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脂减少原因研究进展

奶牛乳脂减少原因研究进展

一、奶牛乳脂降低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文超[1](2021)在《不同奶产量和氧消耗条件下奶牛乳腺代谢特征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罗林[2](2021)在《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及Indel位点筛选及其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乳脂作为奶牛重要的经济性状,也是遗传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性状。SNP及Indel位点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主要DNA分子遗传标记,将其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是目前分子育种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在收集规模化牛场连续三年完整DHI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开展DHI数据的乳成分与体细胞评分、胎次和季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分别利用PCR-RFLP和TD-PCR法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及Indel位点进行筛选及基因型鉴定;最终将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及Indels位点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明确与产奶性状相关分子标记位点,为乳脂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2017年~2019年DHI数据,经统计分析后,发现该牛场乳房炎奶牛患病率较低;SCS、产奶量、乳成分均相关,胎次与SCS、产奶量相关;同时发现SCC处于10~20万个/m L时,便会引起牛奶损失以及经济损失。2、在5个候选基因中筛选获得35个SNP位点;鉴定出SNP位点2个,G490025A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在群体中分布均匀且多态信息含量丰富,且该位点与奶牛日产奶量显着相关;G64695500A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在群体中分布均匀且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并且该位点与乳蛋白率呈现极显着相关性,与SCS和日产奶量呈现显着相关性。3、在选择的13个候选基因筛选鉴定出Indel位点2个;rs381960368位点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该位点在群体中分布均匀,多态信息含量丰富;该位点与日产奶量、乳蛋白率、SCS具有显着相关性。rs801171594位点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该位点在群体中分布均匀,多态信息含量丰富;该位点与乳蛋白率呈现显着相关性。4、鉴定获得的SNP位点与Indel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连锁不平衡,位于BDNF的rs801171594与位于CYHR1基因中的G64695500A连锁不平衡程度最高,2个SNP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鉴定的G64695500A和G490025A SNPs位点、rs381960368和rs801171594 Indels位点均可作为奶牛产奶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可用于奶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促进奶牛遗传育种进程,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王冉[3](2021)在《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在南疆地区由于大肠杆菌诱发的乳腺炎比例逐年攀升,因此,开展南疆地区奶牛乳源大肠杆菌的调查显得尤为必要。本实验对新疆南疆奶牛乳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了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了乳源大肠杆菌中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旨在为预防与治疗新疆南疆地区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采用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方法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所分离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孔板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CR扩增检测9种毒力基因。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80份来自南疆地区某奶牛场的乳样中共分离获得大肠杆菌20株。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这20株大肠杆菌,有16株对阿莫西林耐药,耐药率最高为85%;有15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三种药物耐药,耐药率次之为75%;有14株对氟苯尼考耐药,耐药率为70%;有13株对卡那霉素耐药,耐药率为65%;有10株对庆大霉素耐药,耐药率为50%;有5株对恩诺沙星耐药,耐药率为25%;对四环素和多粘菌素两种药物均有4株菌耐药,耐药率相同为20%;有3株菌对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为15%。所有临床分离菌株均对头孢他定和美罗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在本研究所检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发现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菌株。本研究在检测的9个毒力基因中,20株菌均检出了lsr B、lsr R、aer、omp A和trat 5个基因,分布率为100%,说明这5个基因在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中普遍存在。20株菌中均未检测到eae和mtn这2个基因,分布率为0%,说明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中不含有这2个基因。14株菌中含有iuc D,分布率为70%,说明iuc D基因是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较为常见的基因。2株菌含有lux S,分布率为10%,说明lux S基因是该奶牛场乳源大肠杆菌不常见的基因。本研究结果说明新疆南疆地区分离的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大肠杆菌的感染带来一定困难。

