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等分割法的轮胎截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

基于区域等分割法的轮胎截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

一、基于区域性等段数剖分方法的轮胎断面有限单元网格的自动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标[1](2020)在《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我国可供建井的煤矿储量并不充足,且井田的勘探方法和程度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综合勘探开发技术进行资源利用的研究。随着国内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及三维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固体矿产勘探及开发研究,是目前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王村煤矿为研究对象,以3D Mine矿业软件为平台,通过对目标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源的获取、地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完成了Access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的录入工作;同时在三维地质体建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建模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在3D Mine矿业软件中进行了试验验证,实现了在3D Mine矿业软件下矿山地表、地层、巷道、矿体四个部分的实体三维模型构建,直观的展示了矿山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成果。对目前常用的地形模型、地层模型、巷道模型、矿体模型的三维构建及空间数学插值方法分别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并根据王村煤矿矿体特征——层状矿体、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产状稳定、围岩界线明显、矿体与围岩沉积接触等特点,最终确定本矿山采用表面构模法进行地表建模,多层DEM面构模法生成地层模型,巷道中线法生成巷道模型最为合理;矿体建模环节分别采用了双层DEM构模法中的全煤层法和网格估值法进行矿体表面建模,并利用空间数学插值法的普通克里格法和距离幂次反比法分别进行矿体实体建模。经过探采对比验证,对空间形态及资源储量进行精度评价,相较其他方法而言,使用网格估值建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的组合方法建立矿体实体模型,其矿体形态歪曲率误差最小,底板位移误差平均值2.75m,资源储量与地质报告吻合度更高,采矿权范围内资源储量误差仅为0.83%。对于煤矿矿区勘查程度较低、钻孔工程稀疏或勘查成果资料(尤其勘探线剖面图)提供不足时,采用此方法可快速准确掌握矿体信息,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高阳[2](2019)在《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和经济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逐渐加强、极端气象水文事件日益增加,水污染事件频发,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本文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复杂性理论、数字地球、综合集成等理论和技术,通过高效的动态模拟仿真和过程可视的应急管理,为水污染事件科学应对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降低灾害损失。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现了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对水污染事件和水质模型进行复杂性分析,揭示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水污染事件污染物迁移过程和水质模型数值求解方法。采用数据集成中间件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海量水污染事件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集成与融合,建立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在对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基础上,通过组件的方式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2)提出了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采用数据集成、数据映射和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水污染事件海量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集成与有机融合,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构建水利数字地球,采用瓦片金字塔服务及空间信息瓦片检索技术实现水污染事件相关的数据资源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空间一体化视域模型融合3S空间信息以及数字地球互操作服务,实现水污染事件多源数据资源、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的耦合,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提供可视化服务环境。(3)开展了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在对水质数据进行拟合与加载基础上,对水污染事件所在河道进行三角网剖分,采用复杂性理论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水质Agent模型,对水质模型进行可视化描述;将元胞自动机应用到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中,设计了水质多智能体,采用多智能体对污染物运移过程进行表征;构建基于高性能网格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一体化环境,采用网格计算将复杂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过程进行分解。(4)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基于综合集成提出面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服务模式,采用主题化描述、组件化开发、可视化仿真和知识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应用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应用开发流程,提供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综合集成服务,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应急管理提供高效便捷、扩展性较好和过程可视的应用服务。(5)提供了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服务。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基于水利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实现水污染事件和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融合,水污染事件信息标示,水污染事件流场造型及可视化表现,水污染运移模拟仿真和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等服务。基于综合集成应用支撑平台开展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与应急调度,提出流程化、模块化、预案化和一体化四种应急管理模式,面向水污染事件提供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刘文祥[3](2019)在《昆明某建筑场地地基岩溶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扬子淮地台的西南缘,三江褶皱系的东侧约170 km,地壳动力学背景复杂。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白邑-横冲断裂、逆冲推覆构造、宝象河断裂及其他次级断裂交汇其中,致使该区域岩溶较为发育。鉴于研究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及场地岩溶地基的复杂性,本文对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采用现场地质调查、测绘、钻探-物探资料的深度研判的方法,准确查明了工程场区及其附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条件、水文地质特征,进而对场区岩溶、场区外围岩溶形态进行分述,并就场区岩溶发育的平面分区、垂向分带、深部岩溶说明研究区岩溶发育规律,从而分析研究区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和岩溶作用。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耦合钻孔资料、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等多元数据构建场区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并根据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对场区岩溶化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其模型进行场地溶洞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1)场区地基总体表现为“粘土+卵砾石层+基岩”的三元结构,其中地基岩性北东为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灰岩((?)1lS),南西为寒武系沧浪铺组((?)1c)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泥页岩和白云岩。工程区外围岩溶形态主要以长轴-短轴比相对较小的洼地、落水洞及漏斗为主,区内地基岩溶强烈发育,主要形式有溶孔、溶缝、溶洞、溶蚀破碎带。(2)场区岩溶在平面上基于钻孔线溶率分为极强烈、强烈、中等、微弱发育四个分布区,且岩溶发育程度为场地北东侧强于南西侧,场地靠近宝象河一侧岩溶发育更为强烈;在垂向上划分为强岩溶化带和相对弱岩溶化带两个垂向分带,强岩溶化带的主体下限标高在1915 m左右,靠近宝象河断裂的场地南东侧的岩溶发育程度高于北西侧;场区区域侵蚀基准面(滇池盆地)以下发育大规模深部岩溶的可能性较小。