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

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

一、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玥[1](2021)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博姜黄处方筛选及抗菌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大肠杆菌病一直是家禽规模化养殖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造成的死亡和生长抑制给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大都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和预防,但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严重,疗效不佳同时还有严重的药物残留问题,不仅无法有效控制鸡大肠杆菌病,还带来巨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急需找到能够代替抗生素的药物,很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中草药。传统的中草药处方受限于当时对大肠杆菌病的辨证与认知,在实际应用中疗效并不够令人满意,本试验旨在筛选出以博落回生物碱为主药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处方,并对其体外抗菌机理进行探究,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及理论基础。试验一以博落回生物碱为主药的处方筛选试验。一共进行了三次试验,前两次试验对攻毒方式、给药方式和药物配制比例进行了调整。第三次试验,将176只14日龄蛋鸡公雏随机分成1 1组,分别是博黄Ⅰ组、博黄Ⅱ组、博姜高剂量组、博姜低剂量组、博黄姜1号高剂量组、博黄姜1号低剂量组、博黄姜2号高剂量组、博黄姜2号低剂量组、金霉素预混剂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除阴性对照组外,每只胸肌注射7.5×108cfu/mL大肠杆菌菌液0.5 mL/只,攻毒12h后药物治疗组灌喂给予相应的药物,每日两次连用5天,停药后观察7天,剖解统计疗效。结果显示博姜高剂量组、博黄姜1号高剂量组、博黄姜2号高剂量组对鸡大肠杆菌病有极显着的治疗效果(P<0.01),并且疗效显着好于金霉素预混剂(P<0.05);其中博姜黄2号高剂量组在给药期间具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P<0.05)。经过三次试验,确定了博落回生物碱与姜黄粉、黄芩提取物的处方对雏鸡大肠杆菌病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试验二博姜组方的体外抗菌活性及血根碱抗菌机理的探究。采用管碟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博落回生物碱和姜黄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其中血根碱(MIC=31.25μg/mL)抑菌活性最强,白屈菜红碱(MIC=62.5 μ g/mL)次之,其他成分(别隐品碱、原阿片碱、姜黄素)抗菌活性较弱。将血根碱与姜黄素用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测试,两者联用无增效作用。对血根碱的抗菌机理进行探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血根碱处理后大肠杆菌菌体皱缩、表面菌毛被破环;半固体培养基泳动试验结果显示,血根碱作用下大肠杆菌单一泳动和集群泳动都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加入不同浓度血根碱的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没有检测到大分子物质、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的增多;通过BCA法检测大肠杆菌培养液中可溶性蛋白浓度,添加了血根碱的菌液中蛋白含量明显减少;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在血根碱作用下大肠杆菌蛋白质谱带的影响,部分条带亮度变化明显;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血根碱处理24h后的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变化,结果显示MBC浓度的血根碱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由大于2000 bp的单一条带变成100~500bp间的散状条带。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和清除率,并对血根碱处理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4~64μg/mL的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能降低生物被膜中的多糖含量。上述试验表明,血根碱通过破坏菌体表面的菌毛和鞭毛降低细菌的运动性和黏附能力,影响大肠杆菌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来抑制其分裂增殖,通过对其基因组DNA的切割使细菌死亡,并且能减少生物被膜中多糖的含量、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张书蔚[2](2021)在《中草药提取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葡萄霜霉病菌抗药性增强。为探究安全、高效防治霜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开发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更好地防治葡萄霜霉病,本研究以80种中草药为研究对象,应用水提法和乙醇提取法分别进行提取,并结合室内生物防治和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中草药材料。选用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探讨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小茴香水提物中的有效活性物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草药水提物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小茴香(F.vulgare)、孜然(Cuminum cyminum)和远志(Polygalatenuifolia)的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分别为56.0%、42.6%和37.5%;室内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小茴香(F.vulgare)、杜仲(Eucommia ulmoides)和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是78.9%、76.3%和73.7%;田间防治试验中,小茴香(F.vulgare)、杜仲(E.ulmoides)和远志(P.tenuifolia)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48.2%、47.5%和 44.6%。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室内生物防治试验中,公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和绵马贯众(Dryopteris crassirhizoma)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66.7%和62.5%;田间防治试验中,绵马贯众(D.crassirhizoma)、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和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36.0%、29.3%和 24.8%。小茴香水提物对河北保定的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达到56.0%,其次是山东聊城、辽宁沈阳、湖南株洲,分别是30.8%、26.7%和18.7%;小茴香水提物对河北保定的霜霉病菌引起的葡萄霜霉病室内生物防治效果最好,为60.0%,其次是山东聊城、辽宁沈阳、湖南株洲和河南郑州,防治效果分别为40.0%、25.0%、21.7%和17.3%。在45℃和25℃提取条件下,两种小茴香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分别为33.5%和32.2%,没有显着差异;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小茴香水提物活性成分为槲皮素。

李相府[3](2020)在《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是家禽养殖中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家禽的急性败血症或多组织器官炎症,一旦感染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临床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该方法在近年来的运用中遇到了新的挑战。“超级细菌”等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抗菌治疗的副作用--细菌的耐药谱扩大。一方面细菌抗药性降低了抗菌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用量增加易引起动物机体内的药物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随着“无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受到更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草药在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禽类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中,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疗效较好,尤其是中草药黄连、黄芩、金银花,对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使用后药物残留较少,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畜禽产品质量无影响。这既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也符合我国生态绿色养殖的行业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建立禽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苓连汤”进行了筛选、改良与疗效试验,以期为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1.