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平台无线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EDA平台无线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一、EDA平台上无线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马李庆[1](2021)在《认知无线电中基于多循环频率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作为一种能合理利用空闲频段进行通信的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在频谱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受到了广泛关注。频谱感知是实现频谱共享的首要环节,也是实现频谱共享的关键一步。本文主要围绕频谱感知技术展开研究,在循环平稳特征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授权用户信息的充分利用来改善检测性能。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相关背景。详细分析了频谱感知方法中的本地频谱检测和多用户协作频谱检测。(2)讨论了基于循环谱的感知方法。针对循环平稳特征检测中单循环频率检测不能充分利用信号循环谱信息的缺点,提出了联合多个循环频率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通过对信号多个循环平稳特征和多个认知用户信息的充分利用来改善检测性能。(3)研究了基于信息辅助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通过共享多个认知用户的信息和对授权用户信号多循环平稳特征的充分利用来提升检测性能。同时考虑到认知节点处判决可信度的问题,利用无线环境图(Radio Environment Map,REM)技术作为对认知无线电系统的一种信息支撑,便捷地获取各认知节点处的判决可信度权值,通过加权融合来提高检测概率,从而改善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整体性能。(4)搭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信号接收平台。具体实现了对通信信号的接收及循环谱计算,同时对802.11a上位机系统进行了界面化实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多个循环频率参与检测能充分利用信号的多循环平稳特征,当考虑认知节点处判决可信度时,基于信息辅助的检测方法不需要考虑认知用户自身信噪比信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有着良好的检测性能;此外,利用软件无线电平台能实现对通信信号的有效接收和循环谱计算。

裴仁帅[2](2021)在《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问题是抑制己方大功率干扰信号对电磁感知任务的干扰。通过空域、射频域、数字域三层干扰抑制方法,将己方自干扰抑制到接收机底噪附近,接收机可以正常侦收环境信号,实现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实时、准确频谱感知,达到电子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健康工作的目的。本文针对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的干扰抑制需求,重点研究了射频域自干扰抑制方法,设计了一种数字辅助的射频域自干扰抑制方案,并在ARM+FPGA联合架构上进行方案实现和实验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总结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研究现状。针对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应用背景,阐明在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进行干扰抑制的必要性,给出了典型射频域自干扰抑制原理,为本文射频域干扰抑制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第二,分析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的射频干扰抑制需求。建立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场景和功能模型,对频率覆盖、抑制能力、处理速度三个射频干扰抑制的核心指标进行了量化说明。第三,设计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射频干扰抑制方案。基于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整体架构和自干扰信道模型,详细阐述了数字辅助的射频域干扰抑制算法原理,根据该算法设计了射频域干扰抑制方案,并在Matlab中完成理想条件下射频域干扰抑制性能仿真,分析了时延偏移、抽头数目等非理想因素对干扰抑制性能的影响。第四,完成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射频干扰抑制的工程实现。根据总体框架分微处理器架构与逻辑层架构,然后对两个架构分别划分子模块,对各子模块进行接口定义与约束,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说明。联合所有模块进行仿真、实现、联合测试,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最后对资源消耗进行评估。第五,完成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射频干扰抑制实验验证。针对指标要求,通过控制通信信号发射功率和干扰信号功率,分别测试了窄带、宽带、总干扰和脉冲干扰场景,分析测试结果并对比指标需求,实现了频率覆盖、抑制能力、处理速度的指标要求。论文提供了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系统中射频域干扰抑制方案,通过实验验证了可行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承载有密集电磁波收发设备的机载、舰载、车载等平台上的一体化数据链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唐晗呈[3](2021)在《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雷达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对全天候、多用途以及智能化等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雷达开发方式已面临瓶颈。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引入军用雷达领域的尝试,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化雷达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同传统的雷达开发方式相比,软件化雷达具有多用途、硬件复用、可重配置等能力,以及集成化程度高、可靠性强、小型化等应用特性。本文基于通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开展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FMCW雷达的关键技术研究。本文以AD9361射频前端和Zynq片上系统构成的硬件平台为基础,以可移植、模块化以及标准化为原则,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总体架构、可编程逻辑以及上位机和嵌入式软件,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测分析。