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嘉庆时期捐赠案件的历史数据

请提供嘉庆时期捐赠案件的历史数据

一、嘉庆年间请开捐例史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云[1](2022)在《由钱粮亏空看康雍乾时期财政制度创设中的因果关系——兼论清朝官僚政治的制度缺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清前期钱粮亏空案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挪用"与"垫支"、"摊捐俸工银"与"摊捐养廉银",以及"蠲免"与"捐纳"等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由"挪用"到"垫支"的支出行为发生由非法到合法的转变时,并没有解决难以归款的问题。而由"摊捐俸工"到"摊捐养廉",说明财政体制上存在着公私■的制度缺陷,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不断增大的财政缺口,却产生了官员低俸甚至是无俸的政治风险。此外,"蠲免"在被誉为造福于百姓的惠政加以推行的同时,被蠲免的直省因无征赋税不得不以备受诟病的"捐纳""挪垫""捐输"等作为解决财政短缺的途径。以上制度与措施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诸问题都指向了清朝低存留的财政体制,这成为清朝国家难以解决的政治隐患。

高世伟[2](2021)在《清代至民国豫北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治,则天下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保障。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政治传统,延续性很强,留下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体味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思想,对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国家与豫北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具体体现。国家治理首先注重的是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体系具有普遍性,豫北社会具有特殊性,所以,国家治理在豫北社会的实践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重特征。国家治理的指导方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序。就清代民国时期的国家治理而言,清王朝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大统,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认同问题。清王朝继承儒家传统,构建起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认同,建立了以《圣谕广训》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治理体系,并以“礼法体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清王朝还通过军事和赋役制度来加强皇权,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提升治理效能。就豫北地区而言,清王朝还关注民生,治理黄河,引导宗教信仰,治理邪教,以此来巩固以“忠孝”为核心的国家价值观。近代以来,在外力的作用下,国家认同面临挑战,加之西方国家的示范效应,豫北地区开始了向近代国家的艰难转型。国家治理的“滞后性”使清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代之而起的是意识形态混乱的北洋军阀,豫北社会动荡不安。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并未涉及到土地改革等民众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践密不可分。国家非常重视地方官员的铨选,地方政府治理必需要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内,但又要因地制宜处理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清代豫北县官主要来源于科举制度,民国以后,县官群体中受新式教育及留学归国人员者逐渐增多。豫北县官员负责的事务包括水利工程的修建、仓储与灾荒防治、慈善救助与教民生计。还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彻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县官还负责征收赋税,清初有田赋、丁徭之征,“摊丁入亩”之后,田赋和丁徭合一。豫北县政府存留款主要用于县级各项行政支出。尽管里甲、保甲并不属于正规的官僚体系,但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里甲负责徭役,保甲负责社会治安、教化。豫北官员通过保甲建立了严密的社会治安体系。地方政府不但贯彻国家意志,还承载着来自基层社会的监督反馈。豫北县官不仅教化百姓,而且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治理基层社会。神的信仰只是一个载体,这种载体承担着国家意志,豫北汤阴为岳飞故里,崇祀岳飞是为了构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的心理认同,倡导家国一体的忠孝价值观,这种观念在地方官员和地方精英的努力下延伸到基层社会,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传教士在豫北的发展经历了由排斥到融合的过程。晚清以来,豫北州县官员的频繁更换预示着原有治理体系的崩溃,豫北地区成为军阀混战的战场。民间社会的地方自治,必须融合国家与地方政府。所以,皇权并不止于州县,而是延伸到州县以下。宗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豫北地区人口主要是明清山西移民的结果,宗族组织并不发达。士绅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包括社会救助、修桥补路等公共事务。乡里组织在基层发挥着完粮纳税、维持治安、清查户口的重要作用。保甲作为地方基层组织,负责乡民的教化、户籍、赋税、力役、缉盗、平讼等事宜。豫北地区河流众多,民间多崇祀水神和金龙四大王信仰,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征。豫北地区民间戏曲、小说等具有娱乐身心,调节情绪,繁荣民族民间艺术,促进商贸,繁荣市场,文化传承,精神依托等作用。晚清以来,豫北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联庄会、自卫团、会道门林立。民国时期,豫北地区帮派林立,民不聊生,爱国仁人志士深刻揭露旧道德的弊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豫北的传播。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是维持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千千万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重心。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仅依赖国家层面的设计,民间社会是国家进行审视、改造、批判的对象,清王朝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帝国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说,清代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主导下的官民合治。豫北地区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仅需要精英阶层的思想转变,更需要广大民众的观念转型。

