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含笑看“人生阶段”——张天翼与姜木良讽刺小说写作风格比较

含泪含笑看“人生阶段”——张天翼与姜木良讽刺小说写作风格比较

一、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康南[1](2019)在《蒋牧良小说的底层叙事(193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生”和“民情”一直以来都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领域,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命状态也始终是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焦点,作家能够自觉承担起为底层发声的责任,将带有时代印记的社会生活记录下来,彰显了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社会性和现实性。蒋牧良即是将底层作为创作焦点的作家,论文拟将围绕蒋牧良现代时期创作的小说为主体,探究其在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为作家们的底层叙事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国家内忧外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众生存受到极大威胁,迫切的社会问题要求文学关注现实,把写作视角向劳苦大众主体倾斜,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为底层叙事提供了充足的话语空间。在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蒋牧良自身深厚的底层生活经验和诚恳写作态度也为小说底层叙事提供了可能性。首先从小说的内容上看,蒋牧良小说底层叙事的深度和广度集中体现在底层关注和底层表达上,蒋牧良底层视角不断扩大将底层苦难和底层人性全面展现出来,同时作者的底层悲悯意识和民族家国情怀浸润于小说的底层世界之中。其次,从小说的艺术风格上看,蒋牧良小说的底层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是湖南湘中地区民俗民风的集中展现;另外在对现实的批判讽刺上保持了理性批判精神。最后,与同时期作家相比,蒋牧良底层叙事的独特性体现在小说底层世界的真实性,包括底层环境的真实性、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工人题材小说中对工人形象和工人生活的真实描述,为1930年代工人题材小说提供了典范。另外,蒋牧良在底层叙事的审美选择上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底层悲剧的抗争美。蒋牧良用最朴实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朴实和诚恳不自觉与底层人民惺惺相惜,对现实的凝视、时代的思索与社会的关怀是蒋牧良创作的基本立足点。蒋牧良在左翼文学的引导以及底层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下,自始至终都将“底层”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以饱满的人文情怀关注底层、书写底层。在作品中表现出文人对于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小人物生死存亡的生命意识。蒋牧良的底层叙事极具个人的风格特点,冷静的叙事风格中充斥饱满的写作热情,以真实的人物情感、朴实的人物语言、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形象让小说在众多书写底层的左翼文学中独具特色。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蒋牧良小说在底层叙事上的价值贡献,但蒋牧良小说并没有完全摆脱左翼文学二元对立暴力冲突的模式,所以其底层叙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左京[2](2016)在《幽暗的人性一角—张天翼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张天翼(1906—198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家。他最初以短篇讽刺小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重视,被称赞为“左翼新人”。他擅长刻画各类人物的种种丑态,发掘人性的幽暗,揭露道德的局限、现实的不足和文化的弊端。本论文立足于张天翼的小说文本,从丑态特质、创作理念和书写价值三个方面系统阐释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期较为全面地把握和认识张天翼的人物书写。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绪论简述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梳理张天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分析张天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丑态特质,划分各类人物的丑态类型,如“向上爬”的贪欲、表里不一的虚伪、双向呈现的暴力和无所依附的空虚。种种丑态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共同丰富人物形象的整体内涵。第二章探讨人物形象传递的创作理念。张天翼以人物形象作为审丑基点,以辛辣冷峻的讽刺作为审丑武器,从刻画人物言行举止的丑,上升到揭穿精神世界的丑,再上升到暴露社会风气的丑,形成一股犀利的道德嘲讽和文化批判。第三章论述人物形象的书写价值。张天翼以挖掘幽暗的人性抵抗左翼文学粗暴的呐喊,挣脱浮躁的写实风气,重拾国民性探究的创作主题。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完成从个体丑到群体丑的转变,既承接20年代鲁迅小说的讽刺典型,又开启40年代讽刺对象的先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美学层面上,张天翼用“笑”照出丑的本相,使人物的丑态具有寓悲于喜、喜中藏悲的超越性。结语归纳全文,阐述张天翼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当代作家审丑书写的联系,指出张天翼对文学应当描写人生和反映人性的理念坚守。

