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组织切片最佳水温的探讨

活检组织切片最佳水温的探讨

一、活检组织展片最佳水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瑞[1](2021)在《猪隐睾睾丸精子发生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自发性单侧隐睾公猪是一侧睾丸位于腹部或腹股沟管,这使得睾丸接近或位于体温环境。不同品种的仔猪中,单侧隐睾的发病率为2%。猪隐睾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腹部异常高温导致隐睾睾丸正常精子发生中断。生殖细胞的建立和维持是保证一个物种生存的关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雄性生殖细胞(精子)是由精子发生的复杂过程产生的。精子发生是在低于核心体温2-8°C的阴囊温度下进行。睾丸暴露在体温环境导致精子发生阻滞,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自发性单侧隐睾是研究体温对精子发生影响的良好动物模型。方法:本研究以断奶前仔猪(20d,15Kg左右,4头)、隐睾和对侧阴囊公猪睾丸(7-9月龄,140-150Kg,4头)为研究对象,手术摘取两侧睾丸,部分置于液氮,用于提取总mRNA和蛋白,以及进行RNA-seq和i TARQ检测;部分置于Bouin氏固定液中,用于TUNEL、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雄性健康SD大鼠(30d,90~100g,6只),手术诱导单侧隐睾,隐睾30d,3只手术摘取两侧睾丸,置于Bouin氏固定液中,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3只用生物素示踪法检测两侧睾丸血睾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1.自发单侧隐睾公猪睾丸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数量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侧阴囊睾丸相比,隐睾睾丸只含有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未见减数分裂后的生殖细胞。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显示,与对侧阴囊睾丸相比,隐睾睾丸生殖细胞总数显着减少,支持细胞总数无显着变化;较断奶前仔猪睾丸,隐睾睾丸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总数均显着增加。2.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与定位的影响TUNEL结果显示,精原细胞凋亡信号明显减少。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隐睾组中PCNA和Bax的蛋白和mRNA水平显着降低;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CNA表达于精原细胞的细胞核。隐睾导致Bax在精原细胞的重新分配,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表达。Bcl-2在各实验组中优先表达于近管腔部位生殖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与对侧阴囊组相比,隐睾组PCNA阳性细胞和TUNEL阳性细胞减少。3.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与定位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隐睾组中LC3和Beclin1的蛋白和mRNA水平显着降低;p62的表达显着升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C3表达于精原细胞的细胞质。与对侧阴囊组相比,隐睾组LC3阳性细胞减少。4.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分子表达与定位的影响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隐睾组中Claudin-11的蛋白和mRNA水平显着升高;Occludin和ZO-1蛋白和mRNA水平显着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隐睾导致Claudin-11、Occludin和ZO-1的异位表达:由细胞膜转移至细胞质表达。5.单侧隐睾对大鼠睾丸血睾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隐睾导致Claudin-11和ZO-1的异位表达:由细胞膜转移至细胞质表达。生物素示踪结果显示,生物素进入隐睾睾丸管腔。6.转录组学分析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基因表达的影响RNA-seq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和隐睾睾丸组织比较,共有69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603个上调,2298个下调。隐睾和对侧阴囊睾丸组织比较,共有13873个差异基因,其中8216个上调,5657个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隐睾睾丸和断奶前仔猪睾丸相比,较多差异基因的功能与细胞黏附、细胞发展和精子发生等有关;隐睾和对侧阴囊睾丸组相比,较多差异基因的功能与精子发生、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有关。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断奶前仔猪与隐睾睾丸相比,差异基因较多富集于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隐睾睾丸与对侧阴囊睾丸相比,差异基因较多富集于物质代谢、细胞黏附分子(CAMs)和信号转导相关通路(凋亡、吞噬、Ras和MAPK通路)等,且CAMs通路相关基因大多上调表达,包括CLDN11(Claudin-11)。下调基因中Nectin-3在细胞黏附、迁移和极化中发挥作用。7.蛋白质组学分析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隐睾组和断奶前仔猪相比,1459个差异蛋白:773个上调,686个下调;隐睾组和对侧阴囊组相比,1424个差异蛋白:656个上调,768个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隐睾组和断奶前仔猪相比,较多差异蛋白的功能与细胞黏附、代谢和胞外基质等有关;隐睾组和对侧阴囊组相比,较多差异蛋白的功能与精子发生、繁殖和能量代谢有关。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隐睾组和断奶前仔猪相比,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黏着斑信号、DNA复制和视黄醇代谢通路。隐睾组和对侧阴囊组相比,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DNA复制、蛋白酶体、缝隙连接和黏着连接通路。SDR5A1和CYP11A等的下调表达,提示睾酮合成和代谢受阻。结论:隐睾导致猪睾丸生殖细胞增殖不足,过度凋亡和自噬;支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血睾屏障(BTB)通透性增加,支持细胞供能不足,最终导致猪睾丸生精障碍。

杜国强[2](2020)在《MiR-140-5P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被称之为肠道无神经节细胞症,它是由于胚胎期肠神经嵴细胞发育障碍造成的肠畸形,同时也是一种多基因缺陷遗传病,在小儿先天性肠管动力障碍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类型。先天性巨结肠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据统计,其发病率大约占到新生儿活胎的1/4000-5000,在比例上,男:女约为4:1。现有研究将HSCR的发病归因于患儿胚胎发育进程的异常。在胚胎神经发育的初期,某些物质干预肠神经嵴细胞(the 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ENCCs)在分化、迁移、定植的过程,从而使肠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甚至停滞,进而病变肠道的粘膜下和肌内层神经节细胞呈现不同长度或程度的缺失,相关受累及的肠段出现异常收缩导致狭窄,受累肠管近端结肠出现梗阻性扩张,并逐渐肥厚,最终形成此病。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表现为难治性排便困难和腹胀等下消化道梗阻症状,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的先天性肠道系统疾病。由于导致先天性巨结肠的原因以及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最佳方法。该病常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这不仅给术后管理带来困难,而且使得患儿未来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目前除了手术治疗之外,能否发现其他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发现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是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其中诸因素中最为重要是遗传因素。近年来,HSCR的基因研究受到众多研究者青睐,并初具成效。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HSCR患儿存在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表达异常。目前为止,研究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及遗传学分析,发现了许多和HSCR发病相关的基因,例如:内皮素B受体(endothelin B receptor,EDNRB)、原癌基因RET、内皮素3(endothelin3,EDN3)、内皮素转换酶1(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 1,ECE1)、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蛋白(neurturin,NTN)、SEMA3C、SEMA3D、NRTN、SOX10、TCF4、Phox2B、KIAA1279、SIP1(smad2 interacting proteinl)、NRG1、GFRα 1、PSPN、ZFHX1B及L1CAM等。这些基因大多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机体内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干扰肠管神经崤干细胞的分化、迁移及增殖。这些过程出现障碍即是肠管神经嵴干细胞定植于肠道,形成先天性巨结肠的根本原因。miRNAs(microRNA,微小RNA)作为一类内源性RNA,分子很小,仅由19-23个核苷酸构成的。这种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是以碱基对配对的方式与其自身靶基因mRNA分子的3’ UTR区即3’非编码区结合,这种特异性的结合引发了靶基因mRNA的翻译抑制(不完全结合)或降解(完全结合),从基因层面上影响调控转录后翻译水平的基因表达。目前的大量研究已发现,miRNAs基因量多,表达丰富,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其中包括各种细胞的增殖与调亡、个体器官的发育、系统功能的维持、多种应激反应及许多疾病的发病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证实了神经系统的发育与miRNA密切相关,因此,肠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很可能和miRNA的基因调控作用有关联。通过目前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miRNAs参与调控了肠神经嵴干细胞的分化、迁移、增殖和调亡的一系列基因表达过程,其和HSCR(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相关。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HSCR患者的狭窄段肠管组织中的确存在着多种miRNAs的异常表达,如:MiR-200a、MiR-141、miR-939、miR-195、miR-218-1、miR-150-5p、miR-124及miR-206 等。