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工业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

湿法工业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

一、湿法商品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侯文坤[2](2020)在《基于FCFF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时俱进,中美高科技经济战引起对我国的高科技经济的重视。诸如芯片制造、医药、化学材料等都需要磷资源,精细磷化工企业作为它们上游产品的生产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对精细磷化工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不足,同时高科技、绿色经济背景下,研究精细磷化工的企业价值评估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分析与总结了DCF的发展历程,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精细磷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二阶段FCFF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以澄星股份为案例评估和分析了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总结、归纳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仍需要在DCF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自由现金流价值评估模型与框架,从而指导我国企业的战略研究与发展;2)根据精细磷化工的企业价值特点、企业生命周期分析,企业自由现金流模型具有适用性。澄星股份处于成熟期、又进行过企业内部技术与设备升级改造完,未来会处于快速上升期,FCFF模型适合衡量澄星股份价值;3)二阶段FCFF模型得出的评估价值略高于股票市场价值。通过二级股票市场的交易价格判断澄星股份的价值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评估值及其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都是偏高于市场总值,股票市场轻微低估了该公司总市价值。

袁小晶[3](2020)在《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及供应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及补贴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强力保障。而产业内部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原材料的供应是否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对新能源汽车所需矿产资源的需求做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并且明确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否满足制造所需,对产业的发展以及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基于PEST情景分析法对影响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因素进行分析,设定激进、参考、消极三种情景模式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各类新能源汽车可达产量。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实验室理论研发成果以及可供参考的国外同类产品发展历程,预测2030年锂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在不同种类新能源汽车中的装配容量或装配功率。结合电池单位容量以及电机单位功率中矿产资源用量对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矿产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指出:参考情景模式下锂、钴、镍、石墨、稀土(镨钕)、稀土(镝)以及铂的需求量分别为75.7万吨、13.8万吨、109.4万吨、110.2万吨、22866吨、1215吨以及12-24吨。其次,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钴、镍、铂为我国短缺矿产。本文基于BGR-VM法的时间序列分析及数值评价模型,对上述四种矿产进行供应风险定量评价并识别出主要供应风险点。结果表明:供应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强劲的国内需求和较低的资源自给率所造成的高对外依存度。此外若将进口来源多元化,可降低供应风险。稀土、石墨为我国优势矿产,通过对两种矿产生产、贸易及全球市场所处地位的定性分析,表明二者的供应将不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构成制约。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分别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温倩,王玉倩,尚建壮,王敏[4](2019)在《我国化肥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文中提出详细介绍了世界及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了我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提出了"十四五"我国化肥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及目标。

钟艳君,陈彦逍,王辛龙,钟本和[5](2019)在《浅析我国磷化工绿色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围绕磷复肥、基础磷化工产品和磷基新材料,分析国内外磷化工绿色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出我国磷化工产业应坚持"精细化、专用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路线,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明确我国磷化工绿色化发展要重点推进磷复肥的精细化和新型肥料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着力发展高端磷化工产业,做好磷石膏等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再资源化。只有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才能为我国磷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保障。

郭佳蓓[6](2019)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背景下G动力电池企业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的日益枯竭,国家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大力的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的减少汽车的能源消耗量,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税收、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新能源财政补贴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财政补贴效果大打折扣,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过于重视规模的发展,忽视核心企业的研发,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此外,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存在恶意骗补的情况,伪造销售数据和技术参数,骗取国家的补贴资金。这些现象导致新能源补贴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效果,需要对财政补贴政策作出进一步的完善。