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一、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凡[1](2021)在《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自上世纪90年代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问世后,此项技术就一直是乳腺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较准确的评估患者腋窝淋巴结分期情况,使早期临床腋窝阴性乳腺癌患者免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明显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早期临床腋窝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经过近30年的研究与发展,现今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主要依靠核素法、蓝染法、荧光法等进行前哨淋巴结示踪,这几种方法虽然均具有较高的前哨淋巴结检出价值,但都为术中示踪手段而不能于术前评估前哨淋巴结情况。近来兴起的超声造影检查已被证实可应用于术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及定位定性的判断。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超声造影检查与前哨淋巴结染料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50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通过经皮超声造影进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检查。术中再通过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经皮超声造影组与蓝染组、荧光组及双示踪联合组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及检出枚数,并计算各组诊断转移性腋窝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作出对应的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比较各方法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效能。结果:所有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超声造影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其中47例患者通过经皮超声造影检查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48例患者通过亚甲蓝染色法查找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而49例患者通过吲哚菁绿荧光法和双示踪法查找出至少一枚前哨淋巴结,各组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亚甲蓝染色组、吲哚菁绿荧光组及双示踪联合组分别共检出腋窝前哨淋巴结81枚、87枚、141枚及146枚,超声造影组平均检出前哨淋巴结枚数(1.62±0.72枚)与亚甲蓝染色组(1.74±0.69枚)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00),而与吲哚菁绿荧光组(2.82±0.86枚)及双示踪联合组(2.92±0.80枚)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超声造影组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90.9%,88.0%;亚甲蓝染色组分别为94.1%,90.9%,92.0%;吲哚菁绿荧光组分别为94.1%,93.9%,94.0%;双示踪联合组分别为94.1%,93.9%,94.0%。结论:经皮超声造影与蓝染法、荧光法及双示踪法均具有较高的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诊断效能。相比传统的前哨淋巴结染料示踪法,经皮超声造影不仅可以于术前定位前哨淋巴结,还可以预判前哨淋巴结性质,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前哨淋巴结检查手段。

张月[2](2021)在《载HSV-TK自杀基因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为靶点同时载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且具有核定位效应的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对该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各项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其在体外对HER2阳性胃癌细胞(NCI-N87细胞)的靶向能力及其体外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首先根据天根高纯度质粒小提中量试剂盒的要求提取质粒HSV-TK自杀基因,采用前期课题组已成功构建的胍基化SS-PAAs(含二硫键的聚氨基胺类)类阳离子基因载体中胍基丁胺单体(AGM)与N,N’-双丙烯酰胱胺(CBA)的聚合产物AGM-CBA,制备HSV-TK/AGM-CBA基因载体复合物并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大小。采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生物素化二硬酯酰磷脂酰乙醇胺(生物素化-DSPE-PEG2000)、胆固醇(CH)按照一定的比例溶于无水乙醇中,通过旋转蒸发仪蒸发成脂质膜,再用基因载体复合物的水化液将脂质膜溶解洗脱下来,得到生物素化脂质体,然后向其逐滴加入液态氟碳全氟己烷,通过超声波振荡器进行振荡以获得超声造影剂。采用桥联亲和素-生物素法,将生物素化的HER2抗体借助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化脂质体相连,即得到以HER2为靶点的靶向纳米级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等对超声造影剂的外观形态、粒径、电位等进行表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核定位效应及其对HER2阳性胃癌细胞的体外寻靶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HER2抗体与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连接情况。最后通过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观察靶向脂质纳米造影剂的体外超声显影效果。结果: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得基因载体复合物平均粒径为(96.73±1.27)nm,所制备的纳米脂质超声造影剂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550.93±10.19)nm,Zeta电位为(-9.75±0.74)m V。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超声造影剂呈相对规则圆整的球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HER2抗体与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成功连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携带经荧光染料标记的HSV-TK基因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能够聚集在细胞核周围,展现出优良的核定位效应,并且能够靶向识别于HER2阳性胃癌细胞。体外超声成像显示出较好的超声对比增强能力,纳米超声造影剂呈细腻均匀的点状密集高回声。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出HER2靶向载HSV-TK自杀基因并具核定位效应的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且该靶向纳米超声造影剂粒径均一,形态良好。在体外能与HER2阳性胃癌(NCI-N87)细胞实现特异性结合,并且该超声造影剂体外超声显影效果理想,对后续细胞杀伤实验以及动物体内肿瘤靶向超声造影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王梦珂[3](2020)在《基于超声微泡的微血管成像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表明,在肿瘤早期生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细胞结构的变化,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是区别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的早期变化之一,这一现象使得对肿瘤的早期非介入诊断成像成为可能。