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假咖啡渣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假咖啡渣

一、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杂的咖啡粉(论文文献综述)

曹帅[1](2021)在《棉纤维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气敏传感器件包括传感材料和传感基底,传统的传感器件多采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刚性基底,其不仅功耗高、应用范围有限,而且会产生一些难以降解的固体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生物质材料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价格低廉、性能易控可调等优点而广受关注。本文采用高温碳化法和水热法分别制备了生物质棉基材料(CFs,ZnO/CFs)和碳量子点(CQDs),碳化制备的棉纤维产生了中空结构,增加了CFs和ZnO/CFs的比表面积,ZnO和CFs之间形成的异质结,提高了传感材料的性能。以过期的牛奶为原料,经水热法制备了CQDs,CQDs具有P、N和S共掺杂、纳米粒径、超高比表面积等特点,与纯棉面巾(PCFT)复合制备的柔性传感芯片CQD/PCFT表现出高灵敏度和弯曲稳定性。本文主要采用生物质材料从传感材料和传感基底两方面来研究气敏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一种简单的碳化方法将可再生废弃棉织物碳化为中空碳纤维CFs和ZnO/CFs复合材料,这是首次将其作为气体传感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破坏了棉纤维内的氢键并改变了它们的微观结构。同时,高温促进了吸附在棉纤维上的乙酸锌分解为ZnO,在ZnO和CFs之间形成大量的异质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气敏性。因此,通过控制碳化温度有效地调整了CFs和ZnO/CFs的气敏特性,从而实现了对目标气体的不同响应。基于CFs和ZnO/CFs的传感器阵列对室温下的目标气体进行了快速和有区别的检测。传感器阵列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不超过15 s和4 s。可控CFs和ZnO/CFs对CH2O蒸汽的理论检测限分别为0.45和0.17 ppb。这项工作将棉花的应用扩展到了气体传感器领域,丰富了气体传感材料的种类。(2)通过简单的水热法,用过期牛奶制备了由P、N和S自掺杂的CQDs。将PCFT浸入CQDs墨水中并干燥,首次制成柔性的全生物质CQD/PCFT传感芯片。由于P、N和S的自掺杂,纳米粒径,CQDs的均匀分散以及CQD/PCFT膜的优异渗透性,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在0-60°的范围内显示出高灵敏度和弯曲稳定性。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对CH2O和H2O2的检出限分别计算为22.1和5.3 ppb。重要的是,由于CQDs的功能基团丰富且存在缺陷,柔性传感芯片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物显示了不同形状的感测曲线,这为仅依靠单个传感器和图像识别就可判别检测多种分析物奠定了基础。此外,创建了响应时间和响应大小的二元参数方法,这也表明单个传感器可以显示判别性检测。生物质CQDs墨水不仅方便、经济、环保、而且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和缺陷,与棉纤维有效结合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气敏性能。这项工作扩展了生物质CQDs的应用,并为开发柔性气体传感芯片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鲁秋玉[2](2021)在《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痕量多环芳烃的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多环芳烃是一类分布最广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由于其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等特点,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为了实现环境和生物样品中的微量、痕量多环芳烃的准确定量检测,常常需要一些样品前处理手段对其进行吸附富集。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因其快速、高效、易操作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吸附剂是固相萃取技术的核心,优良的吸附材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萃取能力,还可增加其重复使用率。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种类新兴的晶体多孔有机聚合物。由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易于功能化等优点,COFs材料在吸附富集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重点工作为制备COFs材料,且以此COFs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剂吸附富集实际水样中的痕量多环芳烃,并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具有双孔径尺寸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ETDA),并使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性能,优化了影响固相萃取的主要因素,包括吸附剂用量、萃取时间、洗脱溶剂、洗脱时间、洗脱剂体积,并与GC-MS/MS联用对多环芳烃实现了定量分析。该方法能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获得良好的线性,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时,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回收率。(2)为了进一步简化萃取程序,接下来的实验利用COF-ETDA填充固相萃取小柱,通过与固相萃取仪联用,结合GC-MS/MS分析检测水样中的痕量多环芳烃。本实验考察了洗脱剂体积、洗脱溶剂、上样压力、洗脱压力、样品p H值对固相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最佳萃取条件下,SPE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均有较强的萃取能力。该方法可以省去超声的步骤,且准确度高、灵敏性好,对于检测实际样品中的多环芳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3)磁性固相萃取相较于传统SPE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实验将COF-ETDA包覆在连接氨基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得到磁性COFs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等表征,证明了Fe3O4@Si O2-NH2@COFs的成功合成,并以此复合材料为吸附剂建立了新的磁性固相萃取方法,与GC-MS/MS联用,以富集检测水体样品中的多环芳烃。通过优化吸附剂用量、萃取时间、样品p H值、洗脱溶剂、洗脱时间,Fe3O4@Si O2-NH2@COFs被成功应用于水样中多环芳烃的磁性固相萃取。该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廉、检出限低、重复性好,适用于痕量多环芳烃的准确定量检测。