政府在2016年开始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对于没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大幅度下降,鼓励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见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在粗放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对于行内上游的动力电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基于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的大背景,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简要梳理,总结新能源补贴政策变动对上游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选取新能源汽车上游的动力电池供应商G公司为具体的案例,通过G公司的案例分析,总结当前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影响,进而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全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研容阐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对新能源、补贴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我国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原因,分析新能源补贴政策变动以后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第四章是对案G公司的分析,总结新能源补贴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了解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影响。通过以上一系列分析后,在第五章基于案例分析总结相关的启示,提出G动力电池公司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的降低补贴退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六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

李林蔚[7](2019)在《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渐枯竭,利用有限的资源持续发展经济,是全球工业的努力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磷化工业的精细化发展,并使美国、摩洛哥和中国逐渐成为精细磷化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中国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磷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同时具备磷化工业发展的多产联合平台,这些都为中国未来成为全球磷化工的中心奠定了优质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际化、精细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是中国当代磷化工业的发展方向。作为资源型工业的传统磷化工业,其生产发展主要依托生产基地开采的丰富磷矿资源。近十多年来,中国磷化工业迅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污染、磷化技术的创新升级受阻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磷化工业的生产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降本增效”是实现磷化工业突破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磷化工业曾不断引入不同的科学管理发展的生产理念,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下和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形势,以精益思想为基础的精益生产方式在生产成本控制环节取得重大成效。然而,中国磷化工业仍然避免不了受传统成本控制的影响或者未能全面融合应用精益生产。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归纳总结国内外精益生产、精益成本管理以及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精益生产和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进行分析研究。C磷化公司近年来一直倡导精益思想,推行精益生产方式,采用一些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先进管理方法,生产成本控制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然而,受传统生产成本控制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及磷化工业特殊性质的制约,C磷化公司生产成本控制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文研究比较C磷化公司采用精益生产前后主要磷化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的变化,总结C磷化公司应用精益生产的部分先进管理方法进行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结合C磷化公司的行业特性、生产方式及生产工艺流程,从直接原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以及设备运行管理方面分析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指出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基层人员精益意识薄弱,现场管理水平低;生产单耗有待降低,设备管理有待改善;生产技术仍需不断改进创新。最后提出完善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措施: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塑造精益生产文化,精益7S现场管理;加强设备保养,实行全员生产维护;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磷化技术。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C磷化公司“降本增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可以为磷化工业乃至其他传统资源型化工业应用精益生产成本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郎江华[8](2019)在《磷酸一铵制备聚磷酸铵新工艺开发》文中认为低聚合度聚磷酸铵(APP)可以作为一种磷氮含量高、水溶性好,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肥料。目前低聚合度聚磷酸铵的制备工艺中存在反应不均匀,难以破碎等问题。通过开发新的工艺,解决现有问题,对于聚磷酸铵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低聚合度聚磷酸铵,得到了不同工艺的最优制备条件。以工业级磷酸一铵和尿素为原料,通过一步固相法制备聚合度10以下的APP。其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 h,摩尔投料比1:1.1,反应温度190℃,得到的产品P2O5含量(wt%)为55.86%,N含量(wt%)为21.21%,聚合度为3.6,聚合率为95.35%,对较优工艺条件下的产品进行表征,证明产物中含有磷酸一铵等杂质。以工业级磷酸一铵和尿素为原料,通过分段加热的方法制备聚合度10以下的APP。其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5 h,摩尔投料比1:1.1,反应温度190℃,得到的产品P2O5含量(wt%)为69.96%,N含量(wt%)为15.31%,聚合度为8.3,聚合率为99.98%。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通过XRD和IR表征为APP-Ⅰ。将尿素与有机盐类制备成低共熔溶剂,然后与工业级磷酸一铵混合投料制备聚合度10以下的聚磷酸铵。其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 h,摩尔投料比1:1.1,反应温度190℃,得到的产品P2O5含量(wt%)为69.81%,N含量(wt%)为15.79%,聚合度为8.2,聚合率为99.98%。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通过XRD和IR表征为APP-Ⅰ。找到一种醇类高沸点溶剂,使工业级磷酸一铵和尿素在液相中反应得到聚合度10以下的聚磷酸铵。在此工艺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5 min,摩尔投料比为1:1.5,反应温度为185℃,得到的产品P2O5含量(wt%)65.92%,N含量(wt%)为18.96%,聚合度为4.6,聚合率为97.98%。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通过XRD和IR表征为APP-Ⅰ。