近年来,国内外许多超声团队提出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它在原理上打破了超声的衍射极限,实现了微米级的分辨率,为无创的微血管检测提供了新的成像方法。目前该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算法技术优化和应用领域探索,争取尽早实现向临床的转化应用。在本课题中,我们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应用到肿瘤微血管变化过程中,对肿瘤微血管进行成像和评估。首先搭建仿人体血管体模实验平台,进行不同类型的仿血管实验,以验证所设计的超声超分辨算法在处理复杂和微小仿血管环境中的性能;接下来对肿瘤小鼠进行2-D和3-D的超声超分辨成像实验,以评估超声超分辨成像方法在检测肿瘤微血管变化中的应用潜力;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活体鸡胚和大鼠肾脏的超声超分辨成像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在内径300μm螺旋硅胶仿血管和100μm聚醚醚酮直仿血管体模实验中,分别绘制得到半峰全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a,FWHM)为143μm和46μm的超分辨仿血管图像(换能器中心频率MHz8fc(28),理论的空间分辨率=200μm),验证所设计的超声超分辨算法的正确性;(2)健康大鼠肾脏超分辨实验中,在1.3cm的成像深度,绘制半峰全宽FWHM=18μm的单根微血管超分辨图像,分辨率达到l/6,所能区分两根微血管之间的距离为FWHM=73μm,(换能器中心频率MHz15fc(28),理论的空间分辨率=103μm);(3)肿瘤小鼠超分辨实验中,我们绘制了肿瘤微血管的超分辨图像,并提取了肿瘤的血管直径参数,成功引入了3-D超分辨成像实验。通过一系列仿人体血管体模和在体肾脏、肿瘤小鼠实验,证明可以利用超声超分辨技术实现高分辨率微血管图像的绘制;通过3-D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有望实现不同时期肿瘤生长发展过程中微血管变化成像检测的可行性,为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向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研究基础。

王婷[4](2020)在《超声造影对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住院患儿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二维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图像的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重点探讨超声造影在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胚胎性肿瘤肝母细胞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为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尤其是肝母细胞瘤的超声造影诊断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脏局灶性病变共26人次,总计28例病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肝母细胞瘤13例,肝转移瘤6例,肝血管瘤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非均匀性脂肪肝,肝脓肿,肝细胞癌,肝脏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其中,经病理学检查证实15例,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辅助证实13例,观察这些患儿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表现,分析超声造影灌注特点及不同时相的增强水平,并用超声仪器自带软件对超声造影病灶感兴趣区域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中位数及四分位距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推断以α=0.05为检验标准。结果:(1)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肝血管瘤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较为均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包括肿瘤回声、钙化、液化坏死及肿瘤大小方面分布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超声造影结果显示在动脉相增强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在门脉相及延迟相增强水平以及三个时相增强水平组合方式有区别,且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母细胞瘤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包括动脉相团状不均匀增强,廓清时间低于60秒,可清楚地显示肝动脉来源的供血血管和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瘤体内部细小血管及微灌注区域,能清楚显示瘤体内的液化坏死区,且液化坏死的显示范围较二维超声明显;肝血管瘤动脉期可表现为环状增强,均匀增强及不均匀结节状增强,且绝大部分不廓清;肝转移瘤动脉相均表现为整体均匀增强,且未见粗大血管显示,延迟相以无增强为主,表现为明显“黑洞”征。(6)超声造影剂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3%,无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包括回声、钙化、液化坏死、肿瘤大小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2)超声造影门脉相、延迟相的增强水平及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的增强水平组合方式有助于鉴别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3)本研究中由于三组患者例数较少,且例数分布不均匀,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对于三组疾病中无明显鉴别诊断意义。(4)超声造影图像在显示供血血管、微血管循环及液化坏死区优于二维超声,较二维超声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诊断。(5)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表现不同,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6)超声造影在儿童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安全效能。

李小娟[5](2020)在《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US/MR双模态显像可克服单一成像技术的不足,获取更丰富、更完整、更准确的影像信息,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因此US/MR双模态显像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一大发展趋势,而可同时进行US/MR影像学检查的双模态造影剂的设计和研制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利用微泡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可作为US/MR双模态造影剂实现双模态显像。但受微泡粒径的限制,目前制备的US/MR双模态造影剂多为微米级,仅能实现血管内成像,无法通过EPR效应穿过肿瘤的新生血管内皮间隙(380-780nm)并富集于病变组织,从而无法实现血管外组织显像。因此,利用纳米微泡负载SPIONs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成为当前分子影像学的研究重点。