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10G以太网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

当今10G以太网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

一、当今万兆以太网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琛[1](2021)在《基于SAR的高性能协议处理引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计算、网络和存储,针对日益增长的高速实时数据在线处理需求,本文面向网络和存储领域的协议处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基于软硬件协同处理的拆组包架构,提出了一种高性能协议处理引擎。该引擎可以满足嵌入式系统中实时存储和网络交换的传输协议处理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对光纤通道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然后以协议处理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结合应用需求设计了SAR(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拆组包)协议处理引擎方案。面向嵌入式系统中实时存储数据的快速处理需求,本文基于SAR协议处理引擎构建了万兆以太网数据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以响应客户端的数据读取命令,实现实时存储数据的高速分发功能;面向嵌入式系统的网络交换需求,本文基于SAR协议处理引擎构建了光纤通道和万兆以太网链路,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完成对光纤通道协议和用户数据报协议的在线快速处理,从而实现网络交换的功能。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客户端可以有效读取实时存储数据,协议处理引擎的最大数据分发速度可以达到1015.87MB/s;网络交换的双链路收发功能完成,协议处理引擎的用户数据报发送通道带宽约为150MB/s,接收通道带宽最大为390MB/s,光纤通道发送带宽最大为509MB/s。

刘家男[2](2020)在《基于FPGA的专用交换机系统》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也有了极大提高,其中交换机作为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重要环节,维持整个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传统以太网交换机因以太网技术的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大领域中,但是由于缺乏保密性和可靠性而无法满足卫星通信技术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采用专用链路数据协议的交换机系统来满足卫星通信技术的需求。本课题是基于FPGA设计了专用交换机系统,实现了一种采用自定义专用数据协议的以太网交换机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需求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完成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以太网协议与自定义专用链路数据协议,通过FPGA内部逻辑设计协议转换器,实现以太网协议与自定义专用链路数据协议之间的转换。然后研究了高速接口和系统内部结构的设计方案,并通过Xilinx公司提供的相关IP核和FPGA内部逻辑设计完成了接口、转发表和队列管理等模块设计,实现协议转换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对专用链路数据包的查表转发。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际板级验证,对系统整体业务的性能和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加以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满足性能和功能的需求。

王淑文[3](2020)在《PandaX-nT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读出电子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天文学通过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证实暗物质是存在的,并且暗物质占整个宇宙的26.8%左右。但是人们至今仍没有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因此对暗物质的探究成为当今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探寻暗物质主要有三种方法:基于对撞机“创造”出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和直接探测。直接探测主要是通过探测暗物质粒子与探测器中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从而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性质。目前国际上展开了众多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例如XENON实验、LUX实验、XMASS实验等。这些实验也正在向着不断提高暗物质探测灵敏度的方向升级。我国也在积极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国内多个大学和研究所共同合作的PandaX实验正是其中之一。现阶段,PandaX-Ⅰ和PandaX-Ⅱ已经完成其使命,PandaX-nT的升级工作正在紧张的展开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暗物质探测的灵敏度,获取更高精度的WIMP粒子反应排除截面,PandaX-nT的升级正向着吨量级的靶物质、低本底和不同的本底甄别算法方向升级。通道数的增加,需要高速高精度的波形采样,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传输等问题,都对读出电子学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PandaX-nT的升级,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套原型读出电子学系统。原型读出电子学系统包括前置放大模块、波形数字化模块和时钟触发模块。前置放大模块可以实现对PandaX-nT中PMT输出信号的10倍增益放大和直流偏置调节。波形数字化模块主要集成了 8通道1GS/s采样率、14bit分辨率的ADC,可实现对8路前放信号进行波形数字化;与此同时,波形数字化模块采用千兆以太网接口与数据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基于TCP的可靠协议传输,传输速率达到600Mbps;波形数字化模块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UDP协议的万兆以太网接口,留作后续升级使用。时钟触发模块主要用于给波形数字化模块提供同步时钟和触发信号,时钟触发模块和波形数字化模块之间通过光纤接口进行数据交换。本论文还对原型电子学系统关键部分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主要包括对前置放大模块的带宽和增益进行了测试;对波形数字化模块的各项性能,例如DNL、INL、ENOB等进行了测试;对数据传输部分,包括以太网和光纤接口进行了测试;以及对波形数字化模块不同通道间的同步性能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原型电子学的性能指标符合预期。最后,原型电子学系统还与PandaX-Ⅱ探测器进行了联调测试,主要包括PMT增益测试和氡气放射源测试。氡气放射源测试结果表明原型电子学系统能够很好的区分核反冲和电子反冲事例。原型电子学系统的基本功能得到了成功验证。