孙彤彤[4](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梁树林[5](2021)在《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准营养的目标是实现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改善动物的生产效率和福利,而了解个体间的营养代谢异质性及其机制是实现精准营养的前提。蛋氨酸是泌乳奶牛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补充过瘤胃蛋氨酸(RPM)可改善奶牛生产性能,但其效果差异较大。造成效果差异的原因,大多研究在群体层面上进行简单分析,而未见从个体层面去关注这种差异并进行成因探究。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剂量效应试验探究RPM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确定最佳剂量(Part 1);进而对泌乳奶牛补充最佳剂量RPM,观察其泌乳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Part 2),然后筛选出响应差异较大的两组牛,分别比较其补充RPM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差异(Part 3)和乳腺代谢(Part 4)差异,系统探究响应个体差异的成因。1.补充RPM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的影响(Part 1)选取6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4.0±5.77 kg/d,泌乳天数=168±12.7 d,胎次=2.87±0.9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在基础日粮上分别补充0(对照组)、15、30、60 g/d的RPM(Met有效含量77.6%)。正试期12周,每周连续两天记录奶产量、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第6和第12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补充RPM各组奶牛的奶产量、乳成分和采食量均无显着差异(P>0.10),但从数值上看,补充30 g/d组奶牛的能量矫正乳(ECM)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60 g/d组(P<0.05)。个体层面分析发现,与对照牛相比,有19头奶牛的奶产量提高,而26头奶牛的奶产量降低。没有发现补充RPM对瘤胃发酵参数的显着影响(P>0.10)。血液参数上,发现补充30 g/d RPM显着提高血浆Met、脯氨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P<0.05),显着降低血尿氮浓度(P<0.05);补充60 g/d RPM显着降低了血浆丙二醛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补充不同剂量RPM对奶牛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各组内个体差异较大;补充30 g/d RPM可改善奶牛氨基酸代谢,补充60 g/d可降低奶牛氧化应激;根据奶产量与RPM补充剂量建立回归方程,得出最佳补充量约为22.7 g/d。2.泌乳奶牛对RPM响应个体差异的研究(Part 2)选取12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3.6±6.50 kg/d,泌乳天数=111±11.9 d,胎次=1.6±0.70),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试验共持续13周,前5周为适应期,后8周为正试期。正试期每头奶牛补充最佳剂量的RPM(20g/d,Met有效含量80%),每天记录奶产量,每周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在第0、8周采集血液、粪便和尿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响应个体差异较大,其ECM、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乳糖率的变化范围(变异系数)分别为-6.08~9.08 kg/d(231%)、-0.46~0.62%(3343%)、-1.06~1.45%(218%)和-0.34~0.49%(1036%)。根据统计功效分析,选择积极响应(Positive response,PR)与有限响应奶牛(Limited response,LR)各10头,进行后续分析。PR奶牛泌乳性能显着提高(P<0.05),而LR奶牛保持下降(P<0.05);PR奶牛干物质(P=0.10)和粗蛋白(P<0.01)的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或显着增加,而LR奶牛养分消化率无明显变化(P>0.10)。氮代谢上,PR奶牛的牛奶氮产量显着提高(P<0.01);LR奶牛的尿氮浓度(P=0.02)和尿氮产量(P=0.03)显着提高,而牛奶氮产量显着降低(P=0.01)。PR奶牛的血浆葡萄糖(P<0.01)、血尿氮浓度(P=0.02)显着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LR奶牛的血浆球蛋白(P=0.05)、肌酐(P<0.01)显着提高,总抗氧化状态显着降低(P<0.01)。以上结果表明,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不同响应奶牛的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浆参数变化不尽一致,这可能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3.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差异的研究(Part 3)利用Part 2中选出的20头奶牛,在第0、8周采集其瘤胃液,分析瘤胃发酵参数,估算微生物蛋白产量,并利用16S r RNA测序分析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结果发现,PR奶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P=0.03)、乙酸(P<0.01)、丙酸(P=0.05)的浓度和微生物蛋白产量(P=0.01)均显着提高,异丁酸(P=0.10)、戊酸(P<0.01)、异戊酸(P=0.06)占总酸的比例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而LR奶牛瘤胃戊酸浓度(P=0.03)显着降低,丁酸(P=0.04)、戊酸(P<0.01)和异戊酸(P=0.01)占总酸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P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40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提高(LDA>2),有27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Lachnospiraceae NK3A20 group(P=0.01)、Acetitomaculum(P=0.05)、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P=0.01)、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L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3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有2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Prevotellaceae UCG-003(P=0.03)、unclassified(f)Prevotellaceae(P=0.02)、Lachnospiraceae XPB1014 group(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瘤胃发酵状态变化不一致,可能是由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差异所致,这可能也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之一。