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CS)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在体内可自然降解,是一类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Fe3O4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单且磁化强度高,以CS为原料制备CS纳米微泡,并利用该微泡装载Fe3O4纳米颗粒可实现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目的制备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Fe3O4-CS NBs),对其各项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其US/MR显像能力。方法1.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改性的Fe3O4纳米颗粒(CA Modified Fe3O4NPs),通过多种检测工具分别对改性后Fe3O4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态、粒径电位、晶体结构、化学结构、磁学性质进行表征。2.以CS为原材料,采用化学交联法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US/MR双模态造影剂Fe3O4-CS纳米微泡,通过多种检测工具分别对纳米微泡的内部结构、表面形态、粒径电位、晶体结构、化学结构、磁学性质及铁含量进行表征。3.体外US/MR双模态显像能力探究:对不同铁含量的Fe3O4-CS纳米微泡行超声、磁共振扫描,获取样品的体外T2WI图像及体外超声图像。4.体内US/MR显像效果探究:Fe3O4-CS纳米微泡(120.53±0.15μg Fe/ml)注射前及注射后分别对BALB/C小鼠肝脏行超声及磁共振扫描,观察其体内US/MR显像效果。结果1.Fe3O4纳米颗粒经柠檬酸改性后,大小均一、分散良好、无团聚,水合动力学平均粒径为47.47±1.29 nm,结构与Fe3O4晶体的反尖晶石结构相符,并且具备良好的超顺磁性。2.TEM显示Fe3O4被包裹在CS纳米微泡内,且包裹Fe3O4后的CS纳米微泡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分散良好,水合动力学平均粒径为112.13±1.70 nm;低温综合物性测试系统检测结果表明Fe3O4-CS纳米微泡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ICP-OES测得加入不同含量Fe3O4后,Fe3O4-CS纳米微泡中的铁含量分别为:11.69±0.04,22.46±0.07,43.39±0.07,74.31±0.10,120.53±0.15μg/ml。3.体外磁共振显像实验表明Fe3O4-CS纳米微泡具有负性显像能力,并且其负性显像能力随纳米微泡内铁含量增加而增强;体外超声显像实验表明经真空冷冻干燥后,Fe3O4-CS纳米微泡具备良好的超声显像能力,能产生较强的超声回声信号。4.在体内磁共振显像中,注射纳米微泡后,小鼠肝脏T2信号强度较造影前明显下降,表现出负性显像效果;在体内超声显像中,注射纳米微泡后,小鼠肝脏回声信号较造影前有所增强。结论成功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Fe3O4-CS纳米微泡。该纳米微泡具备良好的双模态显像能力,有望在临床US/MR双模态显像中发挥作用。

蒋丽萍[6](2020)在《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涎腺肿瘤占颈部肿瘤的3%,而其中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占1/5,良性肿块(benign tumor,BT)占4/5,BT中又以混合瘤(pleomorphic adenomas,PA)最常见,腺性淋巴瘤(adenolymphomas,AL)次之。此研究的目的为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I)、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以及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UE)对涎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采用CDI对82例涎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获得其血流分级、收缩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对比分析MT与BT组、PA组与AL组间的差异。然后对其中56例患者进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gh tissues quantification,VTQ)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phy,SWE),测量其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和各项杨氏模量值,并对比分析MT与BT组、PA组与AL组间的差异。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细针穿刺证实其病理类型。2.对涎腺91个肿块的CEUS图像进行回顾性,观察肿块的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模式、增强环、肿块范围是否增大、增强程度、达峰方式和消退方式,并对比分析MT和BT组间的差异。然后绘制其中75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EUS动态图像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ve curve,TIC)曲线,记录肿块及周边腺体组织的达峰时间(the value of 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峰值半降时间(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TFP),然后将PA、AL及MT组的以上三个定量指标与周边腺体进行对比分析。一周后的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1.采用CDI检查的82例病例包括MT12例、BT70例(其中PA38例、AL24例、其他10例),采用UE检查的56例腮腺肿块患者病例分别包括MT10例、BT46例(包括PA27例,AL11例,其他8例)。MT组与BT组间的血流分级、PSV及RI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高达66.7%(16/24)AL的血流为III级,但与PA组的血流分级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SV的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绘制ROC曲线,获得PA及AL组间的RI的最佳截断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和0.822,并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8.9%、75%及0.539。在VTQ中,BT与MT间的SWE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PA组和AL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绘制ROC曲线,获得PA及AL组间的SWV的最佳截断值和AUC分别为2.10 m/s和0.677,并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0.4%、63.6%及0.340。在SWE中,BT组和MT组间杨氏模量最大值、杨氏模量平均值、杨氏模量最小值及标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A组和AL组杨氏模量最大值、杨氏模量平均值、杨氏模量最小值及标准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作相应ROC曲线分析发现以最大杨氏模量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最佳截断值及AUC别为32.4KPa和0.805,以此鉴别诊断PA和AL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0.4%、81.8%及0.522,另外,将PA排除之后,BT组与MT组间的RI、SWV及最大杨氏模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经病理证实91例病例包括BT74例,MT17例,在CEUS中MT组及BT组在增强程度、均匀程度、达峰方式及消退方式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以非向心性增强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增强后边界、增强环及肿块范围是否增大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以增强后边界不清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0.59%(12/17)、87.83%(65/74)、84.61%(77/91);以无增强环显示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35%(14/17)、71.62%(53/74)、87.91%(80/91);以增强后肿块范围较二维超声时增大鉴别诊断MT及B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0.59%(12/17)、95.95%(71/74)、90.21%(83/91);联合三者后的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35%(14/17)、95.95%(71/74)、93.41%(85/91)。