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站对中误差对水平角测量的影响

测站对中误差对水平角测量的影响

一、测站对中误差在水平角测量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峰,刘成龙,刘志,何金学[1](2021)在《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种形式的导线网是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是导线测量精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站仪和棱镜对中误差的影响。以往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均无法顾及对中误差的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在测站和棱镜点设计坐标中添加可控随机误差的方式,实现顾及测站点和棱镜点对中误差影响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通过对含有对中误差的导线网仿真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验证了本文添加对中误差方法的正确性,说明了对中误差对于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的重要性。本文介绍的方法,可用于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精度设计和横向贯通误差预计,是一种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技术的创新方法,值得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推广。本文的仿真计算结果还表明,可以通过缩短洞内导线网点对间的横向距离减弱旁折光的影响。

余杰,孟晓荣,徐熊伟,陈洪卫[2](2021)在《罗盘皮尺法在林业调查样方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与控制措施》文中提出罗盘皮尺法因设备轻便,操作简单,一直是全国林业清查样地周界测量的首选方法,在各种样地中,方形样地野外施测简便,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好,方位、边长和面积误差较容易控制,故方形样地是首选的样地布设方式。对林业连续清查工作而言,样方一旦确定,便半永久性固定,后续工作均基于首次放样的样地周界,除非后续清查发现有明显误差,或样地因自然原因发生改变而重新施测,样地周界放样及其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样方的放样过程在测绘专业中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多边形放样,其误差来源有仪器对中误差、照准偏心误差、量距误差与测角误差,其中测角误差包含方位角测量误差与竖直角(坡角)测量误差。文章旨在重点分析上述四种偶然误差对样地周界测量的影响,提出外业施测时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提高作业效率,确保外业调查质量。

杨兴建[3](2020)在《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领域,由于测量空间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现场环境复杂等问题,坐标测量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点位误差的解析与表达是关系到测量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激光跟踪仪的出现为坐标测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从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的原理出发,以空间点位误差表达为主线,利用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空间点位误差的分布规律,构建了空间点位误差椭球模型。以协方差矩阵来评价转站误差的不确度,并利用误差椭球实现不确定度的可视化。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误差椭球的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提高多测站测量数据的精度,实现了大范围、高精度、高效率的大尺寸空间测量。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误差来源,分析了激光跟踪仪的测角和测距误差对点位精度的影响,并设计相关的实验验证了实际应用中测量精度低于标称精度。(2)针对空间点位测量精度的分析与表达,系统探讨了数学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误差椭球法表达点位误差的技术优势,为大尺寸坐标测量的误差解析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ATLAB软件对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实现了任意空间点位的误差椭球的可视化。(3)构建了转站误差分布模型,采用协方差矩阵表达转站误差参数和坐标转换不确定度,利用误差椭球实现了转站精度的可视化。基于灵敏系数,分析了公共点不同空间布局对转换精度的影响规律,为大尺寸坐标测量中公共点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4)探讨了影响转站精度的因素,以转站参数误差的灵敏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分别从公共点的个数、公共点布局以及包络性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公共点精度的规律。基于误差椭球理论,按照误差椭球大小和形状来确定权值,采用加权融合算法实现了多测站测量数据的融合,仿真分析和工程案例验证了融合后的测量数据精度明显提高。

陈文军[4](2020)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垄断,已经由研究阶段转向市场产业化。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周长仅为50余米,其高能输运线(HEBT)的高差达19米,是目前同类装置中最为紧凑也是高差最大的治疗装置,其元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安装工期紧迫、所有关键元件都要求亚毫米量级精度安装。由于其作为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设计结构的紧凑性,产业化后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对准直安装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准直测量作为一项贯穿于重离子治疗装置建造始终的关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以在建的重离子治疗装置为研究基础,以提升装置安装元件的准直精度、提高准直安装的效率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准直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准直方法的优化和准直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元件的准直精度和准直安装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结构、测量原理及定位要求的研究,借助于激光跟踪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的联合测量,提出了一套基于磁铁标定数据的磁场测量定位准直方法,将所有测磁元件在短时间内以优于±0.1mm的精度准直到位,经过验证,准直结果满足了高精度磁场测量系统的定位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测磁定位的效率。