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固网用户超过300万

山西固网用户超过300万

一、山西固定电话用户逾三百万(论文文献综述)

于峰[1](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说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石迪[2](2018)在《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移动通信技术以超越以往任何通信技术的速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与技术扩散同步的,还有以网络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互联网和移动媒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信息沟通的方式,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社会网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研究以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瑶族(绕家人)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运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策略,深入了解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变迁和媒介发展历史,对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与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并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移动媒介如何进入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以及少数民族村民如何使用移动媒介?第二,移动媒介扩展和维系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才能具体发挥作用。那么,对于移动媒介、使用移动媒介的个体和社会网络来说,三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第三,新的信息通讯工具如何改变和建构这些具有文化特色地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又对他们的社会资本获取与构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传统的封闭社会关系网络,在移动媒介时代,是否具有新的面貌和特征?第四,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成为打工者,那么流动的过程又会对社会资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强关系和弱关系有何变化?少数民族村民通过移动媒介建立的社会网络,对社会和个人来说有何意义?第五,在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因素对移动媒介的使用和社会网络的发展有何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三个维度概括了社会网络视角下少数民族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影响。第一个维度是移动媒介对于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获取的价值,即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主要研究移动媒介时代构成的新社会网络,以及新社会网络对少数民族村民的价值和作用;第二个维度是少数民族村民在移动媒介使用和社会网络建构的过程和原则,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探讨移动媒介在建构社会网络中的运作方式和过程,比如村民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如何动员社会资源,以及新社会网络架构的特征;第三个维度是在移动媒介的影响下,村民获取社会资本的差异,即村民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人际交往效果,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村民利用移动媒介建构的社会网络的今夕差别,对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获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分析河坝村村民如何使用移动媒介重构他们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取和动员社会资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移动媒介不仅建构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建构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的重要媒介;二是移动媒介成为少数民族村民建立亲密关系和获得情感支持的工具;三是移动媒介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同伴群体的构建提供支持;四是移动媒介架构的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五是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网络具有不平等和异质性,移动媒介则能促进平等化和异质性交往。少数民族村民社会网络的网底具有吸附和消耗作用,同时地域会对网络的建构起到限制作用;六是少数民族村民中存在着以关系和利益交换为原则的关系传播,且具有排除者的逻辑和不对称性的特点,移动媒介对关系传播具有扩大作用;七是少数民族农村的乡村精英具有结构性位置优势,他们利用移动媒介建构起来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社会资本获取;八是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媒介接触和使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九是传统贫困使少数民族农村村民的移动媒介存在低水平应用的现象,传统贫困和数字贫困互为因果链,解决作为社会性问题的贫困现象,需要把信息通信技术的不平等整合在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立足实证研究,本文呈现少数民族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实践的现实,勾勒出村民通过媒介实践建构社会网络的价值、过程、原则、差异和影响,阐释在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社会网络建构的问题与未来前景。本研究是深化传播学领域媒介使用和社会网络建构研究的一次尝试,试图推动社会网络理论在传播学研究和应用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探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移动媒介影响下的社会网络建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命题,由于主客观原因,本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比如研究结论在推广时很可能会受到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及所处社会背景所带来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网络而没有扩大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只能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分析己呈现出来的村民的行为特点和社会网络的构成情况。本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方法或拓展优化现有研究方法,比如可以使用多案例的田野比较(多点民族志);在研究内容上,可以重点研究媒介影响下少数民族农村人员流动和离散带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以及移动媒介的赋权功能等;在理论视野上,可以运用多种理论视角对一处田野进行研究和阐释。