张城[9](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首选的动力源,其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技术、成本、安全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随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其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如何从绿色设计与制造的角度减小动力电池乃至整个电动汽车的环境影响,将成为了动力电池组设计研发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从动力电池组换代设计需求出发,围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绿色设计方案的生成及优化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现有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基本研发过程的基础上,明确了对动力电池对象开展绿色设计优化的整体策略,构建了动力电池产品绿色设计优化体系,为动力电池产品设计研发过程中具体绿色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动力电池组概念设计阶段的绿色设计优化需求,提出了“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这一全新绿色设计概念。在考虑到产品零部件多绿色设计要素(功能、材料、几何结构、配合关系、制造工艺)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对新提出设计概念进行了数学化描述。在构建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方法;在分析动力电池组使用性能、环境性能和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方法。(3)针对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对产品环境影响量化分析的需要,开展了面向生命周期仿真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应用方法研究。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和产品参数化设计思想,通过对动力电池组生产工艺流程、纯电动汽车行驶过程能量传递与消耗过程、精细化回收工艺流程的分析,建立了动力电池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回收阶段的参数化清单模型,实现了在动力电池正向设计过程中对动力电池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计算。(4)针对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环境性能优化方法体系缺失问题,从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配置设计出发,通过基于电化学原理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分析计算、基于设计约束满足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方法和面向环境性能提升的动力电池组优化设计方法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阶段环境性能优化方法体系。(5)以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部署电动出租车汽车为使用场景,对某款动力电池组产品开展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利用本研究所提出的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在保持电动汽车同等续航里程和增大续航里程两种情景下分别配置设计了新的动力电池组,验证了所提出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胡珂[10](2018)在《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以后,我国磷复肥行业进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倒闭、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尤其是2017年以来,行业发展的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以磷复肥生产为主的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面临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公司主导产品为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复合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的严重局面,盈利能力下降明显。研究并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对于加速公司新的产业体系的建立,引导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论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按照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思路,首先,使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然后,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之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将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逐一匹配,制定出公司的收缩战略。最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资产处置、研发与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控和资本运作五个方面制定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湿法商品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商品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FCFF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DCF理论发展
        二、DCF模型研究综述
        三、收益率研究综述
        四、国内现金流折现发展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成本法
        二、市场法
        三、收益法
    第二节 DCF原理及评价
        一、股利折现模型原理及评价
        二、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原理及评价
        三、剩余收益模型原理及评价
第三章 精细磷化工企业特征及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精细磷化工企业特征
        一、精细磷化工企业概述
        二、精细磷化工企业特征
    第二节 精细磷化工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一、精细磷化工原料及初级产品
        二、精细磷化工企业热法深加工
        三、精细磷化工企业湿法深加工
    第三节 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的宏观因素
        二、影响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的微观因素
第四章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选择及其适用性分析
    第一节 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第二节 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原理
        一、企业自由现金流模型
        二、参数解释及确定
    第三节 FCFF模型改进与适用性分析
        一、企业特定风险调整系数
        二、折现率确定
        三、适用性分析
第五章 FCFF模型在澄星股份价值评估的运用
    第一节 精细磷化工行业发展概况
        一、主要精细磷化工企业分布
        二、技术引进与发展
    第二节 澄星股份概况
        一、澄星股份简介
        二、澄星股份股东
        三、澄星股份财务分析