2.基于对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精度与束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和对影响其准直精度的因素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控制激光跟踪仪的测量误差,及对附有约束条件的控制网测站加权平差等方法,提升了三维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同步环磁铁轨道的平滑测量,提出了“一站式全覆盖测量”准直同步环磁铁的方法,使同步环所有磁铁准直相对中误差值达到了0.05mm,有效减小了同步环的闭轨,提升了同步环的束流品质。在大高差的HEBT竖向安装磁铁准直工作中,根据磁铁的现场安装姿态构建了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数据转换模型,克服了垂直终端元件安装时由于标定姿态和安装姿态的不同向而带来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准直安装的工作效率。3.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束诊元件的安装准直工作中,研究了一种使用关节测量臂和准直望远镜内、外组合标定,使用激光跟踪仪精确上线安装的束诊元件准直方法,成功将真空室内部的束诊元件中心转换为真空室的外部标定,克服了传统的真空管道内部元件无法高精度数字化准直的难题。通过多类测量系统联合测量,做到了束流诊断元件在真空室内的精确标定和精密安装,有效地提高了束诊元件对加速器的束流测量精度。4.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用于重离子治疗患者放疗前的引导摆位和放疗过程中的实时靶区监控。通过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解析数学模型的搭建,使用双相机交会测量患者体表靶区的特征点,结合七参数解算模型,精确标定出患者肿瘤相对于等中心点的位置,完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相对于治疗等中心点的六自由度参数实时监测。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摆位系统的设计,引导患者进行摆位和摆位验证,提升患者的摆位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监测系统的设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体表的编码特征点,建立超差预警机制,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照精准度,避免正常组织受到辐射,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准直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种准直安装的技术难题,以上研究内容绝大部分都在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和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得以应用。通过工程的实际验证,上述准直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安装效率,缩短了安装工期,关键元件的各向安装误差均优于物理精度要求。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已完成临床实验并投入使用;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也开始束流调试,所有束流参数均好于设计目标,这也是对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关键技术的最好验证。

马骥[5](2019)在《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矿山资源越采越深、江河隧道越挖越长、隐蔽地下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许多长度超过20km的隧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陀螺全站仪作为一种敏感地球自转效应测定任意目标真北方位的惯性仪器,广泛的应用于地下工程贯通测量。由于超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洞内高地温、高气压、高地应力以及受气压涡流、湿度、粉尘、旁折光和施工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使陀螺定向精度受到影响,增加了隧道贯通的风险。因此,研究复杂环境对陀螺寻北数据的影响规律,优化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方法对超长隧道的贯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磁悬浮陀螺连续模数信息转换和仿真模拟技术,围绕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以提高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在复杂环境下的寻北定向结果和定向精度的可靠性,确保超长隧道的顺利贯通为目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力矩器转子信号进行受力分析,研究了影响磁悬浮陀螺定向精度的外界环境因素,建立了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2、基于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优化了磁悬浮陀螺信号的滤波模型;对磁悬浮陀螺异常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从视域角度揭示了转子受迫运动的物理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显着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精度的稳定性。3、基于蒙特卡洛原理,优化了加测陀螺边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方法,分析了对中误差、垂线偏差、旁折光误差等对超长隧道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非等精度陀螺边概念,建立了陀螺观测值个体权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提高了隧道贯通测量的精度。4、将上述滤波模型、误差预计模型、平差模型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与引汉济渭秦岭超长输水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龙永清[6](2019)在《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坡度、坡向是描述坡地地形形态特征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已经成为侵蚀地貌、水文与土壤侵蚀、山地灾害等分析模拟,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规划等工作的基本输入参数。坡度、坡向算法及其精度分析中,长期以来的难点问题是如何获得坡度和坡向的参考值或“真值”。研究中,坡度和坡向的“真值”通常用数学模拟或野外实测两种方式来获得。对于坡度的野外实测方法、数据质量评价等的鲜有报道。