沙静雯[3](2016)在《张天翼讽刺视野中的小知识分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题材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讽刺小说家,在张天翼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尤其是小知识分子形象是较为集中的一类人物形象。虽然身为左翼作家,但在张天翼的讽刺视野中,对于不同知识分子的关注却有其独特洞察:他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以负面形象居多,而鲜有正面形象。正是这些负面的小知识分子,在体现了与精英知识分子的差距的同时,也通过他们自身的精神困境反映出现代社会的更多不同面向。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张天翼讽刺视野中小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重新审视其写作的时代。本文将张天翼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分为空虚的小资青年、退缩的畸人和虚伪的公务员这三个特点明晰的类别,深入探讨他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由此讨论张天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在拂去了浮在革命表面的热情泡沫之后,对于回归日常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度思考,这其中包含着张天翼对于人性的透彻观察,也体现出他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以及对于社会状况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于这三类小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天翼作为讽刺作家的独到眼光。他的作品超越了当时大多数作家的写作模式,在人物形象上更为多元,思考也更为深入。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仍活在当今社会之中,这也是他的作品超越时代的重要表现。

冯火魁[4](2015)在《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鲜明的特点,它的政治功利性创作使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暧昧不清,或褒或贬,但无疑却是整个文学史节点上的重要一环。左联培养了众多左翼作家,这些作家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他们的创作多样化和复杂化,或自成流派或地方特色鲜明,或文体特征突出或内容艺术超前。其中有一重要群体就是左联刚成立时进入的左翼新人,他们一扫左联初期“口号式”的创作倾向,为左翼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风,他们就是以创作讽刺小说尤其是政治讽刺闻名的张天翼等人,具体主要包括张天翼、沙汀、蒋牧良、周文和王任叔。这些人创作的左翼政治讽刺小说具有着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翼作家创作的政治讽刺小说,无论是其创作观还是讽刺对象,包括独特的讽刺艺术,都具有着强烈的政治性。他们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与讽刺文学独有的强烈批判性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紧跟时事,以反动统治为批判对象,创作出了振聋发聩的政治讽刺小说。文章从七个部分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首先是绪论,交代了这一选题的理论界定和研究意义,并对选题的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作了阐述。第一章是讽刺及其讽刺艺术的理论探究。本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对讽刺及讽刺艺术有一个基本探究。分两个层次来论述,第一节是讽刺的理论探究,侧重从东西方已有理论来一窥讽刺的特征,第二节是政治讽刺小说的艺术魅力,把笔触伸向政治讽刺小说,具体阐述这一艺术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创作特征。第二章是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勃兴。从本章正式进入我们的论述主题,主要介绍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产生的社会语境、文化生态、文学资源等方面和作家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它分三部分,第一节是社会语境:政治话语的批判与文学意识的自觉;第二节是文学资源:“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汲取;第三节是作家身份: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取向。第三章为左翼作家创作政治讽刺小说的创作观。创作观是创作实践的先导,对其创作特征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本章主要从崇尚真实的讽刺观念、主张暴露的创作方法,注重战斗的社会效应三方面来阐述他们的创作观。第四章是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多重批判。这章是从创作的内容来探讨,其多重批判涉及多个对象。第一节是对腐败制度和官僚阶级恶行恶德的批判;第二节是对革命阴影和抗战痼弊的鞭挞,第三节是对苦难世道和挣扎人生的揭露。第五章为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艺术阐释。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和讽刺技巧三个角度来论述,包括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连缀式的叙述结构和讽刺情势的营构,漫画式的讽刺技巧和犀利泼辣的讽刺风格。第六章为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和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其创作模式,包括其讽刺形象系列类型的提供和创作的成就和局限。二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促成了政治讽刺的成熟,并繁荣了三十年代的讽刺文学,在整个讽刺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孙拥军[5](2010)在《“国民性”批判的现代解读——谈鲁迅、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文中指出"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杨春风[6](2010)在《张天翼讽刺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张天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小说家,他以独具特色的讽刺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本论文以张天翼建国前的讽刺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描述的写法,紧扣张天翼讽刺小说文本,以中外有关讽刺小说的理论为基础,以古今中外的讽刺小说为参照,从其小说发展历程、小说的主题意蕴、美学特征、艺术特质四个方面对其讽刺小说创作进行全程性和整体性的梳理与阐释,以期对张天翼讽刺小说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以及80多年来张天翼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旨在重新审视这位被人们忽视的优秀作家,对其讽刺小说做尽可能全面的研究。研究界对于代表其主要创作成就的讽刺小说,虽然不乏关注和探讨,但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对讽刺小说单篇、数篇的单独解读,或者把张天翼讽刺小说掺杂在其小说整体中进行笼统地论述,却缺少从讽刺文学的角度所做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有对张天翼讽刺小说作比较全面的论述,才能够客观认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独特价值。第一章,主要勾勒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发展线索,追踪与描述了张天翼讽刺小说发展历程,按照讽刺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结合张天翼自身经历,梳理并寻找其内在的关联和嬗变的轨迹。对一些作品的创作得失进行评介,从而整体呈现出张天翼讽刺小说创作的主要风貌。张天翼讽刺小说从1922以“滑稽”登场,经历了一番探索之后,到30年代末期走向成熟,形成了稳定的讽刺风格。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多重主题。张天翼的讽刺,融政治讽刺、道德讽刺、文化讽刺与人性讽刺于一体,全面而深入地暴露和讽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张天翼不仅以左翼作家的政治责任感对政治时弊予以揭示,而且继承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开创人鲁迅的遗风,批判中国国民的愚昧和奴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对人性恶深入挖掘,在轻俏的讽刺中蕴蓄了丰厚的思想内涵。第三章,分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风格倾向以及形成原因。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冷峻、犀利、明快,其讽刺风格的形成跟张天翼的个性气质、创作心态以及他对中西讽刺传统的继承与创化密切相关。张天翼既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古代讽刺小说和鲁迅的创作思想中汲取营养,又从外国文学传统特别是英国的狄更斯以及俄国的契诃夫、果戈理小说中摄取养料。第四章,分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艺术创新与文学史意义。本章并不从张天翼运用的具体讽刺技巧着手,而是着重于其讽刺小说在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如他善用片断连缀的“速写体”;其次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其小说全知叙事与限制叙事的交织以及独具特点的儿童视角的运用加以解析。简要总结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把张天翼讽刺小说放在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格局中进行审视,为张天翼讽刺小说定位,指出张天翼讽刺小说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二十年代与四十年代之间联通的桥梁。结束语照应绪论部分,对张天翼在目前文学接受中寂寞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张天翼遭到的冷遇和当下的社会大环境、文学小环境以及作家创作的缺陷都紧密相关。张天翼小说不仅被后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文化所淹没,而且与文学界消解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相悖,小说本身文本良莠并存也是一个原因。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全面解读,挖掘出张天翼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这不仅有利于张天翼小说的全面研究,同时对于探索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与世界讽刺小说的联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只是作者竭尽所能作的一点粗浅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张天翼讽刺小说研究的重视,进而开辟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局面。

