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移民——后工业经济一体化的最后一题

自由移民——后工业经济一体化的最后一题

一、自由移民——后工业时代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议题(论文文献综述)

楚晗[1](2020)在《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文中认为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很多环境清理与环境美化行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缓解了很多地方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带动及加速了地方的升级与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因此发生了低社会阶层人口被高社会阶层人口更替的现象,这被国外学者称为“环境绅士化”。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及人类生态足迹的快速扩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城乡规划领域,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如“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增绿护蓝”和“美丽乡村”等,这些举措为我国甚至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投资,山体、湿地、森林和农田等资源的开发以及绿道、公园、海滨和河岸等要素的改造建设越来越普遍;此外,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及对城市存量空间发展需求的增加,很多工厂、垃圾站、废旧机场或小块的废弃用地也成为资本再投资的对象。我国已经出现了较多以环境改善项目为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并且,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所时,除了考虑交通、教育、商业配套等因素,生态环境要素也成为其迁居的重要原因,公园绿地和河湖周边成为了热门的居住地。那么,环境绅士化是否在我国发生?这一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机制以及效应影响如何?本文运用定量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环境正义、地方理论等相关知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尺度,探索广州市环境要素及环境要素改善与城市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宏观层面通过公园绿地对社会空间的影响验证了环境要素对社会空间(住房价值与居住阶层)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范围;其次,基于宏观研究所确定的影响范围在中观层面通过DID分析识别出产生住房增值效应或阶层升级作用的新建公园,基于其住房增值及阶层升级作用,对比不同区位特征、不同大小以及不同新旧程度的公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绘制2010年的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空间格局;然后,基于“初始案例地-拓展案例地”的访谈与调研,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思路在微观层面对不同环境要素及周边居住主体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发生机制,总结得出我国环境绅士化的效应;最后,对国内外环境绅士化背景及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对比讨论,对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再思考,并从政府、市场及开发商与专家学者三方角度提出我国相关问题的应对建议。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越靠近公园的小区房价越高;越靠近公园的街道高学历人口比例及非农人口比例越高。(2)“公园——住房增值”方面:越靠近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房价增值作用;综合公园相对于社区公园更具有房价增值作用;而公园的新旧程度对房价的增值作用影响不大。(3)“公园——阶层升级”方面:越靠近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增加高学历水平人口比例作用,越远离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增加非农业人口比例作用;此外,高学历水平比例增加与房价增值的耦合性较弱,而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加与房价增值的耦合性较强。(4)在环境绅士化的“人地关系”互动机制中:环境要素自身的优缺点较大程度影响了居住群体的居住体验;家庭的迁居/购房需求对环境绅士化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和企业政策对环境绅士化过程起辅助作用;市场、开发商通过物质空间生产与文化生产引导着社会空间的形成;失所对原住民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环境绅士化对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效应,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对环境政治和生态哲学等问题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与思考。(5)在环境绅士化过程中,中西方在宏观政治社会背景与微观个体文化选择两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需要高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各方面发展不平等与不充分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兼顾生态(自然环境)与文明(人类社会),还需要在兼顾效率与均衡的前提下发展。

付贺贺[2](2019)在《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反应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得当前的职业生涯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如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对生涯适应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根据量表编制的科学程序,自编《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量表》;其次,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量表》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考察;最后,结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及生涯适应反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量表》包括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生涯决策和提高竞争力四个维度,共19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2)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提高竞争力维度的水平最高。大学生的总体生涯适应反应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在是否双亲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的总体生涯适应反应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自我探索维度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的总体生涯适应反应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环境探索维度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3)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反应三者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社会支持对生涯自我效能感、生涯适应反应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生涯自我效能感对生涯适应反应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对生涯适应反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唐辉[3](2017)在《“逆全球化”态势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的结束开启了当代全球化发展进程,美国“新经济”增长,日本90年代金融泡沫破裂后的经济低迷以及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这一轮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基础动力。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新的特征,包括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治理的演进以及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指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也呈现出国家利益之间的分歧与博弈;基于全球化上升时期带来的经济动力与社会发展,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国家间仍然能够实现基本的合作共识。