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诊断性腹腔穿刺术186例报告

普外科诊断性腹腔穿刺术186例报告

一、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18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严朝成[1](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唐伟[2](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 tomy hemorrhage,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PPH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50例患者中,35例发生PPH,其中消化道出血15例,腹腔内出血20例,PPH发生率为10.0%,出血者死亡7例,出血病死率20.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X2=4.162,P=0.041)、胰瘘(X2=37.451,P=0.000)、胆瘘(X2=7.945,P=0.005)以及腹腔感染(X2=34.577,P=0.000)为有统计学意义的PPH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瘘(P=0.000,OR=10.426,95%CI=3.512-30.955)、胆瘘(P=0.000,OR=15.754,95%CI=3.500-70.902)和腹腔感染(P=0.003,OR=4.530,95%CI=1.644-12.483)是P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H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瘘、胆瘘及腹腔感染,围手术期降低其独立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是减少PPH发生的关键。

杨丽萍[3](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陈虹羽[4](2020)在《基于决策树模型预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中约15-20%的患者发生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NP继发性感染的发生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很少有研究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发生提供简单实用的预测。因此,确定IPN的最佳可用预测因素是必要的,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中通过某种规律发现潜藏在里面的一些信息的过程,并且这些信息有特殊联系。决策树是数据挖掘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本质上是通过某些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在机器学习中,决策树相当于是一个预测模型,是直接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是决策树中常用的经典算法,已在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文献调研显示,到目前为止CART算法还未被用于IPN的决策模型的建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CART算法构建决策树模型预测IPN,并验证该模型的性能。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西部战区总医院普外中心数据库中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坏死性胰腺炎(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24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配成训练样本(n=156)和测试样本(n=68)。将患者实验室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Python中的sklearn工具包,使用CART算法构建决策树模型。训练样本用于模型的构建,测试样本用于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采用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的性能,构建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即AUC来评价决策树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4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整个研究人群中IPN患病率为10.7%,其中男性129例(57.6%),女性95例(42.4%),中位年龄49岁(41.25-61)。在所有患者中胆源性疾病为85例(37.9%),高脂血症为55例(24.6%),酒精性疾病为34例(15.2%),其他病因50例(22.3%),例如ERCP后、解剖异常和特发性胰腺炎等。2.通过采用Python语言编程使用CART算法作为决策树生长规则。训练样本用于监督分类下的预测器,生成决策树模型。通过对比决策树不同深度时的准确率大小,深度为5层时模型的准确度最高。最终在训练样本建立的决策树模型中,节点数为17,终端节点(叶节点)数为9,决策树深度为5。发现血淀粉酶、二氧化碳结合率、胆碱酯酶、血浆渗透压、血小板分布宽度、体内剩余碱、胱抑素C、血Ig G4共8个重要变量,它们的截止值分别为14.12mmol/L、32.67mmol/L、1.69U/m L、275.42Osm/kg H2O、25.02%、2.09mmol/L、1.48mg/L、0.15g/L。根据发展成IPN的可能性将决策树模型终端节点重建为两组,高风险组总共有5组,低风险组有4组。3.将决策树模型应用于测试样本时,该决策树的准确度88.3%(95%CI,0.79-0.9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9%(95%CI,0.12-0.80)和93.4%(95%CI,0.83-0.98)。假阳性率6.5%(95%CI,0.02-0.17)、假阴性率57.1%(95%CI,0.20-0.88)。阳性预测值42.9%(95%CI,0.12-0.80)、阴性预测值93.4%(95%CI,0.83-0.98)。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其平均准确率为88.4%。根据ROC曲线分析,AUC 0.69(95%CI,0.46–0.91)。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淀粉酶、二氧化碳结合率、胆碱酯酶、血浆渗透压、血小板分布宽度、体内剩余碱、胱抑素C、血Ig G4可作为预测IPN的重要节点指标,并进一步根据IPN风险评估值将决策树模型终端节点进行重建和梳理,得出了5组IPN的高危因素。