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利岭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

农利岭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

一、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杰[1](2020)在《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崔文杰[2](2020)在《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文中认为

廖梦婕[3](2018)在《芽胞杆菌防治辣椒灰霉病及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灰霉病和南方根结线虫引起的土传病害长期危害保护地蔬菜的发展。随着蔬菜地栽培的标准化、品种的单一化、连茬的多年化等,土壤中灰葡萄孢菌和线虫的基数会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并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辣椒灰霉病在辣椒的苗期、成株期均有危害,也能在其储藏及运输过程中造成严重危害。而南方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茄科、豆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目前针对上述两种病害,我国生产上主要还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但是化学农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也会带来高残留等问题,不利于人畜的健康。因此,随着“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辣椒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已经逐渐成为一大研究热门。本研究以灰葡萄孢菌为靶标病原菌,从本实验室已有的菌株库中选取有生防作用的100个菌株,在其中得到对灰葡萄孢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6个菌株,并对其进行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几丁质酶活性、葡聚糖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这6个拮抗菌均具有不错的水解酶活性。其中5YN8和DSN012具有较高的产蛋白酶、纤维素酶活性,也有一定的产嗜铁素、葡聚糖酶活性,但是都不具有产几丁质酶活性。由温室试验结果可知,这些拮抗菌对辣椒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从32.05%-58.44%,5YN8和DSN012的防治效果最好,均可达56%以上,分别为58.44%和56.23%,同时这两种生防菌亦能通过提高辣椒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来促进其生长,表现出极高的生防潜力。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确定这两种生防菌均属于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另外,分别收集 B.velezensis 5YN8 和 DSN012 的次生代谢产物再次进行拮抗试验,证明这两种生防菌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灰葡萄孢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且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B.velezensis 5YN8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明显影响灰葡萄孢菌孢子的产生,从而抑制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同时,分别用这两种生防菌预处理后接种灰葡萄孢菌能诱导辣椒产生较快的细胞防御反应,在预处理的叶片上能观察到大量区域有活性氧的迸发,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防卫相关酶的活力也表现出显着地增强。而在基因水平,与水杨酸(SA)信号通路相关的防卫相关基因NPR1与PR1的表达量显着增长。由此可见,B.velezensis 5YN8和DSN012能通过SA信号通路来防治辣椒灰霉病。另外,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出来的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56能够高效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病害,为探知其防治根结线虫的生防机理,我们利用PIC333 miniTn10转座子插入技术,构建AR156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在AR156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中通过对南方根结线虫致死率和温室防病试验的筛选,获得AR156生防能力相关的突变体,并鉴定相关功能基因,同时对其产蛋白酶活性、定殖能力、生物膜形成、游动性等方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AR156野生型相比,转座子插入位点在M60 family peptidase的突变体BC41产蛋白酶活性下降,削弱了植物根围定殖的能力.,并影响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游动性,从而导致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病害的能力降低。

宋佳[4](2015)在《上海市郊区部分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及清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课题首先对上海市郊区部分居民日常食用的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进行调查,然后选取检出率较高的果蔬样品(草莓、青菜、米苋、蕹菜、芹菜、黄瓜、辣椒和茄子)及施用农药(百菌清、腐霉利和氯氟氰菊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效清洗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对2011年2013年上海市某郊区的果蔬农药残留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实验采用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八大类果蔬(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花菜类、芽苗类、浆果类、仁果类和瓜类)中三类(有机磷类、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共45种农药残留进行测定。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果蔬具有较好的食用安全性,所有被检样品均未检出禁用农药;该地区使用较多的是高效、中低毒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且农药残留量均未超标。在果蔬类受检样品中浆果类、叶菜类和果菜类的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是86.43%,19.05%,17.65%)。清洗方法研究实验表明,如果农民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喷洒农药,经过安全间隔期后,大部分样品(实验所选取的蔬菜样品)农药残留量均不超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量。从清洗方式来看,清水浸泡、淘米水浸泡、洗洁剂浸泡、臭氧机均可有效去除果蔬中的农药残留。考虑到经济实惠、操作方便和去除效果,采用淘米水浸泡5-10分钟,去除农药效果最好。另外,对于带皮果蔬(如黄瓜),在不影响口味的情况下,最好通过去皮的方式来去除其农药残留。本研究可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食品安全提供指导依据。

