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系统工伤事故特点及预防

车辆系统工伤事故特点及预防

一、车务系统职工伤亡事故的特点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王列妮,张磊,夏利华,何大比[1](2021)在《2007~2016年我国某铁路局劳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某铁路局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多发情况,从事故等级、类型、系统、原因、时间、地点、伤亡人员情况等多个方面对2007~2016年某局41起铁路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般B1类事故、列车伤害、工务、违反劳动安全作业标分别是铁路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的主要等级、主要类型、主要系统、主要原因,第一季度、下旬、周一、8∶00~18∶00分别是铁路从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在季、旬、日、时上的高峰期,20~25岁和46~50岁、工龄5年以下和20年以上、正式职工是伤亡人员分别在年龄、工龄和层次上的高风险区间。

姬文杰[2](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陈若刚[3](2021)在《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铁路系统为全面提高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实施了安全风险管理,并对安全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不断优化,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从运营安全管理实践来看,还存在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评价衡量与评估方法针对性不强,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等问题。中间站调车由于作业点分散、环境复杂、设备较为落后,调车安全事故多发,始终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淮北车务段地处安徽北部,管内管辖14个调车作业中间站,接轨42条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调车作业量较大,调车安全问题多发,如何加强车务段调车安全风险管理,优化调车安全防控体系,一直是车务段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规范要求,对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存在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事件等级确定量化方法欠缺以及风险管理闭环机制还未形成等问题;通过对安全风险相关理论方法的分析,以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选用因果图法、流程图法、现场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对调车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最终识别出安全风险项点40项,较原来的风险项点增加26项,风险识别更为全面;采取风险矩阵法,对单一风险点,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程度,对风险进行衡量;使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各层级安全风险等级进行界定,风险等级的评估更为科学、准确;依据评估结果,针对高风险项点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矩阵,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检查评价的建议。通过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及实例研究,为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及新的管理思路。

路博文[4](2021)在《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铁路运输进入快速发展期,愈发复杂的庞大路网及其运营环境,使铁路运输安全也需要新的具有精确化特征的安全管理方法、评价手段,来不断提升铁路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然后从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入手,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评价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适用车务站段运营管理特征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并以某车务段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比较研究。论文采用专家调研法识别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点体系,运用风险矩阵法进行相应的评价,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该段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将PDCA理论与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结合,建立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论文通过对车务段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针对性研究,有助于指导车务站段科学、精确地对安全风险项点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价,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提高车务站段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张华锋[5](2020)在《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车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一个以“人员”为核心、“管理”为中枢、“设备”为基础、“环境”为条件,实时监控的、开放的、动态运行体系。人员作为车务系统最重要、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既是日常管理的实施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事故的引发者,又是受害者,具有双重属性,其安全的行为活动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安全。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及铁路安全管理理念逐步向“风险管理”、“以人为本”、“个性化管理”等的转变,铁路车务系统的现场安全管理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评估铁路车务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如何更科学的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形成对车务系统“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时间段”的有效盯控,既是铁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车务现场安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控方法,该方法利用网格化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进行精准定位、归类,并以致灾因子为核心,利用创新的三维风险评估矩阵模型及改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进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和精准化的风险应对,同时将沟通与咨询、监测与评审活动融合在整个风险管控流程中,实现了风险信息在网格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了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的持续性、动态改进,创新性的改进了既有车务系统现场职工的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式。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方法。该网格是一种有人员参与的、逻辑上的虚拟网格,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事件三维空间属性。通过引入空间位置变量,网格化管理可以将任意一个单元网格中的员工在时刻T发生的事件在“网格-要素-时间”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精准展现出来,从时空的角度对车务系统现场职工进行精准定位、归类,将无序、缺少关联的风险数据有序化,使其更具有价值,为个性化的风险评估、精准化的风险应对提供建模支撑,辅助实现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的精细化管理。(2)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估建模方法。该建模方法将车务系统单一网格要素作为研究对象,能够充分考虑不同时空框架下每个网格中单一要素风险事件致灾因子间的动态耦合变化特征,通过个性化的致灾因子赋值模型对致灾因子赋值求解并将其作为风险参数计算的输入,利用“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矩阵模型求解风险事件的量级,解决了以往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参数考虑不周全、风险量级量化分析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的个性化、精准化评估。(3)提出了一种新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应对模型。该模型将网格化管理方法和系统动力学原理相结合,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时间、空间、动态信息流特性,模型以致灾因子作为桥梁,将传统的系统虚拟仿真边界确定变为精准网格界定,通过完善网格要素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系统动力学仿真,进一步提升了车务系统网格要素风险事件的仿真效果;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致灾因子应对策略清单,实现了风险事件致灾因子应对策略的快速提取,缩短了响应时间;通过沟通与咨询、监测与评审活动,风险应对效果能及时得到反馈,推动了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闭环管控的持续性、动态改进。