(3)白邑-横冲断裂、DP→Z?推覆构造及宝象河断裂共同造就了研究区(?)1lS的高度岩溶化,其中后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DP→Z?推覆构造造成推覆边界下伏寒武系地层的碎裂化,为该组地层的岩溶化提供了基础支撑;宝象河断裂形成于滇池盆地形成以后,其时代晚、级别低、规模小,但它对工程区寒武系地层岩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这主要体现在加剧地基岩体碎裂化、为岩溶水排入滇池提供径流通道及孕育宝象河流域三个方面。(4)研究区域地下水的活动也极大促进了场区地基岩溶的发育,场区位于地下水径流区,其地下水主要接受宝象河和大气降水的补给,以正常径流方式流经栗子园断面并最终汇入滇池。岩溶水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运移空间以岩溶管道为主,包括厘米尺度的岩溶空间;地下水径流速度比较缓慢且主要为层流,尤其厘米尺度溶蚀空间内的水流,工程区地下水位主要受控于宝象河。(5)基于场区三维地层结构模型的岩溶化分析可知,场地北东侧的岩溶化程度要高于南西侧,9栋的岩溶最为发育,这与地基岩性(地层单元)的空间变化是一致的,局部由于受到断裂构造控制,岩溶化程度更高一些;场地靠近宝象河一侧岩溶化程度高于其它地方。(6)基于场区三维模型(概化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扁平形状溶洞围岩的应力分布特征与隧道等圆形、椭圆形地下洞室应力分布特征有显着差异,受溶洞形状控制而呈现出侧壁受力大于顶、底部的规律。同时,溶洞围岩稳定性与溶洞长短轴尺寸及顶板厚度有密切关系。

张秋美[4](2017)在《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隧道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当隧道内部采用沥青路面结构时,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和环境污染;并且,长大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表面通常有水膜存在,沥青路面长期在水膜作用下容易发生水损坏,影响沥青路面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因此,我国公路隧道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其抗滑构造近乎全部采用刻槽形式。然而,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样存在许多的技术难题,突出表现在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交通噪声两个方面。已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参照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没有充分考虑隧道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对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不论采用三辊轴施工或是滑模施工方式,均会在路面结构表层形成较厚的缺少骨料的浮浆层,加之长大隧道内部较为潮湿,路面抗滑构造迅速衰减、行驶车辆溜滑、交通事故频发已然成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此外,隧道内部环境相对较为密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泵吸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以振动波的形式在隧道内部传播,经过多次反射、共振及叠加后,噪声在长大隧道内部的传播形式接近于喇叭效应,导致隧道内部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心理声学研究表明,驾驶者长期处于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会对驾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常见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与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合依托项目工程试验路段对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露石混凝土路面及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噪声特征和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多条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纹理类型、构造深度、横向力系数、抗滑摆值和噪声水平进行同步测试,统计分析隧道内部、外部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调查表明,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遍存在抗滑力不足的现象,隧道入口、出口路段抗滑性能最低,局部水泥混凝土路段横向力系数<40;空气湿度对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影响显着;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当采用以dB(A)为度量单位的A计权噪声计时,在隧道不同位置处测试隧道噪声水平,不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其轮胎/路面噪声水平较隧道外部路段高出1020 dB(A),且噪声在隧道内部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十分缓慢。2)基于依托工程项目建立Abaqus抗滑力模型与Comsol Multiphysics噪声模型,研究干燥、潮湿、积水、结冰条件下隧道混凝土的抗滑性能;找出隧道横截面声场分布特征及纵向声场衰减规律。研究表明:路面潮湿或积水时,纵向刻槽的抗滑性能更加优越;隧道内横截面上噪声主要分布在隧道下方及隧道内壁周围,距离声源位置相等时,噪声高低顺序为:横向刻槽>纵向刻槽>纵横组合刻槽;隧道纵向声场衰减十分缓慢,距离声场100m时噪声水平保持在70dB(A)以上。3)系统研究了刻槽间距、刻槽宽度、刻槽走向及组合方式对刻槽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隧道内采用纵向刻槽更有利于防止车辆侧滑,适当增加刻槽宽度、减小刻槽间距,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横向力系数;纵向刻槽比横向刻槽在峰值区域附近声压级降低约46dB(A),噪声水平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随刻槽间距的增大呈减小趋势。4)深入探讨了集料粒径、级配类型、露石深度、露石面积,表面水膜对露石混凝土的露石效果、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最大公称粒径为16mm的间断级配噪声水平较其他粒径低,具有良好的露石效果;露石度、露石面积与抗滑摆值、摩擦系数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露石混凝土的抗滑性能受表面水膜的影响较小;随着集料粒径、构造深度的增加,露石混凝土的声压水平呈降低趋势;露石度与声压水平存在反向抛物线关系,即露石混凝土存在一个最佳露石度,这对于控制露石混凝土表面的露石效果和噪声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5)探究粗聚合物乳液、有机纤维及粗集料含量对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弯曲韧性、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添加聚合物乳液和有机纤维能够有效提升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弯曲韧性,其抗弯拉极限强度比普通混凝土提高40%,弯曲韧提高约200%,具有优越的抵抗开裂和变形能力;适当增加粗集料数量有利于形成“骨架密实结构”和粗糙的宏观构造,其构造深度大于横向、纵向刻槽混凝土;粗集料含量为45%时(与43%、40%相比),使用轮胎落下法测得其噪声水平最小。6)引入TOPSIS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舒适度、抗滑性能、噪声水平及工程造价,优选出“安全、舒适、安静、经济”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分析表明:露石混凝土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的最佳方案;刻槽间距对其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刻槽间距较大的纵向刻槽(深度×宽度×槽间距)(5mm×5mm@25mm)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较为合理的抗滑构造参数;刻槽间距较大的横向组合刻槽兼顾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5mm×5mm@20/40mm的横向组合刻槽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纹理构造方案。

宋忠辉[5](2017)在《基于扫描的轮胎花纹逆向建模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轮胎双曲率特性及复杂花纹构型造成的模型逆向重构困难,克服传统逆向建模难以构造符合轮胎性能要求的花纹结构模型,进而实现扫描轮胎点云所蕴含花纹结构设计参数信息的有效还原,在对轮胎花纹结构设计理论及逆向建模关键技术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还原花纹结构设计参数信息的轮胎花纹逆向建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确定获取轮胎花纹结构正向设计参数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参数重构体系。首先,对现有设备获取的点云所包含的数据属性进行分析,确立格式统一转化方式;然后,借助轮胎花纹结构正向设计模式,确定基于扫描点云的数据处理方式及参数逆向重构逻辑架构;最后,确立由数据分割、信息获取、数据应用三个层次组成的面向轮胎结构设计的逆向建模体系。2)提出面向轮胎胎面点云映射阵的花纹边界提取方法。首先以优化分割获取的胎面点云为对象,将栅格作为基本单元进行3D胎面点云到点云映射阵的转化;然后采用列链码连通性生长的方式获取花纹结构知识单元,构建能够表征花纹结构信息的结构知识库;最后通过求解知识单元相似度实现知识库中花纹的聚类,并借助模式识别实现聚类结果与花纹设计基本类型的匹配,进而驱动基本类型花纹边界特征归类机制实现花纹边界特征点的提取。3)研究基于提取特征的轮胎花纹结构设计参数获取方式,构建面向轮胎3D花纹的语义建模方法。首先,根据轮胎3D花纹的映射实现机理及2D花纹的相切直线圆弧的构造机制,获取花纹结构参数信息及轮胎结构骨架信息;然后,将理论设计中的花纹沟、装饰品及交汇特征的结构抽象分解建立轮胎花纹语义单元;最后,借助聚类分析确立的轮胎节距信息进行轮胎花纹逆向建模设计。4)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以CATIACAA为开发平台,引入基于特征的建模技术,开发出面向轮胎花纹结构设计的逆向建模设计系统,并以205/55R16轮胎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及部分关键信息的误差分析。