柯洋[4](2020)在《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板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芯片之间或芯片与其它设备之间通过以太网接口组成复杂的网络连接,数据在互联网上的传输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数据传输速率需求已达到万兆级别。传统的基于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或者使用TCP协议以太网传输方式由于CPU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达不到高速数据传输的条件。为提高数据传输的通信速率并增加稳定性,本文在对高速串行数据传输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板,采用UDP协议来实现通信设备间的数据传输,使得数据传输速率快并且稳定性高。具体工作如下:分析高速数据传输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电路设计与PCB布局布线,采用光收发一体模块负责PC机或光交换机与高速数据传输板之间的数据传输,PCB板间采用GTX高速串行接口差分电路将数据传输到FPGA芯片,采用高速接口技术传输数据,高精密的电源芯片对数据链提供供电保障,高精密时钟芯片为数据采样提供精确时钟频率,元器件芯片选取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芯片,PCB布局遵循差分走线的原则,严格控制电磁对数据信号的干扰。研究集成IP核和FPGA芯片结合的方法,实现以太网帧数据与外围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收发,建立MAC发送模块与Ethernet MAC IP核数据传输通道。在以太网UDP/IP协议栈的基本构架上,完成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具体实现。利用IP核技术优势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FPGA的数据处理效率,实现高速串行数据与万兆以太网数据的协议转换。设计并实现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板,通过VHDL硬件描述语言和VIVADO开发软件进行实验验证。根据逻辑方案设计编写代码和仿真代码,在FPGA仿真环境通过实验验证高速数据传输板与PC机数据互传的正确性,最后将代码转换成二进制流文件通过JTAG接口烧写到芯片上进行测试。在PC端和FPGA芯片端分别通过抓包软件抓取传输数据报文进行分析验证,测试结果说明高速数据传输板实现了芯片间或者与外围通信设备间万兆速率的传输功能,发送和接受速率均能达到 10Gb/s。高速数据传输板通过高速接口技术和万兆以太网协议10GBASE-R IP核共同保证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使用FPGA芯片保证数据处理能力的高效性,实现高速串行数据与以太网数据的相互转换,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华[5](2020)在《基于FPGA的万兆以太网TCP/IP卸载引擎与硬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兴起,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网络带宽也随之快速增长,目前万兆以太网已经普及。CPU如何来处理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的网络数据成为一个难点,其重要解决方案为TCP/IP卸载引擎技术(简称TOE技术),即通过专用的硬件设备来处理复杂的网络数据,以释放CPU资源,降低其处理压力。然而现有万兆以太网的TOE解决方案还不够成熟,存在速度慢、未兼容标准协议等缺陷。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并结合市场需求,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FPGA的万兆以太网TCP/IP卸载引擎与硬件系统,通过FPGA硬件逻辑实现标准TCP/IP协议栈卸载,并融合数字鉴权等安全算法实现高速安全的网络数据传输与通信。硬件系统采用Xilinx XC7Z045为核心处理器,包含4路万兆光口SFP+和1路PCIe 2.0×8接口,并搭载4片DDR3@1866Mbps和4片DDR3@1066Mbps存储颗粒;整板包含1190个电子元器件,4118个连接,17路电源,并有8对最高速度达10.3125Gbps的SFP+差分走线,16对最高速度达5GTps的PCIe差分走线,以及共180余根DDR3高速走线。因此,本系统硬件设计面临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的严峻挑战。借助理论计算和仿真工具,本文最终以12层叠层设计,并通过严格的阻抗和时延控制、合理的布局布线完成整板硬件设计。同时,本文通过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完成标准TCP/IP协议栈卸载功能,实现万兆以太网通信、PCIe接口通信和DDR3高速存储等功能;通过嵌入式软件编程实现数字鉴权安全算法,保障设备安全与传输安全;通过上位机软件编程实现系统的配置与审计,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接口和操作界面。综上,本文完成了复杂的高速数字系统设计、FPGA硬件逻辑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为核心服务器的网络硬件加速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且该系统兼容现有市场标准网络设备,即插即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陈嘉懿[6](2020)在《基于FPGA的多通道磁共振成像信号采集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其安全、无创、无辐射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对成像信号的采集处理,是一台完整的磁共振谱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所得图像的质量。