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

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

一、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仲济玲[1](2020)在《基于专利合作数据的区域城市创新联系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发显着。创新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创新联系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目前学者针对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的研究大致有创新在城市的扩散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城市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以及城市创新联系的相关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应用的是定性的理论研究及定量的计量分析研究。其中使用引力模型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等。而随着城市间关系的演变,城市理论研究出现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以流动空间替代地方空间的转型,流空间成为区域网络体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创新要素的流动则是研究区域发展和知识溢出的重要城市流之一。因此本文基于专利合作数据应用多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间的创新联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创新及流空间的相关概念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创新联系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落脚点,并且对创新联系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同时提出基于全文研究的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诠释。论文主要使用专利合作数据以及其他属性数据,结合修正过的引力模型、断裂点及场强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主成分分析发等方法,综合运用Arc Gis、SPSS、Ucinet分析工具,以及Gephi空间可视化工具等一系列软件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创新联系进行空间测度和网络特征分析,最后探究创新联系对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要素,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创新联系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研究的拓展,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地区创新联系普遍存在,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模式,在空间上并存在地理邻近性的特征,由强到弱呈线性-沿江-网络化的发展趋势;2、长三角地区创新联系网络分化明显,要素流动活跃。中心性分析上呈现沪宁双核驱动,城市等级差异显着的特征。3、长三角城市创新自主性差异明显,出现飞地现象,省会城市的资源控制力突出,整体网络支配性出现等级衰减的特征;4、长三角内部子群结构明显,出现强强联合的现象;子群内部则呈现出地理邻近与等级梯度化的显着特征。在网络位置上,发现长三角创新溢出效应显着,等级性互联互通。本文正文共约52000字,图表54幅。

韩非[2](2020)在《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地缘性、利益相关性和资源互补性而引发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等层面发展的现实差异。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动力系统以及转化机理,寻求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协调发展从自发到自觉,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再迁跃,才具有鲜明而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明确了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要义,进而基于传统旅游引力模型同时借鉴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测度思路,综合考虑了旅游推拉理论中推力、拉力与空间阻抗三大因素的关联作用情形,构建了推拉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PP-2SFCA)。在此基础上,以沪宁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揭示了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基本特征,并探讨了特征分异形成的一般机制。最后,针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针对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估的实证研究表明:(1)沪宁杭城市群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近郊化”现象,围绕各地级市近郊形成了明显的旅游集聚区。景区空间集聚形态呈东北部集中,西南部分散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为核心,与沪宁、沪杭沿线地级市相串联,构成了“轴对称状”空间形态。同时,各组团内部形成了以各地级市内部的中心引领、外围协同的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潜力。(2)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微观上形成了以无锡为中心,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次一级外围边缘组团的“核心-边缘”状结构;县域尺度下,综合竞争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太湖地区、杭州湾地区、上海周边地区以及南京中部区域;从区域尺度来看,沪宁、沪杭、宁杭沿线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序序列特征。(3)从各因子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效果来看,旅游资源赋存因子对沪宁杭各城镇发展轴旅游竞争力的形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除旅游企业互联、科技水平因子外,其他指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区域旅游竞争力。从各区域竞争力显性作用因子的数量与效果来看,沪宁沿线旅游竞争力受到的合力因子,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作用程度方面均高于沪杭、宁杭沿线;其中,宁杭沿线旅游竞争力除显着受到资源赋存因子的影响外,其他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均不明显,这也导致了宁杭沿线旅游竞争优势无法进一步激活。本文有关旅游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联动系统,微观层面的旅游景区竞争力、中观层面的城市旅游竞争力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了旅游竞争力。因此,对旅游景区这一微观基本单位的竞争力展开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2)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显化动力系统是一种由内源动力与外化效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主要由表征内源动力拉力因素的旅游景区优势度、表征外化效能推力因素的客源地出游潜力及表征空间阻抗因素的交通可达性构成,其也是本文构建的PP-2SFCA模型的三大构成要素。(3)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在内生发展因素与外部支持条件两大因素的整合驱动机制下整体提高。内生发展因素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激活的前提基础,外部支持条件主要通过对内生发展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促进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激活速率与发展程度。在内、外双重合力作用下,各因子间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形成了区域旅游竞争格局。此外,参与到整合驱动的要素因子越多,旅游竞争的潜力越大。