具体工作内容包含:1、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片上系统和AD9361射频前端的软件化雷达架构。详细分析了快斜坡FMCW雷达信号处理各流程并按其特点使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将算法分配到各软硬件子系统。该架构解决了其他研究方案中存在的对数据吞吐量需求过高、不具备实时性潜力以及收发通道间相干性等工程性难题。2、以模块化、标准化、可移植为原则,设计了层次化的系统软件总体架构并且实现了包括嵌入式底层驱动到用户空间程序在内各层软件。Zynq片上系统软件以移植的Linux操作系统为运行环境,采用内核iio子系统的为底层驱动框架,以libiio运行时库为上位机和Zynq片上系统的通信桥梁,实现了对射频前端的控制、高速数据传输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上位机则以libiio运行时库为通信基础,实现了包括距离多普勒成像、目标检测以及测角等后续算法。3、设计了可编程逻辑的总体架构并且具有可移植、模块化等特点。Zynq中的可编程逻辑主要运行高速的数字处理算法,以AXI和AXI-Lite标准总线协议为核心构建了总体框架,并实现了包括发射链路的FMCW信号发生器,以及接收链路用于产生降采样差频信号的数字下变频在内的自定义IP核。4、在本文实现的软件化FMCW雷达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室内外实验,通过实测分析并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软件化雷达的可行性。

李谦平[4](2020)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设计》文中指出软件无线电技术采用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收发系统的各项功能。连续波雷达通过发射连续波信号,利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时差、频差来获取目标速度、距离等信息。论文研究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设计,通过合理系统构架和软件设计,利用该系统完成对连续波雷达的信号产生、发射、接收、中频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测距、测速等模拟和应用。论文首先研究了软件无线电的技术体系,从软件无线电的系统结构入手,研究了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网络技术、射频架构、处理器架构、软件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软件无线电连续波雷达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分析和建模。分析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系统的信号发射模型,选择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号参数。其次,对软件无线电连续波雷达系统进行计算和仿真。计算部分完成对调频连续波雷达的研究计算,包含其工作原理的研究,以及距离、分辨率等参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整体功能的模拟,包括对发射波信号和目标回波进行模拟,及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模拟仿真。然后,基于集成射频收发芯片AD9361和ZYNQ,设计软件无线电连续波雷达系统硬件部分。包括AD9361的数据接口和控制接口,与天线连接的发射和接收部分,以及时钟和供电相关电路完成硬件系统设计。ZYNQ硬件部分包括DDR3、SPI flash、SD卡等存储相关模块,和串口相关的UART、JTAG等电路。并且已经完成的硬件系统上,实现雷达系统的软件部分,完成整个连续波雷达系统的设计。软件部分包括ZYNQ软件设计和驱动程序开发,ZYNQ软件设计具体分为HDL程序设计和Linux系统移植,驱动程序开发分为libiio基本模块和AD9361 IIO数据传输。最后,对软件无线电连续波雷达系统进行调试与验证测试。测试连续波雷达系统的收发通道和信号处理模块,进行连续波雷达测距实验,验证软件无线电连续波雷达系统的性能。论文主要成果包括软件无线电技术、连续波雷达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陈真佳[5](2020)在《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国海洋开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智慧海洋”国家战略目标的快速推进,海上用频设备的使用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较高,使得海上电磁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控变得十分困难。研究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对于探索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海上电磁波传播特性、逐步建立海上电磁频谱资源空间分布模型、提出海上电磁频谱资源有效管理新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网络,从协同能量检测、相位估计和射频I/Q数据分布的多维度信号特征角度研究海上电磁频谱感知方法,并结合计算电磁学方法研究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海上不同目标频段背景噪声差异性较大的特点,结合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方法提出了频率域前向差值算法计算海上背景噪声包络,估计自适应阈值曲线(Adaptive Threshold Curve,ATC),保证在较低错检概率(Pfa)的基础上,降低弱信号的漏检概率(mP)。研究信号源测向误差在分布式协同差值能量检测方法中的影响,相比较平均差值能量检测(Mean Difference Energy Detection,MD-ED)方法,权重差值能量检测(Weight Difference Energy Detection,WD-ED)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性能,能够有效抑制误差突变。随着协同检测节点数量的增加,协同检测结果能够快速地收敛至0.5dBm以内。检测区域越大,初始mP越大。在38 km×38 km的检测区域中,当检测节点的数量达到30个时,系统的协同mP能够快速地下降至3%以内。针对海上接收信号强度波动剧烈导致Pfa和mP较高的问题,结合海上电磁频谱特性研究低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环境下的海上弱信号相位估计方法;提出了添加窗口极值(Add Window Extremes,AWE)方法计算相位波形的包络,再次使用AWE方法计算相位极值,估计信号的相位周期。结合四分位间距和相位极值范围分布评估相位包络,提出了以样本相位分位数中值小于0.4 rad或四分位间距大于0 rad作为噪声的判决条件,提高了弱SNR环境下的信号和噪声辨识能力,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的检测概率(dP)。针对无线信号在海上传播过程中的幅度和相位特征损耗大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将射频I/Q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海上电磁频谱感知;结合射频I/Q分量权重极值和分位数范围研究信号与噪声的边界阈值估计;I/Q分量权重极值方法的0dB SNR弱信号的检测概率可以达到95%以上,具有相对更高的灵敏度,具有更大的有效检测范围。