经TIC分析的75例病例分别包括31例PA、27例AL和17例MT。相比于周边腺体,PA组的TTP(time to peak)和TFP(the 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I(peak intensit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等进、等退”高增强;AL组PI及T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等进、慢退”明显高增强,以“慢退和高增强”诊断AL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48%(22/27)、68.75%(33/48)和73.33%(55/75);MT组TF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TP和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现为“快进、等退”高增强,以“快进”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4.70%(11/17)、50.00%(29/58)和53.33%(40/75);联合应用“快进”或非“慢退”诊断M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23%(15/17)、77.59%(45/58)和80.00%(60/75)。结论:1.CDI、UE均可以对PA和AL进行鉴别诊断,AL的RI和SWV均较低、具有最丰富的血流、各项杨氏模量值均较低,PA的RI、SWV和各项杨氏模量值均较高,应用这些特征可以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而且三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基本相同。但CDI、UE均不能对涎腺MT及BT进行鉴别诊断,而当将PA从BT组除去之后,应用RI、SWV和最大杨氏模量可以对BT及MT进行鉴别诊断。2.在CEUS中,MT的主要特征是增强后无增强环、边界不清、肿块的范围可见增大,应用“无增强环”鉴别诊断MT和BT的特异度欠理想,而应用“边界不清”及“范围增大”鉴别诊断MT和BT的敏感度较低,联合三者可明显提高CEUS的诊断效能。并且通过TIC曲线分析发现腮腺PA,AL和MT有各自的弥散特点,其中以AL的“慢退”、“明显高增强”具有比较特征性表现,可用以AL的术前鉴别诊断;虽然MT的“快进”的鉴别诊断的准确度较低,但是联合应用“快进”“非慢退”可明显提高鉴诊断效能。

边锦霞[7](2020)在《基于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对于输卵管源性不孕症的诊断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对(TVSRT-3DHyCoSy)对于输卵管源性不孕症的诊断评价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20年3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接受TVSRT-3DHyCoSy和三维超声造影(3D-HyCoSy)检查,一月后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放射医学科接受子宫输卵管X线造影(HSG)检查的女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行TVSRT-3DHyCoSy、3D-HyCoSy和HSG检查的患者输卵管通畅性结果进行分析。患者的年龄,不孕年,月经周期及体质指数采用(?)表示。计算TVSRT-3DHyCoSy、3D-HyCoSy和HSG之间的总体符合率,Kappa值,计算TVSRT-3DHyCoSy和HSG之间、3D-HyCoSy和HSG之间的χ2值(P<0.05)以及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约登指数(γ)值等,用数字评价量表对行TVSRT-3DHyCoSy检查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和行TVSRT-3DHyCoSy对患者治疗作用的评估。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平均年龄约30.34±4.29岁,平均不孕年约2.93±2.22年,平均体质指数约20.09±2.89 kg/m2,平均月经周期约30.16±2.06天。TVSRT-3DHyCoSy和3D-HyCoSy检查的χ2=52.6,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SRT-3DHyCoSy和3D-HyCoSy检查的总体符合率为85.4%(70/82),K值为0.77(Z=9.70,P<0.001),判断一致性极好。3D-HyCoSy与HSG的χ2=58.9,P<0.005,检查的总体符合率为73.17%(60/82),K值为0.54(Z=7.22,P<0.001),判断一致性中、高度一致。以HSG为“金标准”,得3D-HyCoSy检验输卵管阻塞的Sen,Spe,PV+,PV<sub>,LR+,LR<sub>,γ值分别为73.58%,86.21%,90.70%,64.10%,5.33,0.31,0.60。TVSRT-3DHyCoSy与HSG的χ2=72.8,P<0.005,检查总体符合率为81.71%(68/82),K值为0.68(Z=10.46,P<0.001),判断一致性中、高度一致。以HSG为“金标准”,TVSRT-3DHyCoSy诊断输卵管阻塞的Sen,Spe,PV+,PV<sub>,LR+,LR<sub>,γ值分别为86.27%,90.32%,93.62%,80.0%,8.91,0.13,0.77。经TVSRT-3DHyCoSy检查不孕症女性患者非造影剂无、轻、中、重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20.45%)、24(54.54%)、8(18.18%)、3(6.82%)。经TVSRT-3DHyCoSy检查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总体自然受孕率11.36%(5/44),3个月内自然受孕率为2.27%(1/44),≥6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24个月)的自然受孕率为9.09%(4/44)。结论:TVSRT-3DHyCoSy的检查结果值均优于3DHyCoSy检查的结果,TVSRT-3DHyCoSy对女性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是否通畅具有较高Spe,PV+,因此TVSRT-3DHyCoSy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但其对治疗女性不孕症患者有一定价值,但仍需临床多中心数据进一步研究。

张姗[8](2020)在《纳米级AMH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大鼠移植卵巢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制备AMH靶向超声造影剂(AMH-Targeted nanobubbles,NBAMH),实现大鼠移植卵巢的靶向显影,并进一步借助NBAMH超声分子影像评价AMH分子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实现移植卵巢存活状态的早期检测和量化评价。方法:1)第一部分:将脂质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薄膜水化法”、“机械震荡法”及“离心分离法”制备纯纳米粒径的造影剂(NBs)。通过“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将抗AMH的抗体AMH-antibody以不同的比例偶联于纳米微泡的表面制备出NBAMH。通过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纳米微泡形态;马尔文粒度/电位分析仪检测微泡粒径、分散度及稳定性;荧光显微镜检测及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微泡携带抗体的情况及分析最佳抗体携带量及携带率;2)第二部分: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首先将NBAMH以不同浓度与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共孵育,通过CCK-8法检测纳米微泡对细胞的毒性反应。为了模拟卵巢移植后的缺氧状态,在体外建立卵巢颗粒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ELISA检测AMH表达水平并确定最佳的H/R时间点。