徐雄[3](2019)在《安庆市城市存量用地现状特征与再开发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18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9.58%。城镇化进程快、规模大,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社会根本矛盾的转变,城市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匮乏是各地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粗放型的填充式开发难以满足新时代城市转型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学界对存量用地规划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涌现了大量关于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储备机制、老区更新改造、存量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基于安庆市存量用地的开发实践,对市区内已建设用地的类型特征、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再开发的条件进行总结,重点研究棚户区改造的现状与规划路径。研究根据深圳、珠海、南京已有的存量土地开发经验,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构建安庆存量用地潜力评价模型,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市区内土地储备的划分策略,并结合安庆实际,制定分区指引路径。最后从已有的存量土地开发模式出发,总结安庆模式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安庆以棚户区改造为存量用地再开发的重要抓手,其中集体建设用地占主要部分;从2015——2018年,棚改范围内已供地总量为15512亩;2019棚改计划用地共46399亩,其中集体土地45332亩,国有土地1067亩,改造户数9677户,拆迁面积219.7万㎡,投资估算134.47亿元。(2)基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方面共9个指标评价与集成评价可知,市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现状条件较好。研究范围内地形平整、水资源丰富、气候舒适度高、水土保持能力优异、生境状况良好,为用地储备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本底条件。同时,多数用地具备直接出让开发或稍作整理后出让开发的条件。(3)研究总结提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的创新三种存量用地再开发模式。最后根据研究内容,提出了存量用地再开发策略与管理模式,对于土地储备管理、评估机制等展开了一定讨论。图 33 表 21 参 48

齐乐乐[4](2018)在《我国主要城市群竞争力与内部联系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区域、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城市群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建设的主体,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形式。但城市群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优势各异,城市群的竞争也日渐凸显,如何提高自身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城市群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经过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城市群发展经验,中原城市群战略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国家推进“中原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其经济体量也已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均属国家级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普遍城市群发展的水平,因此,研究四大城市群的竞争力水平有助于提升对各个城市群发展状况的整体认识,明确各个城市群发展短板,并且通过对应建议着重提高城市群竞争力,弥补城市群发展短板,推进城市群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首先理清城市群、竞争力等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认为城市群是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竞争力是区域吸引、控制、争夺、转化资源的体现。在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和众多机构城市及城市群竞争力、联系度的相关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等,并且总结相关理论模型如弓弦模型、波特钻石模型等,上述借鉴上述文献与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则构建了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其次,分析了城市群的现状,采用因子分析和突变级数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整体与各个维度的评价。然后,在分析城市群竞争力基础之上,提出研究城市群内部联系度,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建议。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本研究依据多篇文献,通过相关统计指标个数与频数,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共初筛指标40个,随后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剔除5个明显相关指标,指标最终剩下35个。依据城市群竞争力内涵以及最终形成指标,将竞争力分为经济基础竞争力、社会生活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在城市群现状分析方面,发现长三角经济实力强,发展能力高;呈现多核心网络格局;人口密度大,集聚水平有待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大;人口增长趋缓,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保护形势严峻。京津冀城市群人口规模大,且增速快,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发展差距大,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均,内部产业联系不紧密,生态环境质量堪忧。中原城市群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低,发展差距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污染治理依旧严峻。在城市群竞争力分析方面,各个维度及整体采用了因子分析、突变级数法。发现,在经济基础上能力上,四大城市群经济基础能力差距明显,呈现两强一弱的的态势。从城市群内部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基础竞争力普遍偏强,中原城市群普遍偏弱。在社会生活维度上,呈现两强两弱的趋势;从城市群内部来看,四大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社会生活水平低下,中原城市群多项指标呈现低于平均水平。在基础设施领域,四大城市群竞争力,分布均匀,呈现两强两弱态势,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实力突出,中原城市群整体基础设施能力亟待加强。在生态环境竞争力中,城市群竞争力呈现两强两弱的态势,总体排名变化大;从城市群内部来看,生态环境较差成为普遍现象。在整体竞争力维度上,排名为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四大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呈现两强一中一弱,强弱差距显着。城市群内部综合竞争能力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在城市群内部联系度上,通过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联系紧密呈多核心局面,珠三角核心城市多,且辐射能力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系程度较弱,核心城市明显,但辐射范围亟待加强;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核心城市少,亟待培养核心城市;且发现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内部联系度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在相关政策建议方面,提出加强整体规划,提升人才培育力与吸引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对外吸引及开放水平等建议,以期提高以中原城市群为代表的的整体竞争力,缩短城市群发展差距,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万琴[5](2017)在《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而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为城市的发展输送大量专门人才。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探寻影响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城市竞争力理论、高等教育职能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我国25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以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情况。同时选取影响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利用SAS统计软件以回归分析法研究影响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果对所有城市分区域分类别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主要受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各因子得分和排名情况以及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城市高等教育的竞争力,结合全文的分析,提出四点政策建议:找准定位,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突出特色,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凝资聚力,切实推进学科学位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做好长远的规划和部署。