在HSCR患者的狭窄段肠管组织中,这些miRNAs有些表达升高,有些表达降低,一般均通过与相应的靶基因结合,在基因水平上参与了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过程。但由于目前miRNAs在小儿巨结肠中的研究仍不足,很多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去阐明。为了进一步探索miRNAs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需要集中先天性巨结肠组织中的miRNAs,建立表达谱,筛选出其中一些特异性的miRNA,应用现有的基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技术层面上,众多研究者目前广泛采用的是miRNA基因芯片技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在实际使用中效果非常好。本课题中,我们也采取了这种检测技术。我们利用该技术对切除的病变肠管扩张段与狭窄段肠管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甄别、归类、初筛,并建立miRNAs表达谱,从而初步对小儿HSCR病变肠管组织的miRNAs表达谱有大体基本的了解。按照惯例我们把Fold Change≥2且p<0.05定为对miRNA表达有显着性差异的判断标准。通过对miRNAs基因芯片筛选,在一些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管组织(扩张段和狭窄段)中很可能存在异常表达的miRNAs,这些结果很可能存在假阳性,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筛选这些miRNAs,接下来我们通过qRT-PCR验证,并将其与miRNA基因芯片筛选进行比对,获得相同的miRNA。选定我们要研究的miRNA后,首先,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体外细胞学实验去探索我们选定的miRNA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中的作用;然后,我们将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我们会对此miRNA导致HSCR发病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相应的研究。材料和方法材料:收集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手术的32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肠狭窄段及扩张段手术标本,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月-5岁。经术前钡造影、直肠肛管测压、病理结果证实。4例进行芯片检测,28例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方法:1、利用miRNAs基因芯片(芯片由上海康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进行筛选,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miRNAs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判断标准为FoldChange ≥2 且 p<0.05。2、通过对HSCR组织miRNA基因芯片扫描结果进行筛选及分析,最终选出目前尚未报道而且和神经发育关系比较密切的miR-140-5p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行qRT-PCR验证。3、选取SH-SY5Y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293T细胞(人肾上皮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学实验。慢病毒干扰下调SH-SY5Y和293T细胞中miR-140-5p的表达,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病毒空转组、miR-140-5p敲除组。qRT-PCR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高低;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的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敲除miR-140-5p后,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140-5p敲除后调亡及自噬相关的蛋白(Bax、Beclin-2、cleaved-caspase-3、pro-caspase-3、cleaved-parp-1)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用于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记录其变化;4、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预测miR-140-5p的靶基因为EGR2,并进一步验证在先天性巨结肠中miR-140-5p是通过调控EGR2发挥作用。5、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管组织与正常肠管组织中EGR2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GR2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6、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AKT)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实验分析AKT信号通路在HSCR发病中的作用。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SPSS公司,芝加哥,USA)统计软件。本课题实验数据均采用t检验(Student’s t-test)、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小儿巨结肠狭窄段及扩张段miRNA基因芯片检测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表明:与扩张段组织相比,狭窄段组织中有40种差异表达miRNA(显着性差异判断标准为Fold Change≥2且p<0.05。),其中24 种 miRNA 高表达,比如:miRNA-483-5P、miRNA-218-1、miRNA-195、miRNA-124、miRNA-25、miRNA-133a等,具体结果见表1-1;16种miRNA低表达,比如:miRNA-141-3P、miRNA-373-5P、miRNA-9-5P、miRNA-140-5P 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总结见表1-2。选取下调miRNA中差异表达明显、目前尚未报道而且和神经发育关系比较密切的miR-140-5p作为研究对象。qRT-PCR扩大样本验证miR-140-5p在小儿巨结肠狭窄段组织中呈低表达,和miRNA基因芯片结果一致。二、体外细胞学实验及相关功能学试验验证1.CCK8试验表明miR-140-5p的下调降低了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miR-140-5p的下调促进细胞凋亡;流式细胞结果表明miR-140-5p的下调促进了 SH-SY5Y和293T的凋亡;划痕实验表明miR-140-5p的下调导致细胞迁移能力的下降;而Transwell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miR-140-5p的下调降低了细胞的迁移能力。2.运用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s预测miR-140-5p作用于巨结肠的靶基因可能为EGR2。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miR-140-5p可以对EGR2的3’ UTR起到抑制性调控作用。共转染实验证明,在HSCR中,miR-140-5p通过调控靶基因EGR2发挥作用。3.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EGR2在狭窄段肠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miR-140-5p表达与EGR2呈现明显的负相关,SH-SY5Y和293T在敲低miR-140-5p后EGR2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 SH-SY5Y 和 293T 在敲除 miR-140-5p 后,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下调,使用Akt通路激活剂SC79后,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得到恢复。提示下调miR-140-5p可能通过其靶基因EGR2抑制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SH-SY5Y和293T的增殖、迁移能力,同时促进其凋亡。说明miR-140-5p能够利用Akt信号通路参与HSCR发病。结论1、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肠管和扩张段肠管存在miRNA表达差异,多种miRNAs参与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MiR-140-5p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组织中下调,抑制肠神经嵴干细胞在肠道的增殖、迁移及分化,诱导凋亡,促使HSCR在胚胎早期的发生发展。3、MiR-140-5p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EGR2抑制AKT信号通路参与HSCR的发病机制。

江杰[3](2020)在《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CT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不同分期MPM的诊断价值。2.定量检测恶性胸膜间皮瘤大鼠的血清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peptides,SMRP)表达,分析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3.探讨联合CT检查与血清SMRP定量检测提高诊断早期MPM的价值,为临床筛查具有石棉暴露史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MPM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模型建立:实验用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00-120g,分为三组,实验组100只:采用右侧非暴露式(闭式)胸膜腔染尘法注射云南大姚产青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1次20mg/ml,连续2月,共注射40mg;阴性对照组10只: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灭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2.CT检查:肿瘤诱导后第3个月、第6-14个月分批进行CT胸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设备:PHILIPS公司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为100kV,电流为100mAs,准直器64X0.625 mm,螺距0.992,旋转时间0.5s,层厚1.0mm,层间距0.5mm。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流率0.2ml/s,总量3ml。分析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情况、纵隔改变、肺内情况、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骨质情况、胸水等。根据2018年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进行CT分期。比较CT检查对不同分期的诊断价值。3.SMRP定量测定:肿瘤诱导前、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14个月抽取尾静脉血1ml取血清ELISA法测定SMRP浓度。比较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SMRP浓度差异。4.通过ROC曲线比较单用CT检查与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早期MPM的价值。