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黄土高原一完整坡面上,以最大坡降线为基准,全野外数字化采集了144个点的相关平面位置及高程位置数据,分析了不同状态下实测最大坡降线坡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微地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对实测坡度坡向与基于DEM提取的坡度坡向进行对比,在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并从模型率定、模型验证及模型应用三方面开展研究了工作,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从最大坡降线坡度坡向实测过程及结果看,最大坡降线的确定受地形影响较大,且最大坡降线位置是影响实测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对最大坡降线方向的不同测定方法——上切线、下割线、拟合线、罗盘坡度实测分析,采样点坡度均值差异不明显,均能较好的反映地形的总体情况,但上切线、罗盘实测坡度时,受微地形影响更为显着,而下割线与拟合线受微地形影响更小。通过与DEM差分坡度、坡向的对比,整体上坡度吻合程度比坡向更优,简单差分算法与实测坡度、坡向差异均值最小,但其离散程度明显,说明在受各种误差影响下,简单差分算法随机性误差影响大。2.构建正交曲线坡度坡向模型。以高斯合成曲面对模型进行率定发现,随着采样曲线间隔的增大,正交曲线形态上与理论曲线偏差越发明显,但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后偏差有明显的改善。坡度坡向差异随采样间隔增大而增大,在1-10m采样间隔时差异不明显,采样间隔大于25m后,差异明显增大。采样平面误差对坡度坡向影响较小,但高程误差在小采样间隔时影响是显着的,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高程误差影响逐渐减弱。在小采样间隔时地形平缓地区受高程误差影响更大,坡向比坡度更为敏感。3.正交曲线的测量与最大坡降线测量过程相比受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更小,野外环境下更易实施,特别是低分辨率时具有可操作性。正交曲线坡度随着分辨率降低而减小,坡向也受分辨率影响明显,随分辨率减低坡向值更趋于单一。正交曲线方向差异引起坡度坡向差异均值为0.1°左右,影响较小。相同观测条件下,与最大坡降线坡度呈几乎1:1的正相关性,但随坡度的增大,离散程度有所增加。正交曲线坡向与最大坡降线坡向以16方向赋值时吻合程度为64.58%,且其差异受地形影响显着。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DEM差分坡度坡向相比,差异也均以随机误差为主,坡度差异均值上看与简单差分最为匹配,其次为二阶差分,但差异变化范围上看简单差分效果最差,其次依次为二阶差分、Frame差分、三阶不带权差分,而三阶反距离平方权差分与三阶反距离差差异变化幅度最小。以16方向赋值差分算法坡向与正交曲线坡向吻合程度达75.69%。4.DEM数据高程误差与坡度、坡向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高程误差随着格网尺寸的增大而变大,坡度、坡向受高程误差影响显着,差分算法中三阶不带权差分方法受高程误差影响最弱、简单差分最为显着,随着格网尺寸的增大,高程误差对坡度、坡向的影响减弱,地形综合影响增强,且坡向受高程误差影响比坡度更为明显,特别是在地形平缓地区。坡度、坡向对空间参考系的改变呈现90°的周期性正弦规律变化。基于OCSAM模型的DEM质量评价时,坡度差异反映DEM数据的高程数据质量,坡向反向可以评判DEM数据高程序列错误。OCSAM模型不仅解决了高程中误差检验问题,而且对高程序列做出评判,保证DEM数据的逻辑一致性与完整性。

王彪[7](2019)在《四台全站仪测量导线法》文中指出神东煤炭集团大型矿井的主要巷道距离长,风速大,用普通方法进行导线测量速度慢、精度低。用4台全站仪测量导线法,可以快速、准确、高精度地完成导线测量工作,并且可以提供巷道的平、剖面图成果,为巷道的优化提供设计、决策依据。

杨振[8](2018)在《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在精密工程测量领域的热门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开展,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与投入不断加大,各种高端工业装备的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作为该领域发展水平体现之一的精密测量技术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对测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结构的多样性和运动状态的复杂性,测量时不仅要获取更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同时也需要获取姿态信息和对应的时间信息。现有位姿测量的手段和方法较多,但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应用环境,对于大尺寸工业装备的安装和检测缺乏统一的测量手段,能兼顾高精度和动态测量的要求。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现有位姿测量方法基础上,结合大型科学工程建设、武器装备检测需求、载人航天工程等应用背景,提出了一套基于激光跟踪仪的位姿测量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归纳和总结了现有位姿测量技术,包括位姿测量中常用坐标系的定义方式、静态和动态位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以iGPS系统与经纬仪联合测量为例研究了基于立方镜的多传感器联合位姿测量方法,分析和推导了激光跟踪仪专用位姿测量附件的原理和计算模型。2.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跟踪仪对立方镜进行准直测量的静态姿态测量方法。立方镜姿态测量的经典方法是使用高精度电子经纬仪进行光学准直测量,但存在测量过程复杂,仪器准备时间过长,人为观测影响大等问题。利用激光跟踪仪对镜面反射测量的原理,设计了激光跟踪仪对立方镜的姿态测量方法,并结合误差分析和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了其相对于经典方法的优势。3.为提高位置测量精度,研究了基于多台激光跟踪仪距离观测的三维测边网平差模型,分析了平差过程中坐标初值对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公共点转换法解算测站坐标初值,通过与激光干涉仪的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解算结果;为同时解算位置和姿态值,研究了多台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针对以往模型中经验定权的不足,基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原理提出了利用验后信息对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观测值重新定权的方法,使不同类型观测量之间的权比更加合理,解算结果更加精确和稳定;探讨了激光跟踪仪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问题,根据遗传算法原理,选择适当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设计了针对跟踪仪控制网的优化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了精度验证。4.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多台跟踪仪时间同步测量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款同步触发器。利用GNSS时间系统对高稳恒温晶振器加以驯服,完成了精准的本地守时,研究并实现了多台激光跟踪仪同步触发测量的方法。分析了时间同步触发各项误差的来源,设计了测试方法对同步触发器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综合测试。5.建立了基于多台激光跟踪仪动态位姿测量的解算模型,提出了一套位姿测量数据处理策略和方法,包括数据粗差的探测与剔除、数据插值以及数据滤波。根据多站激光跟踪仪同步测量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利用附加状态约束条件的粗差剔除法和卡尔曼滤波方法,并进行了验证。6.开发了位姿测量系统软件,实现了多台激光跟踪仪的联机控制、控制网建立、同步触发测量和实时位姿解算,并进行了具体应用。

