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 mRNA和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EA mRNA和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CEA mRNA、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尤小兰[1](2016)在《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选取5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将高分化细胞株AGS的表达量设定为1.0,RT-PCR法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CK20表达情况,挑选出适合建立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的胃癌细胞株。2.应用10倍稀释法和毛细管法分别将105、104、103、102、101、1个SGC-7901细胞株置入健康人108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建成含不同SGC-7901细胞数的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3.分别采集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各两管,每管5ml。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两管外周血中及体外胃癌微转移模型中CK20mRNA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检测胃癌微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CK20mRNA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在各胃癌细胞株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4,P=0.181),而在PBMN中未能检测到CK20mRNA有效表达。在各胃癌细胞株中,SGC-7901表达相对偏低,故体外模型验证中选择SGC-7901细胞。2.对SGC-7901体外微转移模型检测显示,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微转移敏感性为10-7。3.健康志愿者第一管血标本中,CK20荧光定量PCR检测9例为阳性,31例阴性,假阳性率为22.5%,而第二管血标本中,1例阳性,39例阴性,假阳性率2.5%。结论:1.CK20在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而在PBMN中不表达。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敏感性为10-7,特异性为97.5%,是检测胃癌微转移较好的检测方法。第二部分 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表达情况。2.对比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差异。3.对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进行ROC检验,获得CK20免疫组化积分的cut-off值。4.根据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及cut-off值将患者分为CK2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以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与患者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不同程度阳性表达。2.胃癌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与胃粘膜组织中CK20免疫组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3.至本研究结束,所有患者随访3年,胃癌组织中CK20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两组OS及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20在胃癌组织、胃粘膜组织均普遍阳性表达。2.CK20在胃癌组织及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3.胃癌组织中CK20表达水平对患者OS及DFS无影响。4.CK20可以作为检测胃癌外周血、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标记物。第三部分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及意义目的:探索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1.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了85例胃癌患者、40例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情况。2.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检测结果之间差异。3.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对胃癌术后无复发生存及3年总生存的影响。结果:1.手术前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35例(41.2%)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22.876,P=-1.72×10-6)。2.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无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3.手术后第一天,对照组40例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结果仍均为阴性;8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49例(57.6%)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x2=37.926,P=7.34×10-10)。胃癌患者手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脉管内有无癌栓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1)。4.手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2,P=0.032)。5.术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与患者术后OS、DFS相关(P<0.05),阳性表达者的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显着缩短。结论1.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有较高的特异性。2.较多患者术前外周血存在微转移。3.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微转移与肿瘤体积大、分化差、Borrmann分型Ⅲ-Ⅳ型、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N2-N3、术前外周血中CEA、CA724、CA199升高、肿瘤组织脉管内癌栓等因素相关。4.手术操作是促进胃癌微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5.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K20表达可以评估患者预后。第四部分 CK20蛋白及基因在胃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分析胃周淋巴结微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微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对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进行HE常规检查、CK20免疫组化及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2.应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各种检测方式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3.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与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4.建立COX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HE染色转移阳性淋巴结行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均为阳性。2.HE染色阴性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有28枚/16例阳性;CK20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阳性,并且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同时均为阳性。在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荧光定量PCR法灵敏度更高,与HE染色法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定量PCR发现有137枚/34例胃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现象,导致2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发生相应改变,使得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更趋准确。