5.病理检查:CT检查完毕后对可疑肿瘤组织进行取材、染色、免疫组化,记录病理分期、分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结果]1.实验组诱发恶性胸膜间皮瘤72例,诱发率75%,肺癌4例,死亡4例,20只未出现肿瘤。72例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21例(29.2%),肉瘤型37例(51.4%),混合型14例(19.4%)。各型之间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出现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58例(80.6%),高分化14例(19.4%)。对比MPM不同分化程度与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分期:病理分期:T分期:T1期:T1a期0例、T1b期14例;T2期23例;T3期28例;T4期7例。N分期:N0期45例;N1期16例;N2期8例;3例判别不清。M分期:M0期51例;M1期8例;13例判别不清。临床分期:早期18例、中期25例、晚期7例。3.CT检查可发现胸膜增厚情况、胸膜病变、肺内、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廓构成骨情况。实验组72例MPM,CT检查诊断MPM50例(69.4%),非MPM 5例(6.9%),未发现病变17例(23.7%)。CT对MPM诊断价值:AUC为0.6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5%、71.2%。诊断T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N分期AUC为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M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5.0%。对T1、T2期AUC分别为0.68、0.82,敏感度分别为35.7%、43.5%,特异度分别为为44.4%、57.2%;对T3、T4期AUC分别为0.95、1.00,敏感度分别为89.3、100%%,特异度分别为90%、100%。说明对T1、T2期诊断效能较差,对T3、4期诊断效能较高。对N、M分期诊断效能较高。4.不同时间段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0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诱导前SMRP均没有差异,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实验组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诱导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6-14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随着时间推移,SMRP浓度逐渐升高。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MRP表达低,随着时间变化不明显。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不同病理分期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45,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中胸膜炎性组与胸膜未见异常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分期的MPM SMRP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实验组中淋巴结转移N0、N1、N2期SMRP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N1、N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是否具有远处转移M0、M1期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1,P<0.05)。6.MPM不同临床分期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63,P<0.05)MPM越早期,SMRP表达量越低。7.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个月、6个月胸膜增厚不同程度组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3.67、150.98,P均<0.05)。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3个月、6个月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F值分别为0.01、0.007<0.05,具有较强相关性,随着胸膜厚度增加,SMRP表达量逐渐升高。8.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P>0.05),说明SMRP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9.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04,P<0.05),低分化MPM的SMRP表达高于高分化。10.SMRP对MPM的诊断价值:对MPM T1期,AUC=0.83,最佳临界值是1.90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8.2%;对T2期AUC=0.86,最佳临界值是4.5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5.7%;对T3期AUC=0.92,最佳临界值是8.7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100%;对T4期AUC=0.85,最佳临界值是11.97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100%。11.CT检查联合SMRP对诊断MPM的价值:对T分期,AUC=0.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2.5%,明显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对N分期,AUC=0.9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2.5%,高于CT诊断MPM(AUC=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对M分期,AUC=0.9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8%,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5%)。[结论]1.青石棉胸腔闭式注射诱发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动物模型,诱发率为75%,包括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CT检查可动态观察MPM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提供可靠的肿瘤模型。2.CT检查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诊断中晚期MPM,但诊断早期MPM价值有限。3.SMRP表达与MPM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SMRP表达增高。说明SMRP可反映肿瘤分期,提示SMRP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侵犯转移等过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具有差异,低分化呈高表达,提示SMRP可间接反映MPM恶性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期。不同程度胸膜厚度SMRP表达具有差异,说明SMRP可作为间接反映肿瘤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4.通过检测血清SMRP表达可为具有石棉接触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MPM、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5.CT检查联合SMRP浓度测定诊断早期MPM明显优于单用CT检查,说明影像学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查对早期诊断MPM具有可行性。

莫文法[4](2019)在《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已经发现泛素特异性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22,USP22)在人类肺癌、肾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有研究发现,USP22与哺乳动物细胞C-myc介导的转录过程有关,USP22基因能够激活C-myc的转录,继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USP22与C-myc共同调控细胞周期。然而目前国内文献中尚未有USP22和C-myc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联合检测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经病理科确诊为鼻咽癌的82例患者存档石蜡标本作为病例组,另收集同期做了鼻咽组织活检的20例正常人的鼻咽组织(病理诊断为鼻咽黏膜炎)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22和C-myc在82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黏膜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临床随访法观察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2%和92.68%,均明显高于鼻咽黏膜炎组织的10.00%和0%(P<0.01),有统计学意义;(2)USP22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3)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4)USP22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较USP22阴性表达患者短。结论:(1)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均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2)USP22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预后较阴性表达者差;(3)检测USP2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鼻咽癌的预后判断,USP22有望成为NPC的治疗靶点。