刘志[9](2017)在《超长引水隧洞贯通误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长水工隧洞相继开挖,但由于长大隧洞洞内特殊的测量环境,导致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测量技术难题。针对长大隧洞测量控制工程实践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研究及探讨,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洞内外测量控制方法和技术标准,并指导现场施工。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介绍了根据洞外GPS网误差严密计算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的方法,同时,详细介绍了自由测站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并比较了精密三角高程测量试验结果与二等水准测量结果的差异情况。第二,提出了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平面控制网精度仿真计算方法,完善了控制网精度仿真计算理论。基于该仿真计算新技术,提出了洞内横向贯通误差预计的新方法;分别就测距误差、方向测量误差和对中误差对横向摆动的影响单独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测距误差对横向摆动影响极小,方向测量误差和对中误差对横向摆动影响很大;通过改变导线网横向间距大小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此项技术改进在尽量避免了旁折光影响的同时,还不会降低控制网的横向精度。第三,对垂线偏差影响联系测量精度的情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得出最好的避免垂线偏差影响的洞外控制点布点方式;然后设计了进洞联系测量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最优的进洞联系测量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对洞内导线网加测陀螺边的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确定了最佳的陀螺定向边加测位置;同时,分析了顾及陀螺边定向误差时陀螺边的加测对导线网精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陀螺边的加测对于控制洞内导线网横向摆动有着显着的优化作用。

王鸿飞[10](2017)在《精密短边测边测角技术及其在FAST基准控制网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喀斯特洼地中,其高精度的基准控制网是天线运行和控制的基础。本文针对FAST精密基准控制网中的高精度、短边这一关键问题,对精密短边测边、测角技术,及其在基准控制网测量方案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短边三角网的实测数据,对外界因素在短边水平角观测中的影响比重、及其呈现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仪器与照准标志的对中误差、望远镜调焦误差、垂直轴倾斜改正误差及水平折光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针对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仪器、照准觇板结构误差,提出了在水平角观测中,每半数测回仪器、照准觇板基座整体旋转180?的测量方法,并设计了双面通透觇板和可旋转观测云台,实验充分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2)对电磁波测距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来源及其改正或减弱措施进行了梳理;针对精密短边测距中观测时段选择、仪器和棱镜结构误差及量高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减弱其影响的具体措施或方法。3)针对FAST基准短边控制网测量需求,设计了平面与高程相结合的测量方案;依据FAST工程实地情况和现有的测量技术与能力,对测量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短边测边、测角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最终实测结果满足了FAST基准控制网的精度要求;针对平面坐标的测量结果,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4)考虑到FAST工程后期基准控制网复测和稳定性监测的需要,因FAST场区后期无法进行精密水准测量,设计了在点间较为平坦的内圈实施平高测量、中外圈构建精密三维测边网的测量方案,该方案可以替代精密水准测量,并能有效的回避FAST场区垂线偏差和高程异常变化的影响,从而直接获得基准控制点的三维几何坐标,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二、测站对中误差在水平角测量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站对中误差在水平角测量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洞内导线网网形设计
2 在观测值中同时顾及对中误差和观测误差影响的方法
    2.1 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方法
    2.2 顾及观测误差影响的方法
3 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3.1 仿真计算设计
    3.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2)罗盘皮尺法在林业调查样方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地周界测量技术规定及要求
    1.1 任务背景及基本原则
    1.2 样地周界的测量方法
    1.3 样地周界测量的技术要求
2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分类
    2.1 测量误差的来源
    2.2 测量误差的分类
    2.3 误差处理原则
3 误差对周界测量的影响
    3.1 对中误差
    3.2 照准偏心误差
    3.3 量距误差
    3.4 测角误差
4 误差控制措施
    4.1 对中误差控制措施
    4.2 照准偏心误差控制措施
    4.3 量距误差控制措施
    4.4 测角误差控制措施
5 结束语

(3)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
    2.1 球坐标测量原理
    2.2 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解析
    2.3 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及实验分析
    2.4 合作目标测量误差及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点位误差的表达及其分布规律
    3.1 空间点位误差表达方法综述
    3.2 数学解析法仿真分析
    3.3 激光跟踪仪误差的蒙特卡洛仿真
    3.4 空间误差椭球模型及其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多测站坐标转换模型及不确定度分析
