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余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余问题研究

一、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员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楚有为[1](2020)在《政策性负担与审计费用——基于企业冗员的证据》文中认为我国企业普遍背负一定的政策性负担,政策性负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利用2007—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从审计费用视角,以企业冗员为例,检验了政策性负担对企业经营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企业背负的政策性负担水平越高,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经营风险、代理成本和盈余操纵是导致上述效应的三个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政策性负担与审计费用的正向关系受到劳动保护程度的影响,劳动保护程度越高,政策性负担与审计费用的正向关系越强。政策性负担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更显着。另外,政策性负担对审计费用的增加既有审计师增加了审计投入的原因,也有风险溢价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性负担对企业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审计师在做出审计收费决策时考虑了政策性负担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王百强,杨雅宁,伍利娜,蒋佳峻[2](2020)在《财政政策与企业劳动力决策》文中指出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年至2016年的数据,研究中国财政政策对企业劳动力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表现为更高的员工薪酬总额、更多的员工人数以及更高的员工平均薪酬。进一步研究发现,积极财政政策对企业员工薪酬总额和员工平均薪酬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较强,在国有企业中较弱;在国有企业中又以公益类国有企业和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最弱。经济后果方面,扩大劳动力规模对企业未来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强于国有企业,而扩大劳动力规模对企业高管薪酬的提升作用则在国有企业中强于非国有企业。上述结果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刺激市场需求的方式使得非国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劳动力规模;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要求国有企业解决社会就业。本文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从微观层面为评估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顾冉[3](2020)在《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裕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人口红利,以及大规模城乡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配置红利。但伴随人口转型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凸显,以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亟需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泉。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整体上仍面临创新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突出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企业创新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当前中国劳动力资源供给格局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系统考察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揭示有效转换经济动能背后企业创新形成的条件及其微观作用机制,明确劳动力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工资向下扭曲的特征事实出发,对劳动力工资扭曲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梳理、回顾劳动力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提出扭曲收益、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三条理论传导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微观企业和个体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程度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探究企业层面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检验工资扭曲影响企业创新的三条作用机制,分所有制类型、分要素密集度考察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及其成因。结合研究结果与中国实际,探寻完善劳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方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存在工资向下扭曲的显着特征。在制造业微观企业层面,近80%的企业存在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边际产出的现象,即使考虑到企业劳动报酬数据可能被低估,采用宏观投入产出表对微观企业劳动报酬进行校对后,样本平均工资扭曲程度仍高达2.72,即企业劳动力边际产出达到工资水平的2.72倍。分年份测度结果表明,1999-2013年(除2009年、2010年)期间,劳动力工资扭曲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2008年之后工资扭曲程度得以缓解。在个体劳动力层面,本文以不同人力资本投入的工资可能性边界作为个体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指标。2014年和2016年个体劳动力工资扭曲均值分别为1.75和1.48,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更低,婚姻对于男性具有缓解工资扭曲的积极作用,但已婚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更难获得与劳动生产率相匹配的报酬水平。(2)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工资低于劳动力边际产出程度的扩大,将显着降低企业的新产品生产概率、新产品产值、新产品比重。为减少企业创新利润对工资扭曲反向影响产生的估计偏误,选取Lewbel(1997)方法设计工资扭曲的内部工具变量,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显着成立。(3)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通过扭曲收益机制、人力资本机制、消费需求机制三条作用机制实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三者共同解释了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抑制效应的94.03%,其中扭曲收益机制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中介机制。第一,劳动力工资扭曲导致价格信号与真实的禀赋条件错位,阻碍要素资源结构变动对企业创新的自发促进效应,同时扭曲收益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削弱企业家创新动力,扭曲收益机制解释了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抑制作用的46.27%。第二,劳动力工资扭曲减弱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激励,同时造成高人力资本流失问题,在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总效应中,有19.40%是通过人力资本机制实现的。第三,工资扭曲相对而言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居民消费支出,造成需求规模和需求层次整体偏低,消费需求机制对工资扭曲的创新抑制作用的相对贡献度为28.36%。(4)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企业之间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第一,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抑制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无显着影响。第二,劳动力工资扭曲主要抑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无显着影响。(5)本研究蕴含如下政策启示:第一,深化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价格的决定性作用,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第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第三,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第四,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潜力,增加企业创新需求。

