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旅游发展三大战略

西部旅游发展三大战略

一、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智,赵磊[1](2021)在《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与空间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张,地区差异与空间极化成为城市旅游业空间非均衡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旅游产业专业化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指标,在将中国286个地级城市进行"四板块"和"八区域"分组设定的条件下,分别使用3种地区差异测度方法与4类极化指数对2003—2018年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与空间极化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差异在微弱波动中缩小演进,但近年来却出现强化倾向;基尼系数子群分解中的剩余项部分是主导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的核心来源,其所表征的不同组间旅游业收入交叠分布形成的转移变异贡献是促使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差异减弱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旅游业发展差异变动特征与总体城市旅游业发展差异相似,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则呈现"扩大-减小"互为交替演进的态势;"四板块"六组地区间城市旅游业发展差异存在收敛过程,而"八区域"二十八组地区间差异普遍存在减小态势,但近期也出现扩大趋势;城市旅游业发展两极分化趋势在波动中持续减弱后,转入逐渐强化阶段。3类多极分化指数显示,城市旅游业发展极化过程呈"U"形特征,并且由扩散效应转向极化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显着"阈值"。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3](2020)在《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文中提出贵州文化形象是基于贵州自然生态基础和历史人文基础、体现贵州精神和核心文化特色、反映贵州整体面貌并逐步凝练、传播、广为人知而出现的区域文化形象,它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局部呈现和重要支撑。贵州文化形象由于先天因素曾有过长期的负面形象传播,但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需求下,贵州文化形象又发生过不同视角的转变,曾在历史上放射过奇异的光芒。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正在进行新的建构,从顶层设计到跨媒介传播,新的贵州文化形象逐渐明亮清晰,尤其是贵州主流新闻媒体与文化娱乐、赛事会展平台,发挥跨媒介传播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和扩大了贵州文化形象的传播效应,促进了贵州文化形象得以迅速重构与提升。

韩小英[4](2020)在《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作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是实现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这三大战略的重要推手。但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制约和影响着三大战略目标实现。客观认识区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实现旅游协调发展的路径,是推动三大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首先选取指标收集相关数据,从旅游发展冷热点分布、重心演变轨迹、空间联系强度探索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其次,运用Eviews8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运输能力、政策支持力、环境质量对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的影响。最后,结合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广西旅游协调发展。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呈现出集聚-扩散-集聚的演变特征,核心-边缘结构相对稳定;每个阶段旅游发展冷热点分布显露不同特征。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东南部,南宁、桂林领导地位非常稳定,一直是核心热点区域,而最开始的冷点区域百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广西西部旅游发展的领头羊。冷点区域主要是南部、中部、西北部,崇左、防城港、钦州、来宾、河池、梧州作为主要的冷点区域,短期内无法提升成旅游发展热点区域。(2)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沿着“西南-东北”方向呈现“四边形”的时空格局特征,东西方向不仅偏移距离高于高于南北方向,同时移动速度也是高于南北方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9-2009年,移动速度较快,第二个阶段是2009-2018年,移动速度缓慢。(3)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持续增强,具有路径依赖性,但存在突起现象;各城市旅游发展溢出效应及接受辐射能力不断变强,空间网络密度密度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以南宁、桂林、柳州、北海为四大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圈。(4)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特征是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政策支持力、交通运输能力、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对旅游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旅游资源禀赋影响力最大,依次是旅游服务设施、政策支持力、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5)结合全文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圈层结构、点轴等理论,提出构建点-线-面旅游发展格局等策略,为促进广西旅游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广西旅游发展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深入分析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总结其演变规律,构建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加快实现广西“三大战略”。