司先秀[3](2017)在《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问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而ICT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器,其作用在众多关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得到了体现。以此为背景,本文试图在系统归纳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理论学说以及主要国家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ICT在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为更好地利用ICT促进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推动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提供借鉴与指导。本文紧密围绕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分析ICT在各项任务中可发挥的作用,并通过整理测算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和ICT发展水平,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影响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形成量化结论。考虑到ICT与城乡统筹之间关系繁杂,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进一步分析ICT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以期形成更加深入、更富说明力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说明本文的选题依据,阐述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研究,并点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分析,通过归纳整理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理论学说、世界主要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相关政策,梳理总结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三章为ICT在落实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中的作用,介绍ICT的基本特性,分析ICT在城镇发展、城乡要素市场统筹发展、制定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第四章为我国城乡统筹与ICT发展水平评价,定量分析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结比较我国ICT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ICT发展水平之间的量化关系。第五章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ICT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贡献研究,明确建模思路和模型流图结构,说明模型的因果关系和仿真设置,输出模型仿真与控制分析结果。第六章为利用ICT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建议,围绕“创新为先、网络为基、应用为本、人才为重”提出有效发挥ICT作用的策略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论文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顾潇菊[4](2016)在《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中国的电信行业竞争激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在固话、宽带以及各类电信增值业务上相互比拼。特别是在宽带市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从2009年底逐步开始光网宽带的建设,实施光纤到户战略,为公客和商客用户提供高带宽的接入。从2000年至今,走过黄金十年的ADSL宽带业务增长乏力,用户数量逐渐减少,已经进入业务维持期。随着光纤到户的推广,宽带用户越来越转向高带宽的FTTH宽带。高质量的ADSL用户数在减少,ADSL总用户数也在减少,这样的结果造成用户障碍申告率显着提高,客户满意度下滑明显。对ADSL宽带服务的整治工作势在必行。但是根据以往电信服务质量整治项目的经验,结合目前宽带上网服务的现状来看,整治项目在进度管理方面有很多不足。本文分析了过去整治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项目在进度管理上的各个环节,发现项目往往有目标但缺乏一个明确的进度计划,由于团队成员隶属于各独立部门,这样的人员组织结构对项目进度有所拖累。项目经理难以掌控团队,团队成员的职责也不清晰。另外进度计划实施总缺乏有效的偏差调整体系,进度难以控制,最终进度管理的成果也很难以量化的形式来衡量。课题作者基于以往的整治项目经验,把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F局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中,探索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优化措施,针对整治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解法、责任分配矩阵、甘特图等方法;针对整治工程进度计划的控制,制定了进度控制流程,建立起进度控制的实施体系,及时发现偏差并有效调整偏差,最终达到设定目标用户故障申告率低于10%,并将项目进度管理成果以制度化保存。

苏超[5](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罗群[6](2011)在《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信服务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电信运营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显得异常重要。对于电信运营企业而言,只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展开论述,运用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作为指导,寻求企业内部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完全替代性的资源。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是在特定管理框架之内的一组资源的组合,强调企业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无限动态变化的经营管理过程,是由于企业有效地协调其资源和管理职能的结果。本文除了运用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为指导,还借鉴了部分来源于企业外生成长理论的观点,适当地选取部分影响企业成长的外部因素,如市场环境等。从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方面来考察企业的成长,使理论更加完善。并且本文定义的企业成长是指企业应当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源,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企业内部资源都能使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内部那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以上理论对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的内部资源展开分析,得出企业内部的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品牌资源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中湖南电信的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开发能够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三网融合是湖南电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特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本文对于湖南电信开展三网融合业务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湖南电信更好地通过三网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李超杰,谢玉纯[7](2008)在《惊天绑架案》文中提出一安徽省最北部的梨乡县城。一处新开发的小区豪宅前。外墙上已装上了四台空调,第五台正在安装中。一名空调安装工站在竹梯上,用冲击钻在往墙上打眼。他西装革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三十多岁,外表英俊。在小区的道路上,他边走边打量小区内的住户,目光果然落在了这栋最豪华的三层上。