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HE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外周血CEA、CA724、CA199值、外周血微转移情况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脉管内有无癌栓等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P<0.01)。5.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患者3年总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6.COX模型统计分析显示肿瘤分化、Bormann分型、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荧光定量PCR检测CK20mRNA表达,是发现胃癌胃周淋巴结微转移的灵敏检测方法。2.通过胃周淋巴微转移检测可以整体提高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术后病理分期。3.胃周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微转移阳性的患者具有比较高的转移复发机率和死亡率。4.胃周淋巴结微转移是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是评估胃癌预后比较独立的检测指标。

王波[2](2014)在《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n mRNA、CK19 mRNA的表达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生存素(Survivin)mRNA是一种新型凋亡抑制因子,具有抑制凋亡和调节细胞分裂的双重功能,其过度表达可引起增殖和凋亡的失衡。该基因的表达具有高度特异性,在正常的成年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是上皮细胞骨架的组成部分,分布在上皮细胞的中间纤维丝中,具有严格的组织分布,特异的表达于上皮组织及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鉴于两者在瘤组织和非瘤组织中表达的显着差异性,我们对50例胃癌(gastric cancer)患者外周血细胞生存素(Survivn)mRNA及角蛋白19(CK19)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探讨它们在胃癌早期发现及微转移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集50例胃癌患者、2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35例健康人外周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urvivn mRNA、CK19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检测结果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1)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及胃良性病变患者中的含量(P<0.05);(2)联合检测SurvivnmRNA、CK19mRNA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这两项指标的敏感性高(P<O.05)。(3)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1.扩增CK19mRNA、Survivn mRNA的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2.早期胃癌也可有血液微转移。3.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的含量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4.检测外周血中Survivn mRNA、CK19mRNA,尤其是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欧阳亮,李洪君,唐小龙,张强,孟庆辉[3](2014)在《CEA mRNA在大肠癌患者微转移早期预测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行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根治性切除肿瘤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对于延长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已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以探索手术操作和微转移的关系,以及引流静脉血中微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液中的CEA mRNA水平。结果:(1)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26.7%(16/60),引流静脉血阳性率48.3%(29/60),引流静脉血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P<0.05)。(2)大肠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在肿瘤大于5厘米者、Dukes C期、中低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者、浸及浆膜者比外周静脉血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手术前后引流静脉血CEAm RNA阳性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无显着差异。结论:大肠癌引流静脉血微转移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的早期阶段,引流静脉血CEA mRNA的表达能更早期反映出大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发生,引流静脉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是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手术对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有促进作用。

龚学军[4](2010)在《CEA及CK20的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结直肠癌患者实行了根治性手术后,仍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复发,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45%-55%之间。细胞角蛋白20 (cytokertin20,CK20)是分布于外胚层起源细胞中的中间纤维丝,为细胞骨架的组成部分之一。CK20具有更为严格的上皮组织特异性。正常组织中,CK20见于肠粘膜细胞,胃粘膜及幽门腺体细胞,十二指肠粘膜细胞,泌尿系伞状细胞,表皮M erkel细胞,而其它组织均为阴性。CK20在细胞发生化生、恶变、肿瘤转移、体外培养等异常时,这种表达持续存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和国际公认的肿瘤标记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0,000的胚胎性癌蛋自,广泛地存在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织中,在90%的胃肠道癌,60%的胰腺癌、50%的乳腺癌,70%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目的对CEA和CK20在结直肠癌不同组织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初步研究,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EA和CK20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EA和CK20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膜。除正常对照组为阴性外其余各组CEA蛋白均呈不同程度的表达。CEA在癌组织中的总阳性表达率为92.86%;癌旁组织组CEA的表达高于肠系膜淋巴结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在内各组CK20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癌组织组CK20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组,癌旁组织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正常对照组的表达高于肠系膜淋巴结组。结论1、CEA在各种不同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正常结肠粘膜无表达。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Dukes分期有关。2、CK20在正常结肠粘膜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背景结直肠癌出现转移和复发与肿瘤的隐性微转移(occult micrometastases)及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密切相关,目前常用检测CTCS的技术有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由于这些方法或较费时、或程序复杂、或检查结果假阳性率高,难以推广应用于临床。