覃韬[6](2016)在《轮胎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胎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轮胎的力学性能影响汽车的驾乘舒适性、油耗和安全等。对轮胎进行有限元分析能检验轮胎的结构,观察轮胎的力学性能,帮助研究设计。轮胎的结构较复杂,在有限元分析的网格划分阶段采用通用的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无法对轮胎进行网格自动划分,因此常用的轮胎有限元网格划分方法是手动划分网格。手工划分网格过程繁琐,效率低下,不能保证网格质量,采用程序对轮胎进行网格划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某型轮胎为研究对象,参考传统的轮胎手工划分网格方法,采用C++语言编写了轮胎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程序。程序的输入文件为轮胎材料分布图,文件格式为AutoCAD的交换文件DXF,其上包含轮胎的结构信息。采用函数可从DXF文件中提取材料分布图上的线段和圆弧信息,将线段和圆弧信息存入结构体数组可将其用于网格划分。轮胎呈轴对称结构,取其一半进行网格划分,划分完成后对网格进行镜像处理获得完整有限元模型。本文将轮胎的有限元网格划分过程分为两部分处理,一是网格节点获取,二是网格单元连接。根据轮胎的结构特征,网格节点的获取采用递归程序平移节点作网格线获取,对于结构相差较大的材料层采用不同的算法获取网格节点。根据轮胎结构特征,本文将轮胎分为三部分采用不同的算法获取网格节点。单元连接方法基于所求的网格节点位置信息,将处于同一区域边界上的节点连成单元,根据节点的连接关系判断单元所在区域的起止情况。为提升网格质量,本文提出在尺寸较大的单元上添加分割点的方法将单元进行细化处理。程序能够实现由DXF文件一键生成ABAQUS的输入文件INP,缩短轮胎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时间。对于不同尺寸不同结构的轮胎,调用程序进行网格划分后程序能够输出高质量的有限元网格,证实程序的实用性。

聂良涛[7](2016)在《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铁路选线设计的本质是在对铁路线路经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主要技术标准,布置出线路构造物三维空间位置的一个决策过程。传统的二维环境下的中心线选线设计并不能很好的诠释这个过程。如果能利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现代测绘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基于航测影像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等,建立虚拟地理环境模型,选线工程师在该虚拟地理环境中,通过概略分析线路经行地区的地形地貌、既有设施、大型不良地质等地理信息,结合选线专业知识,采用实时布设线路三维构造物的方式进行实体选线,实现“所选即所见”,将会是一种理想的选线设计模式。本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针对“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从选线地理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表达显示为一体的信息建模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出发,将虚拟现实技术、多源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实现了选线系统与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微机平台立体显示系统、大屏幕立体投影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集成,为选线地理信息一体化处理提供硬件平台解决方案。研究了从多源空间信息集成、信息融合建模、建模景观生成、景观的实时绘制、绘制场景的三维立体显示整套建模支撑技术,为构建基于信息利用的数字化选线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制定了开展铁路数字化选线采用的虚拟环境工作模式。在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中,引入了触摸交互式技术,为开展基于交互式触摸屏幕的三维数字化选线提供研究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选线数字地形信息获取方法。在综合分析当前开放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SRTM数据和Google Maps影像获取数字化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所需的DEM和DOM的方法,并进行了算法实现。通过自动计算瓦片URL地址,采用libcurl库函数和多线程下载技术,实现了Google Maps影像瓦片快速下载,并基于分治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全局非线性、局部线性的Google Maps影像变换算法,实现与SRTM数据的快速配准。从而使得网络地理信息直接服务于基于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式的数字化选线系统,解决了在线路前期规划阶段航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难以开展数字化选线设计的难题。(3)针对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GPU的铁路长大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金字塔模型和四叉树分割,针对呈强带状分布的海量离散点云地形数据设计了分层分块方案,并进行分层分块构TIN,解决了海量离散点云地形数据的构网问题。基于GDAL技术,实现海量影像快速处理,集成分块TIN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实现了基于海量影像信息的真实感地形环境建模。该算法综合采用了金字塔模型、四叉树分割、多分辨率细节层次模型(LOD)、多级纹理(MipMap)技术以及Oracle数据库技术,对地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海量DEM和DOM数据处理成分块分区多层次多细节LOD三角网数据块,建立了高效率地形分页数据库。基于Oracle OCI技术解决大规模地形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和调度问题,采用四叉树组织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形块,利用数据预取与多线程调度,根据视点位置动态调度数据块,实现了铁路长大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与快速漫游。(4)提出了一种多源空间信息集成的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方法。通过对地质不良区域对象与三维地形表面融合建模方法的研究,将不良地质对象信息以矢量边界识别、栅格图像融合和动态属性提示的方式进行建模,实现了铁路选线系统中不良地质信息的动态交互式三维影像表达,有助于辅助选线工程师开展环境选线、地质选线。针对树木、道路、水系、房屋等多种地物模型进行分类建模研究,集成边界模型、实体模型建立了铁路虚拟环境地物建模方法,分别研究了与地形弱关联的地物和与地形强关联的带状、面状地物与三维地形环境的融合建模方法,实现了真实感数字地物建模及其在铁路三维地理环境中的快速表达。研究了几种增强场景真实感的自然现象模拟方法,提高了选线系统虚拟环境场景的逼真度。最后集成数字地形,数字地质,数字地物,数字自然现象等信息,建立了一个多源空间信息集成的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5)研究了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构造物信息建模(RLBIM)技术。通过对构成铁路线路结构物与设备的基本结构单元进行划分形成基元,分类建模,建立了铁路标准构造物与轨道部件基元模型库。研究了铁路基元模型的数字化建模与模型处理技术,针对基元模型几何造型、渲染、模型标准化、LOD简化、模型存储及应用给出了一整套解决流程,为实现基于虚拟环境的三维实体选线设计提供基元模型服务。采用面向对象的实体-关系模型描述铁路线路BIM的实体对象、属性信息和关联关系。通过对铁路线路BIM模型结构分析、模型信息自动统计计算,基于基元模型库和铁路线路构造物面向对象的实体-关系模型,实现了铁路线路BIM模型快速建模。通过对铁路线路构造物实体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动态融合建模的研究,实现了铁路构造物三维实体实时动态建模。RLBIM技术的研究为开展铁路三维实体选线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6)基于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集成铁路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和铁路标准构造物及轨道部件的基元模型库,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开发完善了“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系统采用实时布设线路构造物的方式,实现了基于真实感地理环境下的三维实体选线技术。