将建模细胞与NBAMH共孵育,普通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NBAMH对卵巢颗粒细胞的黏附性;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NBAMH与细胞的结合率;3)第三部分:建立大鼠卵巢移植模型,20只SD大鼠(正常大鼠10只,卵巢移植模型大鼠10只)每只大鼠经尾静脉分别随机注射NBAMH和NBs,每种造影剂注射间隔30min。超声诊断仪观察每种造影剂在大鼠卵巢组织中的增强显影效果并对造影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小动物荧光成像系统观察NBAMH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病理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BAMH在移植卵巢中的分布情况。在体内靶向性实验之后,再次建立大鼠卵巢皮下移植模型,移植后6h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移植后3天组、5天组、7天组和10天组,每组10只。通过NBAMH超声分子影像,AMH分子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卵巢移植后不同时间点AMH分子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1)第一部分:通过质量控制纯纳米脂质微泡粒径为478.24±28.02nm,AMH靶向纳米微泡粒径为549.33±28.53nm,其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呈大小均一的纳米级空心颗粒。且在室温条件下至少60min其粒径和浓度保持稳定状态。荧光显微镜显示AMH抗体成功耦连于微泡表面;流式细胞计数仪显示AMH抗体与NBs的最佳结合率为65.3±2.7%,最佳配比为1:5;2)第二部分:不同浓度的NBs与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共孵育未见明显细胞毒性。细胞建模后,H/R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常氧组),表示体外H/R建模成功。ELISA结果显示常氧及缺氧状态下卵巢颗粒细胞均表达AMH,且其表达量至少在缺氧12h内随缺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缺氧和复氧时间为H6/R3。体外靶向性实验显示,普通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NBAMH组每个颗粒细胞周边的纳米泡的数量为(35.59±2.46)明显高于NBs组和NBIg G组(P<0.001),流式细胞计数仪显示NBAMH与细胞结合率为23.97±0.15%,明显高于NBs组和NBIg 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第三部分:体内超声造分子影像表明,在移植卵巢中NBAMH的造影强度是NBs的2.17倍(P<0.001)。小动物成像仪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BAMH在卵巢组织中的特异性分布,并在注射后30min时其荧光强度是NBs组的4.28倍。移植卵巢病理组织切片及AMH免疫荧光表明NBAMH能够进入移植卵巢组织间隙并与AMH分子特异性结合。此外,通过AMH超声分子影像监测卵巢移植后3,5,7和10天的造影信号强度。移植卵巢中的造影强度从3天到10天显着增强(P<0.001)。为验证超声检查结果,对移植卵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和Western Blot分析。卵泡计数以及微血管密度检测显示随着移植天数的增加卵巢组织卵泡数量以及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加。AMH分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相同的趋势,与超声分子成像结果相似。结论: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AMH靶向纳米微泡并优化了其最佳配比。2.NBAMH在体外与卵巢颗粒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黏附作用。3.NBAMH在体内能明显增强的移植卵巢显影。4.NBAMH可用于AMH分子的在体显影和量化评价从而反映移植卵巢的存活状态。NBAMH的超声分子影像为在体、无创的动态监测移植卵巢存活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金娟[9](2020)在《微纳气泡界面脂质分子自组装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声医学技术具有安全、快捷和低成本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微纳气泡作为超声造影剂与药物载体系统,在分子成像、药物递送、介导基因治疗和血栓溶栓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脂质包覆的气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批准上市的超声造影剂,如Definity,Imagent和Sono Vue均属于脂质类造影剂。现有文献中报道的脂质气泡的粒径为微米尺度,局限于血管中,且相对复杂的制备方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医学与健康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兼具简单高效制备和优异造影效果的微纳气泡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本论文以制备自由微纳气泡为基础,利用磷脂分子可在气泡界面进行自组装,提出并形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脂质超声造影剂的新型制备方法;利用该方法制备出包覆氙气的纳米气泡,尝试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提出一种往复压差法制备自由微纳气泡的方法。对所制备的自由纳米气泡(NBs)的形成、破裂和稳定性机理进行探究。其次,研究通过磷脂分子在气泡界面的自组装构建微米和纳米级脂质包膜气泡。其三,将氙气包覆于磷脂包膜的纳米气泡中,并研究其体内外的神经保护作用,探究了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往复压差法制备自由微纳气泡,系统研究了纳米气泡制备参数的影响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首先形成约1050μm的微气泡,然后微气泡缩小并在体相中检测到纳米气泡的存在。气泡平均粒径为240±9 nm,PDI为0.25,且具有高的负zeta电位(-40±2 m V)。NBs的浓度与压缩次数呈正相关关系,反复压缩600次,NBs浓度可达到约1.92×1010/m L。动态光散射(DLS)和zeta电位表明,NBs能稳定存在超过48小时。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表明,微气泡在缩小过程中,水分子中的O-H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形成了更强的氢键,推测NBs的稳定性与气泡界面强氢键有关。(2)制备出三种不同气体(氙气,空气和六氟化硫)的自由微纳气泡,利用暗场显微镜(DFM)的原位实时观察、体外超声显影评价、自由基检测等方法研究了NBs的动态演变过程。DFM结果表明,NBs在微气泡收缩后形成,且含不同气体的微气泡具有不同的收缩速率,与气体在水中的渗透阻力系数有关。但是当微气泡缩小形成NBs后,含不同气体的NBs的粒径、表面电位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体相中NBs的运动分析表明,NBs在液相溶液中做被动布朗运动。当样品位于固/液/气接触线时,NBs、固体颗粒和液滴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过程,NBs易于在接触线处爆破并产生辐射力影响周围气泡运动,且荧光探针检测到羟基自由基的产生。由于内核气体对NBs的影响很小,推测NBs界面溶剂水分子的氢键网络是NBs稳定性的关键因素。(3)基于自由气泡的气液界面,提出利用温度调控进行磷脂分子自组装制备包膜气泡的新方法,研究磷脂分子组装机理,并对制备的气泡的体内外超声造影增强效果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将二硬脂磷酯酰胆碱(DSPC)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K)直接分散在缓冲液中,加热至60℃与自由气泡混合,降至室温即可获得磷脂包膜气泡。气泡浓度为(2.06±0.9)×109/m L,5小时内保持稳定。进一步地,可通过改变磷脂成分中DSPE-PEG2K的含量,来调节膜壳的曲率,进而调节气泡的尺寸,并制备了直径约为1.68±0.11μm,704±7 nm和208±6 nm的气泡。体外超声成像显示,不同尺寸的气泡均具有良好的超声显影能力,随着气泡尺寸的减小,超声成像时间延长。小鼠肝脏的超声成像表明,与微气泡相比,纳米尺寸的气泡具有更长的成像持续时间(可达8 min),且在肝脏中的显影区域扩大,可获得更详细的血管信息。(4)最后,基于磷脂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包覆氙气的纳米气泡,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探究其对缺糖缺氧损伤下的神经保护作用。氙气纳米气泡平均尺寸为205±10 nm,Xe的含量为73±2μL/m L。体外实验表明,氙气纳米气泡能使缺糖缺氧处理后的PC12细胞存活率恢复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体内实验表明,氙气纳米气泡可有效治疗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减少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持续改善缺血侧血流再通。免疫荧光分析表明,纳米气泡能够穿过血管进入神经细胞。

