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原因及抑制分析

盈余管理原因及抑制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永奎,刘瑞泽[1](2021)在《卖空机制与企业行为研究述评》文中提出2021年年初美国游戏驿站股价暴动引起多方关注,这次非常态散户抱团与华尔街空头博弈事件已上升至对卖空机制的重新审视。卖空短时间内会造成股价大幅波动,但同时也能有效调节股票定价效率、促进企业优化财务决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通过梳理卖空机制与企业投资、融资、内部人行为等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可知,卖空机制是一项结束单边交易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理论界对其在提高投资效率、降低避税激进程度、约束高管在职消费、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等方面的效用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对于企业投资不足、研发创新及盈余操纵等行为的影响则存在不同观点。鉴于此,下一步研究可针对游戏驿站事件的发酵及其产生的蝴蝶效应,并结合我国制度背景,重点以加强卖空机制市场监管为目标,探究其与企业行为之间的互动循环机制,拓展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郭威[2](2021)在《证券交易所问询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基于审计收费中介效应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卢太平,戴小雅[3](2021)在《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卖空机制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利益冲突压力作用与卖空机制约束作用的双重影响下分析师预测行为该如何选择?利用2014—2019年的资本市场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将促使分析师发布乐观盈余预测,加入卖空机制后,分析师的乐观倾向将更加严重。当企业处于经营绩效不佳时,持股卖空标的股票的券商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预测乐观偏差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该结果表明,当分析师面临来自券商机构的利益冲突时,卖空机制会失去抑制效应,反而加剧分析师预测乐观偏差,尤其当卖空标的公司组织绩效较差时,这种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宋嘉楠[4](2021)在《盈余管理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运用的影响 ——来自应收款项减值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财政部颁布的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正式推行,对于企业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参照指标包含历史交易数据信息,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前瞻信息数据,对金融资产减值进行更为全面、及时的判断,对于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后,一方面上市公司金融资产计提减值范围将被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风险损失的确认时点也将会提前,这可能导致新金融会计准则实施前后非金融上市公司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计提出现上升,同时会给企业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带来一定的主观性和盈余管理空间。本研究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为背景,以双重差分模型为工具分析新金融会计准则实施的政策效果,即执行新金融会计准则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计提应收款项减值损失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上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类型以及分析师跟踪对于盈余管理水平与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之间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拓展盈余管理的内外部治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提高了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意味着新金融会计准则的运用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盈余管理的空间。将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分解为正向和负向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对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为负的企业,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显着提高了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2)考虑内外部治理的抑制因素,对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为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分析师跟踪显着降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带来的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水平。在不区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正负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分析师跟踪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因素对于降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带来的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水平均不显着。新金融会计准则引入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研究应收款项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提高盈余管理水平与计提应收款项减值损失之间相关性的同时,典型特征表现为可操控盈利利润额为负的企业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更高,相关性抑制因素中四大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弱于内部控制质量和分析师跟踪。在新金融会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内控制度,尤其是结合企业自身运营模式、上下游收付款账期等特点完善对于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可操作性标准,并细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针对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管理目标、流程和量化方法,避免企业根据自身盈余管理水平主观性计提,抑制企业因盈余管理动机而随意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券商分析师等外部机构亦应当在监督企业建立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标准上发挥外部治理作用。