杨艳林[8](2014)在《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使用,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提高。而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环境、经济、社会等带来一系列的损失。CO2地质储存是减少大气中CO2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并且有巨大的储存潜力,是CO2地质储存的理想场所。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一种十分有效而又经济的技术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CO2在储层中的运动,以及与储层岩石之间发生的复杂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因此对深部咸水层进行CO2地质储存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提供方法指导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中的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为目标研究地层,采用理论分析、程序开发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在当前灌注情况下CO2的灌注能力及安全性,同时也研究了示范场地地质特征对CO2地质储存的影响。针对实际场地的复杂性,研究了复杂地质体刻画、水文地质要素仿真以及快速处理数据和模拟结果即时表达的技术。鉴于目前模拟器模拟能力的限制,在PC机上开发了动态内存分配的并行计算程序。本次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开展实际CO2地质储存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而且为其他地区将要开展的CO2地质储存工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燕山[9](2013)在《载重子午线轮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11.00R20载重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借助压力毯及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实验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分析。首先,为保证能得到较准确、可靠的材料模型,对橡胶类超弹性本构模型中材料参数获取进行了研究。Yeoh模型与Ogden三阶模型的对比表明:在统筹考虑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前提下,选用前者作为轮胎有限元模型中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更为合适。其次,实测得到了11.00R20型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充气断面宽、充气外直径、下沉量;并用压力毯对轮胎接地印痕上的压力分布进行了测试,进一步与ABAQUS中建立的带有复杂胎面花纹轮胎有限元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然后,通过对比光面轮胎与花纹轮胎骨架材料的受力表明:在研究轮胎胎冠部位时应考虑到花纹的影响;当重点关注胎圈部位时可以忽略花纹以降低建模的难度和计算量。本文重点分析了花纹轮胎骨架材料的受力特点,进而给出了不同超载工况下及不同侧倾角度下花纹轮胎骨架材料的受力特点及一些基本特性参数(接地面积、接地压力分布、刚度曲线、应变能密度分布等)。最后,分析了轮胎制动和驱动工况下骨架材料周向受力分布特点,通过研究轮胎的应变能密度及接地压力分布情况得出:轮胎的制动力主要来自横向花纹块前缘,驱动力主要来自横向花纹块后缘;轮胎在滚动过程中胎圈、胎肩、下胎侧和花纹块边缘部位应变能密度较高,从而易导致轮胎使用过程中胎肩和下胎侧裂口以及胎面花纹块剥落等现象。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恰当的橡胶类超弹性材料本构模拟并拟合出轮胎有限元分析中的材料参数,建立了带有复杂胎面花纹的轮胎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标准工况下静态接地、超载、侧倾以及制动驱动工况下轮胎的一系列特点,获得了准确可靠的结果,这对指导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设计和性能评价有重要意义。

陈进超[10](2012)在《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方法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煤层气的勘探中,地震勘探也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勘探实践证明,在地震勘探条件较差的地区,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而且大面积的地震勘探,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成本极高,与煤层气的经济勘探与开发不相适应。非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种类多样,并且各具优势,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力、磁法、电法以及电磁法等,勘探成本低廉,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开展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试验,实现煤层气的经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煤层气经济勘探和评价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专门开展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勘探方法技术及其组合,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预测与评价。本文主要是开展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首先,对前人关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相关地质理论和勘探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为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机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地质理论基础。根据煤层气藏的定义,总结了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的显着差异,煤层气生成,运移、富集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煤层气富集的多种因素;分析了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地下水及其动力条件与煤层气富集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了导致煤层气富集与贫化的地质结构模型。其次,根据煤层气运移、渗漏一般规律与特点,开展了煤层气非地震勘探技术机理与探测模式研究。详细分析了煤层气的渗漏特点,分析了渗漏过程中在上覆地层中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总结了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形成过程,及其在上覆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结合煤层气藏的自身特点,对常规油气藏地电化学“烟囱效应”模型进行修正,获得了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的方法原理,以及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次生矿物的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相结合方法,通过探测煤层气富集区上覆地层中的特殊次生矿物引起的物探异常分布,间接开展煤层气富集区的勘探模式;根据获得的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详细分析了在煤层气藏上方可能形成的磁异常和激发极化异常特征,提出了异常处理与解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根据影响煤层气富集相关的区域和局部构造,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动力学特征出发,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MagnetoTellurics,CSAMT)进行煤层气有利富集区的勘探,并提出了几个典型CSAMT法勘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提出通过探测地下水、构造等煤层气富集与逸散的外部条件,间接探测或推断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特别指出,在煤层气CSAMT探测中不仅要重视气藏的构造因素,也应重视地下水的分布因素,这是与采用CSAMT进行常规油气藏勘探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煤层气勘探资料处理解释需要,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开展正演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解释方法研究。针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根据复杂地电结构模型特点和二维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需要,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计算区域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适应剖分方法;针对点源二维地电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实现了带地形时间域激发极化2.5维正演模拟和反演方法研究;利用电位互换原理和电位线性叠加法分别实现快速正演和反演中偏导数的计算,有效提高了计算速度;根据提出的煤层气藏地电化学探测结构模型,开展激发极化异常特征研究,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视极化率参数基本不受地形影响。在偶极源一维CSAMT正演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场叠加原理,完成了双极源CSAMT正演模拟和反演研究;详细比较了偶极源与双极源CSAMT视电阻率曲线特点;为提高反演的效率和精度,采用约束-优化地电参数作为初始模型,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双极源一维CSAMT的反演,采用有限单元法完成了线源二维CSAMT正演模拟,为进一步开展二维反演奠定了基础。第四,开展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总结勘探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效果。选择山西和顺煤层气勘探区,开展了综合物探技术试验。勘探试验证明,地面高精度磁测弱负异常“亮点”集中分布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大面积的视极化率平面异常区与煤层气有利富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不同地质条件表现相同,而视电阻率异常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有不同表现;“烟囱效应”在地面产生的面积性异常位置会受到局部开放性断裂和陷落柱影响;视极化率测深结果能较好地展示“烟囱效应”在地层中的垂向分布,结合极化率异常垂向分布特征,能较好推断面积性高极化异常与深部煤层气藏的对应关系;电阻率测深能较好反映地下含水层的位置及分布,但勘探深度和分辨率受较浅部低阻层影响较大;CSAMT方法能很好地给出地下深部电性结构分布,结合钻井和测井获得的地层电性特征,可较好推断地下地层展布特征,推断结果与已知地震剖面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可以根据剖面的电性分布特征推测地层含水及富水分布区,以及断裂、褶皱发育部位,推测煤层气相对富集区,也可以为煤层气排采井位的布设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了煤层气综合物探技术模式。以地面高精度磁测为先导,利用区域磁异常获得区块大致构造分区,利用局部异常的正负弱磁异常集中区圈定大致有利区范围;以CSAMT长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区块地层的宏观展布格局,以及地下水的整体分布特点,划分有利富集区段;在有利富集区段采用三维或拟三维CSAMT测量,获得地层平面展布特点和局部构造分布,推断煤层气有利富集范围;在有利富集范围内,以极化率面积测量确定高极化异常部位,辅以极化率测深,修正平面异常,综合三种方法的共同异常部位推测圈定煤层气有利富集部位;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通过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试验研究,认为非地震方法在分辨率方面虽然与地震无法媲美,但可以利用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的优势,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煤层气相对富集区的特征,由于非地震勘探具有成本优势,可实现煤层气富集区经济勘探与快速评价。或为地震精细勘探提供有利目标区,也可以作为煤层气地震勘探方法的有效补充和参考。