张鹏[5](2011)在《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主要对葡萄灰霉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以及室内和田间药剂筛选进行研究,为葡萄灰霉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葡萄灰霉病菌的菌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集辽宁、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甘肃、新疆、湖南、河北、内蒙古10省(市、区)葡萄产区的30余份新鲜葡萄灰霉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通过孢子、菌落形态以及回接鉴定,确认病原菌均属同一病菌,即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Pers.)。将葡萄灰霉病菌接种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条件下进行培养,明确菌丝生长的最适合培养基为豆芽汁培养基,最不适合的为LB培养基;最适宜碳源为肌醇,最不适宜为葡聚糖;最适宜氮源为氯化铵,最不适宜为草酸铵;pH6,25℃是其生长的最佳pH和温度。2.北镇地区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研究2009年、2010年调查了北镇市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生及危害程度,并用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温湿度,应用数学模型模拟病情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通过曲线图、R2值等对比,筛选出Logistic模型作为葡萄灰霉病发生预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北镇地区葡萄灰霉病指数增长期为4月10日左右,积温为出土开始至2691.5℃,累计相对湿度为出土开始至655.469%:逻辑斯蒂期为4月10日左右至5月31日左右,积温为2691.5℃-6556.5℃,累计相对湿度为655.469%-1715.467%;衰退期在5月31日以后,积温在6556.5℃以上,累计相对湿度在1715.467%以上;病害防治适期为3月30日左右,积温为1608.1℃,累计相对湿度358.347%,上述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病情况基本一致。3.葡萄灰霉病室内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筛选研究开展速克灵、氟硅唑、咪鲜胺、甲基托布津、嘧霉胺、代森锰锌和腈菌唑7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抑制活性存在差异,速克灵、嘧霉胺、腈菌唑抑制活性较强,ECs0依次为19.715mg/L、23.912 mg/L、28.48 mg/L;甲基托布津ECs0为1969.017 mg/L,活性较差。4.葡萄灰霉病田间防治药效研究与示范选择室内对葡萄灰霉病菌有较强抑制活性的速克灵、嘧霉胺、腈菌唑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评价。结果表明,800mg/L速克灵、1600mg/L嘧霉胺、800mg/L睛菌唑对葡萄灰霉病田间防治效果理想,末期防效分别可达91.34%、90.29%、89.15%。提出减少抗药性产生的杀菌剂轮换用药策略。

伍智华[6](2011)在《15%烯唑醇·抑霉唑复配烟雾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影响着草莓果实的产量。当草莓花感染灰霉病后,导致不能产生果实;果实感染灰霉病后,不能食用。目前草莓的大棚种植较多,一旦发病,封闭潮湿的环境会促使大棚内病害的流行。对大棚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一般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而喷雾会直接增加大棚内空气湿度,对病害的发生有促进作用,采用烟雾的施药方式可以避免增加空气湿度。目前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烟雾剂的种类还较少,本试验将农药原药加工成烟雾剂型,利用烟雾的漂移扩散性能及不增加空气湿度的优点,对大棚草莓灰霉病害进行防治。本试验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药剂筛选:本试验采用四种农药原药烯唑醇、多菌灵、三唑酮、抑霉唑进行初筛,采用平板法测定草莓灰霉病菌在带毒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计算出四种原药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的毒力高于其他三种原药。根据单剂筛选的原则,选择了烯唑醇和抑霉唑进行复配比例筛选。复配的目的主要是增效和扩大防治范围的作用,在加大对草莓灰霉病防治的同时,对其他病害起兼顾防治的作用。本试验筛选的结果为烯唑醇与抑霉唑比例为4:1时,共毒系数最高,表现为相加作用。2.烟雾剂加工:本试验先对供热剂配比和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好供热剂配比和加工方法后再进行烟雾剂配方比例的筛选。通过对供热剂配比的探索,确定供热剂的比例为:木粉23%、氯酸钾11%、硝酸钾11%、氯化铵30%、滑石粉23%、CMC-Na1%.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探索,完善了湿法加工工艺步骤。通过对烟雾剂配比筛选,筛选出了一组最佳比例。3.烟雾剂质量检测:按照目前的行业标准,对烟雾剂的一系列指标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行业标准要求。4.烟雾剂大棚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烟雾剂的防治效果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15%腐霉·百菌清烟雾剂效果相当,并且无药害产生,可用于大棚内草莓灰霉病的防治。5.残留检测:本试验对施药后6h、1d、3d、7d进行了4次草莓叶片采样检测。检测结果为:烯唑醇半衰期为6.7d,抑霉唑半衰期为7.2d。