二十一世纪以来至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是全球化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也是美国相对权力最大的时期,美国的领导优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新保守主义指导的“反恐战争”试图将美国价值观借助外部全球化环境予以推广,期待在这一权力逻辑下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与霸权优势。结果遇到重大战略挫折,国内经济方面由于虚假的繁荣积累了大量矛盾在“次贷危机”中爆发。对外战略与内部经济的失败,极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领导权威与国家综合实力,迫使美国必须开始反思领导全球化中的教训,修正全球化路径。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全球战略转型可视为“去全球化”,初期的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形成源于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而亟需扩大全球合作以渡过难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通过TPP谈判、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与世界主要央行相左的货币政策,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战略收缩,但是基本保留了全球化理念与新自由主义思想价值观。2016年美国大选成为全球化的转折点,民粹主义思潮在美国社会爆发,以“美国优先”为口号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开始领导美国进行国家政策的巨大变革,现实主义外交战略理念代替“软实力”、“巧实力”等具有自由主义特征的外交思路。美国在领导全球化进程中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逆差,迫使它通过复兴国内制造业扭转贸易颓势地位,并为实现美国就业优先而给世界经济带来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欧美之间的战略逻辑与世界观出现巨大分歧,使得“逆全球化”的趋势与特征更为明显。“逆全球化”态势对于欧洲的政治冲击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具有保守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英国在2016年举行的全民公投中决定脱离欧盟,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英国“脱欧”公投为标志,欧盟一体化进程受到巨大挫折,欧盟内部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债危机爆发后蔓延(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德国的砸欧盟一体化治理中的规则缺失与政策失误给欧元区带来隐患;同样是德国领导的难民政策使得欧洲国家陷入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安。“逆全球化”态势下欧盟成员国国内极右翼政党的势力开始崛起,2017年法国大选中的“勒庞现象”标志着欧盟面临政治意识形态上的重大危机。以德国为领导的欧盟尚有欧洲主流政治文化的支撑,但是亟需进行务实而理性的改革以维护一体化的团结,抵御“逆全球化”态势的扩张。美国依靠强国地位与实力主动扭转全球化进程,以及欧洲国家不同程度的“逆全球化”现象,对全球政治意识形态、大国关系、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使当代国际政治出现了新的特征。大国关系层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外交意识形态以及现实主义战略逻辑,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联合理念与自由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地缘政治议题、应对恐怖主义政策、战略责任的承担、国际贸易的原则等方面的分歧;俄罗斯实力的下降以及美欧之间矛盾的凸显使得美俄缓和成为可以预期的前景;“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与德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歧、美俄缓和的前景与战略需求,使得美国、欧洲、俄罗斯三大战略重心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权力态势演变。新兴大国在全球化崛起的进程中实现繁荣,而后又不同程度陷入经济困局,巴西由于经济动荡出现了政权非正常更迭;俄罗斯陷入传统能源国家面临的结构性与周期性危机,加之政治上的导致西方经济制裁,只能通过大幅度贬值货币与减少财政支出阻止资本外流、维持虚弱的经济;印度为了实现金融出清,冒险使用了极端的“废钞”手段,但在地缘政治中有民族主义倾向。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石油供应的持续增长,使其摆脱了对中东地缘政治战略的依赖,创造了更大的优势以适应国内民粹主义对于穆斯林族裔的新移民政策。同时,“逆全球化”也成了制约全球治理的各项议题继续深入的“瓶颈”。美欧“逆全球化”态势、欧盟一体化的危机、右翼思潮的泛滥,给国际政治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新前景。中国面对“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亟需做出明智而务实的战略应对。中国经济的内在问题如经济要素结构不平衡、货币扩张(M2总额相对偏高)、外汇储备有限等等。中国正在通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国际金融合作来应对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风险并且促进共同利益。中美两个大国是全球化中的两个最大的角色,由此,中美两国的合作互动中,不可避免要贯穿重塑全球化的进程。本文设想中美之间以“主权基金”相互合作的形式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经济战略投资。在维持中美贸易自由基本格局的前提下,美国发行国债,中国承担利息,进行大规模融资投入“一带一路”项目,结合相对公平的退出与补偿机制,实现两个大国新方式、跨领域的合作共赢。为应对美国资本回流的制度性矛盾,实现美国的真实就业,“中美联税制”可以带来巨大的共同收益。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中美关系仍然要保持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大方向,扩展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基础,完善合作机制,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

严再蓉,黄有林[4](2017)在《西部移民及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给予移民概念下,研究移民与准移民和打工者的社会现象及评估趋势后得出:尤其西部地区移民的数量激增,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成就标志;同时指出移民和准移民经济等状况相对不发达,这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开展移民与准移民的经济发展工作,能够推进他们在经济等状况与当地村居民无差距或较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移民与准移民发展经济措施:国家、地方、社会、家庭等共同协调、配合、努力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的进程,逐步缩小直至消除经济等差别。

俞冰婧[5](2016)在《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研究 ——以杭州市基础教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化时期,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瓦格纳首先表述了这一现象,被称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政府的教育、文化、卫生和福利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是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个人收入显着提高,需求层次提升,较之工业化时期,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准公共产品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性质,笔者认为其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增长呈现先增后减的非单调性,并提出准公共产品的“倒U型”需求收入弹性曲线假说。本文以杭州市基础教育为实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杭州市居民对于公办基础教育的需求收入弹性,运用双对数模型进行回归,分别计算了不同收入段的静态需求收入弹性和同一收入段内的动态需求收入弹性,实证结果验证了“倒U型”曲线的猜想,且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由此可说明,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量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先增加,后减小。据此得出结论,即“倒U型”曲线的存在,并对后工业化时期公共支出及准公共产品提供提出展望:对准公共产品的支出相对规模应当适应需求的变化,将科教文卫领域的准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化,提升对于公共产品的支出力度,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

