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福星乳油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功效试验

40%福星乳油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功效试验

一、40%福星EC防治西葫芦白粉病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杜庆志[1](2021)在《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会在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由于气温变化,防治药剂的过度使用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白粉病已经开始在我国逐渐往北移动。环氟菌胺(cyflufenamid)是新型的酰胺类的杀菌剂,由日本曹达公司研究开发。目前文献表明环氟菌胺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为评价环氟菌胺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使用盆栽法测定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培育突变体,同时进行生物学性状分析对比,研究小麦白粉病对于环氟菌胺抗性的发展情况。与常用药剂的混配交替使用,减缓抗性的发生。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环氟菌胺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盆栽法测定6个不同小麦产区的67株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均具有较高敏感性。比较发现山东烟台、河南新乡、河北石家庄、安徽涡阳、云南丽江和四川雅安6个地区的67株小麦白粉病菌株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6个不同地区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0、1.67、4.39、1.41、6.43和2.03,各个地点敏感性均符合正态分布。67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的敏感性分布范围为0.1199-0.9365 mg/L,平均EC50为0.4982mg/L,67株白粉病菌的正态检验P值为0.8969,敏感基线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此可作为主要小麦产区的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基线。2、通过紫外诱导形成抗性菌株,分别为HBSJZ-Z-5和HNXX-Z-5,抗性水平分别为14.36和8.78,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0.028%;经过药剂连续驯化方法获得3株抗性菌株,分别为HBSJZ-R-3,SDYT-R-3,SDYT-R-7,抗性水平分别为5.23,7.46和9.10,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0.042%。通过对比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对于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强弱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多抗霉素,且与环氟菌胺不存在交互抗性。在抗性遗传稳定性中表明抗性菌株在连续培养10代后,抗性均不能稳定遗传,但EC50仍高于对应的亲本菌株。在抗性菌株的抗性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抗性菌株的产孢和萌发均低于相对应的亲本菌株,在对比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5、7和9 d的致病性表明,抗性菌株的致病力显着低于亲本菌株。确定环氟菌胺-小麦白粉病组合抗性风险等级3-12,最高为中等抗性风险。3、针对已登记的药剂戊唑醇、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菌最佳配比。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性,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3种药剂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均为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增效作用最优,共毒系数CTC分为122.66和123.56;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均在2:1时,增效作用最优,CTC为139.09和129.97;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均在1:1时,增效作用最优,CTC为135.15和145.24。本研究确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不同混配的最佳配比,为大田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的混配和与环氟菌胺交替用药提供参考依据。4、大田小麦试验结果表明,50 g/L环氟菌胺EC在25、30、40、50、60和100 m L/hm2时山东宁阳和山东肥城2地试验田表明,使用环氟菌胺后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50 g/L环氟菌胺EC 25 m L/hm2时与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相当,两地均在100 m L/hm2时防效达到最大值;对比药剂150 g/L苯并烯氟菌唑EC 225和300m L/hm2时与50 g/L环氟菌胺EC在50和60 m L/hm2防效相当,说明环氟菌胺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优异。对比山东宁阳和肥城2地的小麦产量,50 g/L环氟菌胺EC制剂用量在25、30、40、50、60和100 m L/hm2时千粒重均有所增加,150 g/L苯并烯氟菌唑EC 300 m L/hm2时,千粒重达到最大,与50 g/L环氟菌胺EC 100 m L/hm2时无差异显着性。对比穗数和穗粒数两指标发现,不同处理与空白对照没有差异显着性,表明不同处理对于穗数和穗粒数没有影响。在产量和增产率指标中,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