4.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Part 4)本部分聚焦PR奶牛和LR奶牛补充RPM前后乳腺代谢的差异,在第0周、8周采集其牛奶、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液,分析三者的氨基酸(AA)指标以反映乳腺对AA的摄取利用,分析牛奶代谢组反映乳腺的整体代谢情况。结果发现,PR奶牛乳腺血流量显着提高(P=0.05),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显着增加或有增加趋势(P<0.10),说明其乳腺AA利用得到显着改善;LR奶牛乳腺血流量变化不显着(P=0.38),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的变化无显着差异(P>0.10),其中半胱氨酸的这些指标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P<0.10),说明Met可能参与到乳腺半胱氨酸的合成代谢中。牛奶代谢组结果显示,PR奶牛中第8周生物素相对浓度显着升高(VIP>1,FC>2),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与乳腺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嘌呤和嘧啶代谢通路,说明乳腺AA利用的改善可能与乳腺细胞的增殖有关;而LR奶牛中第8周L-Met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FC<0.5),差异代谢物富集到癌症中心碳代谢和赖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说明Met可能更多被非泌乳相关的代谢利用导致其存量减少,因而泌乳性能响应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乳腺Met代谢和利用途径有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乳腺AA摄取利用差异并影响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奶牛泌乳性能对RPM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并主要从瘤胃发酵和乳腺代谢等角度探究了响应差异的成因。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之间其瘤胃内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丰度变化存在显着差异,导致瘤胃发酵参数也出现差异;同时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乳腺在AA摄取利用、Met代谢利用上存在差异。结果提示,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乳腺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奶牛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可为深入了解Met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未来实现精准饲养提供重要知识。

杨影[6](2020)在《奶牛热应激相关lncRNA鉴定及lncRNA TCONS00014079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应激影响奶牛生产性能与乳腺健康,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已被证实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为探究热应激对奶牛乳腺lnc RNA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获取了热应激奶牛和非热应激奶牛乳腺组织的lnc RNA表达谱,并对筛选出的lnc RNA进行了相关功能验证以探讨lnc RNA在奶牛热应激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热应激对奶牛乳腺lnc RNA表达的影响:本部分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热应激与非热应激奶牛乳腺的lnc RNA表达谱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003个lnc RNA,其中34个lnc RNA差异表达。对差异表达的lnc RNA的靶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主要涉及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F-κB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细胞粘附(Cell adhesion)、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等生物过程。2.lnc RNA的功能验证:随机选取8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相对表达数据与测序结果一致,证明高通量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CONS_00014079因其较大的差异倍数及较高的fpkm值,被选作功能验证的候选lnc RNA。靶基因功能预测显示,lnc RNA TCONS_00014079可能参与调控炎症反应,因此本试验通过建立乳腺细胞炎症模型,并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lnc RNA TCONS_00014079对奶牛乳腺炎症的影响。结果显示lnc RNA TCONS_00014079在乳腺细胞炎症模型中表达显着下调,且利用si RNA对lnc RNA TCONS_00014079进行干扰后发现,原本在炎性乳腺细胞中表达上调的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8的表达显着下降,提示lnc RNA TCONS_00014079可能通过调控以上炎症因子m RNA的表达参与奶牛乳腺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试验发现在热应激与非热应激奶牛乳腺中存在差异表达的lnc RNA,且筛选出的lnc RNA TCONS_00014079通过影响TNF-α、IL-6和IL-8的表达参与奶牛乳腺炎症反应。

朱宁[7](2020)在《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奶牛的乳房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乳品质量安全,而病原微生物又是造成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因素,牛乳及乳制品营养丰富,需求量高,其质量安全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解上海地区部分规范化奶牛场的饲养及管理情况、牛乳中主要致病菌污染情况和耐药率情况,为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上海地区71个规模化奶牛场中奶牛进行采样并实地调研,采集患病混合牛乳71份(每个奶牛场采集10份具有代表性患乳腺炎奶牛奶样,并混匀为一个样品),根据细菌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分离培养并纯化、再用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致病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进行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结果:1、经调研,上海地区71个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场,都能做到牛场规范管理,定期消毒,规范挤奶操作过程,大大减少了减少挤奶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奶牛场均配有专职兽医,采用DHI(奶牛群体改良)测定技术评判奶牛健康,及时淘汰久治不愈的病牛所采集奶牛场存栏总量及产奶牛存栏数大部分集中在0499规模,日产奶量0t-5t、5t-10t、10t-20t、大于20t的牧场都均匀分布,且大部分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形性乳房炎发生情况都较为乐观,极少数牧场发生严重型乳房炎。