已经出现一些新的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等。但以上的方法实验成本较高,目前还难以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免疫传感器分析法由于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结构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免疫传感器是基于检测抗原-抗体结合的一种高选择性生物传感器。本实验首次采用免疫传感器分析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CK20的表达。目的初步探讨准确性、特异性高且简便实用的CEA、CK20检测方法以期改善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传感器分析法序列性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组织及外周血中CEA及CK20的表达,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免疫传感器及ELISA等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EA、CK20及不同组织CEAmRNA、CK20mRNA进行检测发现:采用灵敏度较高的realtime-PCR有利于提高基因检测阳性率,尤其是外周血CEAmRNA的阳性率从57.14%提高到89.28%;Dukes A, B期的15例患者中,通过CK20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3例患者(74个淋巴结)有微转移,进一步检测CK20mRNA的拷贝表达发现有9例患者(155个淋巴结)有微转移;CEA和CK20免疫传感器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ELISA法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尽管灵敏度和准确性不及realtime-PCR,但特异性要强于realtime-PCR,且其阳性率还高于ELISA法,CEA和CK20免疫传感器能用于血清CEA的定量检测。结论一、改进检测方法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EA、CK20的阳性率,能为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二、realtime-PCR检测肠系膜淋巴结CK20mRNA的表达对确定结直肠癌患者的分期有重要的价值,对预后的评估也有一定意义。三、首次成功建立CEA、CK20的多巴胺化学氧化原位包埋法免疫传感器,并应用于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EA、CK20。背景决定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指标是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但是,在部分实施了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经病理学常规检查未发现淋巴结转移者仍会发生转移和复发,有研究认为该现象与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有关。1992年UICC将隐匿性转移(occult metastasis)或微转移(micrometastasis, MM)限定为单个转移肿瘤细胞或转移肿瘤细胞团直径<2 mm。多数文献报告将常规组织学检查未发现转移灶而经免疫组化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发现的淋巴结转移灶定义为淋巴结微转移。因此,淋巴结微转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的前面两部分实验已经证明采用免疫组化、ELISA、免疫传感器、realtime-PCR等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肠系膜淋巴结中CEA、CK20及CEAmRNA、CK20mRNA,结果发现循环血液微转移灶及淋巴结微转移灶。目的探讨CEA、CK20以及CEAmRNA和CK20mRNA与微转移的关系,了解其能否成为结直肠癌分期及预后评估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临床随访及临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指标有:外周血CK20阳性率、淋巴结CK20mRNA阳性率、淋巴结CEAmRNA阳性率、术前合并梗阻或穿孔、糖尿病、肿瘤浸润深度、下切缘与肿瘤距离、送检淋巴结数目、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有无化疗(p<0.05)。其中淋巴结CK20mRNA阳性率、淋巴结CEAmRNA阳性率、术前合并梗阻或穿孔、肿瘤浸润深度、下切缘与肿瘤距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外周血CK20阳性率、术后有无化疗、糖尿病、送检淋巴结数目则未能进入Cox多因素模型。结论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的CK20mRNA表达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何群[5](2010)在《胃癌患者CEA和CK20检测的意义及免疫传感器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死亡率居首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患者即使给予了标准D2根治手术,仍死于复发和远处转移,传统的临床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但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分期很早的患者仍然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肿瘤微转移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从局部扩展到了全身,胃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的观念已被广为认同,治疗不仅仅局限在局部手术治疗,应该是建立在手术去除病变基础上的全身综合治疗,要强调全面认识病变,重视有无微转移的存在,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监测和综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胃癌的治疗取得阶段性的进步。因此,确定胃癌有无转移倾向,早期诊断胃癌的微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指导综合治疗至关重要。目的研究不同方法、不同位点CEA及CK20检测对于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CE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中CEA及CK20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2)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细胞、淋巴结及外周血中CEAmRNA及CK20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CEA及CK20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3)建立CEA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验证其效能,并用于胃癌患者外周血的检测,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CEA在慢性胃炎对照组中无表达,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76%和44.90%,两者与慢性胃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增高(P<0.05),胃癌组与癌旁组比较表达增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0在胃癌组、癌旁组及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5%、38.78%及20.00%,胃癌组表达较其他两组高(P<0.05),癌旁组与对照组表达无差异。CE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UICC分期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P<0.05)。CK20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UICC分期、及肿瘤侵犯深度有关(P<0.05)。(2)腹腔游离细胞CEAmRNA阳性率42.85%,CK20mRNA阳性率38.78%,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两者表达增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EAmRNA及CK20mRNA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CEAmRNA和CK20mRNA表达都与患者预后有关,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0.01)。(3)Ⅰ期和Ⅱ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CEAmRNA和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9%和31.77%,CEA及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8%和23.10%,两者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阳性表达病例预后差。