杨霞[5](2019)在《胆管细胞刷以及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意义胆管狭窄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可由胆管结石、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等良性和恶性疾病引起。胆管恶性狭窄主要由胆管癌、胰腺癌、壶腹部癌以及胆囊癌引起。这些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死亡率高以及生存期短。早期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在临床上是个难题。近几年影像技术如薄层CT、胆胰管磁共振成像、超声内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但是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仍很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成像技术是目前诊断和治疗胆管狭窄首选的方法,胆管细胞刷又是最简单的可以获得胆管狭窄处细胞学证据的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其简单易行,并发症少且不需要额外附加的治疗手段,但是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较低。目前的研究指出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18%-80%,特异性为97%-100%。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断和需要。经ERCP胆道活检是另一个获得狭窄处组织学诊断的方法。尽管和胆管细胞刷相比,胆道活检技术难度高,操作时间长,且容易引起胆道出血等并发症,但理论上可以获得更大块的组织来病理诊断。目前的研究指出胆道活检的敏感敏感性介于30%-88%,但这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伴随着这种现状,临床需要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来获得病变处组织来明确诊断。近几年,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EUS-FNA)的发展和提高,是目前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用于胆管狭窄处的诊断。有研究指出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要高于胆管细胞刷,但其对胆管源性肿瘤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仍尚待提高。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段的穿刺因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出血、水肿以及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仍不能作为胆管恶性狭窄的一线诊疗手段。当临床考虑胆管恶性狭窄且细胞刷或者胆道活检阴性的患者时,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是个很难的选择。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指南指导医师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的选择。因患者胆道梗阻的原因,再次行ERCP治疗的同时重复细胞刷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但目前尚没有对重复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本研究旨通过大样本回顾性分析胆管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价值,且进一步探讨重复细胞刷的诊断价值和意义,当细胞刷阴性时,细胞刷、胆道活检、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的指导下一步临床的选择。尽管临床技术和手段不断的提高和合理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但是分子细胞学层面上诊断的研究也至关重要。目前有很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以提高细胞刷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有研究指出免疫荧光杂交技术(FISH)可以显着提高细胞刷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但是由于放射物质的限制,且操作复杂,仍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近几年,DNA多倍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胞在肿瘤发生时多会出现染色体的异常和不稳定性。细胞的这个特性通常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比临床表现有更准确的预测型,可以作为病理分级或者特殊的分子标记物。肿瘤细胞的这种改变可以通过DNA多倍体检测。它在理论上且技术操作上都相对简单易行,ERCP细胞刷同时行DNA多倍体检测,不需要其他的操作过程和器械要求。有研究显示DNA多倍体检测相对普通细胞学检查能显着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及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但目前仍缺乏其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且需要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亦探讨DNA多倍体以及常规细胞学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价值和意义,并探讨其在不同疾病和狭窄部位的诊断价值和意义。第一部分ERCP胆管细胞刷及多次刷检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目的:1.胆管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2.重复多次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临床意义3.重复胆管细胞刷、胆管活检、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4.胆管良恶性狭窄因素分析研究方法:1.收集上海长海医院2013-2016年行胆管细胞刷的患者,患者的性别、年龄、影像信息、ERCP结果、胆管活检、EUS-FNA病理诊断结果、手术后病理诊断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ALT、AST、r-GT、ALP、TBIL、CA19-9、CEA等信息一并收集。2.常规行ERCP及胆管细胞刷,常规细胞涂片送检,部分患者行胆管活检及EUS-FNA,将收集的所有细胞刷EUS涂片标本常规行液基细胞学检测,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评估。3.电话随访患者病情信息,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分别计算细胞刷、重复细胞刷、胆管活检、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用卡方检验比较其诊断的价值及意义。此外,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胆管良恶性患者比较采用单因素及ROC曲线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刷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0.29%,100%、51.6%、100%,总体准确率为55.04%。多次细胞刷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41.18%、100%、68.75%、74.36%。通过多次细胞刷,诊断的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较单次细胞刷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胆道活检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52.38%、100%、100%、56.25%、74.07%;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44.44%、100%、100%、28.57%、54.55%;胆道活检与重复细胞刷及EUS-FNA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复细胞刷诊断的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EUS-FNA及胆管活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刷、重复细胞刷、胆管活检、EUS-FNA及对胰腺癌和胆管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25.6%vs 33.3%vs 43.33%vs 20%,37.5%vs 44.44%vs 50%vs 66.67,细胞刷对胆管癌及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重复细胞刷、胆管活检、EUS-FNA对两种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4.胆管良恶性狭窄之间的基本资料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狭窄长度、ALT、CEA、CA1-99水平在恶性胆管狭窄患者中明显高于良性狭窄患者,且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做ROC曲线分析显示胆管狭窄长度>2.25cm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60.65mmol/L是胆管恶性狭窄的预测因素。临床上怀疑胆管恶性狭窄且狭窄长度大于2.25cm,TBIL大于60.65mmol/L时其胆管狭窄恶性的可能性越大。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胆管反复狭窄且第一次细胞刷阴性的患者,狭窄长度大于2.25cm,TBIL大于60.65mmol/L时胆管恶性狭窄的可能性较大,可建议患者重复细胞刷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放化疗策略的选择。第二部分胆管细胞刷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研究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刷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以及常规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以及不同狭窄部位诊断价值的探讨。方法:1.本研究收集了上海长海医院2016年-2018年行胆管细胞刷且行DNA-ICM检测的患者,患者的一般信息(年龄和性别)、影像信息(狭窄部位及长度)、随访的影像结果信息(狭窄段是否明显进展等)、细胞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以及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都在电子病例信息库里一并收集。2.常规行ERCP及胆管细胞刷检查,获取的细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立即进行细胞涂片,注意将细胞刷标本延载玻片向一个方向迅速涂成均匀的涂片,以免造成细胞重叠,剩余细胞放入液基细胞瓶中,常规送检;另一部分送去做DNA多倍体检测。3.统计分析: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比值来描述,分别计算常规细胞学及NAD多倍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检查患者的基本资料,ROC曲线以及AUC回归分析影响两者诊断的影响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常规细胞学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根据常规细胞学诊断结果,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28%、100%、42.27%、39.94%、100%、0.531。对于肝门部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12.82%、100%、39.29%、33.33%、100%和0.564,而对胆管下段狭窄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89%、100%、42.81%、41.08%、100%和0.524。常规细胞学对胆管下段及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2.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DNA多倍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4.84%、92.8%、63.3%、51.2%、90.9%和0.688。DNA多倍体对肝门部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1.3%、76.4%、51.8%、36.11%、80%、0.587。DNA多倍体对胆管末段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5.65%、95.08%、65.36%、53.7%、93.33%、0.703。DNA多倍体对胆管末段狭窄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肝门部胆管狭窄(65.36%vs51.8%,P=0.017)。3.