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六方吸波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

纳米六方吸波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

一、纳米六角晶型吸波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陈烨[1](2021)在《MOFs衍生多孔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社会更迭,技术飞跃,科技发展,电磁污染随之而来,减小电磁危害,成为了当今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独特的空间3D结构、稳定性强,在后续的处理中,不管是高温煅烧形成多孔碳材料或是形成金属氧化物,亦或是通过原位拓扑转化,将其硫化为硫化物,都能保持前驱体的特殊形貌,并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二硫化钼形貌多变,具有独特的纳米孔洞结构。铁氧体材料,在高频处的性能优异,发展历史悠久、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低,是较为成熟的吸波材料之一。新型材料石墨烯,其特殊的的二维结构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并且其密度低、质量轻、导电性能好,有助于电磁波的衰减。基于以上的分析,在研究MOFs衍生多孔碳的基础上,将上述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和比例复合,并使用多种方式表征其结构与形貌,采用VSM和VNA分别测试样品的磁性能与电磁参数,探讨其性能及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常温搅拌法制备出前驱体材料ZIF-8,并通过高温煅烧将其碳化为氮掺杂多孔碳(NPC),所得样品相对较纯,无其他杂质,形貌完整,呈现特殊的菱形十二面体,尺寸约为300 nm,分散均一。单一的氮掺杂多孔碳吸波性能较差,在频率为15.2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为-17.27 dB,此时厚度为2.5 mm。(2)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高介电损耗材料二硫化钼(MoS2),样品的形貌完好,呈花球状,尺寸约为3μm,与不同比例的多孔碳材料复合后,形成氮掺杂多孔碳/二硫化钼(NPC/MoS2)二元纳米复合材料,复合物的晶型完好,分散均匀。氮掺杂多孔碳与二硫化钼之间的协同效应改善了吸波体的阻抗匹配,随着MoS2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复介电常数不断提高,当MoS2的加入量为50 wt%时,材料性能最佳。在频率为12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为-34.94 dB,对应带宽为6.08 GHz(8.56-14.64 GHz),此时的匹配厚度为3.0 mm。(3)使用水热法制备出氮掺杂多孔碳/钴铁氧体(NPC/Co Fe2O4)二元纳米复合材料,样品晶型完好,钴铁氧体的大小约为50-80 nm,因其磁性而出现轻微的团聚现象。复合后的材料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界面,产生界面极化效应,另外由于钴铁氧体自身的磁性,为材料衰减电磁波引入了磁损耗机理。当钴铁氧体的复合比例为15 wt%时,材料性能最佳,当厚度为3.5 mm时,在频率为10.24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为-19.09 dB,此时带宽为4 GHz(8.48-12.48 GHz)。(4)通过Hummers法,化学还原后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氮掺杂多孔碳/钴铁氧体三元复合材料。菱形十二面体的多孔碳与球状的钴铁氧体负载在片层状石墨烯的表面,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界面增强界面极化,且石墨烯的加入使得材料表面产生更多的缺陷,诱导偶极极化。当石墨烯的加入量为9 wt%时,在频率为15.28 GHz处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值为-40.74 dB,厚度为2.5 mm,有效吸收带宽为4.96 GHz(13.04-18 GHz)。

鲍思凯[2](2020)在《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吸收材料在军事国防以及民用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Ni Fe2O4以及Ba Fe12O19分别是典型的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同时也是性能良好的微波吸收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Ni Fe2O4/C,Ba Fe12O19/C及Ba Fe12O19/PANI三种不同比例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探究其涂层厚度和复合比例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仪器对Ni Fe2O4/C、Ba Fe12O19/C及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微观形貌观察及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分析。首先,采用水热法按照n(Ni2+)/(Fe3+)=1:2比例分别在120°C、160°C和200°C的制备温度下,保温6h,制备出三种样品;按照n(Ba2+)/(Fe3+)=1:8比例分别在140°C、180°C和220°C,保温6h,制备出三种样品。研究不同制备温度条件对Ni Fe2O4和Ba Fe12O19样品物相、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相Ni Fe2O4样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00°C×6h;单相Ba Fe12O19样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20°C×6h。其次,将葡萄糖作为不定型碳的来源,并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Ni Fe2O4/C和Ba Fe12O19/C复合样品,并对复合样品的磁性能、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 Fe2O4/C和Ba Fe12O19/C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均随着复合样品中磁性物质含量增大而增大;Ni Fe2O4/C复合样品在质量比为1:1和有效厚度d=8.5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3.91d B;Ba Fe12O19/C复合样品在质量比为1:2和有效厚度d=8.5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7.5d B。最后,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出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实验结果表明,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的晶粒粒径大小(D)、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均随着复合样品中磁性物质含量增加而增大。当复合比例为1:1时,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的吸波性能最佳;当有效厚度d=6.5mm时,复合样品最小反射损耗为-41.44d B,并向高频方向偏移。

王鹏[3](2020)在《沿易磁化晶面断裂的片状稀土-过渡金属合金高频磁性和吸波性能》文中认为0.1-18 GHz电磁波吸收材料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以减少辐射电磁波对通讯器件造成的干扰。优秀的吸波材料不仅要有强的吸收和宽的频带,而且还应有薄的厚度。目前被大量报道的介电/粘接剂型吸波体,虽然吸收强,但厚度都比较大,尤其到C波段(4-8 GHz)、S波段(2-4 GHz)和L波段(1-2 GHz)。相对于介电型吸波体,磁粉/粘接剂吸波体由于有较高的磁导率,其厚度普遍比较薄。而想要使吸波体的厚度更薄,材料的磁导率需不断提高。本文选择易面各向异性R2Me17N3-x合金(R=Pr,Ce;Me=Fe,Co;0≤x≤3)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R2Me17N3-x微米片。该微米片最大的特点是:易磁化晶面-(006)面和片面重合。利用磁场取向的方法,这些片在粘接剂中会彼此平行排列,这使得取向微米片面外的各向异性场极大地增加,从而导致磁矩分布在片面内,结果片面内的磁导率显着增加,因而降低了吸波体厚度。首先,我们选择有易磁化晶面-(006)面的Pr2Co17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高能球磨方法,制备了沿(006)晶面断裂的Pr2Co17微米片。然后采用表面双氧水氧化的方法,不仅降低了 Pr2Co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的介电常数,还抑制了涡流,使得取向Pr2Co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在C带和S带、在较薄的厚度下获得了强的吸收。为了进一步降低吸波体厚度,材料的磁导率需继续提高。众所周知,Fe基合金的磁导率通常要高于Co基合金,于是我们研究了Fe替代量对Pr2Co17-xFex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磁导率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x=11和13的样品,磁导率明显高于相同体积分数、取向的Pr2Co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的磁导率。由于更高的磁导率,这两个样品在L带的吸波体厚度也很薄。但这两样品的介电常数太高,导致匹配性能较差,吸收峰不强。为了改善匹配性能,增强吸收,我们制备了沿(006)晶面断裂的Pr2Fe17N3微米片,与前面Fe替代Pr2Co17-xFex微米片相比,它的磁导率更高,而且由于不导电氮原子的存在,介电常数较低,因而在L波带上限2 GHz附近、在2.4 mm的厚度下,获得了-28.5 dB的强峰。通过对Pr2Fe17N3/PVB复合物磁导率的研究,我们发现该复合物在100 MHz的磁导率虚部μ"很低,如果磁导率实部μ’可以提高,那么这种材料在电力变压器磁粉芯中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于是我们选择饱和磁化强度更高、面内各向异性场更小的Ce2Fe17N3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沿(006)晶面断裂的Ce2Fe17N3微米片。对于有65%体积分数Ce2Fe17N3微米片/聚氨酯复合物,它在100 MHz的μ’值为9.3,而100 MHz的μ"值只有0.56,则它在100 MHz的磁损耗角正切值只有0.06,这使得工作在100 MHz、有着高输出功率和低损耗的电力变压器的制造成为可能。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制备的有α-Fe析出的Ce2Fe17N3样品,在100 MHz的μ’值为13.5,在100 MHz的μ"值只有0.5,结果在100 MHz的磁损耗角正切值只有0.04。