(4)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胃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1%及57.14%,对照组均无阳性表达,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从阳性表达率分析,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与癌组织中CEA及CK20的表达有着完全相同的意义,从基因表达量分析,CK20mRNA在分化程度低的肿瘤表达量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CEA及CK20在对照组均阴性,胃癌患者CK20阳性率20.41%,阳性组平均值为2.67±1.21ng/ml; CEA阳性率51.02%,阳性组平均值为14.46±7.29ng/ml,阴性组平均值为1.02±0.79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EA阳性表达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CK20阳性表达率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血CK20mRNA水平,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CEAmRNA与CEA比较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6)外周血CEAmRNA、CK20mRNA、CEA及CK20的表达都与患者预后有关,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着缩短(P<0.01)。(7)所建立的CEA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响应性、重现性及再生性,血清标本检测结果与ELISA法比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9),两者检测CEA的敏感度无差别。(8)CEA免疫传感器进行胃癌术后监测显示,术后CEA持续阳性及阴性转阳性者与持续阴性及阳性转阴性者比较预后差(P<0.01),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比较CEA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E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及侵犯深度有关;CK2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强,阳性表达与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CEA、CK20可作为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使用。(2)腹腔游离细胞、淋巴结及外周血CEAmRNA及CK20mRNA检测可早期诊断微转移、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外周血CEA检测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3)腹腔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外周血微转移与组织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4)成功构建了CEA免疫传感器,能够用于胃癌术后监测。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EA表达有助于评估疗效、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吴方,魏旭倩,孙璟,楼谷音,王学锋,焦洁茹[6](2009)在《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与是否存在转移密切相关,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对肿瘤发生转移的判断,但单个检测指标尚难于判断。本实验旨在研究多种肿瘤标志物与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并评估其同时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方法联合检测92例肠癌、68例肠癌前病变及5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20(CK20)基因的转录,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EA、CK20及survivin mRNA的转录;良性病变患者survivin转录的检测阳性率为7.35%,平均拷贝数为(2.5±0.9)。肠癌外周血CEA、CK20、survivin mRNA转录的阳性率分别为41.3%、47.8%、72.8%,其阳性率与疾病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相关。survivin mRNA高转录者4年生存率显着低于低转录者。肠癌患者外周血CEA、CK20、survivin mRNA转录的联合检测对肿瘤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结论:Real-time RT-PCR联合检测肠癌外周血中多个肿瘤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监测肿瘤复发、判断预后的方法。

朱自满[7](2008)在《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近几十年来,5年生存率仍未见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骨髓、淋巴结中存在的肿瘤细胞是患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是全身性辅助治疗的指征之一,因此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骨髓等其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最早使用普通细胞学方法检测外周静脉血液或骨髓中转移的肿瘤细胞,然而这些方法需在有大量癌细胞聚集时才能诊断出来,所以其敏感性都非常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迅速进步,PCR及RT-PCR技术的诞生,各种肿瘤标志物的不断发现,使得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成为可能,近年来,运用RT-PCR及其各种改进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的mRNA成为最主要的检测结直肠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常规方法。然而不同研究小组的结果差异极大,结论甚至截然相反。勿容置疑,RT-PCR及其相关技术本身所固有的缺点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必要发展新的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FACTT(fluorescence amplification catalyzed by T7 RNA polymerase technique,即: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是由美籍华裔学者Zhang等在2006年发明的一种检测血清蛋白质的新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FACTT技术,称之为Cellular FACTT,并运用该技术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探讨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建立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体外模型,分别以CK20和CEA为肿瘤标志物,使用RT-PCR、Cellular FACTT方法检测体外模型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确定每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第二部分:使用Cellular FACT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CEA、CA199、CA242,并对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53、nm23 H-1表达的变化,分析外周静脉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对术前阴性的患者术后重新检测其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部分患者术后早期化疗,化疗结束后再次检测其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研究结果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法检测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技术,即:Cellular FACTT;以CEA为循环肿瘤细胞标志物,使用Cellular FACTT检测体外模型中的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其敏感度为最低可从最低可从107个有核细胞中检出5个癌细胞,特异度为96.7%。2. Cellular FACTT检测6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51例阳性,总阳性率为75%;3.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与TNM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状况密切相关;4.