邱丽雁[3](2021)在《泡沫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胶乳海绵和PBAT泡沫作为吸附剂的基础载体,通过溶液浸渍法分别进行表面涂覆改性,主要研究了模拟废水的溶液初始浓度、pH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泡沫吸附剂去除污染物的影响,还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拟合,探究吸附机理。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利用壳聚糖,单宁酸和硅烷偶联剂改性胶乳海绵,制备了能吸附带不同种类电荷的染料和Cu2+的疏油型海绵吸附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和接触角来表征改性胶乳海绵。分别研究了改性前后的胶乳海绵在不同溶液初始浓度、不同pH及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对甲基橙(负电荷)、罗丹明B(中性)、亚甲基蓝(正电荷)和Cu2+的静态吸附能力,结果表明:胶乳海绵经改性后整体提高了吸附能力;随着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吸附剂的吸附量增大;pH较低时,有利于吸附MO和RB,pH较高时,有利于吸附MB和Cu2+。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数据显示:纯胶乳海绵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而TA/CS@KH550改性胶乳海绵的吸附符合Freundich模型,两者的吸附过程都更符合伪二阶吸附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2)采用糖做制孔剂加溶液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铁柱撑膨润土掺杂的PBAT开孔泡沫,再结合溶液浸渍法在泡沫表面涂覆了PAM/Si O2涂层,使得PBAT泡沫具有超亲水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RD、红外光谱、热失重和接触角来表征改性PBAT泡沫。研究了超亲水型铁柱撑膨润土掺杂的PBAT开孔泡沫对MB和Cu2+的静态吸附效果受溶液初始浓度、pH及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吸附等温线拟合显示改性PBAT泡沫的静态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偏向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学拟合表明改性PBAT泡沫的静态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二阶吸附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改性PBAT泡沫对Cu2+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循环吸附能力较弱,由于光降解反应的存在,使得改性PBAT泡沫对阳离子型染料MB有较好的循环吸附功能,循环吸附五次后,对MB仍有95%以上的光降解效率;PAM/Si O2涂层赋予的超亲水性使得改性PBAT泡沫在油水分离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潜能。

张馨月[4](2021)在《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在咖啡制备工艺中,咖啡壳是主要废弃物,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却因为利用率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咖啡壳中富含酚酸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且其优异的抗氧化性和能与金属螯合的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两种方法提取咖啡壳中的酚酸化合物,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和结构。绿原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醛和儿茶素类化合物等为主要成分。以绿原酸作为原料开展研究。绿原酸结构中所含有的邻苯二酚基团,与贻贝分泌的足丝蛋白中多巴胺的结构相似。因此进行贻贝的仿生研究,制备了一种植物多巴胺掺杂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验证了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紫外光诱导绿原酸释放自由基加快聚合,绿原酸的酚羟基、羧基与丙烯酰胺的氨基发生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了更为致密的网状结构。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粘附性能,结果表明绿原酸的加入不仅成功提高了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同时还赋予了其优异的粘附性能,可以粘附在不同基底材料的表面。基于酚酸可以与金属发生螯合作用的特性,制备一种绿原酸-铁螯合物,阻断了激发态的辐射跃迁,光能转化为分子内热运动,即光热转化。酚-金属螯合物掺杂在多孔的三维气凝胶中,形成了光热转化材料。采用多种常规表征手段对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用同步热分析仪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良好的热稳定性。当用一个太阳光光强照射,60 min后干态样品可以升温到76.9℃,湿态样品升温到到40.2℃,水的蒸发速率为1.804 kg·m-2·h-1,光热转化效率89.9%。证明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具有较好的光热转化效果和较高的水蒸发速率。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对比了淡化处理前后的四种离子浓度的变化,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盐水淡化。由于绿原酸的共轭π键结构,使得其在溶剂中发生了自组装,引发了分子的聚集,由此探究了绿原酸超分子聚集现象。绿原酸通过超分子同质聚集制备纳米级荧光碳点。用TEM表征了直径在1.4-3.4 nm之间的球状碳点,晶纹结构清晰可见。用UV-vis和PL探究了绿原酸碳点的光学性能。随后制备了一种透明的绿原酸碳点掺杂的聚乙烯醇复合膜材料。用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复合膜的结构与形貌。对比了空白膜和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和透湿性,结果证明碳点的加入对膜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没有影响。另外复合膜还表现出对pH和Al3+的独特荧光敏感性,良好的荧光抗光漂白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证明复合膜不仅可以检测食品中的Al3+和碱性物质(包括食品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还可以用于食品的储藏,延长食品货架期,在食品包装膜材料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中的酚酸结构同样能够在溶剂中自组装形成J型堆积,引发超分子同质聚集,形成荧光碳点。用FTIR、XPS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了碳点的基础结构性能,通过TEM观察到直径在1-5 nm之间,具有清晰晶纹结构的碳点。这种碳点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即使存在于PBS缓冲溶液中也具有抗光漂白能力。用碳点溶液培养的L929细胞存活率大于95%,证明碳点的毒性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后研究了碳点对HeLa细胞的摄取和分布,验证了其作为核染色剂的可行性。除了细胞成像,还做了活体小鼠成像实验,发现了其在肿瘤位置富集的特性。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此种碳点可以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另外,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85%以上,且优于商用食品抗氧化剂的碳点还可以用于香蕉贮藏,延长食品货架期,这种双功能碳点可以应用多个领域,且很有研究前景。

马伊男[5](2020)在《生物质基聚合物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碳基光致发光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新生的碳纳米材料,即所谓的碳点(CD)。能在生物成像上广泛应用,是有毒金属基半导体量子点(QD)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法。生物质基碳点的优势是无毒,目前大部分合成碳点得碳源有很大毒性,会污染环境,而用生物质基作为碳源合成碳点无毒无害,因此可以大量的制备。本文围绕生物质基聚合物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展开讨论,其主要工作如下: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咖啡作为碳源通过一步水热法来制备荧光碳量子点(c CD),制备过程简单高效,且可大量制备。制备出的碳点具有高强度的蓝色荧光,而且因咖啡作为碳源,去离子水作为溶剂,所以合成的碳点对环境和生物可以达到无任何危害。且可对六价铬离子(Cr6+)能够做到快速的检测。另一方面,所制备出的碳点还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这可使所制备出的碳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在环境和生物体系内检测六价铬离子。另外,我们了解到,荧光的穿透性随着荧光的发射波长增长而变强,更能适用于生物检测,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上述所制备出的碳点的荧光性能,使其应用领域进一步的扩大,我们继续以咖啡为碳源,通过磷原子的掺杂,成功使蓝色荧光碳点发射波长红移而发射出高强度的黄色荧光的碳点(p CD),对其进行一些结构的表征与荧光性能的研究,证明了p CD的结构稳定性和良好的荧光性能,并且依然对Cr6+有着高灵敏的选择性。

