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表示实体模型的线框的充分条件

唯一表示实体模型的线框的充分条件

一、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Wire-Frame Representing a Solid Modeling Uniquely(论文文献综述)

翁少东[1](2021)在《三维重建中的形体信息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秦宇[2](2021)在《面向三维模型的线形表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领了三维模型的发展,人们对三维模型的研究不断深入,三维模型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其中,以线形方式表示的三维模型抽象地描述了物体的形状或结构特征,在计算机中不仅存储方便,而且易于交互。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三维模型的线形表达方式,以原子模型和线框模型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原子模型在建模和渲染、线框模型提取方面的相关工作,对于原子模型的建模和渲染、线框模型的提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含异质材料界面的原子模型生成方法:基于原子模型的可重复性特征生成初始的原子模型。然后针对初始原子模型的不完整区域,提出基于子结构的填充方法。最后对原子表面不饱和的原子进行钝化处理,从而得到结构完整、势能较低的原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原子模型可以更好的应用于模拟实验中。(2)基于参考图像的原子模型渲染方法:针对原子模型在渲染过程中存在交互调参困难的问题,提出利用参考图像渲染原子模型的方法。设计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渲染图像中的光照特征,从而预测参考图像的光源参数。然后将该参数作为渲染原子模型系统的输入,快速渲染与参考图像效果一致的原子模型。实验结果也说明了我们方法的适用性。(3)三维模型的线框提取算法:采用变分形状近似的分割方法将模型划分为若干块,其边界作为初始的线框。对于划分后的每一个区域,进一步提取其内部特征曲线,并采用长度过滤的方法丢弃不明显特征。然后通过平滑、曲线延伸、合并等操作获得干净简洁的线框。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提取到的线框性能更好。

韩承村[3](2021)在《实体模型边界表示向构造实体几何表示转换的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边界表示(Boundary Representation,BREP)与构造实体几何表示(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CSG)是两种主流实体表示法。目前各种商用CAD系统广泛采用BREP表示法,也具有完善的建模方法,而如蒙特卡罗等科学计算程序则采用CSG表示法,但缺乏高效的建模手段。蒙特卡罗等计算领域希望借用商用CAD的完善建模方法,其关键是实现BREP→CSG转换。目前被广泛采用的BREP→CSG算法都是以“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进行设计,实现中存在计算量大、结果可读性不强等问题。本文基于蒙特卡罗可视化建模平台cos VMPT,结合应用对象的特点,对BREP→CSG转换算法进行优化,主要工作包括:(1)面向扫略体的BREP→CSG转换算法:因为现实应用中存在大量扫略体--二维图形通过拉伸或旋转所形成的三维对象,所以本文将三维拉伸体的BREP→CSG问题转换为二维平面的BREP→CSG问题,从而减少计算量,增加结果的可读性。为此本方法给出拉伸特征的定义、识别方法以及基于拉伸特征的BREP→CSG转换算法,其中拉伸特征是指三维实体或三维实体的一部分。(2)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GCN)的BREP→CSG转换:对于相同或相似的BREP模型,可以复用BREP→CSG转换结果,其关键是如何面向BREP→CSG转换定义和实现相似模型比较。模型的属性连接图(Attributed Adjacent Graph,AAG)可用于刻画模型的拓扑特点,本方法扩展的AAG更好的满足了BREP→CSG转换,同时采用GCN实现模型的相似比较,增加方法的灵活性、降低计算量,进而提升BREP→CSG转换的效率、改善结果的可读性。(3)应用与测试:本文研究成果成功集成到课题组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蒙特卡罗可视建模软件cos VMPT中,并使用裂变堆芯模型AP10000和聚变堆模型CFETR(2015)进行测试,取得预期效果。

贾清振[4](2021)在《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文中指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船舶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合理使用CAD技术,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船舶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但通用商业设计软件对船舶设计适用性较低,且未集成所需的性能计算。因此,针对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是有必要的。船体首尾处曲率变化较大,采用蒙皮方式直接建立整船曲面,首尾部光顺性较差。本文基于Auto CAD型线图,通过ObjectARX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对各水线及甲板线进行非均匀插值,将加密后的型值点导入到CATIA,分区域建立船体曲面,细化首尾部曲面的生成,以保证其光顺性。传统的船舶分舱大多通过二维图纸表达,直观性较差,且未将分舱参数与模型绑定,不能快速修改。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基于CATIA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发了三维分舱程序。