周青[5](2021)在《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文中认为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管理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国内外不乏从动机、经济后果、手段等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且多是从应计盈余或是从真实盈余切入。而事实上除这两种方法以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手段。其主张在净利润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以错误的分类方式将核心费用项目转嫁到非核心项目上,从而对利润结构进行粉饰,实现核心利润虚增、盈余持续性得以美化的目的。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业绩门槛,符合监管要求,推高股票定价。实施分类转移并不会对最终的净利润产生影响,只是对利润结构做了调整。如果以净利润作为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和股票定价,那么上市公司就失去在IPO过程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核准制下,我国监管部门对IPO的公司确立的最低业绩门槛是以“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孰低”为标准的。拟上市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的情况下,是存在分类转移动机来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的。不仅如此,从以往的发行审核实践来看,发审委专家更关注IPO公司盈余的可持续性。在利润表中核心盈余往往更具有持续性,所以拟上市公司极有可能迎合发审专家偏好,虚增核心盈余以传递更具持续性的盈余结构信息,这进一步增强了拟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的动机。本文首次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本文从概念、理论出发回顾盈余管理,并对其文献成果做了梳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评述。同时梳理了IPO制度背景、IPO中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根据已有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2007-2016年IPO的公司实证研究的结论,即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着的分类转移,且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在大样本中选取案例典型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业绩异于同行业持续增长成功过会,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剧增,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本文通过分析其进行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因、机会以及上市前后财务数据波动,判定其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最后对公司盈余管理后的经济后果及案例进行总结。对案件分析后得出结论:(1)具有多种IPO动机的博迈科确实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2)博迈科能够有机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是IPO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导致其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多种手段维持上市前出色业绩成功过会;(3)博迈科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内部因素给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最终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为背景,研究并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IPO运作中具有分类转移进行盈余操作的存在动机与可能,并对其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向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审计师等多种主体提出可行意见,促进公众对分类转移的识别能力,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确立投资策略,促进市场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张栋才[6](2021)在《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实现,需要依据我国各区域内产业关联结构与区域间产业关联特征,优化区域产业关联方式,推进我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建成。然而,大部分研究认为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间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进而严重抑制区域产业关联程度。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同构的动因、测度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现有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同构对区域产业关联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方法上极少考虑网络关系。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也受到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的影响。故在网络视角下,全面了解我国区域产业关联特征与区域产业同构现状,进而依据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探究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对于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构建,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推动区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本文首先依据现实背景,梳理现有文献,探究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相互影响机制,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及问题,细化研究内容与目标。2.梳理并提炼理论基础。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区域产业同构理论、产业网络理论及博弈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炼出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理论。3.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测度。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的官方投入产出表数据。其中,国家统计局每5年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截止目前,2017年各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为最新数据,本文其他章节中所用到的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均以此为基础。首先,该部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统一了不同时段各地区产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然后,在网络视角下,分析了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最后利用基于网络的波动理论测度了产业关联特征对产业总产出波动的影响程度及该波动的衰减速度。实证发现:传统四大经济区域的产业关联网络中的重要产业均较为集中,即重要产业同构度高。其中,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各地区TOP5产业,且传统四大经济区域的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基础工业与区域特色产业;受不同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影响,产业冲击对不同区域产业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相应地,产业冲击的衰减速度差异也较大。其中,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二阶产业关联总波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上,全国与传统四大经济区域产业波动的衰减速度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4.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特征测度。首先,该部分基于各地产业的省内流入流出数据,利用引力模型构建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进而探究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最后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模型测度了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要素对其影响程度。实证发现:传统四大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呈产业类别集中与区域集中特征。其中,从产业上看,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基础工业与资源禀赋相关产业,从区域上看,重要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内部;从空间特征上看,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双核”关联区域与多结构洞区域的特征;在一定临界距离下,总产出、产业生产税净额率、劳动者报酬率与营业盈余率等对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显着。5.网络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测算。首先,本部分梳理了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关系现状,并对不同产业同构测度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基于网络视角,构建了产业同构测度指标,测度了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最后,基于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程度的测算结果,剖析了我国产业同构空间特征。实证发现:从区域产业同构的时空分布来看,虽然我国两两地区之间产业同构程度整体上有所下降,但存在着局部区域产业同构程度较高的现象,且不同区域间与区域内的产业同构差异较大;从方法比较上来看,较传统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网络视角下的产业同构测度方法能更好的捕捉区域间产业技术的相似性,避免高估产业同构现象的发生;从空间关联特征上来看,无论在全局视角下还是局部视角下,临界距离对两种基于网络的产业同构系数的空间关联显着性均有显着地影响。6.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首先,利用关联系数探索分析了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产业同构度的相关程度;然后,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回归模型测度了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程度;在产业消费关联的方式下,结合产业产品属性与博弈方式,从理论上厘清了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机制,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从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相关系数来看,整体上,本地与周围地区本地的产业同构,与本地及周围地区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相关系数为负相关关系;从产业同构对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上来看,在一定距离内,源地的产业同构度的增加对源地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上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源地周围地区的产业同构度的增加对源地供给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从我国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上来看,在网络视角下,在因消费产生的产业关联下,当两地区同产业产品同时具备替代性与互补性(或独立性)时,受成本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具备信息优势地区的该产业会采取价格欺诈策略(高报价格)获取更多利益,降低另一区域该产业的收益,并通过两个地区的产业价值关联网络,改变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导致区域间产业同构度发生变化;当两地区同产业产品具备完全替代性时,则两地区该产业均会采取低价格策略以获取更多利益,逼迫另一地区该产业产品退出市场,并通过两个地区的产业价值关联网络,从而改变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导致区域间产业同构度发生变化。进一步地,当产业在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中的地位越高时,则对产业同构影响越大。基于上述结论,主要有以下政策启示:(1)有效地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各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与资源禀赋型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替代产业,增强区域内产业关联,同时增强区域内产业竞争力,降低由经济冲击通过产业关联网络带来的产业波动程度;(2)合理制定人才与产业税收等政策,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促进地区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从而通过产业空间关联网络提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3)各地区应依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及其与周围地区间的产业关联特征,降低区域间产业同构程度,构建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机制,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网络的建立;(4)国家层面应建立区域产业税收与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机制,降低由过度竞争通过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对区域间产业同构的负面影响程度。与目前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统一不同时期全国30个地区的产业统计口径,从时间、产业维数及产业关联强度上,确保产业关联结构特征对产业波动与波动衰减速度的影响程度具有更强可比性;(2)目前学者主要集中于探究产业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总量对省际流量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网络视角,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模型继续测度了源地、目的地及其周围地区的生产净税额率、劳动报酬率及产业利润率等结构因素对源地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影响程度。此外,还测度未考虑在内的其他影响要素对源地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影响程度;(3)传统产业同构的测度指标主要考虑产值等总量占比,极少考虑产业关联结构的相似性。本文在传统产业同构指标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基于网络视角,利用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并依据其特殊数据结构(包含部分增加值为负数情形),设计基于产业关联网络的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指标;(4)目前,关于产业同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很少考虑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对其量化分析更是极少。本文在网络视角下,基于产业的消费关联方式,量化分析区域产业关联(包括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