调研发现存栏量在10003000范围里的奶牛场管理最为规范合理。2、本试验从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采集71份样品,鉴定出目标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粪肠球菌的分离率是7.0%(5/71)、克雷伯氏菌的分离率是11.3%(8/71)、大肠杆菌的分离率是15.5%(11/7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是16.9%(12/71)。3、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均耐药性较低甚至无耐药产生,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的敏率率较高,达60%-100%,对头孢噻吩完全耐药,耐药率100%,其次是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60%,大肠杆菌仅对头孢噻吩表现出耐药,克雷伯氏菌对头孢噻呋、美罗培南、链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多粘菌素E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达62.5%-100%,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异恶唑和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耐药严重程度为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庆大霉素(75%)>四环素(62.5%)>复方新诺明(50%)。4、金黄色葡萄球菌无多重耐药情况,粪肠球菌的多药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对3种药物耐药、对4种药物耐药、对5种药物耐药和6种药物耐药,大肠杆菌的多耐药结果主要集中在3耐、6耐和9耐,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多药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克雷伯氏菌主要集中在5耐、6耐、8耐和10耐;大肠杆菌达到对9、10种抗菌药物耐药。各菌株多重耐药性多集中在3耐、5耐和6耐,其中粪肠球菌4株,克雷伯氏菌5株,大肠杆菌3株,共12株,占4种分离菌株总数的33.33%。结论:上海部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生鲜乳中主要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四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生素可为该地区的推荐用药,结合奶牛场实际情况采取预防及用药措施,规范、合理用药,有效遏制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王东海[8](2018)在《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泌乳量的影响。试验选取的荷斯坦奶牛产奶量接近,年龄在4~6岁,胎次在2~3胎之间,健康状况良好,饲养条件一致,共72头,随机平均分成4个试验组,每组18头。试验Ⅰ组为拉丁乐组,试验Ⅱ组摇滚乐组,试验Ⅲ组非洲打击乐组,试验Ⅳ组对照组。试验前对奶牛所处的环境进行背景分贝数测定。试验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20 d,共计60 d,有7 d预试期。从预试期开始,对拉丁乐组、摇滚乐组、非洲打击乐组奶牛栏中用益声音乐播放系统分别播放拉丁乐、摇滚乐、非洲打击乐。每天早、中、晚在挤奶前为奶牛播放音乐2 h。音乐分别选用拉丁乐、摇滚乐、非洲打击乐中各自最典型的音乐10首,试验0~60 d试验三组分别播放各自类型音乐10首,将各自音乐类型的10首音乐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后,循环播放2 h,播放音乐的过程中音量保持不变。试验一结果显示,第60 d时,摇滚乐组奶产量较对照组低13.4%,差异极显着(P<0.01);非洲打击乐组奶产量较对照组低8.9%,差异显着(P<0.05)。试验0~60 d,拉丁乐组、摇滚乐组、非洲打击乐组中乳糖、乳蛋白、非脂固形物含量较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对乳糖、乳蛋白、非脂固形物含量影响较小;拉丁乐对奶牛奶产量无显着影响,对乳糖、乳蛋白、非脂固形物含量影响较小。试验二结果显示,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组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肾上腺素(Epinephrine,E)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拉丁乐组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高于对照组,GAB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摇滚乐组β-EP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会促进5-HT、E的分泌,从而降低奶牛产奶性能;拉丁乐会促进β-EP、SS的分泌,抑制GABA的分泌;摇滚乐会促进β-EP的分泌;三种音乐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神经肽(Neuropeptide Y,NPY)的分泌均无显着影响。试验三结果显示,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都会抑制催乳素(Prolactin,PRL)、雌二醇(Estradiol,E2)的分泌,降低奶牛的产奶性能;摇滚乐抑制孕酮(Progesterone Prog,P)的分泌,降低奶牛的产奶性能;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胰岛素(Insulin,INS)的影响体现在前20 d,之后再无影响,对产奶量无影响。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以免对奶牛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试验四结果显示,非洲打击乐会使奶牛血清中球蛋白(Globulin,GLB)、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上升,降低奶牛产奶量,摇滚乐会使奶牛血清中LDH含量上升,降低奶牛产奶量。试验五结果显示,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分别通过提升奶牛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提升奶牛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奶牛机体免疫力,降低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拉丁乐对此无显着影响。