    4.1 坐标转换及其不确定度综述
    4.2 多测站坐标转换模型及其参数解算
    4.3 转站误差模型
    4.4 转站参数及坐标的不确定分析
    4.5 公共点布局对转站精度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坐标数据融合与工程应用
    5.1 多源测量数据融合
    5.2 激光跟踪仪与全站仪测量数据融合
    5.3 多测站坐标数据融合的工程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1.2.1 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1.2.2 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现状
第2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准直测量的误差理论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2.1.2 误差来源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2.2 测量误差的合成
    2.3 粒子加速器的精密准直测量理论与技术
        2.3.1 准直测量的控制网理论
        2.3.2 粒子加速器的误差效应
        2.3.3 加速器元件准直的七参数转换模型
    2.4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
        2.4.1 粒子加速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
        2.4.2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介绍
        2.4.3 重离子治疗装置测量仪器介绍
        2.4.4 粒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发展
第3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技术研究
    3.1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简介
    3.2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铁元件的标定
        3.2.1 二极磁铁的标定
        3.2.2 多极磁铁的标定
    3.3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3.3.1 HALL测磁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2 长线圈积分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3 谐波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4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4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现场安装准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1 重离子治疗装置安装准直精度要求及误差分配
        4.1.1 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系统对安装准直的精度要求
        4.1.2 基于准直精度要求的误差分配
    4.2 重离子治疗装置三维控制网的测量与平差处理
        4.2.1 三维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优化
        4.2.2 三维控制的测量
        4.2.3 三维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4.3 重离子治疗装置L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3.1 回旋加速的安装准直技术
        4.3.2 源束线的准直技术
    4.4 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4.1 同步环准直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提升同步环准直精度的方法
        4.4.3 束诊元件的标定与准直安装
        4.4.4 同步环元件相对位置平滑测量及精度分析
    4.5 重离子治疗装置H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5.1 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及预准直
        4.5.2 HEBT元件的准直方法
    4.6 重离子治疗装置治疗终端元件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6.1 治疗终端物理治疗设备的准直
        4.6.2 治疗终端治疗定位设备的准直
第5章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1 国内外放射治疗患者摆位及监测技术现状
    5.2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
        5.2.1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测量原理
        5.2.2 近景摄影测量的测量模式及特点
    5.3 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3.1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前的摆位技术研究
        5.3.2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中的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与激光跟踪仪测长对比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超长隧道建设现状
        1.2.2 国内外陀螺全站仪发展现状
        1.2.3 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3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定向测量基本理论
    2.1 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1.1 陀螺的物理特性
        2.1.2 陀螺运动理论
        2.1.3 摆式陀螺寻北基本原理
    2.2 悬挂带陀螺经纬仪寻北定向原理
        2.2.1 悬挂带式陀螺仪的基本结构
        2.2.2 悬挂带式陀螺寻北模式
    2.3 磁悬浮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3.1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基本结构
        2.3.2 磁悬浮陀螺力学模型与动力学微分方程
        2.3.3 磁悬浮陀螺双位置差分静态寻北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与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1 磁悬浮陀螺寻北动态参数信号特征
        3.1.1 磁悬浮陀螺定子电流信号特征
        3.1.2 磁悬浮陀螺转子电流信号特征
    3.2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2.1 影响陀螺转子信号的地下受限空间环境因素
