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文秘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一、文秘类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竹沁[1](2020)在《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写作能力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一项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体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全民参与、以流量带动商业模式的新型社交生态文化圈,为新时代的写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媒体写作是主体在以微博、微信、新闻APP客户端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中进行的互动式文案创作活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引发了传统写作方法和内容的双重变奏,在这新形势下,人们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企事业单位等都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外宣传,很多政务信息、官方微博都通过互联网发布,社会急需具备新媒体写作能力的人才,培养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文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秘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论文对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为后面开展研究打下基础.在探讨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写作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关于新媒体写作、文秘新媒体写作以及文秘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定义、特点、构成等.笔者选取了 20家中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对其负责人进行是否需要具备新媒体写作能力人才等内容的访谈,进行培养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必要性分析,同时分析了中职文秘学生传统写作与新媒体写作的区别,界定了中职文秘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的构成,进而分析当前社会对秘书人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需求情况。通过查找阅读新媒体写作相关文献、书籍,以中职文秘专业学生以及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情况及培养现状,从而发现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师生三方缺乏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意识;文秘写作教材缺少新媒体写作教学内容;学生新媒体写作兴趣低;中职文秘学生新媒体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够重视文秘写作实践等问题,并对不同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同时针对调查发现的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的策略,主要策略包括:校师生“三位一体”,增强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意识;创新新媒体写作理念,编写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新媒体写作兴趣,激发创意思维;强化写作训练,提升学生新媒体语言表达能力;重视新媒体写作实践,提高学生排版能力。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能够提供培养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的新思路,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而对提高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帮助。

鲁莉[2](2020)在《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些都促使了对应用型文秘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倍增。目前,许多学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文秘专业教学模式上,主要是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处理等理论知识学习上,并未突出其职业教育特点,缺乏职业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没有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这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不符合企业真正的需求。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作为未来相关行业所需岗位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课程的建设应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文秘专业初、中级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同时也应与高职、本科文秘专业的课程做好衔接。而春季高考这一举措能够为中职学生学历及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基础,能够让参与春季高考的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课程知识及文化基础知识,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认为对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论文首先对中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以及设置依据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探索,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调查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课程学分、实训课方案、教学管理、课程评价八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发现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技能)课程与高职脱节、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论文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具体包括:确定人才目标定位,培养技能型文秘人才、增强理实一体理念,突出文秘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以期可以帮助构建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的课程设置体系,并以此研究促进其专业性与科学性,培养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文秘专业性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石和保证。

于彩仙[3](2020)在《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信息化时代和无纸化办公时代的来临,使得文秘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办公能力,成为文秘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本研究选择对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中职文秘专业及Office办公软件的研究现状,再结合已有调查问卷和量表编制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得出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Office应用能力教学未能结合专业特色,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2.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3.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会影响Office应用能力的获得。

舒青根[4](2020)在《试论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文中认为文章针对中职文秘专业因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从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劳动市场需要和学校教育可能性的角度,论证了文秘专业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需求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真专业,通过分析现代文秘工作的职业化特征和层次差异,说明中职文秘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杨小梅[5](2020)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文中指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商务助理专业(以下称为"文秘类专业")为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培养了大批文秘类专业人才,为加强文秘类专业建设,培养适应行业趋势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学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本研究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多元化、实用型、复合型的文秘类人才,提出中职学校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郭蕾[6](2019)在《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韩语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1992年中韩建交后得到快速发展。为满足实用型韩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培养实用型韩国语专门人才。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就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高职高专韩语专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涉韩的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外贸、文秘、导游和制造业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韩语专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每年用人单位需要的韩语专业人才数量有所减少,对韩语专业的人才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造成高职高专韩语专业的学生找到与应用韩语相关的工作机会减少,填报这一志愿的学生人数也在减少,这一恶性循环现象造成了有些学校因此停止招生,高等职业教育的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停止招生就是其中一例。