汪燕[6](2017)在《传统戏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 ——以安庆市黄梅戏为例》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样,一个城市要想在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魅力,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政治、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再次将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地方戏曲安庆市黄梅戏为例,主要探讨黄梅戏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问题。黄梅戏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戏曲,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同时,作为安庆市的传统文化品牌,黄梅戏在安庆市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进入21世纪,黄梅戏的发展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曲专业人才流失,优秀演员老龄化,精品难出等等。这些挑战导致黄梅戏的受众群减少、知名度、美誉度不断降低。黄梅戏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地方政府该如何运用行政职能对黄梅戏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根据六条主线对安庆市黄梅戏发展中政府角色定位进行探析。第一,概括黄梅戏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对于政府在传统戏曲发展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对论题中相关概念做出定义,并概括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立论基础。第三,探讨地方政府在黄梅戏发展中应该充当何种角色。第四,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原因。第五,具体到安庆市和黄梅戏,通过总结调查数据等资料,分析黄梅戏发展现状,以及安庆市在黄梅戏发展中的准确角色。通过黄梅戏发展现状找出地方政府在黄梅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根据地方政府在黄梅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苏州市和重庆市对于地方戏曲发展策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安庆市政府在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从而更好引导城市品牌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把安庆市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文明都市。

叶亚亚[7](2016)在《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港口及港口城市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港口的高速建设,城市的快速发展,贸易格局的演变,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现代的港口,已由单纯的航运码头、物资集散地演变为了一种具备集贸易、信息、物流等综合功能的经济增长极。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如何衡量各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及如何处理港城关系已成为港口经济发展中急待探讨的科学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概念,介绍了耦合协调及相对集中指数的模型机制,并构建了中部地区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综合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值法及综合评价法对各港口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再次,改进了相对集中指数模型,并将之运用于中部地区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类型的判断。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港口城市的港口经济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空间差异上来看,该区域各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不平衡,且彼此之间差距较大。其中武汉市位列第一,得分达到了1.93,第二名的芜湖市得分为1.26,黄石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和铜陵市的综合得分较低,均分仅为1.08。从空间分布上,高、中水平城市多位于区域西部即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境内,而东部即安徽省境内各港口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仅有芜湖市发展水平较高。从时序变化上来看,2005年到2014年各港口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无疑是不断提升的。第二,从空间差异上看,2014年长江南岸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北岸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区域内东部港口城市耦合协调度相对西部较高,九江市耦合协调度最高,达到0.98;岳阳市、马鞍山市和池州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分别为0.94、0.95和0.93;安庆市和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中等,分别为0.89和0.91;黄石市、芜湖市、武汉市、荆州市和宜昌市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别为0.85、0.85、0.86、0.83和0.80。从时序分析上看,20052014年以来,各港口城市的港-城经济系统大体皆由严重失调衰退类或无序混乱类转变为中级协调以及高级协调类。第三,以港口城市类型而言,安庆市属于普通城市;马鞍山市属于外部港口;池州市、黄石市和铜陵市属于枢纽城市;岳阳市属于城市港口;荆州市、宜昌市和芜湖市属于港口城市;武汉市属于航运城市;九江市属于门户城市。第四,通过制约因素分析,对各港口城市提出发展建议,其中:武汉市应加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岳阳市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做好配套工作,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芜湖市应以皖江水运为载体,加快推进港口发展。宜昌市应加快建设成为三峡枢纽港。荆州市应加快对老港口的升级改造,细化经济功能与社会效应。九江市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安庆市应加快纺织、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池州市应加强港口生产,进一步开拓其特色的游轮市场。铜陵市应积极谋求提升港口经济质量。马鞍山市应积极扩大航运业务,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李帅旗[8](2015)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异军突起,人类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独立的主体,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也越发表现在城市层面上,因而其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何评价与提高城市竞争力以便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成为城市管理者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皖江城市带作为全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连通东西部经济和贸易,实现中部崛起和泛长三角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合分析了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理论依据。之后,从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实力、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政府作用、对外开放程度5个方面作为评价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的指标,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求得示范区各城市竞争力得分并进行排序。得到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的排名顺序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宣城、池州、六安。