通过一系列模型验证和评估证实了这5组高危预测因素能够对IPN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本研究结果通过决策树模型发现单变量指标之间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并得出了多变量的二分类预测因素,临床实用性高,有利于对IPN的精确预测和评估,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IPN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郭彪[5](2020)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而再次入院的相关因素,为患儿的在院治疗、出院标准的制定及出院后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在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按照出院后是否因腹腔残余感染再次入院,分为再入院组和治愈组。首先分析各因素在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再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有差异性的因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去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将差异性显着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获得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其预测性能高低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将1605例的临床病例纳入统计范畴,其中再入院组40例,治愈组1565例。分析患儿从入院至出院期间的各个临床数据,最终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下述三个因素为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1.入院时C-反应蛋白值(C-reactive protein,CRP),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4.1%,阳性似然比为3.38,阴性似然比为0.17,比值比(Odds ratio,OR)为 1.00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1.001~1.01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9;2.出院时白细胞值(White blood cell,WBC),(OR=1.224,95%CI:1.020~1.469),AUC为0.748,阳性似然比为4.67,阴性似然比为0.56,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50.0%和89.3%;3.腹膜炎,(OR=2.943,95%CI:1.319~6.566),AUC为0.75,阳性似然比为4.30,阴性似然比为0.4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65.0%和84.9%。结论:1.入院时CRP值、出院时WBC值及存在腹膜炎是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2.腹膜炎对于预测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钱晓晖[6](2020)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早期胆道并发症进行梳理,并探讨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所有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资料:年龄、性别、胆红素浓度、辅助放化疗、胆汁引流、胆道宽度;手术中资料:经腹方式、胆肠吻合方式、吻合缝线、胆道支架、门静脉切除、术中输血、手术时间;手术后资料:引流液培养、血清胆红素、体温、病理类型、手术并发症。定义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包括胆道狭窄,胆瘘,胆管炎以及一过性黄疸。按照是否出现早期胆道并发症将入组患者分为胆道并发症组和非胆道并发症组,形成对照;对上述所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分析后有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早期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19.0处理。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315例患者,48名患者发生了51例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其中11例(3.5%)胆瘘,8例(2.5%)胆道狭窄,13例(4.1%)胆管炎和19例(6.0%)一过性黄疸。胆瘘患者通过持续性引流缓解的有8例(73%),剩余3例采用介入干预好转;胆道狭窄的8例患者再手术2例(25%),其余依靠保守(n=1,12.5%)或介入治疗(n=5,67.5%)缓解;胆管炎患者在常规护肝和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一过性黄疸患者治疗无需特殊干预,短时间内即可缓解。多因素分析中胆肠吻合时使用不可吸收线(P=0.002),良性疾病(P=0.039)以及术中输血(P=0.006)是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本文发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在不可吸收线使用,良性疾病以及术中输血后容易发生。一过性黄疸的胆红素升高与胆道狭窄相比存在特征性区别,有助于临床判断,及时采取应对方法。整体上,一过性黄疸或胆管炎预后良好,而胆道狭窄或胆瘘则可能需要如介入或手术等方式的干预。虽然术后早期的胆道并发症并未增加患者的术后死亡率,但是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了医疗费用,临床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应对。

孙姜鹰[7](2019)在《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普外科的诊断性腹腔穿刺患者58例采取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同时把穿刺的结果采取对比。结果诊断性腹腔穿刺一共检测出阳性共计55例,阳性率是94.83%。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主要是针对普外科的患者,在诊断的准确性上很显着。