在该领域,我国市场需求缺口大、依赖进口现象明显,因此,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磁共振成像信号采集处理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及合作方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整套针对1.5T磁共振成像信号的采集处理平台,包括模拟信号采集预处理、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数据传输三大部分。其中,模拟采集预处理模块可对输入信号实现63dB的动态幅度调节,并完成16位分辨率的模-数转换;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可实现基于FPGA的信号处理算法及本地数据缓存;传输模块则包括最高有效数据率达10Gbps的万兆以太网光接口及32Gbps的PCIe接口,均可用于与PC机之间的高速通信。本系统的硬件平台为自主设计的十层数模结合印制电路板,板上包括1306个元器件及3839个信号网络。在设计过程中,借助理论计算、仿真等手段,顺利应对整个系统的信号完整性挑战(包括最高传输速率达10.3125Gbps的高速信号布线)、电源完整性挑战(包括10种电压、14路电源、50个电源网络的设计)以及电磁兼容性挑战(包括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间的相互干扰)。基于该硬件平台,本文自主设计实现了一整套磁共振成像信号软件处理系统,涉及跨多平台的数据交互,包括:FPGA程序设计,用于实现信号处理算法及对各外设控制;MCU程序设计,用于实现本地交互界面设计;上位机程序设计,用于完成远程交互界面设计、数据图像化显示及PCIe驱动的实现。本文所设计的信号采集处理平台,从应用于1.5T磁共振谱仪出发,而通过少量参数修改及芯片更换,可同时兼容于其他场强的设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此外,整个设计过程中所融合的软件无线电思想,对医疗超声成像、太赫兹成像及雷达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相关设计有借鉴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刘博熙[7](2020)在《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多路超高清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超高清视频作为信息呈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与医疗健康、辅助驾驶、安防监控等领域结合成为发展趋势。由于传统的单视频源采集与视频压缩传输的方式,难以满足诸多场景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多路超高清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该系统以CMOS图像传感器为视频采集元件,融合万兆以太网通信技术,实现了多路超高清视频的并行采集与非压缩超高清视频的远距离实时传输。硬件系统包括传感器子板与核心处理板两块印制电路板,以集成FPGA与ARM架构的ZYNQ-7000系列片上系统为核心处理器,支持4路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并行采集,搭载2路万兆以太网,最大视频传输带宽可达20Gbps。整套平台包含14路电源,818个元器件,2963个信号网络,其中包括4对传输速率为10.3125Gbps的SFP+信号,60对最高传输速率为1.5Gbps的MIPI D-PHY信号以及32根传输速率为1066Mbps的DDR3信号。因此,在硬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以及电磁兼容性问题,并借助理论分析与仿真等手段,完成10层核心处理板与4层传感器子板的硬件设计。软件系统包括FPGA可编程逻辑、ARM程序以及上位机界面程序三部分,分别采用Verilog HDL、C、C#语言开发。FPGA可编程逻辑为软件系统的核心,实现了视频接收与解码、视频显示、网络通信等功能模块;ARM程序负责解析上位机指令,从而控制图像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上位机界面程序为一套基于.NET Framework框架的WPF应用程序,用于远程控制硬件平台,并实现超高清视频的实时显示以及视频帧的存储。综上,本文所述硬件与软件系统均为自主设计,具有原创性,为图像传感器测试、安防监控、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文韬[8](2020)在《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分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数据传输与分发是嵌入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各类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中将实时数据高速分发给相应的处理平台能够有效利用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对视频监控、实时信号处理等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嵌入式通信协议RapidIO和万兆以太网协议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面向三种嵌入式平台提出了数据传输分发软硬件设计方案,并在各自应用场景中实现了高性能实时数据传输和分发。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面向RapidIO交换平台构建了一个RapidIO实时通信网络,在FPGA上实现了 RapidIO枚举功能,使板内及板间的处理器芯片可以通过RapidIO链路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和分发。2)面向x86嵌入式平台提出了一个“PCIe+万兆以太网”高速链路的实时数据转发方案,设计了一个基于多线程的数据传输控制应用程序,实现了多个处理平台间的实时信号数据传输与分发功能。3)面向实时存储平台设计了一个万兆以太网数据通信链路,开发了基于UDP协议的文件传输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为实时存储平台扩展了一个数据高速传输分发功能。本论文对以上三种平台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数据高性能传输分发测试,结果表明基于RapidIO ID号地址数据分发的RapidIO传输链路延时指标和基于以太网IP地址数据分发的“PCIe+万兆以太网”传输速度及UDP下载速度等均满足预期要求。

