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弥漫性脑膜瘤一例报告

恶性弥漫性脑膜瘤一例报告

一、恶性弥漫性脑膜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宫杰[1](2006)在《多发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脑膜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3%~20%。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绒毛的帽状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良性,但约有3%的表现为恶性生物学行为。WHO将脑膜瘤分为三级:良性(Ⅰ级)、非典型性(Ⅱ级)、间变型(恶性)(Ⅲ级)。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可以施行手术完全切除,治疗效果良好,但是仍有部分组织学良性的脑膜瘤临床复发。恶性脑膜瘤生长迅速,术后复发率高达78%。脑膜瘤可分为单发性脑膜瘤和多发性脑膜瘤,多发性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而CT普及后发现率高达8%。其发生的部位不同,肿瘤大小各异,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各异,诊断时要与伴发神经纤维瘤病的脑膜瘤、脑膜瘤病和复发性脑膜瘤相鉴别。目前,对多发性脑膜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更好地认识多发性脑膜瘤,指导其诊断和治疗,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目前认为,肿瘤发生的基因学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基因机制,即DNA序列的异常改变,包括突变、染色体丢失和重排等,产生结构异常的基因产物。另一种是表基因机制,即DNA的基因外修饰,其主要形式是DNA 5’端的甲基化改变,它能引起基因表达异常而DNA序列及基因产物不变。与突变等基因改变不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是可逆的,这对肿瘤的防治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每种类型的肿瘤都有一组癌相关基因的、特定的甲基化模式,而不见于对应的正常细胞,因此,它们可作为肿瘤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基因治疗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表基因机制的发现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阐明表基因机制对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途径有重要意义。脑膜瘤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有关,但有关脑膜瘤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情况及其在脑膜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等尚未见文献报道。如能以脑膜瘤癌变的分子机制为基础,应用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其进行筛查,再结合影像学检查,则可进一步提

张尚福,孟红,桂英香,陈历国,赵天顺,张贤良,李甘地,杨光华[2](1996)在《恶性脑膜瘤与浸润性脑膜瘤的诊断探讨》文中提出恶性脑膜瘤与浸润性脑膜瘤的组织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为提高其诊断水平,作者对90例恶性脑膜瘤和18例浸润性脑膜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脑膜瘤组织变化的基础上出现肿瘤细胞丰富密集,异型性增大,瘤巨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下核分裂数在6个以上,甚至出现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灶性或点状坏死,囊性变和出血时可诊断为恶性脑膜瘤,如再出现浸润性生长、复发或转移,则更可诊断为恶性脑膜瘤。在良性脑膜瘤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浸润性生长则诊断为浸润性脑膜瘤。