马草原,程茂勇,侯晓辉[4](2020)在《城市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分析——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制约因素时,不仅要关注行业技术特征及劳动复杂程度的异质性,也应当重视所有制的影响。本文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构造了理论模型,基于企业微观劳动力配置机制的视角,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国有部门委托人约束不足与劳动人事制度引起劳动力流动性下降的作用机制,以及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不够通畅的形成原因。然后,基于CHIP(2013)微观调查数据的回归模型,检验并分析了行业技术特征和所有制性质对劳动力流动的不同影响,实证结论较稳健地支持了理论推断。本研究有两方面的政策含义:一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出资人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而强化国有企业的委托人约束;二是以国有资本功能的分类界定为前提,加快制订和落实差异化的企业用工改制方案,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在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理顺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国有企业劳动力配置的持续优化,促进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

薛天航[5](2019)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投入、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在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升,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型压力。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仅是应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上述背景,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成为经济转型时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围绕“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构建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创新激励、要素替代、企业进入退出等角度阐述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并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角度解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第二,基于ACF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第三,实证研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的影响差异,并从内部资金持有和外部资金成本角度解析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与此同时,在融资约束视角下检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机制。第四,实证研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在证明存在影响差异的基础上,解析国有企业效率增长出现背离的深层原因,并从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等角度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建立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创新激励、要素替代等路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并认为融资约束加剧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提高企业外部融资成本,进而抑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认为由于国企、民企和外企在资源获取能力、政策性负担和投资动机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进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着地促进了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要素替代的机制实现,而通过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产生的积极影响较为微弱。经验结果同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抬升进入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但未迫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反而导致部分低生产率企业规模的扩张。此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能完全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产生的负担效应,中国企业利润率有所降低。第三,相较于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融资约束宽松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更为积极的影响。企业内部资金越充足、外部融资成本越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强。经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当企业外部融资成本超过一定门槛值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逆转为负。与此同时,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资产设备更新速度和创新投入水平,进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对称变动。第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力度依次递减,并且在重工业行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样本中,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差距更大,而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差距。进一步分析显示,政策性负担导致国有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生产率和利润率增长出现背离,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越强,利润率下降速度越快;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率优势有所削弱,进而导致民营企业产出市场份额和就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何种影响,为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供政策启示,即何种机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如何进一步强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缺失;二是从融资约束视角解析影响机理并展开实证研究,较大程度拓展已有研究的分析框架;三是基于中国现实,厘清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影响,有助于全面把握转型时期各所有制类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