乐彩虹,陶宁萍,徐逍[6](2021)在《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暗纹东方鲀鱼皮内外2层皮肤微观结构,基于实验室前期优化的提取和脱苦工艺,用复合蛋白酶提取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其酶解液进行吸附脱苦,最后以感官、电子舌、氨基酸组成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评价脱苦效果。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鱼皮外层皮肤的刺排列规则,内层皮肤则有褶皱,不平整;胶原蛋白肽酶解液经活性炭和硅藻土脱苦后苦味感官评分为3.3,低于脱苦前评分4.8(P <0.05);经电子舌分析脱苦后苦味响应值为5.2,低于脱苦前响应值6.8(P <0.05);脱苦后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29.75%,低于脱苦前含量33.63%(P <0.05);脱苦后呈苦味的物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含量为4.36%,低于脱苦前相对含量26.58%(P <0.05)。该研究用活性炭和硅藻土对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苦味物质进行吸附后取得了一定的脱苦效果,为多肽苦味物质的脱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罗白玲[7](2020)在《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平衡膳食,其中,膳食纤维这种营养素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很多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因其内部存在很多活性官能团而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作用,能预防便秘、肥胖、胆结石、结肠癌、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且具有抗氧化、吸附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咖啡果皮是咖啡加工中的副产物,大部分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其膳食纤维含量高,且主要以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为主,因此可通过适当的改性方法使IDF部分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发挥更好的加工和功能特性。本文主要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咖啡果皮进行物理改性,改善其加工和功能特性,并将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添加到饼干中加以应用,为咖啡果皮的深加工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咖啡果皮的附加值,对咖啡果皮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咖啡果皮为原料,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分别得到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粉,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物理性状、吸附性能和结构特性,表明粉体的持水性、膨胀性、持油性、溶解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随着粒度的减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膨胀性和溶解性显着增加,分别从3.86 mL/g增加到6.14 mL/g、13.23%增加到44.50%;粉体对葡萄糖、亚硝酸盐和胆固醇的吸附能力也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且超微粉与传统粉之间差异显着;通过对不同粒度粉体的结构表征表明超微粉碎并没有明显改变物料的结构组成。(2)以微波辅助碱法提取的咖啡果皮IDF为原料,并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得到不同粒度的IDF粉。通过测定IDF粉的膳食纤维组成、物理性状和吸附性能,发现超微粉碎重新分布了 IDF的组成,降低了 IDF的含量,增加了 SDF的含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IDF粉体的物理性状,其膨胀性和溶解性均随着粒度的降低而增加,但持水性和持油性随着粒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吸附性能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在中值粒度为35.25 μm时对葡萄糖、亚硝酸盐、胆固醇和胆酸钠的吸附值达到最高点。SEM图像显示过度的粉碎会破坏纤维的网络结构。FTIR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并不会明显改变其化学结构组成。热重分析表明,超微粉碎对IDF的热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可应用在300℃以内的食品加工行业中。X射线衍射表明咖啡果皮IDF为典型的纤维素Ⅰ型晶体结构,且随着粒度的减小,结晶度从42.34°减小到35.54°。(3)以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IDF为原料,分别测定了结合态和游离态两种形式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发现总酚、总黄酮、各种单体总酚酸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另外,测定的DPPH、ABTS和FRAP三种形式的抗氧化力也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与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后,利用超微粉碎的咖啡果皮为原料,以5%、10%、15%、20%、30%的比例替代部分面粉制作了酥性饼干,发现5%替代比例的饼干得到了较高的感官评分,同时也能体现出咖啡果皮特有的颜色和特殊的香味,但添加比例过高,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璐[8](2020)在《基于花状氧化锌制备防除冰涂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航天、高铁道路、风力发电以及输电通信等设备在寒冷的天气下极易结冰,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故开发有效可行的防冰、除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特殊表面润湿性的超疏水涂层在防除冰领域备受关注,但因低温高湿的环境会使疏水特性受到威胁,最终导致表面结冰。因此,基于超疏水表面制备一种兼具防冰和除冰效果的涂层十分必要。花状ZnO作为一种特殊的三维结构材料,含有许多“花瓣”结构,具有显着的粗糙度,可应用于超疏水涂层的构筑。而CuS在近红外区域(700~1100 nm)具有极强的吸收,可实现光热转换,达到光热除冰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沉淀法制备花状ZnO、花状ZnO@CuS,考察反应条件对其形貌的影响。然后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低表面能物质,环氧树脂(ER)为粘合剂,分别以花状ZnO和花状ZnO@CuS为无机填料,制备超疏水涂层。以复合涂层的疏水性能、耐磨性能为考察指标,优化花状ZnO、花状ZnO@CuS及其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最后,对所获得超疏水涂层的耐环境稳定性、防污性能及防除冰性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沉淀法成功制备了由ZnO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花状ZnO,粒径为4~5μm。当锌源种类为二水合乙酸锌、柠檬酸钠浓度为0.24 mol/L,NaOH浓度为0.7 mol/L时,所制备花状ZnO有助于促进涂层微纳粗糙结构的形成。当ER与花状ZnO质量比为5:13,PDMS与花状ZnO质量比为0.075:1时,所获得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61.3 ± 2.3°,滑动角为0.8±0.1°,且经40次磨擦后仍具有超疏水特性。同时,该超疏水复合涂层具有较为优异的耐环境稳定性及防污性能,可在-10℃以下延缓水滴静态结冰时间至15 min,呈现优异的动态防冰性能,但光热融冰时间未被缩短反而被延长。(2)以花状ZnO为模板,采用沉淀法成功制备了花状ZnO@CuS,直径约为5~6 μm。当以CuC12·2H2O为铜源、Na2S·9H2O为硫源且其用量为0.05 mol/L时,所制备花状ZnO@CuS形貌规整且可提升涂层的粗糙度。当ER与花状ZnO@CuS质量比为5:15,PDMS与花状ZnO@CuS质量比为0.1:1时,所获得ER/花状ZnO@CuS/PDMS复合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63.5±1.9°,滑动角为3.1±0.2°,且经40次磨擦后仍具有超疏水特性。与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相比,该超疏水复合涂层可在-10℃以下延缓静态结冰时间至13 min;由于花状ZnO@CuS的光热作用,涂层表面上冰珠的融冰时间明显缩短至2.4 min。同时,该复合涂层具有较为优异的动态防冰性能,耐环境稳定性与防污性能。