程序中定义了两种方式建立三维内壳边线:基于Auto CAD内壳折角线,通过Object ARX提取坐标,再通过CSharp导入CATIA建立各边线;基于内壳边线位置和尺寸参数,生成各边线。通过横舱壁肋位、纵舱壁及垂向分舱特征数,实现货舱区快速分舱及舱室模型自动生成。基于CATIA知识工程,在模型文件中添加分舱参数,通过公式将其与对应特征绑定,实现了尺寸驱动,便于分舱方案的修改,提高了模型复用性;还定义了规则约束参数边界,提高了分舱方案的容错性。船舶破舱稳性常用二维数值积分方法实现,计算繁琐,计算误差取决于积分精度。本文使用CSharp对CATIA开发,基于船体、船舱三维模型实现破损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基于船舱三维实体模型计算不同装载率不同横倾角下的倾斜力矩,取最大力矩,用于自由液面修正。通过多线程编程,将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计算整个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减少了求解时间。基于AutoCAD型线图,完成了型值点坐标的提取并基于CATIA完成船体曲面模型光顺性优化;通过定义三维分舱参数,与内壳折角线结合,实现了船舶快速分舱;基于CATIA知识工程,实现了分舱方案的快速修改;减少了重复工作耗时,提高了设计效率。基于三维模型,通过CSharp编程实现了破损稳性的自动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并通过多线程对程序优化,提高了程序计算效率。本文开发的程序将船舶总体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有较大的实用性。

罗艳阳[5](2021)在《构造地质模型的语义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维地质模型是描述及表示地下结构的重要工具,是地质学者研究关键地质构造的参考依据。地震解释数据具有不连续性、不一致性,传统建模过程仅从计算机图形学的角度入手,重构的模型可能存在构造不合理之处,构造建模的难点就是这样信息缺失的条件下构造出符合地质规律的合理模型。因此,从地震解释数据模型中提取出语义信息,是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地质模型语义描述体系着力于对其几何形态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中隐含的地质解释语义,没有对关键地质构造和构造实体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解释。本文针对现有构造模型描述体系中构造语义缺失,间接导致传统建模流程下三维地质模型存在构造不合理性的问题,对构造地质模型的语义提取和表征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参照地质学者分析构造地质模型的过程,提出了先明确目的,再确立所需信息的表征方式,最后对其进行针对性语义提取的流程,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基于面实体的裙摆式表征模型和时空序列表征模型,分别作为几何语义及构造语义的表征方式。裙摆式语义表征模型表达实体间的拓扑关系,以面实体作为基础表征其余维度实体,并以邻接关系和拓扑关系连接实体。时空序列表征模型将常见的地质构造作为关键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模型的构造语义进行描述与表达。(2)提出了插片式语义提取方法,对构造地质模型几何语义进行提取。一个工区模型可视为被若干内边界分裂而成。地震解释数据所提供的层位、断层信息构成了该工区的内边界。将初始工区抽象为一个矩形块,依照特定顺序插入层位面与断层面,并舍去冗余的低层次实体,得到各维度几何实体间的拓扑关系。(3)提出了基于关键模式的语义提取方法,对构造地质模型的构造语义进行提取。从研究员对地质模型解释的角度出发,提取典型的地质构造,根据层位间的空间关系判断其沉积顺序,再结合层位与断层、层位与层位的空间关系得出该地质工区可能存在的构造事件。本文以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断裂构造和不整合构造为例,对其构造关系进行提取。

赵传[6](2020)在《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DAR点云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是一种新型、高效、可直接获取地物三维空间数据的技术,其获取的点云已广泛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地物目标解译等领域。建筑物三维模型作为智慧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其重建工作一直是很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机载Li DAR点云是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的重要数据之一,包含可靠的建筑物三维表面信息,但由于机载Li DAR点云分布不规则、密度不均、缺乏语义信息等特点,使得仅利用其重建的模型轮廓几何精度难以得到保证。航空影像具有光谱特征显着、空间分辨率高、语义信息丰富等优点,利用其辅助机载Li DAR点云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有利于得到精度更高的建筑物三维模型。因此,本文围绕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 DAR点云的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展开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阐述了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 DAR点云的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分别针对机载Li DAR点云分类、建筑物屋顶面分割、建筑物轮廓提取与规则化和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2.