宋大同[6](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编组站是核心结点。编组站的作业相对较为复杂,工种繁多,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现场类的工种(例如调车人员)具有一定危险性,职工培训的工作不可轻视。然而目前铁路部门的培训理念、手段仍停留在多年以前的水平,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考虑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以弥补传统培训手段的不足。本文研究依托实际项目:“基于VR的铁路编组站作业认知与操作实验平台”,结合本人在丰台西编组站的工作经历,在该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铁路调车人员的培训情景,使培训更加贴合现场实际,充分发挥出VR技术的优势。VR技术与铁路调车作业培训相结合,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还能节约大量培训场地建设成本,除此之外,还能让职工身临其境般体验学习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非正常情景演练学习,对调车人员作业培训的效果也能有很大提升。本文对该系统的研究工作如下: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VR)在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基于VR的培训系统发展趋势,最后列出了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分析了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首先对丰台西站的概况做了介绍,然后重点对峰尾调车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接着对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进行分析。结合各个作业环节的安全隐患以及职工年龄、学历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用全局车务系统及本站安全问题统计数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调车作业是铁路车务系统工作中的安全短板。最后,对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对现有的培训方案进行了分析。对调车作业培训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首先对职工对培训方面的新需求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框架构想、性能需求、环境需求进行了分析。研发了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首先,对基于情景的培训练习方案进行设计,设计的情景是以峰尾调车作业为基础,对正常作业和非正常作业情景以及相关的考核方案进行设计。然后对VR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说明,包括3DMax建模技术、VRay渲染技术、Unity3D虚拟引擎技术。最后对培训系统的界面设计进行介绍,包括管理界面、设备资源库界面、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袁希年[7](2020)在《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在一个高速发展过程当中,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结果,更加追求过程的享受。在铁路交通运输上,人民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铁路交通发展,提升列车综合性能,提高客运列车运行速度,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就成了当前人们研究的重点话题。在此大背景下,铁路部门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运输站段安全管理质量和标准,使铁路交通事故率不断降低,但距人们对安全运输的期望值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目前,我们的重点就是要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来分析辨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风险,并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健全符合铁路运营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此来预判安全风险,提前进行管控,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本文结合我国东北地区车务站段管理特点,重点参考了绥芬河车站的安全管理经验,从具体问题出发,分析了东北地区车务站段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评估了现行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针对潜在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构建一个具有东北车务站段安全生产特色,贯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且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车务站段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车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对于提升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减少事故损失,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只对我国东北地区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全路车务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及方法上的指导,值得参考。

黄立[8](2020)在《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铁路行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铁路行车系统内部中,由于车务段作业范围广阔,包括客运、货运、运转等部门,使得车务段的行车安全管理成为铁路行车系统内部关注的焦点,确保车务段行车安全成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关键任务。本文通过收集近十年的铁路行车事故数据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及事故数据,对宜春车务段安全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针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运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提高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的建议。本文的内容包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针对铁路行车安全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的参考和阅读,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了解安全评价有关理论方法,对各类安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层次分析-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再次,结合近十年铁路行车事故的数据特征,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特征及部分事故反思,系统的分析了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以及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有关问题。针对宜春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不足,建立了由四个一级指标十九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最后,以宜春车务段为例,结合专家调查以及实际有关安全数据特征,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现状及车务段重点车站的行车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从评价结果反映出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总体为较高水平,不同车站行车安全风险程度有差异,仍应重视安全风险管理。

王峰[9](2020)在《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建模及评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相关的重大举措出台,我国铁路行业持续吸引着来自资本市场、社会舆论、监管部门以及民众的目光。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安全性也将越发突出,而车务段是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核心组成部门之一。因此,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进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模糊数学、解释结构模型、DS证据理论以及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对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直属的A车务段进行了行车组织工作的安全风险评估建模研究。首先,通过统计分析A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库的年度数据,对行车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将模糊数学理论和解释结构模型结合,建立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的模糊解释结构模型(FISM)并对模型进行计算求解,得到A车务段行车安全状况的多级递阶结构,并输出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结构学习结果。其次,利用DS证据理论对多位专家的意见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将融合结果输出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参数学习结果,通过上述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完成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模过程。最后,利用Netica软件对模型进行推理计算,完成对A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关键风险因素的诊断识别,最终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为车务段行车工作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辅助决策;为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大数据背景下,也是对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风险信息库数据挖掘分析的一次新的尝试。

