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终端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一、列尾装置使用问题的调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宁光远[1](2020)在《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新通道是路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欧班列开行的主要通路之一。点线能力是制约兰新线运输能力的主要问题,嘉峪关地区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量不相适应,铁路点线不协调,运输组织难度大,运输效率低,点线能力不协调影响其干线运输能力发挥,从而影响了兰新通道的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产业发展,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势在必行,对嘉峪关等制约干线运输能力的“点”进行改造升级,对于充分利用兰新线的运力资源、提升兰新通道整体的运输效率、保障路桥通道长久畅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充分调研以及利用灰色理论预测模型建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2025年以及远期2040年嘉峪关地区客货运输能力的需求和嘉峪关地区区段站嘉峪关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嘉峪关地区扩能改造的必要性,对比分析了嘉峪关站客运整体搬迁嘉峪关南站扩能具体方案。论述了铁路运输能力以及线路扩能的原则、既有线扩能方案、客货分离方案及措施,从经济发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嘉峪关地区扩能的背景,并预测该区域的日均办理辆数和客货运量,进而探讨该区域铁路扩能改造的重要性,提出具体扩能方案及措施。以嘉峪关地区范围内区段站嘉峪关站为背景站,提出了扩能改造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了嘉峪关站普速客运功能搬迁至嘉峪关南高铁站合场方案,根据并场后车站咽喉区布置情况,提出利用既有上行联络线,新建下行线的扩能方案,研究论证设客车联络线引入嘉峪关南站普速场方案和改建兰新上行线并设客车下行联络线引入嘉峪关南站普速场方案,论证了嘉峪关地区客站与技术作业站的分离可行性,实现了客车在嘉峪关站直通,避免了地区内客、货列车的交叉干扰。

周峰[2](2019)在《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包神铁路逐渐发展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炭运输通道的核心干线和集运枢纽,其运输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制约了其长远发展,实施重载运输及其运输组织方式优化是包神铁路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重载运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包神铁路开行重载运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从煤炭需求及其他资源的运输角度出发,对包神铁路当前货运现状、运输组织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从重载铁路所需的站场条件、设备条件、运输组织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其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发展重载运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站场(线)改造措施方案、提高列车运输效率和牵引质量、优化重载运输组织方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包神铁路重载运输能力的策略。围绕运营管理、装备技术、运输能力这三个角度,提出对既有设备进行扩能改造,进一步增加万吨列车编组能力;增加万吨列车开行数量和牵引质量,以降低车流密度,提升运输效率;通过寻找与之匹配的运输组织方案,不断提升包神铁路运输组织能力。研究的内容不仅能够优化包神铁路的运输组织结构,而且还能为其它重载铁路运输优化提供良好的借鉴。

贾祥[3](2019)在《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运营,使得既有线运能得到了释放,为我国铁路货运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当前货运市场下各运输方式之间的激烈竞争和货主对运输服务准时性、时效性的高要求,也给铁路货运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优化铁路货运组织模式,进行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显得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掌控货物全程运输状态,推算货物送达时间,保障运到时限,还可以优化设计运输服务网络,减少路网车流的总运输时间,提高服务质量。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明确了流线结合优化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然后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运组织理论,构建了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次梯度优化算法和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以小案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以沈阳铁路局的路网和数据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从货物送达时间和运输服务网络设计两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现有研究之后,决定从货物全程运输过程的角度来推算货物送达时间,并利用离散时空网络描述车流的时空二维属性,同时优化设计运输服务网络以适应车流波动,保障运到时限。(2)对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理论进行研究,理清了货运计划体系,将货物送达过程分为始发、终到货运站作业过程、技术站中转作业过程和区段旅行过程,分析各过程的货物作业时间,改进现阶段下组织型运输模式,与规划型组织模式结合使用。(3)构建了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以路网车流总运输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依托离散时空网络进行建模,并对时空网络改良优化,简化了模型复杂度。之后设计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模型上下界,以小案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4)以沈阳铁路局路网和数据进行实例分析,收集数据、设定参数,然后构建了改良离散时空网络,求解得到了货物车次接续计划和运输服务网络设计方案,对结果的可行性和优化效果进行分析,表明了论文的实用价值。