周远良[4](2020)在《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电弧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元器件不断趋向集成化、微型化以及高频化发展,由此引发的电磁干扰与辐射造成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泄露、失真、滞后、不稳定等棘手问题越发凸显。探寻具有厚度薄、质量轻、吸收频带宽、抗氧化腐蚀能力强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消除日益严重的电磁污染已迫在眉睫。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由于相对较轻的质量、优异的耐候性、较高的介电常数、特殊的尺寸效应与界面极化机制,是当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吸波材料。然而容易与空气阻抗失配、吸收强度弱、频带窄、合成过程复杂、产率低等因素限制着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实际规模化应用。基于以上的瓶颈,本论文采用产率高且易操作的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通过复合异质组元与异质原子掺杂的方式调控碳基纳米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首先结合具有较高饱和磁化强度的磁性金属Co、耐氧化腐蚀的陶瓷TiC与轻质碳制备了(Co/TiC)@C纳米复合粒子,其特殊的双核@壳结构与多组元成分有助于增强磁、介电损耗,主要研究了双介电损耗组元含量与微观结构的调控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其次,通过对比(TiC/Ni)@C和TiC@C两种纳米粒子的电磁响应特性,侧重分析了磁损耗强度与双核@壳纳米粒子吸波性能之间的关联;之后,构建了氮掺杂碳包覆陶瓷TiCN纳米立方体结构,与密度较大的磁性金属相比,轻质氮原子掺杂碳层增加其晶格缺陷,弱化整体的电导损耗,亦可以提升介电材料的阻抗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合成了氮掺杂的富缺陷石墨烯片以实现质量更轻的高效碳基纳米吸波材料,相对于上述的零维纳米粒子,二维纳米片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可提供更多的电磁波响应位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了以磁性金属Co、碳化物TiC为双内核,富晶格缺陷的石墨C为外壳的(Co/TiC)@C双核壳纳米粒子。通过提高CH4/Ar的气体比例,增加C壳的厚度与TiC的物质含量,提升整体的介电损耗强度,以此达到与金属Co较强的磁损耗相互平衡与协同的目标。使用XRD与TEM表征了双核@壳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内核金属Co与碳化物TiC均呈现面心立方结构,没有密排六方Co、Co2Ti以及CoTi2等杂相生成。Raman光谱证实C壳的有序晶畴尺寸随CH4浓度的逐渐提高从3.05 nm、3.52 nm增大至4.70 nm。反射损耗计算结果表明,当CH4/Ar=1:4时,所制备的(Co/TiC)@C纳米粒子在8.76 GHz处,最小反射损耗高达-66.59 dB,对应的厚度值仅为2.56 mm。优异的吸波性能主要归因于电偶极子极化、界面极化、自然共振以及高频交换共振,而较厚的碳包覆层具有阻碍表面涡流的作用,涡流损耗贡献较小。(2)使用不同的阳极靶材,但保持制备气氛与电弧输出功率固定,分别制备了TiC@C与(TiC/Ni)@C两种纳米复合粒子。采用TEM对两种纳米粒子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发现,两者均呈核壳不规则椭球状,粒径主要分布于20~70 nm范围内。Raman光谱结果显示,TiC@C纳米粒子的(ID/IG)A为1.15,而对应的(TiC/Ni)@C双核壳粒子的(ID/IG)A增至1.32,这表明金属Ni引入TiC/C基体中,会增大C壳的晶格缺陷程度。由电磁响应特性发现,与TiC@C粒子相比,(TiC/Ni)@C粒子的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主要因为金属Ni的复合降低TiC/C基体的均一性,增强对电子的散射能力,从而弱化了整体的电导损耗。与此同时,与磁性组元复合有效提升了基体的磁损耗能力。(TiC/Ni)@C粒子的最小反射损耗为-43.4 dB,是TiC@C粒子最小反射损耗的2.38倍。(3)以CH4-N2-Ar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制备气氛,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高纯Ti块体,原位自组装了氮掺杂碳包覆TiCN核壳纳米立方体。高分辨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结果均表明,内核是单晶TiCN,其沿[0-11]晶向呈六重旋转对称,由六个{100}晶面构成,外壳是具有较多晶格缺陷的石墨碳。Raman光谱结果表明,制备气氛中N2浓度从16.7 vol.%、33.3 vol.%提升至41.7 vol.%时,对应产物的C壳上晶格缺陷密度将从1.80×1011 cm-2、2.79×1011 cm-2增大至3.10×1011cm-2。增加的晶格缺陷成为电子散射中心,致使产物的静态电导率减弱,但饱和磁化强度却从0.17 emu/g、0.31emu/g增至0.54emu/g,主要与C壳中吡咯氮的含量增大相关。在厚度仅为1.88mm时,有效吸收频宽(反射损耗≤-10 dB)高达5.44GHz,主要归因于弱化的电导损耗与增强的磁共振提升了整体的阻抗匹配程度,同时单晶TiCN与富缺陷C壳之间的异质界面有助于诱发界面极化效应。(4)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高纯石墨碳棒,通过调节制备气氛中的N2/CH4的气压比例,制备了氮掺杂含量不同的石墨烯纳米片。高分辨TEM结果表明,纯石墨烯纳米片的横向尺寸约为200~300 nm,厚度约为1.3 nm,而氮掺杂的纳米片N1-GN和N2-GN的横向尺寸主要分布于50-150 nm范围内,但厚度却有所增大,两者的厚度分别为3.5nm与7.2nm。此外,SAED与Raman结果均证实,纳米片中氮含量的增大,将导致生成更多的晶格缺陷。反射损耗计算结果表明,纯石墨烯纳米片的最小反射损耗仅-16.6 dB,而氮掺杂含量为4.6 at.%的N1-GN最小反射损耗在7.3 GHz处高达-43.2 dB,对应的厚度值为2.9 mm。优异的吸波性能主要归因于二维N掺杂纳米片提升的阻抗匹配程度与适当的电磁衰减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

魏波[5](2020)在《SiC中空微球吸波剂的制备及ER/SiC/SiCf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磁理论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使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电磁辐射与污染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此外,雷达技术的发展让远程导弹、航天飞机等飞行器无所遁形,极大地威胁着武器装备的生存环境。针对上述情况,实现电磁隐身、电磁防护是刻不容缓的关键问题。吸波复合材料是解决电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电磁波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转化,可以大幅衰减透过的电磁波能量,达到“隐身”的目的。通过将透波基体与高性能吸波剂、高性能增强纤维复合,并进行铺层结构、含量配比、填料掺杂等设计,同时使用新型树脂成型技术,可以制备出在热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以吸波性能为衡量基础,开展对高性能新型吸波剂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吸波功能相制备出质量轻、厚度薄、吸收频带宽、吸收能力强的吸波-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碳化硅(SiC)材料作为研究核心,首先开展了对碳化硅特殊微观结构的制备研究。以酵母菌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碳热还原法,制备出尺寸均匀、结构完整的具有酵母菌形貌的碳化硅空心球吸波剂。通过与枝状普通碳化硅在电磁、吸波性能方面的对比发现,空心结构不但可以降低材料整体密度,还可以改善阻抗匹配特性,显着增加电磁波的反射、散射效应,同时增强偶极子极化与界面极化,进而拥有十分优异的吸波性能(厚度4.0mm时有效频宽为6.05GHz)。随后,使用化学镀法对碳化硅类吸波剂进行镍/银包覆表面改性。采用氯化镍-次磷酸钠体系对空心碳化硅进行纳米镍镀层的包覆,磁性纳米镍粒子改善了单一介电材料的阻抗匹配,增强了极化弛豫效应,同时引入了磁性介质的铁磁共振效应和涡流效应,使吸波性能显着提高(厚度3.6mm时有效频宽为9.31GHz);采用硝酸银-葡萄糖体系对β碳化硅晶体进行纳米银镀层的包覆,金属银粒子良好的介电特性提高了极化弛豫效应和电导损耗,同时银与碳化硅较大的介电性质差异使Maxwell-Wagner效应显着增强,吸波体匹配厚度大幅降低,使用主盐浓度为1.0g/L的化学镀银液制备出的样品可在低厚度下获得良好的吸波性能(厚度1.6mm时有效频宽为4.99GHz)。最后,通过设计碳化硅晶体/碳化硅纤维的相对含量,使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出环氧树脂/碳化硅/碳化硅纤维(ER/SiC/SiCf)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了碳化硅填料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在X波段(8-12GHz)的吸波性能的影响。SiC/SiCf的添加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但是会导致热稳定性下降。在X波段,添加2.5wt%SiC和2.5wt%SiCf的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显着上升(厚度39.5mm时有效频宽为1.6GHz)。