    第三节 澄星股份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与行业因素分析
        二、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第四节 澄星股份价值评估
        一、收益期预测
        二、自由现金流预测
        三、折现率计算
        四、评估结果
        五、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及供应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新能源汽车相关参数的概念界定
    2.1 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2.2 新能源汽车电池、驱动电机的主要类型
        2.2.1 锂电池的主要类型及相关概念
        2.2.2 燃料电池的主要类型及相关概念
        2.2.3 驱动电机的主要类型及相关概念
    2.3 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选定
3 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3.1 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产量预测
        3.1.1 发展现状
        3.1.2 产量预测
    3.2 锂电池所需锂、钴、镍、石墨的需求预测
        3.2.1 各类锂电池的装配比例预测
        3.2.2 各类锂电池的容量预测
        3.2.3 锂电池所需锂、钴、镍、石墨的需求预测结果
    3.3 燃料电池所需铂的需求预测
        3.3.1 燃料电池电堆总功率预测
        3.3.2 燃料电池电堆单位功率对铂的需求量预测
        3.3.3 燃料电池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结果
    3.4 驱动电机所需稀土的需求预测
    3.5 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
4 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风险分析
    4.1 短缺矿产的供应风险分析
        4.1.1 锂
        4.1.2 钴
        4.1.3 镍
        4.1.4 铂
        4.1.5 短缺矿产供应风险综合分析
    4.2 优势矿产的供应风险分析
        4.2.1 稀土
        4.2.2 石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化肥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化肥行业发展特点
    1.1 世界化肥消费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1.2 能源供应宽松全球化肥规模增长
    1.3 短期内的贸易摩擦和长期的竞争加剧
    1.4 特种增值肥料技术进步显着
2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特点
    2.1 化肥提前实现“零增长”
    2.2 行业效益触底回暖
    2.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4 市场走势企稳价格回升
    2.5 出口数量下滑明显,国际竞争处于劣势
    2.6 环保形势日趋严峻
3 我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
    3.1 肥料消费预测
        (1)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2)肥效提高
        (3)有机肥替代
    3.2 非肥料消费预测
        (1)环保领域
        (2)合成材料领域
        (3)专用化学品领域
    3.3 需求预测汇总
4 我国化肥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及目标
    4.1 产品结构的调整——肥料增值和高效
    4.2 发展方向的转型一—原料多联产
    4.3 生产模式的升级——绿色化园区化
    4.4 装备技术的进步—加强研发创新
    4.5 战略布局的拓展——构建国际化布局

(5)浅析我国磷化工绿色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磷化工行业发展总体现状
2 磷复肥行业绿色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3 基础磷化工产品绿色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4“高、精、专”磷基新材料的绿色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5 小结

(6)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背景下G动力电池企业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论文框架体系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政府补贴的概念界定
        2.1.1 西方政府补贴论
        2.1.2 马克思政府补贴论
        2.1.3 政府补助会计准则
        2.1.4 政府补贴概念界定
    2.2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环境概述
    2.3 三元电池概念界定
    2.4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动力电池补助政策差异分析
    2.5 财政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5.1 市场失灵理论
        2.5.2 外部性理论
        2.5.3 转移支付理论
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原因及其影响
    3.1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原因分析
        3.1.1 补贴门槛较低,骗补现象严重
        3.1.2 补贴金额偏高,分配不合理
        3.1.3 补贴范围广大,不利于动力电池技术提升
    3.2 新能源补贴退坡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影响
        3.2.1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概况
        3.2.2 新补贴政策环境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影响
4 新能源补贴政策对G动力电池企业影响分析
    4.1 G企业简介
        4.1.1 企业概况
        4.1.2 企业人力资源概况
        4.1.3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2 G企业收到补助概况
        4.2.1 G企业收到政府财政补助规模概况
        4.2.2 G企业收到政府财政补助分类
        4.2.3 G企业收到政府财政补助原因
    4.3 补贴政策对G企业投资影响分析
    4.4 补贴政策环境下G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4.4.1 投资效率分析
        4.4.2 经营绩效分析
    4.5 G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背景下G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问题
        4.5.1 产品结构急需进行调整
        4.5.2 与下游整车厂合作密切程度不够
        4.5.3 对外投资规模大,企业现金流不足
        4.5.4 成本控制不到位,经营利润下滑严重
        4.5.5 人才储备不足,市场营销水平有待提升
5 G动力电池企业应对策略分析
    5.1 技术升级转型,加大三元动力电池投入
        5.1.1 加大对新技术投入
        5.1.2 减少低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生产
    5.2 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
        5.2.1 与整车厂进行战略合作
        5.2.2 寻找多元化合作伙伴
    5.3 谨慎投资,保证现金流稳定
        5.3.1 规避不确定的投资
        5.3.2 保持稳定现金流
    5.4 降低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4.1 做好主营业务的权衡
        5.4.2 投资地区选择时更多关注市场,重视全球化竞争
        5.4.3 认识与龙头企业的差距,积极学习优秀经验
    5.5 加强营销推广,提升服务水平