李崑[8](2008)在《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着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管理学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应对竞争的观点。之后,通过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战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随着各行业竞争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特别是创新和变革所导致的新兴行业的诞生和企业形式的出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此,本文结合竞争力分析和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对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在中国3G市场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以及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希望对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长久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实际背景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以及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首先介绍了爱立信的概况,然后对全球电信发展形势以及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爱立信不仅要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环境;第四章在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爱立信加强自身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优化和巩固卓越运营为目标,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初世莹[9](2007)在《济南网通NGN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电信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传递语音,但以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的概念和体系。电信业正面临着一场巨变,固话业务即将进入衰退期,衰退的速度取决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高性能IP网络中的语音业务具有非常低廉的价格和美好的市场前景。然而语音传输的实时性要求是与数据传输的最大不同之处,如何保证服务质量(QoS)对语音业务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因此有专家预计到2010年,移动、宽带、综合接入NGN等将成为通信的主流,固话业务将作为一种补充的业务而存在。本文首先介绍了电信业发展的大背景,然后从济南网通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入手,通过对NGN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业务发展和市场定位的分析,提出了跟进新技术,建设NGN实验网络的方案,包括NGN网络建设的总体架构、IP承载网组网方案、用户接入方案、实验用户选择策略和NGN业务的盈利方案等。论文最后还对上述实验网的运行情况和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该实验网的运行情况表明:技术创新是电信领域不变的主题,是通信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NGN新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保持长期优质的客户关系,而且可以挖掘新的营销机会,为企业获得高额利润。

陈洪海[10](2006)在《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以南方网通和中国铁通为代表)的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应用投资决策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对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通过制定有效的投资决策来带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财务指标,又要从竞争需求的角度考虑非财务因素;并具体从投资回收期、投资规模和新技术投资三个方面进行投资决策研究。 首先,针对投资回收期,建立了投资回收期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包括单个方案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和多方案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给出具体的决策准则,以帮助运营企业根据投资回收期优选投资项目,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固网后进入者投资回收期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投资规模、业务收入及经营成本)。 其次,针对投资规模,构建了不考虑资金约束的净现值最大投资规模决策模式以及考虑资金约束的资金利用率投资规模决策模式,提出对于固网后进入者的规模可变项目而言,应该将投资规模限定在使NPV(净现值)和NPVR(资金利用率)分别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投资规模之间。 最后,本文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对固网后进入者中国南方网通的新技术投资项目价值进行实证评估并与传统净现值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实物期权方法计算出的投资价值数值以充分说明固网后进入者通过新技术投资带动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并分析3G与NGN等新技术对于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适用性,最终确定NGN网络是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最佳投资选择。针对中国网通南方公司的新技术演进战略,提出从目前网络向NGN网络过渡的投资模式。

二、山西固定电话用户逾三百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固定电话用户逾三百万(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2)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网络呈现新特点
        三、个人学术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五节 核心概念
        一、移动媒介
        二、少数民族农村
        三、社会网络
        四、社会资本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移动媒介与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会变迁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移动媒介与社会网络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田野工作地点河坝村概述
    第一节 瑶族绕家和河坝村
        一、河坝村和绕家人
        二、绕家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第二节 河坝村的社会发展与变迁
        一、婚配:从生存繁衍需求到理性选择
        二、教育:从落后失衡到社会公平
        三、经济活动:从做会到借贷
        四、人口流动和职业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河坝村的媒介发展口述简史
        一、通电、通电视
        二、通电话
        三、第一部手机
        四、无线网络
第三章 价值的呈现:移动媒介时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强关系、弱关系:从义结金兰到微信朋友圈
        一、弱关系的价值呈现
        二、强关系:信任和人情依然最重要
        三、强弱关系的主动选择
    第二节 情感的支持:移动媒介时代的亲密关系
        一、河坝恋爱往事:转寨子,唱情歌
        二、移动媒介:情感和精神的支持
        三、隐私观念的流变
    第三节 青少年的“自我书写”:自我身份和同伴群体的建构