李学寒[9](2020)在《生物质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芳烃和选择性CO2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氮活性炭由于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高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在储能转化、气体吸附、水净化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富氮生物质中具有大量的含氮化合物是制备富氮活性炭的优良前体。以富氮生物质为碳源制备活性炭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物质的附加价值,减少因直接焚烧生物质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节能、增值、环保等特点。本论文以烟柴杆和咖啡渣为原料,通过预碳化、KOH活化的方法来制备富氮活性炭,并对活性炭的微观结构、石墨化程度、元素含量及其应用领域进行研究。1、以烟柴杆为原料,通过KOH活化后制备了富氮活性炭(TACs)。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剂用量对富氮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ACs-3-800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SBET=2938 m2·g-1)、较大的孔体积(Vtotal=1.60 cm3·g-1)和丰富的氮含量(1.34%)。并将TACs作为一种无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催化水合肼还原硝基芳烃的反应中,其中TACs-3-800对硝基苯的还原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转化率99.9%,对苯胺的选择性近100%,初始反应速率为2.32×10-2mol·g-1·h-1)。研究了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有利于反应进行。还研究了催化硝基苯还原的活性中心,结果表明:吡啶型氮为可能的活性中心。此外,TACs-3-800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普适性。2、以咖啡渣为前驱体,KOH为活化剂,成功制备了富氮微孔活性炭(CACs)。并对CACs的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ACs具有丰富的微孔孔隙结构,并展示出较高的微孔比表面积和较大的狭孔孔容。其中,CACs-2-800微孔比表面积可达1169 m2·g-1,狭孔孔容V0.8=0.34 cm3·g-1、V0.6=0.27 cm3·g-1。将制备的富氮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用于CO2吸附时,CACs-2-800表现出最高的吸附量(273 K时为6.22 mmol·g-1,298 K时为3.82 mmol·g-1)。即使在低压下(0.15 bar),CACs-2-800仍然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在273 K时为2.37 mmol·g-1。CACs-2-800还表现出较高的CO2/N2选择性(SCO2/N2=33)和良好的吸附/解吸循环稳定性。研究表明,高的氮含量和合适的微孔孔径是CACs-2-800具有较高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此外,CACs-2-800对环氧氯丙烷和CO2的环加成反应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有望应用于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

刘丽[10](2020)在《基于纳米材料荧光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类由青霉素属和曲霉素属的某些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次级有毒代谢产物,主要污染农作物及其制品。研究表明,OTA具有很强的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致癌性,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目前,常规的检测分析方法虽然可实现OTA的灵敏检测,但这些技术昂贵、耗时且需要高精密仪器、复杂的样品制备以及专业人员操作,难以满足日常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建立新型、快速、灵敏的OTA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药材的安全以及人类健康有重大意义。荧光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荧光可调等优势成为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纳米材料具备独特的光、电性能,生物相容性好、水溶性较佳等优点成为荧光传感器的辅助手段。基于此,本课题以OTA为研究对象,利用纳米材料的不同特性以及适配体的特异性构型转换,构建了多种基于纳米材料和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实现了食品和中药材中OTA的检测,为快速检测OTA提供了新思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碳纳米粒子(CNPs)氧化物和标记型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测定OTA的研究。本研究以FAM修饰的适配体作为供体,水溶性CNPs氧化物作为受体,充分利用CNPs氧化物对适配体的单链核苷酸以及适配体与OTA结合后形成的折叠结构的敏感性差异,从而构建基于CNPs氧化物和标记型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用于OTA的检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对CNPs氧化物及其与适配体混合进行表征,并优化了CNPs氧化物的浓度及混合时间等实验条件。所构建的传感器对OT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80 ng mL-1,检测限(LOD)为3.681 ng mL-1,选择性较好,并成功用于红酒样品中的OTA检测,回收率为98.9%-106.11%。2.基于卟啉和量子点的非标记适配体荧光传感器测定OTA的研究。本研究以水溶性CdTe量子点(QDs)为荧光探针,四-(4-甲基吡啶基)卟啉(TMPyP)为淬灭剂,利用无修饰的适配体结合OTA后的构型转换形成反向平行的G-四链体,使得TMPyP与反向平行G-四链体结合引起荧光恢复,从而构建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用于OTA的检测。利用CD光谱对适配体与OTA形成的G-四链体进行表征,优化了TMPyP的浓度、适配体与OTA的孵育时间等实验条件。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应用该荧光传感器对OTA进行检测,线性范围为0.2-20 ng mL-1,LOD为0.16 ng mL-1,选择性好。采用黄芪药材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8.9-102.2%之间,表明该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中OTA的检测。3.基于自组装卟啉和ZnCdSe QD的“Turn off-on”型荧光传感器检测OTA的研究。本研究以自组装锌卟啉作为淬灭剂,水溶性ZnCdSe QDs为荧光探针,构建了“Turn off-on”型荧光传感器用于OTA的检测。利用绿色环保的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为软模板对四吡啶基锌卟啉(ZnTPyP)进行自组装,所形成的自组装ZnTPyP(SA-ZnTPyP)的水溶性显着提高,光学性能提升。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荧光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性能,包括较宽的线性范围(0.5-80 ng mL-1),较低的LOD(0.33 ng mL-1),良好的稳定性,高选择性,较短的检测时间。本方法可以较好的应用于实际样品如牛奶和咖啡的检测中,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HPLC–MS/MS)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杂的咖啡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杂的咖啡粉(论文提纲范文)