为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作者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为典型,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初步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的内因和外因,提出了为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对历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研究课题。在研究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本论文分五章进行了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需要研究目前国内韩语专业发展现状的原因,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先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第二章描述了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典型的高职高专韩语专业的发展困境,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初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的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研究的课题,研究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目前困境的问题所在。第三章叙述了对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学习和就业这三个方面。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就业情况等各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泰州学院韩语专业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发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对韩语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实训教学效果不好。这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不够,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造成专业对口就业难与招生难的相互反馈,最终引发停止招生的后果。第四章研究高等职业学院韩语专业走出目前困境的途径。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指导下,以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来改进课程设置,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执业证书、提供实现更高学历机会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社会需要和自已志向相结合的课程,提高自已的就业能力,将自已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还要改进目前的实习方式,提高专业实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自已感兴趣的岗位上真实学习到未来就业有用的技术,提高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和协调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与韩企进行合作,展开定向式培养,课程的设置也应与企业协商设置,应当尝试加强定单式培养的组织工作;根据目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双专业人才的建议,并建议学校创造条件,将本专业的培养层次由专科升级到本科,从根本上解决专科层次韩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

张静静[7](2019)在《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行各业对于秘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秘书专业课程建设开始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热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十分重要且必要。本研究主要运用抽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对本科秘书学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分析了高校秘书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秘书学专业设置的因素和对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包括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构成、所占比例关系以及组织安排等多方面,并从社会和教育系统两个层面提出了保障机制。本研究认为本科秘书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课程实施未充分体现课程价值,课程评价体系仍尚需完善。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系统因素、教学本体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秘书学的课程构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为提高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王雨馨[8](2019)在《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教育在我国地位逐渐提高,国家正在重视并加大力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开设文秘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专业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社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该领域是十分有价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文秘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遵照教育部下发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同时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用人企事业单位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做动态的调整。本文通过收集和调研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并与教育部下发的文件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来研究云南省中职学校中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一部分是绪论。目的是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以便在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全文。本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和职业能力等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通过明确本文要使用何种理论以及运用的方法,查阅了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主要阐释了比较教育学的概念、方法论的变迁及发展史等,并通过对比较教育学理论已有研究的整合,明确其分析框架的含义,并对本文所用到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是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具体阐述。通过分析社会现状以及现在的企业单位发展形式,对影响其制定的因素和制定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归纳概括。影响教学标准制定的因素主要有: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总体方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迫切改革形式、社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较高的用人标准。接下来归纳了指定教学标准要遵循的具体原则,主要包括:目标导向型原则、整体功能性原则、应用技能性原则和适应发展性原则。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设置基础是社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社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并运用比较研究法从培养目标、课程类别、职业证书三方面将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同教育部教学标准进行对比,又从宏观角度将中职学校的具体教学标准与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对比,最后分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情况。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是通过上文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论述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建议。现有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标准核心内容不完整,缺少关键要素;标准表述不清晰明确,语言不够规范;标准与社会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在第六部分提出了重视教学标准的基础作用,依照教育部各要素制定;加强对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联系云南省社会实际,发挥本校特色几点建议。

王立明[9](2018)在《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加之各类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网络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以及外部监管变得越来越严格等原因对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现有实体形式的国有商业银行员工队伍起到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原国有商业银行这一靠垄断经营“躺着赚钱”的行业,而今变得已不再那么风光无限,不再是人们眼中的“金饭碗”。在这一大形势的冲击下,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队伍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员工主动离职现象,尤其是以80、90后为代表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更是对该行的持续健康稳定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影响巨大。本文针对中国银行ST分行的员工主动离职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主动离职整体情况及分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薪酬福利、绩效考核、职业发展、员工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离职原因,并且针对每一项原因制订出改进措施,提出了改善薪酬福利体系、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改进员工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对于稳定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队伍、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员工离职潮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旭辉[10](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二、文秘类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秘类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政策导向