沈淑秋[9](2019)在《基于万兆以太网的高速图像传输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产生越来越多图像数据待处理。而随着图像采集设备的提升,产生愈来愈多的高分辨率和高帧率图像。这些图像来自于国防科技、医疗建设、交通管理、教育教学和安全等领域。因此研究图像数据的高速处理愈来愈重要。本文深入研究图像采集、传输、显示等技术,旨在为图像高速处理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万兆以太网作为一种只采用全双工和光纤的技术,且拥有易于拓展、传输距离远、传输速率高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目前在数据传输领域,万兆以太网已逐渐取代千兆以太网成为真实骨干网络场景中传输技术的首要选择。CameraLink接口因其速度快、同步功能强的特点,在图像接口技术中亦是佼佼者的存在。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图像接口技术CameraLink协议,通过UART接口对相机配置获取并配置相机的所有参数,调整发送和接收数据顺序为Bayer图像像素数据,完成图像数据的采集功能。(2)分析DDR3 SDRAM工作原理,借用MIG IP核实现DDR3缓存功能,确保采集后的数据能及时处理不丢失。(3)分析CFA IP核解析其端口和时序,实现图像彩色化功能并借由HDMI协议显示到显示器。(4)分析万兆以太网协议与时序,将缓存后的数据根据特定格式发送到电脑端,并研究提升万兆以太网链路发送速率减少丢包。(5)分析Winpcap网络编程接口,接收万兆以太网卡上数据并解析处理组帧为原始Bayer格式数据存储到本地硬盘。(6)分析OpenCV计算机视觉库,分析图片转换格式算法,将Bayer格式的raw图片转换并存储为RGB三通道的jpg图片。(7)合理调整数据流处理顺序,添加线程池并发处理接收数据,提升系统性能。本文以图像的高速处理为出发点,以图像高速采集技术与数据高速传输技术为核心技术,以Xilinx公司的KC705开发板、Vivado及Qt为开发平台,采用Verilog和C++语言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个集图像采集、缓存、显示、传输与存储于一体的系统。传输速率达到最高209.66帧/s,197.4MB/s,软件端处理图像可达32帧每秒。系统可应用于提升现今交通、医疗、工业尤其是保密性较强但处理速率较慢的场景与行业。

刘毅夫[10](2019)在《万兆协议转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的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协议。使用不同协议的设备之间互相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设计一些专用的协议转换设备来达到这个目的。该课题基于FPGA设计了万兆协议转换系统,实现了标准以太网协议和专用链路协议之间的转换。分析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后给出了对应的工程实现方法,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以太网标准通信协议,通过Xilinx公司以太网IP核结合FPGA内部逻辑设计以太网接口接收与发送控制器,实现对千兆以太网低速数据和万兆以太网高速数据的收发;2)研究系统专用链路协议,通过FPGA内部逻辑设计协议转换器,实现对高低速数据的复接/分接功能,同时实现标准以太网协议和专用链路协议之间的转换;3)研究高速串行传输技术,通过Xilinx公司Aurora IP核结合FPGA内部逻辑设计基于Aurora协议的高速串行通信控制器,实现10Gbps级别的数据传输速率;4)为了确保对高速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实时性,通过Xilinx公司FIFO IP核结合FPGA内部逻辑设计数据缓存处理器,实现对10Gbps级数据的缓存和处理。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功能仿真和板级验证,将生成的比特流文件下载到FPGA硬件开发平台上进行了实际系统测试和联调。使用网络测试仪和配套软件对系统进行了性能上的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块设计符合功能和性能上的要求。

二、当今万兆以太网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今万兆以太网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AR的高性能协议处理引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
    2.1 软硬件协同处理架构
        2.1.1 FPGA+嵌入式软核
        2.1.2 FPGA+CPU
    2.2 网络接口
        2.2.1 光纤通道
        2.2.2 以太网
    2.3 时钟域划分和带宽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嵌入式协议处理引擎
    3.1 序列描述符
    3.2 实时存储平台协议处理引擎
        3.2.1 实时存储平台硬件架构
        3.2.2 Micro Blaze协同处理方案
        3.2.3 实时存储平台协议处理流程
    3.3 网络交换平台协议处理引擎
        3.3.1 网络交换平台硬件架构
        3.3.2 CPU协同处理方案
        3.3.3 网络交换平台协议处理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SAR引擎逻辑模块实现
    4.1 UDP-SAR引擎及相关模块
        4.1.1 UDP-SAR引擎
        4.1.2 序列描述符RAM模块
        4.1.3 UDP-SAR与 MAC桥接模块
        4.1.4 merge模块
    4.2 FC&UDP-SAR引擎及相关模块
        4.2.1 FC&UDP-SAR引擎
        4.2.2 UDP/IP分片(Slice)模块
        4.2.3 Filter模块
        4.2.4 FC/UDP接收模块
        4.2.5 PCIe DMA模块
    4.3 本章小结
5 验证与测试
    5.1 UDP-SAR引擎的验证测试
        5.1.1 测试平台
        5.1.2 万兆网UDP传输测试
    5.2 FC&UDP-SAR引擎的验证测试
        5.2.1 测试平台
        5.2.2 FC自回环测试
        5.2.3 UDP自回环测试
        5.2.4 UDP万兆网收发性能测试
        5.2.5 FC链路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FPGA的专用交换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以太网交换机研究现状
        1.2.1 以太网技术
        1.2.2 以太网交换机研究现状
    1.3 以太网交换机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传统交换机简介
    2.1 以太网交换机简介
        2.1.1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1.2 交换机的作用
        2.1.3 交换方式
    2.2 常见的交换机制
        2.2.1 电路交换
        2.2.2 报文交换
        2.2.3 分组交换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工作平台设计
    3.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3.2 FPGA芯片选型