计算二维I/Q分量矩阵中相邻分量的梯度,获得二维梯度矩阵作为调制信号识别的类别矩阵;以样本二维梯度矩阵与类别矩阵的最小梯度累计距离(Gradient Cumulative Distance,GCD)的类别判决为调制信号识别结果;调整模型权重参数之后的总体调制类别识别率提高到了82.75%。以信号特征检测方法替代离散点频谱能量检测方法,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感知效率,对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海浪谱模型和天线姿态,提出了基于射线追踪法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将在海上传播的电磁波划分为视距射线(Sight Line Ray,SLR)传播和反射射线(Reflecting Line Ray,RLR)传播;根据海浪谱模型具体描述粗糙海面高度变化,结合信号源位置估计粗糙海面的有效反射面,基于射线追踪法精确估计海上信号源的有效射线分布;以天线姿态和天线方向图描述信号源处向外各个方向辐射的射线初始能量分布,根据射线分布模型、发射功率、海面反射系数等参数,计算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考虑大尺度空间中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率的影响,修正了有效射线分布,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设计相应的实验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系统十分适合于复杂海洋环境;结合协同能量检测、相位估计、射频I/Q分布的多维度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提高了海上弱信号检测能力和电磁频谱感知能力;结合海浪谱和天线姿态,基于射线追踪法的预测模型能够精确估计大尺度的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

冯琦[6](2020)在《基于张量分析的认知无线电系统协作频谱感知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5G技术、物联网、车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快速的发展,并在家庭、工作区域、公共区域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使用。自然地,人们对频谱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实际环境中频谱资源却是越来越稀缺。同时,研究者发现目前主流的频谱分配机制主要包括固定分配方式和接入方式,这两种机械分配机制导致有效频谱的使用率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科技工作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方面。而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提高了频谱的使用率,那么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的频谱感知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的频谱感知技术对频谱的检测上各有不同的优势,但面对日益增多的频谱需求和高维信号,会导致原始信号出现丢失。由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获取的信号数据都是高维数据。高维数据的处理的方式通常将其处理成向量或者矩阵的形式,这样的方式降低了运算的复杂度,但是其会导致原始信号出现丢失,或者在传输处理过程中出现被噪声等干扰污染的情况。这就造成实测获得频谱数据往往是不完整的,导致信号在重构过程中,不能较好的恢复原始信号,从而影响算法的检测性能,导致检测概率过低,使融合中心不能准确判断相应频谱是否存在主用户工作,影响了次用户对有效频谱的使用,使有效频谱的利用率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认知无线电系统网络框架下,考虑了频谱信息受信道衰落和噪声干扰的影响,以信道、主用户的位置三维信息建立三阶功率信号张量模型,采用了低秩张量分析算法来恢复原始信号缺失的和损坏的信息。通过判断相应频谱的主用户工作状态,计算出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通过这两个标准来衡量算法的感知性能。从而使融合中心能更好的分配频谱给次用户,提高频谱利用率。由于低秩张量补全算法在运行中算法复杂度高,运行时间长,且在有噪声干扰存在的情况下,重构原始信号的效果差,针对上述低秩张量补全算法存在的问题,引入改进的低秩张量分析算法,使对信号数据的处理从大规模的奇异值分解改成小规模的奇异值分解。最后在MATLAB平台仿真,比较上述两种算法,改进的低秩张量分析算法可以使频谱的感知检测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许家俊[7](2020)在《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第5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系统在中国的商用,5G终端设备与业务已经走进百姓的生活当中。在5G新一代移动通信场景下,无线通信数据量与数据类型增长迅速。因此,5G通信系统需要更大的系统容量以及更高的通信速率。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术作为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产生分集增益、复用增益,提升系统容量与通信速率,以满足5G通信系统的需求。但大规模MIMO技术的引入,导致了系统硬件复杂度与计算复杂度骤升,从而增加了系统处理时延以及运行功耗。本论文针对新型5G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技术的引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入天线选择算法,旨在降低系统硬件复杂度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证系统的通信性能。同时,本论文旨在分析两大类天线选择算法——基于幅值最优的天线选择(Norm-Based Antenna Selection,NBAS)算法和基于容量最优的天线选择(Capacity-Based Antenna Selection,CBAS)算法的原理与特性,并针对两种算法的复杂度及可实现性,结合新型的应用场景,提出新型的天线选择算法。最后,采用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设备,搭建基于天线选择的MIMO SDR无线通信平台,在天线选择算法研究方面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系统实现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NBAS算法的简单、可实现性高的特点,将NBAS算法引入新型的5G通信场景——低功耗广域物联网通信、远距离MIMO协同通信以及大规模多用户接入的MIMO通信。针对各通信场景的特点,形成新型的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通过对引入天线选择算法后的通信性能,如误码率、信道容量以及断线概率等性能的分析,充分体现了引入天线选择算法的优势。(2)针对CBAS算法寻优能力强,不易受信道特性影响,但复杂度较高的特点,将智能计算思想引入到天线选择算法当中,形成基于智能计算的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将传统的基于数学驱动的优化方法转换为基于数据驱动的优化方法,进一步降低CBAS算法的复杂度。通过通信性能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基于智能计算的天线选择算法的优越性。(3)搭建基于天线选择算法的MIMO SDR通信平台。基于National Instruments的SDR设备所搭建的MIMO通信平台,设计并引入天线选择算法,在真实的通信系统中,测量天线选择算法所带来的增益。更加具体地展示了天线选择算法的优势。