董文科[2](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商寅[3](2020)在《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日光温室规模和冬季蔬菜生产供应的扩大使其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设施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尤其土传病害的发生日趋加重,导致蔬菜质量和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种植户的收入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对其安全防控技术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对新药氟吡菌酰胺防控根结线虫的防效和对番茄品质影响进行详细的调查,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调查结果:以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根结线虫等病害发生最为普遍,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是朝阳市当地需重视防控的病害。害虫以蚜虫、斑潜蝇、白粉虱为主,是朝阳地区发生比较普遍的虫害。2.防控重要病害的两种农药药效试验结果:通过药效试验发现,1.5%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发病前期有一定保护作用,建议使用剂量50 g/667 m2,发病前使用,间隔7 d左右施药,连续3-4次;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初期施药,田间建议使用量77.5-120 g/667 m2;对黄瓜灰霉病发病前使用,建议使用量45-60 g/667 m2。98%棉隆微粒剂对根结线虫病和黄瓜枯萎病都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且试验过程没有出现药害。3.氟吡菌酰胺的药效试验及对番茄产量品质影响:通过氟吡菌酰胺防控番茄根结线虫的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试验区的果实产量和番茄生长情况,试验发现,用药量0.02 m L/株处理显着提高番茄穗数和果实直径,有利于增产,0.04 m L/株处理果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各药剂处理均可增加番茄一级果和三级果的果实重量;0.04 m L/株处理防治根结线虫的防效为59.04%-67.25%,高于对照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氟吡菌酰胺可以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且对非靶标生物无影响。

刘小羽[4](2020)在《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白粉病的发生与药剂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是北方地区速生丰产林主要树种之一,也是辽宁省人工造林的第一树种,目前市场杨木价格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大径级木材短缺的问题,杨树具无性繁殖、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可解决市场供求问题,提高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杨树还是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可改善生态小环境,增强生态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沈阳地区杨树白粉病发生严重,如何有效防控白粉病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杨树白粉病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以沈阳地区杨树白粉病为对象,对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林间病害发生时间及症状、孢子的空间扩散动态和药剂防治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引发该地区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杨球针壳(Phyllactinia populi(Jacz.)Yu),无性型为拟小卵孢属(Ovulariopsis sp.)。通过接种试验,明确闭囊壳为翌年杨树白粉病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为再侵染源。2.测定杨树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首先,对闭囊壳的越冬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闭囊壳在林间越冬力较强,闭囊壳的越冬存活力与其含子囊孢子的数目呈显着正相关,闭囊壳具有极强的抗低温能力。其次,对越冬后闭囊壳的发育成熟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闭囊壳在2019年4月中旬开始成熟,且降水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成熟。最后,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20℃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93%,pH为8,最适碳源为甘露醇和半乳糖,各氮源(氯化铵、硝酸钾、L-精氨酸、甘氨酸、尿素、蛋白胨)对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氧气是必要条件,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3.连续观察记录了2018年和2019年试验地内林间病害的发生时间及症状,结果表明,2018年杨树白粉病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开始发病,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子实体,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白粉层逐渐消退。2019年病害进程普遍早于2018年,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出现子实体,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白粉层消退。连续两年新林1号和108杨发病进程最快,其次依次为荷兰64杨和彰武小钻杨,辽宁杨发病最晚。另外,通过孢子捕捉技术对林间分生孢子扩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孢子的扩散量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冠层扩散量最多。杨树生长期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与林间孢子扩散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和0.87,降水对林间孢子的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利用载玻片孢子萌发法对10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SC、43%氟菌·肟菌酯SC和42%苯菌酮SC的毒力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134.25mg/L、160.26mg/L、177.36mg/L。用室内筛选出的3种药剂进行林间单株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SC400倍液对林间杨树白粉病的防效最好,其次为43%氟菌·肟菌酯SC200倍液。