李娟[5](2019)在《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有利于扩大生产、促进流通、刺激消费、改善民生、繁荣经济,是提升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保障,而且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如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是怎样的?促进程度有多大?弄清这些问题,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能够正确评价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为主题,并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机理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地回答。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基于“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构建了理论框架。(1)对物流业发展质量,从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和发展环境“三元”进行界定,并以马克思物流业发展理论、西方物流成本等理论为依据。(2)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进行界定,认为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是指各区域经济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协同互动中实现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是指各区域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得到转换、发展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是指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各区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部分以马克思区域协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互动发展理论等为依据。(3)基于以上“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劳动分工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位理论、消费理论等,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也能通过时空压缩、市场一体化和分工合理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也能通过改善供给侧和刺激需求侧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也能通过收入均等化、消费平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这是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在实证分析方面,依据上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从“三层次”即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层次进一步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验证。结论显示:(1)物流业发展质量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效率均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结构红利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均呈“M”形演进;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均不足,但呈递增趋势;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均不高,但呈递增趋势,其中四大板块层次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层次存在σ发散。(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均相对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呈“倒U”形、全国整体层次呈“M”形演进,西部和东北地区成为“洼地”;我国三层次区域经济发展都不充分,分别呈渐进式、波浪式和平稳式演进;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呈“U”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分层特征,全国整体层次的不平衡程度有增加趋势;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30个省域层次的较高且呈“V”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波浪形演进,全国整体层次属于初级协调等级且呈“V”形演进。(3)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结论: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存在正向驱动效应,驱动力主要来自间接驱动因素,市场一体化是主要中介和路径。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双重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主要驱动路径是需求侧,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首要通过直接效应驱动。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由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构成,且以间接效应为主,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以直接效应为主要途径,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以消费均等化为主要中介和路径。第四,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最终驱动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我国三层次均需要做到物流业发展的“八化”,即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绿色化,以提升发展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网络化,以优化发展结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集约化、全球化和智能化,以改善发展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研究内容上,采用“三元三维三层次”分析框架,即通过物流业发展结构、发展效率和发展环境三元对物流业发展质量进行界定和评价,通过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界定和评价,对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这三个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三方面在以往研究中都较为少见。(2)研究视角上,研究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并在影响路径上,认为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维度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双重驱动,并从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三个方面检验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3)研究方法的应用上,将综合指标体系、效率分析法等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中;将一元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和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中,并在分析中进行拓展,是新颖有效的。