付鸿川[8](2020)在《对抗SSDF攻击的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协作频谱感知(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CSS)作为认知无线电领域的关键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在协作频谱感知中,通过多用户协作频谱感知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多径效应和阴影衰落引起的感知性能的降低,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然而,由于在协作感知用户中可能存在恶意用户,向融合中心或邻居节点发送伪造的虚假消息,误导它们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会极大的降低频谱利用率。本文在深入研究了拜占廷攻击(Spectrum Sensing Data Falsification,SSDF)及其防御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分布式场景,提出了两种抵御SSDF攻击的方案。首先介绍频谱感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分别介绍了两种方案,具体如下:首先,介绍了集中式和分布式场景下的协作频谱感知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介绍了集中式下的常见的五种融合准则和分布式下的常见融合算法。最后介绍了常见的拜占庭攻击方式以及其现有的防御方法。然后,针对在分布式场景中广泛使用的平均共识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平均共识算法的智能防SSDF攻击方案。在分布式场景下,由于每个认知用户只能接收到其邻居节点用户发送的感知值,相比集中式场景下样本数量过少,对恶意用户伪造的虚假感知值的识别能力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恶意用户识别方案,将邻居节点的位置信息结合起来,对真实的感知值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并将与估计值偏差较大的邻居节点当作潜在恶意用户,排除在共识融合的节点之外。经过仿真分析,所提方案能有效的在接收样本数量较小的情况下识别出恶意用户,使诚实节点能够收敛到正确的感知值。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誉的非共识消息传递算法的智能防SSDF攻击算法。消息传递算法通过转发接收其邻居节点的消息获得整个网络的感知值,但易受恶意节点篡改消息内容的破环。本文提出基于信誉值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该方案不同于传统的信誉值算法需要网络多次的协作感知的历史信息,而是将每条消息的历史传播路径当作计算每个认知用户信誉的依据。每当节点接收到来自同一认知用户的不同消息,则其传播路径上一定存在恶意用户,我们对在不同路径上出现次数较多的节点进行信誉值奖励,对出现较少的节点进行信誉值惩罚。最后,根据计算出的信誉值还原被篡改消息的真实值。经仿真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对消息有较高的还原率,并同时识别出网络中的恶意用户。

姚冲[9](2020)在《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无线电是基于通用的硬件平台上用软件来实现各种通信模块一种射频通信技术。相比传统无线电功能单一,开发成本高等问题,软件化可以重构升级加快通信模块的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便于调试和维护。近年来,采样精度和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数字采样技术的进步,从而使带通采样在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带通采样时有用信号混叠和镜像混叠问题影响了同一平台上多频段和多模式信号的接收。因此在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机中研究多路信号和多频段信号无混叠接收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带通采样,研究了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有用信号和多频段信号的抗混叠技术,实现了带通信号的无混叠接收。首先,为解决三路带通信号混叠问题,提出了一种延时可调的三阶带通采样结构,通过设计数字抗混叠滤波器,可实现对三路带通信号的无混叠接收。给出了仿真实现结果,并对信号进行重构,分析了抗混叠性能,三路带通信号经过抗混叠滤波器后,信号输出信噪比可在28dB以上。该方法解决了带通采样中多信号混叠问题,增加了采样频率选择范围,可以减少硬件负担,提高了软件无线电的灵活性。其次,由于镜像混叠限制了带通采样接收机的灵活性。针对镜像混叠问题,改进了二阶带通采样结构,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增益模型替换常规抗混叠滤波器,通过频域中RF信号所处不同位置调节复增益来抑制镜像混叠。所提出的算法更易于实现,并且无论RF信号的位置如何,都可以实现无混叠接收。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同一接收机接收收0.5-6GHz附近任意位置的带通信号,并且可以将镜像混叠抑制近30 dB,提高了接收机的可扩展性。最后,在远程医疗监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中,不同的医学数据测量设备具有不同的无线传输模式。这里设计了一种多标准接收器,可以适应不同的医学数据测量设备。使用二阶带通采样来设计抗混叠滤波器,可以实现多路信号无混叠接收。同时,减轻了采样频率的限制。该设计提高了远程医疗监控系统中的多标准接收器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节省频谱资源,便于频谱规划等优点。

居治毅[10](2020)在《基于AD9361的QPSK无线收发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现代通信技术领域呈现体系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实现多个体系同时并存是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可兼容、易扩展等特点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案。但传统的软件无线电平台使用多个分立器件来实现功能,体积较大、耗能高、便携性差。