二、基于区域性等段数剖分方法的轮胎断面有限单元网格的自动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区域性等段数剖分方法的轮胎断面有限单元网格的自动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
        1.2.2 国内外主要三维地质建模软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质
        2.1.2 区域构造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自然经济地理
        2.2.2 前人地质工作程度及矿山开发情况
        2.2.3 研究区地层
        2.2.4 含煤地层及煤质
        2.2.5 构造
第3章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3.1 资料现状与数据需求
    3.2 数据库的建立
第4章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适用性分析
    4.1 地形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巷道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3 矿体模型构建方法适用性分析
        4.3.1 矿体三维建模方法适用性分析
        4.3.2 矿体空间插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第5章 三维矿山模型的建立
    5.1 地形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2 地层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3 巷道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4 矿体模型的构建及显示
        5.4.1 网格估值构建矿体模型
        5.4.2 全煤层法构建模型
第6章 三维地质模型精度评价
    6.1 空间形态对比
        6.1.1 煤层底板等高线对比
        6.1.2 煤层空间层位对比
        6.1.3 巷道工程空间层位对比
    6.2 煤层储量计算
        6.2.1 原地质报告储量计算参数及结果
        6.2.2 储量精度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字地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创新点
2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
    2.1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分析
        2.1.1 水污染事件特性
        2.1.2 水污染事件的复杂性
        2.1.3 水质模型的复杂性
    2.2 水质模拟及模型的求解
        2.2.1 污染物迁移过程
        2.2.2 水质模拟基本方法
        2.2.3 水质模型数值解法
    2.3 水污染事件数据整合
        2.3.1 水污染事件数据处理
        2.3.2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集中
        2.3.3 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
    2.4 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
        2.4.1 水污染信息服务模式
        2.4.2 分布式信息综合集成
        2.4.3 水污染事件信息发布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
    3.1 水利数字地球及关键技术
        3.1.1 水利数字地球
        3.1.2 瓦片金字塔服务
        3.1.3 空间信息瓦片检索
    3.2 基础平台体系构建
        3.2.1 空间视域模型
        3.2.2 3S空间信息融合
        3.2.3 水利数字地球互操作
        3.2.4 三维视景仿真
    3.3 水利数字地球服务
        3.3.1 网络地图服务
        3.3.2 地形剖面服务
        3.3.3 河道三维建模
        3.3.4 污染物动态监测
    3.4 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耦合
        3.4.1 水质模型支持体系
        3.4.2 多源数据空间展示
        3.4.3 水质模型耦合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
    4.1 水质数据拟合与加载
        4.1.1 水质数据拟合算法
        4.1.2 水质数据加载
    4.2 三角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4.2.1 河道三角网模型构建
        4.2.2 基于Agent的水质模型
        4.2.3 水质Agent模型实现
    4.3 方形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4.3.1 方形元胞自动机
        4.3.2 多智能体设计
        4.3.3 水污染可视化表征
    4.4 基于网格计算的水质模拟
        4.4.1 网格计算服务
        4.4.2 高性能体系结构
        4.4.3 模拟仿真过程分解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构建
    5.1 应用支撑平台及其关键技术
        5.1.1 平台体系结构
        5.1.2 面向服务架构
        5.1.3 组件技术
        5.1.4 知识可视化
    5.2 平台开发流程
        5.2.1 组件化封装
        5.2.2 主题图体系
        5.2.3 可视化开发
        5.2.4 知识积累模式
        5.2.5 研讨视图服务
    5.3 综合集成服务
        5.3.1 综合集成服务体系
        5.3.2 集成化门户服务
        5.3.3 模拟仿真系统集成
        5.3.4 三库资源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实例
    6.1 研究区域概况
        6.1.1 渭河流域概况
        6.1.2 流域水污染状况
        6.1.3 流域水污染事件
    6.2 基于数字地球的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
        6.2.1 模拟仿真系统结构
        6.2.2 系统开发工具
        6.2.3 系统应用功能
    6.3 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6.3.1 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
        6.3.2 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6.3.3 流程化应急管理模式
        6.3.4 模块化应急管理模式
        6.3.5 预案化应急管理模式
        6.3.6 一体化应急管理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昆明某建筑场地地基岩溶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发育规律的相关研究
        1.2.2 三维可视化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溶发育环境
    2.1 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壳稳定性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地震
    2.3 区域地质环境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3.1 区域构造
        2.3.3.2 近场构造
        2.3.3.3 区内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1 岩土层含水特性
        2.4.2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3 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发育特征
    3.1 研究区岩溶发育形态
        3.1.1 研究场地外围岩溶
        3.1.2 场区地基岩溶
        3.1.2.1 场区地基结构及地层单元
        3.1.2.2 场区地基岩溶形态
    3.2 场区岩溶空间分布规律
        3.2.1 岩溶发育平面分区
        3.2.2 岩溶发育垂向分带
        3.2.3 深部岩溶问题
    3.3 场区岩溶发育的受控因素分析
        3.3.1 地层岩性及产状控制岩溶的发育程度
        3.3.2 地质构造影响岩溶的发育趋势
        3.3.3 地下水影响岩溶的发育范围
    3.4 场区岩溶作用
        3.4.1 岩石与岩体
        3.4.2 构造
        3.4.3 场区地基岩溶发育史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发育规律的三维可视化
    4.1 三维地质建模理论
    4.2 三维建模软件(SKUA-GOCAD)简介
    4.3 场区三维地层结构模型的构建
        4.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4.3.2 不同地质界面的构建