高晓红[3](2020)在《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评价立体定向活检在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病例分析:收集整理2014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且初步诊断为生殖细胞类肿瘤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经立体定向活检,并已排除原发于颅外的生殖细胞肿瘤转移致颅内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1)病理结果,(2)临床特性,(3)血清肿瘤标志物,(4)影像学特性,(5)手术相关并发症。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活检,其中框架立体定位引导活检100例,CARS-2型无框架立体引导定位活检13例,ROSA机器人引导定位活检2例;所有活检计划(活检靶点选取和穿刺路径设计)均在三维可视化图像计划软件辅助下完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1)通过配对卡方检验,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诊断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价值;(2)通过Wilcoxon非参数质和检验,对鞍区生殖细胞肿瘤活检术前和术后第1天电解质水平差异,及活检术前和术后第3天垂体激素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5例患者,112例病理诊断明确,3例未明确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7%。其中生殖细胞类肿瘤99例(86%),生殖细胞瘤92例,卵黄囊瘤3例,绒毛膜癌2例,恶性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非生殖细胞类肿瘤13例(11%),鞍区病灶6例,其中视神经胶质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2例,实性颅咽管瘤、Rosai-Dorfman各1例。松果体区病灶6例,其中胶质瘤、淋巴瘤各2例,脑膜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各1例。基底节区胶质瘤1例。2.(1)生殖细胞类肿瘤99例,其中男76例,女23例,男女比例3.3:1,年龄645岁,平均(20.0±6.1)岁。松果体区27例,鞍区28例,松果体及鞍区双病灶14例,丘脑基底节区23例,其他位置7例。症状为颅高压53例,视力和(或)视野障碍40例,尿崩36例,偏瘫35例,垂体功能底下18例,意识障碍16例,眼球活动障碍5例,其他还有性发育紊乱,癫痫,共济失调等。(2)非生殖细胞肿瘤类病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757岁,平均(34±33)岁,松果体区、鞍区各6例,基底节区1例。主要症状为颅高压,视力视野障碍,尿崩,闭经,意识障碍等。3.影像学特点(1)生殖细胞类肿瘤:(1)松果体区GCTs:实性病灶18例,囊实性病灶9例;(2)鞍区GCTs:实性病灶20例,囊实性病灶8例;(3)丘脑基底节区GCTs:实性病灶8例,囊实性病灶11例,弥漫浸润未见明显边界4例;华勒氏变性18例;(4)松果体、鞍区双病灶GCTs:实性病灶10例,囊实性病灶4例;(5)其他位置GCTs:实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2例。(2)非生殖细胞肿瘤类病变:(1)视神经胶质瘤: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后沿视路明显均匀强化;(2)实性颅咽管瘤:MRI平扫呈长或稍长T1、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3)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MRI平扫示神经垂体T1高信号影消失及垂体柄增粗,增强扫描可见下丘脑、垂体柄及垂体异常强化;(4)Rosai-Dorfman病:MRI平扫T1呈等信号、T2为等-低信号,病变中心呈T2低信号,周边呈T2等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5)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CT平扫病灶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平扫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为片状均匀强化;(6)松果体母细胞瘤:MRI平扫呈短T1、短T2信号,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囊壁、坏死;(7)松果体区脑膜瘤:MRI平扫呈长T1短T2混杂信号影,呈囊实性病灶,增强扫面呈不均匀强化,伴囊壁、出血;(8)松果体区胶质瘤:不规则团块状病灶,MRI平扫呈短T1信号,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PET-CT示肿瘤呈高代谢状态;(9)基底节区胶质瘤:右基底节团块状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欠清楚,病灶外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中间有点状强化。4.肿瘤标记物:99例生殖细胞肿瘤中,41例术前同时检查了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和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β-hcg升高(﹥5 mIU/Ml)15例,生殖细胞瘤12例,绒毛膜癌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AFP升高(﹥10 mIU/Ml)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β-hcg升高(﹥5 mIU/Ml)与AFP升高(﹥10 mIU/Ml)同时升高3例,生殖细胞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5.统计学分析:通过配对卡方检验,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诊断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具有一定价值(P﹤0.05);通过Wilcoxon非参数质和检验,28例鞍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活检术前和术后第1天电解质水平差异,活检术前和术后第3天垂体激素水平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直接相关死亡(出血)1例(1%);病变靶点或穿刺针道少量(3-5ml)出血,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但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3%);病变靶点血肿较大(30ml)、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立体定向下置管引流1例(1%)。结论1.IGCTs好发于14至26岁之间,松果体区、丘脑基底节区男性多见,而鞍区女性多见。2.血清肿瘤标记物敏感性及特异性不高,术前靠肿瘤标记物诊断需要谨慎。3.IGCTs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总结这些特征,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熟悉IGCTs以外的其他病种,可以提高鉴别诊断。4.在三维可视化图像计划软件辅助下进行颅内病变活检是安全可靠的,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罗鑫[4](2017)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情况、手术情况、病理及免疫组化情况,分析恶性脑膜瘤具有的临床特征,明确影响其复发的独立因素。方法:收集于2002年1月2015年12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接受开颅手术且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恶性脑膜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同主刀医师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24例资料完整的良性脑膜瘤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良恶性脑膜瘤患者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检测免疫组化标本中Ki67、EMA、Vimentin和CyclinE生物学指标的表达来分析良恶性脑膜瘤在病理学上的差异。结合这些临床特征,对各指标与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者再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结合既往文献回顾结果分析判断影响恶性脑膜瘤复发的独立因素。结果:良恶性脑膜瘤在性别、发病年龄、生长部位、肿瘤大小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等一般临床特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死亡率、复发率、CT平扫钙化、增强MRI强化、瘤周水肿以及Ki-67标记指数和手术切除程度上差异明显(P<0.05)。恶性脑膜瘤各临床特征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年龄(P=0.009)、瘤周水肿程度(P=0.005)、肿瘤大小(P=0.050)、侵袭性类型(P=0.011)和手术切除程度(P=0.002)具有判断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价值。但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剔除侵袭性类型(RR=0.699,95%CI:0.1842.658,P=0.600)、瘤周水肿程度(RR=2.915,95%CI:0.8819.648,P=0.080)和肿瘤大小(RR=1.314,95%CI:0.2506.921,P=0.747),仅有年龄(RR=4.379,95%CI:1.12517.051,P=0.033)和手术切除程度(RR=3.442,95%CI:1.3149.016,P=0.012)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目前少有关于恶性脑膜瘤复发和预后的研究且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较大。在恶性脑膜瘤临床特征与复发间相关性的生存分析模型中,肿瘤侵袭性类型、瘤周水肿程度和肿瘤大小可能影响患者复发,年龄和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恶性脑膜瘤复发的独立因素。2、恶性脑膜瘤具有低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磁共振不均匀强化和高度瘤周水肿等临床特点。3、免疫组化Ki-67标记指数对良恶性脑膜瘤具有鉴别诊断价值。4、手术治疗是目前恶性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尽全切肿瘤可控制恶性脑膜瘤复发,改善预后。对所有恶性脑膜瘤患者,尤其是非全切除的恶性脑膜瘤患者行辅助放疗,是必不可少的。