AD9361是一款高性能的射频收发芯片,单一器件集成了射频前端及基带到射频信号转换的所有必要模块,且具有大带宽、低功耗等优点,能够为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设计提供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QPSK调制解调方式具有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性强、电路实现简单等优点,在中高速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AD9361的QPSK无线收发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无线收发系统的理论结构,之后对系统基带部分与射频部分的设计方案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基带部分首先对DQPSK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差分编码与成形滤波器等模块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之后介绍了解调部分的方案设计,选择极性Costas环作为载波同步环路,还设计了FFT频偏估计模块对于大载波频偏进行估计补偿,位同步环路选择Gardner环算法,可有效计算位定时误差,帧同步选择Chu序列方案。之后用Matlab对所设计的调制解调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在Vivado上对前面设计的基带方案进行了设计实现。之后对基于AD9361的射频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说明了AD9361的工作原理,之后介绍了对于AD9361的配置设计,配置的方法主要是FPGA通过SPI总线向AD9361各个寄存器写入对应的数值来完成的,其中对发射器与接收器、频率合成器以及并行数据接口等模块寄存器的配置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于无线收发系统进行了硬件测试,验证了所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对收发系统的后续研发工作打下重要基础。

二、EDA平台上无线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A平台上无线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无线电中基于多循环频率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认知无线电研究现状
        1.2.2 频谱感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
    2.1 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
    2.2 频谱感知理论
        2.2.1 频谱感知模型
        2.2.2 频谱感知应用前景和挑战
    2.3 本地频谱感知
        2.3.1 授权用户发射端检测
        2.3.2 授权用户接收端检测
    2.4 多用户协作频谱感知
        2.4.1 协作频谱感知的系统结构
        2.4.2 协作频谱感知的融合准则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循环谱的多循环频率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3.1 通信信号的谱相关特性
    3.2 循环平稳特征理论分析
        3.2.1 一阶循环平稳特征
        3.2.2 二阶循环平稳特征
    3.3 单循环频率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3.3.1 检测算法原理
        3.3.2 检测算法仿真与分析
    3.4 多循环频率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3.4.1 检测算法原理
        3.4.2 检测算法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线环境图信息辅助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4.1 无线环境图技术
        4.1.1 无线环境图基本概念
        4.1.2 基于无线环境图的认知无线通信系统
    4.2 基于无线环境图的多循环频率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4.2.1 信息辅助的频谱感知算法流程
        4.2.2 判决门限的推导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信号接收平台搭建
    5.1 软件无线电平台
        5.1.1 硬件架构
        5.1.2 软件架构
        5.1.3 编程模式
        5.1.4 通信协议
    5.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信号接收
        5.2.1 BPSK信号接收
        5.2.2 802.11a上位机系统的实现
    5.3 接收端通信信号循环谱分析研究
        5.3.1 射频前端参数设置
        5.3.2 接收端通信信号的接收
        5.3.3 接收端通信信号循环谱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工作与贡献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研究现状
    2.1 频谱感知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2.1.1 频谱感知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2.1.2 频谱感知在军事应用中的优势
    2.2 电磁对抗模式的频谱感知研究背景
        2.2.1 电磁对抗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复杂的电磁频谱特性与电磁环境
        2.2.3 频谱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
    2.3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中干扰抑制必要性
        2.3.1 干扰抑制必要性
        2.3.2 干扰抑制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需求分析
    3.1 应用场景
    3.2 功能模型
    3.3 干扰类型分析
        3.3.1 窄带干扰
        3.3.2 宽带干扰
        3.3.3 总干扰信号
        3.3.4 脉冲干扰
    3.4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干扰抑制需求分析
        3.4.1 频率覆盖指标
        3.4.2 干扰抑制指标
        3.4.3 处理速度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射频干扰抑制理论分析
    4.1 一体化系统模型
        4.1.1 一体化机整体架构
        4.1.2 自干扰信道模型
    4.2 射频域干扰抑制架构与方案设计
        4.2.1 射频域干扰抑制架构
        4.2.2 射频域干扰抑制方案设计
    4.3 数字辅助射频域干扰抑制搜索算法
        4.3.1 最优幅相权重系数推导
        4.3.2 岭回归估计算法与无约束单纯形搜索算法
    4.4 一体化干扰对消理论性能
        4.4.1 理想条件下射频干扰抑制性能
        4.4.2 时延偏移与抽头数目对抵消性能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射频干扰抑制设计与实现
    5.1 实现平台及资源汇总
    5.2 一体化微处理器架构设计
        5.2.1 随机撒点模块
        5.2.2 最优估值模块
        5.2.3 搜索配置模块
        5.2.4 功率分析模块
    5.3 一体化逻辑层详细设计
        5.3.1 数字下变频模块
        5.3.2 四项滤波模块
