全长的克隆
        6.2.4 漆酶基因结构分析
        6.2.5 qRT-PCR
    6.3 结果和分析
        6.3.1 cDNA和DNA全长分析
        6.3.2 漆酶基因序列及结构分析
        6.3.3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3.4 漆酶基因分子进化分析
    6.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试剂配方
附录2 木耳属分子系统发育树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致谢

(6)栽培性状和分子标记在中国真姬菇遗传多样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真姬菇研究概况
        1.1.1 真姬菇营养与生物活性成分
        1.1.2 真姬菇的生理功能
        1.1.3 遗传研究
        1.1.4 真姬菇产业化技术
        1.1.5 真姬菇栽培性状
    1.2 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2.1 分子标记概述
        1.2.2 分子标记常见类型
        1.2.3 分子标记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真姬菇表型性状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供试培养基配方
        2.2.3 菌种鉴定试剂
        2.2.4 贮藏液配置
        2.2.5 DNA 提取试剂
        2.2.6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真姬菇鉴定
        2.3.2 真姬菇栽培
        2.3.3 菌株生理特征测定
        2.3.4 真姬菇表型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真姬菇菌种鉴定
        2.4.2 真姬菇栽培表型特征
        2.4.3 真姬菇表型性状的主成份分析
        2.4.4 真姬菇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4.5 菌丝生长情况
        2.4.6 真姬菇子实体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姬菇的 ISSR 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SSR-PCR 扩增
        3.3.2 ISSR 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真姬菇的 SRAP 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种
        4.2.2 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引物筛选
        4.3.2 PCR 组成体系
        4.3.3 SRAP-PCR 实验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4.3.4 基于 SRAP-PCR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真姬菇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ISSR 和 SRAP 整合分析
    5.1 引言
        5.1.1 真姬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ISSR 与 SRAP 间分析比较
        5.1.2 ISSR 和 SRAP 标记方法的相似点
        5.1.3 ISSR 与 SRAP 标记的差异
    5.2 真姬菇种质资源的 ISSR、SRAP 和表型特征的综合分析
        5.2.1 ISSR 和 SRAP 联合分析
        5.2.2 ISSR、SRAP 与栽培性状联合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真姬菇的 TRAP 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菌株
        6.2.2 试剂
        6.2.3 试验方法
        6.2.4 真姬菇特异性标记的开发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引物筛选
        6.3.2 TRAP-PCR 实验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6.3.3 基于 TRAP-PCR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6.3.4 TRAP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6.3.5 真姬菇特异性标记开发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真姬菇 ISSR 遗传相似性系数
    附录 2 真姬菇的 SRAP 遗传相似性系数
    附录 3 真姬菇的 TRAP 遗传相似率
    附录 4 真姬菇的 TRAP 克隆序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应用SSR标记分析黄绿蜜环菌种群遗传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绿蜜环菌研究进展
        1.1 黄绿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综合利用
        1.3 生态功能
    2 遗传多样性
        2.1 基本概念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2.1 形态学标记
        2.2.2 细胞学标记
        2.2.3 生化标记
        2.2.4 分子标记
        2.2.5 分子标记技术在蜜环菌属遗传多样性的应用
    3 微卫星分子标记
        3.1 定义
        3.2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
        3.3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3.4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3.5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3.5.1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与物种资源保护
        3.5.2 基因组连锁图构建
        3.5.3 基因流程度分析
        3.6 近缘物种微卫星引物共用研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绿蜜环菌 SSR-PCR 体系建立与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2.2 主要试剂溶液及配置
        1.3 研究方法
        1.3.1 DNA 提取与浓度的测定
        1.3.2 SSR-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建立
        1.3.3 SSR 最佳反应体系体系稳定性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黄绿蜜环菌总 DNA 提取结果
        2.2 黄绿蜜环菌 SSR-PCR 正交设计结果
        2.3 不同退火温度对扩增的影响
        2.4 SSR 最佳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2.5 黄绿蜜环菌 SSR-PCR 优化体系的最终确定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黄绿蜜环菌 SSR 引物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2.2 主要试剂溶液及配置
        1.3 研究方法
        1.3.1 黄绿蜜环菌基因组 DNA 提取
        1.3.2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