陆齐慧[7](2020)在《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ST蓝科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3632家,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转亏损、避免退市,给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带来阻力,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无法得到改善,加大了中小投资者的决策难度。因此,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及盈余的核算,也对完善我国退市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的*ST蓝科既是一家依托于石油石化行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一家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国有上市公司。*ST蓝科自2011年上市起,经营业绩逐年下降,至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2018年利用资产处置收益、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盈利不具有持续性,并通过信息披露隐瞒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反应出*ST蓝科管理层、财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对*ST蓝科的研究可以举一反三,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对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的挖掘,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其次,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共性动机和常用手段。再次,本文聚焦于*ST蓝科,通过研读*ST蓝科近三年的年报,掌握*ST蓝科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深入分析*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归纳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概况,并对*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以结果的形式对公司盈余管理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制度漏洞和会计准则中关于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公司内部管理中管理层、财务人员以及内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公司外部注册会计师监督的不足提出建议。研究发现,通过宏观层面、公司层面和公司外部注册会计师监管层面共同努力可以有效避免上市公司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助推上市公司发现问题并改善经营业绩。

熊洁[8](2020)在《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文中提出盈余管理操纵行为目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上市企业当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们使用不同手段来损害我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如调节公司利润、粉饰公司财务报表等行为,这对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并且也严重损害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战略陆续出台,国际人力资源流动性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归”也选择回到国内工作甚至担任企业高管,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基于此宏观背景下,研究高管海外背景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市场的日益蓬勃,我国机构投资者也发展的愈加壮大,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因为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而得到不断改善,并受到其外部监督带来的积极作用。若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外部治理作用,那么我国的上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回顾了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着重梳理了高管海外背景和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以及在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下高管海外背景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我国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且将机构投资者持股按照持股数量的不同,将全样本分为高比例机构持股和低比例机构持股,探讨高管海外背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1)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盈余管理负相关,即高管的海外背景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水平。(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低。(3)与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的企业相比,高管海外背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机构持股较低的企业中发挥得更显着,反之亦然。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高层梯队理论,并且拓宽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海外人才招聘制度,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具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盛梦娇[9](2019)在《会计专业独董声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基于CEO权力调节效应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从应计盈余管理逐渐转为真实盈余管理。各国实践从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即信息不对称着手,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我国证监会发布的《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必须设置一名会计专业独立董事,由此可见具备专业优势的会计专业独董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有关会计专业独董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探讨会计专业独董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从以往的研究看,薪酬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法律机制在我国现阶段均无法有效地激励独立董事,本文尝试从声誉机制角度入手,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会计专业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本文重点探究会计专业独董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加入CEO权力因素,考察CEO权力是否会削弱高声誉会计专业独董的治理效应。本文以会计专业独董声誉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演绎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盈余管理理论分析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通过独立董事声誉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以及管理层权力理论分析了会计专业独董声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以及CEO权力在其中发挥的抑制作用。随后,本文以2013年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档案研究法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提出并检验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会计专业独立董事的声誉越高,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越强;相比于高校学者,事务所审计师担任的高声誉会计专业独董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更加明显。(2)CEO权力会抑制会计专业独董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独立董事以及管理层权力方面的文献,同时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从两个方面就治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提出对策建议:(1)提升会计专业独董声誉以提高其治理作用(2)合理配置CEO权力以防范其抑制作用。