刘刚,吕爱芹,闫鹏,田翠翠,张岩,康熙龙[5](2019)在《粉唑醇登记应用现状及下步管理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唑醇在我国的登记和应用广泛。介绍了粉唑醇在我国的登记情况,分析了其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陈来[6](2018)在《具有诱导抗病活性的杀菌剂先导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激活剂作为一类新型的绿色农药,在生产实践中常与杀虫剂或杀菌剂复配使用。为寻找具有潜在诱导抗病活性的杀菌剂,利用农药前药的原理,本论文将具有诱导抗病活性的活性亚结构单元3,4-二氯异噻唑、1,2,3-噻二唑杂环与高活性的Strobilurins、丙烯酰胺吗啉、三唑及咪唑杀菌剂先导结构相结合,本论文设计合成了4个系列共99个新型目标分子。所有的目标分子化学结构均经过NMR、HRMS或元素分析表征,每个系列均培养了代表性化合物的单晶,并经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证其化学结构。对所有目标分子均进行系统的杀菌活性筛选和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评价。设计合成了47个基于3,4-二氯异噻唑、1,2,3-噻二唑和噻唑哌啶与Strobilurins相结合的系列Ⅰ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化合物I-1、I-4、I-6、I-7、I-10、I-12、I-27和I-29表现出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是I-12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的EC50分别为0.07和0.49μg/mL,与对照药嘧菌酯相当;I-27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和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EC50分别为2.68、0.44和0.01μg/mL,显着优于对照药嘧菌酯。田间实验验证,化合物I-12和I-27对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防效显着高于嘧菌酯和肟菌酯;I-12和I-27对黄瓜霜霉病(Pseudoperponspora cubensis)的防效与吡唑醚菌酯相当,显着高于肟菌酯。诱导抗病活性评估发现:化合物I-12在100μg/mL时,展现79%的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与阳性对照宁南霉素和TDL相当。设计合成了14个基于3,4-二氯异噻唑、1,2,3-噻二唑及噻唑基与丙烯酰胺吗啉相结合的系列Ⅱ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发现:系列Ⅱ的抑菌活性相对较低。仅化合物II-1,在100μg/mL时,对黄瓜霜霉病菌(P.cubensis)的抑制活性达100%,与烯酰吗啉和丁吡吗啉活性相当;在相同浓度下,化合物II-1也显示了60%的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与阳性对照TDL相当。设计合成了9个基于3,4-二氯异噻唑、1,2,3-噻二唑基与三唑相结合的系列Ⅲ化合物。杀菌活性筛选发现:系列Ⅲ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很好的离体杀菌效果,尤其是III-2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禾谷丝核病菌(R.cerealis)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EC50值分别为6.98、2.73和3.07μg/mL,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粉唑醇。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评估发现:在100μg/mL下,III-2钝化TMV的活性达81%,与阳性对照药病毒唑相当;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达61%,与阳性对照药TDL和异噻菌胺相当。设计合成了15个基于3,4-二氯异噻唑环与咪唑相结合的系列Ⅳ化合物。系列Ⅳ分子采用新的分子设计和创制模式,首先以抑霉唑为先导确定目标分子骨架,运用分子对接优化设计,合成预期具有高活性的化合物,接着生物活性筛选及靶标验证。生物活性筛选发现:与阳性对照药噻康唑和抑霉唑相比,化合物IV-R-7、IV-R-11、IV-R-12和IV-S-11均表现出广谱、高效的杀菌活性;其中,IV-R-7对禾谷丝核菌(R.cerealis)的EC50值低至0.02μg/mL;IV-S-11在100μg/mL下,完全抑制黄瓜灰霉病菌(B.cinerea),与抑霉唑和噻康唑相当;此外IV-S-1在1.56μg/mL时,抑制黄瓜霜霉病菌(P.cubensis)的活性高达90%,而抑霉唑和噻康唑仅为10%。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基于Q-PCR检测和电镜观察发现,IV-R-12通过抑制BcCYP51(反馈调节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干扰细胞壁形成,类似于噻康唑和抑霉唑的作用模式。所有的生物活性结果验证了系列Ⅳ的分子设计模式具有效率,为新农药的创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维。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设计合成具有诱导抗病活性的杀菌剂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农药减量施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爱松[7](2017)在《吐鲁番设施蔬菜农药残留分析及氟啶虫胺腈消解动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系统调查了新疆吐鲁番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农药使用现状,分析设施蔬菜农药残留类型、分布及来源。同时,以氟啶虫胺腈为代表农药,研究其在蔬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为吐鲁番市设施蔬菜农药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吐鲁番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为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主要害虫(螨)为烟粉虱、斑潜蝇、甜菜夜蛾、萝卜蚜和二斑叶螨等。烟粉虱依然是设施蔬菜的优势害虫种群。(2)通过对吐鲁番市4个乡101户农户的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明:春秋两季,杀虫剂与杀菌剂使用比例不同。春季杀菌剂使用较多,达53.47%,有约占1.9%的农户不进行化学防治。秋季杀虫剂占比最大,达79.20%。农药使用次数普遍为46次,占调查比例的52.48%。农药使用间隔期为710 d的农户占78.21%,大于10 d的占20.79%。春秋两季,蔬菜中农药残留种类不同。春季杀菌剂使用率高,但均未检测出,仅4月、5月检测出霜霉威盐酸盐残留,分别为0.03 mg/kg和0.07 mg/kg。秋季啶虫脒的残留居多,11月在两个乡镇检测出啶虫脒残留,分别为1.54 mg/kg和2.18 mg/kg。(3)以农药施用记录与残留检测数据为基础,评价了吐鲁番市五个调查点的设施蔬菜种植区定点温室的8种农药的土壤环境生态风险值,吡虫啉、啶虫脒、辛硫磷、嘧霉胺、百菌清等农药在施用后具有较高的土壤生态风险,其中吡虫啉的风险值最高,为113.89。(4)验证了GB/T20769-2008及QuEChERS法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对哈密瓜、茄子及土壤样品中氟啶虫胺腈检测的适用性,并优化了检测方法。