刘丰逸[10](2020)在《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运输能力有了显着增强。2010年以来,我国新建成客运专线的不断入网、瓦日线等重载货运专线陆续开通,铁路的客货运输能力有了显着提升。截止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2019年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6.6亿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43.9亿吨;总换算周转量完成44888.5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21%。铁路运量的持续增长,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极大压力。今年“3.30”和“4.12”连续发生的两起普速客货共线区段铁路旅客列车脱轨的行车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全和稳定。论文从铁路客货共线区段的车站行车安全出发,分析普铁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的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对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社会稳定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安全相关概念、安全风险、安全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进行系统研究,阐述了客货共线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基本理论;然后,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近年铁路安全事故通报,通过对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咨询调查,筛选构建了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可用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评价方法,选择基于DEMATEL-ISM集成法和ANP网络分析法的评价方法,对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选取太兴铁路镇城底车站进行实例分析,运用DEMATEL-ISM和ANP方法,确定影响车站行车安全因素的重要度顺序,并对实例分析中的铁路车站提出了安全风险管控上的卡控措施和建议,从而验证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铁路车站行车安全评价和安全管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车务系统职工伤亡事故的特点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务系统职工伤亡事故的特点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2007~2016年我国某铁路局劳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事故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1.1 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1.2 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1.3 事故作业环节统计分析
2 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3 事故作业类别及性质统计分析
    3.1 作业类别事故统计分析
    3.2 作业性质事故统计分析
4 事故时间及地点统计分析
    4.1 事故时间统计分析
        (1)季度统计分析
        (2)月度统计分析
        (3)旬统计分析
        (4)周统计分析
        (5)日统计分析
    4.2 事故地点统计分析
5 伤亡人员情况统计分析
    5.1 年龄特征统计分析
    5.2 工龄统计分析
    5.3 人员层次统计分析
6 预防铁路劳动安全事故的对策措施
7 结 论