并从6个指标依次对9个城市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评价各城市竞争力的综合状况和在分指标方面的竞争力状况,提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宣传,树立城市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发展高新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城市;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城市管理;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王钰,黄志钢[9](2014)在《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一套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此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环境质量、政府效率和人民生活五个部分,通过产出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产出消耗、增长潜力、居住环境、环境质量、政府运行效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42个具体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264个地级市19902011年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排名。

陈文喆[10](2014)在《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学中,城市首位度是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首位度是较为权威的衡量标准。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升,一种重要的城市化现象是以首位城市、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发展道路,由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凭借其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上述两点,进一步深入到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一种城市化差异现象值得关注:东部发达地区的各省域内一般都存在着两个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即存在一个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均可同省会城市相互竞争、相互协调的副中心城市,而中部地区发展的各省域则普遍呈现出省会城市独大的局面,各省域中几乎没有次级城市可同省会发展相提并论,而中部区域的发展水平同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这种城市结构的差异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对此,以中部各省域为研究范围,以城市首位度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索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科学、高效的城市发展对策。根据上述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有关城市首位度的国内外研究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对中心城市、城市结构体系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同时选取了中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发展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现有的相关文献表明,专门研究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的文献较少,并仅将首位度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并未深入到经济因素的深层次中,以至于对其最优规模的探讨甚少,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突破口。第二,首位城市现状分析。利用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模型,通过建立中部省域首位城市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首位城市当前的发展实力进行比较,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部省域首位城市发展实力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武汉和长沙的城市实力最强,其次为郑州、合肥和南昌,太原则相对较弱。同时,总结出中部省域首位城市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产业协调和区域合作程度较低、职能分工不明确、生态环境威胁严重等。第三,城市首位度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中部省域人口首位度和经济增长首位度的时间序列方程,对比于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中部省域首位度同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符合“威廉姆森—汉森假说”中的倒“U”型曲线,进而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即认为其存在一种静态性的假设条件,可视为区域经济理论中的一种长期的发展规律,首位度的发展变化更多的是由内在资源配置效率趋同的规律所支配。第四,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解决了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关系的存在性问题,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中部省域的城市首位度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且更多地体现在对人均GDP的影响上,人力资本的集聚依然推动经济增长;由于城市首位度的经济贡献存在滞后,中部欠发达地区仍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技术消化吸收,适当地提高集聚规模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其次分析了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性,以简单线性图标识出中部省域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中部省域的“威廉姆森曲线”(水平“S”型、倒“U”型或单调增长型),探索性地分析出二者在中期发展阶段内的关系趋势。第五,城市首位度最优规模。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构建包括城市首位度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阈值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域城市首位度的最优规模值。研究结果找出了部分省域的最优值,不存在阈值的湖北、湖南两省表明其首位城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平稳,无明显波动,河南、安徽两省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江西和山西在最优规模上均具有较高值,体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首位型城市集聚特征仍是不断增强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江西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同时,首位度作为经济因素进行研究的局限性也有所体现。第六,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为明确未来中部省域在城市集聚的重点内容,以资源配置效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中部省域在经济投入要素上的利用程度,总结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得出中部省域普遍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生产要素和生产效率均可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人口(劳动力)要素的数量提升对经济增长效率显然较低。首位城市发展要改变传统人口、规模简单扩张的理念,以广义的人力资本概念为准,通过技术创新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规模的有效提升要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综合集中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效配置。第七,首位城市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重点研究中部省域首位城市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机制,根据首位城市所具有的区域集聚功能、辐射功能,总结出首位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理、传递机理和协调机理。分别运用传统定性分析中的要素机理关系图和系统动力学中的成长上限基模、富者愈富基模以及“恶性竞争”基模,建立了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模型,较系统地描述了首位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中部省域首位城市,提出了产业对接、政策协调、互联互通、生态保护和城市服务五个方面的科学发展机制。