庞慧芳[6](2019)在《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电通讯、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电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军事领域,随着雷达探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成为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波材料的应用是解决电磁污染和提高军事隐身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单一类型的材料难以同时满足工业界对吸波材料的多重要求,因此复合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当前吸波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纳米碳材料和锰氧化物优异的电磁损耗能力,开展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纳米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介电常数高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吸波材料。锰氧化物的特殊一维隧道结构和丰富的晶体类型有利于电磁波的衰减和吸收,具有优良的介电损耗特性。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克服了碳材料阻抗匹配差和锰氧化物密度高等缺点,基于电、磁双重损耗机制,形成吸波性能高、吸收频带宽的新型复合吸波材料。本论文在制备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吸波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在2-18 GHz频段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及相关机理: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研究制备工艺对复合吸收材料成分组成、形貌特征、产物类型等的影响机制;其次,通过引入Fe元素增强纳米碳-锰氧化物的磁损耗作用,并通过成分、实验参数的控制,对制备条件、成分、形貌、损耗类型和吸波性能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纳米碳-锰氧化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优化,构建碳纳米管-铁氧体-二氧化锰三相包覆结构,从而使其吸波性能得到改善,并研究了不同铁氧体包覆层对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相关的研究采用XRD、XPS、EDX、SEM、TEM、DLS、四探针测试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表征方式对材料的相组成、化学态、元素分布、形貌、粒度、电磁参数和电导率等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GN)-Mn3O4复合吸波材料。Mn3O4颗粒均匀生长在GN表面,有效改善了传统制备方式因高温而导致的颗粒团聚、纯度低等不足。系统研究了水热合成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微观形貌和吸波性能的影响。随着合成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晶格缺陷增加、粒度增大,介电损耗、电阻损耗作用减弱,磁损耗作用增强。当合成条件为140℃、4h时,材料最大反射损耗(RL)可达-18.5 dB,RL<-10 dB的有效吸波频段宽于5 GHz。界面极化、松弛极化和电阻损耗为GN-Mn3O4复合吸波材料的主要损耗机制。(2)通过调节合成体系的pH值,制备形貌、粒度、价态、性能各异的碳纳米管(CNT)-MnOx复合材料(MnOx主要为MnO2和Mn3O4),其吸波强度高于GN-Mn3O4,也高于MnOx和CNT/MnOx。研究表明,通过对吸波体厚度进行设计,CNT-MnO2的有效吸波频段覆盖3-11 GHz,而CNT-Mn3O4在4.5-16.5 GHz发挥作用。CNT-MnOx的吸波强度可达MnOx的三倍以上,其中CNT-MnO2在4 GHz达到-34 dB。CNT-MnOx的主要损耗机制为电阻损耗和介电极化作用。MnOx与CNT进行复合后,极化作用、电阻损耗、阻抗匹配得到提升;向CNT中加入MnOx,可使CNT的电导率降低、介电常数降低、磁导率升高,进而提升了材料的阻抗匹配和吸波能力。(3)通过在纳米碳-锰氧化物中添加Fe元素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优化。采用水热法制备CNT-MnFe2O4复合材料,以成分配比和水热合成时间为变量探究其对产物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Fe的加入使材料的磁损耗作用得到增强;随着CNT含量的增加,介电损耗和电阻损耗增强而磁损耗作用减弱,高效吸波频段向高频移动;随着合成时间的增加,介电极化作用减弱、电阻损耗作用下降,但磁损耗作用增强。当MnFe2O4含量为90 wt.%(即10 wt.%CNT),合成时间为1 h时,材料反射损耗可达-41 dB。(4)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磁波吸收性能,对复合吸波材料进行结构优化,制备CNT-铁氧体-MnO2三相包覆结构。对CNT-NiFe2O4-MnO2和CNT-CoFe2O4-MnO2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吸波强度、适用频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铁氧体包覆层的加入,增强了纳米碳-锰氧化物的磁损耗作用与吸波强度;三相包覆结构中存在的大量相界面使材料内部的介电极化作用增强,多重反射和散射路径变长,从而使其吸波强度增大;其中CNT-CoFe2O4-MnO2 在 16.5 GHz 的 RL 可达-31 dB。

张康[7](2019)在《二硫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的电子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其产生的电磁波污染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轻质、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二硫化钼(MoS2)高的比表面积和多态性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子性能。多孔空心球状氧化锌(ZnO)重量轻、半导体性质好、易于实现大规模合成,其孔隙结构可以调节从而改善阻抗匹配。钡铁氧体(BaFe12O19),作为传统的吸波材料,高频下有很高的磁导率,同时,BaFe12O19价格低廉且制备工艺简易,而且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质量轻、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导率,且存在各种缺陷,有助于电磁波的衰减。本研究将MoS2与ZnO、BaFe12O19以及RGO以不同质量比例进行复合,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样品的结构、组成与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分别对材料的磁性能和电磁参数进行了测试;探讨了材料的吸波性能影响因素及吸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以钼酸钠(Na2MoO4·2H2O)和硫代乙酰胺(C2H5N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oS2。样品呈花球状,颗粒分散均匀,粒径大小为200-250 nm。二硫化钼的最佳匹配厚度为2 mm,最小反射损耗值出现在频率为11.2 GHz处,其值为-12.7 dB,有效吸收带宽为4.16 GHz。(2)以葡萄糖(C6H12O6?6H2O)、乙酸锌(Zn(CH3COO)2?2H2O)和尿素(CO(NH2)2)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多孔空心球状ZnO。样品呈多孔空心球状,晶粒尺寸在3?m左右。以已经制备的ZnO和Na2MoO4·2H2O与C2H5N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ZnO/MoS2二元复合材料。MoS2负载在ZnO的表面,样品形貌特征明显呈规则球状,分散均匀。随着MoS2含量的增加,二元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增加,当MoS2与ZnO的质量比为30%时,ZnO/MoS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当匹配厚度为2.5 mm,频率为11.84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35.8 dB,其有效吸收带宽为10.24 GHz(7.76-18 GHz)。反射损耗峰对应的频率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3)以硝酸钡(Ba(NO3)2)和硝酸铁(Fe(NO3)3)为原料,氢氧化钠(NaOH)为沉淀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化性剂,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BaFe12O19。再以BaFe12O19和Na2MoO4·2H2O与C2H5N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BaFe12O19/MoS2二元复合材料。球状MoS2负载在六角BaFe12O19颗粒上,晶粒尺寸在200-250 nm之间,BaFe12O19因为具有磁性而略有团聚。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随着BaFe12O19含量的增加而加强。当BaFe12O19与MoS2的质量比为15%时,材料具有最优的吸波性能。当匹配厚度为3.9 mm,频率为7.44 GHz时,最小RL值可达-44.6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4 GHz。(4)以天然石墨粉为原料,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在BaFe12O19/MoS2二元复合材料基础上,加入一定量水合肼,制备了BaFe12O19/MoS2/RGO三元复合材料。石墨烯呈片层状结构,包覆在BaFe12O19/MoS2二元复合材料表面。当RGO与BaFe12O19/MoS2二元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6%时,样品的吸波性能最好。当匹配厚度为3.0 mm,频率为15.04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值可达-47.9 dB,有效吸收带宽为9.28 GHz。