崔广慧,姜英兵[6](2019)在《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基于2006—2015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了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劳动力需求并无显着影响。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国有企业劳动力需求发挥显着抑制作用,而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力需求发挥有效促进作用。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要素替代效应与产量扩大效应两种机制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环保产业政策支持总体上加大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薪资水平整体无显着影响,对国有企业劳动力薪资水平产生显着负向影响,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力薪资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拓展了企业劳动力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环境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张宏亮,曹丽娟[7](2016)在《冗员约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吗?》文中研究表明以2003—2014年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冗员的重要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冗员不仅会加大国有企业的自由现金约束及国企高管的道德风险,还具有显着的投资约束作用。进一步研究得出,适度冗员和过度冗员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和治理后果,适度冗员会增强对国企高管的负激励,提升高管的投资动力,而随着冗员的持续增加,自由现金流约束作用和道德风险强化效应则会降低企业的投资规模。同时,冗员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适度冗员的治理作用,适度冗员会降低国企的过度投资水平,而存在过度冗员现象的企业其过度投资也更严重。另外,冗员与投资规模之间的关系仅在公益类国企显着,在商业类国企中并不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冗员对企业投资的约束作用也仅存在于地方国企,而在中央国企则缺乏此约束作用的证据。外部环境变量,如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企业所在地的GDP增长率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赤字率,对冗员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王跃堂,倪婷婷[8](2015)在《增值税转型、产权特征与企业劳动力需求》文中认为以2009年在全国推广施行的增值税转型为研究契机,结合企业的产权特征,研究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增值税转型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企业劳动力需求普遍减少;但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民营企业劳动力需求显着减少,而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劳动力需求没有显着减少,其对税改的敏感度低于民营企业;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层级后发现,中央国企劳动力需求显着减少,而地方国企由于受地方政府干预更强,劳动力需求并没有显着减少,其对税改的敏感度低于中央国企;究其原因,本文发现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企承担了更多的预算软约束,作为补偿它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

倪婷婷[9](2014)在《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税收改革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增值税是我国税收体系中的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很广。始于2004年东北地区试点的增值税转型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现有相关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会对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经济增长及社会福利等产生重大影响。但从微观层面研究增值税转型经济后果的文献仍然相对匮乏。同时在已有文献中,大多是以2004年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为切入点,然而当增值税转型于2009年推广至全国时,宏观经济环境及改革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另一方面2009年的转型范围由2004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变为全国,由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展到所有行业,辐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此外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逐步推进,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系统地研究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显得十分必要。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产权制度通过界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委托代理链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各项活动。按照产权性质划分,本文将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根据政府控制层级,又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受产权制度的影响,这些不同产权特征的企业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那么此次增值税转型对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目前很少有文献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 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首先,资本市场对增值税转型的消息的公布有正向反应,并且增值税转型会促进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劳动力需求。其次,增值税转型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地,增值税转型中国有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着高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幅度显着高于国有企业。最后,考虑国企层级后发现,转型对地方国企的影响主要在于刺激其固定资产投资,而对中央国企的影响则主要是减少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并且在增值税转型消息公布期间,中央国企的超额回报高于地方国企。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产权为视角,研究了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目前从该角度研究增值税转型经济后果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为全面衡量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支持,同时也对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产权改革和政府行为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李科,徐龙炳[10](2011)在《区分代理成本:政府干预和管理者偏好》文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存在冗余雇员,但是,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原因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利用《劳动合同法》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作为自然实验,检验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劳动力雇佣政策差异的影响,并以此清晰地推断国有企业存在冗余雇员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对国有企业劳动力雇佣政策对冗员的敏感性产生了更大影响,即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解雇了更多员工。本文证据支持了国有企业存在劳动力冗员的管理者代理成本理论和管理者偏好"平静生活"的理论。

二、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员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性负担与审计费用——基于企业冗员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
        2.仅保留冗员为正的样本
    (四)进一步分析
        1.考察劳动保护的影响
        2.考察产权性质的影响
        3.区分审计投入和风险补偿
六、结论与启示

(2)财政政策与企业劳动力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
        1.我国的财政政策
        2.我国社会就业的历史表现
    (二)研究假设
        1.财政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力决策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国有企业劳动力决策的影响
        3.财政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劳动力决策影响差异的比较
三、研究设计和研究样本
    (一)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1)主要因变量
        (2)主要自变量
        (3)控制变量