公丕宏[6](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尤春艳[7](2019)在《四川省广元市森林旅游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旅游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与文化、民俗、科技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其发展势不可挡。由于我国森林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起步较晚,针对森林旅游规划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还不足,加强森林旅游规划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时代紧迫性。本文以森林旅游规划研究为重点,利用旅游系统规划法和SWOT分析法,论述了森林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将森林旅游规划分为规划总纲、现状分析、规划目标和规划编制四大部分。规划总纲包括规划背景、规划区域、规划期限、规划依据和规划原则;现状分析细分为森林旅游地系统和客源地系统,其中森林旅游地系统包括森林旅游环境分析、森林旅游资源分析,客源地系统主要为森林旅游市场分析;规划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规划编制细分为吸引物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吸引物系统包括森林旅游空间区划、森林旅游产品设计和森林旅游精品线路规划,支持系统主要为森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森林旅游规划各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森林旅游地系统和客源地系统是森林旅游规划的基础,吸引物系统是森林旅游规划的成果体现,支持系统是规划实现的保障。选择广元市进行实例研究,在对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旅游规划方案。将全市森林旅游发展空间划分为“一心、两带、四区”的空间布局;设计了多元化的核心产品、专项产品和新业态森林旅游产品以及五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并开展旅游交通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和生态环境提升等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较系统地进行了广元市森林旅游规划实践,促进广元市森林旅游资源的良性开发和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规划内容构成在实践中是适用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森林旅游地系统和客源地系统的全面分析,切实明确地呈现出森林旅游规划地的比较优势、劣势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吸引物系统和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清晰的思路。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8](2017)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的区域格局和城市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为了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我们在《中国工业经济》高端前沿论坛(2017·夏季)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讨会嘉宾演讲的基础上,策划了本组笔谈。我们邀请5位知名学者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和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问题,为区域协调与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雷俊[9](2017)在《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2014-2016年重庆GDP增速连续12个季度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重庆旅游总收入达2645.21亿元,同比增长17.5%,2014年与2015年重庆旅游总收入增速连续保持在12%以上,可见重庆市旅游业增速强劲。但在全国,重庆市旅游业经济总量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保持重庆市旅游业强劲的增速并使重庆市旅游业总量持续提升,探讨“重庆旅游业竞争力提升”问题便十分必要。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经济理论入手,在借鉴国内外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产业发展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是由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和业绩竞争力三者共同作用而成的,最终表现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23个旅游指标数据为样本,利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结合逼近最优解综合排序的TOPSIS法,借助R·Studio分析工具,定量分析了全国的旅游业发展情况,并从多个角度对重庆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对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是接待国际旅游人数(0.2164)、旅游外汇收入(0.0864)、旅游资源密度(0.0612)、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0.054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467)。通过对中国大陆31个省份旅游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来看,重庆市旅游潜在竞争力排名第17,旅游支持竞争力排名第8,旅游业绩竞争力排名第18,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3。总体而言,重庆市只有旅游支持竞争力处于上游水平,潜在竞争力和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皆处于中下游的水平。在西部十二个省中,重庆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在长江经济带的十一个省中,重庆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7;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市旅游业各方面都排在最后。最后,通过对重庆市旅游业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结果,分析出重庆市旅游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影响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挖掘出提升重庆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提出培育和提升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方法和建议,为重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广州市人民政府[10](2016)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6]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3月16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第二节认识新常态新特征第三节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第四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与空间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地区差异的测度方法
        1.1.1 泰尔指数
        1.1.2 M-S基尼系数
        1.1.3 Dagum基尼系数
    1.2 空间极化测度方法
        1.2.1 W指数
        1.2.2 ER指数
        1.2.3 EGR指数
        1.2.4 LU指数
2 指标、数据与区域
    2.1 指标选取
    2.2 数据来源
    2.3 地区划分
3 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空间的非均衡特征
4 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分解
    4.1 整体差异测算
    4.2 地区差异泰尔指数子群分解
    4.3 地区差异M-S基尼系数子群分解
    4.4 地区差异Dagum基尼系数子群分解
5 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空间极化分析
    5.1 两极分化测度
    5.2 多极分化测度
6 结论与启示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及相关理论阐释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
        1.自然生态基础
        2. 历史人文基础
    (二)理论背景及核心概念阐释
        1. 文化形象
        2. 跨媒介传播
二、贵州文化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跨媒介传播
    (一)“三言”“两语”的传统贵州文化形象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贵州文化形象的视角转变
        1. 明朝“移民实边”时期的“屯边贵州”形象
        2. 红军长征时期的“红色贵州”形象
        3.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大后方”形象。
        4. 三线建设时期的贵州“大三线”形象
三、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的跨媒介重构
    (一)重构的目标指向与形象定位
        1. 贵州发展目标与顶层设计回顾
        2.“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多彩贵州文化形象
        3.“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贵州文化形象
    (二)贵州文化形象重构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1.“多彩贵州”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2. 贵州“生态美”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3. 贵州文化形象在文化娱乐与赛事会展领域的传播效应
四、结语