王道孝[4](2019)在《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在列车运行速度的逐年提高、列车载重量不断增加、营业里程的不断发展及大量新技术(重载技术发展)、新装备(CTC设备、区间逻辑检查等设备)的全面投入使用,车务作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应急处置流程越来越多,而应急处置的时间要求却是越来越短,对铁路安全、正点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铁路的车务行车部门安全风险预测、应急处置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铁路系统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及具体落实的方法,是为了更好寻找到车务段安全生产的有效落实途径,根据探索出来的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应的管理落实方案,将车务段中有限的人力资源、资金流向、信息以及技术设备等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进行使用,从而达到提前预防和在运输生产环节中减少运输中事故的发生,确保和实现运输安全生产任务的基础任务及目标[1]。本文通过对车务段行车中的接发列车、调车、施工、自管设备、规章管理、中间站管理等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得出适合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安全责任体系、站段管理体系、专业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安全风险预警和运行控制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安全检查监督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等体系建设作为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分析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能够通过理论指导现场作业,持续推进车务段行、客、货装全面建设,不断夯实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实现车务系统管理科学规范、行车工作安全可控、运输畅通高效。也能为今后的车务段这一级安全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参考,同时对铁路车务系统内客运、货运、行车及结合部的安全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刘夏威[5](2018)在《新丰镇下行到解系统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路网型编组站是铁路运输生产作业的重要单位,基于国家铁路货运量回暖且持续增长的趋势,对路网型编组站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到解系统作为编组站的第一个子系统,承担着接车作业与改编列车解体作业。到解系统能力的优劣影响着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作,所以对编组站到解系统能力的校核和适应性分析,是现阶段铁路编组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丰镇编组站的下行到解系统作为研究目标,首先研究新丰镇编组站的运营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列车到达偏离系数和能力计算公式,对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中的各能力进行计算并进行能力校核。最后利用能力负荷度的方法对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进行适应性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得到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能力趋于饱和,在货运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在未来难以满足运输需求。

戴志强[6](2017)在《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乘客和货物安全运送到目的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任务,该特点也决定了铁路运输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但随着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产生的安全与生产、效率、效益间的矛盾完全暴露出来,虽然铁路上下采取了很多方法,但仍然没有充分解决铁路安全生产的问题。除了员工素质、设备设施条件限制之外,安全管理质量不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铁路安全管理上的疏漏是导致铁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铁路客车车辆段为研究对象,从近几年全路车辆系统行车事故中常见的大部件断裂、配件脱落、燃轴切轴、制动故障、车钩分离等故障入手,使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查找车辆段检修作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并制定了改进措施,以达到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的目的。

谢亮[7](2017)在《朔黄铁路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设计》文中认为朔黄铁路是我国重要的货运重载电气化铁路,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直流电力机车在朔黄铁路均被广泛使用。作为提高电力机车运用效率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自动过分相技术在朔黄铁路也被充分重视。在目前朔黄铁路机车过分相情况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机车自身车载信息并采用相应的智能算法来优化对自动过分相系统的控制,是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神华八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上过分相装置设计原理,并结合朔黄线线路特点和交流电力机车过分相技术的应用需求,形成了一套优化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思路,并通过试验对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验证。该套装置改变了传统理念,从传统的断点方式变成了连续方式,改变了既有自动过分相控制模式,不需要在线路上埋设相应的传感装置,提高了可靠性,简化了设备及维护。同时,结合在朔黄铁路自动过分相的工程应用经验,解决了分相逻辑算法优化、误差消除以及分相状态显示等问题,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分相动作的有效性和平稳性。装置经过运用考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周欣[8](2017)在《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运送旅客和货物的高速运转的复杂动态系统,其运输安全既是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更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需求。通过可靠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预防、减少甚至消除运输安全风险,是实现铁路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安全工作实际,积极研究加强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促进安全管理,朝向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向发展,坚持好的做法,在符合铁路安全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既有的安全管理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规范。为了使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细化到各个层面、各个不同岗位,从环境影响、设备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逐一排查,一处不漏,形成闭环,从而确定安全风险,并制定有效控制措施。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完善,实施系统管理、过程控制,最终实现客车安全、高铁安全等高风险环节以及关键岗位的全面完善、全面覆盖。坚持常抓不懈,落实常态管理,不断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努力落实管理达标、质量达标、作业达标,将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核心明确为“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将铁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措施明确为安全风险管理。