刘伟[8](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文中指出轻质高效微波吸收剂的开发对雷达隐身技术及电磁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作为一类具有极大比表面积及高度有序的多孔结构的新型晶态材料,可与蓬勃发展的材料技术结合,按需设计并制备出多种多样的轻质高效吸波材料。但是,相关材料制备工艺及电磁性质优化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工艺、金属中心元素及配体种类对单金属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电磁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电磁损耗能力的增强,但不利于阻抗匹配特性的优化。金属中心元素种类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衍生物中金属组分种类,从电磁损耗能力上看,衍生物中磁性金属单质略优于非磁性金属单质并远超金属氧化物。配体种类极大影响了金属元素的还原及非金属元素的逸出,一般小分子配体易于导致较低的碳含量,因此,为调整衍生物组分,需注意配体种类的选择。但是,单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电磁损耗能力受到阻抗匹配特性的限制,难以通过工艺优化及材料设计进一步提升。之后,为增强电磁损耗能力,开发了双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并详细研究金属中心元素种类、含量、热处理工艺及后处理工艺等对于衍生物电磁性质的影响。通过调整BMZIF中Zn/Co摩尔比,实现了衍生物电磁参数的优化,发现衍生物中额外金属物质的存在促进了表面碳纳米管的生长,而且因多组分(包含Co、Co3Zn C、Zn O、C等)的存在增强了界面极化效应。通过调节FeIII-MOF-5的热处理温度,发现铁元素的存在形式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复杂变化,且衍生物磁损耗逐渐增强,缓和了电磁损耗与阻抗匹配间的矛盾。通过酸刻蚀去除Fe2Ni MIL-88纳米棒衍生物中的合金粒子,制取了嵌有空心石墨球的多孔无定形碳吸波材料,发现一维、二维结构的存在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轻质碳材料的逾渗阈值。虽然双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因电磁损耗能力大幅增强,而具备极低的填充度(可低至10 wt%),但是此类衍生物仍难以实现有效吸收频带的展宽,根源在于低频磁损耗机制的不足。最后,为增强磁损耗能力,开发了MOFs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并系统研究磁性组分种类、含量、界面结构及自然共振频率等对于衍生物电磁性质的影响。以液相研磨浸渍法将Co2+嵌入Cu3(btc)2孔道中,实现了磁性Co纳米粒子对衍生Cu/C复合材料的可控均匀嵌入,证实磁性钴纳米粒子含量的增高有助于电磁损耗能力的同步提升及低频微波吸收表现的增强。以葡萄糖溶液浸渍Co3[HCOO]6?DMF,合成了具备不同界面结构的强磁性Co/C微米棒。Co单质提供的强磁损耗及不同界面结构的碳包覆层带来的介电损耗的优化,促进了低频电磁损耗机制的匹配,进而改善了低频微波吸收性能。以液相原位生长法制备的Fe3O4@PB复合材料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铁基复合材料,实现了衍生物自然共振频率的高频移动,进而在全频范围内促进了电磁损耗机制的增强与统一,大幅拓宽了铁氧体的工作频带。本论文通过材料制备工艺的开发及优化,完成了轻质高效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开发,揭示了工艺参数与电磁性质间的密切联系,为MOFs衍生功能材料及轻质高效吸波材料的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赵鑫睿[9](2019)在《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钡铁氧体吸波材料作为一种硬磁性吸波材料,其材料本身就具备了阻抗匹配较高,有效波频宽较宽,材料造价低廉,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但同样地作为一种吸收体其最佳匹配厚度相对较大,较高的磁晶各向异性场使其在218GHz波段的吸波性能相对较弱,也极大地阻碍了其在现代雷达监测以及军用隐身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为了改善以上不足,本文中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r4+-Ni2+共掺杂Ba(ZrNi)xFe12-2xO19粉体,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气氛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以及探索性地制备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进一步有效拓宽吸波频宽。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组分含量为x=0.60.9四个组分在不同烧结温度温度下制得Ba(ZrNi)xFe12-2xO19粉末。结果发现,在12001400℃范围内,烧结温度越高,各组分样品的介电实部(ε?)和介电虚部(ε?)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使得样品的阻抗匹配效果得以改善,最终导致Zr4+-Ni2+共掺杂Ba(ZrNi)xFe12-2xO19粉体吸波效果越好。除此之外,本文还探究了烧结气氛对Zr4+-Ni2+共掺杂Ba(ZrNi)xFe12-2xO19粉体吸波性能的影响,分别在1400℃的空气(Air)、氩气(Ar)和氮气(N2)下进行制备样品,实验发现,氩气(Ar)气氛下制得的Zr4+-Ni2+共掺杂Ba(ZrNi)xFe12-2xO19粉体吸波效果表现最好,其中组分为x=0.6的样品吸波效果为所有制得的样品中表现最好的,其RL可达-66.67dB,有效吸波频宽可达7.25GHz,有效吸波频率范围为10.2717.52GHz,最佳匹配厚度为2.25mm。最后,还探索性地制备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结果发现:当混合热处理温度达到10001200℃范围时,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的磁损耗自然共振频率范围得以拓宽,从而实现进一步有效拓宽吸波频宽。其中1200℃下混合热处理制得的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相比较于未混和热处理过的吸波性能表现最为出色的x=0.6样品,其有效吸波频宽进一步拓宽了29%,RL表现提升了27%。

项坤[10](2017)在《M型钡铁氧体基多相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使用固相法制备了Mn/Ti掺杂M型钡铁氧体(Ba(Mn0.5Ti0.5)xFe12-xO19)。Ba(Mn0.5Ti0.5)xFe12-xO19的电磁参数较纯钡铁氧体有所提高。在C,X和Ku三个波段出现很强的共振峰,其峰值比纯的钡铁氧体BaM高出10倍,其介电实部峰来源于弛豫行为,磁导虚部峰来源于强铁磁共振行为。此外,不同波段的弛豫行为有利于提高微波吸收性能。Ba(Mn0.5Ti0.5)xFe12-xO19在电磁方面具有调控作用,具有多域微波吸收性能,为钡铁氧体的优化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前景。Ba(Mn0.5Ti0.5)xFe12-xO19在厚度为2.3 mm下达到最优的吸收效率,其反射损失为-31 dB,小于-10 dB的带宽在研究频带2-18 GHz范围内跨越近5个GHz。研究结果表明Ba(Mn0.5Ti0.5)xFe12-xO19可以作为一种优异的微波吸收材料及微波器件材料,可实现宽频率范围下多频带应用。本研究还使用固相混合法制备了BiFeO3-Ba(MnTi)2.5Fe7O19复合材料,并研究了不同成分比例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XRD图谱和SEM图像分析表明Ba(MnTi)2.5Fe7O19的加持可形成大量的异质界面,界面极化贡献增加。BiFeO3-Ba(MnTi)2.5Fe7O19体积比为1.5:1时复合物的反射率损失最小,最小反射率损失值为-48 dB,达到纯相BiFeO3的两倍。增强的微波吸收归因于在高介电损耗和高磁损耗之间的电磁匹配,其中较高的介电损耗来源于多弛豫行为,高磁损耗来源于强铁磁共振行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a(MnTi)2.5Fe7O19加持的BiFeO3可以通过调节他们复合的比例来提高吸波性能,从而在成像,信息安全以及军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制备了Ba(MnTi)2.5Fe7O19-SiC复合材料,在体积百分比为15%的时候,最小反射率损失为-42 dB。Ba(MnTi)2.5Fe7O19-SiC的吸波性能远高于纯Ba(MnTi)2.5Fe7O19和纯相SiC。这是由于在此体积比下电损耗和磁损耗接近,实现了电磁参数匹配,电磁波的反射率很小,大部分电磁波进入材料内部被吸收损耗。Ba(MnTi)2.5Fe7O19-SiC实验结果表明磁、电互补可以增强微波介电和磁导率的协同作用,最终增强微波吸收。因此,Ba(MnTi)2.5Fe7O19-SiC的研究不仅是提出一种新的高效微波吸收材料,更重要的是为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二、纳米六角晶型吸波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六角晶型吸波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OFs衍生多孔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简介
        1.2.1 吸波机理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3 常见的吸波剂种类
        1.3.1 铁氧体基吸波材料
        1.3.2 石墨烯基吸波材料
        1.3.3 MOFs衍生的吸波材料
    1.4 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中需要的原料、设备与表征手段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3 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PC的结构表征
        3.3.2 NPC的吸波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NPC/MoS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氮掺杂多孔碳(NPC)的制备
        4.2.2 氮掺杂多孔碳/二硫化钼(NPC/MoS_2)二元复合材料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PC/MoS_2复合材料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NPC/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制备NPC材料
        5.2.2 制备NPC/CoFe_2O_4复合材料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PC/CoFe_2O_4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5.3.2 NPC/CoFe_2O_4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NPC/CoFe_2O_4/RGO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氮掺杂多孔碳/钴铁氧体(NPC/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6.2.3 NPC/CoFe_2O_4/RGO(NCR)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PC/CoFe_2O_4/RGO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6.3.2 NPC/CoFe_2O_4/RGO三元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电磁辐射的源头、危害及防护