“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建立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芩连汤”改良,形成了5个组方;分别在大肠杆菌攻毒后1h、6h和12h连续3次给药,评价不同组方的疗效。结果显示,在9.75×108CFU/ml的菌液浓度下,腹腔注射0.5 ml剂量攻毒后,小鼠全部发病,死亡迅速,死亡时间集中在攻毒后24-48 h内,选择该剂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攻毒后组方Ⅰ(金银花、葛根、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给药达到了 70%的治愈率,位列5个组方中最高,且未在肝脏和心脏组织中分离到攻毒菌株。因此选择最优组方1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2.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通过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鸡源大肠杆菌观察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率情况,建立鸡感染大肠杆菌模型;鸡感染大肠杆菌出现症状后分别使用高(1.5 ml/kg体重)、中(1.0ml/kg体重)、低剂量(0.5ml/kg体重)的改进“葛根芩连汤”饮水给药,并使用氟苯尼考作为治疗对照组,连用5天,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选用攻毒浓度为细菌培养液10-4倍稀释液,剂量为0.5ml/只,感染鸡约有半数死亡,为最佳攻毒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与氟苯尼考疗效相当;高、中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组治疗评价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以中剂量的“葛根芩连汤”为推荐剂量。

丁月云[4](2020)在《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缺血性、神经性和神经缺血性病变,会导致足部出现不同程度感染、溃疡、坏疽,并增加截肢风险,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可导致患者行走受限与终身残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见的糖尿病足部感染菌主要是由人体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细菌种类众多,可以引起从浅表感染到深部感染的多种感染类型,由于开放性伤口的限制,在临床治疗中严禁使用常规皮肤消毒剂等治疗,而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则可能造成局部和全身菌群失调,具有造成更加严重的局部和全身感染风险。本研究从祖国传统医药入手,研究一种对常见糖尿病足感染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复方中草药,在控制细菌局部感染的同时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医学意义。目的研制一种对糖尿病足部感染指标菌具有有效抗菌作用、无毒副作用、易保存、使用有效期长、价格低廉、使用和携带方便的新型复方中草药配方,用于糖尿病足部常见皮肤感染的抗菌治疗和感染控制,并对该复方中草药的毒理学、皮肤刺激性、遗传毒性及抗菌机制展开研究。方法以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足部感染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指标菌进行抑菌作用研究,从多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一组对引起糖尿病足部感染常见细菌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通过开展该复方中草药合剂的抑菌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研究,研制成复方中草药合剂。根据外用抗菌消毒药物技术规范,开展该中草药合剂的体内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皮肤刺激实验研究;利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研究体内致染色体损伤研究;利用小鼠体内实验开展该复方中草药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通过各个给药剂量组对大鼠肝∕体、肾∕体、脾∕体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研究给药剂量对体内主要药物代谢器官的影响研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研究中草药的抗菌抑菌机制。结果1.中草药提取物黄芩、甘草和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黄芩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甘草和大黄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2.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ml;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0mg/ml。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0mg/ml;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ml。3.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三种中草药提取物是黄芩、大黄和甘草,以这3种中草药提取物构成抗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抗菌中草药复方。抗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抗菌中草药复方中黄芩、大黄、甘草抑菌效果最佳的配方比例为4:1:1。4.抗菌中草药复方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对人体无毒,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对皮肤无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显示,体内复方中草药合剂无致染色体损伤作用。抗菌中草药复方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动物脏器检查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大鼠肝∕体、肾∕体、脾∕体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5.细胞膜去极化实验表明,加入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后,细胞膜发生去极化作用。6.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实验表明,加入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后,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结论1.研制的糖尿病足常见感染菌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配方为黄芩:大黄:甘草,其最佳抗菌抑菌效果的各组分比例为4:1:1。2.本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具有有效的抗菌抑菌作用,在合剂状态下,室温下可保存药效3个月以上。3.在0.25g/kg~1.0g/kg的给药剂量内,本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对机体无急性和亚急性毒副作用,无皮肤刺激作用,无致染色体损伤作用,表明药物安全有效。4.本复方中草药合剂抗菌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改变其极化状态和通透性发挥作用。

陈爽[5](2020)在《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肝损伤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尤其是药物,由于肝脏极易受到有毒化合物的侵害,肝损伤已逐渐成为犬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对犬类危害极大。文中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犬肝损伤模型,系统性开展了复方保肝注射液治疗犬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首先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构建了CCl4大豆油溶液诱导的犬肝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血清ALT值、观察犬只临床表现和肝脏病理切片检查等方法,证实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随后通过试验犬体重和状态综合评分,以及血常规、生化指标和治疗效果分析发现连续7日每日1次以1.00mg/kg、2.00mg/kg和4.00mg/kg的剂量给肝损伤试验犬皮下注射复方保肝注射液,可有效缓解CCl4所致的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精神不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并改善肝功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从最佳治疗效果和安全节约方面考虑,建议以1.00mg/kg作为复方保肝注射液的临床推荐剂量,每日1次,共治疗7天。最后,通过给健康犬注射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量,分析了复方保肝注射液的安全性。发现复方保肝注射液的1倍、3倍、5倍剂量对试验犬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尿常规,血气,相关生化指标,内脏器官均未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认为复方保肝注射液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较大的安全剂量范围。