使用基质标准曲线定量,在500μg/L、200μg/L和50μg/L三个加标浓度下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76%107.76%,RSD为2.56%6.44%,方法检出限在哈密瓜与茄子中分别为(LOD)为0.72μg/kg与0.62μg/kg。(5)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的300g/hm2用量对温室内的哈密瓜、茄子、土壤各施药一次,经检测其在哈密瓜果皮、果肉和叶部的初始沉积量分别为:0.11 mg/kg、0.02 mg/kg和2.58 mg/kg;茄子果实和叶部初始沉积量为0.10 mg/kg和4.04 mg/kg;土壤的初始沉积量为0.01 mg/kg。该药剂在哈密瓜、茄子的全果、叶部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哈密瓜果皮、果肉及叶片的半衰期为9.46 d、7.41 d和19.86 d;在茄子果实与茄子叶片中的半衰期为5.67 d和13.5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23 d。

洪汗福[8](2016)在《杂交兰茎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交兰具有大花蕙兰的色彩艳丽和国兰的叶形优美、花朵幽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在杂交兰栽培过程中,茎腐病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着兰花产业的发展。为了防治杂交兰茎腐病,本论文以杂交兰‘玉女兰’为试验材料,从硅营养、生物防治、农药防治等3个方面开展了茎腐病防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1-2mmol/L Na2SiO3后,‘玉女兰’感染茎腐病的时间延后约14 d、病情指数降低。施硅处理的‘玉女兰’侵染尖孢镰刀菌后,植株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升高,含硅量显着增加。(2)平板对峙法发现生防菌G01对‘玉女兰’茎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室内和大棚盆栽试验发现G01提取液防治效果优于发酵液。在显微结构和培养性状观察的基础上,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了生防菌G01为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试验可知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浓度为1.0%;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浓度为1.0%;最佳无机盐为K2HPO4?3H2O,浓度为0.3%;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蔗糖1.0%、蛋白胨1.5%、K2HPO4?3H2O 0.2%为最佳培养基。最佳初始pH=8、温度为27℃、装瓶量为100mL/250mL。(3)平板对峙法发现生防菌TSA对‘玉女兰’茎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室内和大棚盆栽试验发现TSA提取液防治效果优于发酵液。在显微结构和培养性状观察的基础上,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了生防菌TSA为枯草芽孢杆菌。单因素试验可知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浓度为1.0%;最佳氮源为酵母浸出物,浓度为2.0%;最佳无机盐为K2HPO4?3H2O,浓度为0.4%;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1.0%,酵母浸出物2.5%,K2HPO4?3H2O 0.3%为最佳培养基。最佳初始pH=8、温度为30℃、装瓶量为80mL/250 mL。(4)采用室内介质法观察19种农药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0mg/L福星、凯润和咪鲜胺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致死作用,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40 mg/L、8.94 mg/L和0.628 mg/L。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玉女兰’接种尖孢镰刀菌后喷施10 mg/L福星、凯润和咪鲜胺,其发病率分别为66.67%、70.00%和63.33%,对照为80.00%,防治效果不明显;而先喷药再接种发病率分别为16.67%、20.00%、16.67%,显着低于对照为80.00%,防治效果好。大棚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000倍福星、凯润和咪鲜胺,‘玉女兰’茎腐病发病率分别为11.80%、15.28%和9.72%,喷施咪鲜胺的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18.75%),表明咪鲜胺防治效果最好。本研究初步探明了硅营养、生防菌、农药对‘玉女兰’茎腐病的防控效果,建立了‘玉女兰’茎腐病防治技术体系,为实际生产防治‘玉女兰’茎腐病奠定基础。

朱焕焕[9](2016)在《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等预防西葫芦白粉病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寻西葫芦白粉病的绿色预防措施,本研究以春玉5号(高抗)、赛纳(感)、春玉4号(感)、23、26、NS1402、NS1404和NS1405等为试材,于杨凌和太白2个试验点,通过叶面喷施5 g/L碳酸氢钠、5.706 g/L磷酸氢二钾(PH 9.3)、2.62 g/L硅酸钾(PH 5.5)、RM:0.188 g/L核黄素+0.746 g/L蛋氨酸,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探讨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预防效果以及对单株产量、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化学诱导剂预防西葫芦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面喷施5 g/L NaHCO3、5.706 g/L K2HPO4、2.62 g/L K2SiO3和RM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预防效果表现为5.706 g/L K2HPO4>5 g/L NaHCO3>2.62 g/L K2SiO3>RM,总体上来说5.706 g/L K2HPO4和5 g/L NaHCO3处理的预防效果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四种诱导剂处理能有效延缓西葫芦白粉病的发展进程,且有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2.各处理对西葫芦单株产量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但产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以5.706 g/L K2HPO4和RM产量的效果较好,其次为2.62 g/L K2SiO3。植株诱导抗性增强与产量增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3。3.各处理对西葫芦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植株内源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调节自身应激反应,诱导形成对白粉病的抗病机制。植株诱导抗性增强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4。4.应用标记PM-136,检测到含有西葫芦白粉病显性抗病基因Pm1的材料15份,其中13份表现中抗,标记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吻合率为86.67%;应用标记ZY-138和ZY-157,检测到含有西葫芦显性抗病基因ZYMV-2的材料11份,标记结果与田间抗性调查吻合率高达100%;应用标记引物ZY-126,未检测到含有西葫芦显性抗病基因ZYMV-1的材料;材料28中同时含有Pm1和ZYMV-2抗病基因。说明已研发的分子标记PM-136、ZY-138和ZY-157具有实用性。