侯军[7](2011)在《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杀菌剂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许多杀菌剂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逐渐下降,某些原已被很好控制的植物病害也有加重发生的趋势,随着传统内吸性杀菌剂的持续应用,抗药性问题势必更加突出。研究新型杀菌剂抗药性风险对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指导田间科学用药,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大、危害极其严重的病原菌,目前抗药性问题已成为该病菌防治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丙烷脒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芳香二脒类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由番茄灰霉病菌引起的灰霉病。目前其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番茄灰霉病菌为靶标菌,主要从敏感基线的建立、抗药性风险评价、抗药突变体产生抗药性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试和探讨,取得如下结果: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西安、咸阳、杨凌、渭南、宝鸡等5个地区的41株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丙烷脒对所有供试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不同菌株间EC50值差异较小,其中最大为1.460μg/mL,最小为0.182μg/mL,相差8.0倍,平均EC50值为0.791±0.269μg/mL。不同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丙烷脒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采用这些菌株的平均EC50值作为田间抗药性检测的敏感基线。2.通过紫外诱变和药剂选择共获得10株抗药突变体,其中紫外诱导获得1株,突变频率为1.98×10-9,药剂选择获得9株,突变频率为0.025。根据FAO对抗性的划分标准,结合敏感基线及抗药突变体的抗性水平,本研究将抗性表型划分为4类:EC50值小于5.0μg/mL时,为敏感菌株(S);EC50值在5.015.0μg/mL时,为低抗菌株(LR);EC50值在15.175.0μg/mL时,为中抗菌株(MR);EC50值大于75.0μg/mL时,为高抗菌株(HR)。据此,本试验共获得了8株低抗菌株和2株中抗菌株,未获得高抗菌株。获得抗性菌株的突变频率和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均很低,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发展非常缓慢。适合度研究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致病力等适合度指标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交互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丙烷脒与嘧霉胺、多菌灵、速克灵、扑海因等常用杀灰霉剂无交互抗药性。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可见,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3.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均没有影响,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敏感菌株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抗性菌株的活性基本没有变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见丙烷脒对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是其抑菌的主因;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与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的变化密切相关。4.渗透压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均表现敏感,低抗菌株仅对低渗透压敏感,中抗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均不敏感,说明抗性菌株的渗透调节能力要大于敏感菌株。细胞膜透性测定结果表明,用各供试浓度丙烷脒处理番茄灰霉病菌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以及用高浓度丙烷脒(25μg/mL和50μg/mL)处理中抗菌株后,所有菌株细胞膜的透性均有所增大;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最终(240min)的相对渗率虽然比较接近,但丙烷脒对敏感菌株细胞膜的损伤速度明显快于低抗菌株,说明两者的细胞膜透性及对丙烷脒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此外,中抗菌株最终(240min)的相对渗率明显低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说明中抗菌株适应丙烷脒的能力明显强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其细胞膜受损伤的程度相对较小,使其细胞膜的透性相对低于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且这种适应能力随着丙烷脒处理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渗透压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渗透压敏感性下降和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能是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抗药性的生理机制之一。5.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差异,发现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无论在谱带数上还是含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与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组成及含量变化有关。6.利用cDNA-AFLP技术,对敏感菌株(091)和中抗菌株(F091-16)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得到38个差异表达的TDFs片段,并对其中6个典型的TDFs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差异片段中,有4个找到了同源序列,其中TDF2、TDF4、TDF5是同一基因片段,其与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另一片段TDF1与C-1-四氢叶酸复合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余两个基因片段TDF3、TDF6未找到与之同源的序列。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必将促进核酸生物合成速率的加快,进而补偿因药物分子作用导致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使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恢复正常。