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和海洋经济

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和海洋经济

一、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海洋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任超[1](2020)在《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

乔延龙,于华,王万峰[2](2019)在《天津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天津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在京津冀一体化、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政策叠加效应下,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天津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总结天津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措施和实施要点,以期为天津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探索和有益借鉴。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2017)在《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海洋局拟定的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津政办发[2017]4号各区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市海洋局拟定的《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2017年1月9日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市海洋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拓展蓝色空间、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推进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建成海洋强市,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支持天津建设海洋强市的若干意见》(国海发[2015]3号)、《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李光春[4](2016)在《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为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而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以天津港为基础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实施这些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在此背景下,适时从中转型和加工增值型港口为基础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资源配置型港口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转型发展,是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接国家战略、实现历史担当的客观必然要求。

王震[5](2014)在《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新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加强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资源与能源消费国,每年新增加的CO2排放量大概占全球增量的60%左右,相比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气候变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层和学术界探讨的课题。海洋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源汇集地,其本身一方面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加剧等;另一方面海洋也是抵御和应对气候变化诸多不利影响的重要屏障,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既可以获取大量的经济收益和回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而且科学有序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也能有效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沿海地区乃至更广阔地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作为我国的半封闭型内海,渤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环渤海各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得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但与此同时,渤海区域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统筹协调机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保障不足等,极大地制约了渤海海洋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进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渤海各省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环渤海各省市良好的经济、资金、科技、人才基础与保障,又进一步增强了渤海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性。本文以减少渤海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渤海区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促进渤海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为依据,从渤海海洋开发利用情况海洋环境污染情况、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灾害情况,以及环渤海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举措等基础研究入手,结合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找出渤海区域海洋开发与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规划以及相对应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实践,形成基于气候变化新视角下,以渤海区域为主体,以渤海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的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渤海区域的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省市层面规划体系构建方案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切实做到气候变化应对理念在海洋开发与保护工作中的体现,提升渤海区域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为国家中长期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渤海环境保护与治理等规划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在保证渤海海洋生态安全、环渤海省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渤海海洋功能价值和整体效益。与此同时,为保证渤海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有效落地,通过国家和省市两级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制度建设、资金经费支持、人才科技保障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的宣传教育等措施,既保障渤海区域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在4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中的体现,也保障渤海区域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目标的落实到位。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基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视角,探讨海洋领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先前研究针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经济视角,而对海洋开发、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及相关的规划研究较少,国家也未出台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本文可以说填补了国内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的空白。第二,首次系统的对渤海区域加强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的方式、举措进行了探讨。海洋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具有特殊的作用与影响,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总体工作虽然做出了“沿海地区在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要求,但环渤海各省市政府在编制“十二五”期间的各种规划中,几乎未涉及海洋开发与保护领域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本文以渤海这一特殊海域以及渤海区域为研究对象,先行先试,对于我国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国家战略,加强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第三,在开展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举措等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对渤海区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摸底,找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渤海区域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现状及不足,为环渤海各省市政府及管理者开展海洋开发与保护、沿海经济区建设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参考。

郑琳[6](2014)在《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研究》文中认为海河直达联运是海河联运的一种方式,是指利用海、河两种运输工具的链接,方便、经济而又快捷的完成货物运输的一种运输形式,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等特点,是一种绿色的交通运输方式。宁波-舟山港地处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地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有利于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海洋经济,但目前宁波-舟山港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还未实现第三代港口功能,存在内河航道等级低、专用码头少、港区分散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宁波-舟山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海河直达联运成功案例的研究,根据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的对策建议。文章主要结构为,1、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发展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的战略意义以及效益分析。3、发展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的对策建议。

王莹[7](2013)在《天津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产业链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沿海城市,提升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目前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产业竞争力、海洋循环经济和海洋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得出了天津各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时间序列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对海洋产业的中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提升其竞争力的必要性。2.构建了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天津海洋油气业、天津滨海旅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建立了包括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的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分别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加权平方和法对上述三种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揭示了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时间序列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改进对策,之后运用区位商分析了天津海水淡化业的优势和潜力。4.设计了天津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基本架构、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海洋循环经济总体架构,并分别绘制了海水养殖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业的循环产业链图,为天津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邵长青[8](2012)在《实施海洋经济战略 推进“海洋新区”建设》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开放城市,实施海洋经济战略,推进"海洋新区"建设,对于实现中央定位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献林[9](2011)在《着力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新兴产业》文中指出天津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天津的重要战略,这关系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措施。认真实施中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针,突出发展具有天津特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八大新兴产业。减少重复、避免落后、发挥优势、形成重点,争取创造新的制高点,力争成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排头兵。