    3.3 千兆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4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5 其他部分电路设计
        3.5.1 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3.5.2 配置模块电路设计
        3.5.3 串口模块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专用交换机系统的FPGA设计
    4.1 系统需求
    4.2 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简介
        4.2.1 开发环境
        4.2.2 开发语言
    4.3 总体设计方案
    4.4 系统带宽考虑
    4.5 详细功能模块设计方案
        4.5.1 MAC接口模块设计
        4.5.2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5.3 高低速接口模块设计
        4.5.4 交换矩阵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分析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1.1 硬件测试平台
        5.1.2 软件测试平台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系统仿真验证结果及分析
        5.2.2 板级验证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PandaX-nT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读出电子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1.1.1 星系旋转曲线
        1.1.2 引力透镜效应
        1.1.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2 暗物质粒子候选者
        1.2.1 轴子
        1.2.2 惰性中微子
        1.2.3 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
    1.3 暗物质探测方法
        1.3.1 对撞机实验
        1.3.2 间接探测
        1.3.3 直接探测
    1.4 基于两相型液氙时间投影室的暗物质直接探测技术
        1.4.1 液氙性质
        1.4.2 氙的光电特性
        1.4.3 两相型氙时间投影室的探测原理
        1.4.4 本底事例甄别技术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氙探测器的暗物质探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国外相关实验调研
        2.1.1 XENON实验
        2.1.2 LUX实验
        2.1.3 LZ实验
        2.1.4 XMASS实验
    2.2 国内相关实验调研
        2.2.1 PandaX-Ⅰ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
        2.2.2 PandaX-Ⅱ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
    2.3 基于氙的暗物质探测实验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PandaX-nT探测器电子学方案设计
    3.1 PandaX-nT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
    3.2 探测器电子学需求分析
        3.2.1 波形数字化采样率分析
        3.2.2 波形数字化方案分析
        3.2.3 ADC量化精度分析
        3.2.4 数据传输带宽分析
    3.3 原型电子学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andaX-nT原型电子学设计实现
    4.1 前置放大模块
    4.2 波形数字化模块
        4.2.1 波形数字化模块结构框图
        4.2.2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4.2.3 波形数字化模块设计
        4.2.4 同步时钟设计
        4.2.5 FPGA控制设计
        4.2.6 数据传输设计
        4.2.7 电源方案设计
    4.3 时钟触发模块
        4.3.1 时钟触发模块设计
        4.3.2 触发方案设计
    4.4 原型电子学测试
        4.4.1 前置放大模块性能测试
        4.4.2 波形数字化模块性能测试
        4.4.3 数据传输性能测试
        4.4.4 通道间的同步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原型电子学与PandaX-Ⅱ探测器的联调测试
    5.1 联调平台
    5.2 PMT增益刻度
    5.3 氡气放射源测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板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数据传输板的研究现状
        1.2.2 UDP协议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设计相关技术概述
    2.1 FPGA高速数据串行传输技术
    2.2 FPGA设计开发技术
        2.2.1 FPGA开发流程
        2.2.2 Xilinx的Kintex-7系列简介
    2.3 UDP/IP协议栈基础
        2.3.1 协议栈体系结构分析
        2.3.2 UDP/IP协议通信原理
        2.3.3 UDP与TCP协议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数据传输板设计与开发
    3.1 可行性与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功能性需求
        3.1.3 非功能性需求
    3.2 板总体方案设计
        3.2.1 硬件方案设计与技术指标
        3.2.2 逻辑方案设计
    3.3 硬件电路实现
        3.3.1 高速接口技术在串行数据传输电路上的实现
        3.3.2 高速数据信号链的电源供电电路
        3.3.3 其它模块电路
    3.4 FPGA逻辑实现
        3.4.1 链路层实现
        3.4.2 网络层实现
        3.4.3 传输层实现
    3.5 FPGA IP核应用
        3.5.1 万兆以太网协议10GBASE-RIP核应用
        3.5.2 FPGA缓存FIFO IP核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测试验证方案设计