杨春风[7](2010)在《近二十年张天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提出评论界近二十年来对张天翼小说的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重要作品研究、总体艺术特征研究、比较研究、文学史定位等四个方面。笔者运用客观描述与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法,对1988至2009年间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回顾、反思与述评,从而系统地反映张天翼小说研究的现状,揭示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不足。在新世纪,张天翼小说研究亟需引起人们的热情地关注,不仅研究空白点需要填补,而且需要有新的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运用,以促进张天翼小说研究的新发展。

杨春风[8](2010)在《寂寞与冷清——20年来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近20年中,张天翼小说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研究、艺术研究、比较研究、文学史定位等方面。虽然在研究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方面有一些拓展与深入,但是评论界对张天翼的关注显然不够,论题重复、视角单一、创见贫乏使研究陷入徘徊、停滞不前的状态,张天翼研究面临着危机。期待在新世纪里研究者能够激发出创造性,开拓张天翼研究的新境界和新领域,使张天翼小说研究向纵深处掘进。

戴娜[9](2009)在《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推动张天翼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陈晓燕[10](2008)在《在场·拟声·反思 ——论张天翼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话语》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以启蒙主义为主要的思想资源,从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汲取言说的动力,并以永远的批判姿态独立于嘈杂的现代语境之中。但在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辉煌之后,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20世纪30年代变得黯淡微弱,本文试以张天翼的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并提取其中的知识分子话语来观照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1930年代的真实状态。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张天翼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话语在1930年代的真实状态:在场,拟声和反思。张天翼的下层民众题材通过对新语境中国民性的观照与书写,以及在“向上爬”小人物形象身上实现的社会和文化批判,宣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在场,这既是一种独立的姿态,又是一种给予民间大众话语的善意警示;在阶级对立题材中,张天翼以知识分子话语对于民间大众话语的模拟发声,隐曲地传达了知识分子话语的深刻内容,同时成功摸索出一条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的曲折路径,使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不利于己的强势语境中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张天翼有效启动了知识分子话语的自查与免疫机制,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深层批判,提出知识分子话语主体的建设问题,显示了知识分子话语勇于反思、不断更新的先进姿态。置身1930年代的特殊语境,张天翼小说中知识分子话语的这三种状态从坚守话语的独立性、言说的智慧和自我修护能力等方面为此后的知识分子话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蒋牧良小说的底层叙事(1933—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对象与现状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底层叙事的话语空间
    第一节 底层叙事的社会语境
    第二节 底层叙事之于蒋牧良
        一、深厚的生活经历
        二、诚恳的写作态度
第二章 蒋牧良小说的底层关注与底层表达
    第一节 底层关注
        一、底层苦难世相的记录
        二、底层人性的多维透视
    第二节 底层表达
        一、底层悲悯意识
        二、民族家国情怀
第三章 蒋牧良小说底层叙事的意义
    第一节 底层叙事的艺术追求
        一、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
        二、地域民俗民风的彰显
    第二节 底层叙事的价值
        一、底层世界的真实呈现
        二、底层叙事的审美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2)幽暗的人性一角—张天翼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人物形象的丑态特质
    第一节 “向上爬”的贪欲
    第二节 表里不一的虚伪
    第三节 双向呈现的暴力
    第四节 无所依附的空虚
第二章 人物形象传递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审丑基点:人物高于故事
    第二节 刻画方式:以讽刺为“武器”
    第三节 主旨表达:暴露、鞭挞和批判
第三章 人物形象的书写价值
    第一节 突破陈规:幽暗人性的开掘
    第二节 承前启后:讽刺类人物的延续
    第三节 丑的超越:寓悲于喜喜中藏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世纪以来张天翼研究论文索引
后记