王江涛[10](2011)在《海洋功能区划若干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实施接近10年,区划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统筹兼顾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突出问题影响着区划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我国开展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之际,进行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探索,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理论,以更好指导海洋功能区划实践工作。本文共七章,从内容框架上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分析论文研究背景和突出问题,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第六章)是本论文的实证部分,第四部分(第七章)是本论文的总结。具体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探讨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求,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海洋功能区划现状及突出问题。首先,从分级、分类和分区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区划体系现状;其次,从总体利用程度上,浅析了海洋功能区划开发现状;最后,分析了区划突出问题。第三章: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首先分析了海域可持续利用、系统论和海洋生态系统区划管理等理论;然后,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利用规划概念、作用和方法等方面,探讨区划理论框架。第四章:海洋功能区划目标控制理论。分析控制理论的需求和意义,提出控制目标,并探讨海洋功能区划目标控制体系。第五章:海洋功能区符合性理论。分析区划符合性研究现状,探索海洋功能区符合性的概念、原则、功能特征指标和符合性判别对照表。第六章: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实证——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对象,对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证分析,形成了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第七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创新:(1)探索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解决区划体系中统筹兼顾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突出问题。(2)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目标控制理论探索,为保护渔业和海洋保护区用海空间,形成优化的海洋功能区划结构提供保障。(3)进行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理论研究,为海域使用审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4)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进行了区划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为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岸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二、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海洋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海洋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4)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时代背景
2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1)
    2.1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就
        2.1.1 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实现新跨越
        2.1.2 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2.1.3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建设成效显着
        2.1.4 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取得新业绩
        2.1.5 航运金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2.1.6 邮轮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2.2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北方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
        2.2.2 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2.2.3 航运金融服务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2.2.4 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2.2.5 统一高效的航运信息平台需要进一步建立
        2.2.6 邮轮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与规范
        2.2.7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衔接不足
3 新时期影响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重大因素分析
    3.1 经济“新常态”影响天津港口吞吐量的持续增长
    3.2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航运持续转型发展
    3.3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借助天津港口优势
    3.4“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发挥天津港的纽带作用
    3.5 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发展航运高端服务产业
    3.6 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拓展航运发展空间
4 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定位分析
    4.1 总体目标定位
    4.2“十三五”目标定位
5 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5.1 整合港口资源,提升国际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5.1.1 建立环渤海组合港体系
        5.1.2 引进“地主港”发展模式
        5.1.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经营管理
    5.2 对接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5.2.1 建立对接工作协调机制
        5.2.2 构建日津欧大通道,延伸丝路范围
        5.2.3 发展邮轮母港,建设丝路空中走廊
        5.2.4 开发东疆第二港岛,对接自由贸易实验区
    5.3 增强软实力,实现功能全面提升
        5.3.1 打造航运高端服务商务区,发挥综合经济功能
        5.3.2 创新航运金融产品,打造创新高地
        5.3.3 创新产业政策,打造邮轮特色产业
        5.3.4 优化航运软环境,增强资源集聚力
        5.3.5 整合航运信息平台,促进智能化发展水平
        5.3.6 加强航运人才引进与培养,增强智力支撑
6 结论