(1)棉纤维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敏传感器
        1.2.1 气敏传感器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2.2 气敏传感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1.2.3 气敏传感器性能参数
    1.3 生物质炭材料
        1.3.1 生物质的基本概念
        1.3.2 生物质炭材料定义及应用
        1.3.3 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生物质材料在气敏传感领域的应用状况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6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棉纤维基ZnO/CF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CFs和 ZnO/CF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器件制造与测试
        2.2.4 材料表征
    2.3 结果和分析
        2.3.1 棉基CFs和 ZnO/CFs的形态和结构
        2.3.2 传感性能和传感机制
        2.3.3 抗湿干扰性和长期稳定性的评估
        2.3.4 判别检测和传感性能比较
    2.4 结论
第3章 棉纤维/碳量子点柔性复合物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CQDs墨水和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的制备
        3.2.3 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气敏测试
        3.2.4 表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CQDs的结构和性质
        3.3.2 CQD/PCFT膜的结构和性能
        3.3.3 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的传感性能
        3.3.4 柔性CQD/PCFT传感芯片的传感机制
    3.4 结论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痕量多环芳烃的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环芳烃
        1.1.1 多环芳烃的简介
        1.1.2 多环芳烃的来源
        1.1.3 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危害
        1.1.4 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
    1.2 固相萃取技术
        1.2.1 固相萃取柱技术
        1.2.2 固相微萃取
        1.2.3 磁性固相萃取
    1.3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概述
        1.3.1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简介
        1.3.2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
        1.3.3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
    1.4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多环芳烃富集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HCOFs的合成及其在多环芳烃的痕量检测中的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1.3 COF-ETDA的制备方法
        2.1.4 固相萃取过程
        2.1.5 仪器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OFs材料的表征
        2.2.2 SPE条件优化
        2.2.3 方法验证
        2.2.4 实际样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COFs填装的固相萃取小柱在多环芳烃的痕量检测中的应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材料
        3.1.3 固相萃取小柱的填充
        3.1.4 固相萃取过程
        3.1.5 仪器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PE条件优化
        3.2.2 方法验证
        3.2.3 实际样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COFs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多环芳烃的痕量检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仪器和试剂
        4.1.2 实验材料
        4.1.3 Fe_3O_4@SiO_2-NH_2@COFs的制备
        4.1.4 磁性固相萃取过程
        4.1.5 仪器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征结果
        4.2.2 SMPE程序的优化
        4.2.3 重用性
        4.2.4 方法验证
        4.2.5 实际样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泡沫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泡沫材料
        1.1.1 泡沫材料的分类
        1.1.2 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污水处理
        1.2.1 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1.2.2 污水处理的方法
        1.2.3 泡沫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吸附理论
        1.3.1 影响吸附的因素
        1.3.2 吸附等温线
        1.3.3 吸附动力学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胶乳海绵的TA/CS@KH550表面涂覆改性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2 TA/CS@KH550改性胶乳海绵的制备
        2.2.3 静态吸附实验
        2.2.4 测试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扫描电镜分析
        2.3.2 EDS元素分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
        2.3.5 接触角分析
        2.3.6 TA含量对改性海绵吸附量的影响
        2.3.7 初始浓度对海绵吸附能力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拟合
        2.3.8 温度对海绵吸附能力的影响
        2.3.9 pH值对海绵吸附能力的影响
        2.3.10 接触时间对海绵吸附能力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拟合