陈松涛[6](2015)在《东盟内部非法移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迁移历来是人类社会基本且普遍的行为,二战后,移民已发展成全球范围内的超国家现象,其中非法移民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法移民因数量的增长及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和普遍的政治议题,冷战结束后移民议题的“安全化”使国家和国际层面都表现出对非法移民不妥协的共同观点,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和途径。东盟内部的移民流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以经济移民(劳动力移民)为主,非法移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最快的一种迁移形式,泰国和马来西亚是两个首要的目标国。非法移民的关键不在于规模本身,而是其产生的影响,大规模内部非法移民的流动对东盟成员国、地区及移民个体/群体产生了经济、社会安全、政治及人权方面的综合影响,表明对这一问题进行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控制日益增长的非法移民潮对成员国及地区而言是一大难题和挑战。本文从地区的视角出发,对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发展历程、原因、影响及治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内部非法移民已成为东盟的一个地区性结构难题,从治理效果来看,单边、双边及多层面的治理体系都无法遏制非法移民,除新加坡之外,治理整体上是失败的,表明治理途径与实际情形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及成员国间发展差距的扩大将继续推动地区内部移民的发展,非法移民亦是同样的趋势。劳动力移民是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代资源,如果受到良好及适当的治理,势必成为东盟在全球竞争性环境中一个独特的比较优势资源,如何建立一个适当的地区治理框架是东盟面临的一大考验。在可预见的将来,东盟不可能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地区移民机制,因成员国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及“东盟方式”的固有缺陷很难有所改观,当前完善多层面的移民治理体系是个相对可行的选择,重点是发挥东盟在地区移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改善国家治理、促进合法移民,提升移民的技能培训并加强对移民的权利保护。

蒋广宇[7](2013)在《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劳动者主体性研究 ——以W养老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养老院中的劳动者虐待老人的问题时有发生,很多人把这类问题归结于劳动者本身的心理异常。而本文认为这类问题的发生有其社会性的原因,它与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关。本文通过对某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W的田野考察,探究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中劳动者的劳动情况、管理者对劳动者主体性的控制以及劳动者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在中小型民营养老院中,对劳动者的劳动问题的关注不仅意味着可以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更进一步意味着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使得老人们能够在这种养老机构中安度晚年。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我国中小型民营养老院中的劳动问题十分突出。W养老院中的劳动用工状况表明,在我国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的劳动问题十分突出。劳动者普遍存在着超时劳动、超负荷劳动、劳动伤害等问题。劳动者在养老院中的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且没有正常的制度性发泄方式。第二、劳动者的主体性状况不仅影响到劳动者本身,还影响到服务对象。从对W养老院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旦丧失,将会使得劳动者对劳动过程的失控,劳动者变成执行命令的“机器”,使其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增加。而在养老院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劳动是指向被服务者的,因此劳动者的压力和不满很可能发泄在被服务老人身上,使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虐待老人的现象。第三、恢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之前对待如何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问题,给出的方法都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改善硬件条件。文本提出通过恢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劳动者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应该多运用真心和情感,照顾到每个老人的特殊性,同时发挥自身的特长,提高服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养老院也应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劳动制度上,减少劳动控制对于劳动者主体性的伤害。

丁鸿鸣[8](2010)在《基于运营管理的企业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人们在进行企业建模时均考虑按照有形的物质形态对其具体运营过程建立模型,目的是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文章从企业的本质出发,把企业模型分为反映企业本质的理论模型和反映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型。依据经济社会和企业理论的历史轨迹,结合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模型进行讨论,提出物理运营模型的概念。进一步考虑知识型企业的发展,对其管理模型作专门的讨论。最后,对物质形态的部分管理模型的仿真进行探讨。

孟刚,胡向磊[9](2009)在《建筑产业化:工业还是后工业》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产业化技术是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但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却与工业社会不同,是强调个体差异的。所以技术与消费习惯就出现了矛盾。大规模定制是后工业时代的特点,建筑产业化也不例外。建筑产品的标准化应当是限定在一定层次,通过完善的建筑部品体系解决设计到施工的标准化接口问题。这样都能使当前的建筑产业化有别于工业时代的建筑产业化。

张恩碧[10](2009)在《体验消费论纲》文中研究表明体验之心人皆有之,寻求新奇的消费体验乃是消费者的天性。当前,体验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由全面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体验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但是另一方面,体验消费的理论研究却比较薄弱,有关研究论文不多,研究专着尚属空白,有关学术观点还有待商榷辨析。体验消费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亟待深入研究体验消费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拓展对体验消费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针对有关体验消费的部分学术观点进行商榷辨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或分析提出体验消费的若干基本概念,紧紧围绕体验及体验消费新奇刺激性的本质属性,从总体上对于体验消费内涵、体验消费需要、体验消费对象、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体验消费伦理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等进行独立思考和理论概括,初步构建一个体验消费的分析框架,拓展对于体验消费本质的认识,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第二、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体验消费需要,有助于促进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体验消费快速发展,提高体验消费水平、拓展体验消费领域、优化体验消费结构、提高体验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加强体验消费研究,有利于引导生产流通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体验内涵,拓展市场需求,促进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培育体验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刺激体验消费需求,开拓体验消费市场,拉动体验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有利于促进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快速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消费领域中还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甚至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现象和行为。