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机载Li DAR点云分类方法对训练样本数量要求高、训练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迁移学习的机载Li DAR点云分类方法。该方法将迁移学习引入机载Li DAR点云分类,设计了新的点云特征图生成策略,构建并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经过后处理得到分类结果。采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的、多个区域的机载Li DAR点云进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在降低训练时间和对训练样本数量要求的同时,提高点云分类精度。3.提出了一种结合区域增长和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的机载Li DAR点云屋顶面分割方法。通过设计迭代区域增长算法提取可靠屋顶面片,并利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提取小面积屋顶面片,再对提取的屋顶面片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由屋顶面积差异大、形状复杂、数量不确定,以及机载Li DAR点云密度不均、分布不规则等因素造成分割不准确的影响。利用多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点云进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分割结果,具有可靠地分割面积较小和复杂结构的屋顶面的能力。4.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方向分布的机载Li DAR点云建筑物外轮廓提取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邻域方向分布提取轮廓点的算法,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对边进行操作,实现无需设置边长阈值即可跟踪轮廓点,并得到有序的建筑物外轮廓提取结果。利用具有不同密度分布、不同形状的模拟点云和真实建筑物点云进行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建筑物外轮廓提取结果,并能有效克服参数难以设置的问题,实用性较强。5.设计了一种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 DAR点云的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方法。该方法基于航空影像和机载Li DAR点云生成了屋脊线、阶跃线等建筑物三维特征线,通过设计的基于多特征线的感知编组算法,实现了将航空影像融入重建过程,从而有效地利用机载Li DAR点云和航空影像各自的优势重建了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利用两个区域的建筑物点云进行重建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利用航空影像中的建筑物轮廓信息辅助机载Li DAR点云进行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能重建屋顶结构复杂度不同的建筑物,并且重建的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李康[7](2020)在《地下管线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在能源供应、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下管线的数据量与日俱增,传统的二维管线管理系统难以直观地表现地下管线间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在空间分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架构类型的三维管线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维管线管理系统的不足。在创建管线三维模型时可采用组件类或数学类方法,其中采用数学类方法生成的模型表面光滑、衔接精度高。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线三维管理系统大多为C/S架构,基于Cesium框架构建的B/S管线管理系统能够克服传统B/S架构系统的不足,具有无插件、跨平台等特点。因此,本文首先对数学类方法创建管线三维建模进行了研究,然后设计了不同架构类型的管线三维管理系统,实现了部分功能。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根据地下管线的类型及特点,设计了地下管线数据库,采用管点、管段及管网层数据结构管理地下管线数据。对探测到的地下管线数据进行归算,得到管线起算数据。以圆形截面管线为例介绍了解算管线截面离散点实际坐标的方法。(2)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线衔接部件提出了以下几种建模方法,包括:对等径与异径弯管衔接部件,采用贝塞尔曲线拟合弯管中心弧线获取插值点,插入离散截面的方法完成建模;对四通及T型衔接部件,采用空间椭圆参数方程获取相交线上关键点的方法完成建模;对变径衔接部件,采用圆台模拟变径处过渡面的方法完成建模;对直角三通部件,采用空间相交椭圆结合球面曲面的方法完成建模。(3)设计了 C/S和B/S架构的地下管线三维管理系统,实现了其部分功能,对采用数学类方法进行管线三维建模进行了验证。C/S部分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入库、数据查询及显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维功能模块,进一步实现了管线横纵断面分析、连通分析、爆管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采用WebGL结合Cesium平台搭建了 B/S架构的管线管理应用程序,实现了 glTF格式模型加载、浏览与交互、属性查询及管线定位等功能。综上所述,采用数学类方法绘制的三维管线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型衔接时表面开裂的问题,有较高的衔接精度。