常规细胞学诊断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价值:常规细胞学与DNA多倍体联合对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6.63%、92.81%、63.36%、52.02%、91.23、0.716。56例肝门部狭窄的患者,22例阳性诊断为恶性,34例阴性。两种方法联合对肝门部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6.15%、76.47%、55.36%、38.24%、81.82%、0.6。而306例胆管末端狭窄的患者,92例阳性诊断为恶性,204例阴性。其对胆管末端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6.74%、95.08%、66.01%、54.21%、93.48%、0.738。4.常规细胞学与DNA多倍体诊断的比较:DNA多倍体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的诊断,然而,在肝门胆管狭窄中,DNA多倍体诊断并没有显示出比常规细胞学诊断的优势,而在下段胆管狭窄中,DNA多倍体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NA多倍体联合常规细胞学诊断在所有胆管狭窄患者中其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NA多倍体是一种客观且有效的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技术手段,对常规细胞学诊断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补充;2.对胆管恶性狭窄定性的诊断上明显优于常规细胞学诊断,尤其对末段胆管狭窄的诊断,常规细胞学诊断联合DNA-ICM可以明显提高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末段胆管狭窄的诊断优势更为显着。

冯道夫[6](2019)在《PD-L1对抗肿瘤药物介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并且对目前治疗不敏感。结直肠癌BRAF(V600E)突变往往与微卫星不稳定型(MSI)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该类型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抗PD-L1抗体仅对MSI突变型的结直肠癌有疗效。很少证据表明BRAF在肿瘤细胞中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DNA错配修复缺失的结直肠癌常发生BRAF突变,并对抗PD-1抗体有一定疗效。人们主要关注在肿瘤免疫治疗的肿瘤PD-L1与T细胞PD-1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上。最初的报道称肿瘤PD-L1可杀伤抗肿瘤的T细胞,而现在大部分关于PD-L1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胞外的PD-L1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黑色素瘤PD-L1可能通过细胞内部结构来调节其细胞凋亡,并能通过激活蛋白激酶信号来改变细胞有丝分裂。而对结直肠癌PD-L1来讲,是否也具有调节肿瘤内部信号通路的能力及其调控抗肿瘤药物耐药的机制值得深入探究。方法1.TCGA数据库的基因表达分析,初步判断PD-L1与BRAF、KRAS、WT等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显着差异。并在机制的探究中,我们利用该数据库,筛查PD-L1影响BRAF表达的信号分子,如c-JUN与YAP。同时,我们利用survminer数据库的生存率分析,并选取不同的cut-off值,观察PD-L1与PD-1基因是否会影响人类结直肠癌病人的生存曲线。2.利用Western Blot与RT-PCR技术,分析PD-L1的在人类结直肠癌细胞的表达水平,以及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利用MEK抑制剂药物对上游信号通路进行抑制,观察PD-L1的表达。同时,应用si RNA转染技术,通过降低YAP与c-JUN的表达,影响PD-L1的表达。3.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PD-L1敲除结直肠癌细胞。应用抗PD-L1抗体、cobimetinib、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分别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2天,证明其是否会影响DNA双螺旋链断裂(p H2AX)以及活化的caspase-3,并从转录与蛋白相互作用上探究其耐药机制。4.应用SCID鼠体内模型,验证PD-L1敲除的MC38细胞对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是否会影响其耐药性。结果1.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对RNA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D-L1的m RNA在BRAFV600E突变肿瘤要比非BRAFV600E型中表达水平高。PD-L1的高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病人生存率较高有关,而PD-1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病人生存率无关。该结论可能说明应用抗PD-L1抗体治疗结直肠癌的意义。2.在细胞水平上,我们发现增加BRAF或KRAS突变等位基因,或通过基因异位表达可以使细胞表面或转录水平上的PD-L1明显增高。我们利用cobimetinib药物抑制MEK/ERK信号通路,发现BRAF或KRAS突变能够诱导PD-L1表达下调,这与YAP与c-JUN共同调控PD-L1有关。3.BRAF诱导的PD-L1对化疗药物或蛋白酶抑制剂敏感性有一定的影响。与亲代的RKO(人类大肠癌)细胞进行比较,抗PD-L1抗体、cobimetinib、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所引起的DNA双螺旋链断裂(p H2AX)以及活化的caspase-3在PD-L1敲除的细胞中均有所降低。同时,我们利用MC38(鼠类大肠癌)细胞进行PD-L1敲除与再表达,PD-L1再表达的MC38细胞恢复了原有的DNA损伤与细胞凋亡功能,而PD-L1胞内或胞外片段的再表达则不会恢复亲代细胞的DNA损伤与细胞凋亡功能。敲除PD-L1所引起的抗肿瘤药物耐受性下降的机制与下调p-AKT和BH3蛋白家族(BIM与BIK)有关。再者,我们利用抗PD-L1抗体对RKO与MC38细胞进行干预,其也能降低p-AKT与BIM的表达,并降低伊立替康引起的细胞凋亡作用。因此,无论是PD-L1敲除的结直肠癌细胞还是应用抗PD-L1抗体的药物,其均可诱导BIM或BIK下降。4.在SCID鼠体内模型中,PD-L1敲除的MC38细胞对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能够产生耐药性,而PD-L1再表达的细胞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性恢复。结论PD-L1能够提高结直肠癌抗肿瘤药物所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而其抑制剂会引起化疗耐药性。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PD-L1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刻,包括非免疫机制。同时,PD-L1可作为识别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杨晨[7](2019)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acnes,C.acnes)的感染是促进痤疮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C.acnes的感染,以抗生素和维A酸为基础的药物已作为重度痤疮痤疮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维A酸类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临床上需要新的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是一种新兴的药械结合治疗方法,在多个医学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中重度痤疮的治疗,然而,ALA-PDT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本研究旨在明确ALA-PDT对C.acnes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目的1.明确ALA孵育C.acnes最适药物浓度、敷药时长,及不同照光剂量ALA-PDT对C.acnes的抗菌效应,建立ALA-PDT治疗细菌感染的最佳参数;2.建立兔耳痤疮模型,探讨ALA-PDT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治疗效果和ALA-PDT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及其调控机制。方法1.明确PpIX荧光强度与药物浓度和敷药时间的关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C.acnes菌悬液,实验组选用不同浓度ALA(0.0625 mg/mL、0.125 mg/mL、0.25 mg/mL、0.5 mg/mL、1 mg/mL、2 mg/mL、4 mg/mL)孵育C.acnes菌悬液,各组均于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0h、1h、2h、4h、8h、12h、24h、48h、72h、96h,多功能酶标仪分别检测各时间点PpIX荧光强度,检测后实验组样品分别接种于BHI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并进行菌落计数。通过检测不同浓度ALA作用于细菌不同孵育时间后的PpIX荧光强度,确定ALA-PDT对C.acnes抗菌效应的最佳实验参数(光敏剂ALA浓度和敷药时长)。2.确定不同照光剂量ALA-PDT处理C.acnes的抗菌效应根据第一步实验结果选择最佳ALA浓度及孵育时间,将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第二组为单药组;第三组为单光组;第四组为ALA-PDT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予以不同剂量(0、20、40、80、100J/cm2)的红光(632±7 nm)照射,第一组、第二组不予照光,各组样本分别通过菌落计数、活死染色、透射电镜评价不同照光剂量ALA-PDT对C.acnes的体外抑制效应。3.建立兔耳痤疮模型选用新西兰家兔,于兔耳内侧面皮内注射新鲜配制的C.acnes菌悬液(3×108个/mL),隔日进行,共计21天,诱导痤疮样皮损,为进一步研究ALA-PDT对痤疮动物模型皮损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提供研究模型。4.检测ALA-PDT治疗前后兔耳痤疮模型皮损的改变和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ALA-PDT影响痤疮皮损中炎症因子变化的机制研究通过肉眼观察、组织病理学评价建模结果,将建模完成后的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ALA-PDT组和无干预组,通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4h、24 h、4 d、7 d皮损大体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评价痤疮炎症变化趋势。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ALA-PDT治疗前和治疗后4h、24h、4d、7dIL-17的表达及其上游关键转录因子RORα和RORγt的表达水平。结果1.PpIX荧光强度与药物浓度和敷药时间的关系实验组孵育0h、1h、2h、4h、8h、12h荧光强度无明显改变,12h、24h荧光强度轻微升高,48h后荧光强度明显升高;对照组荧光强度随着孵育时间延长,荧光强度未见明显改变,。因此选择48h为ALA孵育C.acnes适宜孵育时间。同时,不同浓度ALA孵育C.acnes 48h,ALA浓度为0.5mg/mL时荧光强度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2.不同红光剂量ALA-PDT对C.acnes的抗菌效应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CFU)计数结果显示,单光组20J/cm2、40 J/cm2、60 J/cm2对C.acnes无明显抑制作用,当照光剂量达到80 J/cm2、100J/cm2时,C.acnes存活数量明显减少(p<0.05)。