        一、青少年和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书写
        二、身份的追寻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强化
        三、自我揭示:情感宣泄和个性呈现
    第四节 流转:跨越地方小世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一、跨越地方小世界的人际资源网络
        二、线上的社会资源
第四章 行动的过程和原则:移动媒介使用与社会网络建构
    第一节 动态的网络:互动和交往的过程
        一、流动过程的影响
        二、网络中的互惠与互动
        三、网络和资本的激活过程
    第二节 社会网络和人际交往的结构制约性特征
        一、不平等和异质性
        二、网底的吸附和消耗
        三、地域的限制作用
    第三节 关系传播:地方小世界的传播原则
        一、关系传播和利益交换的传播原则
        二、移动媒介的扩大作用
        三、排除者的逻辑
        四、关系的不对称性
第五章 资本获取的差异: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人际交往效果
    第一节 乡村精英的朋友圈: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媒介使用
        一、乡村精英的社会网络与资本获取:朋友圈就是资源
        二、乡村精英与结构性位置
    第二节 带头大姐:农村妇女的人际交往与移动媒介使用
        一、识字的女人:教育作为一种资本
        二、带头大姐:社会网络建构与媒介使用
    第三节 贫困的影响:特殊结构因素的作用探讨
        一、蹭网的孩子:农村下一代的媒介实践图景
        二、半智能手机:低水平媒介使用
        三、传统贫困与数字贫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对象及访谈情境记录表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城乡统筹是关系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问题之一
        1.1.2 ICT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1.1.3 ICT被视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工具
    1.2 ICT和城乡统筹的概念
        1.2.1 ICT定义与ICT产业
        1.2.2 ICT与信息化
        1.2.3 城乡统筹的基本概念
        1.2.4 城乡统筹与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联系和区别
    1.3 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关于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4 本文研究目标、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分析
    2.1 从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理论学说看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
        2.1.1 二元结构理论
        2.1.2 经济增长极理论及其创新
        2.1.3 核心—边缘理论
        2.1.4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2.1.5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6 相关理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2.2 从国外发展实践看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
        2.2.1 美国
        2.2.2 英国
        2.2.3 法国
        2.2.4 日本
        2.2.5 韩国
        2.2.6 国外实践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2.3 从我国相关政策看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
    2.4 小结
第三章 ICT在落实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任务中的作用分析
    3.1 ICT的通用目的技术特性
        3.1.1 普及性
        3.1.2 改进性
        3.1.3 创新促进性
    3.2 ICT在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3.2.1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3.2.2 推进城镇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3.2.3 提高城镇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3.2.4 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ICT在城乡要素市场统筹发展中的作用
        3.3.1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创新,促进城乡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3.3.2 促进就业信息的平等获取和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3.3.3 提高城乡土地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平和农村土地的内在价值
    3.4 ICT在制定城乡规划中的作用
        3.4.1 支持城乡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城乡规划准备丰富的基础数据
        3.4.2 提高城乡规划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使规划结果更加丰富直观
        3.4.3 促进规划信息共享,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3.5 ICT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中的作用
        3.5.1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3.5.2 提高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3.5.3 促进城乡生活生态性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和共建共享
    3.6 ICT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中的作用
        3.6.1 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3.6.2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3.6.3 加强文化产品的供应和创新
        3.6.4 促进社会保障服务覆盖城乡
    3.7 ICT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3.7.1 支撑精准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出最优
        3.7.2 提高农业管理运营水平,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3.7.3 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章 我国城乡统筹与ICT发展水平评价
    4.1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
        4.1.1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4.1.2 基础指标的变换与处理
        4.1.3 测度方法
        4.1.4 测度结果
    4.2 国内外关于我国ICT发展水平的评价
        4.2.1 国际上对我国ICT发展水平的评价
        4.2.2 国内开展的ICT发展水平评价
    4.3 ICT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因果关系检验
        4.3.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介绍
        4.3.2 基于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3 ICT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之间的回归方程