研究有利于端正体验消费的价值导向,加快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抑制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禁止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净化消费市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围绕体验消费的五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是体验消费内涵和特征分析。关于体验的经济内涵主要有六种代表性观点:经济提供物论、心理感受论、刺激反应论、特殊经验论、主观内省论和要点集合论。本文体验消费之中的“消费”特指生活消费,“体验”特指消费体验。应该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从动词概念和名词概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把握体验的内涵,从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把握体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是新奇刺激性,这是体验与非体验相互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也是判断某一消费方式是否属于体验消费的根本标准;体验的新奇刺激性可以从消费者和消费对象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所谓体验消费,或者称之为体验式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之中,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忘的消费体验,而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某些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的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方式。体验消费主体、体验消费客体和体验消费环境构成体验消费的三要素。体验消费具有亲历体验性、游戏娱乐性、冒险挑战性、参与互动性、个体创造性等五个基本特征。论文还对有关体验消费的六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辨别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些观点包括:体验消费是现代型消费、高科技型消费,体验消费是高层次消费、高档消费,体验消费是精神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是新型的服务消费,体验消费是试用型消费,体验消费是剧场表演型消费。二是体验消费需要分析。体验消费需要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于新奇刺激的消费体验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它与体验消费需求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也不同于休闲消费需要、名牌消费需要、炫耀消费需要、奢侈消费需要。体验消费需要具有特殊性和层次性,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奇心理的满足、逆反心理的满足、追求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追求个性化的满足、多样性和差异性、短暂性和周期性。对于消费者来说,体验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丰富生活,探索未知;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释放情感和压力。消费者体验消费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具体包括: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显着改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交通通讯、互联网络迅速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国际性交流融合日趋加强;消费需要层次性上升。青少年消费者、现代都市女性、中等收入及其以上群体等消费者,通常具有比较强烈的体验消费需要。满足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方式,一是全新消费对象体验,二是全新消费环境体验,包括时间转换法、空间转换法、角色扮演法、走出家门法等。三是体验消费对象分析。论文针对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H·吉尔摩等人关于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进行辨别分析,鲜明地提出,体验不是一种客观经济提供物,更不是由企业创造和提供的;体验消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体验,而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体验品,即能够带给消费者以新奇体验的体验式消费对象。体验消费对象主要包括体验式自然景观、体验式人文景观、体验式民俗文化、体验式产品、体验式服务、体验式电脑网络、体验式主题项目活动、体验场等八大类型。“异常”的、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式消费对象具有自然性、历史性、异域性、文化性、科技性、新潮时尚性等六大特性,这是消费者之所以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能够获得新奇体验的根本原因之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体验经济与体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个别,后者关系是前者关系的具体化。体验经济与体验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创造和提供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消费对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立足创新、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和个性,强调专业化和市场细分,展示新异的生活方式,发挥广告品牌效应,强调和突出六个特性,采取巡展、租赁等新经营模式。四是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分析。市场营销学者们关于客户价值的理论观点,对于研究体验消费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体验消费价值是消费者对体验消费总效用与体验消费总成本进行综合权衡后形成的一种总体心理评价,体验消费价值的大小由两者的差距大小决定,呈同方向变化。按其来源性质,体验消费总效用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体验效用、人文景观体验效用、民俗文化体验效用、产品体验效用、服务体验效用、电脑网络体验效用、主题项目活动体验效用、体验场体验效用等八个方面的效用。体验效用既与体验消费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新奇特征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同时又与体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评价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体验效用是决定体验消费总效用大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体验消费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体验效用的大小与消费体验的新奇刺激程度密切相关,两者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体验的新奇刺激程度与消费者的陌生程度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与消费对象的独特程度之间也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消费者的陌生程度一是与其自身的消费经历和消费经验反方向变化,二是与其消费频率反方向变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体验消费中表现为边际体验效用急剧递减规律。体验消费对象的新奇独特程度与其自然性、历史性、异域性、文化性、科技性和新潮时尚性等六个特性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以消费者对于消费对象的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为横轴,以消费对象本身的普通程度或独特程度为纵轴,可以得出体验效用四象限图。论文还对于体验消费效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体验消费总成本自身独有的新特点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市场营销学者的顾客满意理论,对于研究体验消费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体验消费满意度是消费者对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后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反应,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大小由两者的差距大小决定,呈同方向变化。