综上所述,CCl4可有效诱导犬肝损伤,每日1次皮下注射1.00mg/kg复方保肝注射液可在7天内有效缓解相关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且这种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安全剂量范围和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为临床上复方保肝注射液治疗犬肝损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胡骞[6](2020)在《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致病性研究及抗菌中草药筛选》文中提出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其病害越来越严重,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克氏原螯虾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某克氏原螯虾养殖场出现克氏原螯虾暴发性死亡现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患病虾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应激能力较弱,伏于池塘边沿或水草上陆续死亡。为厘清病因,本研究对患病虾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通过毒力因子检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该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并确定其分型地位。对人工感染后不同时期的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探讨该菌对克氏原螯虾的致病机理。此外,本研究还开展了30种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QD160502。表型鉴定发现QD160502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参考菌株基本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D160502的16S r DNA(登录号为:KX585901)和gyr B序列(Gen Bank登录号:MN189983)与Gen Bank上维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QD160502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回归感染后,试验虾表现出了与原感染虾相同的症状,并能分离到特性一致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链霉素、卡那霉素耐药。毒力相关基因扩增结果显示QD160502携带气溶素基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act和鞭毛蛋白基因fla。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D160502与意大利地区来源的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聚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2.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克氏原螯虾在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后,肝胰腺、肠道与心脏等组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且随感染时间呈现加深势态。在感染12 h后肝小管分泌细胞中出现内含棕色颗粒的转运小泡;感染24 h后肝小管间炎性细胞浸润,肠道结缔组织萎缩,心脏组织出现空泡样扩张;感染48 h后肝小管储存细胞与分泌细胞大量解体并空泡化,肠道上皮皱嵴减少,心肌空泡样扩张增加;感染72 h后肝小管和肠道上皮细胞坏死,且在心脏组织中发现透明血细胞聚集。3.本研究选用抑菌圈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了30种广谱抑菌中草药对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苏木、五倍子、地榆、乌梅这4味中药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10 mg/m L,有显着的抑菌效果,其中苏木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0.98mg/m L;苦楝、石榴皮、桃皮、千里光等4味中药水提物的MIC为15.63-31.25mg/m L,抑菌效果良好;赤芍、杨梅根、枫杨等8味中药水提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MIC和MBC在125-250 mg/m L之间。槟榔、博落回、紫草等14中草药抑菌效果较差或无菌效果。本研究筛选出有显着抑维氏气单胞菌效果的中草药,为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刘国库[7](2020)在《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药用真菌,富含甾体类和多糖类功效成分。我国的长白山、燕山、太行山、秦岭和云贵高原等山区是猪苓的主要产区,这些产区猪苓化学成分差异尚不清楚。此外,也有室内培养猪苓菌丝的报道。目前关于不同产区和不同生长期猪苓指纹图谱特征愈来愈受人们关注,关于猪苓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开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论文以国内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猪苓为主要研究材料,对收集到的54批猪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活性成分和矿质元素;利用LC/MS、GC/MS、UPLC-Q-TOF-MS/MS等手段建立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化学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及XCMS Online分析平台等手段解析所建指纹图谱,探讨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盛产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分级醇沉法、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FT-IR光谱、甲基化和NMR波谱等手段,分离、鉴定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并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和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为优质猪苓的选择、栽培、质量评价及活性成分开发等积累科学数据和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对菌丝来源、初始p H、培养温度、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料、栽培种培养料、光照等影响猪苓菌核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猪苓菌核的高效培养体系:筛选出长势优良的猪苓菌丝,来源为陕西周至,母种最优培养基为豆饼粉培养基,初始p H为6–8,适宜培养温度为23–28℃;原种最优培养料为桦木屑培养料;栽培种最优培养料配方为:桦木段(80%)、麸皮(10%)、腐殖土(10%),桦木段需经0.25%NH4NO3溶液浸泡;菌核培养温度为22℃,且在黑暗条件下培养。采用高效培养体系使猪苓生长期由3年缩短为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培养体系可以明显缩短猪苓生产周期,为缓解猪苓市场供需紧张的压力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后续试验提供了样品来源。(2)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关中平原、秦岭、长白山、燕山、太行山和云贵高原六个主产区收集得到的37批猪苓样品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其中,29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34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30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对菌丝期、白苓期、黑苓期、共生期和子实体期5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样品进行了分析,其中,14批样品麦角甾醇含量高于药典下限值(0.70 mg/g),17批样品总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120.00 mg/g),17批样品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低于药典上限值(50.00 mg/g)。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猪苓样品基本状况良好,可保障后续研究使用。(3)对秦岭等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中性多糖含量范围为0.70–5.40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5.40 mg/g;酸性多糖含量范围为4.44–23.12 mg/g,关中平原(室内)培养的猪苓含量最高,达23.12 mg/g;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范围为0.58–4.45 mg/g,秦岭产猪苓(周至)含量最高,为4.45mg/g;总甾体含量范围为1.54–3.25 mg/g,秦岭产猪苓(略阳)含量最高,达3.25 mg/g;水溶性蛋白含量范围为25.64–281.99 mg/g,太行山产猪苓(涞源)含量最高,达281.99mg/g。对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菌丝期猪苓游离单糖和寡糖总含量最高,为6.25 mg/g;共生期猪苓水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达195.51 mg/g;子实体期猪苓中性多糖、酸性多糖和总甾体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1.03 mg/g、36.08 mg/g、6.52 mg/g。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子实体期猪苓活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为深入研究猪苓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理论基础。