第八,综合实证和机理的研究结论,在总结发达地区首位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部首位城市未来发展的对策体系,重点优化城市布局、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和创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跨省域城市群,由此明确了中部省域首位城市的重点建设和改革内容。综上,通过探究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研究,系统阐述了中部省域首位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状态和规律,比较分析了各省域的异同点,形成了研究视角和研究观点的创新,丰富并完善了区域经济中的城市群理论和城市规模理论,试图对城市发展理论做出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同时希望可以给中部省域内首位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以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水平的提升,走出中部省域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二、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利合作数据的区域城市创新联系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正愈发显着
        1.1.2 流空间成为区域网络体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1.1.3 创新流是研究区域发展和知识溢出的重要城市流之一
        1.1.4 研究内容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与城市创新
        2.1.2 流空间与创新流
    2.2 创新联系研究进展
        2.2.1 城市创新联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2.2.2 城市创新联系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城市创新联系理论基础及模型建构
    3.1 理论体系
        3.1.1 理论基础
        3.1.2 理论诠释
    3.2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测度及空间特征分析
    4.1 城市创新联系整体空间特征分析
        4.1.1 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测算
        4.1.2 城市创新联系空间特征结果分析
    4.2 节点城市创新联系特征分析
        4.2.1 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联系辐射能力测度
        4.2.2 长三角地区节点城市创新核心腹地测度
        4.2.3 创新节点城市腹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网络特征分析
    5.1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测度
        5.1.1 网络联系度测度
        5.1.2 网络平均度与凝聚力测度
    5.2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结果分析
    5.3 城市节点中心性测度
    5.4 城市节点中心性特征结果分析
        5.4.1 点度中心度
        5.4.2 中间中心度
        5.4.3 接近中心度
    5.5 城市创新联系凝聚子群分析
        5.5.1 块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5.5.2 子群结构构成的特征分析
        5.5.3 子群的位置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创新联系相关分析
    6.1 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构成
        6.1.1 创新能力影响要素分析
        6.1.2 创新能力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6.2 长三角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评价
        6.2.1 指标构建与解释
        6.2.2 适用性检验及主成分分析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创新联系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分析
    6.4 提高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6.4.1 打造区域创新联动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的建设水平
        6.4.2 建立区域开放市场,发挥外资企业主体作用
        6.4.3 制定创新型人才引入政策,加强城市创新的财政支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供给模式的转变
        1.1.2 社会发展与旅游业的关联耦合
        1.1.3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1.1.4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的竞合态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竞争力
        2.1.3 区域旅游竞合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2.2.2 空间可达性模型
        2.2.3 旅游引力模型
        2.2.4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方法
        2.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 研究范围
    3.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识别
        3.2.1 研究方法
        3.2.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旅游引力概念及基础测度模型
    4.2 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4.3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因子测度
        4.3.1 旅游景区优势度测度(拉力因素)
        4.3.2 客源地出游潜力测度(推力因素)
        4.3.3 交通可达性测度(空间阻抗)
    4.4 既有旅游引力模型算法的缺憾
        4.4.1 空间阻抗参数的固化
        4.4.2 供需关系的二元分离
        4.4.3 全局化视角的缺位
    4.5 具体改进思路
        4.5.1 空间阻抗形式的选定
        4.5.2 供需关系的数值对应
        4.5.3 节点竞争力的空间重构
    4.6 模型实现过程与改进结果
        4.6.1 模型实现过程
        4.6.2 模型改进结果
第五章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
    5.1 旅游竞争力空间特征
        5.1.1 聚合方式
        5.1.2 空间特征
    5.2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机理解释
        5.2.1 研究方法
        5.2.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转化机制
    5.3 发展建议
        5.3.1 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3.2 完善区域交通,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5.3.3 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5.3.4 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加速旅游集群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表
致谢

(3)安庆市城市存量用地现状特征与再开发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规划的发展背景
        1.1.2 棚户区改造引发的存量用地更新
        1.1.3 安庆市棚户区改造建设背景
        1.1.4 存量用地再开发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界定
        1.3.1 研究区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存量用地再开发利用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存量用地再开发的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棚户区改造的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深圳市存量用地规划实施路径
        2.3.2 珠海市存量用地治理的经验
        2.3.3 南京市土地储备规划机制
        2.3.4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小结
        2.4.1 存量用地再开发
        2.4.2 棚户区改造
第三章 安庆市存量用地再开发现状与问题
    3.1 安庆市建设用地现状及特征
        3.1.1 建设用地现状
        3.1.2 现状特征小结
    3.2 存量用地摸排
        3.2.1 棚改用地摸排
        3.2.2 低效企业用地摸排