姚良琼,魏峰,强刚[10](2014)在《西葫芦白粉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西葫芦白粉病的病原及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提出防治西葫芦白粉病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西葫芦白粉病的危害,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40%福星EC防治西葫芦白粉病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福星EC防治西葫芦白粉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
    1.2 环氟菌胺杀菌剂的应用现状
    1.3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研究进展
        1.3.1 小麦白粉病形态
        1.3.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
        1.3.3 小麦白粉病病害循环
    1.4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小麦品种
        2.1.4 供试菌株
        2.1.5 供试药剂
    2.2 室内试验设计
        2.2.1 小麦试管苗的培育
        2.2.2 小麦白粉病对环氟菌胺敏感性测定
        2.2.3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环氟菌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2.2.4 小麦白粉病菌抗环氟菌胺突变体的获得
        2.2.5 环氟菌胺与5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测定
        2.2.6 抗性菌株适合度测定
    2.3 常用药剂混配筛选
        2.3.1 药剂配置
        2.3.2 试验处理
        2.3.3 试验数据处理
    2.4 大田试验设计
        2.4.1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4.2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3.1.1 不同试验方式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敏感性差异
        3.1.2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基线
    3.2 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
        3.2.1 抗性突变体的获得
        3.2.2 抗性突变体的交互抗性
        3.2.3 抗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3.2.3.1 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3.2.3.2 抗性菌株的产孢和萌发
        3.2.3.3 抗性菌株的致病力
        3.2.3.4 抗性风险系数评估
    3.3 混配药剂筛选试验
        3.3.1 单剂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
        3.3.2 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
    3.4 大田试验
        3.4.1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3.4.2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小麦产区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4.2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4.3 不同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毒力
    4.4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小麦白粉病病菌对环氟菌胺的敏感性
    5.2 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
    5.3 不同药剂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毒力
    5.4 田间条件下环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1.1.1 朝阳市地理位置
        1.1.2 朝阳市自然条件概况
        1.1.3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1.2 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1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 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种类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辽宁省朝阳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2.1.2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2.1.3 朝阳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朝阳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2 朝阳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3 朝阳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朝阳市设施蔬菜重要病害的安全防控药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方法