(5)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问题提出
        0.1.1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0.1.2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是我国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重要内容
        0.1.3 渤海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是中国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0.1.4 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渤海区域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缺乏科学规划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研究情况
        0.2.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研究情况
        0.2.3 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的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框架及内容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内容
1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论文涉及的术语解释
        1.1.1 气候变化领域
        1.1.2 海洋领域
    1.2 气候变化
    1.3 可持续发展
    1.4 海洋资源与环境
    1.5 循环经济
    1.6 低碳经济
    1.7 海洋规划
2 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现状
    2.1 渤海资源环境历史禀赋
        2.1.1 海洋空间资源
        2.1.2 海洋渔业资源
        2.1.3 海洋化学资源
        2.1.4 海洋矿产资源
        2.1.5 海洋旅游资源
        2.1.6 海洋新能源
    2.2 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与成效
        2.2.1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2.2.2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
        2.2.3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2.2.4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2.5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2.6 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2.3 环渤海各省市海洋资源保护实践与成效
        2.3.1 加大环渤海基础设施建设
        2.3.2 修复与整治渤海海岸
        2.3.3 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
        2.3.4 提升海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2.3.5 推动科研创新为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2.4 渤海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2.4.1 环渤海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4.2 以海洋经济发展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2.4.3 依托海洋资源共同开发促进渤海区域经济合作
        2.4.4 借助海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3 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面临的挑战及规划问题分析
    3.1 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3.1.1 渤海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3.1.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3.1.3 气候变化加剧海洋开发与保护压力
    3.2 渤海海洋可持续开发面临诸多挑战
        3.2.1 环渤海各省市能源需求持续增加
        3.2.2 环渤海各省市城镇化加速
        3.2.3 环渤海各省市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合理
    3.3 渤海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体系问题分析
        3.3.1 渤海区域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有待凸显
        3.3.2 渤海区域气候变化应对保障体系不健全
        3.3.3 渤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
        3.3.4 渤海海洋气候观测预警系统统筹协调不足
        3.3.5 环渤海各省市海洋开发规划不尽完善
        3.3.6 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缺乏配套综合管理机制
        3.3.7 环渤海各省市海洋科技政策落实及创新能力不足
4 国内外气候变化应对规划体系建设分析
    4.1 全球范围气候变化应对实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2 国外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规划体系研究
        4.2.1 英国基于气候变化应对的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实践
        4.2.2 日本低碳社会规划体系研究
        4.2.3 美国基于气候变化应对的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实践
    4.3 我国气候变化应对规划体系建设
        4.3.1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4.3.2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4.3.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4.4 借鉴与启示
        4.4.1 完善气候变化应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4.4.2 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及碳捕捉等低碳技术
        4.4.3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
        4.4.4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4.4.5 加强渤海区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5 基于气候变化新视角的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体系建设
    5.1 规划体系构建
    5.2 渤海区域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应对规划
        5.2.1 基本原则
        5.2.2 2020年规划目标
        5.2.3 规划的重点任务
        5.2.4 规划的重点工程和项目
    5.3 环渤海各省市规划体系构建
        5.3.1 省(市)气候变化应对规划应突出海洋的特殊性
        5.3.2 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
        5.3.3 渤海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应增设“气候变化应对”内容
    5.4 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
        5.4.1 体制保障
        5.4.2 制度保障
        5.4.3 资金保障
        5.4.4 科技人才保障
        5.4.5 宣传教育保障
6 结论与发展方向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论文的创新点
        6.2.2 论文的不足
        6.2.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外对海河直达联运的研究及成功案例
        2.1.1 国外对海河直达联运研究
        2.1.2 国外海河直达联运的成功案例
    2.2 国内对海河直达联运的研究
    2.3 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 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发展现状
    3.2 宁波港域的主要问题
        3.2.1 与上海港之间的同质竞争
        3.2.2 自身建设不足
    3.3 舟山港域的主要问题
        3.3.1 港区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3.3.2 运程较短,辐射带动效应还不明显
        3.3.3 货主较少,影响海河联运市场发育
        3.3.4 企业少、小,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带动
第四章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的战略意义
    4.1 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体现
    4.2 是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两大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是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港航强省”战略需要
    4.4 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4.5 是增加港口集疏运方式、降低对城市的干扰、缓解港口周边地区交通压力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宁波-舟山港海河直达联运效益分析
    5.1 直接经济效益
        5.1.1 海河直达联运的必要费用
        5.1.2 公路集装箱运输成本计算
        5.1.3 内河与公路集装箱直接经济效益比较
    5.2 间接经济效益
        5.2.1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5.2.2 内河与公路间接效益比较
    5.3 社会效益
        5.3.1 节约燃油
        5.3.2 节约用地
第六章 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海河联运项目建设
    6.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研发实力
    6.3 做好水运发展规划,加快内河港口航道建设
    6.4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专项解决通航问题
    6.5 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加快建立海河联运人才保障机制
    6.6 完善海河联运体系,加强事关海河联运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天津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产业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海洋产业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第三章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基础条件分析
    3.2 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天津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第四章 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 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导思想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方法
第五章 天津典型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
    5.1 海水养殖业竞争力评价
    5.2 海洋油气业竞争力评价
    5.3 滨海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5.4 海水淡化业竞争力评价
    5.5 制约因素
    5.6 提升对策
第六章 天津海洋新兴产业体系设计和产业链构建
    6.1 海洋新兴产业体系设计
    6.2 典型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链构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实施海洋经济战略 推进“海洋新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二、积极推进滨海新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1. 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设想和目标。
    2. 优先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3. 坚持陆海统筹。
    4. 坚持港城统筹。
    5. 坚持河海统筹。
    6.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7. 统筹规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
    8. 全力夯实海洋产业基础。
    9.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
    1 0.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9)着力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新兴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进设备制造业
二、航空航天产业
三、海水淡化工业
四、海洋经济
五、海河经济文化带
六、新兴文化产业
七、再生资源经济
八、名牌经济
    (一) 海鸥手表
    (二) 天津中药
    (三) 天津自行车
    (四) 天津小站稻