结合丙烷脒抑菌机理研究结果,推测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因素。另外,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也与抗药性的产生有关。综上所述,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主要因素,具体的抗性机制可能为:渗透压敏感性和细胞膜透性下降,使药物分子难以穿过细胞膜进入菌丝体内,进入菌丝体内的部分药物又在酯酶同工酶、细胞色素P450烷烃羟化酶等解毒代谢酶的作用下被代谢分解;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使核酸生物合成速率加快,补偿了因药物分子作用导致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使线粒体复合酶Ⅲ的活性恢复正常,从而使抗性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此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确认丙烷脒对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是其抑菌的主因。

王春伟[8](2011)在《吉林省人参主要病害安全用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是我国人参重要的主产区,其人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70%左右。吉林省人参产量是韩国的3倍多,但产值却仅是韩国的1/4。另外自2007年以来,人参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出口的人参不时有被退回的现象发生,国际市场信誉不良。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吉林省人参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而农药使用不合理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因此开展人参安全用药技术研究,规范人参农药的使用,最终提出人参农药的使用标准,控制人参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农药污染,对于保障我国人参生产安全,加快我省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提高我省人参产品的质量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突破我省人参出口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全面深入调查了目前吉林省人参病害的发生、危害及分布情况,明确各时期病害发生的种类、危害程度,为人参病害的安全用药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采集、分离人参各病害标样,测定其致病性,获得致病菌。2.通过走访基层农技人员、相关植保公司工作人员及参农,调查和了解吉林省人参生产上各病害防治状况,尤其是各病害农药使用情况,包括农药使用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剂量和次数等,尽可能多地获取农药使用信息,明确了人参生产上农药使用现状及人参病害防治情况,为更有针对性地防治人参病害奠定基础。3.针对人参生长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农药使用状况,全面系统地对人参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usarium. oxysporium)、锈腐病(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菌核病(Sclerotinia schinseng)、疫病(Phytophthora cactorum)、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等主要病害进行了50余种农药的室内药剂筛选,明确了各药剂的室内毒力,为进一步的田间生物测定奠定了基础。4.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明确了各农药的施药方法、时期及浓度等,为生产上提供了对人参病害防效好,对周围环境安全,同时不影响人参产量和品质的农药种类,进一步完善了人参病害化学防治技术,为广大参农用药提供合理依据和理论指导,为从根本上保障人参的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5.针对各病害发生特点,根据室内抑菌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提出了吉林省人参生产中病害综合防治的规程,包括各人参病害的农药用药技术,为进一步规范吉林省人参农药的使用,提高吉林省人参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水平以及人参病害用药标准和残留标准在吉林省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礼茜[9](2007)在《浙江省两地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的最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造成的损失大约20%~30%,流行年份损失可达50%以上。由于缺乏抗灰霉病的种质资源,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灰葡萄孢菌的繁殖系数大、自发突变几率高,以及存在异核和准性生殖现象,病菌变异潜力大,在药剂持续筛选压力作用下,频率极低的抗药性突变体得以保存,其种群也不断壮大,从而导致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效。掌握田间抗药性亚群体的频率和抗性水平,对及时调整用药策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此外,了解病菌抗性分子机制,不仅可为建立抗药性的快速分子监测体系、检测田间抗药性种群的消长动态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研究开发抗抗药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采自浙江省建德市和杭州下沙区两个草莓主产区的98个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菌株对杀菌剂异菌脲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建德下涯和庙头张两地区已存在抗异菌脲的菌系,抗性频率达17.5%,最高抗性菌株的抗性系数为12.32。而杭州下沙和建德的杨村桥地区则尚未发现抗性菌系。通过扩增和测序,比较研究了异菌脲敏感和抗性菌株BcOS1基因N-端氨基酸重复区段的526bp序列,结果发现,抗性菌株存在两种分子变异类型,即BcOS1的365位氨基酸从异亮氨酸(Ile)变为丝氨酸(Ser),369和373位同时从谷氨酸(Gln)和天冬门氨酸(Asn)变成脯氨酸(Pro)和丝氨酸(Ser),以前一个类型为主,占8个抗性菌株中的7个。以同样方法评价上述菌株中42个菌株对嘧霉胺(pyimethanil)的抗性情况,结果发现,高抗菌株占19.05%,中抗菌株占2.38%,低抗菌株占2.38%,敏感菌株占76.19%。最抗菌株JDxy13的抗性系数高达387.3,8个高抗菌株中的7个来自建德下涯地区,由此可见建德市下涯地区存在抗嘧霉胺的灰霉菌。炭疽病是草莓上另一大病害。据文献记载引起草莓炭疽病的病菌至少有三个种。对来自建德市下涯和杨村桥,以及杭州下沙草莓短缩茎或匍匐茎上的44个草莓炭疽菌菌株形态学、培养性状的研究表明,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16~20μm×4~5μm,圆柱状,直形,两端钝圆,中部含有油球;培养基上的菌落尚未见刚毛。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可分两类,其一(38个菌株)为菌落灰白色,易产孢;其二(6个菌株)则菌丝灰黑色,能分泌色素,导致培养基变黑色,很少产孢。提取所有菌株的基因组DNA,根据已经报道的针对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或草莓炭疽菌(C.fragariae)ITS1区域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的CaInt-2和CgInt,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CaInt-2/ITS4引物组均不能扩增出相应的片断,而CgInt/ITS4引物组均能扩增出相应的条带,由此可见,本研究所分离到的炭疽菌均不是尖孢炭疽菌,而是属于胶胞炭疽菌或草莓炭疽菌。