    4.2 板硬件测试
    4.3 FPGA软件测试
        4.3.1 FPGA仿真环境搭建
        4.3.2 FPGA逻辑仿真
    4.4 与其它传输板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FPGA的万兆以太网TCP/IP卸载引擎与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难点与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工作
        1.4.2 难点与创新点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指标与总体架构
        2.1.1 系统需求及设计指标
        2.1.2 系统总体架构方案
    2.2 系统方案硬件设计及指标论证
        2.2.1 硬件框架方案
        2.2.2 网络接口方案
        2.2.2.1 万兆以太网
        2.2.2.2 千兆以太网
        2.2.3 与主机互联方案
        2.2.4 数据缓存方案
        2.2.5 核心处理器方案
        2.2.6 高速数字系统设计
        2.2.6.1 数字信号的基本概念
        2.2.6.2 传输线相关理论
        2.2.6.3 信号完整性
        2.2.6.4 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兼容性
    2.3 系统方案可编程逻辑与软件设计
        2.3.1 以太网接口方案
        2.3.1.1 TCP/IP四层模型与协议栈
        2.3.1.2 万兆以太网接口
        2.3.1.3 千兆以太网接口
        2.3.2 PCIe接口通信方案
        2.3.3 DDR3 高速缓存方案
        2.3.4 安全传输方案
        2.3.5 配置和审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整体硬件方案概述
    3.2 硬件原理图设计
        3.2.1 核心处理器设计
        3.2.2 关键子模块设计
        3.2.2.1 万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模块设计
        3.2.2.2 PCIe模块设计
        3.2.2.3 DDR3 缓存模块设计
        3.2.3 电源模块设计
        3.2.4 启动与复位模块设计
        3.2.5 时钟模块设计
    3.3 硬件layout设计
        3.3.1 叠层与阻抗设计
        3.3.2 过孔设计
        3.3.3 PCB互连与信号完整性设计
        3.3.4 电源完整性设计
    3.4 PCB后仿真
    3.5 PCB版图以及硬件电路板实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可编程逻辑与软件设计
    4.1 系统整体功能程序设计概述
    4.2 可编程逻辑设计
        4.2.1 万兆以太网接口模块
        4.2.2 协议栈卸载模块
        4.2.2.1 组包解包子模块
        4.2.2.2 协议栈处理子模块
        4.2.3 PCIe接口模块
        4.2.4 DDR3 高速存储模块
    4.3 嵌入式软件设计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1 WEB配置系统
        4.4.2 底层驱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时钟和复位测试
        5.1.3 核心处理器测试
        5.1.4 DDR3 测试
        5.1.5 RFC2544 测试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演示系统搭建
        5.2.2 文件传输测试
        5.2.3 通信功能测试
        5.2.4 安全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6.2.1 硬件优化
        6.2.2 可编程逻辑与软件优化
        6.2.3 测试优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FPGA的多通道磁共振成像信号采集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难点与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工作
        1.4.2 难点与创新点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指标与总体架构
        2.1.1 系统需求及设计指标
        2.1.2 系统总体架构方案
    2.2 系统方案分析及指标论证
        2.2.1 模拟-数字转换方案
        2.2.2 模拟前端预处理方案
        2.2.3 核心处理器方案
        2.2.4 控制器方案
        2.2.5 数据存储方案
        2.2.6 高速串行传输接口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整体硬件方案概述
    3.2 功能子模块原理图设计
        3.2.1 模拟前端预处理模块设计
        3.2.2 模拟-数字转换模块设计
        3.2.3 核心处理器模块设计
        3.2.4 控制器模块设计
        3.2.5 片外存储模块设计
        3.2.6 高速串行传输接口模块设计
        3.2.7 电源模块设计
        3.2.8 时钟及复位模块设计
    3.3 PCB互连与信号完整性设计
        3.3.1 信号完整性问题分析
        3.3.2 叠层结构设计
        3.3.3 阻抗控制
        3.3.4 过孔设计
        3.3.5 高速信号走线设计
        3.3.6 电源完整性设计
        3.3.7 PCB仿真
    3.4 PCB版图及实物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整体软件方案概述
    4.2 FPGA逻辑设计
        4.2.1 模拟-数字转换器控制模块设计
        4.2.2 可变增益放大器控制模块设计
        4.2.3 数字下变频模块设计
        4.2.4 数据量控制模块设计
        4.2.5 DDR3 存储控制模块设计
        4.2.6 MCU通信模块设计
        4.2.7 万兆以太网光接口控制模块设计
        4.2.8 PCIe接口控制模块设计
    4.3 MCU软件设计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5.1 测试仪器及设备
    5.2 硬件电路测试
        5.2.1 电源模块测试
        5.2.2 时钟和复位信号测试
        5.2.3 FPGA及 MCU测试