        3.1.4 药效计算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2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3 1.5 %苦参碱·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98%棉隆微粒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3.2.5 棉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氟吡菌酰胺对番茄根结线虫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4.1 试验条件
        4.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
    4.2 试验设计和安排
        4.2.1 药剂
        4.2.2 试验药剂
        4.2.3 处理方法
        4.2.4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4.3 结果调查
        4.3.1 生理指标和防效调查方法
        4.3.2 产量和质量评价
        4.3.3 经济效益计算
        4.3.4 对番茄的影响
        4.3.5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4.3.6 对其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番茄田间长势
        4.4.2 各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效
        4.4.3 各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影响
    4.5 各处理产量和质量评价
        4.5.1 对各处理果实纵切面评价
        4.5.2 各处理对番茄单个果重的影响
        4.5.3 氟吡菌酰胺防治番茄根结线虫对产量的影响及经济效益测算
        4.5.4 供试药剂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5.5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白粉病的发生与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杨树病虫害发生概况
    1.2 杨树白粉病的发生现状
    1.3 白粉菌的研究进展
        1.3.1 白粉病的症状及危害
        1.3.2 白粉菌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3.3 白粉菌的防治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2.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 病原菌的致病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杨树白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杨树白粉病菌闭囊壳的越冬力测定
        3.2.2 杨树白粉病菌闭囊壳的发育成熟情况
        3.2.3 环境因子对杨树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2.4 杨树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杨树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林间孢子的空间扩散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及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18 年和2019 年林间杨树白粉病发生的时间及症状
        4.2.2 杨树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不同高度的扩散动态
        4.2.3 杨树生长期内分生孢子的扩散与病情的相关性
        4.2.4 气象因素对林间孢子扩散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杨树白粉病的药剂防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供试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5.2.2 供试药剂浓度的筛选
        5.2.3 林间单株防治试验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粉唑醇登记应用现状及下步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粉唑醇在我国的登记情况
2 粉唑醇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情况
    2.1 西瓜衰萎病
    2.2 甘薯黑斑病
    2.3 苦瓜白粉病
    2.4 西葫芦白粉病
    2.5 水稻稻瘟病
    2.6 玉米丝黑穗病
3 管理建议
    3.1 精心谋划产业布局
    3.2 尽快制定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
    3.3 加快扩作登记步伐
    3.4 制定更多农产品(食品)残留限量标准
    3.5 加强风险监测和应用指导
    3.6 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

(6)具有诱导抗病活性的杀菌剂先导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抗病激活剂
        1.1.1 植物抗病激活剂的概述
        1.1.2 植物抗病激活剂的作用机制
        1.1.3 植物抗病激活剂开发及发展现状
    第二节 Strobilurins类杀菌剂
        1.2.1 Strobilurins类概述
        1.2.2 Strobilurins类杀菌剂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1.2.3 Strobilurins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吗啉类杀菌剂
        1.3.1 吗啉类杀菌剂概述
        1.3.2 丙烯酰胺吗啉类杀菌剂的合成
        1.3.3 吗啉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四节 三唑类杀菌剂
        1.4.1 三唑类杀菌剂概述
        1.4.2 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第五节 2,4-二氯苯基咪唑类抗菌剂
        1.5.1 2,4-二氯苯基咪唑类杀菌剂概述
        1.5.2 杀菌剂抑霉唑的合成
    第六节 课题依据、目的、设计思想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异噻唑,噻二唑及噻唑类的Strobilurins类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第一节 实验部分
        2.1.1 系列Ⅰ中间体的合成
        2.1.2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3 系列Ⅰ生物活性测定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2.1 系列Ⅰ合成部分
        2.2.2 系列Ⅰ结构表征