        1.1.1 电磁辐射的源头、危害
        1.1.2 电磁辐射的防护
    1.2 吸波材料的理论基础
    1.3 吸波材料的性能要求
    1.4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铁氧体磁性材料
        1.5.1 软磁铁氧体
        1.5.2 硬磁铁氧体
        1.5.3 铁氧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铁氧体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研究现状
        1.6.1 C包覆的合成方法
        1.6.2 PANI包覆的合成法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单相Ni、Ba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试剂与仪器
    2.3 镍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3.1 单相的制备
        2.3.2 XRD分析
        2.3.3 SEM及 EDS分析
    2.4 钡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4.1 单相的制备
        2.4.2 XRD分析
        2.4.3 SEM及 EDS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Fe_2O_4/C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研究背景
    3.2 样品合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XRD分析
        3.3.2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3.3.3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VSM分析
        3.3.4 不同质量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FT–IR分析
        3.3.5 不同质量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Fe_(12)O_(19)/C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1 研究背景
    4.2 样品合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XRD分析
        4.3.2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4.3.3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VSM分析
        4.3.4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FT–IR分析
        4.3.5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Fe_(12_O_(19)/PANI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5.1 研究背景
    5.2 样品合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XRD分析
        5.3.2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5.3.3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VSM分析
        5.3.4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FT–IR分析
        5.3.5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沿易磁化晶面断裂的片状稀土-过渡金属合金高频磁性和吸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波吸收材料研究现状
        1.2.1 介电型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2 磁损耗为主的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3 金属SMCs吸波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3 磁粉芯研究现状
        1.3.1 磁粉芯的整体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2 铁氧体磁粉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3 软磁金属/合金磁芯研究现状和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理论部分
    2.1 理论背景
    2.2 复数磁导率
    2.3 磁导率的频散
        2.3.1 畴壁位移导致的频散和损耗
        2.3.2 磁畴转动导致的频散和损耗
    2.4 磁导率的拟合
    2.5 GHz磁导率—Snoek极限
    2.6 稀土-过度金属合金R_2Me_(17)(R=稀土,Me=Fe,Co)
        2.6.1 R_2Me_(17)合金磁晶各向异性
        2.6.2 R_2Me_(17)合金饱和磁化强度
        2.6.3 R_2Me_(17)晶体结构
        2.6.4 R_2Me_(17)合金相图
    2.7 微波吸收
        2.7.1 干涉相消模型
        2.7.2 反射损耗峰频
        2.7.3 反射损耗峰强
        2.7.4 吸收带宽
        2.7.5 RL的计算
        2.7.6 阻抗匹配
        2.7.7 传输线理论
        2.7.8 直入射下多层吸波体反射损耗计算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球磨、氮化和取向方法的相关背景
    3.2 样品的制备
        3.2.1 原粉的制备
        3.2.2 球磨片状化
        3.2.3 氮掺杂
        3.2.4 取向R_2Me_(17)和R_2Me_(17)N_3微米片的制备
    3.3 表征和测量
        3.3.1 晶体结构的表征
        3.3.2 微观形貌的表征
        3.3.3 微区结构的表征
        3.3.4 表面化学成分的表征
        3.3.5 静态磁性的测量
        3.3.6 电磁参数的测量
第四章 沿c晶面断裂Pr_2Co_(17)微米片的高频磁性和吸波性能
    4.1 引言
    4.2 Pr_2Co_(17)原粉的表征
    4.3 高能球磨制备的Pr_2Co_(17)微米片
        4.3.1 高能球磨时间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4.3.2 高能球磨时间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4.3.3 高能球磨样品微区结构的表征
        4.3.4 高能球磨时间对静态磁性的影响
    4.4 磁场旋转取向的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
        4.4.1 取向复合物的XRD
        4.4.2 取向复合物的断面
        4.4.3 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的静态磁性
    4.5 微波磁导率和介电常数
        4.5.1 球磨时间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磁导率的影响
        4.5.2 磁粉含量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磁导率的影响
        4.5.3 磁粉含量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4 磁粉含量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吸波性能的影响
        4.5.5 表面氧化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磁导率的影响
        4.5.6 磁导率拟合
        4.5.7 表面氧化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8 表面氧化对取向Pr_2Co_(17)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吸波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替代对Pr_2(Co_(1-x)Fe_x)_(17)微米片磁导率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r_2Co_(17-x)Fe_x原粉的晶体结构
        5.3.2 Pr_2Co_(17-x)Fe_x原粉的微观形貌
        5.3.3 高能球磨Pr_2Co_(17-x)Fe_x的晶体结构
        5.3.4 高能球磨Pr_2Co_(17-x)Fe_x的微观形貌
        5.3.5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的晶体结构
        5.3.6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的截面
        5.3.7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的静态磁性
        5.3.8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的复数磁导率
        5.3.9 (μ_i-1)fr值
        5.3.10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的复介电常数
        5.3.11 取向Pr_2Co_(17-x)Fe_x微米片/环氧树脂复合物的吸波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更高磁导率、更低频段和更薄厚度Pr2Fe17N3吸波体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前驱体Pr_2Fe_(17)微米片的制备