张尧[9](2015)在《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改革,安全管理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反馈控制模式转变成为事故预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它的核心就是要提前预防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何将铁路运输安全的管理从问题出发型变为问题预防型,保障铁路安全运输工作,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铁路运输的卡控环节入手,将微机监测、计算机卡控、台账记录与占线板功能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集信息采集、传输、预警、处理为一体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输管理工作的预警系统。首先,结合国内外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现状,对安全预警理论进行了分析。其次,了解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结合昆明铁路局沾益站的情况,研究如何将人工卡控转变为计算机卡控,并与铁路微机监测系统进行连接,接收站场信息,实现系统股道信息的自动转变,同时为了提高一线铁路工人的工作效率,对于目前手工记录的台账进行计算机自动存储,并应工人要求开发出占线板功能模块。最后通过对预警系统的需求、接发车业务流程和数据传输流程的分析及系统总体结构和数据库等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采用VC++作为开发工具,开发和实现了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基于上述设计与开发工作,本文对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的预警功能和通讯功能进行了测试。经过测试,本预警系统可以为车站工作人员提供区间临时限速、区间供电、脱轨器等预警信息,提高作业效率,保障铁路安全运输工作,试验行结果表明该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林维[10](2015)在《普速铁路调度集中区段行车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度集中一经诞生,使铁路行车岗位大幅减员提效成为可能,并能明显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性及其效率,因此也成为铁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们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诸多普速线路上推广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并根据调度集中系统的功能对普速铁路在行车岗位设置及行车组织方面的变革进行了探索,实现了少量车站行车岗位的减员,同时对普速铁路调度集中区段既有的行车组织模式进行了改变。本文以南昌铁路局为例,对调度集中系统在普速铁路的应用进行了调研,从调度集中系统作用的发挥、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系统安全保障功能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调度集中系统在普速铁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全面研究了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各项功能的应用,提出了普速铁路调度集中区段配套设备支持方案、行车岗位优化方案、接发列车作业优化方案、合理利用安全保障功能的建议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普速铁路调度集中的作用的建议。

二、列尾装置使用问题的调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尾装置使用问题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铁路扩能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改造背景
    2.1 嘉峪关市城市整体概况
    2.2 经济发展状况
        2.2.1 经济发展状况
        2.2.2 工农业经济
    2.3 旅游业发展
    2.4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概况
3 嘉峪关地区办理辆数及客运量预测
    3.1 交通发展现状
        3.1.1 铁路
        3.1.2 公路
        3.1.3 航空
        3.1.4 管道
    3.2 办理辆数及客货运量预测及分析
        3.2.1 办理辆数及客货运量预测的方法
        3.2.2 灰色理论及预测模型
    3.3 基于灰色理论在嘉峪关站日均办理辆数预测中的应用
    3.4 基于灰色理论在嘉峪关地区客运量预测中的应用
    3.5 基于灰色理论在嘉峪关地区货运量预测中的应用
    3.6 结论
4 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研究
    4.1 嘉峪关地区铁路现状
    4.2 嘉峪关站区运输组织的主要问题
    4.3 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4.4 扩能措施
        4.4.1 方案研究
        4.4.2 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4.4.3 客整所方案研究
        4.4.4 线路方案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2)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2.1 国内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2.2 国外重载铁路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2 包神铁路概况及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2.1 包神铁路设备设施状况
        2.1.1 线路概况
        2.1.2 车站与站场概况
        2.1.3 线路设备
        2.1.4 供电设备
        2.1.5 机车交路
    2.2 包神铁路经济运量分析及预测
        2.2.1 历年货运量变化
        2.2.2 未来运量滚动计划
        2.2.3 周边煤炭产量及研究年度煤炭预测产量
    2.3 包神铁路运输组织现状
        2.3.1 行车组织现状
        2.3.2 列车工作方案
        2.3.3 机车运用
    2.4 包神铁路运输组织特点
    2.5 包神铁路发展重载运输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分析
    3.1 重载铁路概述
    3.2 重载铁路关键因素分析
        3.2.1 铁路线路
        3.2.2 站场条件分析
        3.2.3 机车
        3.2.4 车辆
        3.2.5 桥隧结构
        3.2.6 供电系统
    3.3 运输组织分析
        3.3.1 运输组织
        3.3.2 装卸车能力