        2.2.3 系列Ⅰ的生物活性结果与讨论
        2.2.4 系列Ⅰ的3D-QSAR模型
        2.2.5 系列Ⅰ的分子对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噻唑,噻二唑及噻唑类的丙烯酰胺吗啉类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第一节 实验部分
        3.1.1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2 系列Ⅱ生物活性测定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3.2.1 系列Ⅱ合成部分
        3.2.2 系列Ⅱ结构表征
        3.2.3 系列Ⅱ的生物活性结果与讨论
        3.2.4 系列Ⅱ的构效关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异噻唑和噻二唑的三唑类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第一节 实验部分
        4.1.1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1.2 系列Ⅲ的生物活性测定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4.2.1 系列Ⅲ合成部分
        4.2.2 系列Ⅲ的结构分析
        4.2.3 系列Ⅲ的生物活性结果与讨论
        4.2.4 系列Ⅲ的构效关系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3,4-二氯异噻唑的咪唑类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部分
        5.1.1 系列Ⅳ的分子对接
        5.1.2 系列Ⅳ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1.3 系列Ⅳ的生物活性测定
        5.1.4 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5.2.1 系列Ⅳ的分子对接
        5.2.2 系列Ⅳ合成部分
        5.2.3 系列Ⅳ的结构分析
        5.2.4 系列Ⅳ的生物活性结果与讨论
        5.2.5 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仪器和试剂
附录B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作者简介

(7)吐鲁番设施蔬菜农药残留分析及氟啶虫胺腈消解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1.2 设施栽培条件下农药的降解特征与危害
    1.3 国内外蔬菜农药污染现状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残留检测技术
    1.5 氟啶虫胺腈及其残留检测技术
    1.6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吐鲁番设施蔬菜病虫害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吐鲁番设施蔬菜农药使用情况及农药残留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吐鲁番设施蔬菜农药施用的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氟啶虫胺腈残留量的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氟啶虫胺腈在甜瓜、茄子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谢辞
作者简历

(8)杂交兰茎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兰花茎腐病简介
        1.1.1 病原菌
        1.1.2 发病规律
        1.1.3 兰花茎腐病防治
    1.2 硅提高植物抗病的研究进展
        1.2.1 硅与植物病害
        1.2.2 硅抗病机理
    1.3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生物防治简介
        1.3.2 假单孢菌生防研究进展
        1.3.3 芽孢杆菌生防研究进展
    1.4 农药防治兰花茎腐病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硅对‘玉女兰’茎腐病的抗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2.4.1 硅处理接种试验
        2.2.4.2 硅的抗病效应
        2.2.4.3 硅的抗性生理
        2.2.4.4 植株含硅量测定
        2.2.5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室内盆栽试验
        2.3.2 硅的抗病效应
        2.3.3 硅的抗性生理
        2.3.3.1 硅处理‘玉女兰’的 SOD 活性变化
        2.3.3.2 硅处理‘玉女兰’的 POD 活性变化
        2.3.3.3 硅处理‘玉女兰’的 MDA 含量变化
        2.3.4 ‘玉女兰’的含硅量测定
    2.4 小结
3 生防菌G01对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试验方法
        3.2.4.1 摇瓶培养方法
        3.2.4.2 生防菌G01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3.2.4.3 室内盆栽试验
        3.2.4.4 大棚试验
        3.2.4.5 生防菌G01的属种鉴定
        3.2.4.6 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基优化
        3.2.4.7 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3.2.5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平板对峙培养
        3.3.2 室内盆栽试验
        3.3.3 大棚试验
        3.3.4 生防菌G01的鉴定
        3.3.4.1 生防菌G01培养性状
        3.3.4.2 生防菌G01的分子鉴定
        3.3.5 生防菌G01的培养基优化
        3.3.5.1 生长曲线绘制
        3.3.5.2 最佳碳源及浓度
        3.3.5.3 最佳氮源及浓度
        3.3.5.4 最佳无机盐及浓度
        3.3.5.5 正交试验
        3.3.6 生防菌G01培养条件优化
        3.3.6.1 初始pH对铜绿假单孢菌发酵的影响
        3.3.6.2 温度对铜绿假单孢菌发酵的影响
        3.3.6.3 装瓶量对铜绿假单孢菌发酵的影响
    3.4 小结
4 生防菌TSA对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2.4.1 摇瓶培养方法
        4.2.4.2 生防菌TSA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4.2.4.3 室内盆栽试验
        4.2.4.4 大棚试验
        4.2.4.5 生防菌TSA的属种鉴定
        4.2.4.6 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优化