同时对远程管线管理程序进行了探索,基于Cesium搭建的B/S程序可以为解决管线远程管理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解斌[8](2020)在《基于多视图空间拓扑关系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GIS三维建模领域,使用建筑工程视图自动构建三维模型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二维建筑工程视图的读取、分析和三维构建是一个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相继提出多种构建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因此,研究利用建筑工程多视图自动构建三维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比分析了基于B-Rep的构建方法和基于CSG的构建方法,结合拓扑几何学原理,研究了一种基于多视图空间拓扑关系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包括:(1)针对建筑工程视图设计标准不固定,计算机自动识别困难等问题,规范了建筑多视图的绘制方法,调整了多视图的位置分布,为提高多视图的识别和重建效率打下基础。(2)为有效存储提取的图元数据,满足三维构建算法的输入环境,给出了图元数据结构设计和预处理方法。即采用移动分割线法快速高效地分离多视图中包含的六个基本视图,利用坐标变换将多视图从平面坐标转换成各自对应的空间坐标。(3)为构建三维基体的拓扑结构,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二分支点的轮廓环搜索算法用于识别视图中的基本轮廓环,然后提出了基于俯视图基环的轮廓环匹配算法,将组成各基体的投影基环从多视图中提取出来,最后组合基本轮廓环构建基体的拓扑结构。(4)为构建三维基体的几何结构,提出了基于投影点的三维顶点搜索算法,并给出了三维顶点坐标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三维顶点置换基环中的投影点,成功构建基体的几何结构。(5)将包含点、面、体空间拓扑关系的数据输出到obj文件中,这种通用的三维模型格式适用于各种应用。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开发了用于多视图构建三维模型的函数库,并以实际建筑多视图为例进行了三维模型构建实验。使用该函数库可以将二维多视图转换为obj格式的三维模型,并在基于Cesium的三维WebGIS系统中展示了建模设计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由二维视图自动构建三维模型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与方法。

王可[9](2020)在《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汽车车身概念设计阶段,主断面设计因描述车身梁结构特征与装配关系,贯穿于整个车身开发过程。虽然可以借鉴成熟的标杆车型设计经验,传统车身设计过程还是过于复杂而且依赖设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实验模拟方法,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常因体现的太晚最终影响车身开发质量。因此在车身概念设计阶段的主断面设计过程中,在参考成熟标杆车型的断面设计基础上,引入车身断面优化设计技术与断面快速匹配方法,对于提高车身开发的结构质量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车身主断面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对乘用车车身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车身主断面划分标准与定义原则,基于成熟标杆车型建立主断面库。在曲线曲率变化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曲率识别法对车身断面中各曲线段进行分类判定,根据不同曲线类型进行断面曲线简化处理并输出断面简化数据,使参考断面能够满足断面参数化设计的要求。以参数化断面简化数据为基础,对影响车身质量与刚度的断面性能参数计算方法进行推导,引入比例向量法作为断面形状优化控制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对参考断面进行以刚度性能参数为约束条件的轻量化设计,然后利用断面表示方法完成优化后断面形状的重构处理,依据新车型造型面建立车身线框模型并确定断面匹配基准点。基于三维空间图形坐标变换理论,建立了用于优化后断面图形与线框模型进行快捷匹配与对齐的技术方法。最后基于以上对于断面设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利用数据库管理与UG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开发了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对于车身参考断面的简化处理、优化设计以及断面优化结果输出利用的过程,证明了系统的实用性。

夏翔[10](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二、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Wire-Frame Representing a Solid Modeling Uniquel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Wire-Frame Representing a Solid Modeling Uniquely(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三维模型的线形表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原子模型的生成
        1.1.2 原子模型的渲染
        1.1.3 线框模型的生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子建模与渲染
        1.2.2 线框模型提取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2.1 三维模型的常见表示方法
        2.1.1 三维体素模型
        2.1.2 三维点云模型