        2.3.11 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亲水型铁柱撑膨润土掺杂PBAT开孔泡沫吸附性能和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2 PBAT泡沫的制备及改性
        3.2.3 静态吸附实验
        3.2.4 油水分离实验
        3.2.5 测试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热失重分析
        3.3.5 初始浓度对改性PBAT泡沫吸附量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拟合
        3.3.6 温度对改性PBAT泡沫吸附量的影响
        3.3.7 pH值对改性PBAT泡沫吸附量的影响
        3.3.8 接触时间对改性PBAT泡沫吸附量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拟合
        3.3.9 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3.3.10 油水分离性能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咖啡
        1.1.1 咖啡工艺
        1.1.2 咖啡壳
    1.2 咖啡壳酚酸
        1.2.1 绿原酸类化合物
        1.2.2 其他酚酸
        1.2.3 咖啡壳酚酸的邻苯二酚
        1.2.4 咖啡壳酚酸与金属螯合的化学性质
        1.2.5 咖啡壳酚酸抗氧化性质
    1.3 光资源利用
        1.3.1 光诱导引发
        1.3.2 光热转化
        1.3.3 荧光碳点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创新点
2 咖啡壳中酚酸化合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咖啡壳提取物的提取与成分分析及表征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2 甲醇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3.3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4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绿原酸仿生贻贝光引发水凝胶的制备及粘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绿原酸粘附型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实验步骤
        3.2.3 表征方法
        3.2.4 粘附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绿原酸的氧化还原性能表征
        3.3.2 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3.3.3 水凝胶的结构分析
        3.3.4 水凝胶的形貌分析
        3.3.5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3.4 粘附性能
        3.4.1 粘附能力
        3.4.2 粘附机理
        3.4.3 粘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盐水淡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实验步骤
        4.2.3 表征方法
        4.2.4 盐水淡化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绿原酸的金属螯合性能表征
        4.3.2 光热转化机理
        4.3.3 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分析
        4.3.4 光热转化材料的形貌表征
        4.3.5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稳定性能表征
        4.3.6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热转化性能表征
    4.4 盐水淡化
    4.5 本章小结
5 绿原酸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复合膜检测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绿原酸荧光碳点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实验步骤
        5.2.3 表征方法
        5.2.4 食品检测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碳点的形貌表征
        5.3.2 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5.3.3 荧光碳点的抗氧化性分析
        5.3.4 荧光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5.3.5 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5.3.6 复合膜的物理性能分析
        5.3.7 复合膜的光学性质
        5.3.8 复合膜的抗氧化性分析
        5.3.9 Al~(3+)增强荧光的机理
    5.4 复合膜的食品检测性能研究
        5.4.1 香蕉保鲜
        5.4.2 食物监测
    5.5 本章小结
6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成像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6.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2.2 实验步骤
        6.2.3 表征方法
        6.2.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分析
        6.3.2 结构表征
        6.3.3 光学性质
        6.3.4 抗氧化性分析
        6.3.5 细胞毒性分析
    6.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4.1 香蕉保鲜
        6.4.2 细胞成像
        6.4.3 活体成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生物质基聚合物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荧光碳点的概述
    1.3 荧光碳点的制备
        1.3.1 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
        1.3.2 自下而上法
    1.4 荧光碳点的修饰方法
        1.4.1 钝化法制备高荧光碳点
        1.4.2 掺杂法
        1.4.3 包金属法
    1.5 荧光碳点的基本性质
        1.5.1 碳点的粒径与分子量
        1.5.2 荧光稳定且耐光漂白
        1.5.3 可调节的荧光发射波长
        1.5.4 激发光谱宽而连续
        1.5.5 生物相容性好且毒性低
    1.6 荧光碳点的基本应用
        1.6.1 生物成像与细胞标记
        1.6.2 传感器的应用
        1.6.3 基因疗法
        1.6.4 LED灯器件
        1.6.5 光催化反应
    1.7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以咖啡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制备荧光碳点用于CR6+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荧光碳点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荧光碳点的结构分析
        2.3.2 荧光碳点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掺杂一步水热法制备黄色荧光发射的碳点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暗纹东方鲀鱼皮基本营养成分和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1.3.1. 1 样品处理
        1.3.1. 2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1.3.1. 3 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1.3.2 暗纹东方鲀鱼皮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观察