徐明娜,邹瑞红,柳玉芳,韩爱群,王萍[10](2003)在《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文中指出 农利灵是德国巴斯夫公司新研制的一种新型高效杀菌剂,具有预防、保护和触杀作用,对多种作物的灰霉病有特效。为了验证农利灵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现总结如下。

二、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3)芽胞杆菌防治辣椒灰霉病及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一章 辣椒灰霉病研究概况
    1 辣椒灰霉病概述
        1.1 辣椒灰霉病的分布与发生
        1.2 辣椒灰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辣椒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1.4 辣椒灰霉病的发病规律
    2 辣椒灰霉病常规防治方法
        2.1 化学防治
        2.2 农业防治
    3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南方根结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1 南方根结线虫概述
        1.1 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1.2 南方根结线虫的发病症状
    2 南方根结线虫病常用防治方法
        2.1 化学防治
        2.2 物理防治
        2.3 农业防治
        2.4 抗病品种的选育
    3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辣椒灰霉病和南方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进展
    1 辣椒灰霉病生物防治概况
    2 南方根结线虫病生物防治概况
    3 生物防治的机理研究
        3.1 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
        3.2 寄生作用
        3.3 竞争作用
        3.4 诱导抗病性
    4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四章 贝莱斯芽胞杆菌防治辣椒灰霉病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菌株和培养基
        1.2 拮抗细菌对灰葡萄孢菌拮抗活性的测定
        1.3 拮抗细菌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1.4 拮抗细菌对辣椒灰霉病的温室试验
        1.5 灰葡萄孢菌在辣椒叶片上生长情况的定量检测分析
        1.6 拮抗细菌的鉴定
        1.7 拮抗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与抑菌活性检测
        1.8 拮抗细菌挥发性物质的提取与抑菌活性检测
        1.9 辣椒叶片细胞防卫反应的检测
        1.10 辣椒叶片防卫相关酶活性的检测
        1.11 辣椒叶片防卫相关基因的检测
        1.12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细菌对灰葡萄孢菌拮抗活性的测定结果
        2.2 拮抗细菌水解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2.3 拮抗细菌对辣椒灰霉病的温室试验结果
        2.4 拮抗细菌形的鉴定结果
        2.5 拮抗细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检测
        2.6 拮抗细菌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检测
        2.7 辣椒叶片细胞防卫反应检测的结果
        2.8 辣椒叶片防卫相关酶活性检测的结果
        2.9 辣椒叶片防卫相关基因检测的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蜡质芽胞杆菌AR156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生防机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试剂、培养基
        1.2 线虫致死率测定
        1.3 温室防效试验
        1.4 随机突变体插入位点的鉴定
        1.5 蛋白酶活性检测
        1.6 定殖能力的评价
        1.7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评估
        1.8 游动性能力的检测
        1.9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随机插入突变体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率
        2.2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随机插入突变体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效
        2.3 BC41插入位点的鉴定
        2.4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随机插入突变体产蛋白酶能力检测
        2.5 BC41在番茄根围定殖能力的评估
        2.6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BC41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估
        2.7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BC41游动性能力比较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致谢

(4)上海市郊区部分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及清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
    1.2 农药残留
        1.2.1 农药残留的危害
        1.2.2 我国果蔬农药残留现状