        4.3.4 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ICT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贡献研究
    5.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介绍
    5.2 建模思路
        5.2.1 建模基本思路
        5.2.2 系统分析
    5.3 模型流图结构
        5.3.1 ICT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贡献流图
        5.3.2 子系统流图间的相互作用
    5.4 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
        5.4.1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子系统
        5.4.2 ICT基础设施水平子系统
        5.4.3 ICT应用消费水平子系统
        5.4.4 ICT技术创新水平子系统
        5.4.5 ICT发展水平子系统
    5.5 模型仿真说明
        5.5.1 模型设置
        5.5.2 模型的数据处理
        5.5.3 模型公式
        5.5.4 仿真效果验证
    5.6 模型仿真与控制
        5.6.1 各子系统主要变量图及其直接原因图
        5.6.2 主要关联变量对比分析
        5.6.3 重要因素敏感性对比
        5.6.4 小结
第六章 利用ICT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建议
    6.1 创新为先
    6.2 网络为基
        6.2.1 加强新一代宽度网络建设
        6.2.2 加快物联网进村到田
        6.2.3 降低信息通信网络使用成本
    6.3 应用为本
        6.3.1 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升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
        6.3.2 搭建城乡一体的生产要素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的城乡配置
        6.3.3 扩大ICT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6.3.4 积极通过ICT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手段,衔接城乡民生保障水平
        6.3.5 有效利用ICT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3.6 充分利用ICT加强城乡环境监测与保护,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4)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服务整治工程的背景
    1.2 .宽带服务整治工程的特点
    1.3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1.3.1 .项目的概念和特点
        1.3.2 .项目管理的概念
        1.3.3 .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和十大知识域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6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1.6.1 .研究目标
        1.6.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1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2.2 .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及相关方法
    2.3 .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及相关方法
    2.4 .项目进度管理应用于服务整治工程的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服务整治工程的现状与分析
    3.1 .宽带服务整治工程前的现状调研
        3.1.1 .F 局电信宽带服务的现状
        3.1.2 .F 局电信宽带服务的问题
    3.2 .宽带服务整治工程的现状分析
        3.2.1 .缺乏明确的项目进度计划
        3.2.2 .不合理的组织架构
        3.2.3 .难以控制的进度计划
        3.2.4 .缺乏量化的衡量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将项目进度管理应用于整治工程的一般方法
    4.1 .项目进度管理影响整治工程的两大因素分析
        4.1.1 .组织因素上的影响
        4.1.2 .质量因素上的影响
    4.2 .整治工程中创建合适的的工作分解结构
        4.2.1 .创建合适工作分解结构的原则
        4.2.2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5 个阶段
    4.3 .整治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活动排序方法
    4.4 .整治工程中引入明确的责任分配矩阵
    4.5 .高效地控制整治项目进度的偏差
        4.5.1 .项目进度控制的一般流程
        4.5.2 .建立整治项目进度控制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局 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的进度管理实践
    5.1 .F局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
        5.1.1 .工程项目简介
        5.1.2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5.1.3 .定义项目活动
        5.1.4 .确定关键链
        5.1.5 .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5.2 .F局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进度计划的控制
        5.2.1 .整治目标与整治方案的说明
        5.2.2 .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与调整的流程
        5.2.3 .项目各阶段进度的控制目标
        5.2.4 .项目进度的偏差分析与调整
        5.2.5 .项目进度管理的成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6.1 .总结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2 本文的主要不足
第2章 以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业企业成长理论
    2.1 服务业企业的一般成长
        2.1.1 服务业企业的概念
        2.1.2 服务业企业的特征
    2.2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
        2.2.1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科学性
        2.2.2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分析框架
    2.3 以资源为基础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2.3.1 企业资源的特性
        2.3.2 服务业企业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3 电信运营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资源为基础的湖南电信成长研究
    3.1 湖南电信的发展历程
    3.2 湖南电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湖南电信的发展现状
        3.2.2 湖南电信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的内部资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展三网融合促进湖南电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1 湖南电信发展三网融合的特有资源优势
        4.1.1 接近全覆盖的固网资源
        4.1.2 丰富的人力资源
        4.1.3 发展三网融合有利于湖南电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2 湖南电信发展三网融合的对策建议