杨国强[3](2021)在《“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入仕的逼仄》文中认为隋唐之后的一千三百年里,"以试为选"的科举制度成为选官取士的主要路径。至19世纪中期,时逢内忧外患,交迫所及,遂因四海穷困而广开捐例,因战争蔓延而保举军功,于科举入仕之外别开一种路径,即所谓"天下有事,功名多途"。之后天下有事了无止境,功名多途也了无止境。捐纳、保举虽属异途,却以其数十年之间成千上万造官汇成的庞大数量累积,节节伸展地形成对于科举制度的冲击和挤压,影响和扼制,并最终改变了科举制度的本义和科举取士的旧轨。而后是科举制度犹未停置,科举取士已前途失路。

牛淑贞[4](2021)在《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与社会力量的动员》文中认为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伍跃[5](2018)在《康熙年间的捐纳事例——兼析王志明先生对康熙年间捐例的统计》文中研究说明捐例,即捐纳事例。学界对于康熙年间捐纳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捐纳与平定三藩之乱的关系,以及捐纳与吏治的关系方面。关于捐例的形成和实施问题,以及捐例的数目问题,似乎尚有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将首先分析捐例的形成问题和实施,透过这一问题观察清朝政权内部的决策机制;随后将结合实录和政书史料分析履历档案记载的捐例,分析王志明先生《康熙朝捐纳事例表》对康熙年间捐例数目的统计。

李敏[6](2020)在《清朝名臣潘世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谥号“文恭”。历仕乾、嘉、道、咸四朝,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清朝中后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潘世恩出身江南望族,早年受教于名师。入仕以后,曾与当世名宦硕儒交往,如纪昀、刘墉、阮元、林则徐等。其一生勤于着述,兼涉于史部、子部、集部,其治学兼收并蓄,看似驳杂,实则秉持其一贯的思想,以理学为宗,立人贵在躬行圣训,理政但求仁爱,经世务必实用。其于朝纲理政方面具有务实与稳妥的特点,于选才任贤、整顿吏治、保障国计民生等方面贡献良多。其为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官“慎密”,恪守修身立品之道;其二,勤勉踏实,忠于职守,几十年如一日。然而,嘉道年间,社会潜伏重大危机,内外交困,人心思变,潘世恩的操守也引来一些非议,被冠以“恪恭保位”的标签。虽然,潘世恩没有特别惊艳的政绩,也没有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属于一名“平凡者”,但却能享有“四朝元老”的美誉,正是得益于其为官过程中所体现的“圆融”与“务实”的人文传统。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既有忠贞奋激者,也有营私为恶者,但更多的是循规蹈矩者。历史的追忆,不仅仅要扬善惩恶,而且也应当给予“平凡者”适当的肯定。潘世恩一生,广读圣贤书,躬行圣贤言,尽心朝政,理政为民,于“平凡”中成就伟业。其事迹理应给予关注,其角色也值得反思。

谢艳贺[7](2020)在《清代咸同年间的捐纳制度及其功能异化》文中提出咸同之前,捐纳在仕途拥挤、科目不齐亟待新途径为官僚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另辟财源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背景下,因其具有缓和政府财政危机、搜罗异途人才的功能而得以于清初开展,并历经康雍乾时期和嘉道时期得以形成和完备。捐纳制度的弊端在咸同之前由于统治者审慎控制,虽已出现,但并未引起其功能的异化。及至咸同,日渐冗滥的捐纳历经各朝,流弊积深,加之咸同年间捐纳大开且久开不闭,以致其结构变迁、运行失序。捐纳的早期功能也因此发生了异化,不仅捐纳收入对政府财政的补贴作用减弱,而且由于捐纳对清代官僚人事制度的冲击,使得官僚队伍流品混杂、吏治失范。为了遏制捐纳之弊,咸丰同治年间采取了规范捐纳、增议条款的措施以肃清吏治、疏通铨法,但是,捐纳制度因其早期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制度运行过程中未及时矫正维护,早已沉疴已久,亦非制度的外部修补可以“治愈”。捐纳的功能异化最后也没有遏制,终清世不止。