        4.2.4.7 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4.2.5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平板对峙培养
        4.3.2 室内盆栽试验
        4.3.3 大棚试验
        4.3.4 生防菌TSA的鉴定
        4.3.4.1 生防菌TSA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
        4.3.4.2 生防菌TSA的分子鉴定
        4.3.5 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基优化
        4.3.5.1 最佳碳源及浓度
        4.3.5.2 最佳氮源及浓度
        4.3.5.3 最佳无机盐及浓度
        4.3.5.4 正交试验
        4.3.6 生防菌TSA培养条件优化
        4.3.6.1 初始pH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影响
        4.3.3.2 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影响
        4.3.3.3 装瓶量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影响
    4.4 小结
5 ‘玉女兰’茎腐病的农药防治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2.4.1 农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5.2.4.2 测定方法
        5.2.4.3 毒力回归方程的制作
        5.2.4.4 室内药效试验
        5.2.4.5 大棚药效试验
        5.2.5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9种农药在浓度为 1000 mg/L时的抑制作用
        5.3.2 5种农药在浓度为 500 mg/L时的抑制作用
        5.3.3 4种农药在浓度为 100 mg/L时的抑制作用
        5.3.4 3种农药的毒力回归方程
        5.3.5 室内药效试验
        5.3.6 大棚药效试验
    5.4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硅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6.1.2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防研究
        6.1.3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研究
        6.1.4‘玉女兰’茎腐病的农药筛选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等预防西葫芦白粉病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瓜类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1.1.1 瓜类白粉病的发生
        1.1.2 瓜类白粉病的防治
    1.2 瓜类蔬菜白粉病抗性诱导研究
        1.2.1 维生素诱导途径
        1.2.2 硅诱导途径
        1.2.3 碳酸氢盐及磷酸盐诱导途径
    1.3 南瓜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
    1.4 西葫芦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1.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等对西葫芦植株白粉病预防效果及其单株产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预防西葫芦白粉病效果
        2.2.2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对西葫芦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预防西葫芦白粉病效果
        2.3.2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对西葫芦单株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 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等对西葫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对西葫芦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2 叶面喷施四种诱导剂对西葫芦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西葫芦显性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验证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西葫芦白粉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及特征
    1.1 形态
    1.2 特征
2 侵染循环
3 发生规律
    3.1 气候
    3.2 栽培管理
4 危害症状
5 防治方法

四、40%福星EC防治西葫芦白粉病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白粉病菌对环氟菌胺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效评价[D]. 杜庆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朝阳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氟吡菌酰胺药效试验[D]. 商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白粉病的发生与药剂防治研究[D]. 刘小羽.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粉唑醇登记应用现状及下步管理建议[J]. 刘刚,吕爱芹,闫鹏,田翠翠,张岩,康熙龙. 现代农药, 2019(04)
  • [6]具有诱导抗病活性的杀菌剂先导优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陈来. 南开大学, 2018
  • [7]吐鲁番设施蔬菜农药残留分析及氟啶虫胺腈消解动态研究[D]. 陈爱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杂交兰茎腐病的防治技术研究[D]. 洪汗福.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9]叶面喷施磷酸氢二钾等预防西葫芦白粉病效果研究[D]. 朱焕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西葫芦白粉病的研究[J]. 姚良琼,魏峰,强刚. 农业灾害研究, 2014(05)

标签:;  ;  ;  ;  ;  

40%福星乳油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功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