        4.3.3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4.4 场区地基岩溶化分析
        4.4.1 基于场区地基三维模型的岩溶化分析
        4.4.2 基于勘察钻孔三维视图的岩溶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场区三维模型的场地溶洞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计算模型结构概化
    5.2 模型介质参数选取
    5.3 场地溶洞围岩稳定性三维数值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发表)

(4)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滑、降噪技术研究
        1.2.2 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噪声特性研究
        1.2.3 露石混凝土路面及其抗滑性研究
        1.2.4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及其抗滑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已建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功能分析
    2.1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性能与噪声水平调查
        2.1.1 调查方案
        2.1.2 测试方法
    2.2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力现状分析
        2.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调查
        2.2.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
        2.2.3 表面构造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2.3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特征分析
        2.3.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水平调查
        2.3.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
        2.3.3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轮胎/路面噪声的衰减
        2.3.4 交通量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
    3.1 研究方案
    3.2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研究
        3.2.1 轮胎/路面接触力学与摩擦理论
        3.2.2 建立抗滑力模型
        3.2.3 抗滑性能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
        3.2.4 隧道刻槽试验路段抗滑性能研究
    3.3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降噪性能研究
        3.3.1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噪声机理与特点
        3.3.2 瞬态压力声学理论
        3.3.3 建立瞬态压力声学模型
        3.3.4 瞬态压力声学分析
        3.3.5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试验路段降噪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4.1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 露石混凝土抗滑与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选择
        4.2.2 配合比的确定
        4.2.3 抗滑性能试验研究
        4.2.4 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5 露石深度和构造深度选择
    4.3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与降噪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1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组成设计
        5.1.1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5.1.2 原材料选择
        5.1.3 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
        5.2.1 力学性能研究
        5.2.2 弯曲韧性研究
        5.2.3 抗滑性能研究
        5.2.4 降噪性能研究
    5.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抗滑、降噪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6.1 隧道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1.1 刻槽施工流程
        6.1.2 刻槽施工方式
        6.1.3 影响刻槽质量关键因素分析
        6.1.4 刻槽试验路段施工变异性分析
    6.2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2.1“湿接湿”双层铺筑技术
        6.2.2 混凝土表面“露石”技术
        6.2.3 露石工艺中的常见问题处置
    6.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3.1 拌合与运输要求
        6.3.2 界面粘结层施工
        6.3.3 混凝土摊铺施工
        6.3.4 摊铺后养生
        6.3.5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抗滑、降噪性能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类型优选
    7.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评价指标
    7.2 基于TOPSIS方法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技术评价
        7.2.1 TOPSIS理论
        7.2.2 TOPSIS理论模型的建立
    7.3 基于TOPSIS理论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探讨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扫描的轮胎花纹逆向建模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轮胎花纹结构设计技术
        1.3.1 轮胎花纹结构分类
        1.3.2 轮胎花纹结构设计关键参数
        1.3.3 轮胎花纹结构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逆向工程CAD建模技术
        1.4.1 三维CAD模型逆向重建的关键技术
        1.4.2 数据分割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特征提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4 轮胎逆向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轮胎花纹结构设计的逆向建模概述
    2.1 基本概念
    2.2 测量设备概述
    2.3 面向轮胎结构设计的逆向建模体系架构
        2.3.1 数据分割层
        2.3.2 信息获取层
        2.3.3 数据应用层
    2.4 面向轮胎结构设计的逆向建模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2.4.1 CATIA接口通讯方式
        2.4.2 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
        2.4.3 基于CATIA\CAA的程序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逆向工程的轮胎特征信息提取
    3.1 胎面点云映射阵的构建
        3.1.1 轮胎胎面点云的数据分割
        3.1.2 轮胎胎面点云映射阵的构建
    3.2 胎面特征信息获取
        3.2.1 胎面轮廓线数据的计算方法
        3.2.2 胎面轮廓线数据存储结构表示
    3.3 花纹边界特征信息获取
        3.3.1 构建花纹结构知识库
        3.3.2 相似结构知识单元聚类
        3.3.3 基于花纹特征的边界提取
    3.4 花纹沟壁角度信息的获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征信息的3D花纹CAD重建技术
    4.1 胎面曲线逼近
        4.1.1 胎顶面曲线逼近
        4.1.2 胎底面曲线逼近
    4.2 花纹边界曲线逼近
        4.2.1 最小二乘圆弧圆心半径求解
        4.2.2 相切圆弧圆心半径求解
    4.3 花纹语义建模
        4.3.1 花纹语义单元划分
        4.3.2 语义单元封装
        4.3.3 封装语义单元类的通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胎逆向建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5.1 数据信息层
    5.2 特征显示层
        5.2.1 特征界面显示
        5.2.2 特征模型树搭建
    5.3 人机交互层
        5.3.1 工具条及命令按钮的添加
        5.3.2 对话框设置
    5.4 轮胎逆向建模系统CAD建模实例
        5.4.1 205/55R16轮胎逆向建模
        5.4.2 重构模型关键位置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轮胎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轮胎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子午线轮胎结构与网格划分的传统方法
    2.1 子午线轮胎的构造
    2.2 子午线轮胎传统网格划分方法
        2.2.1 轮胎网格划分的原则
        2.2.2 传统网格划分方法的步骤