        1.3.3 微卫星位点的筛选
    2 黄绿蜜环菌微卫星引物筛选结果
        2.1 微卫星引物初筛
        2.2 初筛引物的退火温度筛选
        2.3 黄绿蜜环菌不同群体中 14 对引物微卫星扩增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黄绿蜜环菌遗传结构 SSR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2.3 主要试剂溶液及配置
        1.3 研究方法
        1.3.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浓度的测定
        1.3.2 SSR-PCR 扩增
        1.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黄绿蜜环菌遗传多样性 SSR 分析结果
        2.1 7 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样性分析
        2.2 22 个种群的多样性分析
        2.3 遗传距离
        2.4 种群间聚类分析
        2.5 种群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分析
    3 讨论
        3.1 黄绿蜜环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 SSR-PCR
        3.3 黄绿蜜环菌的遗传多样性
        3.4 黄绿蜜环菌种群遗传结构
        3.5 黄绿蜜环菌保护建议
    4 结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木耳属概述
        1.1 木耳属食药用价值
        1.2 木耳属形态特征
        1.3 木耳属主要种的简介
        1.3.1 黑木耳概述
        1.3.2 毛木耳概述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2.1 遗传多样性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2.2 形态学研究方法
        2.3 细胞学研究方法
        2.4 生化研究方法
    3 原生质体技术
        3.1 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
        3.2 原生质体单核化
        3.3 原生质体融合
        3.4 原生质体技术在木耳属的应用
    4 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耳属遗传多样性
    1 供试菌株
    2 试验方法
        2.1 体细胞不亲和性
        2.2 酯酶同工酶
        2.3 温度试验
        2.4 菌落形态特征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细胞不亲和性
        3.2 酯酶同工酶
        3.3 温度试验
        3.4 菌落型态特征
    4 讨论
第三章 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
    1 供试菌株
    2 试验方法
        2.1 试剂
        2.2 培养基
        2.3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方法
        2.4 再生菌株鉴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出发菌龄
        3.2 融壁酶浓度
        3.3 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
        3.4 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
        3.5 再生培养基类型
        3.6 再生菌株鉴定
    4 讨论
第四章 原生质体融合
    1 供试菌株
    2 试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原生质体单核化
        2.3 亲本原生质体灭活标记
        2.4 原生质体融合
        2.5 融合子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3.2 原生质体单核化
        3.3 原生质体灭活标记
        3.4 原生质体融合
        3.5 融合子的鉴定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东北黑木耳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
        1.2.2 菌丝形态分类
        1.2.3 亲和性实验
        1.2.4 同工酶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相对迁移率 (R f)
        1.3.2 相似系数
        1.3.3 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木耳不同菌株菌丝形态
    2.2 黑木耳不同菌株亲和性试验
    2.3 黑木耳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
    2.4 酯酶同工酶的相似系数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10)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材料处理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 (R W C) 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株高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5 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四、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黑木耳品种种质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D]. 史灵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7)
  • [2]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D]. 田风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桃红侧耳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D]. 张泽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4]黑木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姚方杰,张友民,鲁丽鑫,方明. 菌物研究, 2015(03)
  • [5]黑木耳gpd和漆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分子进化分析[D]. 范秀芝.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7)
  • [6]栽培性状和分子标记在中国真姬菇遗传多样研究中的应用[D]. 邱成书.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7]应用SSR标记分析黄绿蜜环菌种群遗传结构[D]. 李颖. 青海大学, 2013(S1)
  • [8]木耳属遗传多样性及原生质体育种的研究[D]. 孙露.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5)
  • [9]东北黑木耳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 韩增华,高娃,张丕奇,刘佳宁,戴肖东. 黑龙江科学, 2011(06)
  • [10]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高蕾,孙海龙. 黑龙江科学, 2011(06)

标签:;  ;  ;  ;  ;  

黑木耳种内杂种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