李翠[9](2017)在《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哈萨克族音乐、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维吾尔族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年龄、胎次、产奶量相仿,饲养管理及健康状况相似的荷斯坦泌乳牛80头,随机分4组,每组20头。三个试验组分别播放音乐,对照组正常饲喂。每隔20天采集一次血样、奶样并测定其日单产奶量。试验一结果显示:哈萨克族音乐可降低奶牛产奶量,整个试验期内极显着提高乳脂肪含量,20天及整个试验期内显着降低体细胞数。维吾尔族音乐40天及整个试验期内奶牛产奶量显着降低,乳成分含量提高,整个试验期内体细胞数极显着降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可降低奶牛产奶量,提高乳成分含量,降低体细胞数。三个试验组之间产奶量均为差异不显着。第20天哈萨克族音乐体细胞数显着低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20天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奶牛体细胞数显着高于维吾尔族音乐。第20天、40天哈萨克族音乐乳蛋白含量、乳糖含量显着高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试验二结果显示:哈萨克族音乐对奶牛的血液神经递质水平无显着影响。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可提高SS的含量。维吾尔族音乐可提高SS的含量,降低Gly、NPY、SP的含量。三个试验组之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降低5-HT的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而言可显着降低NPY的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降低Gly、NPY、SS、5-HT的含量。在血液激素水平方面,维吾尔族音乐可降低ACTH的含量。试验三结果显示:哈萨克族音乐可提高CA的含量,降低SDH的含量,促进乳脂肪的产生。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可提高LDH、CA的含量,降低SDH的含量,促进乳糖及乳脂肪的生成。维吾尔族音乐可提高LDH、CA的含量,降低BHBA的含量,促进乳糖及乳脂肪的生成。三个试验组之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提高LDH、GLU的含量,降低BHBA、CA的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而言可提高BHBA、SDH、TG、CA的含量,降低LDH、TC的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提高BHBA、SDH、TG的含量。试验四结果显示:哈萨克族音乐可提高BUN含量,降低CREA含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可提高AST含量。维吾尔族音乐可提高TP、GLB含量。三个试验组之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提高CREA、AST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而言AST、CREA含量显着下降。试验五结果显示:哈萨克族音乐可提高SOD、GSH-Px含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可降低GSH-Px含量,提高MDA含量。维吾尔族音乐可降低SOD含量,提高MDA含量。三个试验组之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降低SOD、GSH-Px含量,提高MDA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而言可提高SOD、GSH-Px含量。维吾尔族音乐较哈萨克族音乐而言可降低GSH-Px含量,提高MDA含量。

陶娜拉[10](2016)在《高通量测序解析奶牛乳房炎关联菌群》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方法,从呼和浩特某规模化牧场筛选出乳房炎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奶牛各3头,建立乳房炎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三个试验组,收集乳样,分别对其宏基因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研究乳样菌群及其结构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组奶牛乳样菌群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均不同。在纲(Class)水平上,阴性组乳样检测出6种菌,其中优势菌为γ-变形菌纲,占菌群80%;弱阳性组乳样检测出8种菌种,其中优势菌为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平酸菌纲,分别占菌群的53%、18%和15%;强阳性组乳样检测出7种菌,其中优势菌为γ-变形菌纲、平酸菌纲、变形菌纲,分别占菌群的52%、23%和20%。在门(Phylum)水平上阴性组乳样中发现4种菌种,其中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占菌群的87%和10%;弱阳性组乳样中发现5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分别占菌群的75%和16%;强阳性组乳样中发现4种菌,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种,分别占菌群的74%和22%。在Family(科)分类水平上阴性组乳样共检测出6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莫拉菌科,黄杆菌科,分别占菌群的81%、10%;弱阳性乳样中发现12种菌,其中优势菌为根瘤菌科、柄杆菌科、莫拉菌科、黄杆菌科,分别占菌群的31%、21%、18%和16%;强阳性组乳样检测出12种菌,其中优势菌种为莫拉菌科、黄杆菌科、根瘤菌科,分别占菌群的48%、21%和12%。组间比较,变形菌门比例在菌门水平上自阴性组到强阳性组逐渐下降:在菌纲水平上,r-变形菌纲比例自阴性组到强阳性显着下降,而平酸菌纲比例上升;在菌科水平上,与阴性组菌群相比,弱阳性与强阳性组的莫拉菌科比例显着下降,黄杆菌科比例略有升高,提示乳房菌群组成及其结构的变化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二、奶牛乳脂降低成因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乳脂降低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及Indel位点筛选及其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2.2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1.2.4 单核苷酸多态性
        1.2.5 插入缺失标记
    1.3 乳脂合成主要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1.3.1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
        1.3.2 脂蛋白酶
        1.3.3 催乳素
        1.3.4 生长激素受体
        1.3.5 三磷酸腺昔结合转运蛋白 G 超家族成员 2
        1.3.6 长链脂酰Co A合成酶
    1.4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DHI数据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处理
        2.1.3 体细胞数、体细胞评分和胎次季节划分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SCS 分布
        2.2.2 SCS、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相关性