ALA-PDT组照光剂量为20-100 J/cm2各剂量均明显抑制C.acnes数量,且随着照光剂量增加,ALA-PDT杀菌效应越明显(pp<0.01)。细菌活死染色示ALA-PDT随着照光剂量增加,C.acnes存活率逐渐降低。电镜结果显示,ALA-PDT处理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质结构受损。3.兔耳痤疮模型的建立兔耳皮内注射C.acnes菌悬液可诱导痤疮样皮损,可见注射区域出现丘疹、毛囊口扩大伴脂栓、部分脓肿,能较好模拟痤疮样的皮损,为进一步研究ALA-PDT治疗痤疮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提供了动物模型。4.ALA-PDT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及初步机制皮损大体表现,ALA-PDT组在治疗后4h、24h皮损区炎症较治疗前有所加重;治疗后4d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较4h、24h减轻;治疗后7d皮损好转明显且优于自身治疗前及无干预组。Real-time PCR研究结果发现ALA-PDT组IL-17、RORcα、RORγt表达水平在治疗后4h逐渐升高(p=0.0819;pp=0.0296;p=0.0426),24h后进一步升高(p=0.0018;p=0.0006;p=0.0027),治疗后 4d 表达水平较前降低(p=0.2066;p=0.0286;p=0.1945),治疗后7d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224;p=0.0027;p=0.0233)。结论1.C.acnes能吸收ALA并转化为PpIX,ALA-PDT体外对C.acnes有明显抑制作用,当ALA浓度为0.5mg/mL、孵育48h,随着照光剂量加大,抑菌效果越强。ALA-PDT抑菌可能通过破坏菌体结构发挥作用。2.ALA-PDT体外抑菌参数与临床治疗痤疮参数(ALA浓度5%,敷药3 h)差别迥异,推测临床ALA-PDT治疗痤疮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杀灭C.acnes发挥疗效。3.C.acnes菌悬液可诱导兔耳痤疮模型,皮损可模拟临床痤疮皮损,可作为ALA-PDT治疗痤疮机制研究模型。4.ALA-PDT对痤疮皮损有明显改善作用,早期通过上调IL-17放大炎症反应,随后下调IL-17,最终有效治疗痤疮,这一调控作用可能通过两个关键转录因子RORα和RORγt实现。

翁丹枫[8](2018)在《骨髓活检组织制片中改良脱钙液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文中认为在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中,骨髓组织由于含有大量的钙盐而比较坚硬,需经过脱钙处理后才能进行常规制片,脱钙不全或脱钙过度均影响骨髓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效果,降低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作者在长期的骨髓制片工作中,摸索出一种适合骨髓组织的改良EDTA脱钙液,提高了骨髓制片质量和染色效果。本文现就骨髓活检标本固定及取材、脱钙、制片和染色等环节进行总结,供广大同仁分析交流,共同提高骨髓活检组织制片和染色质量。

李睿[9](2018)在《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是我国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耳鼻咽喉部位恶性肿瘤之首。因发病部位解剖结构复杂,鼻咽癌一般不适合手术,而是首选放射治疗。目前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患者的治愈率己高达90%以上,但由于早期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大部分鼻咽癌确诊患者已发展到临床中晚期,常伴发远端转移;另外,部分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容易复发。总之,此类临床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的鼻咽癌严重拉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因此,探索更高效特异的鼻咽癌诊治用的生物靶标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鼻咽癌与EBV关系密切,在鼻咽癌患者中EBV以II型潜伏态存在,表达一种核心蛋白EBNA1和两种重要的膜蛋白LMP1和LMP2。其中,LMP1和LMP2作为主要的癌蛋白,被认为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90年代起,许多研究人员己提出LMP1和LMP2可作为重要的鼻咽癌诊治用靶标蛋白,但至今未能在临床中获得有效应用。本研究拟以LMP1和LMP2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原制备探索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筛选鉴定,以期获得适合鼻咽癌诊治用的特异性抗体,为LMPs作为鼻咽癌诊治靶标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从免疫原制备方式比较、免疫佐剂和免疫方案组合比较、抗体筛选方法比较以及抗体性能评价等方面探索LMPs相关鼻咽癌特异性诊治抗体的筛选策略。首先,通过LMPs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定出LMP1和LMP2各胞外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采用多肽化学合成、多肽串联原核表达、全序列昆虫细胞真核表达、全序列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等不同方式制备出一系列LMPs免疫原,发现LMPs胞外区序列的疏水性严重影响合成肽的合成质量和重组抗原的活性。其次,利用上述制备的LMPs抗原,结合弗氏佐剂、铝佐剂、CpG佐剂以及多糖类、小分子激动剂等免疫佐剂,设计了多种免疫方案进行小鼠免疫,通过常规ELISA和条带Western Blot评价不同免疫方案下的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效果,发现合成肽SPL1-3偶联组和有目的抗原表达的全细胞免疫组能诱导出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但不同免疫佐剂的免疫应答比较未见显着差异。再次,比较了全细胞裂解液和膜蛋白包被ELISA与细胞ELISA、ELISPOT以及基于多肽的流式分选等不同筛选方法,发现基于多肽的B细胞分选特异性较差,而细胞ELISA检测灵敏度高且操作方便,是适合细胞膜抗原高通量抗体筛选的最佳筛选策略。最后,对筛选到的98株LMPs抗体进行性质鉴定和应用探索,发现4株LMP1胞内区特异性单抗具有良好的天然抗原结合能力,其识别表位为首次报道;组织学分析显示anti-LMP1单抗9F2和anti-LMP2单抗3A7在免疫组化检测中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新工具;另外,发现单抗9F2转染入胞后能显着降低LMP1阳性细胞内NF-κB水平,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潜在的治疗价值。据报道,兔单抗与小鼠单抗相比,其识别的表位更加丰富,对于多肽或小分子等低免疫原性的抗原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鉴于LMPs抗原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较弱,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工作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的兔单抗筛选平台,探索LMPs在实验兔中的抗体应答情况,为筛选更好的LMPs特异性单抗奠定基础。首先,确定了兔B细胞群的流式细胞分选方案。第二,构建了兔B细胞的单细胞PCR方法,抗体的轻重链基因扩增成功率为60-100%。第三,建立了兔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方法和最佳的兔B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在该条件下兔B细胞体外培养阳性率(OD值>0.5)平均为38.75%。第四,构建了兔单抗体外重组表达载体pRVRCH/pRVRCL,可满足兔抗体基因在HEK293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第五,基于此技术平台,分别制备了特异识别戊肝病毒和轮状病毒的两种兔单克隆抗体,验证了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可行性,并发现实验兔较实验鼠表现出免疫应答速度更快、滴度更高,倾向于产生更高的亲和力的抗体的优越性。最后,本研究利用兔单抗筛选平台对LMPs特异性抗体应答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细胞抗原和LMP2A的N端重组抗原能够在实验兔中产生明显的抗体应答,尤其是重组抗原在实验兔中的抗体应答滴度较其在实验鼠中的应答滴度提升10-100倍,为进一步筛选LMPs兔单抗奠定坚实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的胞内和胞外区特异性抗体的筛选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成功获得了具有应用潜力的胞内区抗体,证实LMPs特定的合成肽和有目的抗原表达的全细胞抗原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出针对LMPs膜外区的抗体应答,建立了高效的兔单克隆抗体筛选和表达平台,为LMPs相关鼻咽癌特异性诊治抗体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毛晓伟[10](2017)在《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用于晚期肺癌患者血浆驱动基因状态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配对的组织及血浆驱动基因的结果,探讨NGS用于晚期肺癌患者血浆液体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怀疑晚期肺癌患者,组织学标本进行了传统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基因、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ROS proto-oncogene 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基因检测及NGS检测常见肺癌基因突变,血浆样本采用相同的NGS检测常见基因突变,比较组织与血浆样本之间NGS结果的一致性。对检测出对靶向药物敏感的突变患者进行了临床随访。结果:研究共入组40例晚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及血浆标本均成功进行了NGS检测。NGS与传统方法检测组织学标本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检测EGFR、ALK、ROS-1的一致率分别为100%,97.5%,100%。以组织学NGS检测结果为标准,晚期肺癌患者NGS检测外周血基因突变的灵敏度为83.9%,阳性预测值为74.4%。其中,NGS检测基因拷贝数扩增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其他突变类型。NGS检测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分期等因素无明显相关。NGS检测组织学与外周血中基因的突变丰度时,尤其是对于组织学中的高丰度突变,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组织学及血浆均可检测到敏感突变的患者而言,接受靶向治疗有明显获益。结论:NGS是一项可靠的检测技术,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可以采用NGS技术进行液体活检替代组织,外周血中的基因突变丰度可以反映组织中基因的突变丰度,NGS的检测结果可以预测靶向治疗的疗效。

二、活检组织展片最佳水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检组织展片最佳水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猪隐睾睾丸精子发生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隐睾症及其激素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隐睾症
        1.2 隐睾症流行病学研究
        1.3 隐睾症激素调节机制的研究
    2 隐睾影响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研究进展