(4)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六个主产区和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的12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Cu、Zn、Cr含量最高,分别为5.39μg/g、10.23μg/g、1.04μg/g;燕山产猪苓Fe、Mn、Ni、Pb、As、Cd含量最高,分别为603.47μg/g、29.62μg/g、10.70μg/g、1.22μg/g、0.85μg/g、0.44μg/g;太行山产猪苓Ca含量最高,为24870.05μg/g。此外,共生期猪苓Cu(13.02μg/g)、Mg(2268.15μg/g)、Zn(1088.21μg/g)、Fe(602.11μg/g)、Mn(325.01μg/g)、Ca(27850.12μg/g)、Pb(0.71μg/g)等7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性多糖含量与Fe、Mn、Ni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游离单糖与寡糖总含量与Pb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水溶性蛋白含量与Z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Fe和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产猪苓和共生期猪苓矿质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外源施入矿质元素的栽培措施来调控猪苓活性成分的积累。(5)采用LC/MS技术对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测定了样品的HPLC的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估系统软件(2004A版),为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标定出19个共有峰,为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标定出13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486–0.972,五个生长期猪苓样品相似度范围为0.201–0.922。使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PCA对样品进行归类,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高于70%,样品的归类结果比较理想,六个主产区的样品可归为3类,即燕山、太行山、长白山、云贵高原的样品处于一类,秦岭的样品和关中平原培养的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五个生长期的猪苓样品也可归为3类,即白苓期、黑苓期和共生期样品处于一类,菌丝期样品和子实体期样品分别单独处于一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的醇提物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能够为猪苓的质量评价及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6)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XCMS Online分析平台的Pairwise分析法对秦岭、太行山、关中平原3个主产区的15批猪苓和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3个生长期的15批猪苓的差异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利用互动云图,当显着性差异p值≤0.005,相对含量差异倍数fold change≥10时,从不同产区和生长期猪苓样品中共筛选出34个标志性分子,其中包括6个甾体类标志性分子。对甾体类标志性分子的峰面积强度进行分析表明,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不同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而过氧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酮是区分关中平原和其他产区猪苓的标志性分子;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麦角甾酮和猪苓酮F是区分不同生长期猪苓的标志性分子。结合各成分的细胞毒活性强弱,麦角甾醇和过氧麦角甾醇在秦岭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关中猪苓和太行山猪苓,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和麦角甾酮在黑苓期猪苓的细胞毒活性强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猪苓。研究结果表明,秦岭产猪苓和黑苓期猪苓较强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确保临床疗效,可能是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从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角度揭示猪苓道地性和采收期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7)采用GC/MS技术为六个主产区的37批猪苓和五个生长期的17批猪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指纹图谱,确定了85个共有峰,主要包含烷烃类、烯类、醇类、酯类、醚类、酚类和酸类等7类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表明六个主产区猪苓样品的相似度在0.096与0.999之间,五个生长期猪苓相似度范围为0.809–0.969,且可设定相似度阀值为0.511来甄别与猪苓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程度。主成分分析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等6种成分可能是引起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分,10-甲基异戊二烯等8种成分可能是影响不同生长期猪苓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的主要成分。采用PLS-DA对秦岭、太行山和关中平原三个产区以及菌丝期、黑苓期、子实体期三个生长期猪苓代谢差异化合物进行研究,共筛选出34个潜在标志性分子,包括大黄酚等7种活性成分,涉及天冬氨酸代谢途径等7种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产区和生长期差异是猪苓挥发性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是影响猪苓品质差异的内在因素。(8)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盛产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最佳条件,即选择9#猪苓菌丝进行发酵,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提取物4.51 g/L、VB1 0.l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5 g/L、初始p H=5.5、接种量13.75%、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12 d、转速150 r/min。该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1.23 g/L,是优化前的1.38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使猪苓菌丝胞外多糖产量大幅提高,为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后续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9)采用分级醇沉法结合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技术从猪苓菌丝发酵液中分离出三种新型均一胞外多糖PPS1、PPS2和PPS3。HPGPC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6.9×104Da,4.6×104Da,3.7×104Da,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其单糖组成主要是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摩尔比分别为43.6:2.5:1.0、17.7:3.1:1.0和4.6:2.6:1.0。经FT-IR光谱、甲基化、GC/MS和NMR波谱分析表明,三种多糖均为中性糖,均有α-型和β-型糖苷键构型,均为多分支结构多糖。PPS1的分支度为25.4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连接构成,部分糖苷键在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Man、Gal、Glc以末端残基的形式构成,部分Man以→2)-α-D-Manp-(1→糖苷键连接。PPS2的分支度为34.39%,主链由→6)-β-D-Manp-(1→糖苷键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的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2,6)-α-D-Gal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PPS3分支度为38.87%,主链由→6)-β-D-Manp-(1→和→6)-β-D-Galp-(1→糖苷键连接构成,在部分主链残基O-2位上有分支,支链由→2)-α-D-Manp-(1→、→6)-β-D-Galp-(1→、→4)-β-D-Glcp-(1→、→6)-β-D-Glcp-(1→及其末端残基构成。用SEM观察到三种多糖具有分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胞外多糖结构差异明显,为进一步研究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体外抗氧化、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讨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三种胞外多糖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活性,可上调毒性分子NO的分泌,增强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DNA分子体外裂解的功能,可显着降低PUC-19 DNA在UV+H2O2(2%)处理下的裂解率(p<0.01);进一步利用SA-β-Gal细胞染色技术证实三种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延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衰老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DNA裂解、延缓细胞衰老等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综上,本论文阐明了国内主产区猪苓的化学成分差异和指纹图谱特征,并阐述了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优质猪苓的人工培育、产区选择、采收期确认及菌丝体发酵液活性成分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崔灵利[8](2019)在《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Murray)Trev.)