在消费者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在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如果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与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同时发生变动,则体验消费满意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论文还分析提出了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函数表达式,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体验消费满意度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总效用和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总成本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总成本和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总效用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二是导致体验消费满意度提高或减低的情况非常复杂。三是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忠诚度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与消费者抱怨度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四是生产经营者抓好宣传环节,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帮助消费者形成正确适当的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非常重要。五是体验消费伦理和发展分析。衡量体验消费是否文明、健康、科学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利于消费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他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类、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应该符合科学健康原则、正当合法原则、经济适度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五项原则。所谓体验消费的误区,是指体验消费中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甚至是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类型,包括奢侈炫耀型、迷信愚昧型、庸俗粗痞型、非法罪恶型、网络成瘾型、荒诞怪癖型等体验消费。论文分析提出了促进体验消费文明、健康、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端正价值导向,用先进文化引导体验消费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消费的比重;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文化的消费者;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培育优良的体验消费环境;加强对体验消费的社会调控;生产和提供健康优秀的体验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验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体验消费比重趋于上升,体验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体验消费更加丰富多彩,体验消费更趋文明、健康、科学。本文的理论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初步构建了一个体验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体验经济研究主要是基于生产经营领域和生产者的视角,体验营销研究主要是基于市场营销领域和营销者的视角。本文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运用消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伦理学乃至逻辑学、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紧紧围绕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新奇刺激性的本质属性,对于体验消费内涵、体验消费需要、体验消费对象、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体验消费伦理与发展等体验消费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体验消费的若干原理性命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初步构建了一个体验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二是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对于体验消费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重新进行了思考。其一,在对多学科视角的体验内涵进行回顾比较的基础上,从动词概念和名词概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阐述了体验的内涵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其二,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对于体验消费的内涵重新进行了分析界定,分析提出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是新奇刺激性,并且基于消费者和消费对象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在分析借鉴客户价值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体验消费价值的内涵和函数表达式,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内涵和函数表达式,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函数表达式。三是对于部分学术观点进行商榷辨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一,对派恩和吉尔摩等人的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进行辨别分析,提出体验消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体验,而是客观的具体的体验品;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消费对象主要包括八个类型、具有六个特性。其二,针对有关体验消费的六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辨别分析,诸如体验消费是现代型消费、高科技型消费,体验消费是高层次消费、高档消费,体验消费是精神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是新型的服务消费,体验消费是试用型消费,体验消费是剧场表演型消费等,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四是对于体验消费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其一,从消费者的陌生程度和消费对象的独特程度两个方面,对于体验效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四个象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与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两个方面,对于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决定和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其二,概括分析了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满足方式、体验消费对象生产供给的主要原则。其三,对于体验消费进行伦理道德分析,概括分析了体验消费的主要误区,促进体验消费文明、健康、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体验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自由移民——后工业时代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移民——后工业时代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绅士化(Gentrification)
        1.2.2 环境绅士化(Environmental Gentrification)
        1.2.3 失所(Displacement)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进展与不足
        2.1.1 环境绅士化的提出
        2.1.2 环境绅士化的前提与起因
        2.1.3 环境绅士化的识别与影响
        2.1.4 环境绅士化的内在机制
        2.1.5 环境绅士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2.2 国内研究进展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章节内容
        3.1.1 研究思路
        3.1.2 章节内容
    3.2 研究区域及空间数据处理
    3.3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3.3.1 研究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3.3.2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广州市环境要素与社会空间的相关性
    4.1 验证公园绿地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
        4.1.1 验证工具
        4.1.2 验证过程
        4.1.3 验证结果
    4.2 公园绿地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特征
        4.2.1 分析过程