汪秀秀,张晨,董晓君,郑宝红[10](2017)在《技术独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基于销售操控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使管理层倾向于通过操控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盈余,作为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董事承担着监督管理层行为的责任。论文基于销售操控视角,研究了技术独立董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独立董事可以通过抑制管理层销售操控行为提高盈余信息质量,聘请男性、高教育背景、身兼数职的技术独立董事更有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独立董事个人特征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对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效果。结论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为制定和完善董事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卖空机制与企业行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卖空机制与企业投资行为
    (一)卖空机制与企业非效率投资
    (二)卖空机制与企业研发创新
        1. 卖空机制与企业研发投入。
        2. 卖空机制与企业创新产出。
三、卖空机制与企业融资行为
    (一)卖空机制与企业融资约束
    (二)卖空机制与企业避税行为
四、卖空机制与企业内部人行为
    (一)卖空机制与高管隐性腐败
    (二)卖空机制与大股东掏空行为
    (三)卖空机制与企业盈余操纵行为
五、述评与展望
    (一)文献述评
        1. 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卖空可抑制企业多种违规行为。
        2. 受市场环境、政策、地域、产权性质等因素影响,卖空机制的作用效果各异。
        3. 投资者专业度、管理层风险承担意愿等逐步成为影响卖空效应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展望
        1. 探究加强卖空监管的具体措施。
        2. 分析微观企业与卖空机制间的互动循环。
        3. 拓展卖空机制与企业行为的作用途径。