又名千层塔,为石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成分石杉碱甲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对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具有显着作用。目前,蛇足石杉资源被过度采摘,人工栽培发展滞后,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本研究通过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蛇足石杉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大量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内生真菌进行鉴定,通过HPLC、ESI-MS检测筛选出产石杉碱甲菌株,同时由于内生真菌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通过平板拮抗、产挥发性物质和发酵液防病筛选试验筛选出防治灰霉菌菌株和防治核盘菌菌株,为获取高效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石杉碱甲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灰霉菌和核盘菌的生物防治剂提供了菌种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TS扩增序测序,并通过OTU及物种群落分析、Alpha Diversity分析、Beta Diversity分析等方法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进行了相关多样性分析,从蛇足石杉体内检测到1800株内生真菌,其在根、茎、叶中的分布数目分别为824株、1045株、1167株;其中根、茎、叶内均有分布的有295株,单独存在于根、茎、叶内的数目分别为311株、240株和308株。蛇足石杉根、茎、叶中内生真菌的丰富度为:叶>茎>根,且不同器官内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着,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为筛选高效产石杉碱甲内生真菌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和资源。2.通过PERMANOVA分析发现11个属(Derxomyces,Lophiostoma,Cyphellophora,Devriesia,Serendipita,Kurtzmanomyces,Mycosphaerella,Conoideocrella,Brevicellicium,Piskurozyma,Trichomerium)的内生真菌与蛇足石杉体内Hup 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性(最高相关指数CI=0.92),推测此11属的内生真菌具有替代蛇足石杉产Hup A的潜力。同时,物种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内生真菌与此11种属内生真菌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些内生真菌对产石杉碱甲真菌具有的有益作用为挖掘高效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提供了信息。3.从蛇足石杉中分离、纯培养得到180个内生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了50株内生真菌;通过HPLC、ESI-MS检测筛选出产石杉碱甲菌株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HS7-1,为获取高效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石杉碱甲工业化奠定基础。4.利用平板拮抗检测发现7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能够抑制灰霉菌的生长,并且结合产挥发性物质和发酵液防病筛选试验发现Alternaria alternate HR38-7可以稳定的抑制灰霉菌,为获取抑制灰霉菌的生物防治剂提供了菌种资源。5.利用平板拮抗检测发现9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能够抑制核盘菌的生长,并且结合产挥发性物质和发酵液防病筛选试验发现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HL33-6-1的抑制效果最优,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HL33-12-3、Alternaria alternate HR38-7抑制效果次之,为获取抑制核盘菌的生物防治剂提供了菌种资源。

丁月云,鲁晓晴,钱冬萌,王斌[9](2019)在《中草药配方抗足部皮肤感染的组方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对足部感染指标菌具有有效抗菌作用的新型复方中草药的配方。方法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分别检测10种中草药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效果、研制新型抗足部皮肤感染中草药的配方和配比。结果抑菌效果较好的3种中草药提取物为黄芩、大黄和甘草,黄芩∶大黄∶甘草为4∶1∶1,最小抑菌浓度为含黄芩100 mg/mL、大黄25 mg/mL、甘草25 mg/mL。结论含黄芩、大黄和甘草的新型抗足部皮肤感染中草药配方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宋善敏[10](2018)在《部分中草药与无机盐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高感染性和高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和艾滋病合并结核病(HIV-TB)的出现,给全球结核病控制带来了极大挑战。大量研究认为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且生物膜(BF)的形成可能是引起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增加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物膜(biofilm,BF)是细菌粘附于表面时,被自身所分泌的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含有大量细菌膜样复合体。本实验对12种无机盐进行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与干预生物膜生长活性筛选试验,发现亚硝酸钠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及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生长活性,MIC值皆为4mmol/L,MBC值为8 mmol/L,且3mmol/L亚硝酸钠与3.2μg/ml利福平联合用药时,具有很好的协同抑菌与抑制生物膜生长效果。亚硝酸钠能够干预结核分枝杆菌ATP的合成,导致ATP含量降低和较弱荧光显色,这可能是其抑制结核杆菌生物膜的机制。中草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本实验利用贵州中草药资源的多样性,建立实验中草药样本库。先后对30种中草药进行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与干预生物膜生长活性筛选试验,发现苦参的甲醇提取物(0.4 mg/ml)能明显抑制结核杆菌H37Rv生物膜的形成,浓度提高到0.8 mg/ml时,结核杆菌可被苦参杀死。山茱萸80%乙醇提取物在3.2mg/ml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进一步结果表明,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山茱萸乙醇提取物小极性部位为抗结核分枝杆菌有效活性部位,山茱萸大极性部位不能明显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在7H9-ADC肉汤培养基培养上,能够明显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成膜,且呈量效关系。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不同中草药对结核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存在不同的干预结果,进一步开展活性跟踪研究,将为发现干预结核杆菌生物膜的分子骨架奠定基础。本论文对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进行方法学优化,结果显示,在H37Rv菌悬液(108 CFU/ml)接种量为100μl、培养时间7天、1%结晶紫染色、染色时间15min的条件下,呈明显量效关系。

二、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博姜黄处方筛选及抗菌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原
        1.2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和毒力因子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现状
        1.4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5 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2. 博落回的研究进展
        2.1 博落回在中医中的应用史
        2.2 博落回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2.3 博落回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3. 血根碱的研究进展
        3.1 血根碱的抗炎作用
        3.2 血根碱的抗癌作用
        3.3 血根碱的抗菌作用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博姜黄处方筛选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种
        1.2 供试药物
        1.3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喉头气管攻毒-混饲给药试验
        2.2 喉头气管攻毒-嗉囊灌喂给药试验