赵亚铺[8](2020)在《清代捐纳评析》文中研究指明捐纳的本质是卖官买官,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弊政,坏政,理应予以摒弃。在一个文明的民主法治社会中,是决不允许这种弊政、坏政存在的。但是当捐纳成为某个社会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时,人们无力摒弃这种弊政,那么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其对社会、对民众的侵害,这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卖官买官的本质是国家官职私有化。在中国古代帝国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官职均为王权私有,君主可以自主处置分配,卖官买官是君权范围内的“合法”行为,所以捐官具有体制性的根源,社会无力真正加以清除,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捐纳事例中诸多的限制性规定,以期使这项弊政尽可能地“合理”一些。这种“合理”决不是旨在发挥其正面的积极作用,而是降低、减少它的毒害作用。中国古代的捐官历史源远流长,而清朝的捐官制度集历代之大成,发展最为鼎盛,事例最为严密,程序也最为严格。诸多的限制条件将捐纳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降低了捐纳这剂毒药的毒性。具体表现为:由国主捐,公开进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员私下卖官,暗箱操作;公开化法制化的事例,规范了捐纳程序,限定了捐纳范围,明确了捐纳价格,使捐纳公开透明,避免了中间程序的勒索苛扣,减少了官场腐败;钱入国库,法规严谨,使“中饱私囊”变“中饱公囊”,补给了岁入有常的清朝国库,客观上对国家财政有所弥补;此外捐纳前中后期的诸多限制条件,如对报捐者资格的严格审查,年龄的限制,捐纳官位的禁区,任职前后严格的考核制度、试用期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捐纳官的为官能力,淘汰了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无能之辈,减少了弊害产生。故本文将以清朝捐纳为例,在认可捐纳是一项弊政的前提下,从捐纳历朝事例开设与推行入手,单纯从制度限定方面分析捐纳的相对合理性,以期更进一步地全面深刻的认识古代捐官,同时对今天也能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

梁超前[9](2020)在《清代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群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清代吉林将军辖区内的民官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这一群体的籍贯地理分布、出身背景、任职去向在清代不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相互作用,进而归纳清代吉林将辖区内的民官群体概貌。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吉林将军辖区内府厅州县区划变迁与行政等级。介绍吉林将军辖区内府厅州县概况,涉及到民官、民署的设置沿革,并对吉林将军辖区内府厅州县行政等级逐一梳理。第二章,吉林将军辖区内民官籍贯地理分布。依据方志、《缙绅全书》、《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等材料,统计出民官群体籍贯地理分布概况,主要有以下特征:民官籍贯在各区域、省份、府县中分布多寡不一,且与科举鼎盛及捐纳盛行区域高度重合。究其原因,与清代任职地区回避制度、捐纳制度以及科举人才地理分布诸因素不无关系。第三章,吉林将军辖区内民官出身背景。通过统计数据得出民官出身情况呈现的特征有:民官出身以正途为主,捐纳占据正途之首;捐纳日盛,汉人占据较大优势。这与清政府统治政策、制度规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人官员占据主导与清光绪时期吉林将军铭安推行的官制改革,提倡满汉兼用存在直接的关系。第四章,吉林将军辖区内民官任职去向——以州县正印官员任职去向为例。厘清吉林将军辖区州县正印官总体概况,并对其州县正印官升迁降调、任职时间进行分类。总体上,民官因清末边疆时局动乱而调动频繁,但也不乏政绩卓着者。

胡慧娥[10](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二、嘉庆年间请开捐例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嘉庆年间请开捐例史料(论文提纲范文)

(1)由钱粮亏空看康雍乾时期财政制度创设中的因果关系——兼论清朝官僚政治的制度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挪用”到“垫支”:地方财政中难以禁止的非规制支出
二、从“摊扣俸银”到“摊扣养廉”:官俸与公费的
三、蠲免与捐纳、挪垫的相生与相悖:赋税无征与非常规的补苴之道
四、理财观念及其制度建设