        2. 新媒体时代的需要
        3. 求职就业的要求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新媒体写作
        2. 新媒体写作能力
        3. 文秘新媒体写作能力
    (二) 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传播学理论
三、社会对秘书人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新要求
    (一) 社会对秘书人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需求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内容
        3. 调查结果分析
    (二) 培养秘书人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1. 新媒体写作的发展趋势
        2. 培养目标相契合
        3 中职文秘专业发展需求
        4. 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 中职文秘学生传统写作与新媒体写作的异同
        1. 相同之处
        2. 不同之处
    (四) 中职文秘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构成
        1. 创意思维
        2. 新媒体语言表达能力
        3. 图文排版能力
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 调查目的、对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二)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对新媒体写作能力的认知、自我评价及态度
        3. 学生对新媒体写作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三)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1. 多数教师尚未意识到新媒体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2 难以开展新媒体写作教学与能力培养
        3. 教师普遍希望得到文秘新媒体写作相关知识以及教法的培训
        4. 文秘专业学生缺少写作实践
五、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校师生三方缺乏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意识
    (二) 中职文秘写作教材缺少新媒体写作教学内容
    (三) 中职文秘学生新媒体写作兴趣低
    (四) 中职文秘学生新媒体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五) 不够重视文秘写作实践
六、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 校师生“三位一体”,增强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意识
        1. 学校完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2. 开展文秘写作教师新媒体写作培训
        3. 增强学生新媒体写作意识
    (二) 创新新媒体写作理念,编写教学内容
        1. 创新写作教学理念、方法
        2. 新媒体写作教学内容构成
    (三) 调动学生新媒体写作兴趣,激发创意思维
        1. 合理使用有趣的写作素材
        2. 创设情境,从职业需求角度提高写作兴趣
    (四) 强化写作训练,提升学生新媒体语言表达能力
        1. 加强写作积累
        2. 规范写作行为
        3. 优化评价方式
    (五) 重视新媒体写作实践,提高学生排版能力
        1. 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新媒体写作实践
        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代入感
七、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社会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社会需求访谈大纲
    附录三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四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五 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调查访谈大纲(教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1.1.2 天津市春季高考的成功经验
        1.1.3 提升应用型文秘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关于春季高考的研究
        1.3.1.2 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
        1.3.1.3 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2.1 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7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职文秘专业
        2.1.2 春季高考班
        2.1.3 课程设置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原理
        2.2.2 项目课程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现状调查
        3.2.1 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3.2.2 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3.2.3 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3.2.4 课时安排现状分析
        3.2.5 课程学分现状分析
        3.2.6 实训课现状分析
        3.2.7 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3.2.8 课程评价现状分析
第四章 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4.1.2 专业(技能)课与高职脱节
        4.1.3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4.1.4 实训课建设不完善
    4.2 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的问题成因分析
        4.2.1 课程内容与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偏差
        4.2.2 春考生专业选择多样化
        4.2.3 春季高考班对专业(技能)课程缺乏重视
第五章 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的对策分析
    5.1 确定人才目标定位,培养技能型文秘人才
    5.2 增强理实一体理念,突出文秘专业特色
    5.3 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比例
    5.4 完善实训设备,改进实训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3)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4 概念界定
        1.4.1 文秘专业与中职文秘专业
        1.4.2 计算机应用能力与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文秘及其能力素质要求
    2.2 关于中职文秘教育的研究
    2.3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第3章 某校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及其培养情况
    3.1 该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3.2 问卷设计与抽样
        3.2.1 问卷结构
        3.2.2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3 抽样和样本构成
    3.3 结果统计
        3.3.1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描述统计
        3.3.2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差异检验
        3.3.3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统计检验
第4章 结论与分析
    4.1 培养现状
    4.2 影响因素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试论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秘职业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二、职业化是现代文秘工作的基本特征
三、文秘职业人才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异
四、中职教育具有培养文秘职业人才的可能性

(5)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文秘类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二、互联网时代秘书人才规格的要求
    (一)办公形式多样化。
    (二)岗位职责多元化。
    (三)能力结构立体化。
三、文秘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力
四、文秘类专业中职生人才培养建议
    (一)加强行业合规意识与职业道德培养。
    (二)以“互联网+”为契机,提升信息工具应用能力。
    (三)培养具有长远职业目标的应用型人才。
    (四)多渠道提升岗位实践能力。
    (五)培养“行政+商务+涉外”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6)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的历程与困境
    第一节 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典型性
    第三节 泰州学院对韩语专业发展困境的初步研究与认识
第三章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状况调研
    第一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调研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走出困境的方向
第四章 应对韩语专业困境的对策
    第一节 改进韩语专业课程设置
    第二节 优化学校培养方案
    第三节 改进实习方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分企业招收韩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第三节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第四节 访谈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第二章 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