        2.3 胸肌注射攻毒-嗉囊灌喂给药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喉头气管攻毒-混饲给药试验结果
        3.2 喉头气管攻毒-嗉囊灌喂给药试验结果
        3.3 胸肌注射攻毒-嗉囊灌喂给药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博落回姜黄组方体外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器材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抗菌活性
        2.2 血根碱抗菌机理
        2.3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3. 结果
        3.1 博姜黄复方中生物碱的抗菌活性
        3.2 血根碱对生长曲线影响和灭菌曲线
        3.3 姜黄素与血根碱联合用药
        3.4 透射电镜下大肠杆菌的形态变化
        3.5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泳动能力的影响
        3.6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影响
        3.7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蛋白合成的影响
        3.8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3.9 血根碱对生物被膜的作用
        3.10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博姜处方中主要成分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
        4.2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理
        4.3 血根碱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中草药提取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葡萄霜霉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2.2 植物源的生物防治
        1.2.3 小茴香的研究进展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
        2.2.1 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2.2.2 中草药水提物的制备
        2.2.3 孢子囊萌发抑制率的检测
        2.2.4 9种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2.2.5 9种中草药水提物田间防治效果的测定
    2.3 中草药乙醇提取物葡萄霜霉病防治效果
        2.3.1 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2.3.2 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3.3 孢子囊萌发抑制率的检测
        2.3.4 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2.3.5 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田间防治效果的测定
    2.4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2.4.1 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采集与培养
        2.4.2 小茴香水提物的制取
        2.4.3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抑制率的检测
        2.4.4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2.5 小茴香水提物提取方式优化及有效成分分析
        2.5.1 不同温度下水提物的制备
        2.5.2 孢子囊萌发抑制率的检测
        2.5.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5.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5 色谱分析条件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3.1.1 80种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
        3.1.2 9种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菌抑制率的检测
        3.1.3 中草药水提物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3.1.4 中草药水提物的田间防治试验
    3.2 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防治作用
        3.2.1 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3.2.2 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菌抑制率的检测
        3.2.3 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防治效果
        3.2.4 5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田间防治作用
    3.3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3.3.1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3.3.2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霜霉病的室内生物防治效果
    3.4 小茴香提取物提取方式优化和有效成分分析
        3.4.1 小茴香水提物提取方式优化
        3.4.2 小茴香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4.3 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4 讨论
    4.1 中草药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
    4.2 水提法和乙醇提取法的差异
    4.3 小茴香水提物对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病
        1.1 禽大肠杆菌病简介
        1.2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3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5 禽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质粒
    2 中草药在防治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2.1 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
        2.2 消除细菌耐药性
        2.3 抗炎作用
        2.4 增强机体免疫
    3 “葛根芩连汤”在防治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4 目的意义
第2章 “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药品
        1.3 攻毒菌株
        1.4 培养基及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6 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7 组方筛选试验
        1.8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2 组方的筛选试验
    3 讨论
        3.1 中药的抗菌性
        3.2 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试验
    4 小结
第3章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试验菌种
        1.4 实验仪器
        1.5 大肠杆菌攻毒剂量的确定
        1.6 治疗试验
    2 结果
        2.1 鸡大肠杆菌最佳攻毒剂量的测定
        2.2 治疗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药物
        3.2 鸡大肠杆菌病辨证施治
        3.3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草药抗菌效果和复方中草药配方的筛选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抗糖尿病足感染中草药配方毒理学试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抗糖尿病足感染中草药配方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1 肝脏及肝损伤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3 CCl_4诱导的肝损伤
    第2章 保肝药物对肝损伤的防治进展
        2.1 常用药物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 对CCl_4诱导的肝损伤的治疗
    第3章 甘草酸制剂的研究进展
        3.1 甘草及甘草酸单铵
        3.2 甘草酸制剂的药理作用
        3.3 甘草酸制剂对肝病的作用
        3.4 甘草酸制剂在兽医领域的临床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犬的肝损伤造模试验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复方保肝注射液剂量筛选试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靶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致病性研究及抗菌中草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克氏原螯虾养殖常见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2 真菌性疾病
        1.3 细菌性疾病
    2 维氏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1 分类及地位
        2.2 维氏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