(10)海洋功能区划若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思路
        0.1.3 研究方法
    0.2 研究意义和特色
        0.2.1 研究意义
        0.2.2 研究特色
1 绪论
    1.1 区划理论研究的需求
        1.1.1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1.1.1.1 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1.1.1.2 海洋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尚未有效缓解
        1.1.1.3 海洋局部开发强度超过承载能力
        1.1.1.4 海洋灾害的威胁性加大
        1.1.2 海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需求
        1.1.2.1 海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1.2.2 海域利用方式结构不合理
        1.1.2.3 传统用海被占用趋势增大
        1.1.3 海洋发展的战略需求
        1.1.3.1 实施区域海洋发展战略
        1.1.3.2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1.1.3.3 控制围填海活动发展规模
        1.1.3.4 实施海洋生态系统区划管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海洋空间规划理论
        1.2.1.1 基本概念
        1.2.1.2 意义和作用
        1.2.1.3 理论发展和研究重点
        (1)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
        (2) 海洋空间规划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参与
        (3) 海洋空间规划配合措施
        (4) 海洋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
        1.2.1.4 海洋空间规划理论借鉴
        1.2.2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1.2.2.1 纵向上五级规划体系
        1.2.2.2 横向上三大类型的规划体系
        1.2.2.3 对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借鉴
        (1) 构建海洋功能区划法规体系
        (2) 完善各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
        (3) 加强区划实施、监测评估环节
        1.2.3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1.2.3.2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发展
        1.2.3.3 海洋功能区划方法理论进展
    1.3 本章小结
2 海洋功能区划现状及突出问题
    2.1 区划体系现状
        2.1.1 分级体系
        2.1.1.1 现行区划分级体系
        2.1.1.2 现行区划分级体系适宜性
        2.1.2 分类体系
        2.1.2.1 现行分类体系
        2.1.2.2 现行分类体系适宜性
        2.1.3 分区指标体系
        2.1.3.1 现行分区指标体系
        2.1.3.2 现行分区指标体系适宜性
    2.2 海洋功能区开发现状
        2.2.1 开发总体现状
        2.2.1.1 区域开发程度
        2.2.1.2 重点类型开发程度
        2.2.2 开发结构评价
        2.2.2.1 空间结构
        2.2.2.2 开发利用结构
        2.2.2.3 对比分析
        2.2.3 开发趋势特征
        2.2.3.1 开发利用增长率
        2.2.3.2 开发趋势
    2.3 海洋功能区划突出问题
        2.3.1 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筹兼顾问题
        2.3.2 海洋功能区划的协调性问题
        2.3.3 区划目标缺少控制性理论问题
        2.3.4 区划层级关系问题
        2.3.5 区划服务法律问题
        2.3.6 区划严肃性和灵活性问题
        2.3.7 海洋功能区分类体系不完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系统论理论
        3.1.3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
        3.1.4 “反规划”理论
        3.1.5 海陆统筹理论
        3.1.6 科学发展理论
    3.2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
        3.2.1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构成
        3.2.1.1 基本概念
        3.2.1.2 区划意义
        3.2.1.3 区划原则
        3.2.1.4 区划步骤
        3.2.1.5 区划层级设置
        3.2.1.6 区划评估与修改
        3.2.2 海岸保护利用规划理论构成
        3.2.2.1 基本概念
        3.2.2.2 规划意义
        3.2.2.3 规划原则
        3.2.2.4 规划方法
        3.2.2.5 规划层级设置
        3.2.2.6 规划评估与修改
        3.2.3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类体系
    3.3 本章小结
4 海洋功能区划目标控制理论
    4.1 海洋功能区划控制意义
        4.1.1 海洋功能区划控制原因
        4.1.1.1 解决海域资源供需矛盾的需要
        4.1.1.2 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需要