(4)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1.1 旅游产业地位突出
        1.1.1.2 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1.1.1.3 广西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价值
        1.1.2.2 实践价值
    1.2 研究内容
        1.2.1 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1.2.2 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影响因素研究
        1.2.3 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3 Arcgis空间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进展
        2.1.1 国外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2.1.1.1 利益相关者角度
        2.1.1.2 区域资源差异角度
        2.1.1.3 旅游竞争力差异角度
        2.1.2 国内旅游发展时空格局研究进展
        2.1.2.1 特征研究
        2.1.2.2 影响因素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圈层结构理论
        2.2.4 点轴理论
第3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演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旅游发展状况
        3.1.5 生态环境概况
    3.2 数据收集
        3.2.1 指标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3 旅游发展冷热点态势
        3.3.1 测算方法
        3.3.2 旅游发展冷热点态势分析
    3.4 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
        3.4.1 测算方法
        3.4.2 旅游发展重心演变轨迹结果分析
    3.5 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
        3.5.1 测算方法
        3.5.2 旅游发展空间关联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说明及模型构建
        4.1.1 影响因素说明
        4.1.2 模型构建
    4.2 回归结果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
        4.2.2 旅游资源禀赋
        4.2.3 旅游服务设施
        4.2.4 交通运输能力
        4.2.5 政策支持力
        4.2.6 环境质量
    4.3 小结
第5章 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优化策略
    5.1 构建区域点-线-面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5.1.1 优化构建旅游发展节点
        5.1.2 优化构建旅游发展轴线
        5.1.3 划分旅游发展圈
    5.2 发挥政府政策主导协调作用
    5.3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发挥优质资源优势
    5.4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5.5 优化构建广西旅游交通网络
    5.6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物流业及其发展质量的研究
        1.2.2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1.2.3 关于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业发展理论
        2.1.1 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界定
        2.1.2 马克思的物流业发展理论
        2.1.3 西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2.2.2 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2.2.3 西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第3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机理
        3.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直接影响
        3.1.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间接影响
        3.1.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总结
    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影响机理
        3.2.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2.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直接影响
        3.2.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间接影响
        3.2.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机理总结
    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机理
        3.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直接影响
        3.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间接影响
        3.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总结
    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机理
第4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1 物流业发展效率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1.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2 物流业发展结构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2.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3 物流业发展环境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研究方法
        4.3.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3.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4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及特征
        5.1.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的测度
        5.1.2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5.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及特征
        6.1.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的测度
        6.1.2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6.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实证分析
        6.2.1 计量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及特征
        7.1.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的测度
        7.1.2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7.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7.2.1 计量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3 实证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
        8.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8.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8.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等级划分
    8.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8.2.1 计量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8.2.3 静态效应分析
        8.2.4 动态效应分析
        8.2.5 长期效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结论
        9.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
        9.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
        9.2.2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
        9.2.3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平衡发展
        9.2.4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2.5 发挥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9.3 不足之处及展望
        9.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四川省广元市森林旅游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旅游的概念和发展
        1.2.2 旅游系统规划研究
        1.2.3 森林旅游规划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旅游规划主体内容
    2.1 规划总纲
        2.1.1 规划背景
        2.1.2 规划区域
        2.1.3 规划期限
        2.1.4 规划依据
        2.1.5 规划原则
    2.2 现状分析
        2.2.1 分析原则
        2.2.2 环境分析
        2.2.3 资源分析
        2.2.4 客源市场分析
        2.2.5 优劣势分析(SWOT分析)
    2.3 规划目标
        2.3.1 经济目标
        2.3.2 社会目标
        2.3.3 生态目标
    2.4 规划编制
        2.4.1 森林旅游空间区划
        2.4.2 森林旅游产品设计
        2.4.3 森林旅游精品线路规划
        2.4.4 森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3 广元市森林旅游规划
    3.1 规划总纲
        3.1.1 规划背景
        3.1.2 规划区域
        3.1.3 规划期限
        3.1.4 规划依据
        3.1.5 规划原则
    3.2 森林旅游环境分析
        3.2.1 区位条件
        3.2.2 交通条件
        3.2.3 社会经济条件
        3.2.4 旅游产业基础条件
    3.3 森林旅游资源分析
        3.3.1 气候环境
        3.3.2 动植物资源
        3.3.3 景区景点
        3.3.4 资源特点
        3.3.5 资源分布
        3.3.6 资源承载力
        3.3.7 资源经济价值
    3.4 森林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3.4.1 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
        3.4.2 广元市旅游客源市场
        3.4.3 广元市森林旅游客源市场
    3.5 广元市森林旅游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机遇分析
        3.5.4 威胁分析
    3.6 森林旅游规划目标
        3.6.1 近期目标(2019-2020年)——增速
        3.6.2 中期目标(2021-2025年)——提质
        3.6.3 远期目标(2026-2028年)——完善
    3.7 上位规划衔接
    3.8 森林旅游空间区划
        3.8.1 区划依据
        3.8.2 森林旅游空间区划
    3.9 森林旅游产品设计
        3.9.1 森林旅游核心产品
        3.9.2 森林旅游专项产品
        3.9.3 森林旅游新业态产品
    3.10 森林旅游精品线路规划
        3.10.1 剑门蜀道生态游
        3.10.2 嘉陵江山水生态游
        3.10.3 地质奇观生态游
        3.10.4 唐家河休闲生态游
        3.10.5 红色文化乡村游
    3.11 森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3.11.1 旅游交通体系规划
        3.11.2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3.11.3 专业人才培养
        3.11.4 生态环境提升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与演变趋势
    一、中国区域空间的基本形态
    二、区域空间变化的影响机制
        1.改革开放与空间重塑
        2.聚集经济与产业布局
        3.结构优化与空间转型
    三、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
        1.城市群和经济带支撑与多极化的趋势
        2.发展动力分化与创新增强的趋势
        3.空间布局的总体分散、分类聚集的趋势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构建带状联通机制
        2.构建空间平衡机制
        3.实现绿色协调一体化
雄安新区的集聚规模与结构探讨
    一、集聚的一般理论分析及确定雄安新区集聚规模与结构的意义
    二、雄安新区集聚的优劣机威分析
    三、雄安新区产业—人口—空间匹配的集聚规模与结构
        1.雄安新区的适度城市规模确定
        2.确定雄安新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基本依据
        (1) 占领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制高点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之一, 也是确定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依据之一。
        (2) 遵循《中国制造2025》设计的路线图建立国家级增长极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之一, 也是确定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依据之一。
        (3) 建立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衷之一, 也是确定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依据之一。
        3.雄安新区产业—人口—空间匹配的集聚结构
    四、雄安新区正锁定集聚的政策保障
    五、总结与简要讨论
东北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有为政府的市场创造
    一、资源型经济成功转型发生在中国而非西方
    二、需要澄清的一些理论问题
    三、有为政府的职能就是开创市场
    四、如何创造市场
    五、结论
全球生产网络与东部地区发展
    一、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
    二、中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1.东部地区涉外直接投资格局演化
        2.东部地区对外商品贸易结构演化
        3.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与东部地区对外贸易
    三、全球化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
        1.全球化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全球化背景下东部地区发展的路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通过本地优势产业的技术关联进行战略耦合升级
        2.通过区域内的政策制度与环境转变实现路径突破
        3.强化区域外贸易与投资联系, 重点拓展大体量新兴经济体市场
中国区域的国内价值链:关联特征与变化趋势
    一、中国国内价值链分析
        1.国内价值链的中间品关联
        2.国内价值链的增加值关联
        3.投入产出关联与价值链形态演进
    二、结论与启示