        2.1.3 三维网格模型
    2.2 原子结构模型
        2.2.1 原子结构模型的定义
        2.2.2 原子结构建模软件
        2.2.3 模型的渲染技术
    2.3 线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异质材料的原子模型生成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问题分析
    3.3 基于子结构的完整模型生成
        3.3.1 子结构定义
        3.3.2 结构生成
        3.3.3 模型的钝化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参考图像的原子模型渲染方法
    4.1 总体思路
    4.2 光源估计网络
        4.2.1 残差神经网络模型
        4.2.2 光源估计网络设计
    4.3 实验设置
        4.3.1 数据集设置
        4.3.2 损失函数设置
        4.3.3 训练细节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网络性能评估
        4.4.2 误差分析
        4.4.3 方法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三维模型的线框提取方法
    5.1 总体思路
    5.2 三维模型的特征曲线网络生成算法流程
        5.2.1 分块分割
        5.2.2 特征提取和过滤
        5.2.3 平滑
        5.2.4 曲线延申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结果展示
        5.3.2 实验对比
        5.3.3 方法的局限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实体模型边界表示向构造实体几何表示转换的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几何建模方法
        1.1.2 CAD技术与典型模型表示方法
        1.1.3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BREP→CSG转换方法
    2.1 实体模型的表示方法
        2.1.1 分割表示
        2.1.2 边界表示
        2.1.3 构造实体几何表示
    2.2 实体模型的BREP→CSG转换方法
        2.2.1 半空间法
        2.2.2 交替和差分解法和交替和剖分法
        2.2.3 基于分解转换法
        2.2.4 其它转换算法
    2.3 基于BREP→CSG转换的应用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拉伸特征的BREP→CSG转换方法
    3.1 背景介绍
    3.2 拉伸特征识别
        3.2.1 拉伸边集的特点分析
        3.2.2 基于平行边连接图的拉伸边集识别
    3.3 基于拉伸特征的BREP→CSG转换
        3.3.1 基于环收缩的拉伸特征分离
        3.3.2 拉伸特征的BREP→CSG转换
    3.4 实验与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BREP→CSG转换方法
    4.1 背景介绍
    4.2 模型重用
    4.3 基于GCN分类的BREP→CSG转换
        4.3.1 基于惯性主轴的属性邻接图
        4.3.2 基于GCN相似性判断的转换结果
        4.3.3 转换分析
    4.4 实验与应用
        4.4.1 数据集
        4.4.2 实验衡量指标对比
        4.4.3 实验参数与实验设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本文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稳性计算原理及开发技术
    2.1 坐标系定义
    2.2 浮态计算原理
        2.2.1 矩阵法求解完整浮态
        2.2.2 矩阵法求解破损浮态
        2.2.3 初稳性公式计算破损浮态
    2.3 破损稳性计算原理
        2.3.1 固定纵倾法计算
        2.3.2 自由浮态法计算
    2.4 自由液面修正
    2.5 二次开发技术
        2.5.1 Auto CAD开发方式介绍
        2.5.2 Object ARX使用流程
        2.5.3 CATIA二次开发
    2.6 本章小结
3 船体建模优化
    3.1 基于Object ARX的 AutoCAD型线插值
    3.2 CATIA船体建模
        3.2.1 船体线框建模
        3.2.2 船体曲面建模
        3.2.3 船体实体建模
    3.3 本章小结
4 船舶舱室划分及建模
    4.1 3D内壳边线特征提取及模型建立
    4.2 船舱划分
        4.2.1 货舱划分
        4.2.2 边舱划分
        4.2.3 首尾尖舱划分
    4.3 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
    4.4 实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破损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
    5.1 浮态计算
        5.1.1 完整浮态计算
        5.1.2 破损浮态计算
    5.2 大倾角破损稳性计算
        5.2.1 最小稳性计算
        5.2.2 程序实现及实例计算
    5.3 基于舱室3D模型的自由液面修正
        5.3.1 最大倾斜力矩计算
        5.3.2 实例计算
        5.3.3 规范计算值与3D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5.3.4 修正后的复原力臂曲线对比
    5.4 程序多线程优化
        5.4.1 浮态、稳性计算优化