柴乃俊[8](2019)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决策,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临床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1、2、3、4、5组;同时按观察组各组相对应手术方式随机选取99例肝胆外科术后无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1、2、3、4、5组;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胆漏原因,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2例,观察2组(正常拔除T管后胆漏)12例,观察3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T管引流术/胆管一期缝合术后早期(<6d)胆漏)11例,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胆漏)11例,观察5组(肝切除术后胆漏)7例。观察1-5组与对照1-5组相比较胆漏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MI、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1组和对照1组相比较术前CRP、Hb、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2组与对照2组相比较T管长度、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2-5组与对照2-5组相比较术后ALB、TBIL、DBIL、Hb、WBC、NEUT%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科治疗(抗炎、奥曲肽或生长抑素、止痛、抑酸、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的前提下,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占23.3%,13例治愈,治愈率76.5%;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占24.7%,16例治愈,治愈率88.9%;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占20.5%,15例均治愈,治愈率100%;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占10.9%,8例均治愈,治愈率100%;ERCP治疗1例,占1.4%,治愈率100%;ENBD治疗4例,占5.5%,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行二次手术治疗10例,占13.7%,9例均治愈,治愈率90%。结论:1.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不是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必然因素,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与胆漏有直接关系;2.胆漏患者部分实验室检验结果随胆漏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异常,但无法给予临床预警信号;3.ERCP、MRCP、PTCD引流管造影、T管造影和引流胆汁量是判断胆漏位置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4.应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PTCD、ERCP、ENBD等方法治疗胆漏安全、有效;5.胆漏的发生以手术技术等主观因素为主,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关键。

谢福生[9](2018)在《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普外科58例患者的诊断性腹腔穿刺。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将穿刺结果与手术进行对比。结果诊断性腹腔穿刺共检出55例阳性,阳性率94.83%。诊断性腹腔穿刺准确性为93.10%。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用于普外科患者,诊断准确性良好。

宋凤丽[10](2016)在《温阳利水方外用治疗脾肾阳虚型恶性腹水的临床及对细胞因子调节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文献研究为理论依据,提出温阳利水方,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进行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评分、尿量计算及血IFN-γ和IL-4水平测定,对温阳利水方外敷神阙穴治疗恶性腹水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温阳利水方外敷神阙穴治疗恶性腹水对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影响,为外用中药的应用提供临床服务,便于进一步临床推广。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中心对照研究,拟定入组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均来自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两组入组前均予以腹腔穿刺置管,但不引流腹水,以备抽取腹水之用。治疗组为中药外敷加常规利尿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利尿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外敷治疗采用中药“温阳利水方”外敷。利尿治疗为托拉塞米20mg入壶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观察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水的变化、腹围及24小时尿量的变化、送检血IFN-γ和IL-4、给予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血IFN-γ及IL-4结果提示,治疗组IFN-γ水平升高,IL-4水平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从腹水B超、腹围、24小时尿量情况分析,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腹水最大液平直径变化、腹围变化和24小时尿量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后,腹水情况均有改善,组间比较,腹水改善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中医各临床症状积分评估,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腹胀、小便短少、腹痛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食少纳呆及乏力两方面,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在腹胀、小便短少、腹痛三个方面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中药用药安全性上,治疗前后检测相关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发现有意义的临床改变,研究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皮肤反应,停药后即消失,综合多种因素,考虑无影响安全性因素存在。研究结论:温阳利水方外敷神阙穴联合利尿剂治疗恶性腹水使腹围及24小时尿量有所改善,较单纯应用利尿剂效果明显,另外通过测定血中IFN-γ及IL-4水平,判断Th1/Th2的状态,反映了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腹水的机制与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通过调节Th1/Th2的平衡,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结合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一步明确该组方可以缓解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从中医角度而言,温阳利水方可以通过温运脾胃中焦阳气,使三焦的气化、肾气的开阖、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从而达到水道通调,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各司其职,最终水得利,腹胀消的治疗目的。