邓惠良[10](2019)在《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各种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医学成像技术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综合两者的优点,实现更好的诊断效果。本文在乳化法制备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并对该双模态造影剂的结构、组分含量、稳定性、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壳聚糖/液体石蜡的双相分层体系,以司班80为表面活性剂,构建水/油体系,成功制备微米级的壳聚糖空白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了壳聚糖浓度、搅拌速度、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对壳聚糖空白微球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的提高,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增大。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减小。随着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减小,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平均粒径减小。其次,在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基础上,添加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制备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以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证实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中存在全氟戊烷和四氧化三铁。分析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对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成分、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四氧化三铁的含量增大,全氟戊烷的含量几乎相同。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随后,分析了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增大,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提高。对双模态造影剂进行细胞毒性和血液相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4、48小时后,双模态造影剂细胞毒性小。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对血液凝固时间、血沉速率、血成分和溶血率影响较小,血液相容性较好。最后,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进行了成像研究。分析了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浓度、温度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浓度增加,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上升。不同水浴温度处理后,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增强能力下降。分析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浓度、温度对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浓度增加,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上升。温度不影响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中,改变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的顺序,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都保持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增强能力。综上,本研究通过乳化法成功制备了微米级的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该双模态造影剂能够在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中使用。该双模态造影剂细胞毒性较小,血液相容性较好,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要求,为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经皮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载HSV-TK自杀基因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提取质粒HSV-TK
        2.2.2 前期课题组AGM-CBA的合成方法
        2.2.3 HSV-TK/AGM-CBA基因载体复合物的制备
        2.2.4 载HSV-TK基因及PFH的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以及基因在造影剂中包封率的测定
        2.2.5 HER2 靶向载HSV-TK基因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
        2.2.6 靶向纳米超声影剂的基本特性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2.2.7 HER2 抗体与造影剂的连接情况的检测
        2.2.8 HER2 靶向载HSV-TK自杀基因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核定位效应实验
        2.2.9 HER2 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与HER2 阳性胃癌细胞(NCI-N87)的体外靶向性实验
        2.2.10 HER2 靶向载HSV-TK自杀基因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体外超声显影情况
3 结果
    3.1 HSV-TK/AGM-CBA基因载体复合物的粒径大小
    3.2 载HSV-TK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粒径大小以及HSV-TK基因在超声造影剂中的包封率
    3.3 HER2 靶向载HSV-TK自杀基因纳米脂质超声造影剂的形态特征
    3.4 HER2 抗体与载基因超声造影剂的连接情况
    3.5 HER2 靶向载HSV-TK基因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核定位效应
    3.6 HER2 靶向纳米超声造影与HER2 阳性胃癌细胞(NCI-N87)的体外寻靶实验
    3.7 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超声微泡的微血管成像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2 血管生成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1.3 现有微血管成像概述
        1.3.1 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1.3.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1.3.3 核磁共振成像