        4.2.2 分析结果
    4.3 公园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范围
    4.4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特点与空间格局
    5.1 公园-住房增值影响特点(2000-2020年)
        5.1.1 公园-住房增值影响识别
        5.1.2 公园-住房增值作用分布及特点
    5.2 公园-阶层升级影响特点(2000-2010年)
        5.2.1 公园-阶层升级影响识别
        5.2.2 公园-阶层升级作用分布及特点
    5.3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空间格局
        5.3.1 分析过程
        5.3.2 结果绘制
    5.4 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的机制及效应研究
    6.1 微观案例地及研究实施
        6.1.1 微观案例地调研过程
        6.1.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6.1.3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6.2 广州环境绅士化机制分析
        6.2.1 环境要素分类介绍
        6.2.2 居住主体
        6.2.3 基于“人地关系”的环境绅士化机制构建
    6.3 环境绅士化的效应与思考
        6.3.1 环境绅士化的自然效应与思考
        6.3.2 环境绅士化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宏观的政治社会背景差异
        7.1.2 微观的个体文化选择差异
        7.1.3 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关系再思考
    7.2 建议
        7.2.1 对政府的建议
        7.2.2 对市场及开发商的建议
        7.2.3 对专家学者的建议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公园绿地详细列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2)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反应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涯适应反应及其相关研究
        1.1 生涯适应反应的概念
        1.2 生涯适应反应的测量
        1.3 生涯适应反应的相关研究
    2 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
        2.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2 社会支持的测量
        2.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3 生涯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3.1 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3.2 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3.3 生涯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4 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生涯适应反应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三章 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量表的编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过程
        2.1 维度的确定
        2.2 初测量表的形成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项目分析
        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4 信度分析
        4.5 效度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特点及与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2.3 施测程序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特点
        3.3 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生涯适应反应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3.4 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生涯适应反应三者之间的回归分析
        3.5 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对生涯适应反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4.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生涯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4.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
        4.5 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对生涯适应反应的回归分析
        4.6 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对生涯适应反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5 小结
第五章 总讨论
    1 关于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维度
    2 关于大学生生涯适应反应的特点
    3 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生涯适应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 本研究的教育启示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逆全球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二、研究现状
        (一) 全球化理论研究现状
        (二) “逆全球化”研究现状
    三、基本概念综述
        (一) “全球化”
        (二) “逆全球化”
第一章 冷战后全球化的发展
    1.1 冷战后全球化的原动力
        1.1.1 两极格局解体与全球化
        1.1.2 西方经济体系内的“再平衡”
        1.1.3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
    1.2 支持全球化发展的相关思想理论
        1.2.1 “里根——撒切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
        1.2.2 新自由主义理念与“华盛顿共识”
        1.2.3 新自由制度主义
    1.3 冷战后全球化发展
        1.3.1 区域一体化
        1.3.2 全球治理的推进
        1.3.3 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
    1.4 冷战后全球化积累的问题
        1.4.1 全球化与国家间实力的平衡
        1.4.2 全球化的经济危机隐患
        1.4.3 全球化下与“多元文化主义”问题
第二章 美欧的“逆全球化”态势
    2.1 美国“逆全球化”态势的背景
        2.1.1 新保守主义在全球化下的权力逻辑与失败
        2.1.2 G20机制的形成与权力转移
        2.1.3 奥巴马时代“去全球化”政策
    2.2 美国“逆全球化”态势的演进
        2.2.1 美国“逆全球化”社会诉求
        2.2.2 “美国优先”政治理念
        2.2.3 美国“逆全球化”态势下的国家政策
    2.3 欧洲“逆全球化”态势的背景
        2.3.1 欧元结构难题
        2.3.2 欧债危机的治理
        2.3.3 难民政策及社会衍生问题
    2.4 欧洲“逆全球化”态势的演进
        2.4.1 欧盟国家右翼政党的兴起
        2.4.2 “英国脱欧”及其延续
        2.4.3 “法德大选”中的社会分裂
    2.5 美欧“逆全球化”态势的理论评析
        2.5.1 “逆全球化”视角下的政治理论
        2.5.2 美国“逆全球化”态势评析
        2.5.3 欧洲“逆全球化”态势评析
第三章 “逆全球化”态势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3.1 美、欧、俄三角关系的大变革
        3.1.1 美欧政治意识形态争议(美德分歧)
        3.1.2 美俄缓和
        3.1.3 欧盟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
        3.1.4 超越国家间政治的现实主义博弈
    3.2 “逆全球化”态势对中东地缘政治的影响
        3.2.1 石油能源格局的变化
        3.2.2 “全球化”下中东国家政治的主题
        3.2.3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国家的意识形态发展
    3.3 全球治理议题的新变化
        3.3.1 WTO的地位与作用展望
        3.3.2 巴黎气候协定的未来
        3.3.3 G20机制在全球经济协调中的再定位
    3.4 新兴大国的困境与出路
        3.4.1 俄罗斯的经济困境
        3.4.2 巴西政治危机
        3.4.3 印度的经济改革与政治冒险
        3.4.4 “逆全球化”下新兴大国间关系的前景
第四章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应对