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CA242、CA199阳性率分别是35.3%、26.5%、32.4%,CEA、CA242、CA199阳性的患者其循环肿瘤细胞检出率是83.3%、72.2%、77.3%,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与CEA、CA242、CA199无关;5. 17例术前检测阴性的患者于根治性手术后24小时再次检测,13例阳性,阳性率为76.5%;6. 12例阳性患者于术后早期接受同一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再次检测,4例阳性,阳性率为33.3%;7.免疫组化检测p53、nm23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4%、50%、45.6%,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与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建立Cellular FACTT方法,将抗体特异性和T7RNA聚合酶的敏感性相结合,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方法可行,可从107个有核细胞中检出5个肿瘤细胞;2. Cellular FACTT方法检出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与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癌细胞的分化程度、M分期密切相关;3.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 H-1阴性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4.应用Cellular FACTT方法在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阴性患者外周血中仍有较高的循环肿瘤细胞检出率;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化疗后外周血中仍可检出循环肿瘤细胞,单一疗程化疗并不能完全杀灭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6. Cellular FACTT方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陈萍[8](2008)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 CK20) 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可否作为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胃癌40例,大肠癌32例)、30例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定性和半定量表达。以2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新鲜组织标本和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作阳性对照。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1)CK20 mRNA和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39%和61.11%,相对系数分别为0.84±0.17和0.82±0.17(胃癌分别为52.50%和65.00%,相对系数分别为0.81±0.17和0.78±0.17,大肠癌分别为50.00%和56.25%,相对系数分别为0.89±0.17和0.88±0.17);在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3.33%,相对系数分别为0.11±0.01和0.11;在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与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大肠癌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CK20 mRNA和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均阳性表达。(2)CK20 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在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大肠癌中则无关,但相对系数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3)hTERT 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浸润深度无关,在胃癌中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在大肠癌中则无关,但相对系数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独立地与CK20 mRNA、hTERT mRNA的表达相关。(5)RT-PCR法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和hTERT mRNA诊断微转移,灵敏度为75.00%90.00%,特异度为66.67%88.89%,实验准确度为71.43%85.71%。两项指标间及在胃癌、大肠癌间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无统计学差异。(6)CK20 mRNA、hTERT mRNA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胃癌患者中CK20 mRNA、hTERT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CA199(P<0.05)。(7)CK20 mRNA与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1)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复发转移及生存有关,提示CK20 mRNA和hTERT mRNA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2)RT-PCR技术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外周血CK20 mRNA和hTERT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测指标。(3)CK20 mRNA、hTERT mRNA与CEA、CA199的表达呈正相关,在胃癌患者中CK20 mRNA、hTERT mRNA诊断外周血微转移优于CA199。(4)CK20 mRNA与hTERT 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熊兵红[9](2007)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目的: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mRNA,并用免疫组化(IHC)SP法测定术后组织标本的CK20和CD44 v6的表达水平。结果: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9.16%(7/2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37.50%(9/24),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CK20mRNA阳性表达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CK20(57.14%)和CD44 v6(71.4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K20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CK20(35.29%)和CD44 v6(47.06 %)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水平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行微转移的危险性。第二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中黏附分子的影响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44v6、sICAM-1和sVCAM-1各类黏附分子手术前后表达的影响及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4例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术患者和31例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血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进行测定,比较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sCD44v6、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低分化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高中分化组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比淋巴结未转移组增加,有显着性意义(P<0.05)。Ⅲ期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P<0.05)。腹腔镜结直肠癌组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在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和开腹组手术前后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有关。sCD44v6、sICAM-1和sVC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诊断、预后判断、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之一。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不促进肿瘤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不增加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趋势。