        5.2.4 模拟前端预处理模块测试
        5.2.5 模拟-数字转换器测试
        5.2.6 DDR3 测试
        5.2.7 万兆以太网光接口测试
        5.2.8 PCIe接口测试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多路超高清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工作、难点与创新点
        1.4.1 主要工作
        1.4.2 难点与创新点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指标与总体架构
        2.1.1 系统需求及设计指标
        2.1.2 系统总体架构
    2.2 核心模块方案设计
        2.2.1 图像传感器方案
        2.2.2 核心处理器方案
        2.2.3 板间互连方案
        2.2.4 视频采集接口方案
        2.2.5 视频本地缓存方案
        2.2.6 视频本地显示方案
        2.2.7 视频高速传输方案
        2.2.8 上位机程序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概述
    3.2 核心模块原理图设计
        3.2.1 核心处理器模块
        3.2.2 视频采集模块
        3.2.3 视频缓存模块
        3.2.4 视频显示模块
        3.2.5 高速通信模块
        3.2.6 系统电源模块
    3.3 高速PCB设计
        3.3.1 传输线理论
        3.3.2 信号完整性理论
        3.3.3 电源完整性理论
        3.3.4 电磁兼容性理论
        3.3.5 叠层设计
        3.3.6 阻抗控制
        3.3.7 高速信号设计
        3.3.8 电源设计
        3.3.9 PCB版图与实物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概述
    4.2 FPGA可编程逻辑设计
        4.2.1 视频接收与解码模块
        4.2.2 视频缓存模块
        4.2.3 数据控制模块
        4.2.4 视频显示模块
        4.2.5 网络通信模块
    4.3 ARM程序设计
    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4.4.1 .NET Framework介绍
        4.4.2 界面设计
        4.4.3 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硬件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时钟测试
        5.1.3 复位测试
        5.1.4 ZYNQ启动验证
        5.1.5 MIPI信号测试
        5.1.6 DDR3 信号测试
        5.1.7 SFP+信号测试
    5.2 功能测试
        5.2.1 测试系统搭建
        5.2.2 视频采集测试
        5.2.3 视频传输与显示测试
        5.2.4 视频帧存储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分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和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RapidIO总线
        2.1.1 RapidIO体系结构
        2.1.2 组网方式
        2.1.3 RapidIO包格式
    2.2 万兆以太网
        2.2.1 TCP/IP协议简介
        2.2.2 数据收发流程及部分协议首部
    2.3 FPGA片上系统
        2.3.1 PowerPC 440硬核处理器
        2.3.2 Microblaze软核处理器
        2.3.3 软核与硬核处理器优劣对比
    2.4 高速收发器
    2.5 本章小结
3 RapidIO交换平台
    3.1 硬件平台介绍
    3.2 硬件逻辑总体方案设计
    3.3 PowerPC_System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3.3.1 基于PLB总线的PowerPC 440处理器互联结构
        3.3.2 PLB总线地址分配管理
    3.4 RapidIO网络枚举实现
        3.4.1 RapidIO硬件收发链路设计方案
        3.4.2 SRIO枚举软件方案实现
        3.4.3 终端节点ID自定义分配
    3.5 系统监测模块实现
    3.6 本章小节
4 嵌入式万兆以太网
    4.1 硬件平台简介
        4.1.1 实时存储平台
        4.1.2 信号处理平台
        4.1.3 x86嵌入式平台
    4.2 基于TCP协议的嵌入式万兆网数据传输
        4.2.1 数据流向过程
        4.2.2 软件逻辑整体方案
        4.2.3 MFC应用程序界面设计
        4.2.4 界面功能实现
    4.3 基于UDP协议的嵌入式万兆网文件传输
        4.3.1 文件传输整体设计方案
        4.3.2 硬件逻辑方案设计实现
        4.3.3 客户端程序设计实现
        4.3.4 服务器程序设计实现
    4.4 本章小节
5 系统测试验证
    5.1 RapidIO交换平台测试与验证
        5.1.1 串口功能测试
        5.1.2 RapidIO枚举功能测试
        5.1.3 电压温度测试
    5.2 TCP数据分发测试
        5.2.1 速度配置测试
        5.2.2 PCIe和以太网链路测试
    5.3 UDP文件传输测试
        5.3.1 PING命令及ARP测试
        5.3.2 文件下载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万兆以太网的高速图像传输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接口技术
        1.2.2 数据传输技术
    1.3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Camera Link接口原理简介
        2.1.1 Camera Link接口信号简介
        2.1.2 端口和端口分配
        2.1.3 Camera Link连接器
    2.2 万兆以太网简介
        2.2.1 万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2.2.2 万兆以太网帧结构
    2.3 DDR3 SDRAM技术简介
        2.3.1 DDR3 SDRAM简介与时序参数
        2.3.2 DDR3 SDRAM操作指令
    2.4 彩色滤波器阵列简介
        2.4.1 彩色滤波器阵列原理
        2.4.2 彩色滤波器阵列性能指标
    2.5 OpenCV简介
        2.5.1 OpenCV简述
        2.5.2 OpenCV的配置