        5.3.3 上/下抽滤波模块
        5.3.4 延时配置模块
        5.3.5 搜索配置模块
        5.3.6 时延追踪模块
    5.4 设计优化
    5.5 资源消耗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干扰抑制测试分析
    6.1 环境搭建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设备
        6.1.3 测试场景
    6.2 指标测试
        6.2.1 窄带干扰测试与分析
        6.2.2 宽带干扰测试与分析
        6.2.3 总干扰源测试与分析
        6.2.4 脉冲干扰测试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文贡献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软件化雷达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FMCW雷达理论与天线设计
    2.1 引言
    2.2 FMCW雷达的基本结构
    2.3 FMCW信号模型
        2.3.1 三角波调制FMCW信号模型
        2.3.2 慢斜坡模式FMCW信号模型
        2.3.3 快斜坡模式FMCW信号模型
    2.4 快斜坡模式FMCW信号处理
        2.4.1 二维FFT差频信号处理
        2.4.2 二维FFT的分辨率
        2.4.3 二维恒虚警目标检测
        2.4.4 快斜坡模式FMCW仿真分析
    2.5 FMCW雷达测角方法
        2.5.1 振幅法测角
        2.5.2 双天线相位法测角
    2.6 FMCW雷达天线设计
        2.6.1 微带天线单元结构
        2.6.2 串联馈电微带阵列天线结构
        2.6.3 微带阵列天线设计与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化FMCW雷达的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技术分析
        3.1.1 软件无线电的系统架构
        3.1.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3.2 无线电硬件平台介绍
        3.2.1 射频前端
        3.2.2 数字处理平台
    3.3 系统总体架构
    3.4 系统软件设计
        3.4.1 软件总体架构
        3.4.2 基于iio子系统的底层驱动
        3.4.3 Libiio运行时库
    3.5 可编程逻辑设计
        3.5.1 可编程逻辑总体架构
        3.5.2 发射链路逻辑设计
        3.5.3 接收链路逻辑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测与分析
    4.1 测试平台介绍
    4.2 系统模块测试
        4.2.1 发射链路测试
        4.2.2 接收链路测试
        4.2.3 天线测试
    4.3 系统总体测试
        4.3.1 实验室静态测试
        4.3.2 单目标外场测试
        4.3.3 多目标外场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软件无线电雷达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雷达技术研究
    2.1 软件无线电系统详述
    2.2 网络技术与软件无线电
    2.3 软件无线电的射频架构
    2.4 软件无线电的处理器架构
    2.5 软件无线电的软件开发环境
    2.6 连续波雷达技术研究
        2.6.1 连续波雷达特点研究
        2.6.2 多普勒雷达
    2.7 调频连续波雷达
        2.7.1 FMCW雷达测量原理
        2.7.2 最大距离和距离分辨率
        2.7.3 线性调频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仿真及方案设计
    3.1 FMCW雷达仿真
        3.1.1 模拟部分
        3.1.2 回波接收和雷达信号处理
        3.1.3 结果显示与分析
    3.2 系统方案设计
        3.2.1 软件无线电雷达信号链
        3.2.2 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硬件选型
    4.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4.2 射频收发器件AD9361模块
        4.2.1 AD9361数据接口和控制接口
        4.2.2 AD9361模块原理图
        4.2.3 天线端输入输出电路
        4.2.4 AD9361与ZYNQ连接电路
        4.2.5 供电和时钟电路
    4.3 ZYNQ电路模块
        4.3.1 存储模块
        4.3.2 串口相关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的结构划分
    5.2 ZYNQ软件开发
        5.2.1 HDL程序设计
        5.2.2 Linux系统移植
    5.3 驱动程序部分
        5.3.1 libiio基本模块
        5.3.2 AD9361 ⅡO数据传输
    5.4 连续波雷达应用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软件功能测试
        6.1.1 软件测试平台
        6.1.2 Linux系统测试
        6.1.3 AD9361软件模块验证
    6.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系统测试
        6.2.1 发射和接收通路测试
    6.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系统验证
        6.3.1 系统验证场景
        6.3.2 目标探测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2 海上电磁频谱检测
    2.1 引言
    2.2 海上电磁频谱特性
        2.2.1 海浪谱模型
        2.2.2 天线姿态与接收信号强度波动
    2.3 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频谱分布预测
        2.3.1 射频前端的数据采集
        2.3.2 电磁频谱感知
        2.3.3 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2.4 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网络
        2.4.1 网络结构
        2.4.2 电磁频谱数据与协同检测数据交互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背景噪声估计和差值能量检测方法的海上协同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3.1 引言
    3.2 海上背景噪声包络估计
        3.2.1 时频域能量检测与空白电磁频谱分布
        3.2.2 前向差值包络曲线估计
    3.3 差值能量检测方法
        3.3.1 基于传播损耗特性的信号测向
        3.3.2 平均差值能量检测方法与权重差值能量检测方法
    3.4 实验分析及讨论
        3.4.1 单检测节点的背景噪声估计方法测试