        6.2.2 Pr_2Fe_(17)N_3微米片的制备
        6.2.3 取向Pr_2Fe_(17)N_3微米片的制备
    6.3 表征和测量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晶体结构
        6.4.2 表面成分
        6.4.3 微观形貌
        6.4.4 超微结构
        6.4.5 静态磁性
        6.4.6 电磁参数
        6.4.7 微波吸收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变压器磁粉芯用、高磁导率低损耗Ce_2Fe_(17)N_3的制备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Ce_2Fe_(17)N_3颗粒的制备
        7.2.2 取向Ce_2Fe_(17)N_3的制备
    7.3 表征和测量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高能球磨-晶体结构
        7.4.2 高能球磨-微观形貌
        7.4.3 高能球磨-静态磁性
        7.4.4 高能球磨-微波磁导率
        7.4.5 行星球磨-晶体结构
        7.4.6 行星球磨-微观形貌
        7.4.7 行星球磨-静态磁性
        7.4.8 行星球磨-微波磁导率
        7.4.9 Ce_2Fe_(17)N_3/α-Fe微米片/聚氨酯复合物的磁谱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沿(006)晶面断裂的Pr_2Co_(17)微米片
        8.1.2 Fe替代的Pr_2Co_(17-x)Fe_x微米片
        8.1.3 沿(006)晶面断裂的Pr_2Fe_(17)N_3微米片
        8.1.4 沿(006)晶面断裂的Ce_2Fe_(17)N_3微米片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Ⅱ MoS_2制备、表征和电谱
附录Ⅲ Fe过量Ce_2Fe_(17)N_3晶体结构
致谢

(4)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电弧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概况
        1.1.1 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介电损耗型吸波材料
        1.1.3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1.2 低维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简介
        1.2.1 低维碳包覆金属吸波材料
        1.2.2 低维碳包覆陶瓷吸波材料
        1.2.3 石墨烯基吸波材料
    1.3 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1.3.1 水热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核-壳型(Co/TiC)@C纳米胶囊的碳层调控及其电磁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材料与仪器
        2.2.2 (Co/TiC)@C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2.2.3 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磁性能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碳源浓度对物相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2.3.2 碳层厚度对电磁响应特性的影响
        2.3.3 吸波性能及损耗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TiC/Ni)@C核壳纳米复合粒子的磁共振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材料与仪器
        3.2.2 (TiC/Ni)@C与TiC@C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3.2.3 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磁性能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观形貌与物相结构表征
        3.3.2 电磁响应特性
        3.3.3 电磁波吸收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氮掺杂碳包覆TiCN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所用材料与仪器
        4.2.2 氮掺杂碳包覆TiCN纳米立方体的制备
        4.2.3 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磁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形貌与物相结构表征
        4.3.2 静态磁性/电性分析
        4.3.3 动态电磁响应能力
        4.3.4 电磁波吸收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所用材料与仪器
        5.2.2 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
        5.2.3 材料的结构、形貌与电磁性能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微观形貌与物相结构表征
        5.3.2 静态磁性/电性分析
        5.3.3 动态电磁响应能力
        5.3.4 电磁波吸收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SiC中空微球吸波剂的制备及ER/SiC/SiCf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场(波)理论的诞生与影响
        1.2.1 电磁波的发现与理论建立
        1.2.2 电磁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3 电磁波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
        1.2.4 电磁波的传播与危害
        1.2.5 吸波机理简述
    1.3 碳化硅材料
        1.3.1 碳化硅的基本性质
        1.3.2 碳化硅作为吸波剂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镀表面改性技术
        1.4.1 化学镀工艺的基本机理
        1.4.2 化学镀工艺的研究现状
    1.5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1.5.1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分类
        1.5.2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2.1 总体方案
    2.2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
        2.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空心碳化硅微球的制备
        2.3.2 化学镀镍/银表面改性
        2.3.3 ER/SiC/SiC_f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能谱(SEM-EDS/EDX)测试
        2.4.2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HRTEM-SAED)测试
        2.4.3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4.4 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2.4.5 热重(Tg)测试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7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试
        2.4.8 机械性能(ETM)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模板制备空心碳化硅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酵母菌-空心碳化硅的制备
        3.2.1 制备碳气凝胶包覆空心二氧化硅前驱体
        3.2.2 RF气凝胶的碳化及HSS的合成
        3.2.3 空心碳化硅的基本制备原理
    3.3 空心碳化硅的基本性能表征与电磁性能分析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与热重分析
        3.3.3 微观形貌与晶面分析
        3.3.4 HSS的电磁性能分析
        3.3.5 吸波性能分析
        3.3.6 损耗机理分析
    3.4 形貌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3.4.1 TEOS水解制备SiO_2的粒径控制及SiO_2对酵母菌的包覆过程
        3.4.2 煅烧温度及升温速率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Ni/Ag镀层表面改性对碳化硅类吸波剂的影响
    4.1 前言
    4.2 镍包覆碳化硅的制备
        4.2.1 制备机理与流程
        4.2.2 样品分组
    4.3 Ni@HS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4.3.1 X射线衍射分析
        4.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3 微观形貌与晶面分析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5 电磁性能分析
        4.3.6 吸波性能分析
        4.3.7 损耗机理分析
    4.4 银包覆碳化硅的制备
        4.4.1 制备机理与流程
        4.4.2 样品分组
    4.5 Ag@SiC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4.5.1 X射线衍射分析
        4.5.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5.3 热重分析
        4.5.4 微观形貌与晶面分析