        2.回归模型
    (二)研究样本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要回归结果
        1.财政政策对企业劳动力决策的整体影响
        2.企业产权性质对财政政策与企业劳动力决策关系的影响
        3.国有企业特征对财政政策与企业劳动力决策关系的影响
    (三)拓展研究
        1.企业劳动力决策对未来业绩的影响
        2.企业劳动力决策对高管薪酬的影响
        3.企业劳动力决策对财政补贴的影响
        4.财政政策急剧转变的效果检验
        5.财政政策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效果比较
        6.财政政策对企业劳动力决策变化的影响
        7.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效果
        8.其他稳健性检验
        第一,使用虚拟变量法度量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
        第二,使用预算赤字率度量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
        第三,更换职工薪酬的度量方法。
        第四,增加对货币政策的控制。
        第五,考虑公司所在地区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3)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劳动力工资扭曲相关研究
        2.1.1 劳动力工资扭曲的内涵
        2.1.2 劳动力工资扭曲的测度
        2.1.3 劳动力工资扭曲的形成原因
        2.1.4 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经济效应
    2.2 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2.1 企业创新的内涵
        2.2.2 企业创新的测度
        2.2.3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2.3 劳动力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3.1 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创新
        2.3.2 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创新
        2.3.3 劳动力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的直接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劳动力工资扭曲、扭曲收益机制与企业创新
        3.1.1 扭曲收益机制的理论基础
        3.1.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扭曲收益的影响
        3.1.3 扭曲收益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2 劳动力工资扭曲、人力资本机制与企业创新
        3.2.1 人力资本机制的理论基础
        3.2.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3.2.3 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3 劳动力工资扭曲、消费需求机制与企业创新
        3.3.1 消费需求机制的理论基础
        3.3.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3.3.3 消费需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4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企业创新的现实考察
    4.1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历程
        4.1.1 计划就业时期(1949-1977 年)
        4.1.2 双轨制就业时期(1978-1991 年)
        4.1.3 市场化配置全面展开时期(1992-2001 年)
        4.1.4 市场快速壮大和规范化时期(2002-2012 年)
        4.1.5 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新时期(2013 年至今)
    4.2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分析
        4.2.1 劳动力资源状况
        4.2.2 城乡收入差距
        4.2.3 行业工资差距
        4.2.4 所有制工资差距
    4.3 中国企业创新的现状分析
        4.3.1 企业创新意识
        4.3.2 企业创新投入
        4.3.3 企业创新产出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劳动力工资扭曲的测度与结果分析
    5.1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劳动力工资扭曲测度与结果分析
        5.1.1 生产函数模型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企业劳动力工资扭曲测度结果分析
    5.2 基于微观个体数据的劳动力工资扭曲测度与结果分析
        5.2.1 理论模型
        5.2.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5.2.3 个体劳动力工资扭曲测度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计量模型设定
        6.1.1 基准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主要实证结果分析
        6.2.1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6.2.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3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3.1 设定不同类型生产函数
        6.3.2 替换劳动力工资扭曲指标
        6.3.3 考虑零值偏误
        6.3.4 考察工资向上扭曲的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7.1 计量模型设定
        7.1.1 中介效应逐步回归模型
        7.1.2 中介效应系数乘积检验方法
    7.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扭曲收益机制检验
        7.2.1 中介变量指标选取
        7.2.2 回归结果与分析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人力资本机制检验
        7.3.1 中介变量指标选取
        7.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消费需求机制检验
        7.4.1 中介变量指标选取
        7.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的贡献分解
        7.5.1 总体中介效应分析
        7.5.2 作用机制的贡献分解
    7.6 本章小结
8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异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的影响
        8.1.1 子样本回归结果
        8.1.2 差异化影响的成因分析
    8.2 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的影响
        8.2.1 子样本回归结果
        8.2.2 差异化影响的成因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深化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
        9.2.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9.2.3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9.2.4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企业创新需求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表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城市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分析——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理论模型
    (一)信息不对称与雇员的选择
        1.假设雇员的效用函数Uw=U(yw,e)。
        2.劳动参与条件与激励相容约束
    (二)劳动者剩余的生成、分配及其对企业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
        1.经理人行为特征
        2.劳动者剩余的生成
        3.劳动者剩余与解雇概率的反向关系
        4.劳动者剩余的分配及其对企业员工流动性的影响
    (三)行业异质性与所有制差异对企业员工流动性的不同影响
        1.行业异质性、信息障碍与企业劳动力流动性差异
        2.所有制差别、委托人约束与国有企业劳动力流动性的下降
    (四)员工调整成本与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摩擦
        1.员工调整成本的行业异质性与部门间劳动力流动摩擦
        2.国企人事制度对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的影响