(3)张天翼讽刺视野中的小知识分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空虚的小资青年
    1.1 肤浅的精神世界
    1.2 表象的西式生活
第二章 退缩的畸人
    2.1 丧失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2.2 背离革命理想的“革命者”
第三章 虚伪的公务员
    3.1 不择手段的谄媚者
    3.2 故作忙碌的投机者
结语:讽刺小说家对小知识分子的关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讽刺及其讽刺艺术的理论探究
    1.1 讽刺的理论界定
        1.1.1 讽刺的思想基础:真实的基础和理性的鞭挞
        1.1.2 讽刺的文学立场:针砭时弊的社会责任心
        1.1.3 讽刺的情感体验:愤怒的情感宣泄与否定性的笑
        1.1.4 讽刺的审美诉求:喜剧化的戏谑与苦涩的悲剧感
    1.2 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丑恶以引起疗救
        1.2.1 讽刺文学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1.2.2“秉持攻心,指擿时弊”的讽刺指向
        1.2.3“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2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勃兴
    2.1 社会语境:政治话语的批判与文学意识的自觉
        2.1.1 30年代社会的黑暗专制与政治统治
        2.1.2 30年代文坛的多元繁荣与讽刺幽默
        2.1.3 文学阵营内部的“讽刺与暴露”的讨论
    2.2 文学资源:“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汲取
        2.2.1“美刺讽喻”: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
        2.2.2 寓庄于谐:鲁迅等五四小说艺术品格的接受
        2.2.3 笑中含悲:外国文学学养的借鉴
    2.3 作家身份: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取向
        2.3.1 南京讽刺作家群:从左联“新人”到讽刺高手
        2.3.2 四川讽刺作家群:左联常委的文学人生
3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创作观
    3.1 崇尚真实的讽刺观念
        3.1.1 幽默者,即是真实
        3.1.2“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生活透视
        3.1.3 冷眼旁观,冷静呈现的笔触切入
    3.2 主张暴露的创作方法
        3.2.1“假面”的无情撕破与丑恶的原始拍摄
        3.2.2 表里互现,由浅入深的尖锐笔锋
    3.3 注重战斗的社会效应
4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多重批判
    4.1 腐败制度与官僚阶级恶行恶德的深刻批判
        4.1.1 国民党政治体制腐朽衰微的暴露
        4.1.2 官僚阶级腐败堕落的鞭挞
        4.1.3 地主豪绅虚伪狡诈的揭发
        4.1.4 旧军队残忍野蛮的控诉
    4.2 革命阴影与抗战痼弊的鞭挞
        4.2.1 对革命投机者的担忧
        4.2.2 对伪抗战官僚的唾弃
    4.3 苦难世道与虚伪人性的揭露
        4.3.1 小公务员、小市民的奴才品行的奚落
        4.3.2 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的描写
        4.3.3 虚伪礼教与人性荒芜的无情嘲讽
5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艺术阐释
    5.1 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
        5.1.1“冷心肠”的客观性的全知叙述
        5.1.2“经济”的笔法及戏剧性瞬间的抓取
    5.2 连缀式的叙事结构与讽刺情势的营构
        5.2.1 连缀式结构与开放式结局的设置
        5.2.2 喜剧性冲突与讽刺情势的营构
    5.3 漫画式的讽刺技巧与犀利泼辣的讽刺风格
        5.3.1 否定性人物地漫画化与夸张描写
        5.3.2 自相矛盾的龌龊与反讽
        5.3.3 豪放辛辣与严峻苦涩的叙述风格
6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与文学史意义
    6.1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创作模式
        6.1.1 政治讽刺形象系列类型的创造
        6.1.2 执着于审丑的批判意识与文学审美
        6.1.3 执着于革命的创作模式与类型化创作
    6.2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6.2.1 政治讽刺的高峰:政治意识的自觉与讽刺文体的成熟
        6.2.2 政治讽刺的发展:百花争艳的繁荣与源远流长的魅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国民性”批判的现代解读——谈鲁迅、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6)张天翼讽刺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回归文学本体的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在探索中前进——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发展演变(1922-1938)
    一、最初的呈现:以滑稽登场(1922-1928)
    二、讽刺个性的形成:从油滑到切实(1929-1933)
    三、成熟阶段:讽刺个性的确立(1934-1938)
第二章:讽丑刺恶中的多重批判——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主题诉求
    一、暴露社会黑暗,剔发政治时弊
        (一) 揭露反动政治制度的腐朽
        (二) 革命中的阴影与痼弊
    二、透视"八字脚文化"与"小白脸文化"
        (一) 批判"八字脚文化",透视"奴性"心理
        (二) 剖析"小白脸文化",解构爱情神话
    三、逼视世态的浇薄和人性的荒芜
        (一) 金钱贪欲对人性的扭曲
        (二) 对人性虚伪的揭露
        (三) 对残忍人性的揭示
第三章:多元与单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审美风格
    一、审美风格:冷峻、犀利、明快
        (一) 近乎冷酷的冷静与超然
        (二) "挖心":往更深处探察的犀利
        (三) 攻击要点的单纯与明快
    二、张天翼讽刺艺术个性的多元成因
        (一) 讽刺心态——源于生命体验与要求的内在动力
        (二) 理论支撑和保障——自觉的"讽刺"文体意识
        (三) 承传与创化——在接受中外讽刺文学传统中创新
第四章 :探索和创造——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艺术新质
    一、叙事结构:化情节叙述为场面连缀
    二、叙述角度:综合运用与儿童视角
        (一) 汲取全知叙述和限制叙述的优长进行讽刺
        (二) 运用隐含作者与叙述者间的不同关系进行讽刺
        (三) 借用儿童视角巧妙地讽刺
    三、文学贡献与文学史地位
        (一) 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
        (二) 现代小市民社会中层系列形象的提供者
        (三)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近二十年张天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品研究覆盖面过于狭窄
二、艺术特征研究不能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三、比较研究不能深入精神层面
四、生平、思想研究和文学史定位语焉不详
五、小结