    2.3 传统划分网格方法的缺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轮胎的网格划分程序输入文件和数据结构
    3.1 提取图形信息程序介绍
        3.1.1 DXF文件介绍
        3.1.2 提取图形信息程序
    3.2 网格划分程序的数据结构介绍
    3.3 轮胎模型坐标变换与函数初始化设置
        3.3.1 轮胎模型坐标变换
        3.3.2 程序的初始化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轮胎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程序介绍
    4.1 程序结构
    4.2 网格划分基本子程序介绍
        4.2.1 节点平移程序介绍
        4.2.2 网格线划分程序介绍
    4.3 钢丝圈区域网格划分模块
        4.3.1 钢丝圈右部区域网格划分
        4.3.2 钢丝圈左部区域网格划分
        4.3.3 钢丝圈内部区域网格划分
    4.4 三角胶区域网格划分模块
        4.4.1 三角胶外部区域网格划分
        4.4.2 三角胶内部区域网格划分
    4.5 轮胎右部区域网格划分模块
    4.6 轮胎的有限元网格单元连接模块
        4.6.1 算法概述
        4.6.2 节点连接程序介绍
        4.6.3 单元连接程序介绍
    4.7 单元细化程序介绍
        4.7.1 单元分割程序介绍
        4.7.2 胎面胶区域和外护胶区域单元细化程序介绍
    4.8 轮胎骨架生成模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序输出文件和程序测试
    5.1 网格镜像程序介绍
    5.2 ABAQUS和INP文件介绍
    5.3 程序测试
    5.4 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1.3.2 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3.3 实现铁路数字化选线设计系统的相关技术
        1.3.4 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
        1.5.1 论文技术路线图
        1.5.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选线系统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的关键技术
    2.1 数字化选线系统的虚拟环境工作模式选择
    2.2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硬件系统集成技术
        2.2.1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构成
        2.2.2 数字地形信息采集系统
        2.2.3 立体投影平台
        2.2.4 交互式触控系统
    2.3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平台软件实现支撑技术
        2.3.1 多源空间信息集成技术
        2.3.2 真实感景观生成技术
        2.3.3 虚拟场景实时绘制技术
        2.3.4 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数字地形信息获取方法
    3.1 引言
    3.2 网络地理信息资源分析
        3.2.1 高程数据
        3.2.2 影像数据
    3.3 Google Maps的影像瓦片下载
        3.3.1 Google Maps的数学原理
        3.3.2 瓦片URL地址分析
        3.3.3 多线程下载策略
    3.4 Google Maps瓦片与高程数据配准
        3.4.1 快速配准算法
        3.4.2 瓦片拼接及重投影
    3.5 实验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方法
    4.1 面向GPU的铁路带状三维地形环境建模方法
        4.1.1 地形建模算法分析
        4.1.2 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4.1.3 基于海量离散点的大型带状数字地形建模方法
        4.1.4 基于海量影像信息的真实感地形环境建模方法
    4.2 三维工程地质环境建模
        4.2.1 地质不良区域对象建模
        4.2.2 三维数字地质体建模
    4.3 真实感数字地物建模
        4.3.1 地物分类方法
        4.3.2 地物几何建模方法
        4.3.3 真实感地物建模方法
        4.3.4 地物与地形的融合方法
    4.4 数字自然现象模拟
        4.4.1 天空模拟
        4.4.2 雨雪模拟
    4.5 小结
第5章 铁路线路构造物信息建模
    5.1 铁路线路构造物基元模型建模
        5.1.1 基元模型数据结构组成
        5.1.2 基元模型分类编码方法
        5.1.3 基元模型几何建模技术
        5.1.4 基于3DSMAX的模型渲染
        5.1.5 基元模型处理关键技术
    5.2 铁路线路构造物基元模型库管理系统
        5.2.1 基元模型库层次结构
        5.2.2 模型库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3 铁路线路构造物建模
        5.3.1 线路表面模型建模技术
        5.3.2 面向对象的线路构造物实体-关系模型
        5.3.3 基于基元模型库的线路构造物实体建模
    5.4 铁路线路构造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融合
        5.4.1 方法选择
        5.4.2 构造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套合
        5.4.3 铁路构造物过渡段几何建模方法
    5.5 小结
第6章 RLBIM与虚拟地理环境实现技术
    6.1 RLBIM在数字化选线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
        6.1.1 RLBIM模型结构设计
        6.1.2 RLBIM模型建模关键技术
        6.1.3 RLBIM模型实现
    6.2 基于航测信息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与应用
    6.3 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的虚拟地理环境建模与应用
        6.3.1 高程、影像数据获取
        6.3.2 影像与高程数据的匹配
    6.4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和线路基元模型的铁路实体选线技术
        6.4.1 线路初始中心线设计
        6.4.2 面向构造物布置的三维实体选线设计
        6.4.3 铁路实体选线效果漫游
    6.5 案例实验与验证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论文主要结论
    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二)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他成果与获奖

(8)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依据
    1.2 CO_2的基本性质
        1.2.1 物理性质
        1.2.2 化学性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重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场地级数值模拟与建模技术
    2.1 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理论
        2.1.1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2.1.2 空间离散
        2.1.3 求解策略
        2.1.4 模拟器框图
    2.2 场地级模拟器改进
        2.2.1 研究现状
        2.2.2 TOUGH2-ECO2N模拟器耗时分析
        2.2.3 并行处理过程
        2.2.4 性能测试与分析
    2.3 TOUGH2模拟器前后处理可视化软件概述
        2.3.1 软件的设计原则
        2.3.2 软件的流程框图及功能模块
        2.3.3 软件的具体功能
    2.4 地质模型与可视化技术
        2.4.1 三角剖分
        2.4.2 三维地质建模及断层模型
        2.4.3 三维模型切割技术
        2.4.4 可视化技术
        2.4.5 二/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2.5 模型参数处理技术
        2.5.1 参数的交互输入或文件导入
        2.5.2 参数分区
        2.5.3 空间插值
        2.5.4 温压条件
        2.5.5 非均质各向异性
        2.5.6 属性模型的应用
        2.5.7 断裂及储层压裂后参数处理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位置交通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与水文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地质情况
        3.2.1 区域地层
        3.2.2 区域构造
        3.2.3 区域储盖层
第4章 鄂尔多斯示范场地CO_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研究
    4.1 研究区基础资料分析
        4.1.1 研究区地层特征
        4.1.2 研究区资料分析
        4.1.3 研究区内基本地质模型
    4.2 咸水层中CO_2地质储层模型建立
        4.2.1 概念模型建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模型
        4.2.4 边界条件
        4.2.5 初始条件
        4.2.6 源汇项
        4.2.7 模型参数设置
    4.3 CO_2地质封存基础模型研究
        4.3.1 CO_2封存能力方面
        4.3.2 CO_2封存安全性
        4.3.3 非等温模型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4 边界条件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5 小结
    4.4 注入压力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研究
        4.4.1 方案设计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4.3 小结