        4.2.1 设立三网融合实施委员会
        4.2.2 巩固和加强现有网络优势
        4.2.3 全面部署湖南电信的人力资源工作
        4.2.4 建立品牌体系和丰富品牌内涵
        4.2.5 积极引进外部资源
    4.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理论背景
    1.2 企业的实际背景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综述
    2.1 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
    2.2 钻石体系竞争力分析架构
    2.3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
第三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3.1 爱立信公司介绍
        3.1.1 爱立信发展历史及现状
        3.1.1.1 爱立信发展历史
        3.1.1.2 爱立信发展现状
        3.1.2 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
    3.2 全球和中国电信发展形势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3.2.1 全球电信业和3G发展概况
        3.2.2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形势
        3.2.3 中国3G的发展形势
        3.2.4 运营商重组对国内通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3.3 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3.3.1 本土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长
        3.3.2 其它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3.3.2.1 阿尔卡特朗讯
        3.3.2.2 诺基亚西门子
        3.3.2.3 摩托罗拉
        3.3.2.4 北电网络
        3.3.2.5 电信设备制造商合并重组形成新的竞争环境
        3.3.3 国家经贸政策的影响
        3.3.4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
        3.3.4.1 政府作用
        3.3.4.2 生产要素
        3.3.4.3 需求状况
        3.3.4.4 支持性产业
        3.3.5 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影响
    3.4 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
第四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研究
    4.1 三种3G技术标准与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关系
        4.1.1 WCDMA成为爱立信奠定3G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技术
        4.1.1.1 借助GSM向WCDMA的平滑演进抢占3G市场先机
        4.1.1.2 在WCDMA商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4.1.2 剥离cdma2000业务提高运营效率
        4.1.3 积极投身TD-SCDMA产业链
    4.2 后3G及4G技术的出现对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4.2.1 爱立信在后3G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4.2.1.1 HSPA技术增强WCDMA的市场竞争力
        4.2.1.2 LTE的技术跨越延续3G的竞争优势
        4.2.2 WIMAX跻身3G标准可能影响中国3G市场竞争格局
        4.2.3 爱立信在4G技术领域加强与中国合作
    4.3 应对市场风险,加强自身变革,增强3G市场竞争力
    4.4 积极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4.4.1 整合和扩充企业优势资源
        4.4.1.1 整合爱立信在中国的优质资源
        4.4.1.2 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运营效率
        4.4.1.3 人本主义的管理之道
        4.4.1.4 借助外部并购扩充优质资源
        4.4.2 调整核心业务架构提供顺应电信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
        4.4.2.1 保持和巩固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和领先优势
        4.4.2.2 加强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
        4.4.2.3 以多媒体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4.4.3 优化市场和销售策略
        4.4.3.1 巩固既有市场的优势地位
        4.4.3.2 重视中西部市场
        4.4.3.3 提升在新兴移动运营商中的市场份额
        4.4.3.4 一体化销售流程(One Sales Process)强化卓越运营
        4.4.4 超前和充分的准备应对3G市场竞争
        4.4.4.1 招投标模拟演练和3G试验网
        4.4.4.2 继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4.4.4.3 大力拓展中国联通市场
        4.4.4.4 本地化战略
        4.4.4.5 良好的财务状况为3G市场竞争提供充足资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济南网通NGN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电信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1.1.2 新的竞争格局
    1.2 未来技术走向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济南网通营销环境分析
    2.1 济南网通竞争环境
        2.1.1 竞争对手
        2.1.2 顾客
        2.1.3 供应商
    2.2 济南网通的优劣势分析
第三章 NGN商用网建设的必要性
    3.1 NGN简介
        3.1.1 传统PSTN网络
        3.1.2 NGN概念及应用
        3.1.3 NGN网络架构
        3.1.4 NGN网络特点
        3.1.5 NGN的发展目标
    3.2 NGN商用网建设的必要性
        3.2.1 跟踪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3.2.2 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
        3.2.3 业务发展的需要
        3.2.4 适应网络演进的趋势
        3.2.5 人才和技术储备的需要
第四章 济南网通NGN实验网解决方案
    4.1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可行性
        4.1.1 NGN网络技术已具备初步商用能力
        4.1.2 济南网通具有NGN商用实验的必要条件
    4.2 市场与业务定位分析
        4.2.1 NGN业务定位考虑的问题
        4.2.2 NGN业务开拓考虑的问题
        4.2.3 具体可发展业务内容
    4.3 NGN试验网整体组网方案
    4.4 IP承载网络组织
        4.4.1 IP承载网组网模型
        4.4.2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方案
        4.4.3 NGN业务网络的安全性考虑
    4.5 用户接入方案
        4.5.1 集团客户方案
        4.5.2 密集小区方案
    4.6 实验用户选择策略
    4.7 NGN业务的运营模式
第五章 NGN实验网运行状况与性能分析
    5.1 NGN实验网运行情况
    5.2 NGN实验网的功能分析
        5.2.1 网络功能
        5.2.2 业务功能
        5.2.3 设备功能
        5.2.4 管理功能
        5.2.5 NGN实验网功能特征
    5.3 NGN实验网的性能分析
        5.3.1 NGN实验网性能特征
        5.3.2 融合是IP NGN的核心
    5.4 NGN业务的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