        3.2.3 “1515”清理地块摸排
    3.3 存量用地再开发基础研究
        3.3.1 存量用地摸排的现实基础
        3.3.2 存量用地再开发面临的挑战
        3.3.3 存量用地再开发存在的问题
    3.4 规划衔接
    3.5 小结
第四章 存量用地再开发模式构建
    4.1 存量用地再开发潜力评价
        4.1.1 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2 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4.2.1 自然生态评价结果
        4.2.2 社会经济评价结果
        4.2.3 集成评价结果
        4.2.4 开发潜力评价小结
    4.3 存量用地规划原则研究
        4.3.1 保障公众权益的原则
        4.3.2 动态维护的原则
        4.3.3 落实新政策的原则
        4.3.4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4.4 存量用地规划路径研究
        4.4.1 安庆存量用地再开发总量研究
        4.4.2 存量用地再开发类型划分
        4.4.3 分片区存量用地再开发指引
    4.6 小结
第五章 存量用地再开发策略及管理模式
    5.1 存量用地再开发提升策略
        5.1.1 统筹规划衔接,构建生态和谐发展格局
        5.1.2 加强环保评估,建立污染土地修复机制
        5.1.3 统筹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配套
        5.1.4 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1.5 推进精细管理,搭建土地管理信息平台
        5.1.6 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土地储备调节作用
        5.1.7 建立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时效引导
    5.2 棚户区提升策略建议
    5.3 现有存量用地开发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
        5.3.1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5.3.2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5.3.3 混合型管理模式的创新
    5.4 再开发管理模式创新
        5.4.1 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转变
        5.4.2 从“运动式”更新向“渐进式”更新转变
        5.4.3 从“千城一面”向“寻求个性”转变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我国主要城市群竞争力与内部联系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群建设成为主流,竞争发展成为趋势
        1.1.2 城市群发展差距大,协调性有待加强
        1.1.3 城市群内部联系值得关注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群及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概念
        2.1.2 城市群相关概念及评述
    2.2 城市群概念评述
    2.3 竞争力概念、特征及范围
        2.3.1 竞争力概念
        2.3.2 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2.3.3 竞争力涵盖范围
    2.4 城市群竞争力及空间联系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主要城市群现状分析
    3.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1.1 经济实力强,发展能力高
        3.1.2 多核心网络格局
        3.1.3 人口密度大,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3.1.4 自然条件优越,生态问题严重
    3.2 珠三角城市群
        3.2.1 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大
        3.2.2 人口增长趋缓,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3.2.3 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保护形势严峻
    3.3 京津冀城市群
        3.3.1 人口规模大,增速较快,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
        3.3.2 发展差距大,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不均
        3.3.3 内部产业联系不紧密,生态环境质量堪忧
    3.4 中原城市群
        3.4.1 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3.4.2 城镇化水平低,发展差距大
        3.4.3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污染治理依旧严峻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与模型构建
    4.1 城市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借鉴参考
    4.2 城市群指标选取方法
        4.2.1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4.2.2 指标体系筛选
    4.3 模型构建方法
        4.3.1 因子分析法
        4.3.2 突变级数法
        4.3.3 引力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群竞争力评价及内部联系度分析
    5.1 经济基础竞争力分析
    5.2 社会生活竞争力分析
    5.3 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5.4 生态环境竞争力分析
    5.5 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分析
    5.6 城市群内部联系度分析
        5.6.1 引力模型的修正
        5.6.2 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联系分析
        5.6.3 珠三角城市群内部联系分析
        5.6.4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系分析
        5.6.5 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与联系度政策建议
    6.1 加大人才培育力与吸引力,提升经济发展动力
    6.2 加强整体规划,推进协调发展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4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对外吸引及开放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我国主要城市群竞争力与联系度原始数据

(5)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竞争力
        2.1.2 城市与城市竞争力
        2.1.3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竞争力
        2.1.4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2.2.3 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2.2.4 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2.2.5 总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城市竞争力理论
    3.2 人力资本理论
    3.3 高等教育职能论
    3.4 竞争优势理论
第4章 构建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4.1.1 国外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4.1.2 国内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4.1.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4.2 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 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5章 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数据来源
    5.2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数据处理
        5.2.1 数据处理方法
        5.2.2 数据处理过程
    5.3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排名的评价与分析
第6章 影响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6.1 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6.2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回归分析
    6.3 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策略思考