        1.3.3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的提取与脱苦
        1.3.4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滋味感官分析
        1.3.5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电子舌分析
        1.3.6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氨基酸组成分析
        1.3.7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GC-MS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暗纹东方鲀鱼皮基本营养成分和胶原蛋白含量
    2.2 暗纹东方鲀鱼皮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观察
    2.3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滋味感官分析
    2.4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电子舌分析
    2.5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疏水性氨基酸变化
    2.6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苦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
3 结论

(7)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咖啡及咖啡副产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膳食纤维的概述
    1.3 膳食纤维的物理改性技术
    1.4 研究的意义、内容
第二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理化性质、结构及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结构及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咖啡果皮在饼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花状氧化锌制备防除冰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防除冰涂层的研究进展
        1.2.1 传统防除冰技术
        1.2.2 传统防除冰涂层
        1.2.3 超疏水型防除冰涂层
    1.3 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进展
        1.3.1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1.3.2 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1.4 纳米ZnO和CuS的研究进展
        1.4.1 纳米ZnO和CuS的制备方法
        1.4.2 纳米ZnO和CuS在超疏水涂层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花状ZnO的制备
        2.2.1 花状ZnO的制备工艺
        2.2.2 花状ZnO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3 花状ZnO@CuS的制备及表征
        2.3.1 花状ZnO@CuS的制备工艺
        2.3.2 花状ZnO@CuS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4 花状ZnO与花状ZnO@CuS的表征
        2.4.1 XRD测试
        2.4.2 FE-SEM及EDS测试
        2.4.3 UV-vis测试
        2.4.4 光热性能测试
    2.5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
        2.5.1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
        2.5.2 超疏水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5.3 超疏水ER/花状ZnO@CuS/PDMS复合涂层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6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6.1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表征
        2.6.2 超疏水复合涂层的性能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花状ZnO的研究
        3.1.1 花状ZnO的形貌及组成
        3.1.2 锌源种类对花状ZnO形貌的影响
        3.1.3 不同锌源下制备的纳米ZnO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1.4 柠檬酸钠浓度对花状ZnO形貌的影响
        3.1.5 不同柠檬酸钠浓度下制备的花状ZnO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1.6 氢氧化钠浓度对花状ZnO形貌的影响
        3.1.7 不同氢氧化钠浓度下制备的花状ZnO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1.8 花状ZnO的生长机理
        3.1.9 小结
    3.2 超疏水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的研究
        3.2.1 ER与花状ZnO质量比对复合涂层疏水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3.2.2 PDMS与花状ZnO质量比对复合涂层疏水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3.2.3 超疏水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的形貌
        3.2.4 超疏水ER/花状ZnO/PDMS复合涂层的性能
        3.2.5 小结
    3.3 花状ZnO@CuS的研究
        3.3.1 花状ZnO@CuS的形貌及组成
        3.3.2 铜源种类对花状ZnO@CuS形貌的影响
        3.3.3 不同铜源下制备的花状ZnO@CuS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4 硫源种类对花状ZnO@CuS形貌的影响
        3.3.5 不同硫源下制备的花状ZnO@CuS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6 硫化钠浓度对花状ZnO@CuS形貌的影响
        3.3.7 不同硫源浓度下制备的花状ZnO@CuS对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的影响
        3.3.8 花状ZnO@CuS的生长机理
        3.3.9 小结
    3.4 超疏水ER/花状ZnO@CuS/PDMS复合涂层的研究
        3.4.1 ER与花状ZnO@CuS质量比对复合涂层疏水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3.4.2 PDMS与花状ZnO@CuS质量比对复合涂层疏水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3.4.3 超疏水ER/花状ZnO@CuS/PDMS复合涂层的形貌
        3.4.4 超疏水ER/花状ZnO@CuS/PDMS复合涂层的性能
        3.4.5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9)生物质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芳烃和选择性CO2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生物质及其衍生的碳材料
        1.2.1 生物质简介
        1.2.2 生物质衍生的活性炭
        1.2.3 生物质炭的活化
        1.2.4 富氮活性炭
    1.3 富氮活性炭的应用领域
        1.3.1 富氮活性炭在无金属催化中的应用
        1.3.2 富氮活性炭在CO_2吸附中的应用
        1.3.3 富氮活性炭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材料的制备方法
        2.3.1 烟柴杆衍生的富氮活性炭(TACs)的制备
        2.3.2 咖啡渣衍生的富氮活性炭(CACs)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2.5 富氮活性炭作为无金属催化剂催化还原硝基苯