    1.3 农药残留去除方法的研究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上海市郊区部分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调查
    2.1 上海地区概况
    2.2 上海地区农药残留污染情况
    2.3 上海地区郊区部分果蔬农药残留情况
        2.3.1 调查材料
        2.3.2 样品采集及检测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清洗方法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3.1 实验设计及分组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农药喷洒处理方式
        3.2.4 实验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清洗方式对百菌清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3.3.2 不同清洗方式对腐霉利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3.3.3 不同清洗方式对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3.3.4 臭氧机处理对蔬菜中农药残留去除效果
        3.3.5 去皮处理对黄瓜中农药残留去除效果
    3.4 讨论
        3.4.1 果蔬样品及农药的选择
        3.4.2 相同清洗方式对不同农药的去除效果
        3.4.3 相同清洗方式对不同蔬菜的去除效果
        3.4.4 浸泡时间对蔬菜中农药残留去除效果的影响
        3.4.5 臭氧机处理对蔬菜中农药残留去除效果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葡萄灰霉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葡萄灰霉病症状
        1.2.2 葡萄灰霉病病原
        1.2.3 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
        1.2.4 灰霉病菌的致病机制
        1.2.5 葡萄灰霉病发病规律
        1.2.6 灰霉病的防治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葡萄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病原菌鉴定
        2.1.4 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鉴定
        2.2.2 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测定
第三章 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研究
    3.1 葡萄灰霉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葡萄灰霉病积温动态模型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葡萄灰霉病湿度动态模型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多气象因子葡萄灰霉病预测模型
第四章 葡萄灰霉病防治药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药剂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50%速克灵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2 25%氟硅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3 50%咪鲜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4 70%甲基托布津清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5 40%嘧霉胺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6 80%代森锰锌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4.2.7 12.5%腈菌唑防治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第五章 不同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田间防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及浓度
        5.1.2 供试葡萄品种及试验地点
        5.1.3 试验设计
        5.1.4 小区排列
        5.1.5 施药及调查方法
        5.1.6 田间管理
    5.2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6.1 葡萄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2 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研究
        6.2.1 葡萄灰霉病时间动态模型研究
        6.2.2 葡萄灰霉病积温动态模型研究
        6.2.3 葡萄灰霉病相对湿度动态模型研究
        6.2.4 多气象因子葡萄灰霉病预测模型
    6.3 葡萄灰霉病室内抑菌活性及田间防效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15%烯唑醇·抑霉唑复配烟雾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雾剂的研究进展
        1.1 烟雾剂的研究概况
        1.2 烟雾剂的特点
        1.2.1 烟雾产生的药剂颗粒小
        1.2.2 烟雾的覆盖性能好
        1.2.3 烟雾的扩散性强
        1.3 烟雾剂的加工方法
        1.3.1 混合法
        1.3.2 隔离法
        1.3.3 湿法加工技术
        1.3.4 干法成型加工工艺
        1.3.5 烟雾发生器载药技术
        1.4 烟雾剂的发展趋势
        1.4.1 向绿色农药发展
        1.4.2 向复合多功能方向发展
        1.4.3 向速效性方向发展
    2 草莓灰霉病的研究进展
        2.1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2.1.1 病害症状
        2.1.2 危害情况
        2.2 草莓灰霉病菌的研究概况
        2.3 草莓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2.3.1 农业防治
        2.3.2 化学防治
    3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3.1 选题的目的意义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剂
        1.1.3 主要试验仪器
        1.1.4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单剂筛选
        1.2.2 复配筛选
        1.2.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毒力测定
        2.2 烯唑醇、抑霉唑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复配比例筛选