(9)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内容框架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竞争力
    2.1.2 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2 旅游系统论
    2.2.3 旅游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文献综述小结 3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思路
    3.1.2 构建原则
    3.1.3 指标框架
    3.1.4 指标说明
3.2 评价方法
    3.2.1 TOPSIS评价法
    3.2.2 熵权赋值法
    3.2.3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步骤 4 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及对标省份的选取
    4.1.1 数据来源
    4.1.2 对标省份的选取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计算
    4.2.2 权重解析
4.3 全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4.3.1 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4.3.2 子系统竞争力评价
4.4 重庆市旅游业在西部的竞争力评价
4.5 重庆市旅游业在长江经济带的竞争力评价
4.6 重庆市旅游业与直辖市的竞争力评价 5 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5.1 总体竞争力
5.2 重庆市旅游业竞争优势
    5.2.1 资源丰富要素齐全
    5.2.2 地区经济增长强劲
    5.2.3 城市特色鲜明
    5.2.4 都市功能分工明确
5.3 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劣势
    5.3.1 旅游业发展时间短
    5.3.2 可进入性有待加强
    5.3.3 旅游宣传手段落后 6 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提升重庆市旅游业潜在竞争力的对策
    6.1.1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
    6.1.2 大力强化产业基础
    6.1.3 持续优化行业管理
6.2 提升重庆市旅游业支持竞争力的对策
    6.2.1 加强道路科学规划
    6.2.2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6.3 提升重庆市旅游业业绩竞争力的对策
    6.3.1 完善旅游营销体系
    6.3.2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4.3.1 中各省份d_i~+及d_i~? 附录C:4.3.2 中计算出的子系统的各指标权重值 附录D:子系统得分及分类详表
附录D-1:潜在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D-2:支持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D-3:业绩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E:实证的程序源代码 致谢

四、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市旅游业发展地区差异与空间极化研究[J]. 吴文智,赵磊. 旅游科学, 2021(0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J].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广西旅游发展时空格局动态及优化策略[D]. 韩小英.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5]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四川省广元市森林旅游规划的研究[D]. 尤春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笔谈[J]. 孙久文,张可云,安虎森,贺灿飞,潘文卿.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
  • [9]重庆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雷俊.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10]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0)

标签:;  ;  ;  ;  ;  

西部旅游发展三大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