        2.5.1 催化水合肼还原硝基苯实验
        2.5.2 产物定性分析
        2.5.3 产物定量分析
        2.5.4 还原硝基苯反应中的计算
    2.6 富氮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选择性吸附CO_2
        2.6.1 CO_2吸附实验
        2.6.2 CO_2吸附中的计算
    2.7 富氮活性炭催化CO_2和环氧氯丙烷的环加成
        2.7.1 CO_2和环氧氯丙烷的环加成
        2.7.2 产物定性分析
        2.7.3 产物定量分析
        2.7.4 CO_2和环氧氯丙烷的环加成反应中的计算
第三章 烟柴杆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烟柴杆衍生的富氮活性炭的表征
        3.2.1 TACs的晶相特征结构
        3.2.2 TACs的形貌特征
        3.2.3 TACs的表面元素特征
    3.3 烟柴杆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催化还原硝基苯性能的研究
        3.3.1 TACs催化水合肼还原硝基苯条件优化
        3.3.2 TACs孔隙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3.3 TACs催化硝基苯还原中活性中心的研究
        3.3.4 不同取代基对硝基还原性能的影响
        3.3.5 催化剂的回用
        3.3.6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咖啡渣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及其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咖啡渣衍生的富氮活性炭的表征
        4.2.1 CACs的晶相表征
        4.2.2 CACs的形貌表征
        4.2.3 CACs的表面元素表征
    4.3 咖啡渣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吸附CO_2性能的研究
        4.3.1 活化比例对CACs的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CACs的孔隙结构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吸附选择性
        4.3.4 等温吸附热
        4.3.5 CO_2和环氧氯丙烷的环加成
        4.3.6 CACs-2-800的CO_2吸附的回用性能
    4.4 与TACs的CO_2吸附性能对比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纳米材料荧光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1 绪论
    1.1 赭曲霉毒素A研究背景
        1.1.1 赭曲霉毒素A的理化性质及特点
        1.1.2 赭曲霉毒素A的危害
        1.1.3 赭曲霉毒素A的限量标准
        1.1.4 赭曲霉毒素A在中药材中的污染情况
        1.1.5 赭曲霉毒素A的常规检测方法
    1.2 荧光传感器及纳米材料
        1.2.1 荧光传感器检测原理和特征
        1.2.2 应用于荧光传感器的纳米材料
    1.3 核酸适配体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核酸适配体概述
        1.3.2 基于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分类及其应用
    1.4 本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和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基于碳纳米粒子氧化物和标记型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测定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溶液的配制
        2.3.3 碳纳米颗粒氧化物的合成
        2.3.4 荧光光谱检测
        2.3.5 红酒样品处理与测定
    2.4 结果和讨论
        2.4.1 CNPs氧化物的紫外表征
        2.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3 分析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卟啉和量子点的非标记适配体荧光传感器测定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方法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溶液的配制
        3.3.3 Cd Te QDs的合成
        3.3.4 圆二色谱表征
        3.3.5 荧光光谱检测
        3.3.6 黄芪样品的检测
    3.4 结果和讨论
        3.4.1 OTA检测的可行性
        3.4.2 G-四链体结构的表征
        3.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4 分析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组装卟啉和ZnCdSe QD的“Turn off-on”型荧光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方法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溶液的配制
        4.3.3 ZnCdSe QDs的合成
        4.3.4 ZnTPyP的合成
        4.3.5 SA-ZnTPyP的合成
        4.3.6 荧光光谱检测
        4.3.7 UHPLC–MS/MS检测条件
        4.3.8 咖啡和牛奶样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自组装锌卟啉的表征
        4.4.2 荧光淬灭过程
        4.4.3 SA-ZnTPyP浓度的优化
        4.4.4 分析方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杂的咖啡粉(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纤维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 曹帅. 新疆大学, 2021
  • [2]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痕量多环芳烃的分析中的应用[D]. 鲁秋玉.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泡沫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邱丽雁.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D]. 张馨月.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生物质基聚合物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马伊男.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2)
  • [6]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脱苦前后苦味物质的变化[J]. 乐彩虹,陶宁萍,徐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04)
  • [7]超微粉碎对咖啡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加工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D]. 罗白玲. 宁夏大学, 2020(03)
  • [8]基于花状氧化锌制备防除冰涂层的研究[D]. 高璐.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生物质衍生的富氮活性炭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芳烃和选择性CO2吸附性能的研究[D]. 李学寒.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10]基于纳米材料荧光传感器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研究[D]. 刘丽. 浙江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掺假咖啡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