        2.1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
        2.2 隐睾影响精子发生的研究
    3 隐睾睾丸形态计量学研究进展
        3.1 隐睾睾丸细胞计数的研究
        3.2 隐睾睾丸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研究
    4 隐睾睾丸细胞增殖研究进展
        4.1 增殖相关蛋白的研究
        4.2 睾丸细胞增殖的研究
        4.3 隐睾影响睾丸细胞增殖的研究
    5 隐睾睾丸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5.1 凋亡的概念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5.2 凋亡调节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研究
        5.3 隐睾影响精子发生的凋亡信号研究
    6 隐睾睾丸自噬的研究进展
        6.1 自噬的概念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6.2 自噬调节精子发生的研究
        6.3 隐睾睾丸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7 隐睾睾丸支持细胞间血睾屏障研究进展
        7.1 血睾屏障紧密连接分子组成的研究
        7.2 隐睾影响血睾屏障紧密连接分子的研究
    8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隐睾睾丸的研究进展
        8.1 转录组与转录组测序技术
        8.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睾丸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8.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隐睾睾丸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9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隐睾睾丸的研究进展
        9.1 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9.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睾丸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9.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隐睾睾丸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10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发单侧隐睾公猪睾丸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数量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制作石蜡切片
        2.2 HE染色
        2.3 睾丸的形态计量学
        2.4 睾丸细胞计数
    3 实验结果
        3.1 猪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
        3.2 猪睾丸组织形态计量学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1 总RNA提取
        2.2.2 cDNA合成
        2.2.3 引物设计
        2.2.4 qRT-PCR
        2.3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2.3.1 总蛋白提取
        2.3.2 Western Blot
        2.4 免疫荧光化学
        2.5 免疫组织化学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隐睾对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3.2 隐睾对猪睾丸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隐睾对猪睾丸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4 隐睾对猪睾丸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定位的影响
    4 讨论
        4.1 隐睾对猪睾丸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隐睾对猪睾丸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凋亡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2.3 免疫组织化学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隐睾对猪睾丸自噬相关基因LC3、p62和Beclin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隐睾对猪睾丸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和Beclin1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隐睾对猪睾丸自噬蛋白LC3定位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分子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2.3 免疫组织化学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隐睾对猪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相关基因Claudin-11、Occludin和ZO-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隐睾对猪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1、Occludin和ZO-1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隐睾对猪睾丸支持细胞标记蛋白GATA-4 定位的影响
        3.4 隐睾对猪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1、Occludin和ZO-1定位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单侧隐睾对大鼠睾丸血睾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隐睾模型的建立
        2.2 免疫组织化学
        2.3 血睾屏障通透性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隐睾对大鼠睾丸血睾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1和ZO-1定位的影响
        3.2 隐睾对大鼠睾丸血睾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转录组学分析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断奶前仔猪、隐睾和对侧阴囊睾丸的转录组学分析
        3.2 差异基因GO分析
        3.3 差异基因KEGG分析
    4 讨论
        4.1 隐睾对精原细胞分化的影响
        4.2 隐睾对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
        4.3 隐睾对细胞间连接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蛋白组学分析自发单侧隐睾对公猪睾丸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蛋白的鉴定
        3.2 蛋白定量和差异蛋白筛选
        3.3 差异表达蛋白GO分析
        3.4 差异表达蛋白KEGG分析
    4 讨论
        4.1 隐睾对睾酮产生的影响
        4.2 隐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 隐睾对细胞连结的影响
        4.4 隐睾对代谢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致谢

(2)MiR-140-5P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应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先天性巨结肠miRNAs表达谱差异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MiR-140-5p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3)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及后续研宄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记物早期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结果
    2.1 USP22和C-myc的表达
    2.2 USP22和C-myc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2.3 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表达的相关性
    2.4 USP22蛋白表达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3.1 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变化
    3.2 USP22 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3.3 USP22的作用机制
    3.4 C-myc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3.5 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3.6 USP22 蛋白与临床预后
    3.7 USP22 基因与鼻咽癌治疗
    3.8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解释说明
    3.9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USP22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胆管细胞刷以及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ERCP胆管细胞刷及多次刷检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并发症
    五、讨论
    六、附录
第二部分 胆管细胞刷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附录
Reference
综述 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8.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PD-L1对抗肿瘤药物介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BRAF~(V600E)调控结直肠癌细胞PD-L1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BRAF~(V600E)上调结直肠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
        1.2.2 药物抑制MEK/ERK通路能够降低PD-L1表达
    1.3 讨论
        1.3.1 PD-L1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1.3.2 结直肠癌BRAF分子对PD-L1的调控作用
        1.3.3 MEK/ERK通路对PD-L1的重要作用
    1.4 小结
二、PD-L1基因敲除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PD-L1敲除使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产生耐药性