        3.2.2 磁悬浮陀螺转子干扰力矩受力分析
        3.2.3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3 干扰力矩影响下磁悬浮陀螺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3.1 精寻北双位置转子电流值回归分析
        3.3.2 基于经验数据的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
        3.3.3 极端环境下转子电流信号粗差探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优效算法与频谱分析
    4.1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算法与频谱分析原理
        4.1.1 振动环境下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模型选择
        4.1.2 磁悬浮陀螺信号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4.1.3 磁悬浮陀螺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原理
    4.2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分解级数优化算法
        4.2.1 滤波优化度指标
        4.2.2 边际谱能量加权算法
        4.2.3 基于外部方位检核条件的约束算法
    4.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例分析
        4.3.1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验设计
        4.3.2 滤波优化结果与频谱分析
        4.3.3 滤波优效算法有效性验证
        4.3.4 两种滤波优效算法比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1 隧道贯通误差来源
        5.1.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2 联系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3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2 超长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5.2.1 对中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2 垂线偏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3 旁折光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3.1 模拟观测值的生成和检验
        5.3.2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模拟法
        5.3.3 贯通误差影响因子的模拟仿真分析
    5.4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模拟法贯通误差预计实例分析
        5.4.1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工程概况
        5.4.2 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4.3 垂线偏差影响值估算与进洞方案优化
        5.4.4 旁折光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平差模型
    6.1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经典模型
        6.1.1 陀螺坚强边平差模型
        6.1.2 等精度陀螺边平差模型
    6.2 陀螺观测值精度评定
        6.2.1 非等精度陀螺边基本概念
        6.2.2 磁悬浮陀螺个体观测值精度评定
    6.3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
        6.3.1 AIG平差函数模型
        6.3.2 AIG平差模型陀螺观测值自适应定权
        6.3.3 AIG平差随机模型
    6.4 AIG模型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6.4.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概况
        6.4.2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1:1 陆地模拟实验方案
        6.4.3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实验比对结果
        6.4.4 AIG模型与经典平差模型比对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情况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发明专利
    三.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四.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坡度、坡向算法研究
        1.2.2 坡度、坡向计算精度及其误差分布特征研究
        1.2.3 “理论值”获取方法研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数据基础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2.1.1 研究思路
        2.1.2 研究目标
        2.1.3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与数据基础
        2.1.1 高斯曲面
        2.1.2 实验样区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最大坡降线坡度坡向实测及其分析
    3.1 坡度、坡向测量
        3.1.1 实测依据及原理
        3.1.2 坡度、坡向测量过程
        3.1.3 坡度计算及精度分析
    3.2 实测坡度分析
        3.2.1 统计分析
        3.2.2 实测坡度互差分析
        3.2.3 微地形对实测坡度影响
    3.3 实测坡度、坡向与基于DEM提取的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3.3.1 DEM测量过程及质量控制
        3.3.2 坡度、坡向分析
    3.4 坡度、坡向实测方法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模型(OCSAM)构建与率定
    4.1 OCSAM依据及基本原理
    4.2 高斯曲面参数的确定及形态特征分析
    4.3 OCSAM模型构建及验证
        4.3.1 正交曲线函数的构建
        4.3.2 基于高斯合成曲面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交曲线测量方案设计及OCSAM质量评价
    5.1 正交曲线测量方案
        5.1.1 野外实测方案及实施
    5.2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5.2.1 数据质量分析
        5.2.2 正交曲线地形突变点检验及数据压缩方法
        5.2.3 正交曲线预处理
    5.3 OCSAM实测结果分析