        3.3.3 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3.3.4 单元重载列车运输能力及有利性分析
    3.4 重载线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4.1 基础设施条件
        3.4.2 天窗时间设置
        3.4.3 列车运行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包神铁路发展重载运输的策略研究
    4.1 包神铁路及其周边路网运输组织能力调研分析
        4.1.1 包神铁路周边路网结构情况分析
        4.1.2 包神线路区间能力利用状况分析
    4.2 重载运输组织优化方案
        4.2.1 改造既有设备、增加万吨编组能力
        4.2.2 增加万吨编组车站和万吨开行密度
        4.2.3 延长既有车站到发线、增加万吨车站数量
        4.2.4 改善重载列车车流不平衡
    4.3 提高列车运输效率和牵引质量
        4.3.1 提高列车运输效率
        4.3.2 增加列车牵引重量
    4.4 包神铁路能力合理利用方案编制
        4.4.1 模糊运能的模型表述
        4.4.2 能力合理利用的表述
        4.4.3 包神铁路重载列车方案生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理论研究
    2.1 铁路货物运到期限与运到时限
    2.2 铁路货物运输相关计划
        2.2.1 货物运输计划
        2.2.2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2.2.3 货物列车运行图
        2.2.4 货物运输方案
    2.3 铁路货物送达过程
        2.3.1 始发、终到作业过程
        2.3.2 技术站中转作业过程
        2.3.3 区段旅行过程
    2.4 我国铁路货运组织存在的问题
    2.5 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模型
    3.1 问题的描述
    3.2 问题的假设
    3.3 基本离散时空网络
    3.4 构建流线结合优化模型
        3.4.1 设计决策变量
        3.4.2 定义参数、变量
        3.4.3 约束条件
        3.4.4 目标函数
        3.4.5 模型表述
        3.4.6 模型复杂度分析
    3.5 离散时空网络改良
    3.6 构建离散时空网络的步骤及算法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模型求解
    4.1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
        4.1.1 拉格朗日松弛理论
        4.1.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基本原理
    4.2 松弛模型
    4.3 设计算法
        4.3.1 次梯度优化算法求解下界
        4.3.2 启发式算法求解上界
    4.4 算法有效性验证
        4.4.1 构建小案例
        4.4.2 调用CPLEX求最优解
        4.4.3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求解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及评价
    5.1 构建路网
    5.2 构建改良离散时空网络
    5.3 实例求解结果
    5.4 实例结果分析
        5.4.1 可行性分析
        5.4.2 优化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列车时刻表及编组内容
附录B 路网运输需求
附录C 货物车次接续计划表
附录D CPLEX部分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2 安全风险管理
    2.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2.2 安全风险的特征
    2.3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2.4 常见风险评估技术
    2.5 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适用性
3 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3.1 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1.1 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1.2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3.2.1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3.2.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因素调研分析
    3.3 车务段风险源对应典型事故案列分析
    3.4 铁路行车部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4.1 风险识别方法
        3.4.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标准
        3.4.3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3.5 确定铁路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3.6 风险评估分析
        3.6.1 评估过程与风险记录
        3.6.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结论
    3.7 车务段行车风险源对应安全卡控措施
4 车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改进
    4.1 建立建全安全标准化体系,杜绝现场安全隐患
    4.2 结合现场实际,动态详细制定《安全风险控制表》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可创新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新丰镇下行到解系统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1.2.2 国外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编组站能力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
    2.1 编组站作业系统分析
    2.2 编组站能力及影响因素概述
        2.2.1 编组站能力概述
        2.2.2 编组站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均衡性对编组站能力影响
        2.3.1 不均衡运输的产生
        2.3.2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的影响
        2.3.3 列车不均衡到达分析
        2.3.4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的影响分析
    2.4 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4.1 宏观影响因素
        2.4.2 微观因素优化研究
    2.5 编组站到解系统能力计算方法
        2.5.1 到达场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5.2 驼峰解体能力计算
        2.5.3 高峰小时驼峰能力计算
    2.6 本章小结
3 新丰镇编组站能力状况分析
    3.1 新丰镇编组站概况
    3.2 新丰镇编组站原设计能力
    3.3 新丰镇编组站查定能力(不含零口)
    3.4 新丰镇编组站运营现状分析
    3.5 新丰镇编组站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下行系统东西咽喉能力紧张