        2.2.3 胎次对 SCC、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2.2.4 季节对 SCC、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2.2.5 SCC 引起的奶损失及经济损失
    2.3 分析与讨论
        2.3.1 SCC与乳房炎的关系
        2.3.2 SCC、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相关性
        2.3.3 胎次对SCS、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2.3.4 季节对SCS、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2.3.5 SCC造成的奶损失与经济损失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位点筛选及其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3.1 材料方法
        3.1.1 血液样品的采集
        3.1.2 血液DNA提取
        3.1.3 引物设计
        3.1.4 PCR扩增体系
        3.1.5 PCR扩增条件
        3.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7 测序分析
        3.1.8 PCR-RFLP分析
        3.1.9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位点筛选
        3.2.2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 SNPs 基因型鉴定
        3.2.3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基因型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3.2.4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基因型与奶牛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3.3 分析与讨论
        3.3.1 CYHR1 基因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3.3.2 VPS13B基因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Indels位点筛选及其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4.1 材料方法
        4.1.1 血液样品的采集
        4.1.2 血液DNA提取
        4.1.3 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4.1.4 PCR扩增体系
        4.1.5 PCR扩增条件
        4.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4.1.7 测序分析
        4.1.8 Indel基因型鉴定
        4.1.9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Indels测序结果及基因型鉴定
        4.2.2 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Indels位点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4.2.3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Indels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4.2.4 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s与 Indels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4.3 分析与讨论
        4.3.1 SCD5 基因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4.3.2 BDNF基因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个人简历

(3)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奶牛乳房炎的概念与分类
    1.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1.3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
        1.4.1 环境与营养因素
        1.4.2 微生物因素
    1.5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5.1 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1.5.2 牛奶的品质下降
        1.5.3 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1.6 生物被膜的概述
    1.7 大肠杆菌现状
        1.7.1 国内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7.2 国外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8 毒力基因现状
第2章 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菌株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
        2.2.2 革兰染色镜检
        2.2.3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2.4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大肠杆菌形态学及生化鉴定
        2.3.2 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第3章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3.1.3 药敏纸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复苏
        3.2.2 菌液制备
        3.2.3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3.2.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3.3.2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奶牛乳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氨基酸与奶牛营养
        1.1 氨基酸的营养代谢
        1.2 必需氨基酸的功能
        1.3 必需氨基酸与奶牛生产性能
    2.蛋氨酸与奶牛营养
        2.1 蛋氨酸特性
        2.2 过瘤胃蛋氨酸与泌乳性能
        2.3 过瘤胃蛋氨酸与奶牛健康
    3.个体差异与精准营养
        3.1 精准营养的概念
        3.2 精准营养研究进展
        3.3 奶牛精准营养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试验结果
        2.1 生产性能
        2.2 瘤胃发酵参数
        2.3 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游离氨基酸浓度