四、 实证模型与数据
    (一)实证模型构建
    (二)数据处理及变量定义
    (三)内生性问题与实证策略
        1.国有属性与垄断性质对劳动力流动性的重叠影响
        2.样本选择偏误
        3.被解释变量的测量误差
        4.模型回归策略
五、 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二)分离垄断性质和国有属性的分析
    (三)考虑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不同的存续时间
    (四)消除选择偏误:基于PSM模型的分析
    (五)替换被解释变量
    (六)国有属性与劳动合同的协同效应
六、 简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搞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视角的释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数据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回顾
        2.1.1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提出
        2.1.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2.2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生产率变动的研究
        2.2.1 国际经典理论回顾
        2.2.2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因
        2.2.3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经济影响
    2.3 中国企业融资约束与所有制理论的研究
        2.3.1 融资约束的一般性成因
        2.3.2 融资约束与所有制的关联
    2.4 文献评述
3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机理研究
    3.1 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机理
    3.2 融资约束视角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3.2.1 融资约束视角下的机理分析
        3.2.2 融资约束视角下的理论模型
    3.3 所有制视角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3.3.1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差异下的调节机制分析
        3.3.2 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差异下的调节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4.1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演进
        4.1.1 基于ACF法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4.1.2 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特征
        4.1.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
    4.2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检验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2 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4.3 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检验
        4.3.1 创新激励效应检验
        4.3.2 要素替代效应检验
        4.3.3 企业进入退出行为检验
    4.4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否对冲成本负担效应的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5.1 融资约束的度量
    5.2 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影响效应检验
        5.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2.2 数据处理与统计特征
        5.2.3 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影响机理检验
        5.3.1 内部资金持有的调节效应
        5.3.2 外部资金成本的调节效应
    5.4 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检验
        5.4.1 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约束与企业资本投入强度
        5.4.2 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强度
    5.5 本章小结
6 劳动力成本上升、所有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6.1 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比较
    6.2 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差异检验
        6.2.1 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
        6.2.2 稳健性检验
    6.3 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下子样本的经验分析
        6.3.1 进一步区分子样本的原因
        6.3.2 区分所有制和行业的经验分析
        6.3.3 区分所有制和生产方式的回归分析
    6.4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的拓展分析
        6.4.1 基于国有企业效率增长背离的分析
        6.4.2 基于民营企业生产率优势降低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制度背景
    (二) 文献回顾
        1.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非环境规制因素研究。
        2. 环境规制与劳动力需求的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1. 基于要素替代效应的分析
        2. 基于产量扩大效应的分析
    (二) 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企业劳动力需求 (Labor)
        2. 解释变量———环保产业政策支持 (IP)
        3. 控制变量
    (三) 模型构建
五、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二) 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三) 稳健性检验
        1. 排除替代性解释。
        2. Change模型。
        3. 排除双向影响的干扰。
        4. 排除重大事件的干扰。
        5. 其他稳健性检验。
    (四) 作用机制分析
        1. 基于要素替代效应的机制分析
        2. 基于产量扩大效应的机制分析
六、进一步分析
    (一) 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
    (二) 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劳动力薪资水平的影响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7)冗员约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假设的提出
四、实证设计与结果
    (一)样本的选取
    (二)关键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1. 投资行为
        2. 冗员
        3. 其他控制变量
    (三)模型的建立
        1. 冗员与企业投资行为模型
        2. 不同程度的冗员条件下,冗员与投资行为的关系
        3. 不同类别国有企业中,冗员与投资行为的关系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单变量的分组均值差异检验
        2. 回归结果分析
    (五)进一步的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8)增值税转型、产权特征与企业劳动力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基于一般理论的分析
    1.2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基于产权性质的分析
    1.3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基于国有企业层级的分析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2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描述性统计
    3.2对三个假设的回归检验
        3.2.1增值税转型与劳动力需求:一般分析
        3.2.2增值税转型与劳动力需求:基于产权性质的分析
        3.2.3增值税转型与劳动力需求:基于国有企业层级的分析
    3.3进一步研究:增值税转型、劳动力需求与政府补贴
    3.4稳健性检验
        3.4.1以相对指标衡量劳动力需求