        3.5.2 驼峰设备存在缺陷,影响驼峰效率
    3.6 新丰镇编组站作业量预测
    3.7 本章小结
4 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能力计算及分析
    4.1 新丰镇车站车流统计分析
        4.1.1 新丰镇车站衔接方向车流统计
        4.1.2 新丰镇车站年作业高峰期
        4.1.3 新丰镇车站日均车流分析
    4.2 新丰镇车站下行到达场能力分析
        4.2.1 各方向技术作业时间
        4.2.2 新丰镇车站下行到达场通过能力计算与校核
    4.3 新丰镇车站下行驼峰能力分析
        4.3.1 各货物列车技术作业程序与时间标准
        4.3.2 解体作业各技术作业固定时间
        4.3.3 新丰镇车站下行驼峰解体能力计算与校核
    4.4 新丰镇编组站下行到解系统适应性分析
        4.4.1 高峰阶段到解系统适应性分析
        4.4.2 新丰镇车站到解系统负荷度分析
    4.5 加强车站能力措施分析
        4.5.1 到达场能力紧张
        4.5.2 解体机车能力紧张
        4.5.3 编组能力紧张
    4.6 本章小结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总结
    5.2 论文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铁路车辆系统安全管理特点
    2.1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点
    2.2 铁路车辆结构特点
    2.3 铁路车辆部门的检修作业管理模式
    2.4 福州车辆段管理现状
第三章 车辆系统常见事故分析
    3.1 车辆事故原因
    3.2 车辆常见事故分析
        3.2.1 铁路车辆事故相关规定
        3.2.2 铁路车辆易发事故点评
第四章 事故树分析
    4.1 绘制事故树
    4.2 事故树计算
        4.2.1 车辆燃轴切轴
        4.2.2 车辆大部件断裂
        4.2.3 车辆配件脱落
        4.2.4 车辆制动故障
        4.2.5 车辆车钩分离
    4.3 顶上事件的最小割集
    4.4 结构重要度分析
        4.4.1 包含较少基本事件的割集
        4.4.2 高频率基本事件
        4.4.3 其他割集分析
    4.5 车辆段检修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第五章 提升检修作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5.1 改善检修作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措施
        5.1.1 提高职工管理水平
        5.1.2 推进标准化作业落实
        5.1.3 结合部作业管理
    5.2 防止车辆事故的措施
        5.2.1 防止车辆燃轴切轴的措施
        5.2.2 防止车辆大部件断裂措施
        5.2.3 防止车辆配件脱落措施
        5.2.4 防止车辆制动故障措施
        5.2.5 防止车辆车钩分离措施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朔黄铁路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自动过分相技术现状研究
    1.2 朔黄铁路自动过分相技术的前期研究
        1.2.1 GPS+射频卡自动过分相装置
        1.2.2 无线重联编组列车自动过分相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机车自动分相装置整体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课题研究的技术需求
        2.2.1 朔黄铁路电力机车应用情况
        2.2.2 朔黄铁路新型自动过分相装置的应用需求
        2.2.3 朔黄铁路新型自动过分相装置的技术要求
    2.3 过分相装置的控制策略需求
    2.4 规范性引用文件
    2.5 自动过分相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的整体思路
        3.1.1 要求参数
        3.1.2 主要硬件组成
    3.2 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设计
        3.2.1 MCU和逻辑器件设计
        3.2.2 电源设计
        3.2.3 CAN通信设计
        3.2.4 RS485电路设计
        3.2.5 模拟输入电路设计
        3.2.6 数字输入电路设计
        3.2.7 数字输出电路设计
        3.2.8 机车光电速度传动器选型设计
        3.2.9 其他附件及电缆连接关系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构成
    4.2 基于RS485数据传输软件设计
    4.3 过分相机车逻辑控制程序设计
        4.3.1 主逻辑程序
        4.3.2 自检程序
        4.3.3 控制程序设计
    4.4 数据计算及显示软件设计
        4.4.1 优化补偿算法
    4.5 自动分相状态信息的显示
第五章调试及试验
    5.1 调试及静态试验
    5.2 线路分相动作试验
    5.3 过分相平稳性试验
    5.4 试验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8)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轨道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基础
    2.1 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实现途径
    2.2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简析
        2.2.1“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内容
        2.2.2“115”安全管理机制的特点
        2.2.3“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
    2.3 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对“115”安全管理机制的分析
        2.3.1 风险研判
        2.3.2 风险评估
        2.3.3 风险分担
        2.3.4 风险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效果
    3.1 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3.2 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3.2.1 源头防范
        3.2.2 过程控制
        3.2.3 应急处置
        3.2.4 闭环管理
        3.2.5 安全文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4.1 运输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4.1.1 安全管理规范化效果更加明显
        4.1.2 现场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
        4.1.3 检查整治常态化程度更加深入
        4.1.4 重要安全风险管控更加有力
        4.1.5 安全综合保障更加坚实
    4.2 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劳动安全不稳定
        4.2.2 作业事故多发
        4.2.3 设备质量管理存在差距
        4.2.4 施工安全问题突出
        4.2.5 路外安全与综合治理亟待加强