        1.3.4 光学成像
        1.3.5 超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超声超分辨成像的技术发展
        1.4.2 超声超分辨成像的在体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超声超分辨成像理论原理
    2.1 引言
    2.2 传统超声成像分辨率局限
    2.3 超快超声平面波成像原理
    2.4 微泡造影剂的声学特性
    2.5 超声超分辨成像原理与算法介绍
        2.5.1 微泡信号提取方法
        2.5.2 微泡信号定位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人体血管体模实验
    3.1 引言
    3.2 仿体实验平台搭建
        3.2.1 Verasonics Vantage数据采集系统
        3.2.2 微泡流动模块
        3.2.3 仿人体血管体模制备和微泡造影剂
    3.3 数据处理
    3.4 仿体实验
        3.4.1 不同几何形状仿血管实验及结果
        3.4.2 不同内径仿血管实验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体动物实验
    4.1 引言
    4.2 在体动物实验平台搭建
        4.2.1 Verasonics Vantage数据采集平台
        4.2.2 三轴微位移平台
        4.2.3 麻醉装置
        4.2.4 动物操作平台
    4.3 数据处理
    4.4 在体动物实验
        4.4.1 鸡胚成像实验及结果
        4.4.2 健康大鼠肾脏成像实验及结果
        4.4.3 肿瘤小鼠成像实验及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5.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超声造影对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与病理结果
    2.2 肝母细胞瘤、肝转移瘤、肝血管瘤三组患儿一般资料
    2.3 三组患儿二维超声表现比较
    2.4 三组患儿超声造影不同时相增强水平结果
    2.5 三组患儿超声造影不同时相增强水平组合结果
    2.6 三组患儿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
    2.7 超声造影图像示例
    2.8 超声造影特征
    2.9 超声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3.1 肝母细胞瘤临床与病理
    3.2 肝母细胞瘤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比较
    3.3 肝母细胞瘤与肝转移瘤、肝血管瘤鉴别
    3.4 三组患儿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结果分析
    3.5 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
    3.6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处理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CEUS儿科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体外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体内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6)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DI成像
        1.3 UE成像
        VTQ
        SWE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DI结果
        2.2 UE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2部分 超声造影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EUS情况
        2.2 TIC曲线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3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综述
    参考文献

(7)基于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对于输卵管源性不孕症的诊断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1 前言
    1.2 输卵管通畅性评价方法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方法
        1.2.1 不孕症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4 操作方法
        1.2.5 图像分析
        1.2.6 TVSRT-3DHyCoSy检查过程中不良反应
        1.2.7 TVSRT-3DHyCoSy检查术后受孕率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TVSRT-3DHyCoSy和3D-HyCoSy检查结果对比
        2.3 3D-HyCoSy和HSG检查结果对比
        2.4 TVSRT-3DHyCoSy和HSG检查结果对比
        2.5 TVSRT-3DHyCoSy检查后安全性评价
        2.6 TVSRT-3DHyCoSy检查后受孕率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1 HyCoSy成像原理
    1.2 HyCoSy造影剂的选择
    1.3 HyCoSy对输卵管通畅性的有效性评价
    1.4 HyCoSy对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作用
    1.5 HyCoSy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6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输卵管通液术
    2 HSG
        2.1 成像原理
        2.2 适用范围
        2.3 有效性评价
    3 HyCoSy
        3.1 成像原理
        3.2 适用范围
        3.3 有效性评价
    4 腹腔镜输卵管通液术
        4.1 成像原理
        4.2 适用范围
        4.3 有效性评价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纳米级AMH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大鼠移植卵巢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米级AMH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AMH靶向纳米泡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靶向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AMH靶向纳米微泡对大鼠移植卵巢的体内超声分子影像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微纳气泡界面脂质分子自组装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纳气泡与超声诊疗
        1.1.1 微纳气泡的声学响应
        1.1.2 微纳气泡的诊疗应用
        1.1.2.1 疾病超声影像增强诊断应用
        1.1.2.2 疾病超声微气泡治疗应用
        1.1.2.3 诊疗一体化应用
        1.1.3 微纳气泡的制备方法
        1.1.4 存在的限制与挑战
    1.2 自由微纳气泡
        1.2.1 自由微纳气泡的性能与应用
        1.2.2 体相纳米气泡
        1.2.3 自由纳米气泡的关键问题
    1.3 基于气泡界面的自组装技术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往复压差法制备自由纳米气泡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与方法
        2.3.1 往复压差法制备体相纳米气泡
        2.3.2 基于往复压差法的机械化制备装置的构建
        2.3.3 纳米气泡的表征
        2.3.4 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控气泡变化
        2.3.5 全反射红外光谱检测