        2.3 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方法
        2.4 维氏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2.5 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
        2.6 维氏气单胞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3 中草药抗菌研究进展
        3.1 中草药抗菌药物筛选
        3.2 中草药抗菌机理研究
        3.3 中草药制剂在虾蟹养殖中应用
    4 本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病原的分离和纯化
        1.5 回归感染实验
        1.6 表型鉴定
        1.7 16Sr DNA和 gyrb基因的PCR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8 药物敏感性实验
        1.9 毒力基因的检测
        1.10 菌株MLST分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病虾症状和分离菌观察
        2.2 生理生化特征
        2.3 致病性试验
        2.4 16S r DNA和 gyr B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5 病原菌的药敏性
        2.6 MLST分型
        2.7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克氏原螯虾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1.4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体外抑菌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中草药浓缩药液的制备
        1.4 维氏气单胞菌菌悬液的制备
        1.5 药物敏感性试验
        1.6 中草药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液抑菌圈直径的测定结果
        2.2 中草药药液体外MIC与 MBC测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苓简介
    1.2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3 猪苓的人工培养
    1.4 猪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甾体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2 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1.4.3 无机微量元素、蛋白质类及维生素类化合物
        1.4.4 三萜类、蒽醌类及其他类化合物
    1.5 药理作用
        1.5.1 细胞毒活性作用
        1.5.2 利尿作用
        1.5.3 促进头发生长
        1.5.4 抗菌与抗炎作用
        1.5.5 其他药理作用
    1.6 猪苓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6.1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1.6.2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1.6.3 指纹图谱在猪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7 立题依据
        1.7.1 研究现状与问题
        1.7.2 技术路线
        1.7.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猪苓菌核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猪苓菌丝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培养
        2.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猪苓菌丝的培养
        2.2.3 猪苓菌丝在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4 猪苓菌丝在不同原种培养基上的培养
        2.2.5 猪苓菌丝在不同栽培种培养料上的培养
        2.2.6 培养温度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2.7 光照对猪苓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来源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2 不同温度下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3 不同母种培养基上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4 不同原种培养料中猪苓菌丝的长势比较
        2.3.5 不同培养条件下猪苓菌核干重的比较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3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3.2.4 中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5 酸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3.2.6 单糖和寡糖总含量的测定
        3.2.7 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2.8 总甾体含量的测定
        3.2.9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常规检查项目分析
        3.3.2 活性成分分析
        3.3.3 矿质元素分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C/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区猪苓质量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L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猪苓L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确立与相似度评价
        4.3.2 聚类分析(HCA)
        4.3.3 主成分分析(PCA)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PLC-Q-TOF-MS/MS分析不同产区猪苓差异性化学成分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2 色谱条件
        5.2.3 质谱条件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产区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2 不同生长期猪苓差异化合物分析
        5.3.3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5.3.4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峰面积比较
        5.3.5 甾体类差异化合物的细胞毒力比较
        5.3.6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六个产区猪苓样品的GC/MS指纹图谱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的制备
        6.2.2 色谱及质谱条件
        6.2.3 方法学考察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6.3.2 猪苓样品GC/MS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
        6.3.3 PCA,PLS-DA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及标志物研究
        6.3.4 多成分GC/MS定量分析
        6.3.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猪苓菌丝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2.1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2 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2.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7.2.4 Box-Behnken优化试验
        7.2.5 验证试验
        7.2.6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猪苓菌丝胞外多糖分析
        7.3.2 主要营养物质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3 主要发酵条件对猪苓菌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7.3.4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7.3.5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猪苓菌丝发酵液三种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8.1 试验材料
        8.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8.1.2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猪苓菌丝的液体发酵
        8.2.2 胞外多糖的粗分离
        8.2.3 粗多糖的纯化
        8.2.4 多糖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8.2.5 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2.6 紫外全扫描测定
        8.2.7 红外光谱测定
        8.2.8 核磁共振分析
        8.2.9 单糖组成分析
        8.2.10 甲基化分析
        8.2.11 扫描电镜分析
        8.2.12 抗氧化活性分析
        8.2.13 细胞免疫试验
        8.2.14 延缓细胞衰老活性
        8.2.15 抑制DNA裂解试验
        8.2.16 数据分析