        4.1.1.3 合理利用海域资源的需要
        4.1.1.4 降低开发利用负外部性的需要
        4.1.2 海洋功能区划控制作用
        4.1.2.1 有助于海洋功能区划目标的落实
        4.1.2.2 联结区划与海岸保护利用规划
        4.1.2.3 海洋功能区划运行动态监测
    4.2 海洋功能区划控制目标
        4.2.1 海域合理开发利用
        4.2.2 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4.2.3 海洋生态环境良好
    4.3 海洋功能区划目标控制体系
        4.3.1 文本控制
        4.3.2 图则控制
        4.3.3 指标控制
        4.3.3.1 规模控制指标
        4.3.3.2 结构控制指标
        4.3.3.3 海域使用方式控制指标
        4.3.3.4 海域使用强度和效率控制指标
        4.3.3.5 环境指标
        4.3.4 海域使用全过程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理论
    5.1 研究意义
        5.1.1 区划体系完善的需要
        5.1.2 海域使用管理的需要
        5.1.3 增强区划应对未来海洋发展不确定性的能力
    5.2 区划符合性研究基础
        5.2.1 国外兼容性研究
        5.2.2 土地使用兼容性借鉴
        5.2.3 区划符合性研究现状
    5.3 海洋功能区符合性判别方法
        5.3.1 内涵特征
        5.3.1.1 基本概念
        5.3.1.2 基本内涵
        5.3.1.3 符合性判别基本思路
        5.3.2 基本原则
        5.3.2.1 有利于区划目标实现
        5.3.2.2 与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一致
        5.3.2.3 不低于基本功能环境要求
        5.3.2.4 不低于基本功能用海方式控制级别
        5.3.2.5 避免海域使用空间交叉
        5.3.2.6 错开开发利用时间
        5.3.3 海洋使用分类及主要海域使用活动的影响
        5.3.3.1 海域使用分类
        5.3.3.2 海域使用影响特征
        5.3.4 海洋功能区功能特征指标
        5.3.4.1 港口区功能特征分析示例
        5.3.4.2 海洋功能区功能特征
        5.3.5 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判别对照表
    5.4 本章小结
6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框架实证——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
    6.1 天津市近岸海域功能划分研究
        6.1.1 自然资源环境
        6.1.1.1 自然环境
        6.1.1.2 资源条件
        6.1.1.3 环境质量
        6.1.1.4 海洋灾害
        6.1.2 海洋生态保护区
        6.1.3 资源环境适宜性
        6.1.4 自然约束
        6.1.5 天津市近岸海域功能划分方案
    6.2 天津市海岸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6.2.1 海岸保护与利用格局
        6.2.1.1 海岸保护区域
        6.2.1.2 海岸开发区域
        6.2.2 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6.2.2.1 海域使用现状
        6.2.2.2 海域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2.3 用海需求
        6.2.3.1 战略和布局
        6.2.3.2 建设项目用海需求
        6.2.4 海岸保护利用规划方案
        6.2.4.1 海岸保护利用布局
        6.2.4.2 开发利用管理要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海洋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政策研究[D]. 任超. 天津大学, 2020
  • [2]天津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路径研究[A]. 乔延龙,于华,王万峰. 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 2019
  • [3]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海洋局拟定的天津市建设海洋强市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4]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 李光春.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6)
  • [5]渤海海洋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 ——基于气候变化新视角[D]. 王震.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0)
  • [6]宁波—舟山港发展海河直达联运研究[D]. 郑琳.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7)
  • [7]天津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与产业链设计[D]. 王莹. 天津理工大学, 2013(12)
  • [8]实施海洋经济战略 推进“海洋新区”建设[J]. 邵长青. 港口经济, 2012(12)
  • [9]着力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新兴产业[J]. 马献林. 天津经济, 2011(06)
  • [10]海洋功能区划若干理论研究[D]. 王江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天津将大力发展海河和海洋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