(8)寂寞与冷清——20年来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品研究
二、艺术研究
三、比较研究
四、生平、思想研究和文学史定位
五、小结

(10)在场·拟声·反思 ——论张天翼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知识分子话语的在场
    1. 新语境中的国民性观照
    2. 犀利的社会和文化批判
    3. 在场: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警示。
二. 知识分子话语的拟声
    1. 拟声—情理矛盾中的无奈选择
    2. 惟妙惟肖的模拟
    3. 难以拟真的模仿秀
三. 知识分子话语的自查与反思
    1. 知识分子边缘化趋势
    2. 知识分子话语的自查与免疫机制
    3. 揭伪—知识分子话语自查机制的有效启动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蒋牧良小说的底层叙事(1933—1949)[D]. 康南. 河南大学, 2019(01)
  • [2]幽暗的人性一角—张天翼小说人物形象分析[D]. 左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3]张天翼讽刺视野中的小知识分子[D]. 沙静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论[D]. 冯火魁. 辽宁大学, 2015(05)
  • [5]“国民性”批判的现代解读——谈鲁迅、张天翼乡土小说的阐释视角[J]. 孙拥军.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03)
  • [6]张天翼讽刺小说论[D]. 杨春风. 兰州大学, 2010(10)
  • [7]近二十年张天翼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杨春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8]寂寞与冷清——20年来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J]. 杨春风. 河南社会科学, 2010(01)
  • [9]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J]. 戴娜. 文教资料, 2009(18)
  • [10]在场·拟声·反思 ——论张天翼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话语[D]. 陈晓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含泪含笑看“人生阶段”——张天翼与姜木良讽刺小说写作风格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