    3 结论
第三章 烟雾剂剂型加工
    1 烟雾剂的加工原理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原药
        2.1.2 供热剂成分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烟雾剂加工方法及供热剂成分配比探索
        2.2.2 烟雾剂配方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加工方法及供热剂配比探索
        3.1.1 烟雾剂加工流程
        3.1.2 烟雾剂加工控制指标
        3.1.3 供热剂配方筛选结果
        3.2 烟雾剂第一轮配方筛选
        3.2.1 烟雾剂配方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2.2 测试结果
        3.3 烟雾剂第二轮配方筛选
        3.3.1 烟雾剂配方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2 测试结果
        3.4 烟雾剂配方比例效果验证及调整
        3.4.1 配方比例调整
        3.4.2 检测结果
    4 结论
        4.1 加工方法与供热剂配比的研究
        4.2 烟雾剂的配方筛选
第四章 烟雾剂质量检测
    1 烟雾剂质量检测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药剂与溶液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烟雾剂成品、成烟率及灰分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2.2 干燥减量的测定
        2.2.3 pH值的测定
        2.2.4 自燃温度的测定
        2.2.5 跌落率的测定
        2.2.6 点燃试验和燃烧发烟时间的测定
        2.2.7 加速贮存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烟雾剂成品、成烟率及灰分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3.1.1 烯唑醇、抑霉唑标样标准曲线
        3.1.2 添加回收率
        3.1.3 有效成分的测定
        3.1.4 成烟率测定结果
        3.1.5 灰分中有效成分含量
        3.2 干燥减量的测定
        3.3 pH值的测定
        3.4 自燃温度的测定
        3.5 跌落破碎率的测定
        3.6 点燃试验和燃烧发烟时间的测定
        3.7 加速贮存试验
    4 结论
第五章 烟雾剂大棚药效试验
    1 试验原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防治对象
        2.1.3 供试作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施药与调查
        2.2.3 防效计算
        2.3 对作物药害影响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试验结果
        3.2 对作物药害影响结果
    4 结论
第六章 烟雾剂残留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农药
        1.1.2 供试作物
        1.1.3 试验仪器及主要用具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小区
        1.2.2 施药及采样
        1.2.3 样本预处理
        1.2.4 样品的提取
        1.2.5 样品的净化
        1.2.6 添加回收率
        1.2.7 样品的测定
    2 试验结果
        2.1 烯唑醇、抑霉唑标样标准曲线
        2.2 添加回收率
        2.3 烟雾剂有效成分在叶片上的残留动态
    3 结论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1 讨论
        1.1 关于烟雾剂加工的问题
        1.2 烟雾剂主剂热分解问题
        1.3 草莓灰霉病大棚防效的问题
    2 后续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灰霉病研究现状
        1.1.1 番茄灰霉病症状
        1.1.2 病原学研究
        1.1.3 番茄灰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
        1.1.4 番茄灰霉病危害及防治
        1.1.5 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机制
    1.2 丙烷脒研究进展
        1.2.1 丙烷脒及其类似物医用研究进展
        1.2.2 丙烷脒农用研究进展
    1.3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概况
        1.3.1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相关概念
        1.3.2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风险评估
        1.3.3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研究
        1.3.4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遗传研究
        1.3.5 cDNA-AFLP 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2 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敏感基线的建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药突变体的获得
        3.2.2 抗药突变体抗性水平测定结果
        3.2.3 抗药突变体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3.2.4 抗药突变体生长量测定结果
        3.2.5 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测定结果
        3.2.6 抗药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
        3.2.7 温度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
        3.2.8 pH 值对抗药突变体生长的影响
        3.2.9 抗药突变体的交互抗药性测定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抗丙烷脒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的影响