        4.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5.6 电磁性能分析
        4.5.7 吸波性能分析
        4.5.8 Ag@SiC的吸波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R/SiC/SiC_f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研究
    5.1 前言
    5.2 ER/SiC/SiC_f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制备机理与流程
        5.2.2 样品分组
    5.3 ER/SiC/SiC_f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5.3.1 X射线衍射分析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3 热重分析
        5.3.4 微观形貌分析
        5.3.5 机械性能分析
        5.3.6 电磁性能分析
        5.3.7 吸波性能分析
        5.3.8 损耗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意义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电磁波与吸波材料
        1.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意义
        1.1.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发展
    1.2 吸波材料的理论基础及吸波机制
        1.2.1 电磁波吸收的理论基础
        1.2.2 电磁波的损耗机制
        1.2.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1.3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石墨烯与碳纳米管
        1.3.2 锰氧化物
        1.3.3 铁氧体
        1.3.4 复合型吸波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GN-Mn_3O_4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与测试
        2.2.1 GN-Mn_3O_4的水热法制备
        2.2.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温度和时间对GN-Mn_3O_4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2.4 温度和时间对GN-Mn_3O_4吸波性能及损耗机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CNT-Mn_3O_4和CNT-MnO_2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与测试
        3.2.1 CNT-Mn_3O_4和CNT-MnO_2的水浴法制备
        3.2.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CNT-Mn_3O_4和CNT-MnO_2的结构与形貌
    3.4 CNT-Mn_3O_4和CNT-MnO_2的吸波性能及损耗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CNT-MnFe_2O_4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与测试
        4.2.1 CNT-MnFe_2O_4的水热法制备
        4.2.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成分和时间对CNT-MnFe_2O_4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4.4 成分和时间对CNT-MnFe_2O_4吸波性能及损耗机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CNT-NiFe_2O_4-MnO_2和CNT-CoFe_2O_4-MnO_2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与测试
        5.2.1 CNT-NiFe_2O_4-MnO_2和CNT-CoFe_2O_4-MnO_2的制备
        5.2.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CNT-NiFe_2O_4-MnO_2和CNT-CoFe_2O_4-MnO_2的结构与形貌
    5.4 CNT-NiFe_2O_4-MnO_2和CNT-CoFe_2O_4-MnO_2的吸波性能及损耗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二硫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简介
        1.2.1 吸波机理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3 常见的吸波剂类型
        1.3.1 铁氧体基吸波材料
        1.3.2 石墨烯基吸波材料
        1.3.3 纳米吸波剂材料
    1.4 吸波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3 MoS_2 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oS_2 的结构表征
        3.3.2 MoS_2 的吸波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Zn O/MoS_2 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多孔空心球状Zn O的制备
        4.2.2 Zn O/MoS_2 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n O/MoS_2 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Zn O/MoS_2 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BaFe_(12)O_(19)/MoS_2 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BaFe_(12)O_(19) 颗粒的制备
        5.2.2 制备BaFe_(12)O_(19) 的化学反应过程
        5.2.3 BaFe_(12)O_(19)/MoS_2 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aFe_(12)O_(19)/MoS_2 二元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5.3.2 BaFe_(12)O_(19)/MoS_2 复合材料磁性能的研究
        5.3.3 BaFe_(12)O_(19)/MoS_2 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BaFe_(12)O_(19)/MoS_2/RGO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GO的制备
        6.2.2 BaFe_(12)O_(19)/MoS_2/RGO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aFe_(12)O_(19)/MoS_2/RGO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6.3.2 BaFe_(12)O_(19)/MoS_2/RG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成果

(8)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吸波材料设计原则与优化
    1.3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1 电阻型吸波材料
        1.3.2 电介质型吸波材料
        1.3.3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1.4 金属有机框架吸波材料的发展
        1.4.1 新型吸波材料发展趋势
        1.4.2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材料
        1.4.3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过程
        2.2.1 单金属MOFs的制备
        2.2.2 双金属MOFs的制备
        2.2.3 MOF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材料表征技术
        2.3.2 电磁性质表征技术
第三章 单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3.1 热处理工艺探索——Ni(bdc)(ted)_(0.5)衍生吸波材料
        3.1.1 热处理温度对组分结构的影响
        3.1.2 热处理温度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3.2 中心离子种类选择探索——以长链配体MOFs为例
        3.2.1 ZIF-8、ZIF-67 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2.2 MOF-5、MIL-88-Fe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2.3 HKUST-1、MIL-100-Fe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3 配体种类选择探索——以小分子配体MOFs为例
        3.3.1 配体种类对吸波材料的组分结构的影响
        3.3.2 配体种类对吸波材料的电磁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4.1 引言
    4.2 BMZIF衍生吸波材料
        4.2.1 Zn/Co摩尔比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4.2.2 Zn/Co摩尔比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4.3 Fe~Ⅲ-MOF-5 衍生复合吸波材料
        4.3.1 热处理温度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4.3.2 热处理温度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4.4 Fe_2Ni MIL-88 衍生吸波材料
        4.4.1 组分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4.4.2 电磁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1 引言