王小永,李健,林松,于洮[5](2016)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影像学、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对该罕见型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手术切除5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影像学特点,同时对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影像学特点:CT上肿瘤均表现为中、高密度;在MRI的T1WI序列上表现为等信号,T2W1序列上表现为等或高信号,对比增强可有明显强化,5个病例均出现瘤内的微小囊变。病理学特点: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排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细胞核居中,未见核异型及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区;肿瘤细胞的胞浆PAS染色呈阳性。结论分析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诊治水平。

二、恶性弥漫性脑膜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弥漫性脑膜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发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脑膜瘤中NF2、TIMP-3、THBS1基因CpG岛甲基化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MP-9、PR、Ki-67和Survivin在多发性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性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编书籍、获得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临床特征分布特点
    2.3 影像学特点
    2.4 肿瘤标记物
    2.5 手术相关并发症
    2.6 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3.1 生殖细胞肿瘤
    3.2 立体定向活检术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恶性脑膜瘤的复发因素分析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附图
致谢
恶性脑膜瘤的预后因素及药物治疗新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5)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影像学检查
    1.3 标本处理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征
    2.2 病理学特征
3 讨论
    3.1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好发部位及影像学特征
    3.2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病理学特点
    3.3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预后

四、恶性弥漫性脑膜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发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性研究[D]. 宫杰. 山东大学, 2006(12)
  • [2]恶性脑膜瘤与浸润性脑膜瘤的诊断探讨[J]. 张尚福,孟红,桂英香,陈历国,赵天顺,张贤良,李甘地,杨光华.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6(02)
  • [3]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D]. 高晓红. 延安大学, 2020(12)
  • [4]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复发因素分析[D]. 罗鑫.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5]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附5例报告)[J]. 王小永,李健,林松,于洮. 东南国防医药, 2016(03)

标签:;  ;  ;  ;  ;  

恶性弥漫性脑膜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