        4.2.2 活体条件下丙烷脒对番茄灰霉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Ⅲ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抗丙烷脒灰霉病菌渗透压敏感性及细胞膜透性变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抗性菌株对渗透压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5.2.2 丙烷脒对抗性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番茄灰霉病菌抗性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6.2.2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番茄灰霉病菌抗性和敏感菌株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总 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7.2.2 双链 cDNA 的合成
        7.2.3 cDNA-AFLP 预扩增结果
        7.2.4 cDNA-AFLP 选择性扩增结果
        7.2.5 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7.2.6 C-1-四氢叶酸复合酶基因的 RT-PCR 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吉林省人参主要病害安全用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人参的种植概况
    1.2 人参的本草考证及药用价值
    1.3 人参生产上病害发生情况
    1.4 农药在人参上的使用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吉林省人参病害发生及用药情况调查
    2.1 调查时间
    2.2 调查地区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结果
第三章 吉林省人参苗期主要病害药剂防治研究
    3.1 室内药剂筛选
    3.2 田间小区试验
第四章 吉林省人参生长期主要病害药剂防治研究
    4.1 室内药剂筛选
    4.2 田间小区试验
第五章 人参生产病害防治安全用药技术的提出
    5.1 安全用药的原则
    5.2 人参生产安全用药的技术操作规程提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吉林省人参病害发生及用药情况调查
    6.2 人参立枯病
    6.3 人参锈腐病
    6.4 人参猝倒病
    6.5 人参疫病
    6.6 人参根腐病
    6.7 人参菌核病
    6.8 人参灰霉病
    6.9 人参黑斑病
    6.10 人参生产病害防治安全用药技术的提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浙江省两地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草莓病害种类与发生规律
        1.1 灰霉病
        1.2 白粉病
        1.3 炭疽病
        1.4 草莓根部病害——枯萎病
        1.5 草莓根部病害——黄萎病
        1.6 草莓叶部病害——褐色轮斑病
        1.7 草莓叶部病害——蛇眼病(又称叶斑病)
    2 灰葡萄孢菌的抗药性机制
        2.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enzimidazoles)
        2.2 二甲酰亚胺类(dicarboximides)
        2.3 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phenylamides,NPC)
        2.4 苯胺基嘧啶类(anilinopyrimidines)
        2.5 百菌清
    3 草莓炭疽病
        3.1 炭疽病的严重性
        3.2 炭疽菌的分类研究
        3.3 国内草莓炭疽种类
二、研究内容
    第一节、浙江省两地草莓灰霉菌对异菌脲的抗药性评价及其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采集和分离
        1.1.2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抗性频率测定
        1.2.2 抗性水平测定
        1.2.3 BcOSl基因部分序列扩增和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地区草莓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
        2.2 各地草莓灰霉菌株对异菌脲的抗性水平
        2.3 BcOSl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灰霉菌株对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敏感性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地区草莓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
        2.2 各地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
        3 讨论
    第三节 草莓炭疽菌种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1.2.2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
        1.2.3 引物设计
        1.2.4 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菌分离物纯培养形态特征及镜检结果
        2.2 CgInt和CaInt-2 PCR扩增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D]. 崔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草坪草币斑病及褐斑病的化学防治研究[D]. 崔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芽胞杆菌防治辣椒灰霉病及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机理研究[D]. 廖梦婕.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上海市郊区部分果蔬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及清洗方法研究[D]. 宋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张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6]15%烯唑醇·抑霉唑复配烟雾剂的研制[D]. 伍智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7]番茄灰霉病菌对丙烷脒的抗药性风险研究[D]. 侯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8]吉林省人参主要病害安全用药技术研究[D]. 王春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9]浙江省两地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礼茜. 浙江大学, 2007(03)
  • [10]农利灵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J]. 徐明娜,邹瑞红,柳玉芳,韩爱群,王萍. 烟台果树, 2003(01)

标签:;  ;  ;  ;  

农利岭防治草莓灰霉病试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