    2.4 实验结果
        2.4.1 纳米气泡的表征
        2.4.2 纳米气泡形成的影响因素
        2.4.3 纳米气泡浓度的调控
        2.4.4 纳米气泡的稳定性
        2.4.5 微气泡到纳米气泡的监测
        2.4.6 红外光谱检测水中氢键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纳米气泡的形成、破裂及稳定机理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与方法
        3.3.1 纳米气泡、液滴和颗粒的制备
        3.3.2 纳米气泡的表征
        3.3.3 暗场显微镜成像
        3.3.4 纳米气泡的光学散射计算
        3.3.5 羟基自由基检测
        3.3.6 体外超声成像评价
        3.3.7 基于图像的纳米气泡的运动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含不同气体的纳米气泡表征
        3.4.2 纳米气泡的光散射
        3.4.3 微气泡到纳米气泡的动态演变
        3.4.4 不同气体的微气泡收缩动力学
        3.4.5 不同气体的纳米气泡运动分析
        3.4.6 纳米气泡的破裂和自由基产生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由气泡界面磷脂分子自组装制备包膜气泡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步骤与方法
        4.3.1 磷脂包膜气泡的制备
        4.3.2 磷脂包膜气泡的理化表征
        4.3.3 自由气泡界面磷脂分子自组装机理探究
        4.3.4 体外超声成像评价
        4.3.5 体内超声成像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自组装磷脂包膜气泡的设计,制备和表征
        4.4.2 升温诱导的磷脂自组装聚集结构变化
        4.4.3 磷脂分子在自由气泡界面的自组装
        4.4.4 降温诱导的气泡磷脂壳层的相转变
        4.4.5 自由气泡界面磷脂分子自组装制备包膜气泡机理
        4.4.6 磷脂包膜气泡尺寸的调控及机理
        4.4.7 体外超声成像
        4.4.8 体内超声成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脂包覆氙气纳米气泡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步骤与方法
        5.3.1 氙气纳米气泡的制备
        5.3.2 氙气纳米气泡的表征
        5.3.3 氙气含量的测定
        5.3.4 氙气纳米气泡对PC12 细胞缺糖缺氧的保护作用
        5.3.5 氙气纳米气泡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氙气纳米气泡的制备与表征
        5.4.2 氙气的包覆量和体外稳定性
        5.4.3 对缺糖缺氧PC12 细胞的保护
        5.4.4 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5.4.5 对脑血液再通的影响
        5.4.6 氙气纳米气泡的分布
        5.4.7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及其造影剂
        1.1.1 超声成像及其造影剂
        1.1.2 磁共振成像及其造影剂
    1.2 超声双/多模态造影剂
        1.2.1 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
        1.2.2 超声-CT双模态造影剂
        1.2.3 超声-荧光成像双模态造影剂
        1.2.4 三模态造影剂
    1.3 壳聚糖造影剂的制备方法
        1.3.1 乳化法
        1.3.2 层层自组装法
        1.3.3 雾化法
        1.3.4 微流控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
        2.3.2 扫描电镜
        2.3.3 激光粒径分析仪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壳聚糖空白微球的交联反应
        2.4.2 壳聚糖浓度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4.3 搅拌速度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4.4 壳聚糖溶液/液体石蜡的配比对壳聚糖空白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2 X射线衍射(XRD)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4 激光粒径分析仪
        3.3.5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3.3.6 同步热分析仪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定性分析
        3.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定量分析
        3.4.3 四氧化三铁/全氟戊烷的配比对壳聚糖超声-磁共振造影剂形貌和粒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测试
        4.3.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测试
        4.3.3 血液相容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稳定性研究
        4.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研究
        4.4.3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成像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1 超声成像测试
        5.3.2 磁共振成像测试
        5.3.3 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成像研究
        5.4.2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5.4.3 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超声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超声造影与其他前哨淋巴结示踪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效能比较[D]. 赵梦凡.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载HSV-TK自杀基因靶向脂质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的研究[D]. 张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超声微泡的微血管成像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D]. 王梦珂. 深圳大学, 2020(10)
  • [4]超声造影对儿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初探[D]. 王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D]. 李小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超声检查在涎腺肿瘤中的应用[D]. 蒋丽萍. 南昌大学, 2020(08)
  • [7]基于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对于输卵管源性不孕症的诊断评价研究[D]. 边锦霞. 延安大学, 2020(12)
  • [8]纳米级AMH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对大鼠移植卵巢靶向显影的初步研究[D]. 张姗.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9]微纳气泡界面脂质分子自组装及应用研究[D]. 金娟.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壳聚糖超声—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邓惠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超声造影剂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