(3)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卖空机制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
    (二)关键变量定义
        1.分析师预测变量
        2.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
        3.融资融券相关变量
    (三)计量模型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分析
        1.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分析师预测
        2.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卖空机制与分析师预测
    (三)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
        2.因变量的替代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4)盈余管理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运用的影响 ——来自应收款项减值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企业盈余管理及应收账款减值计提的影响
        1.2.2 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关系
        1.2.3 盈余管理及其抑制因素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2.1.2 盈余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决策有用论
        2.2.2 契约理论
        2.2.3 内部控制理论
3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法(DID)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变量的定义及计量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
    3.4 模型设计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检验
    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应收款项减值损失计提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
        4.4.2 研究考虑内部控制和外部治理的影响
    4.5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契约安排动机
        (三)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一)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股票市场反应
        (三)盈余管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四、综述简评
第三章 IPO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第一节 我国IPO制度背景
    第二节 IPO中的盈余管理
    第三节 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简介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经营现状
        (一)行业竞争情况-发行人所处行业的情况
        (二)上市前公司经营情况
        三、公司股权结构
        四、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一、资本市场动机
        (一)达到监管部门的业绩门槛
        (二)迎合分析师对核心盈余的预测
        (三)获得更高的股票发行定价
        二、契约动机
        (一)货币薪酬激励动机
        (二)股权激励动机
    第三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机会分析
        一、IPO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
        二、会计准则不完善
        三、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
    第四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判定
        一、上市前后业绩波动异于同行业公司
        二、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剧增
        三、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一)将成本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
        (二)报告披露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三)将正常经营费用分类转移至研发费用
    第五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一、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
        二、给投资人造成巨大损失
        三、超额募集资金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第六节 案例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与控制
        二、监管者应完善上市审核制度
        三、审计师应加强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审计
        四、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关注会计要素的分类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区域产业关联研究
        二、产业同构研究
        三、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产业关联理论与模型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关联模型
    第二节 产业关联网络理论与模型
        一、产业中心度模型与影响力指数
        二、凝聚子群
        三、结构洞
    第三节 区域产业同构化理论与模型
        一、区域产业同构化动因
        二、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模型
    第四节 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理论
        一、传统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分析
        二、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分析
        三、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消费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测度
    第一节 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测度
        一、产业范围的调整
        二、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测度模型
        三、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的测度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模型
        二、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测度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测度模型
        二、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特征测度
    第一节 我国传统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测度
        一、模型构建
        二、我国传统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子群特征分析
        一、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子群结构特征分析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洞分析
    第三节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区域间产业供给引力网络中重要产业分析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三、模型建立
        四、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测算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化的历程研究
        二、传统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的测算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
        一、区域产业价值关联网络基本模型
        二、基于网络的区域产业同构测度模型构建
        三、基于网络的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空间关联特征测度
        一、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分析模型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空间关联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产业同构的相关分析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空间关联分析
        二、网络视角下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相关程度测算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建立
        二、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模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ST蓝科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0.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0.2.3 文献评述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创新点
1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非经常性损益
        1.1.2 盈余管理
    1.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1.2.1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1.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
    1.3 理论基础
        1.3.1 盈余持续性理论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3 委托代理理论
2 ~*ST蓝科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概况
    2.1 ~*ST蓝科简介
    2.2 ~*ST蓝科经营发展历程
        2.2.1 成功IPO上市
        2.2.2 经营状况逐渐恶化
        2.2.3 面临退市风险
        2.2.4 扭亏为盈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2.3 ~*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概况
        2.3.1 变卖非流动资产增加资产处置收益
        2.3.2 向关联方出售子公司股权取得巨额投资收益
        2.3.3 依靠政府补助获取营业外收入
3 ~*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原因及结果
    3.1 ~*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原因
        3.1.1 涉及非经常性损益的会计准则披露规定存在缺陷
        3.1.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漏洞
        3.1.3 公司管理层为达成业绩获取预期薪酬
        3.1.4 公司财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3.1.5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3.1.6 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不严格
    3.2 ~*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结果
        3.2.1 短期内实现保壳避免退市
        3.2.2 致使公司的盈余不具有持续性
        3.2.3 造成公司股价大幅波动
        3.2.4 披露了隐瞒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的财务信息
4 规范~*ST蓝科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建议
    4.1 完善会计准则中关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规定
    4.2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4.3 针对管理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4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4.5 完善并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及其独立性
    4.6 谨慎选择并及时轮换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管海外背景文献综述
        2.1.1 海外背景与企业绩效
        2.1.2 海外背景与企业创新
        2.1.3 海外背景与企业社会责任
    2.2 机构投资者持股文献综述
        2.2.1 机构投资者持股者定义
        2.2.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2.3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3.1 盈余管理定义
        2.3.2 盈余管理动机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高层梯队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高管海外背景与盈余管理
        3.2.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3.2.3 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
    4.3 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高管海外背景和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5.3.2 机构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5.3.3 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盈余管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5.4.2 更换总资产收益率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会计专业独董声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基于CEO权力调节效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
        1.2.2 关于独立董事的研究
        1.2.3 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
        1.2.4 关于独立董事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1.2.5 关于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会计专业独董声誉
        2.1.2 企业真实盈余管理
        2.1.3 CEO权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独立董事声誉理论
        2.2.2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2.2.3 管理层权力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6 盈余管理理论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会计专业独董声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
        3.1.2 CEO权力在会计专业独董声誉治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中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章 实证检验
    4.1 变量选择与度量
        4.1.1 主要变量
        4.1.2 控制变量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实证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4.1 CEO权力因子分析
        4.4.2 描述性分析
        4.4.3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4 回归结果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提升会计专业独董声誉以增强其治理作用
        5.2.2 合理配置CEO权力以防范其抑制作用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高声誉”高校、事务所名单
附录C 部分原始数据

四、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其抑制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卖空机制与企业行为研究述评[J]. 杜永奎,刘瑞泽. 财会月刊, 2021(13)
  • [2]证券交易所问询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基于审计收费中介效应的分析[D]. 郭威. 西京学院, 2021
  • [3]券商机构投资者持股、卖空机制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研究[J]. 卢太平,戴小雅.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盈余管理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运用的影响 ——来自应收款项减值的经验证据[D]. 宋嘉楠.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5]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D]. 周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D]. 张栋才.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7]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ST蓝科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陆齐慧. 辽宁大学, 2020(01)
  • [8]高管海外背景、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D]. 熊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9]会计专业独董声誉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基于CEO权力调节效应视角[D]. 盛梦娇.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技术独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基于销售操控视角[A]. 汪秀秀,张晨,董晓君,郑宝红. 会计转型与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4届学术年会(2017)论文集·上册, 2017

标签:;  ;  ;  ;  

盈余管理原因及抑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