        2.5.3 OpenCV中的Mat类
    2.6 线程池
        2.6.1 线程池定义
        2.6.2 实时线程池的特点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图像系统设计
        3.1.1 硬件逻辑顶层设计
        3.1.2 软件端设计
    3.2 相机配置模块设计
    3.3 图像数据处理模块
        3.3.1 图像数据处理设计
        3.3.2 图像处理结果验证
    3.4 DDR3 SDRAM缓存设计
        3.4.1 MIG IP核介绍
        3.4.2 MIG IP核时序
        3.4.3 读写测试模块验证
    3.5 图像彩色化模块
        3.5.1 CFA IP核端口说明
        3.5.2 CFA IP核控制逻辑设计
        3.5.3 图像彩色化模块验证
    3.6 万兆网发送模块
        3.6.1 万兆以太网设计
        3.6.2 时序
        3.6.3 万兆以太网接口时序分析
        3.6.4 万兆网模块验证
    3.7 串口配置模块
        3.7.1 QSerialPort类
        3.7.2 QserialPortInfo类
        3.7.3 串口连接验证
    3.8 抓包过滤模块
    3.9 数据解析组帧模块
    3.10 图片格式转换模块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改进与问题解析
    4.1 系统配置
    4.2 系统改进
        4.2.1 系统传输数据改进
        4.2.2 线程池实现及速率提升
    4.3 问题总结
        4.3.1 时钟问题
        4.3.2 资源问题
        4.3.3 图像格式转换算法问题
        4.3.4 图像组帧问题
        4.3.5 其他问题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万兆协议转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万兆以太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协议转换器的定义
    1.4 协议转换器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意义
第2章 万兆协议转换相关技术
    2.1 高速串行传输技术
        2.1.1 FPGA高速传输技术
        2.1.2 GTX技术
    2.2 以太网技术
        2.2.1 千兆以太网
        2.2.2 万兆以太网
    2.3 Aurora总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设计平台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3.2 FPGA芯片选型
    3.3 千兆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3.3.1 千兆以太网PHY芯片介绍
        3.3.2 以太网PHY芯片的电路连接
    3.4 万兆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3.4.1 SFP+光模块
        3.4.2 万兆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5 部分单元电路
        3.5.1 同步时钟电路设计
        3.5.2 配置电路单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兆协议转换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2 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简介
        4.2.1 开发环境简介
        4.2.2 开发语言简介
    4.3 软件总体方案概述
        4.3.1 概要设计
        4.3.2 接口设计
    4.4 核心处理流程
        4.4.1 协议转换处理流程
        4.4.2 复接分接处理流程
        4.4.3 ARP帧处理流程
    4.5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5.1 协议转换系统上行部分
        4.5.2 协议转换系统下行部分
    4.6 配置模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
    5.1 系统测试准备
        5.1.1 硬件开发平台准备
        5.1.2 硬件测试平台准备
        5.1.3 软件测试平台准备
    5.2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2.1 千兆以太网通信速率以及丢包率测试
        5.2.2 万兆以太网通信速率以及丢包率测试
        5.2.3 综合测试
    5.3 系统稳定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当今万兆以太网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AR的高性能协议处理引擎技术研究[D]. 冯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FPGA的专用交换机系统[D]. 刘家男.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PandaX-nT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读出电子学系统研究[D]. 王淑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板设计与开发[D]. 柯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FPGA的万兆以太网TCP/IP卸载引擎与硬件系统设计[D]. 石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基于FPGA的多通道磁共振成像信号采集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多路超高清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D]. 刘博熙.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分发技术研究[D]. 文韬. 浙江大学, 2020(02)
  • [9]基于万兆以太网的高速图像传输显示系统研究与实现[D]. 沈淑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万兆协议转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毅夫.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当今10G以太网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