黄崧瑜[10](2006)在《利用CK-19、CK-20和CEA分子标记侦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性癌细胞》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愈早发现愈早治疗其五年的存活率就愈高,然而,大约有20—45%的大肠癌患者在外科切除术后仍发生局部复发或远端微转移。这主要是由于在手术前或手术中原发病灶的部分癌细胞渗漏出来。在本实验中,利用CK-19、CK-20和CEA分子标志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性癌细胞,旨在建立一种非侵袭性、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临床上大肠癌筛检、诊断以及术后微转移状况预测。 方法:①为了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性癌细胞的出现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微转移状况的相关性,检测72例大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19、CK-20和CEA mRNA的表达。Trizol方法抽提外周血总RNA,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CK-19、CK-20和CEA mRNA,以GADPH为内参。分析三个分子标记的检出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术后微转移状况的相关性。②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采用比较Ct法的相对定量方法,扩增、定量106例大肠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19、CK-20和CEA mRNA的表达。利用ROC曲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CK-19、CK-20和CEA临床诊断的诊断试验效果临界值。 结果:①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性癌细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本检测系统中每1ml外周血中只要含有5个以上癌细胞,即可被检测出来;RT-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72例大肠癌患行外周血中CK-19、CK-20、CEA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2.8%和72.2%。其中CEA的敏感度最高;而在30例健康志愿者中仅有1例CK-19和1例CK-20出现阳性;②CEA mRNA是临床病理学特征最有效的指示者,它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侵润程度(P=

二、CEA mRNA、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A mRNA、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微转移可行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组织中CK20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K20蛋白及基因在胃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胃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n mRNA、CK19 mRNA的表达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语表
本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3)CEA mRNA在大肠癌患者微转移早期预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验方法
    1.1 标本采集
    1.2RT-PCR检测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总RNA完整性及纯度的鉴定结果及PCR扩增电泳图
    3.2 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 RNA阳性率26.7 %
    3.3 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CEA m RNA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 讨论

(4)CEA及CK20的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组化法测CEA及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ELISA、realtime-PCR及免疫传感器检测CEA、CK20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第一章 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EA、CK20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表达
    第二章 多巴胺化学氧化原位包埋法免疫传感器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上周血CEA、CK20
    第三章 结论
第三部分 CEA、CK20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胃癌患者CEA和CK20检测的意义及免疫传感器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组织中CEA和CK20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灶外CEA和CK20检测对胃癌患者的意义
    第一章 CEAmRNA和CK20mRNA在腹腔游离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CEA和CK20蛋白及基因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CEA和CK20蛋白及基因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CEA免疫传感器在胃癌患者监测中的应用初探
    第一章 CEA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CEA免疫传感器在胃癌患者术后监测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
        1.1.2 癌前病变患者组
        1.1.3 恶性肿瘤组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处理和R N A抽提
        1.2.2 c DNA的制备
        1.2.3 Real-time RT-PCR检测
        1.2.4 数据分析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外周血检测结果
    2.2 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
    2.3 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基因转录量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
    2.4 外周血肿瘤标志物与预后关系
    2.5 高低转录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 讨论

(7)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简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T7 RNA 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建立 T7 RNA 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ellular FACTT 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一: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撰写、发表的文章
附件

(8)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9)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中黏附分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情况

(10)利用CK-19、CK-20和CEA分子标记侦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性癌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1.1.1 大肠癌的简介
        1.1.2 大肠癌的发生
        1.1.3 大肠癌的TNM分期
        1.1.4 大肠癌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1.2 微转移的概念
        1.3 血管生成和微转移的生物学行为