        3.4.2 海上协同电磁频谱感知算法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海上弱信号相位检测与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4.1 引言
    4.2 信号相位包络估计
        4.2.1 相位窗口极值检测
        4.2.2 相位极值范围估计
    4.3 相位极值范围估计与信号检测
        4.3.1 不同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相位极值范围分布估计
        4.3.2 基于四分位间距的信号检测
        4.3.3 频段占用检测
    4.4 基于相位估计方法的电磁频谱感知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射频I/Q分布特性检测方法的海上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5.1 引言
    5.2 信号和噪声的射频I/Q分布
    5.3 射频I/Q分量权重分布与噪声阈值估计
        5.3.1 信号和噪声的I/Q分量权重分布
        5.3.2 权重极值的分布特性
        5.3.3 基于I/Q分布特性的噪声阈值估计
    5.4 基于I/Q分布特性的无线信号调制识别
        5.4.1 不同调制信号源的I/Q分布
        5.4.2 基于I/Q分量分布的二维梯度模型
    5.5 实验分析及讨论
        5.5.1 基于I/Q分布的海上弱信号检测方法测试
        5.5.2 基于I/Q分布的信号调制识别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射线追踪法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
    6.1 引言
    6.2 射线追踪法理论
        6.2.1 关键方法
        6.2.2 场强计算
    6.3 PM海浪谱与射线分布预测模型
        6.3.1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均垂直水平面的情况
        6.3.2 发射天线倾斜、接收天线垂直水平面的情况
        6.3.3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均倾斜的情况
    6.4 大范围空间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
        6.4.1 二维空间预测模型
        6.4.2 三维空间预测模型
    6.5 实验分析及讨论
        6.5.1 二维PM海浪谱的海上射线与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6.5.2 三维PM海浪谱的海上射线与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张量分析的认知无线电系统协作频谱感知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窄带频谱感知技术
        1.2.2 宽带频谱感知技术
        1.2.3 压缩频谱感知技术
        1.2.4 基于张量分析的频谱感知技术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理论基本概述
    2.1 频谱感知的基本理论
        2.1.1 频谱感知定义
        2.1.2 频谱感知数学模型
        2.1.3 检测条件
    2.2 宽带压缩感知频谱概述
        2.2.1 压缩感知理论
        2.2.2 宽带压缩感知模型
    2.3 张量分析理论基础
        2.3.1 张量分析相关基本定理
        2.3.2 张量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张量补全的协同频谱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系统网络
        3.2.2 信号系统模型描述
    3.3 张量补全算法
        3.3.1 数学模型
        3.3.2 基于张量补全算法协同频谱感知
        3.3.3 低秩张量补全算法流程
        3.3.4 降噪处理
        3.3.5 频谱判决
    3.4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的张量分析协同频谱感知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系统网络
        4.2.2 信号系统模型描述
    4.3 张量分析算法
        4.3.1 数学模型
        4.3.2 基于张量分析的协作频谱感知
        4.3.3 低秩张量分析算法流程
        4.3.4 降噪处理
        4.3.5 频谱判决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MIMO系统天线选择算法原理
    2.1 基于天线选择的MIMO系统框架
    2.2 基于幅值最优的天线选择算法原理
    2.3 基于信道容量最优的天线选择算法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线选择算法在新型通信场景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3.1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下的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3.1.1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通信场景介绍
        3.1.2 通信系统框架搭建
        3.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 多天线协同通信下的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3.2.1 多天线协同通信场景介绍
        3.2.2 通信系统框架搭建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大规模多用户MIMO系统下天线选择算法的研究
        3.3.1 大规模多用户MIMO系统的介绍
        3.3.2 通信系统框架搭建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4.1 相关信道下的天线选择算法研究意义
    4.2 基于离散粒子群优化的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4.2.1 粒子群算法介绍
        4.2.2 算法模型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布谷鸟搜索的天线选择算法研究
        4.3.1 布谷鸟搜索算法介绍
        4.3.2 算法模型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天线选择的MIMO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的搭建
    5.1 软件定义无线电系统介绍
    5.2 基于天线选择的MIMO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实现
        5.2.1 系统的硬件架构介绍
        5.2.2 系统算法模块的实现