    8.3 结果和讨论
        8.3.1 粗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8.3.2 胞外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
        8.3.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分析
        8.3.4 单糖组成分析
        8.3.5 甲基化分析
        8.3.6 FT-IR分析
        8.3.7 NMR分析
        8.3.8 扫描电镜分析
        8.3.9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8.3.10 巨噬细胞活性试验
        8.3.11 抑制DNA裂解活性
        8.3.12 延缓衰老活性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果与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简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1.1.4 内生真菌的丰富代谢产物
    1.2 植物内生真菌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1.3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研究
    1.4 灰霉菌和核盘菌的生物防治研究
        1.4.1 番茄灰霉病
        1.4.2 油菜菌核病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2.1 材料仪器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耗材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2 ITS序列分析
        2.2.3 多样性分析方法
        2.2.4 根茎叶间的差异显着性分析方法
        2.2.5 内生真菌与石杉碱甲关联统计分析方法
        2.2.6 石杉碱甲提取方法
        2.2.7 石杉碱甲含量测定方法
        2.2.8 石杉碱甲加标回收试验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
        2.3.2 蛇足石杉根茎叶间的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
        2.3.3 内生真菌与石杉碱甲关联统计结果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及产石杉碱甲内生真菌的筛选
    3.1 材料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耗材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3.2.2 内生真菌鉴定方法
        3.2.3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发酵及石杉碱甲的提取方法
        3.2.4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石杉碱甲的HPLC检测方法
        3.2.5 蛇足石杉内生菌生物碱的ESI-MS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3.3.2 产石杉碱甲内生真菌的筛选
        3.3.3 HS7-1 菌株代谢产物质谱(ESI-MS)检测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拮抗性菌株筛选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菌株
        4.1.2 实验仪器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平板拮抗菌株筛选
        4.2.2 产生挥发性抗菌物质内生菌株的筛选
        4.2.3 拮抗菌株发酵液防病筛选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平板拮抗灰霉菌与核盘菌的内生菌菌株
        4.3.2 产生VOCs抑制灰霉菌与核盘菌生长的菌株
        4.3.3 拮抗菌株发酵液防灰霉菌与核盘菌菌株筛选
    4.4 结论与讨论
        4.4.1 番茄灰霉菌的拮抗筛选
        4.4.2 油菜核盘菌的拮抗筛选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草药配方抗足部皮肤感染的组方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中草药溶液的制备
    1.3 细菌悬液的制备
    1.4 10种中草药溶液抑菌效果试验
    1.5 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试验
    1.6 不同中草药配比溶液的配制
    1.7 复方中草药合剂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
2 结果
    2.1 10种中草药抑菌试验
    2.2 3种中草药最小抑菌浓度试验
    2.3 中草药组方筛选试验结果
    2.4 复方中草药合剂最小抑菌浓度
3 讨论与结论

(10)部分中草药与无机盐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结核病发展现状
    1.2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概述
        1.2.1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形成
        1.2.2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物理性状
        1.2.3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化学成分
        1.2.4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生物学特征
    1.3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与结核杆菌致病性的关系
        1.3.1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1.3.2 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生长的因素
        1.3.3 生物膜延长结核病治疗时间的原因
    1.4 缩短结核治疗时间的新思路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部分无机盐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12种无机盐对H37Rv生物膜的影响试验结果
        2.2.2 NaNO_2抑制H37Rv生物膜生长试验结果
        2.2.3 NaNO_2抗H37Rv活性试验结果
        2.2.4 NaNO_2与利福平联合抗H37Rv活性试验结果
        2.2.5 NaNO_2与利福平联合抑制H37Rv生物膜生长试验结果
        2.2.6 NaNO_2干预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试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30种中草药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干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中草药抗H37Rv、BCG体外试验结果
        3.2.2 与异烟肼、利福平的联合抗BCG试验结果
        3.2.3 11种中草药干预H37Rv生物膜生长试验结果
        3.2.4 苦参提取物干预H37Rv生物膜生长试验结果
        3.2.5 苦参对快速生长期H37Rv生物膜的干预试验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山茱萸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干预及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山茱萸抗H37Rv活性部位筛选试验结果
        4.2.2 山茱萸干预H37Rv生物膜活性部位筛选试验结果
        4.2.3 山茱萸乙醇提取物抗H37Rv活性部位筛选试验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结核杆菌生物膜的方法学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结晶紫染色法评价H37Rv生物膜方法的建立结果
        5.2.2 接种量对结晶紫染色法的影响结果
        5.2.3 培养时间对结晶紫染色法的影响结果
        5.2.4 结晶紫浓度对结晶紫染色法的影响结果
        5.2.5 结晶紫染色时间对结晶紫染色法的影响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四、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博姜黄处方筛选及抗菌机理初探[D]. 张玥. 扬州大学, 2021(02)
  • [2]中草药提取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研究[D]. 张书蔚.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相府. 扬州大学, 2020(04)
  • [4]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D]. 丁月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5]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陈爽. 吉林大学, 2020(08)
  • [6]克氏原螯虾源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致病性研究及抗菌中草药筛选[D]. 胡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国内主产区猪苓指纹图谱特征及菌丝体胞外多糖活性研究[D]. 刘国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 崔灵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中草药配方抗足部皮肤感染的组方研制[J]. 丁月云,鲁晓晴,钱冬萌,王斌. 大医生, 2019(03)
  • [10]部分中草药与无机盐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影响[D]. 宋善敏. 贵州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抗菌中草药筛选试验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