    4.1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
        4.1.1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4.1.2 对外贸易的脆弱性
        4.1.3 中国的金融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4.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对外合作实践
        4.2.1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4.2.2 国际金融合作的审慎原则
        4.2.3 参与全球治理的方针
    4.3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关系
        4.3.1 意识形态与中美合作
        4.3.2 中美经济合作设想
        4.3.3 “逆全球化”与中美战略互动模式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部移民及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西部地区简介
2 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成就标志
3 移民和准移民及其经济等现状
4 移民的社会性
5 移民经济不发达成因
    5.1 体制滞后
    5.2 区域经济欠发达
    5.3 农民人均耕地少
    5.4 城镇规模小与功能滞后
    5.5 产业化程度低与经济比较效益小
    5.6 移民的收入低
    5.7 部分企业主不遵纪守法与职业道德意识低
    5.8 移民和准移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6 发展移民和准移民及打工者经济措施
    6.1 贯彻落实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6.2 加大改革步伐、促进地方政治与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6.3 加大产业化建设、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进程
    6.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活化劳动的比较效益
    6.5 加强地方区域性协作、共同建立市场体系
    6.6 增大教育投入、提高移民综合素质
    6.7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6.8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9 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借力发展地方经济
7 展望

(5)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研究 ——以杭州市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准公共产品的需求
        1.2.2 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1.2.3 现有文献述评
    1.3 重要概念解释
        1.3.1 后工业化时期
        1.3.2 准公共产品
        1.3.3 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理论分析
    2.1 准公共产品性质对需求收入弹性的影响
    2.2 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2.1 工业化时期的准公共产品需求
        2.2.2 工业化时期的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3 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3.1 后工业化时期的准公共产品需求
        2.3.2 后工业化时期的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4 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曲线假说
3 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描述
    3.1 基础教育的性质分析
        3.1.1 基础教育的外部性
        3.1.2 基础教育的优值品属性
        3.1.3 基础教育的私人产品属性
        3.1.4 公办基础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3.2 杭州市民对于基础教育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3.3 杭州市民对于基础教育准公共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4 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
    4.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选取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样本选取
    4.2 数据处理方式
        4.2.1 静态弹性模型选取及变量定义
        4.2.2 动态弹性计算公式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模型检验结果及解释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后工业化时期的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5.2 对后工业化时期准公共产品供给的展望
参考文献

(6)东盟内部非法移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中面临的难点
    五、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现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移民
        二、非法移民
        三、移民政策
    第二节 东盟内部移民的发展历程
        一、殖民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
    第三节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问题的凸显
        一、非法移民数量不断增多
        二、非法移民的构成复杂
第二章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
        一、地理与历史因素
        二、经济因素
    第二节 中观层面
        一、移民网络
        二、目标国的政策因素
    第三节 微观层面
        一、个人及家庭理性的移民决策
        二、基于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第三章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移民影响概述
        一、决定移民影响的相关变量
        二、移民影响的主要层面
    第二节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经济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负面影响
    第三节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社会安全影响
        一、对目标国社会治安和环境的影响
        二、对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第四节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政治影响
        一、对目标国的政治影响
        二、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非法迁移对移民的影响
        一、非法身份决定了移民的弱势地位
        二、人权议题在东盟地区议程中的低优先性
        三、非法移民的处境与遭遇
第四章 国际移民的治理现状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普遍选择:限制性移民政策
        一、限制性移民政策的失败
        二、政府执行移民政策能力的不足
    第二节 最一劳永逸的治理假设:开放国家边界
        一、开放边界的理论基础
        二、开放边界的现实障碍
    第三节 全球移民治理
        一、全球议题客观上要求全球治理
        二、全球移民治理的发展与内容
第五章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治理与评估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单边治理及评估
        一、新加坡:严格的法律政策及实施
        二、泰国与马来西亚:钟摆式政策
        三、国家单边治理评估
    第二节 国家间的双边治理及评估
        一、成员国间的双边机制
        二、双边机制的治理评估
    第三节 东盟地区层面的移民治理及评估
        一、地区治理与地区移民机制的发展
        二、东盟治理与东盟移民治理
        三、东盟移民治理评估
第六章 东盟内部非法移民的前景及可行的治理途径
    第一节 地区内部的非法移民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一、成员国间的推-拉力量依然强大
        二、地区一体化进程客观上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节 可行的途径:继续并完善多层面治理
        一、东盟应发挥在地区移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二、改善国家治理,促进合法迁移
        三、提升移民技能培训以适应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对移民权利的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劳动者主体性研究 ——以W养老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