        5.4.2 自由液面修正程序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构造地质模型的语义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2 语义及其地质领域的应用
        1.2.3 认知科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工作
    2.1 三维地质建模
        2.1.1 传统构造建模方法
        2.1.2 智能构造建模方法
    2.2 常见复杂地质构造理论
        2.2.1 断裂构造
        2.2.2 不整合构造
    2.3 地质拓扑概念及应用
    2.4 人工智能与认知行为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造地质模型的表征方法
    3.1 引言
    3.2 三维地质模型几何与构造语义描述
        3.2.1 几何实体与构造实体符号定义及关系描述
        3.2.2 几何实体与构造实体关系映射
    3.3 三维地质模型几何语义表征方法
        3.3.1 三维空间实体表征方法相关研究
        3.3.2 基于面实体的裙摆式模型表征
        3.3.3 裙摆式表征模型评估
    3.4 三维地质模型构造语义表征方法
        3.4.1 地质模型的时空序列表征
        3.4.2 时空序列表征模型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拓扑的几何语义提取方法
    4.1 引言
    4.2 插片式模型语义提取方法
        4.2.1 基础实体提取
        4.2.2 实体关系提取
        4.2.3 初始工区构建及相关编号准则
    4.3 插片式模型语义提取算法设计
        4.3.1 算法流程图
        4.3.2 算法流程步骤解释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关键模式的构造语义提取方法
    5.1 引言
    5.2 关键模式提取方法
        5.2.1 断裂事件提取
        5.2.2 不整合事件提取
        5.2.3 合理性检验
    5.3 关键模式提取算法设计
        5.3.1 断裂事件提取算法流程及步骤解释
        5.3.2 不整合事件提取算法流程及步骤解释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DAR点云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载LiDAR点云分类
        1.2.2 建筑物屋顶面分割
        1.2.3 建筑物轮廓提取与规则化
        1.2.4 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
        1.3.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迁移学习的机载LiDAR点云分类
    2.1 理论基础
        2.1.1 卷积神经网络
        2.1.2 深度迁移学习
    2.2 基于DRN迁移学习的机载LiDAR点云分类方法
        2.2.1 点云低层次特征的提取
        2.2.2 点云特征图的生成
        2.2.3 点云深层次特征的生成
        2.2.4 分类模型构建与后处理
    2.3 实验与分析
        2.3.1 实验数据与方法
        2.3.2 实验1:分类器的有效性分析
        2.3.3 实验2:尺度和视角数量的影响分析
        2.3.4 实验3:训练样本数的影响分析
        2.3.5 实验4:光谱信息辅助的影响分析
        2.3.6 实验5:实用性分析及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区域增长与RANSAC的建筑物屋顶面分割
    3.1 理论基础
        3.1.1 区域增长
        3.1.2 RANSAC
    3.2 结合RG与 RANSAC的建筑物屋顶面分割方法
        3.2.1 可靠屋顶面片提取
        3.2.2 面片优化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与方法
        3.3.2 实验1: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
        3.3.3 实验2:屋顶面分割效果分析
        3.3.4 实验3:定量评价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邻域方向分布的建筑物外轮廓提取
    4.1 建筑物外轮廓提取的基本思想
    4.2 初始轮廓点提取
    4.3 轮廓点跟踪
        4.3.1 初始边集的获取
        4.3.2 虚假建筑物轮廓边的删除
        4.3.3 真实建筑物轮廓边的增补
        4.3.4 建筑物轮廓边的跟踪与后处理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数据
        4.4.2 实验1:参数k的影响分析
        4.4.3 实验2:轮廓提取效果分析
        4.4.4 实验3:定量评价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空影像辅助的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
    5.1 建筑物结构化三维模型重建的基本思想
    5.2 影像直线段的提取与选择
    5.3 初始屋顶面关系的构建
    5.4 建筑物三维特征线的生成与连接
        5.4.1 屋脊线的生成
        5.4.2 阶跃线的生成
        5.4.3 影像三维直线段的生成
        5.4.4 特征线的连接
    5.5 基于多特征线的轮廓感知编组
    5.6 三维模型的生成
    5.7 实验与分析
        5.7.1 实验1:影像直线段选择结果分析
        5.7.2 实验2:重建效果分析