        2.2.2 PD-L1敲除能够使肿瘤细胞生长减缓
        2.2.3 BIM与BIK介导PD-L1基因敲除引起的化疗耐药性
    2.3 讨论
        2.3.1 诱导细胞凋亡的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及免疫学机制
        2.3.2 PD-L1敲除对化疗诱导细胞凋亡的耐受性影响
        2.3.3 BIM与BIK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2.3.4 PD-L1基因敲除抑制BIM与BIK的表达而产生化疗药物耐受性
    2.4 小结
三、PD-L1敲除细胞在体内试验中的验证与临床相关性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MC38 肿瘤的体内模型
        3.2.2 PD-L1相关生存分析
    3.3 讨论
        3.3.1 SCID鼠作为肿瘤的体内实验模型中的应用
        3.3.2 肿瘤体内实验模型验证PD-L1敲除细胞调控化疗耐受性的影响
        3.3.3 PD-L1作为化疗药物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PD-L1表达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ALA-PDT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ALA-PDT对兔耳痤疮模型的疗效及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骨髓活检组织制片中改良脱钙液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及试剂
2 结果
3 讨论
    3.1 标本的固定
    3.2 标本的取材及脱钙
    3.3 脱钙后处理
    3.4 常规制片
    3.5 HE染色
    3.6 免疫组化染色

(9)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鼻咽癌概述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1.1.2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1.1.3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1.1.4 鼻咽癌的诊断
        1.1.5 鼻咽癌的治疗
    1.2 EB病毒简介
        1.2.1 EB病毒的发现
        1.2.2 EB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1.2.3 EB病毒的生命周期
        1.2.4 EB病毒与肿瘤
    1.3 EB病毒潜伏膜蛋白研究进展
        1.3.1 潜伏期膜蛋白1(LMP1)
        1.3.2 潜伏期膜蛋白2(LMP2)
    1.4 肿瘤治疗性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1.4.1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4.2 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1.4.3 肿瘤抗体药物的靶点(胞内、胞外)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耗材
    2.3 主要试剂
        2.3.1 E.coli菌株
        2.3.2 质粒
        2.3.3 细胞株
        2.3.4 实验动物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2.3.6 引物与多肽
        2.3.7 免疫佐剂
        2.3.8 其他常规试剂
        2.3.9 临床标本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4.1 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规溶液的配制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2.4.3 ELISA检测用溶液
        2.4.4 免疫组化相关液体的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5.2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5.3 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5.4 小鼠淋巴细胞的流式分选与检测
        2.5.5 小鼠杂交瘤细胞的抗体可变区基因钓取
        2.5.6 兔单抗平台相关实验
        2.5.7 免疫学相关试验方法
        2.5.8 其他实验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基于小鼠单抗筛选平台对LMPs相关抗体筛选的探索
        3.1 LMPs相关的抗原研究
        3.1.1 合成肽及其偶联抗原
        3.1.2 原核重组表达抗原
        3.1.3 真核表达系统的重组抗原
        3.1.4 抗原表达细胞株
        3.1.5 核酸免疫抗原的制备
        3.2 LMPs胞外、胞内区抗体筛选免疫方案的制定
        3.3 LMPs相关免疫效果评价
        3.3.1 合成肽免疫组
        3.3.2 原核表达重组抗原免疫组
        3.3.3 细胞与核酸免疫组
        3.4 Anti-LMPs抗体筛选方案探索
        3.4.1 基于抗原表达细胞的筛选
        3.4.2 基于抗原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流式分选
        3.5 Anti-LMPs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应用
        3.5.1 Anti-LMPs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5.2 Anti-LMPs抗体在免疫组化方面的应用
        3.5.3 Anti-LMP1抗体在鼻咽癌治疗方面的初步探索
        3.6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建立及LMPs特异性兔单抗筛选的探索
        3.7 基于兔B细胞特异性分选的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建立
        3.7.1 兔抗原特异性B细胞染色方案制定
        3.7.2 兔B细胞单细胞PCR平台的建立
        3.7.3 兔B细胞体外刺激培养平台
        3.7.4 抗体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3.8 兔单抗筛选平台的应用
        3.9 LMPs特异性兔单克隆抗体筛选探索
        3.10 第二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治疗性抗体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多次跨膜膜蛋白特异性抗体筛选的挑战
    4.3 LMPs膜内区抗体在鼻咽癌个性化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力
    4.4 基于流式分选的兔单克隆抗体筛选平台的重要性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用于晚期肺癌患者血浆驱动基因状态检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肺癌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1.1.2肺癌液体活检的现状
        1.1.3 NGS用于肺癌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入组标准
        2.1.2排除标准
    2.2 标本采集
        2.2.1肿瘤组织学/细胞学标本收集
        2.2.2 组织学/细胞学标本处理
        2.2.3 病理学标本制作
        2.2.3.1 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及切片制作
        2.2.3.2 细胞学标本制作
        2.2.3.3 常规染色
        2.2.4 NGS组织学标本保存
        2.2.5 外周血标本收集
    2.3 病理诊断
    2.4 分子检测(EGFR,ALK,ROS1)
        2.4.1 肿瘤组织DNA及RNA提取
        2.4.1.1 肿瘤DNA提取
        2.4.1.2 肿瘤RNA提取
        2.4.2 ARMS检测EGFR突变
        2.4.3 ALK突变检测
        2.4.3.1 VENTANA ALK IHC
        2.4.3.2 Vysis ALK Apart FISH
        2.4.4 ROS-1 RT-PCR
    2.5 NGS检测所需DNA提取
        2.5.1 冻存组织DNA提取
        2.5.2 血浆DNA提取
        2.5.3 用于NGS的DNA质量评估
    2.6 NGS检测
    2.7 临床数据收集
        2.7.1 患者初始状态数据收集
        2.7.2 患者随访
    2.8 统计
3.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NGS质量评估
    3.3 组织样本传统分子检测与NGS检测结果比较
        3.3.1 组织样本EGFR检测比较
        3.3.2 组织样本ALK检测比较
        3.3.3 组织样本ROS-1检测比较
    3.4 组织样本NGS检测结果
    3.5 血浆样本NGS检测结果
    3.6 组织、血浆样本的一致性
    3.7 组织、血浆样本的突变基因频率相关性
    3.8 临床随访
4.讨论
5.结论
6.总结与展望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学术成果

四、活检组织展片最佳水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猪隐睾睾丸精子发生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D]. 范小瑞.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2]MiR-140-5P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 杜国强. 山东大学, 2020(09)
  • [3]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D]. 江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D]. 莫文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胆管细胞刷以及联合DNA多倍体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研究[D]. 杨霞. 山东大学, 2019(09)
  • [6]PD-L1对抗肿瘤药物介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D]. 冯道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兔耳痤疮模型皮损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杨晨. 扬州大学, 2019(02)
  • [8]骨髓活检组织制片中改良脱钙液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J]. 翁丹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8(10)
  • [9]基于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的鼻咽癌诊治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研究[D]. 李睿. 厦门大学, 2018(06)
  • [10]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用于晚期肺癌患者血浆驱动基因状态检测的临床研究[D]. 毛晓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标签:;  ;  ;  ;  

活检组织切片最佳水温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