        7.2.1 找准定位,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7.2.2 突出特色,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7.2.3 凝资聚力,切实推进学科学位体系建设
        7.2.4 加大投入,做好长远的规划和部署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传统戏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 ——以安庆市黄梅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黄梅戏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政府角色的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局限与创新
        1.4.1 研究的局限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政府角色
    2.2 传统戏曲的定义和特征
        2.2.1 传统戏曲的定义
        2.2.2 传统戏曲的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政府职能理论
3. 地方政府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地方政府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必要性
        3.1.1 传统戏曲是城市对外传播的名片
        3.1.2 传统戏曲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3.1.3 传统戏曲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2 地方政府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可行性
        3.2.1 地方政府具有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能力
        3.2.2 地方政府具有推动传统戏曲发展的动力
4.黄梅戏发展现状与安庆市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4.1 黄梅戏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资金困境
        4.1.2 受众瓶颈
        4.1.3 人才瓶颈
    4.2 安庆市政府在黄梅戏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4.2.1 安庆市政府是黄梅戏发展的政策制定者
        4.2.2 安庆市政府是黄梅戏推广的市场监管者
        4.2.3 安庆市政府是黄梅戏品牌传播的建设者
5. 黄梅戏发展中安庆市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黄梅戏发展中安庆市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政府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5.1.2 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定位不清
        5.1.3 文化品牌意识缺乏
    5.2 黄梅戏发展中安庆市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5.2.1 缺乏科学的文化管理机制
        5.2.2 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5.2.3 市场监管与发展目标不配套
6.安庆市政府推进黄梅戏发展的行为优化研究
    6.1 安庆市政府推动黄梅戏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苏州市政府与昆曲保护政策
        6.1.2 重庆市政府与川剧保护政策
    6.2 安庆市政府推动黄梅戏发展的自身行为优化
        6.2.1 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6.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转变资金投入模式
        6.2.3 保障民营剧团发展
        6.2.4 积极做好黄梅戏建档和统计工作
        6.2.5 建设传统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区域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基本概念与理论机制
2.中部地区沿江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3.中部地区沿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评价过程
    3.2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4.中部地区沿江主要港口城市港-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4.1 评价过程
    4.2 耦合协调度分析
5.沿江港口城市类型判断与分析
    5.1 判断过程
    5.2 港口城市类型划分
6.中部地区沿江港口城市发展建议
    6.1 制约因素分析
    6.2 中部地区沿江港口城市发展建议
7.结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1.2.1 城市竞争力内涵
        1.2.2 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
    1.3 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比较优势理论
        1.3.2 竞争优势理论
        1.3.3 集聚优势理论
        1.3.4 新贸易理论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2.1 评价方法选择
    2.2 评价指标选取
        2.2.1 指标选取原则
        2.2.2 具体指标的确定
    2.3 数据的标准化
    2.4 指标权重确定
    2.5 评价数据库建立
第三章 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分析
    3.1 皖江城市带概况
    3.2 评价模型各统计量解释
    3.3 城市竞争力分值计算
    3.4 城市竞争力综合分析
    3.5 城市竞争力的分类分析
        3.5.1 经济实力
        3.5.2 人才及科技水平
        3.5.3 基础设施水平
        3.5.4 政府作用
        3.5.5 对外开放程度
        3.5.6 城市化水平
第四章 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提升对策
    4.1 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
    4.2 加强城市宣传,树立城市品牌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水平
    4.4 发展高新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4.5 改善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城市
    4.6 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城市管理
    4.7 结合自身优势,实施优势互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一)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及排名情况
    (二)264个城市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情况
三、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级情况
    (一)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级情况
        1.2000年以来城市平均可持续发展水平分级情况
        2.1990年以来264个城市平均可持续发展分级情况
        3.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级情况
    (二)264个城市经济增长分级情况
    (三)264个城市增长可持续分级情况
    (四)264个城市环境质量分级情况
    (五)264个城市政府效率分级情况
    (六)264个城市人民生活分级情况
四、26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级指标
        1. 一级指标权重
        2. 城市可持续发展雷达图
    (二)二级指标
    (三)可持续发展具体指标权重
    (四)一级指标具体指标权重
五、结论
附录:指标设计、数据处理及评价过程
    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
    2.数据来源
    3.指标的处理
    4.中国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2)变量共同度
        (3)碎石图

(10)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目标
        1.2.1 基本思路
        1.2.2 主要目标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城市首位度及相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2.1 城市首位度的概念
    2.2 关于城市首位度的应用研究
        2.2.1 国外典型的理论研究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2.2.3 城市首位度同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2.3 城市规模的相关理论
        2.3.1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2.3.2 城市规模效益理论