二、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18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18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1.1.5 免疫功能检查
    1.1.6 心理功能评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脾损伤分级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决策树模型预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排标准
    3 研究方案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整体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训练样本决策树分析结果
    3 在测试样本上验证决策树模型
讨论
    1 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病因
    2 早期预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对临床的治疗指导作用
    3 决策树——数据挖掘中一种常用的技术
    4 决策树中相关变量与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治疗情况及预后
    3. 再入院组和治愈组差异性分析
    4. 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
    5. 再入院相关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术前各因素分析
    3. 术中各因素分析
    4. 术后各因素分析
    5.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
    2.3 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定义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早期胆道并发症:诊断,治疗和结果
    3.3 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替代治疗:胰腺移植与胰岛移植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肝胆外科概述
    1.2 胆漏原因
    1.3 胆漏的诊断
    1.4 胆漏的治疗
    1.5 胆漏的预防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史采集
        2.2.2 观察指标
        2.2.3 参考值
        2.2.4 腹腔双套管的制作及连接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
        3.1.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手术相关性分布情况
        3.1.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2 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3.2.1 观察1 组与对照1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情况
        3.2.2 观察1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2.3 观察1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3 观察2组T管拔除后相关性胆漏
        3.3.1 观察2 组与对照2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3.2 观察2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3.3 观察2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4.1 观察3 组与对照3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4.2 观察3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4.3 观察3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5 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相关性胆漏
        3.5.1 观察4 组与对照4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5.2 观察4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5.3 观察4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6 观察5组肝组织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3.6.1 观察5 组与对照5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3.6.2 观察5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3.6.3 观察5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3.7 诊疗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
        4.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4.1.2 T管正常拔除后胆漏原因
        4.1.4 胆肠吻合术后胆漏原因
        4.1.5 肝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4.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
        4.2.1 胆漏漏口位置和大小的判定
        4.2.2 二次手术探查的指证
        4.2.3 保守治疗
    4.3 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温阳利水方外用治疗脾肾阳虚型恶性腹水的临床及对细胞因子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腔积液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腔积液的概述
        2. 恶性腹腔积液的流行病学特点
        3. 恶性腹腔积液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恶性腹腔积液形成的病因
        3.2 恶性腹腔积液的发病机制
        4. 恶性腹水的诊断方法
        4.1 病史、症状及体征
        4.2 影像学检查
        4.3 腹腔镜检查
        4.4 脱落细胞学检查
        4.5 腹水常规及生化检查
        4.6 肿瘤标记物
        4.7 Th1/Th2细胞因子
        5.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进展
        5.1 恶性腹水的常规治疗
        5.2 腹腔静脉分流术(peritoneovenous shunts,PVS)
        5.3 腹腔内灌注化疗
        5.4 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5.5 腹腔内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5.6 全身化疗及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腹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及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鼓胀的病因
        2.2 关于鼓胀病机的各家学说
        3. 中医辨证论治
        3.1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
        3.2 关于鼓胀辨证论治的各家学说
        3.3 鼓胀辨证论治的验方
        3.4 鼓胀辨证论治的特殊疗法
        3.5 鼓胀的外治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筛选标准
        3. 文献分析方法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中医证型、处方及治法
        2. 单味药使用频数及频率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二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疗效指标
        2.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2.3 安全性评估
    小结
    讨论
        1. 疗效分析
        2. 安全性分析
        3. 组方理论依据
        4. 外敷神阙穴用药及透皮作用依据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18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唐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基于决策树模型预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D]. 陈虹羽.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5]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D]. 郭彪. 苏州大学, 2020(02)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 钱晓晖. 浙江大学, 2020(02)
  • [7]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J]. 孙姜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53)
  • [8]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D]. 柴乃俊. 兰州大学, 2019(09)
  • [9]普外临床工作中诊断性腹腔穿刺58例临床分析[J]. 谢福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84)
  • [10]温阳利水方外用治疗脾肾阳虚型恶性腹水的临床及对细胞因子调节的研究[D]. 宋凤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普外科诊断性腹腔穿刺术186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