        3.4.2控制宏观经济的影响
        1) 以2009年增值税政策不发生变化的地区的企业为对照样本
        2) 增值税转型前转型地区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3.4.3进一步区分样本的检验
4结束语

(9)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结构与内容
        1.2.1 研究结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增值税转型的相关理论
        2.1.1 税收中性思想
        2.1.2 最优税收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2.1 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原因
        2.2.2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
        2.2.3 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代理成本
    2.3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
        2.3.1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2.3.2 增值税转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3.3 增值税转型对公司价值及市场收益的影响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1 国外有关文献
        2.4.2 国内有关文献
第3章 制度背景
    3.1 增值税转型的历史沿革
        3.1.1 1980—1993年逐步扩大增值税试行范围
        3.1.2 1994年全面推行增值税
        3.1.3 1995—2008年逐步推进增值税转型
        3.1.4 2009年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增值税转型
        3.1.5 2011年至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
    3.2 公司产权特征
        3.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3.2.2 财政体制改革
        3.2.3 不同产权特征企业的公司治理差异
第4章 增值税转型的市场反应
    4.1 文献回顾
        4.1.1 与税收相关的市场反应研究
        4.1.2 税制改革的市场反应研究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增值税转型的市场反应
        4.2.2 试点与转型地区的市场反应
        4.2.3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市场反应
        4.2.4 不同国企层级企业的市场反应
    4.3 模型与变量定义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2 事件研究法
        4.3.3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4.4 实证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检验
    4.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4.5.1 进一步研究
        4.5.2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1 文献回顾
        5.1.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投资
        5.1.2 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
        5.1.3 国企层级与企业投资
        5.1.4 政府干预与企业投资
        5.1.5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投资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增值税转型与固定资产投资
        5.2.2 产权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
        5.2.3 国企层级与固定资产投资
        5.2.4 政府干预与固定资产投资
        5.2.5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固定资产投资
    5.3 模型与变量定义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2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检验
    5.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5.5.1 进一步研究
        5.5.2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1 文献回顾
        6.1.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1.2 产权性质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1.3 国企层级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1.4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增值税转型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2.2 产权性质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2.3 国企层级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2.4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与企业劳动力需求
    6.3 模型与变量定义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3.2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6.4 实证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回归检验
    6.5 进一步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6.5.1 进一步研究
        6.5.2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启示
    7.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区分代理成本:政府干预和管理者偏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政府干预、代理成本与国有企业冗员
三、《劳动合同法》与公司雇佣政策
四、数据与变量
    1、数据
    2、变量
        (1) 公司冗员的度量。
        (2) 公司雇佣行为变化。
        (3) 所有权性质。
        (4) 《劳动合同法》的冲击。
        (5) 控制变量。
    3、描述性统计
五、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冗员政策的影响
    1、假设与模型
    2、基本结论
    3、稳健性检验①
        (1) 金融困境公司和ST公司。
        (2) 2006年和2007年样本。
        (3) 其他分析。
六、结论

四、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员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性负担与审计费用——基于企业冗员的证据[J]. 楚有为.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20(05)
  • [2]财政政策与企业劳动力决策[J]. 王百强,杨雅宁,伍利娜,蒋佳峻. 中国软科学, 2020(09)
  • [3]劳动力工资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顾冉. 重庆大学, 2020(02)
  • [4]城市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制约因素与机制分析——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J]. 马草原,程茂勇,侯晓辉. 经济研究, 2020(01)
  •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薛天航. 浙江大学, 2019(01)
  • [6]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崔广慧,姜英兵.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1)
  • [7]冗员约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吗?[J]. 张宏亮,曹丽娟.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8]增值税转型、产权特征与企业劳动力需求[J]. 王跃堂,倪婷婷. 管理科学学报, 2015(04)
  • [9]增值税转型的经济后果 ——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D]. 倪婷婷. 南京大学, 2014(05)
  • [10]区分代理成本:政府干预和管理者偏好[J]. 李科,徐龙炳. 经济管理, 2011(05)

标签:;  ;  ;  ;  ;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力冗余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