    5.5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3 总体评述
第三章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理论与相关分析
    3.1 投资决策理论及其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3.1.1 静态投资决策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3.1.2 动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3.1.3 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3.2 竞争战略理论及其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3.2.1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3.2.2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3.2.3 基于战略资源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3.3 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和竞争策略应用分析
        3.3.1 移动与固网向NGN融合趋势分析
        3.3.2 初期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基本竞争策略选择
        3.3.3 中后期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基本竞争策略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分析
    4.1 我国通信运营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电信业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4.1.2 我国通信运营业发展现状
    4.2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业市场环境分析
        4.2.1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2.2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业经济环境分析
        4.2.3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4.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
        4.3.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界定
        4.3.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竞争环境及投资环境分析
    4.4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方面
        4.4.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的主要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投资回收期的我国新兴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5.1 投资回收期研究
    5.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
        5.2.1 国内外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方法的实际应用现状
        5.2.2 关于动态投资回收期评价准则的一点重要说明
        5.2.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
    5.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回收期不确定性研究
        5.3.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回收期数学模型的建立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回收期不确定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投资规模的我国新兴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6.1 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研究
        6.1.1 企业投资规模与规模经济关系分析
        6.1.2 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关系分析
    6.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规模决策研究
        6.2.1 不考虑资金约束的净现值最大投资准则模式
        6.2.2 考虑资金约束的资金利用率准则投资模式
        6.2.3 最优投资规模问题辨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新技术投资的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7.1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新技术投资价值研究
        7.1.1 传统投资评估法与实物期权法在电信投资项目中的比较研究
        7.1.2 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7.2 基于新技术投资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转型战略
        7.2.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3G的适用性分析
        7.2.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新一代网络 NGN的适用性分析
        7.2.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新一代网络NGN的现状
    7.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引入NGN网络后的四大演进方向
        7.3.1 向多元化的无缝宽带接入网演进
        7.3.2 向以软交换/IMS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演进
        7.3.3 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
        7.3.4 向以光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传送网演进
    7.4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引入NGN后的网络融合趋势
        7.4.1 传统网络的缺陷
        7.4.2 语音网络与数据网络的融合策略
    7.5 基于中国网通南方公司的新技术演进策略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四、山西固定电话用户逾三百万(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D]. 石迪. 厦门大学, 2018(07)
  • [3]ICT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司先秀.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4]ADSL宽带服务整治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 顾潇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6]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D]. 罗群. 湘潭大学, 2011(04)
  • [7]惊天绑架案[J]. 李超杰,谢玉纯. 安徽文学, 2008(Z1)
  • [8]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李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济南网通NGN实验研究[D]. 初世莹. 山东大学, 2007(03)
  • [10]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D]. 陈洪海. 暨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山西固网用户超过300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