(2)清代至民国豫北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材料
    五、理论方法
    六、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豫北地理与治理关系格局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历史地理
    第三节 经济地理
    第四节 人文地理
    小结
第二章 协同共治—国家治理视域下的豫北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第一节 认同培育—现实需求与文化建造
        一、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构建
        二、《圣谕广训》与清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构建
        三、祭祀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四、祭祀、表彰与伦理道德思想的构建
        五、国家认同的瓦解与重塑
    第二节 礼法并重—礼法与社会秩序体系的构建
        一、“礼法”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教育教化引导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剿抚兼施—军事功能与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威慑镇压的治理策略
        二、军事信息渠道的构建
    第四节 保障民生—公共事务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税收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二、黄河的治理与民生
        三、社会救助及民生
    第五节 信仰引导—宗教信仰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一、宗教信仰的治理功能
        二、邪教信仰的社会治理
        三、传教士问题治理思想的演变
    小结
第三章 实践落实—县级政府领导下的豫北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节 牢筑根基—县级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成
        一、县官的铨选及职能
        二、县级机构的组成及职能
    第二节 建设格局—社会公共事务治理
        一、水利治理实践
        二、仓储制度与灾荒防治
        三、慈善救助与教民生计
    第三节 基层组织—社会治安与赋税征收
        一、保甲制度与权力渗透
        二、赋税征收与民间社会
    第四节 崇德重礼—教化体系与治理实践
        一、学校教化机制
        二、社会教化机制
    第五节 敬天为民—官员祭祀与官民关系
        一、地方官员祭祀
        二、调解纠纷维护社会治安
        三、传教士与豫北社会
    小结
第四章 民间自治—豫北民间社会中的自治机制
    第一节 自治主体—基层社会的自治效能
        一、士绅权威与基层社会
        二、宗族制度的功能
        三、会首的社会治理作用
        四、乡村乡约自治
    第二节 以农为本—乡村经济的发展
        一、粮食生产与社会稳定
        二、乡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惯习—民间教化信仰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社会教化机制
        二、民间信仰活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入仕的逼仄(论文提纲范文)

(4)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与社会力量的动员(论文提纲范文)

(6)清朝名臣潘世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潘世恩的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苏州大阜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潘世恩的生平事迹
    第三节 潘世恩交游考述
        一、师长前辈
        二、同僚
        三、门生
        四、其他
第二章 潘世恩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着述述略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特点
        一、理学为宗,笃行是实
        二、重实用之学,求经世致用
        三、立德树人,倡行仁政
第三章 潘世恩的政治作为
    第一节 选才任贤
        一、力拔真才之选士原则
        二、整肃科场纪律
        三、知人善用,勇荐真才
    第二节 整顿吏治
        一、严明军纪,充实军需
        二、整肃流俗,严正官场
    第三节 保障国计民生
        一、严督赋税,鼓励捐输
        二、重视屯垦,肃清漕弊
        三、赈灾减税,体恤百姓
第四章 潘世恩的为官之道及其历史评价
    第一节 为官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时代背景
        二、家族及成长环境
    第二节 为官之道的特点
        一、敦默寡言,为官“慎密”
        二、勤勉务实,恪尽职守
    第三节 潘世恩的历史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后记