        1.3.2 劳动者的主体性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的使用
        1.4.2 对于个案代表性的反思
        1.4.3 研究伦理和反思
    1.5 研究对象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
    2.1 工业劳动过程研究
    2.2 服务业劳动过程研究
    2.3 管理学对养老院的研究
    2.4 福柯对于微观权力的研究
3 W 养老院对劳动者的直接管理
    3.1 W 养老院中的时间管理
    3.2 W 养老院中的身份管理
        3.2.1 无形的围挡
        3.2.2 员工制服的意义
    3.3 W 养老院中的空间管理
        3.3.1 监控探头的妙用
        3.3.2 半开放的空间
4 W 养老院对员工的策略控制
    4.1 相同却不同:年龄与户籍城乡的管理策略
    4.2 无法穿透的天花板:性别与技术的垄断
    4.3 W 养老院组织劳动的策略分析
5 劳动者的主体性表达
    5.1 在劳动中找“乐子”
    5.2 辞职风波
    5.3 黄色笑话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8)基于运营管理的企业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的理论模型
二、企业的管理模型
    (一) 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1. 企业的物理运营模型
        2. 物理运营的建模方法与体系
        3. 物理运行的建模工具与技术
    (二) 企业的Agent模型
        1. Agent技术
        2. 企业的Agent模型
    (三) 针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型
        1. 针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型
        2. 知识管理模型
    (四) 企业的性能模型
        1. 企业的性能模型
        2. 企业性能模型的建模
三、企业管理模型的仿真
    (一) 企业物理运营模型的仿真
    (二) 企业Agent模型的仿真
四、结语及展望

(10)体验消费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从“体验经济”到“体验消费”
    1.2 体验消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体验消费研究综述
        1.3.1 消费体验研究的主要阶段和基本内容
        1.3.2 体验消费研究的主要方面
    1.4 体验消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2. 体验消费内涵和特征分析
    2.1 体验内涵的多学科视角
    2.2 体验的内涵和本质属性
        2.2.1 体验的内涵
        2.2.2 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
        2.2.3 体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2.3 体验消费及其基本特征
        2.3.1 体验消费的内涵和三要素
        2.3.2 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
    2.4 体验消费六辨
3. 体验消费需要分析
    3.1 体验消费需要及其基本特征
        3.1.1 体验消费需要的特殊性
        3.1.2 体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3.1.3 体验消费需要的基本特征
    3.2 体验消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2.1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3.2.2 有利于丰富生活,探索未知
        3.2.3 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释放情感和压力
    3.3 体验消费需要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城乡居民生活显着改善
        3.3.2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3.3.3 国际性交流融合日趋加强
        3.3.4 闲暇时间增加
        3.3.5 消费需要层次性上升
    3.4 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满足方式
        3.4.1 体验消费者的主要类型
        3.4.2 满足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方式
4. 体验消费对象分析
    4.1 体验消费对象辨析
        4.1.1 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及其主要内容
        4.1.2 体验消费的对象是体验品而不是体验
    4.2 体验消费对象的主要类型
        4.2.1 体验式自然景观
        4.2.2 体验式人文景观
        4.2.3 体验式民俗文化
        4.2.4 体验式产品
        4.2.5 体验式服务
        4.2.6 体验式电脑网络
        4.2.7 体验式主题项目活动
        4.2.8 体验场
    4.3 体验消费对象的主要特性
        4.3.1 体验消费对象的自然性
        4.3.2 体验消费对象的历史性
        4.3.3 体验消费对象的异域性
        4.3.4 体验消费对象的文化性
        4.3.5 体验消费对象的科技性
        4.3.6 体验消费对象的新潮时尚性
    4.4 体验消费对象的生产供给原则
        4.4.1 体验消费与体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4.4.2 体验消费对象的生产供给原则
5. 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分析
    5.1 客户价值理论回顾比较
    5.2 体验消费价值分析
        5.2.1 体验消费价值的内涵
        5.2.2 体验消费总效用分析
        5.2.3 体验消费总成本分析
    5.3 顾客满意理论回顾比较
    5.4 体验消费满意度分析
        5.4.1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内涵
        5.4.2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决定分析
        5.4.3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变动分析
    5.5 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
6. 体验消费伦理和发展分析
    6.1 体验消费伦理道德分析
    6.2 体验消费的主要误区
    6.3 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对策
        6.3.1 端正价值导向,用先进文化引导体验消费健康发展
        6.3.2 不断提高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消费的比重
        6.3.3 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文化的消费者
        6.3.4 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培育优良的体验消费环境
        6.3.5 加强对体验消费的社会调控
        6.3.6 生产和提供健康优秀的体验品
        6.3.7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4 体验消费发展趋势展望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自由移民——后工业时代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D]. 楚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涯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反应的关系研究[D]. 付贺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3]“逆全球化”态势研究[D]. 唐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4]西部移民及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严再蓉,黄有林.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1)
  • [5]准公共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研究 ——以杭州市基础教育为例[D]. 俞冰婧. 浙江大学, 2016(08)
  • [6]东盟内部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 陈松涛. 云南大学, 2015(05)
  • [7]中小型民营养老机构劳动者主体性研究 ——以W养老院为例[D]. 蒋广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S1)
  • [8]基于运营管理的企业建模与仿真[J]. 丁鸿鸣.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06)
  • [9]建筑产业化:工业还是后工业[J]. 孟刚,胡向磊. 工业建筑, 2009(S1)
  • [10]体验消费论纲[D]. 张恩碧.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自由移民——后工业经济一体化的最后一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