        5.3.1 不同正交曲线实测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5.3.2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最大坡降线实测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5.3.3 正交曲线坡度、坡向与DEM差分算法坡度、坡向对比分析
        5.3.4 正交曲线实测坡度、坡向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OCSAM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6.1 DEM对坡度、坡向的影响分析
        6.1.1 DEM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6.1.2 DEM格网尺寸对DEM数据质量的影响
        6.1.3 DEM格网高程差异对坡度、坡向的影响
        6.1.4 DEM格网方向对坡度、坡向的影响
    6.2 基于等高线提取正交曲线坡度、坡向对DEM的质量评价
        6.2.1 正交曲线的提取及处理
        6.2.2 相同实测条件下的DEM数据质量评价
        6.2.3 分辨率相同条件下的DEM数据质量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A 实测坡度单位°
    附表B 1m DEM差分算法坡度,单位°
    附表C 1m DEM差分算法坡向与实测坡向,单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四台全站仪测量导线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用4台全站仪测量导线的优点
    1.1 大风速巷道的测量
    1.2 消除短边误差
    1.3 巷道平剖面图的测量
    1.4 测量精度级速度
2 4台全站仪测量导线法的步骤
3 主要技术要求及作业事项
    3.1 主要技术要求
    3.2 作业注意事项
4 结语

(8)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位姿测量技术现状
        1.3.1 位置测量技术现状
        1.3.2 姿态测量技术现状
        1.3.3 直接法姿态测量
        1.3.4 间接法姿态测量
        1.3.5 组合法姿态测量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位姿测量理论与方法
    2.1 各类坐标系的定义
        2.1.1 目标坐标系
        2.1.2 测量系统坐标系
        2.1.3 测量辅助坐标系
    2.2 静态位姿测量原理与方法
        2.2.1 轴对准与坐标系转换
        2.2.2 基于立方镜的位姿测量原理
        2.2.3 多传感器联合测量立方镜姿态
    2.3 动态位姿测量原理与方法
        2.3.1 惯性传感器位姿更新算法
        2.3.2 GNSS多天线位姿测量算法
        2.3.3 激光跟踪仪动态位姿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激光跟踪仪的高精度立方镜姿态测量
    3.1 基于跟踪仪的立方镜姿态测量原理
        3.1.1 经典方法的不足
        3.1.2 基于跟踪仪的立方镜姿态测量原理
    3.2 测量精度分析
        3.2.1 激光跟踪仪误差分析
        3.2.2 姿态测量精度分析
    3.3 测试结果
        3.3.1 单个立方镜垂直度验证
        3.3.2 双立方镜姿态测量验证
    3.4 其他要素对比
        3.4.1 测量速度比较
        3.4.2 测量环境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台激光跟踪仪组网理论与实现
    4.1 概述
    4.2 激光跟踪仪三维测边网
        4.2.1 激光跟踪仪三维测边网平差原理
        4.2.2 秩亏网的约束平差
        4.2.3 近似坐标的解算
        4.2.4 三维测边网案例解算
    4.3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激光跟踪仪边角网平差
        4.3.1 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
        4.3.2 方差分量估计的三维边角网平差方法
        4.3.3 实验与分析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激光跟踪仪控制网优化设计
        4.4.1 基于激光跟踪仪距离交会的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网优化设计原理
        4.4.4 优化设计算法
        4.4.5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跟踪仪时间同步技术与实现
    5.1 时间基准的选用
        5.1.1 世界时(UT)
        5.1.2 原子时(AT)
        5.1.3 协调世界时(UTC)
        5.1.4 GNSS时间系统
        5.1.5 计算机时间系统
        5.1.6 跟踪仪时间系统
    5.2 多台激光跟踪仪时间同步触发器的设计
        5.2.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触发器外观和接口设计
        5.2.3 系统软件设计
        5.2.4 恒温晶振驯服与本地守时
    5.3 时间同步方法
        5.3.1 计算机时间同步校准方法
        5.3.2 同步测量方法
    5.4 同步触发精度测试
        5.4.1 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5.4.2 触发信号的同步精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位姿测量的数据处理
    6.1 位姿测量与解算
        6.1.1 位姿解算模型
        6.1.2 基本思路与数据采集
    6.2 数据预处理
        6.2.1 粗差探测与剔除
        6.2.2 数据插值
    6.3 数据滤波
        6.3.1 静态模型数据验证
        6.3.2 目标的运动模型
        6.3.3 自适应滤波算法
        6.3.4 附加状态等式约束的卡尔曼滤波
        6.3.5 实验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位姿测量系统集成与应用
    7.1 位姿测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7.1.1 多台激光跟踪仪的联机控制
        7.1.2 位姿测量软件体系设计
    7.2 位姿测量系统应用
        7.2.1 武器系统平台动态姿态检校
        7.2.2 实时快速定向测量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超长引水隧洞贯通误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长隧洞贯通误差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洞外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分析
    2.1 概述
    2.2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分析
        2.2.1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2.2.2 GPS网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的预计