(7)清代咸同年间的捐纳制度及其功能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咸同之前的清代捐纳制度
    第一节 清初开捐的背景
        一、兵灾连年,库资不足
        二、入仕困难,科目不齐
    第二节 审慎控制的早期——康雍乾时期
        一、康雍乾时期捐纳的初步开展
        二、康雍乾时期捐纳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日渐冗滥的中期——嘉道时期
        一、捐纳制度在嘉道年间的发展
        二、嘉道时期捐纳制度的特点
第二章 咸同年间捐纳制度的结构变迁与运行失序
    第一节 咸同年间捐纳制度的结构变迁
        一、捐纳内容的日益繁多
        二、捐纳银数的逐渐减少
        三、铨选日益阻滞
    第二节 咸同年间捐纳制度的运行失序
        一、捐纳组织部门下移
        二、银号包揽捐纳
第三章 咸同年间捐纳制度的功能异化
    第一节 清代捐纳制度的早期功能
        一、缓和财政危机
        二、搜罗异途人才
    第二节 咸同年间捐纳制度功能异化的表现
        一、从以补库绌到所济甚微
        二、从人才招揽到吏治失范
第四章 咸同遏制捐纳功能异化的措施及其失败原因
    第一节 遏制捐纳之弊的措施
        一、规范捐纳以肃清吏治
        二、增议条款以疏通铨法
    第二节 救弊措施未见效果的原因
        一、捐纳久开不闭
        二、流弊积深,无可回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清代捐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综述
    (三) 研究路径和主要创新
一、捐纳概述
    (一) 捐纳概念
    (二) 捐纳的产生和发展
    (三) 捐纳在清朝的鼎盛
    (四) 捐纳是一项弊政
        1. 捐纳的性质
        2. 扰乱官场,民心不平
二、由国主捐,政出一门
    (一) 主权在君
        1. 捐纳的开设
        2. 捐纳的不予开纳
    (二) 户部主管
三、依法行捐,公开标价
    (一) 规范捐纳事由
        1. 军需事例
        2. 河工事例
        3. 贩灾事例
        4. 营田事例
        5. 海防事例
    (二) 规范捐纳程序
        1. 报捐、收捐与给照
        2. 赴选
    (三) 规范捐纳类型
        1. 捐实官
        2. 捐虚衔
        3. 捐封典
        4. 捐出身
        5. 捐加级记录
        6. 捐分发
        7. 捐复
        8. 捐免
    (四) 规范捐纳价格
四、鬻爵之财,尽入公帑
    (一) 钱入国库之法规
    (二) 钱入国库之表现
    (三) 私下卖官,严惩不贷
五、划分正异,多设限制
    (一) 捐纳前期的限制
        1. 统一资格
        2. 限定年龄
    (二) 捐纳中期的限制
        1. 捐纳官位受限
        2. 其他限制
    (三) 捐纳后期的限制
        1. 严格的考核制度
        2. 受到科举为官的鄙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清代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 时间范围
        (二) 空间范围
    三、 研究现状
        (一) 关于清代地方州县官的研究
        (二) 关于吉林地区府厅州县研究
    四、 研究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计量史学方法
        (三) 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吉林将军辖区民署、民官变迁与行政等级
    第一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署、民官概况
        一、 民署机构设立背景
        二、 初期民署隶属奉天府
        三、 筹建吉林地区民署机构
        四、 民署机构大量设立与民官配备
    第二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署机构行政等级
第二章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籍贯地理分布
    第一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籍贯地理分布概况
    第二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群体分布特点
        一、 民官主要来自北方
        二、 同一省份民官分布不均
        三、 民官多来源于科甲兴盛地区
        四、 民官籍贯与捐纳兴盛地区高度重合
    第三节 民官籍贯地理分布特征探究
        一、 任官回避制度的影响
        二、 科甲兴盛区域的影响
        三、 捐纳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出身研究
    第一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出身概况
    第二节 民官出身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一、 民官多为正途出身
        二、 官制改革促成民官以汉人为主
第四章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任职去向——以州县正印官任职去向为例
    第一节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任职去向基本概况
    第二节 州县正印官升迁降调官员及任职时间
        一、 州县正印官升迁降调
        二、 州县正印官任职时间
    第三节 民官任职去向原因分析
        一、 三年任期满,考核而升迁离职
        二、 因丁忧、病故、死亡或患病离任
        三、 因降职、革职、或被免职离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正史、实录类
    (二)政书类
    (三)档案类
    (四)方志类
    (五)笔记文集类
    (六)工具书类
    (七)专着
    (九)期刊论文类
    (十)学位论文类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附录 吉林将军辖区民官考释表~①
致谢

(10)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嘉庆年间请开捐例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由钱粮亏空看康雍乾时期财政制度创设中的因果关系——兼论清朝官僚政治的制度缺陷[J]. 刘凤云. 史学集刊, 2022(01)
  • [2]清代至民国豫北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 高世伟. 河北大学, 2021(09)
  • [3]“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入仕的逼仄[J]. 杨国强. 清史研究, 2021(02)
  • [4]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与社会力量的动员[J]. 牛淑贞. 农业考古, 2021(01)
  • [5]康熙年间的捐纳事例——兼析王志明先生对康熙年间捐例的统计[J]. 伍跃. 明清论丛, 2018(02)
  • [6]清朝名臣潘世恩研究[D]. 李敏. 暨南大学, 2020(04)
  • [7]清代咸同年间的捐纳制度及其功能异化[D]. 谢艳贺. 烟台大学, 2020(06)
  • [8]清代捐纳评析[D]. 赵亚铺. 苏州大学, 2020(03)
  • [9]清代吉林将军辖区民官群体研究[D]. 梁超前.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10]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请提供嘉庆时期捐赠案件的历史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