    3.讨论
        3.1 RPM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RPM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 RPM对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4.小结
第三章 泌乳奶牛对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奶牛对RPM响应的评估及差异牛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2.2 不同响应奶牛的选择
        2.3 不同响应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不同响应奶牛表观消化率的差异
        2.5 不同响应奶牛氮代谢的差异
        2.6 不同响应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的差异
    3.讨论
        3.1 奶牛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消化机制
        3.3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血浆代谢机制
    4.小结
第四章 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差异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瘤胃发酵参数的差异
        2.2 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
        2.3 瘤胃细菌组成的差异
    3.讨论
        3.1 奶牛响应差异的瘤胃发酵机制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微生物机制
    4.小结
第五章 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乳腺血流量的估测和氨基酸利用指标计算
        1.4 牛奶代谢组分析
        1.5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异
        2.2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动脉供给量差异
        2.3 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利用差异
        2.4 牛奶代谢组差异
    3.讨论
        3.1 不同响应奶牛动脉氨基酸浓度的差异
        3.2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血流量的差异
        3.3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清除率和乳腺摄入/牛奶排出比的差异
        3.4 不同响应奶牛牛奶代谢组的差异
    4.小结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一、提示
    二、创新点
    三、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奶牛热应激相关lncRNA鉴定及lncRNA TCONS00014079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腺炎
        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1.2 奶牛乳腺炎的成因
        1.3 影响奶牛乳腺炎的因素
    2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1 热应激概述
        2.2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的影响
    3 热应激与奶牛乳腺炎
        3.1 热应激导致奶牛乳腺炎高发
        3.2 热应激时期奶牛免疫能力下降
        3.3 热应激环境对病原菌的影响
        3.4 热应激乳腺炎的防控
    4 长链非编码RNA与奶牛乳腺炎
        4.1 lncRNA 概述
        4.2 lncRNA 和人类肿瘤
        4.3 lncRNA 和炎症
        4.4 lncRNA 和奶牛乳腺炎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安排
        2.1.1 试验动物与试验细胞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主要设备
    2.2 测定方法
        2.2.1 乳成分的测定
        2.2.2 乳腺组织的采集
        2.2.3 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
        2.2.4 LPS处理乳腺上皮细胞
        2.2.5 高通量测序
        2.2.6 总RNA的提取
        2.2.7 荧光定量PCR验证测序数据
        2.2.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2.2.9 RNA干扰实验
        2.2.10 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3.2.1 测序数据的整理与质量检测
        3.2.2 可变剪切分析
        3.2.3 SNP分析
        3.2.4 鉴定预测的lncRNA
        3.2.5 差异表达的lncRNA 的比较分析
        3.2.6 lncRNA 的功能预测
        3.2.7 验证随机选择的lncRNA 以及候选基因的选择
    3.3 lncRNA 的功能验证
        3.3.1 乳腺细胞炎性模型的建立
        3.3.2 lncRNA TCONS_00014079在LPS诱导的炎性模型中的表达
        3.3.3 lncRNA TCONS_00014079 调节LPS诱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
4.讨论
    4.1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热应激奶牛乳腺组织lncRNA 测序
    4.3 lncRNA 在奶牛乳腺炎中的功能验证
5.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牛乳致病菌概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1.2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概述
    1.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2.1 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1.2.2 牛奶的品质下降
        1.2.3 乳房炎对受众群体造成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奶牛场调研情况分析
    2.1 材料
    2.2 调查方法
    2.3 结果
        2.3.1 上海地区奶牛场饲养及管理情况
        2.3.1.1 卫生环境管理状况
        2.3.1.2 乳房炎的DHI监测和疫苗免疫
        2.3.1.3 奶牛干奶期的管理情况
        2.3.2 奶牛场规模情况分析
        2.3.3 奶牛场乳房炎调查情况
        2.3.4 奶牛饮水方式、挤奶场地、兽医用药依据随牛场规模(存栏量)的变化情况(不同规模存栏量奶牛场对比情况)