        5.7.3 实验3:重建模型的精度评价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地下管线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线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1.2.2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相关原理
    2.1 三维建模方法
        2.1.1 线框模型建模
        2.1.2 表面模型建模
        2.1.3 实体模型建模
        2.1.4 曲线曲面建模
        2.1.5 顶点混合建模
        2.1.6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
        2.1.7 逆向工程建模
    2.2 三维可视化工具
        2.2.1 三维渲染引擎
        2.2.2 三维建模软件
        2.2.3 三维模型格式
    2.3 地形三维可视化
        2.3.1 数字高程模型概述
        2.3.2 三维虚拟景观
    2.4 本章小结
3 管线数据特点与数据库设计
    3.1 地下管线及其特点
        3.1.1 地下管线类型
        3.1.2 地下管线特点
        3.1.3 地下管线探测
        3.1.4 地下管线图绘制
    3.2 管线数据库设计
        3.2.1 逻辑设计
        3.2.2 数据结构设计
        3.2.3 数据入库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管线三维建模
    4.1 管线数据预处理
        4.1.1 基础数据计算
        4.1.2 截面离散点坐标计算
    4.2 管线三维建模
        4.2.1 直管建模
        4.2.2 弯管衔接建模
        4.2.3 四通衔接建模
        4.2.4 T型衔接建模
        4.2.5 立体三通衔接建模
        4.2.6 变径衔接建模
    4.3 附属设施衔接建模
    4.4 本章小结
5 管线三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设计目标
        5.1.2 体系结构设计
        5.1.3 系统功能设计
    5.2 C/S端功能实现
        5.2.1 环境搭建
        5.2.2 类设计
        5.2.3 基础功能
        5.2.4 三维功能
        5.2.5 分析功能
    5.3 B/S端功能实现
        5.3.1 环境搭建
        5.3.2 模型生成
        5.3.3 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多视图空间拓扑关系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节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建筑视图制图概念
    2.2 多视图制图规范
    2.3 三维模型构建原理
    2.4 本章小节
3 图元数据结构设计与预处理
    3.1 图元数据结构设计
    3.2 多视图分离
    3.3 视图坐标变换
    3.4 本章小节
4 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4.1 图元数据提取与存储
    4.2 三维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节
5 三维构建开发实现与应用实例
    5.1 开发环境配置
    5.2 三维建模程序构成
    5.3 三维构建实例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身梁结构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2.1 车身断面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车身梁断面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车身结构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目标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身开发与参考梁断面简化方法
    2.1 汽车白车身结构及开发
        2.1.1 汽车白车身结构
        2.1.2 汽车车身开发流程
    2.2 车身参考断面的选择与提取
        2.2.1 车身断面位置选择
        2.2.2 断面线提取与处理
    2.3 车身结构断面简化方法
        2.3.1 断面简化原则
        2.3.2 断面线判定方法
        2.3.3 车身梁断面简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身断面形状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3.1 遗传优化算法
        3.1.1 遗传算法基本优化流程
        3.1.2 遗传算法特点
    3.2 断面形状优化控制方法
        3.2.1 断面形状控制的实现过程
        3.2.2 比例向量控制方法特性
    3.3 梁断面力学性能参数
        3.3.1 断面面积
        3.3.2 断面质心
        3.3.3 断面弯曲惯性矩
        3.3.4 断面扭转惯性矩
    3.4 车身梁断面形状优化设计
        3.4.1 梁断面优化模型
        3.4.2 车身梁断面形状优化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身断面快捷匹配方法研究
    4.1 基于A面的车身线框模型
        4.1.1 车身线框模型的建立过程
        4.1.2 断面匹配基准点信息
    4.2 车身结构断面表示方法
    4.3 断面匹配坐标变换理论
        4.3.1 空间基本坐标变换
        4.3.2 组合坐标变换
        4.3.3 三维坐标变换
    4.4 断面快捷匹配技术
        4.4.1 断面匹配方法
        4.4.2 断面对齐方法