(2)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安全风险相关理论分析与综述
    2.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2.1.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2.1.2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2.1.3 安全风险识别程序及关键环节
    2.2 安全风险评估与衡量
    2.3 安全风险控制
        2.3.1 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顺序
        2.3.2 风险控制措施评估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概况
        3.1.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概况
        3.1.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管理架构
        3.1.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3.1.4 淮北车务段调车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3.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风险识别方法及层次模型研究
    4.1 鱼骨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2 流程图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3 专家咨询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4 现场调查法识别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
    4.5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识别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评估与衡量
    5.1 淮北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5.2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等级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控制
    6.1 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评估
    6.2 持续改进,推进安全风险闭环管理规范化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
    2.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1.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2.1.2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分析
    2.2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2.2.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2.2.2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2.2.3 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分析
    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某车务段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4.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4.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4.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4.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5.1 PDCA理论分析
    5.2 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人员因素是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1.1.2 铁路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挑战
        1.1.3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自身独特性
        1.1.4 风险理论、“网格化”管理等的实践应用
        1.1.5 问题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论文资助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安全行为风险相关概念研究
        2.1.1 安全行为相关概念
        2.1.2 风险、致灾因子、隐患和事故概念
        2.1.3 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流程
    2.2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综述
        2.2.1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2.2.2 铁路风险评估技术选择需注意的问题
    2.3 安全行为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2.3.1 交通领域研究现状
        2.3.2 其他领域研究现状
        2.3.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4 安全行为风险应对研究综述
        2.4.1 交通领域研究现状
        2.4.2 其他领域研究现状
        2.4.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网格化管理研究综述
        2.5.1 网格化管理基本概念及特点
        2.5.2 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2.5.3 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2.5.4 车务系统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理的网格化
    3.1 车务系统安全生产的特殊性
    3.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特性
        3.2.1 异质性
        3.2.2 不确定性
        3.2.3 耦合性
    3.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3.3.1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管理定义与内涵
        3.3.2 车务系统网格的定义、划分方法及编码
        3.3.3 网格要素的定义、分类方法及编码
        3.3.4 网格事件的定义、分类方法及编码
        3.3.5 车务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单个网格的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应用场景描述与建模思路
        4.1.1 应用场景描述
        4.1.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评估模型架构
    4.2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识别
        4.2.1 现有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识别存在的不足
        4.2.2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致灾因子分类及标准化识别
        4.2.3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事件致灾因子赋值模型
    4.3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三维风险分析
        4.3.1 二维风险矩阵存在的不足
        4.3.2 “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4.3.3 “可能性-后果-脆弱性”三维风险评估模型
        4.3.4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等级评定标准
        4.3.5 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大小计算
    4.4 单个网格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评价
        4.4.1 划分风险控制等级
        4.4.2 建立风险接受准则
        4.4.3 明确风险应对方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安全行为风险网格化应对模型构建
    5.1 应用场景描述与建模思路
        5.1.1 应用场景与问题描述
        5.1.2 解决思路与建模流程
    5.2 模型结构分析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绘制因果回路图
        5.2.3 建立系统流量图
    5.3 模型建立与检验
        5.3.1 确定模型方程式
        5.3.2 变量权重赋值
        5.3.3 初始值确定
        5.3.4 模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风险事件分析
    6.3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风险量级评价
    6.4 “助理值班员不按规定出场作业”应对策略仿真分析
    6.5 模型在车务系统现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
        1.2.2 VR技术在培训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1.2.3 基于VR的培训系统趋势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丰台西编组站调车作业安全与培训现状分析
    2.1 丰台西站作业概况
        2.1.1 丰台西站的任务与作用
        2.1.2 丰台西站作业设备布置情况
        2.1.3 丰台西站作业基本流程
    2.2 丰台西站峰尾(编组)调车作业情况
    2.3 丰台西站作业安全短板分析
        2.3.1 丰台西站各环节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2.3.2 丰台西站职工年龄、学历结构分析
        2.3.3 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问题统计分析
    2.4 丰台西站职工培训内容及流程
        2.4.1 新入职员工的培训
        2.4.2 在岗职工的培训
    2.5 丰台西站现有培训方案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3.1 调车培训的新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框架构想
    3.4 系统性能需求
    3.5 系统环境需求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R的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发
    4.1 基于情景的作业培训方案设计
        4.1.1 制动员“单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1)
        4.1.3 连结员“多挂车”作业场景设计(场景2)
        4.1.4 调车长“多挂车”编组作业场景设计(场景3)
        4.1.5 非正常情景培训练习方案设计(车辆溜逸)
        4.1.6 考试方案设计
    4.2 系统运行流程
    4.3 VR开发关键技术
        4.3.1 3dsMax素材建模
        4.3.2 VRay渲染技术
        4.3.3 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技术
        4.3.4 数据库技术
    4.4 培训系统界面设计
        4.4.1 管理界面
        4.4.2 设备资源库界面
        4.4.3 漫游与实操练习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2.1 铁路车务站段概述
        2.1.1 车务站段的作用
        2.1.2 东北地区车务站段特点及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2.1 安全的定义
        2.2.2 风险的定义
        2.2.3 安全风险管理定义
        2.2.4 铁路安全风险的概念
        2.2.5 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2.3 铁路车站安全管理
3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
    3.1 风险识别
        3.1.1 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3.1.2 风险识别的依据
        3.1.3 风险识别的主要方式
    3.2 风险评估
        3.2.1 风险评估分级
        3.2.2 风险评估方法
    3.3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
        3.3.1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3.2 机制保障建设
    3.4 案例分析
        3.4.1 绥芬河站近期事故案例分析
        3.4.2 绥芬河车站近期事故案例分析
    3.5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4 绥芬河车站安全管理评价和优化
    4.1 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4.2 铁路车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
        4.2.2 铁路车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绥芬河车站安全管理评价
    4.4 绥芬河站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5 绥芬河站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风险控制措施
    5.1 车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5.2 构建车站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准备措施
    5.3 建立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5.3.1 安全风险信息
        5.3.2 安全风险研判
        5.3.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5.4 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5.5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5.5.1 安全风险管理分析制度
        5.5.2 安全风险管理研判制度
    5.6 重点风险控制措施
        5.6.1 接发列车风险控制重点
        5.6.2 调车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重点
        5.6.3 劳动安全及电气化区段作业风险控制重点
        5.6.4 动态风险控制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管理与评价有关理论与方法
    2.1 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2.1.1 安全系统工程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人因工程理论
        2.1.4 安全风险管理
        2.1.5 事故致因理论
    2.2 安全分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安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2.2.2 部分评价方法原理步骤
    2.3 层次分析-熵权法-模糊数学组合评价方法
        2.3.1 组合评价方法思路
        2.3.2 组合评价方法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行车事故分析及宜春车务段安全工作现状
    3.1 历年铁路行车事故分析
        3.1.1 铁路行车事故等级分类
        3.1.2 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发展特征
    3.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
    3.3 宜春车务段“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3.1 “两违”数据概况
        3.3.2 重点“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
    4.1 现阶段铁路行车安全评价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
    4.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车务段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4.2.2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3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确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5.1 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1.1 指标权重计算
        5.1.2 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2 车务段部分车站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5.2.1 评估指标层次结构
        5.2.2 六类问题风险影响程度权重分析
        5.2.3 三个一等站的安全风险对比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宜春车务段安全水平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五位专家具体情况表
附录二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因素重要程度问卷
附录三 宜春车务段现状行车安全水平调查表
附录四 六类“两违”问题对行车安全风险影响程度评分调查
附录五 六类“两违”对三个站的行车安全影响对比调查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建模及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务段行车组织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国外铁路行车组织安全研究现状
        1.2.3 国内铁路行车组织安全研究现状
        1.2.4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研究现状
        1.2.5 DS证据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主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2.1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现状
    2.2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2.2.1 行车安全问题的月度统计分析
        2.2.2 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2.2.3 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ISM的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1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3.1.1 解释结构模型
        3.1.2 模糊数学理论
    3.2 对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的FISM建模分析
        3.2.1 建立专家语言变量的三角模糊矩阵
        3.2.2 建立模糊邻接矩阵
        3.2.3 截距阵和可达矩阵的获取
        3.2.4 行车安全风险因素的层级划分
    3.3 行车安全风险因素的FISM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1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
    4.2 相关理论基础
        4.2.1 证据理论
        4.2.2 贝叶斯网络
    4.3 基于FISM、BN、DS证据理论的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3.1 基于FISM的 BN结构学习
        4.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BN参数学习
        4.3.3 基于BN推理分析的车务段行组织工作车安全风险预测
        4.3.4 基于BN推理分析的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诊断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评估实证与分析
    5.1 实证背景和数据来源和处理
        5.1.1 实证背景
        5.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5.2 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5.2.1 基于FISM和专家知识融合的贝叶斯网络学习
        5.2.2 A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BN模型推理分析
        5.2.3 A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敏感性分析
    5.3 A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分析
    5.4 对A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对策和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科研成果
致谢