    2.4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海地区牛乳病原菌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实验样品制备
        3.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2.3 可疑菌的纯化
        3.2.4 革兰氏染色
        3.2.5 分离菌的生化试验
        3.2.6 疑似致病菌生化鉴定
        3.2.7 细菌DNA提取、PCR扩增及凝胶电泳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3.3.2 致病菌生化鉴定结果
        3.3.3 凝胶电泳试验结果
        3.3.4 PCR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海地区牛乳中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4.1 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的活化
        4.2.2 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4.3 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各地区药敏试验结果
        4.3.2 各菌药敏试验结果
        4.3.3 各菌株多重耐药结果对比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关于奶牛乳房炎科学防治、从源头保障乳品安全的分析
    5.1 奶牛乳房炎发生的基理及诱因
    5.2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手段
        5.2.1 卫生环境及饲料喂养
        5.2.2 新型防治方法及手段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PCR扩增产物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动物福利对奶牛的影响
    1.2 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
    1.3 音乐治疗的发展
    1.4 音乐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5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
    1.6 音乐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7 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奶牛造成的影响
    1.8 音乐作用于奶牛的优缺点
    1.9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神经递质水平和产奶性能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内分泌水平及产奶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血清中蛋白质及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拉丁乐、摇滚乐、非洲打击乐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音乐及类型
    1.3 音乐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4 音乐对其它动物的影响
    1.5 哈萨克族音乐、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维吾尔族音乐简介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神经递质及血液激素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免疫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高通量测序解析奶牛乳房炎关联菌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1.1.1 乳房炎的分类
        1.1.2 临床特征
        1.1.3 病因及发病机理
        1.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1.1.5 诊断方法
        1.1.6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1.1.8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措施
        1.1.9 奶牛乳房炎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细菌分类学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牧场的选定与试验动物的筛选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2.2.2 实验动物的确定及分组
        2.2.3 高通量测序
3 试验结果
    3.1 样本筛选结果
    3.2 乳样宏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
        3.2.1 在纲(CLASS)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3.2.2 在门(Phylum)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3.2.3 在科(Family)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奶牛乳脂降低成因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奶产量和氧消耗条件下奶牛乳腺代谢特征比较研究[D]. 彭文超. 浙江大学, 2021
  • [2]奶牛乳脂性状候选基因SNP及Indel位点筛选及其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D]. 罗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新疆南疆某牛场乳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分析[D]. 王冉.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5]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D]. 梁树林. 浙江大学, 2021
  • [6]奶牛热应激相关lncRNA鉴定及lncRNA TCONS00014079功能研究[D]. 杨影.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7]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朱宁.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拉丁乐、摇滚乐和非洲打击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D]. 王东海.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9]不同类型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 李翠.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高通量测序解析奶牛乳房炎关联菌群[D]. 陶娜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奶牛乳脂减少原因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