    2.3 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对竖向贯通精度的影响分析
        2.3.1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2.3.2 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对竖向贯通精度影响值的预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分析
    3.1 概述
    3.2 隧洞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方法设计
        3.2.1 交叉导线网
        3.2.2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
        3.2.3 交叉导线网及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试验数据分析
    3.3 顾及对中误差的洞内横向贯通误差仿真计算技术研究
        3.3.1 精度仿真计算时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重要性
        3.3.2 仿真计算时对中误差以及观测值误差的确定方法
        3.3.3 基于仿真计算技术进行洞内横向贯通误差预计的方法
        3.3.4 洞内平面控制网横向摆动误差来源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3.3.5 横向间距对交叉导线网横向摆动影响的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3.3.6 洞内外横向贯通误差总预计
    3.4 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平面控制网精度仿真计算程序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系测量与陀螺定向在控制横向贯通误差方面的作用
    4.1 概述
    4.2 联系测量影响因素及其测量试验结果分析
        4.2.1 垂线偏差对联系测量的定性影响分析
        4.2.2 进洞联系测量试验的实施
        4.2.3 进洞联系测量试验的结果分析
    4.3 陀螺定向在超长隧洞洞内横向贯通误差控制中的应用
        4.3.1 陀螺定向在长大隧洞中的应用方法
        4.3.2 加测陀螺边最佳位置的仿真计算
        4.3.3 陀螺定向在横向贯通误差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10)精密短边测边测角技术及其在FAST基准控制网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常见的精密测边、测角技术
        1.2.1 电子经纬仪
        1.2.2 全站仪
        1.2.3 激光跟踪仪
        1.2.4 激光测距仪
        1.2.5 iGPS
    1.3 FAST工程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精密短边测角技术研究
    2.1 外界因素对短边水平角观测精度的影响
        2.1.1 外界因素的基本特性分析
        2.1.2 测回数的分析
    2.2 短边水平角观测中仪器、照准标志的对中问题
        2.2.1 仪器对中误差
        2.2.2 照准标志对中误差
        2.2.3 常用的对中方法
    2.3 经纬仪望远镜调焦对观测的影响
        2.3.1 望远镜调焦误差的来源
        2.3.2 望远镜调焦误差模型
        2.3.3 消除望远镜调焦误差的方法
    2.4 经纬仪垂直轴倾斜改正与水平折光的影响
        2.4.1 经纬仪垂直轴倾斜改正的系统误差
        2.4.2 关于水平折光的影响
    2.5 仪器、照准觇板结构误差
        2.5.1 误差改正及减弱措施
        2.5.2 通透照准觇板和观测云台设计
        2.5.3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密短边测距技术研究
    3.1 测距系统误差改正
        3.1.1 大气折射率改正
        3.1.2 波道弯曲改正
        3.1.3 频率改正
        3.1.4 归算改正
    3.2 测距偶然误差分析
        3.2.1 测距偶然误差主要来源
        3.2.2 固定误差
        3.2.3 比例误差
    3.3 精密短边测距技术研究
        3.3.1 观测时段与数据差分
        3.3.2 仪器、棱镜结构误差
        3.3.3 量高误差
        3.3.4 FAST短边测量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密短边测边测角技术在FAST基准控制网中的应用
    4.1 FAST基准控制网概况
        4.1.1 点位设计
        4.1.2 精度指标
    4.2 FAST基准控制网测量方案设计
        4.2.1 GNSS测量
        4.2.2 天文测量
        4.2.3 高程测量
        4.2.4 平面控制网测量
        4.2.5 重力测量
    4.3 FAST基准网测量实施
        4.3.1 天文测量实施
        4.3.2 水准测量实施
        4.3.3 平面控制网测量实施
        4.3.4 气象元素测定
    4.4 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
        4.4.1 天文测量成果
        4.4.2 高程测量成果
        4.4.3 平面坐标测量成果
        4.4.4 总结
    4.5 FAST三维测边网的构建
        4.5.1 可行性分析
        4.5.2 测边解算模型
        4.5.3 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测站对中误差在水平角测量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顾及对中误差影响的洞内导线网精度仿真计算方法研究[J]. 杨雪峰,刘成龙,刘志,何金学.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10)
  • [2]罗盘皮尺法在林业调查样方测量中的误差来源与控制措施[J]. 余杰,孟晓荣,徐熊伟,陈洪卫.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7)
  • [3]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D]. 杨兴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文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马骥. 长安大学, 2019(07)
  • [6]基于正交曲线的坡度坡向模型构建与质量评价[D]. 龙永清. 西北大学, 2019(06)
  • [7]四台全站仪测量导线法[J]. 王彪. 陕西煤炭, 2019(02)
  • [8]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D]. 杨振.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
  • [9]超长引水隧洞贯通误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10]精密短边测边测角技术及其在FAST基准控制网中应用研究[D]. 王鸿飞.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测站对中误差对水平角测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