(10)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基本理论
    2.1 安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2.1.1 风险的内涵
        2.1.2 风险的特征
    2.2 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的风险概述
        2.2.1 客货共线基本概念
        2.2.2 铁路事故分类及车站行车安全理论
        2.2.3 铁路车站风险事件分类
        2.2.4 铁路车站风险源分类
    2.3 安全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2.3.1 安全管理的内容
        2.3.2 安全管理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分析
    3.1 客货共线区段车站概述
        3.1.1 车站安全管理结构
        3.1.2 车站行车作业流程
    3.2 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概述
        3.2.1 人员因素
        3.2.2 设施设备与作业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2.4 管理因素
    3.3 客货共线区段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MATEL-ISM法和ANP法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 DEMATEL-ISM集成法
        4.1.1 DEMATEL法
        4.1.2 ISM法
    4.2 DEMATEL-ISM集成法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步骤
        4.2.1 DEMATEL-ISM集成法的研究思路
        4.2.2 DEMATEL-ISM集成法的计算步骤
    4.3 基于ANP的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4.3.1 网络分析法(ANP)
        4.3.2 ANP模型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镇城底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实例分析
    5.1 镇城底站背景介绍
        5.1.1 太兴铁路概况
        5.1.2 车站作业特点
        5.1.3 车站安全问题
    5.2 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2.1 确定可达矩阵
        5.2.2 构建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5.3 基于ANP的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5.3.1 ANP模型计算
        5.3.2 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5.4 针对车站行车安全的卡控措施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车务系统职工伤亡事故的特点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2007~2016年我国某铁路局劳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 王列妮,张磊,夏利华,何大比.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11)
  • [2]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淮北车务段中间站调车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 陈若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D]. 路博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基于网格化的车务系统职工安全行为风险管控模型研究[D]. 张华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6]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培训系统研究[D]. 宋大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东北地区车务站段行车安全风险管控优化研究[D]. 袁希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D]. 黄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9]车务段行车组织工作安全风险建模及评估分析[D]. 王峰.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10]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D]. 刘丰逸.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车辆系统工伤事故特点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