        4.2.6 安全基础依然薄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5.1 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强化安全管理基础
        5.1.1 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
        5.1.2 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5.1.3 强化安全风险过程管理
        5.1.4 加强专业安全管理
        5.1.5 加强行车设备设施管理
    5.2 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强化安全过程控制
        5.2.1 健全站段三级管理
        5.2.2 规范岗位作业行为
        5.2.3 强化职工教育培训
        5.2.4 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5.2.5 强化安全应急管理
    5.3 推进检查整治常态化,促进现实安全平稳
        5.3.1 完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5.3.2 狠抓突出安全风险控制
        5.3.3 增强安全问题闭环整改效果
    5.4 防控外部环境安全风险
        5.4.1 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异常天气
        5.4.2 强化反恐防暴工作
        5.4.3 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5.4.4 净化运输安全环境
    5.5 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设备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1.1 车站主要人员岗位职责
        2.1.2 沾益站介绍
        2.1.3 系统开发环境及方法
        2.1.4 系统结构设计
    2.2 项目硬件结构
        2.2.1 串口转以太网工具
        2.2.2 系统硬件平台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 系统软件流程
        3.2.1 接车作业流程
        3.2.2 发车作业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功能模块设计
    4.1 车站行车预警模块设计
        4.1.1 车站行车预警需求分析
        4.1.2 车站行车预警模块设计
    4.2 占线板模块设计
        4.2.1 占线板需求分析
        4.2.2 占线板模块设计
    4.3 系统监控模块功能设计
        4.3.1 阶段计划模块设计
        4.3.2 值班员操作终端操作记录模块设计
        4.3.3 值班员台账模块设计
    4.4 系统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4.4.1 数据传输设计
        4.4.2 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4.5 微机监测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4.5.1 微机监测系统网分析
        4.5.2 RS-232通讯协议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系统界面
        5.1.1 主界面
        5.1.2 功能按钮
        5.1.3 表示图例
        5.1.4 显示说明
    5.2 使用情况说明
        5.2.1 信息设置
        5.2.2 使用详细说明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普速铁路调度集中区段行车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调度集中系统
    2.1 调度集中系统简介
        2.1.1 传统调度集中系统
        2.1.2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
        2.1.3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体系结构
        2.1.4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控制模式
    2.2 普速铁路CTC条件下的行车组织
        2.2.1 CTC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
        2.2.2 岗位设置原则
        2.2.3 行车组织
3 南昌局普速铁路CTC系统应用的现状综合分析
    3.1 CTC系统应用现状
        3.1.1 CTC系统应用范围
        3.1.2 行车岗位设置
        3.1.3 行车人员岗位职责
        3.1.4 行车闭塞法
    3.2 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4 普速铁路CTC系统应用行车组织优化研究
    4.1 CTC区段的其他设备条件
    4.2 车站控制模式及行车岗位设置
        4.2.1 车站控制模式及操作方式的确定
        4.2.2 行车岗位的确定
        4.2.3 CTC控制模式及操作方式的转换
    4.3 接发列车
        4.3.1 接发列车作业标准
        4.3.2 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作业
    4.4 调车工作
    4.5 行车设备施工检修及CTC系统故障处理
        4.5.1 行车设备施工和检修
        4.5.2 CTC系统故障处理
    4.6 CTC系统安全保障功能的应用
        4.6.1 列车属性、设备状态设置
        4.6.2 车站操作方式下进路办理的方式
        4.6.3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
    4.7 充分发挥普速铁路CTC的作用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四、列尾装置使用问题的调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峪关地区铁路扩能改造研究[D]. 宁光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包神铁路重载运输组织关键技术研究[D]. 周峰.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3]基于运到时限的铁路流线结合优化研究[D]. 贾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王道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5]新丰镇下行到解系统能力分析[D]. 刘夏威.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6]车辆故障检修与安全管理研究[D]. 戴志强. 华东交通大学, 2017(11)
  • [7]朔黄铁路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设计[D]. 谢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8]南昌铁路局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周欣.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9]车站行车作业预警监控系统研究[D]. 张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10]普速铁路调度集中区段行车组织优化研究[D]. 林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6)

标签:;  ;  ;  ;  ;  

终端设备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