    第三节 课程实施未充分体现课程价值
    第四节 课程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节 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第三节 教学本体因素
第四章 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秘书学课程目标的确定
    第二节 秘书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成
    第四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比例关系的确立
    第五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组织与安排
    第六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3 肇庆学院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4 地方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5 地方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6 用人单位秘书岗位或人员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中等职业学校
        2.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
        3. 专业教学标准
        4. 培养方案
        5. 职业能力
    三、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
        2. 国内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概念研究
    二、方法论的变迁
    三、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1. 我国教育总体方针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形势
        3. 社会对文秘专业的用人需求
    二、构建专业教学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1. 目标导向性原则
        2. 整体功能性原则
        3. 应用技能性原则
        4. 适应发展性原则
第四章 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比较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会对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教育部2014年公布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分析
        1. 培养目标分析
        2. 职业范围分析
        3. 人才规格分析
        4. 课程结构分析
        5. 课程设置及要求分析
    三、当前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比较分析
        1. 与教育部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比较分析
        2. 与社会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比较分析
        3. 学校办学特色体现情况分析
第五章 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标准核心内容不完整,缺失关键要素
        1. 核心内容的重要性
        2. 核心内容不完整
        3. 关键要素缺失
    二、专业教学标准表述不清晰明确,语言不够规范
        1. 课程目标设置宏观,定位不清晰
        2. 专业定位缺少具体描述
        3. 职业能力要求不明确
    三、专业教学标准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
第六章 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完善的建议
    一、重视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性作用,严格依照教育部各要素制定
    二、加强对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
    三、联系云南省社会实际,发挥本校特色
        1. 明确服务云南省中小企业需求的办学意识,调整培养目标
        2. 灵活设置选修课和实训课
        3. 开发校本课程并突显民族性
总结
附录: 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离职定义及影响
        2.1.1 员工离职概念
        2.1.2 员工离职分类
        2.1.3 员工离职影响
    2.2 员工激励理论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2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2.2.3 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
    2.3 离职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现状分析
    3.1 中国银行ST分行介绍
    3.2 组织架构情况
        3.2.1 分行组织架构
        3.2.2 支行组织架构
    3.3 员工构成情况
        3.3.1 性别结构
        3.3.2 学历结构
        3.3.3 年龄结构
    3.4 员工流失现状分析
        3.4.1 员工离职数量分析
        3.4.2 员工离职年龄分析
        3.4.3 员工离职岗位分析
        3.4.4 员工离职学历分析
        3.4.5 员工离职去向分析
    3.5 离职员工访谈
        3.5.1 访谈的基本情况
        3.5.2 访谈提纲
        3.5.3 访谈记录
    3.6 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
        3.6.1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3.6.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6.3 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职原因分析
    4.1 薪酬福利方面
        4.1.1 薪酬等级调整困难重重
        4.1.2 员工福利发放剥夺现象严重
        4.1.3 员工福利假期很少能享用
        4.1.4 职工福利规定传导不到位
        4.1.5 工会关爱员工职能不到位
    4.2 绩效考核方面
        4.2.1 绩效考核利润因素占比较轻
        4.2.2 绩效考核方面未能形成明显的档次
        4.2.3 员工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较少
    4.3 职业发展方面
        4.3.1 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4.3.2 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
        4.3.3 员工晋升渠道不通畅
    4.4 员工管理方面
        4.4.1 人员流动性较差
        4.4.2 缺乏针对青年员工的管理
        4.4.3 出勤考核较为松散
        4.4.4 缺乏离职管理
    4.5 文化建设方面
        4.5.1 青年员工全员练兵引起反感
        4.5.2 微信群发布信息随意性严重
        4.5.3 会议频繁占用时间过多
        4.5.4 未能充分尊重员工
        4.5.5 工作环境较为单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改善薪酬福利体系
        5.1.1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
        5.1.2 按标准执行员工福利计划
        5.1.3 注重发挥工会职能
    5.2 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5.2.1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5.2.2 加大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5.3 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5.3.1 提高全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5.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
        5.3.3 打通多类员工晋升发展渠道
    5.4 改进员工管理制度
        5.4.1 建立合理的员工轮岗流动制度
        5.4.2 优化青年员工管理制度
        5.4.3 探索建立社会招聘制度
        5.4.4 建立电子化的出勤管理制度
        5.4.5 细化荣誉颁发管理制度
        5.4.6 注重离职员工管理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5.1 调整技能练兵人员范围
        5.5.2 充分发挥文秘职能
        5.5.3 制订会议管理制度
        5.5.4 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
        5.5.5 建立愉悦的文化环境
    5.6 对策实施保障措施
        5.6.1 建立领导小组
        5.6.2 实施逐步推进
        5.6.3 提供经费支持
        5.6.4 强化沟通管理
        5.6.5 倡导改革文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银行 ST 分行员工满意度问卷
致谢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四、文秘类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新媒体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 张竹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天津市中职文秘专业春季高考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D]. 鲁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 于彩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4]试论文秘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J]. 舒青根. 就业与保障, 2020(09)
  • [5]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职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 杨小梅. 办公室业务, 2020(06)
  • [6]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D]. 郭蕾. 山东大学, 2019(03)
  • [7]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张静静. 暨南大学, 2019(02)
  • [8]云南省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标准研究[D]. 王雨馨. 云南大学, 2019(03)
  • [9]中国银行ST分行员工主动离职原因及对策研究[D]. 王立明.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文秘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