        1.4 微转移和临床转移
        1.5 大肠癌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1.5.1 连续切片法
        1.5.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5.3 放射免疫导向手术
        1.5.4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1.5.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1.5.6 生物芯片
        1.6 大肠癌微转移检测的分子标记物
        1.6.1 癌胚抗原CEA
        1.6.2 CK细胞角蛋白
        1.6.3 CD44粘附分子蛋白
        1.6.4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6.5 GC-C鸟苷酰环化酶C
        1.6.6 MMP-7
        1.6.7 突变基因
        1.7 大肠癌微转移检测的途径
        1.7.1 周围静脉血
        1.7.2 淋巴结
        1.7.3 骨髓
        1.7.4 腹腔
        1.8 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利用CK-19、CK-20和CEA分子标记侦测大肠癌患者血液中循环性癌细胞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试剂配方
        2.5 实验方法
        2.5.1 外周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5.2 RNA抽提
        2.5.3 1%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1.8%甲醛)电泳
        2.5.4 逆转录(RT)合成cDNA第一链
        2.5.5 聚合酶链反应引物序列
        2.5.6 聚合酶链反应
        2.6 RT-PCR扩增产物分析
        2.7 PCR产物纯化及DNA测序
        2.7.1 PCR产物纯化
        2.7.2 测序反应PCR
        2.7.3 测序反应产物纯化
        2.8 RT-PCR灵敏度测定
        2.8.1 SW-480大肠癌细胞的培养
        2.8.2 SW-480大肠癌细胞的稀释策略
        2.9 病例回访
        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本组资料的病例学特点
        3.1.1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
        3.1.2 组织病理类型
        3.1.3 临床特征
        3.2 总RNA鉴定
        3.3 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
        3.4 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分子标志的灵敏度
        3.5 靶基因检出率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
        3.5.1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性别的关系
        3.5.2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年龄的关系
        3.5.3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
        3.5.4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肿瘤长度的关系
        3.5.5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
        3.5.6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的关系
        3.5.7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3.5.8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的关系
        3.5.9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血管浸润的关系
        3.5.10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神经束膜浸润的关系
        3.5.11 CK-19、CK-20、CEA mRNA的表达与远处转移的关系
        3.6 靶基因表达、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微转移的关系
    4 讨论
        4.1 关于RT-PCR检测方法
        4.2 分子靶标的选择
        4.3 外周血中靶基因的表达、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术后微转移
        4.4 外周血中靶基因表达检测的意义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侦测大肠癌患者血液中循环性癌细胞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外周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4.2 外周血总RNA的抽提
        2.4.3 大肠息肉组织总RNA的抽提
        2.4.4 mRNA的分离
        2.4.5 ds cDNA的合成
        2.4.6 聚合酶链反应引物序列
        2.4.7 荧光定量PCR的实验设计
        2.4.8 荧光定量PCR的加样体系和反应条件
        2.4.9 荧光定量PCR结果的处理
        2.4.10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技术路线
    4 实验结果
        4.1 熔解曲线的获得
        4.2 扩增效率的确定
        4.3 荧光定量PCR扩增靶基因
        4.4 CK-19分子标记(mRNA)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4.5 CK-20分子标记(mRNA)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4.6 CEA分子标记(mRNA)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4.7 组织和外周血中CK-19、CK-20、CEA分子标记的检测比对
    5 讨论
        5.1 关于荧光定量PCR技术
        5.2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
        5.2.1 荧光探针技术
        5.2.2 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法
        5.3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
        5.3.1 标准曲线法的绝对定量
        5.3.2 标准曲线法的相对定量
        5.3.3 比较CT法的相对定量
        5.4 临床诊断标准的评价
    6 小结
第四部分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EA mRNA、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K20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D]. 尤小兰. 苏州大学, 2016(05)
  • [2]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n mRNA、CK19 mRNA的表达及临床研究[D]. 王波. 苏州大学, 2014(04)
  • [3]CEA mRNA在大肠癌患者微转移早期预测中的意义[J]. 欧阳亮,李洪君,唐小龙,张强,孟庆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4]CEA及CK20的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初步探讨[D]. 龚学军. 中南大学, 2010(11)
  • [5]胃癌患者CEA和CK20检测的意义及免疫传感器应用初探[D]. 何群. 中南大学, 2010(11)
  • [6]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J]. 吴方,魏旭倩,孙璟,楼谷音,王学锋,焦洁茹. 中国癌症杂志, 2009(05)
  • [7]T7 RNA聚合酶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D]. 朱自满.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8]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D]. 陈萍. 宁夏医学院, 2008(S2)
  • [9]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D]. 熊兵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10]利用CK-19、CK-20和CEA分子标记侦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性癌细胞[D]. 黄崧瑜. 暨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CEA mRNA和CK20 mRNA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