        2.3.3 城市最优规模理论
    2.4 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理论
        2.4.1 国外关于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2.4.2 国内对于中心城市的研究成果
    2.5 有关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2.5.1 中部区域化城市群研究综述
        2.5.2 中部各省域城市化发展研究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部省域首位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3.2 中部省域首位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2.1 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基础
        3.2.2 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2.3 选取竞争力评价方法
        3.2.4 实证分析及结论
    3.3 中部省域首位城市发展困境分析
        3.3.1 城市综合实力仍有待提高
        3.3.2 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问题突出
        3.3.3 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
        3.3.4 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3.3.5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人口首位度的变化规律
        4.1.1 江西省人口首位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4.1.2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4.1.3 中部省域人口首位度的规律总结
    4.2 中部省域经济首位度的变化规律
        4.2.1 江西省经济首位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4.2.2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4.2.3 中部省域经济首位度规律总结
    4.3 中部省域首位度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
        4.3.1 首位度发展驱动力的提出
        4.3.2 首位度发展驱动力的验证
        4.3.3 验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5.1 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存在性分析
        5.1.1 首位度与 GDP 的因果关系分析
        5.1.2 人口首位度与经济首位度的影响关系分析
        5.1.3 首位度与 GDP 增长率的影响关系分析
        5.1.4 首位度与人均 GDP 的影响关系分析
        5.1.5 综合评述
    5.2 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性分析
        5.2.1 模型说明
        5.2.2 江西省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分析
        5.2.3 中部其他省域的相关趋势分析
        5.2.4 综合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的最优规模研究
    6.1 城市首位度关于经济首位度的最优规模分析
        6.1.1 江西省城市首位度最优规模的确定
        6.1.2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6.2 城市首位度关于经济增长率的最优规模
        6.2.1 江西省城市首位度最优规模的确定
        6.2.2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6.3 城市首位度关于人均 GDP 的最优规模
        6.3.1 江西省城市首位度最优规模的确定
        6.3.2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6.4 城市首位度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探究
        6.4.1 中部省域首位度最优规模的比较
        6.4.2 首位度最优规模的实践验证
        6.4.3 综合评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首位度的中部省域经济增长效率研究
    7.1 资源配置效率的纵向分析
        7.1.1 模型及相关说明
        7.1.2 江西省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7.1.3 中部其他五省的相关分析
    7.2 资源配置效率的横向比较分析
    7.3 综合评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
    8.1 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分析
        8.1.1 规模集聚功能
        8.1.2 扩散辐射功能
    8.2 首位城市与经济增长的机理过程
        8.2.1 首位城市与经济增长的形成过程
        8.2.2 首位城市与经济增长的传导过程
        8.2.3 首位城市与经济增长的协调过程
    8.3 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的机理模型
        8.3.1 传统系统要素机理模型
        8.3.2 基模分析的机理模型
    8.4 城市首位度作用机理的启示
    8.5 科学的首位城市发展机制
        8.5.1 产业对接机制
        8.5.2 政策协调机制
        8.5.3 互联互通机制
        8.5.4 生态保护机制
        8.5.5 城市服务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推进首位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9.1 先进地区首位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
        9.1.1 国外发达地区首位城市群发展经验
        9.1.2 长江三角洲首位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9.1.3 中部省域自身先进经验总结
        9.1.4 经验总结及启示
    9.2 首位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体系
        9.2.1 转型传统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体系
        9.2.2 升级首位城市经济结构、促进产城融合
        9.2.3 对接首位城市交通设施、构建空间一体
        9.2.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
        9.2.5 改革首位城市体制机制、完善区域服务
        9.2.6 集聚首位城市科技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9.2.7 加强首位城市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9.2.8 促进省域首位城市协作、打造跨省域互补型产业基地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证研究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 B 部分省域时间序列方程的相关项确立过程
附录 C 部分省域因果检验分析的相关过程
附录 D 阈值回归相关操作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利合作数据的区域城市创新联系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D]. 仲济玲. 南京大学, 2020(04)
  • [2]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韩非.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1)
  • [3]安庆市城市存量用地现状特征与再开发利用策略研究[D]. 徐雄.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4)
  • [4]我国主要城市群竞争力与内部联系度研究[D]. 齐乐乐. 重庆大学, 2018(04)
  • [5]我国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万琴. 苏州大学, 2017(04)
  • [6]传统戏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 ——以安庆市黄梅戏为例[D]. 汪燕. 东华大学, 2017(05)
  • [7]中部地区沿岸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及港城关系研究[D]. 叶亚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帅旗.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6)
  • [9]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王钰,黄志钢. 金融评论, 2014(05)
  • [10]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机理及对策研究[D]. 陈文喆. 南昌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安庆市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