    5.2 HKUST-1/Co~(2+)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2.1 Co~(2+)含量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5.2.2 Co~(2+)含量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5.3 Co_3[HCOO]_6?DMF/葡萄糖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3.1 葡萄糖含量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5.3.2 葡萄糖含量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5.4 Fe_3O_4@PB核壳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4.1 片面型修饰技术—以Fe_3O_4@PB复合材料为例
        5.4.2 全面型修饰技术—以Fe_3O_4@PB热解产物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波的应用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的应用
        1.2.2 吸波材料的吸收原理
        1.2.3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4 吸波材料的性能参数
        1.2.5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铁氧体吸波材料概述
        1.3.1 铁氧体的分类
        1.3.2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1.3.3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损耗机制
        1.3.4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M型磁铅石铁氧体概述
        1.4.1 M型磁铅石铁氧体的结构及性质
        1.4.2 M型磁铅石铁氧体的形成
        1.4.3 M型磁铅石铁氧体的应用
        1.4.4 M型磁铅石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的相关实验原料及主要研究设备
        2.1.1 制备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的实验原料
        2.1.2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制备的实验设备
        2.1.3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制备所采用的主要测试设备
    2.2 实验步骤
        2.2.1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前驱体制备
        2.2.2 制备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的热处理工艺
        2.2.3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粉体吸波剂的制备
    2.3 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矢量网络分析仪
        2.3.4 振动样品磁强计
第三章 烧结温度对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离子取代及单轴各向异性场机制理论基础
        3.1.1 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离子替代选择性
        3.1.2 钡铁氧体材料的单轴各向异性场机制
    3.2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成相及微观结构表征
    3.3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磁性能表征
        3.3.1 静磁性能
        3.3.2 磁导率和介电常数
    3.4 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吸波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烧结气氛对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样品制备及性能表征
    4.2 氩气(Ar)和氮气(N2)气氛下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成相及微观结构表征
    4.3 氩气(Ar)和氮气(N2)气氛下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的磁性能表征
        4.3.1 静磁性能
        4.3.2 磁导率和介电常数
    4.4 不同烧结气氛下Zr~(4+)-Ni~(2+)离子共掺杂钡铁氧体材料吸波性能的对比与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宽频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机理探究
    5.1 材料制备及机理探究
        5.1.1 材料制备
        5.1.2 宽频吸波的机理探究
    5.2 材料的相结构和微结构表征
    5.3 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宽频吸波材料的磁性能表征
        5.3.1 静磁性能
        5.3.2 磁损耗性能
    5.4 Zr~(4+)-Ni~(2+)离子梯度掺杂钡铁氧体宽频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M型钡铁氧体基多相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基本特性
        1.1.2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
        1.1.3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
    1.2 六角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M型铁氧体的研究情况
        1.2.2 Y型铁氧体的研究情况
        1.2.3 W型铁氧体的研究情况
        1.2.4 其他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Ba(Mn_(0.5)Ti_(0.5))_xFe_(12-x)O_(19)
        1.3.2 BiFeO_3-Ba(MnTi)_(2.5)Fe_7O_(19)
        1.3.3 Ba(MnTi)_(2.5)Fe_7O_(19)-SiC
        1.3.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2章 Ba(Mn_(0.5)Ti_(0.5)_)xFe_(12-x)O_(19)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制备及结构表征
        2.2.1 试剂药品
        2.2.2 实验设备
        2.2.3 制备方法
        2.2.4 结构表征
    2.3 磁学性能及微波电磁特性
        2.3.1 Ba(Mn_(0.5)Ti_(0.5))_xFe_(12-x)O_(19)的静磁能测试
        2.3.2 Ba(Mn_(0.5)Ti_(0.5))_xFe_(12-x)O_(19)的晶胞中替换位置
        2.3.3 Ba(Mn_(0.5)Ti_(0.5))_xFe_(12-x)O_(19)的电磁性能
    2.4 吸波性能
    2.5 小结
第3章 BiFeO_3-Ba(MnTi)_(2.5)Fe_7O_(19)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1 前言
    3.2 样品制备与结构表征
    3.3 微波电磁特性
    3.4 吸波性能
    3.5 小结
第4章 掺杂钡铁氧体与碳化硅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
    4.3 微波电磁特性
    4.4 吸波性能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纳米六角晶型吸波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OFs衍生多孔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D]. 江陈烨. 常州大学, 2021(01)
  • [2]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鲍思凯.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3]沿易磁化晶面断裂的片状稀土-过渡金属合金高频磁性和吸波性能[D]. 王鹏. 兰州大学, 2020
  • [4]低维碳基复合材料的电弧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周远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5]SiC中空微球吸波剂的制备及ER/SiC/SiCf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D]. 魏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纳米碳—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庞慧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二硫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D]. 张康. 江苏大学, 2019(02)
  • [8]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D]. 刘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 [9]Zr4+-Ni2+共掺杂钡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鑫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M型钡铁氧体基多相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研究[D]. 项坤.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纳米六方吸波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