    5.3 天线选择协助MIMO-OFDM软件无线电系统运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对抗SSDF攻击的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认知无线电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认知无线电概述
    1.3 认知无线电智能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频谱感知与恶意入侵检测
    2.1 引言
    2.2 频谱感知的基本参数
    2.3 单用户频谱感知
        2.3.1 循环平稳检测
        2.3.2 匹配滤波检测
        2.3.3 能量检测
        2.3.4 检测方法总结
    2.4 协作频谱感知
        2.4.1 集中式协作频谱感知
        2.4.2 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
    2.5 入侵防御检测
        2.5.1 拜占庭攻击类型及特点
        2.5.2 拜占庭防御
    2.6 性能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平均共识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网络系统模型
        3.2.2 攻击模型
    3.3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平均共识算法方案设计
        3.3.1 平均共识算法介绍
        3.3.2 算法流程设计
        3.3.3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平均共识算法描述
        3.3.4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平均共识算法分析
        3.3.5 最大似然估计理论性能分析
    3.4 仿真分析
        3.4.1 系统参数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誉的消息传递算法对抗持续SSDF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网络系统模型
        4.2.2 攻击模型
    4.3 基于信誉的非共识消息传递方案设计
        4.3.1 消息传递算法
        4.3.2 信誉模型
        4.3.3 消息传递算法中恶意节点攻击方式分析
        4.3.4 基于信誉的消息传递算法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
2 软件无线电理论知识
    2.1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模型
    2.2 采样理论
    2.3 数字滤波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三阶带通抗混叠滤波器
    3.1 三阶带通采样结构
    3.2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3.3 仿真结果
    3.4 信号重构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二阶带通采样的镜像抗混叠
    4.1 射频信号的带通采样
    4.2 抗混叠方法
    4.3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二阶带通采样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多标准接收机设计
    5.1 多标准接收机
    5.2 混叠分析与约束条件
    5.3 多标准接收机的仿真结果
    5.4 硬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AD9361的QPSK无线收发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DQPSK调制解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及仿真
    2.1 无线收发系统结构概述
    2.2 DQPSK调制的设计方案及仿真
        2.2.1 DQPSK调制的基本原理
        2.2.2 DQPSK调制的仿真
    2.3 DQPSK解调的设计方案及仿真
        2.3.1 载波同步设计
        2.3.2 FFT频偏估计模块设计
        2.3.3 基于Zoom-FFT的Quinn频偏估计算法设计
        2.3.4 位同步设计
        2.3.5 帧同步设计
        2.3.6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带方案的FPGA实现
    3.1 DQPSK调制端的实现
        3.1.1 成形滤波器的实现
        3.1.2 数控振荡器的实现
    3.2 DQPSK解调端的实现
        3.2.1 帧同步实现
        3.2.2 FFT频偏估计实现
        3.2.3 极性Costas环实现
        3.2.4 Gardner位同步环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D9361射频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结构介绍
    4.2 AD9361工作原理
        4.2.1 接收器模块
        4.2.2 发射器模块
        4.2.3 频率合成器模块
        4.2.4 数字接口模块
        4.2.5 状态控制模块
    4.3 AD9361配置
        4.3.1 发射与接收模块配置
        4.3.2 频率合成器配置
        4.3.3 并行数据接口配置
    4.4 系统功能测试
        4.4.1 接收测试
        4.4.2 发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EDA平台上无线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无线电中基于多循环频率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研究[D]. 马李庆.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磁对抗与感知一体化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裴仁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唐晗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连续波雷达实验平台设计[D]. 李谦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D]. 陈真佳. 海南大学, 2020(07)
  • [6]基于张量分析的认知无线电系统协作频谱感知算法研究[D]. 冯琦.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7]智能化天线选择算法研究[D]. 许家俊. 深圳大学, 2020(10)
  • [8]对抗SSDF攻击的分布式协作频谱感知技术研究[D]. 付鸿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D]. 姚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AD9361的QPSK无线收发系统设计[D]. 居治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EDA平台无线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