        4.4.3 车身梁断面快捷匹配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的实现
    5.1 UG二次开发工具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UG/Open API
        5.1.3 交互界面设计
    5.2 车身断面简化模块
        5.2.1 界面设计
        5.2.2 程序开发
    5.3 断面数据库
        5.3.1 断面简化数据库的建立
        5.3.2 MFC ODBC数据源访问
    5.4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的开发
        5.4.1 断面优化模块功能设计
        5.4.2 断面优化模块实现过程
        5.4.3 断面快捷匹配模块功能结构
        5.4.4 断面快捷匹配模块程序原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实例
    6.1 参考断面的简化处理
        6.1.1 选择车型及断面位置信息
        6.1.2 简化结果输出
    6.2 车身断面形状优化设计
        6.2.1 获取车身断面简化数据
        6.2.2 A柱断面优化设计
    6.3 车身结构快捷设计
        6.3.1 断面快捷匹配与对齐
        6.3.2 依据断面的车身结构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确立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关于基础课程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一)叙事与时间
        (二)叙事与空间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一)音乐体验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一)构成主义绘画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一)预科课程
        (二)一年级课程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一)中级学院课程
        (二)专业学院课程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一)硕士课程
        (二)博士课程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一)媒体研究课程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三)技术课程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一)海外游学
        (二)讲座
        (三)评图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一.思路拓展阶段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一)表现
        (二)思维
        (三)建造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一)身体与空间
        (二)城市与景观
        (三)衍生与延伸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一)意义与趣味
        (二)案例与学理
        (三)考察与体验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一)装置艺术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三)影像艺术
        (四)数字媒体艺术
        (五)概念艺术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小结与讨论
结论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Wire-Frame Representing a Solid Modeling Uniquely(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重建中的形体信息识别研究[D]. 翁少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面向三维模型的线形表达技术研究[D]. 秦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实体模型边界表示向构造实体几何表示转换的优化方法研究[D]. 韩承村.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D]. 贾清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构造地质模型的语义提取方法研究[D]. 罗艳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航空影像辅助机载LiDAR点云的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研究[D]. 赵传.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7]地下管线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研究[D]. 李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多视图空间拓扑关系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 解斌.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D]. 王可.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D]. 夏翔.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唯一表示实体模型的线框的充分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