        5.5.1 加强产品的营销与推广
        5.5.2 提升销售及售后服务水平
    5.6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精益生产理论
    2.2 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理论
3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
    3.1 C磷化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C磷化公司主要产品及其生产成本构成
        3.2.1 生产工艺流程
        3.2.2 主要产品生产成本构成
    3.3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初步成效
4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4.1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
        4.1.1 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现状
        4.1.2 直接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4.1.3 制造费用控制现状
        4.1.4 设备运行及管理现状
    4.2 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4.2.1 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4.2.2 基层人员精益意识薄弱,现场管理水平较低
        4.2.3 生产单耗有待降低,设备管理有待改善
        4.2.4 生产技术仍需不断改进创新
5 完善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的措施
    5.1 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副产品的经济效益
    5.2 塑造精益生产文化,精益7S现场管理
        5.2.1 健全精益生产组织结构,塑造精益生产文化
        5.2.2 精益7S现场管理
    5.3 加强设备保养,实行全员生产维护
    5.4 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磷化技术
6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磷酸一铵制备聚磷酸铵新工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聚磷酸铵的基本性质
        1.1.1 聚磷酸铵的分类
        1.1.2 溶解性质
        1.1.3 其它物理性质
    1.2 聚磷酸铵的应用
        1.2.1 阻燃剂
        1.2.2 复合肥料
    1.3 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
        1.3.1 磷酸氨化法
        1.3.2 聚磷酸氨化法
        1.3.3 磷酸铵盐-五氧化二磷-氨气聚合法
        1.3.4 磷酸尿素缩合法
        1.3.5 磷酸铵盐尿素缩合法
        1.3.6 磷酸脲法
        1.3.7 其它方法
    1.4 聚磷酸铵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5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工艺流程及步骤
        2.3.1 一步固相法
        2.3.2 分段加热法
        2.3.3 低共熔溶剂法
        2.3.4 液相法
    2.4 实验分析及表征方法
        2.4.1 分析方法
        2.4.2 表征方法
第3章 一步固相法制备低聚APP-Ⅰ的工艺研究
    3.1 反应时间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3.3 投料比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3.4 较优产品的表征与分析
        3.4.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3.4.2 红外光谱(IR)表征
        3.4.3 较优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段加热法制备低聚APP-Ⅰ的工艺研究
    4.1 反应时间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4.2 反应温度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4.3 投料比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4.4 较优产品的表征与分析
        4.4.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4.4.2 红外光谱(IR)表征
        4.4.3 较优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共熔溶剂法制备低聚APP-Ⅰ的工艺研究
    5.1 反应时间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5.2 反应温度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5.3 投料比对制备低聚APP-Ⅰ的影响
    5.4 较优产品的表征与分析
        5.4.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5.4.2 红外光谱(IR)表征
        5.4.3 较优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相法制备低聚APP-Ⅰ的工艺研究
    6.1 反应温度的探究
    6.2 反应时间的探究
    6.3 投料比的探究
    6.4 较优产品的表征与分析
        6.4.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6.4.2 红外光谱(IR)表征
        6.4.3 较优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较优条件下四种工艺的对比
    7.1 APP-Ⅰ的制备
    7.2 四种产品的对比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动力电池的概述
        1.1.2 动力电池组基本结构分析
        1.1.3 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其绿色设计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产品绿色设计
        1.2.2 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2.3 锂离子电池性能建模方法
        1.2.4 动力电池的设计与优化
    1.3 论文的选题与意义
        1.3.1 论文的选题
        1.3.2 选题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动力电池组研发流程及其绿色设计优化体系
    2.1 车企动力电池组设计需求及研发流程分析
        2.1.1 车企动力电池组设计需求分析
        2.1.2 车企动力电池组研发流程分析
    2.2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设计优化体系
        2.2.1 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优化的整体策略
        2.2.2 动力电池组绿色设计优化体系的建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电池组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的生成与决策
    3.1 面向概念设计的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方法
        3.1.1 基于概率论的绿色设计优化潜力描述
        3.1.2 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工具的建立
        3.1.3 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结果的量化
    3.2 动力电池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
        3.2.1 产品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流程
        3.2.2 动力电池的绿色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案例
    3.3 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方法
        3.3.1 概念设计方案决策问题描述及其求解算法
        3.3.2 动力电池组概念设计方案评估
        3.3.3 动力电池概念设计方案决策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生命周期仿真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应用方法
    4.1 动力电池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生命周期仿真
        4.1.1 动力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流程
        4.1.2 动力电池组生命周期仿真模型
    4.2 动力电池组产品模型参数化及其物料构成分析
        4.2.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材料体系的基本参数分析
        4.2.2 锂离子动力电芯层面基本参数的分析
        4.2.3 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层面的基本参数分析
        4.2.4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组层面的基本参数分析
    4.3 动力电池组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1 动力电池组生产阶段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2 动力电池组使用阶段的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3.3 动力电池组回收阶段生命周期参数化清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的生成及其绿色设计优化
    5.1 动力电池组详细方案优化设计框架
    5.2 基于电化学原理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分析与计算
        5.2.1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描述与建模
        5.2.2 动力电池组内阻的分析与计算
    5.3 基于设计约束满足的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
        5.3.1 动力电池组设计准则和要求的确定
        5.3.2 动力电池组关键设计参数约束方程
        5.3.3 动力电池组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流程
    5.4 面向环境性能提升的动力电池优化设计方法
        5.4.1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优化设计三要素
        5.4.2 动力电池组详细设计方案绿色优化求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电池组环境影响评价及绿色设计案例分析
    6.1 电动出租车动力电池的环境影响分析
        6.1.1 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分析对象的选取
        6.1.2 中国城市出租车运营参数分析
        6.1.3 电动出租车动力电池生命周期数据清单
        6.1.4 环境影响的计算与评价结果讨论
    6.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绿色设计
        6.2.1 动力电池组的详细设计方案生成
        6.2.2 动力电池组的绿色设计优化
        6.2.3 动力电池设计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附录2 产品绿色设计优化潜力评估清单
附录3 ReCiPe中点指标的标准化因子
附录4 动力电池制造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附录5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使用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附录6 废弃动力电池回收阶段参数化清单模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六国化工公司的基本概况
        1.1.2 六国化工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人口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磷复肥行业现状和趋势分析
        2.2.1 行业发展现状
        2.2.2 行业发展趋势
    2.3 磷复肥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2.3.1 现有竞争者分析
        2.3.2 潜在的进入者分析
        2.3.3 替代产品的分析
        2.3.4 供应商情况分析
        2.3.5 购买商情况分析
    2.4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资源分析
        3.1.1 品牌资源分析
        3.1.2 特殊的自然资源分析
        3.1.3 人力资源分析
        3.1.4 组织资源分析
    3.2 公司能力分析
        3.2.1 技术和研发能力分析
        3.2.2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2.3 财务能力分析
        3.2.4 综合管理能力分析
    3.3 公司存在的问题
    3.4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第四章 公司战略制定
    4.1 SWOT分析
        4.1.1 机会
        4.1.2 威胁
        4.1.3 优势
        4.1.4 劣势
        4.1.5 SWOT分析矩阵
    4.2 公司战略选择
第五章 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资产处置
    5.2 研发与生产
    5.3 组织结构调整
    5.4 人力资源管理
        5.4.1 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吸引并留住急需人才
        5.4.2 开展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5.4.3 建立新的薪酬激励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5.5 财务管控和资本运作
        5.5.1 全面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
        5.5.2 通过资本运作推动公司发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湿法商品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基于FCFF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侯文坤.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3]新能源汽车所需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及供应风险分析[D]. 袁小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4]我国化肥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J]. 温倩,王玉倩,尚建壮,王敏. 化学工业, 2019(06)
  • [5]浅析我国磷化工绿色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 钟艳君,陈彦逍,王辛龙,钟本和. 磷肥与复肥, 2019(09)
  • [6]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背景下G动力电池企业应对策略研究[D]. 郭佳蓓.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7]C磷化公司精益生产成本控制研究[D]. 李林蔚. 河南大学, 2019(01)
  • [8]磷酸一铵制备聚磷酸铵新工艺开发[D]. 郎江华.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绿色设计方法研究[D]. 张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珂.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湿法工业磷酸出口实现“零”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