    4.5 盐度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5.1 模型设计
        4.5.2 模拟结果分析
        4.5.3 小结
    4.6 地层倾角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6.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设计
        4.6.2 地层倾角的处理
        4.6.3 结果分析
        4.6.4 小结
    4.7 示范区中断裂系统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模型中断裂处理及处理过程
        4.7.3 模拟方案设计
        4.7.4 模拟结果分析
        4.7.5 小结
    4.8 储层非均质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8.1 CO_2注入期储层非均质对碳封存的影响
        4.8.2 注入完成后非均质对CO_2扩散运移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可视化软件
        5.1.2 模拟器改进
        5.1.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
    5.2 建议
        5.2.1 可视化软件
        5.2.2 并行
        5.2.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致谢
附件A 模型中的辅助图
附件B 常用文件格式
附件C 软件文件保存类型及格式

(9)载重子午线轮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子午线轮胎概述
        1.1.1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组成
        1.1.2 子午线轮胎的使用特点
        1.1.3 轮胎的规格与命名
        1.1.3.1 传统命名法
        1.1.3.2 ISO国际标准命名法
    1.2 轮胎结构设计理论
        1.2.1 经典轮胎结构设计理论——薄膜网络理论
        1.2.2 现代轮胎结构设计理论
    1.3 有限元法简介
        1.3.1 有限元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1.3.2 有限元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步骤
        1.3.3 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1.3.4 未来有限元分析的发展方向
    1.4 橡胶类超弹性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1.5 花纹轮胎建模技术
        1.5.1 花纹轮胎有限元模型建模的两大难点
        1.5.2 花纹轮胎有限元模型建模的两种方法
        1.5.3 子模型技术和组合模型技术简介
        1.5.3.1 子模型技术
        1.5.3.2 组合模型技术
    1.6 轮胎在不同道路状况下的数值模拟简介
        1.6.1 积水路面
        1.6.2 结冰路面
        1.6.3 松散土壤路面
        1.6.4 雪地路面
    1.7 有关轮胎接地印痕的研究
        1.7.1 实验测试方法
        1.7.2 有限元模拟
    1.8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橡胶类超弹性本构模型中材料参数的确定
    2.1 常用的超弹性材料模型
        2.1.1 Yeoh模型
        2.1.2 Ogden模型
        2.1.3 由应变能密度函数到应力-应变关系的推导
    2.2 实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材料参数与实验测试方法
    3.1 实验设备
    3.2 轮胎有限元模型中主要材料参数
    3.3 轮胎下沉量及接地印痕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型评价
    4.1 研究所用轮胎结构简述
    4.2 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建模步骤
        4.2.1 绘制草图
        4.2.2 创建部件
        4.2.3 划分网格
        4.2.4 建立材料库
        4.2.5 赋予材料属性
        4.2.6 装配
        4.2.7 定义分析步
        4.2.8 定义接触及边界条件
        4.2.9 提交运算
    4.3 胎面花纹几何模型的绘制与网格划分
    4.4 三维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 模型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1.00R20载重子午线轮胎结构静力分析
    5.1 标准工况下骨架材料静力分析
        5.1.1 花纹对骨架材料应力分布的影响
        5.1.2 花纹轮胎骨架材料受力特点分析
    5.2 超载工况下轮胎有限元分析
        5.2.1 骨架材料
        5.2.2 断面宽
        5.2.3 刚度曲线
        5.2.4 硬度系数
        5.2.5 断面应变能密度分布
        5.2.6 接地印痕
    5.3 侧倾接地分析
        5.3.1 侧倾角度对接地面积及接地压力分布的影响
        5.3.2 侧倾角对轮胎刚度曲线的影响
        5.3.3 侧倾角对橡胶应变能密度的影响
        5.3.4 侧倾角对侧向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稳态滚动工况下的轮胎有限元分析
    6.1 骨架材料受力分析
    6.2 驱动和制动工况下的轮胎接地压力分布
    6.3 应变能密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油气地面磁法
        1.3.2 油气地面电法
        1.3.3 其它探测方法
        1.3.4 存在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煤层气富集及其影响因素
    2.1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的异同
        2.1.1 煤层气藏的含义
        2.1.2 煤层气藏的特点
        2.1.3 煤层气藏的边界
    2.2 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
        2.2.1 盖层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2 构造条件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
        2.2.3 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2.3 煤层气藏与地下水的关系
        2.3.1 生气时期
        2.3.2 保存时期
        2.3.3 开发时期
    2.4 煤层气向斜富气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机理
    3.1 烃类物质的垂直迁移
        3.1.1 煤层气的扩散迁移
        3.1.2 煤层气的渗透迁移
        3.1.3 煤层气的水动力迁移
    3.2 煤层气藏上覆地层中特殊矿物的形成
        3.2.1 次生矿物的形成过程
        3.2.2 次生矿物形成的关键
    3.3 煤层气富集区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机理
        3.3.1 磁亮点原理
        3.3.2 煤层气富集区磁法勘探模式
    3.4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探测技术机理
        3.4.1 激发极化效应机理
        3.4.2 煤层气富集区激发极化法探测模型
        3.4.3 煤层气藏激发极化异常特征
    3.5 煤层气富集区CSAMT探测技术机理
        3.5.1 CSAMT探测技术原理
        3.5.2 区块整体构造格局探测
        3.5.3 局部特殊地质构造探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地震综合物探方法技术研究
    4.1 三角网格剖分方法
        4.1.1 网格剖分方法
        4.1.2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自动剖分方法
        4.1.3 非结构化三角网格剖分试验
    4.2 激发极化勘探方法技术研究
        4.2.1 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演模拟
        4.2.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反演方法
        4.2.3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2.5 维正、反演模型试验
    4.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4.3.1 CSAMT一维正演
        4.3.2 CSAMT一维反演
        4.3.3 CSAMT二维正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试验
    5.1 山西和顺煤层气探区勘探技术试验
        5.1.1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5.1.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勘探试验
        5.1.3 地面高精度磁测勘探试验
        5.1.4 CSAMT勘探试验
    5.2 煤层气富集区与综合物探异常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基于区域性等段数剖分方法的轮胎断面有限单元网格的自动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D Mine煤层建模及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研究 ——以河南省超化镇王村煤矿为例[D]. 李金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D]. 高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3]昆明某建筑场地地基岩溶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 刘文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D]. 张秋美. 长安大学, 2017(06)
  • [5]基于扫描的轮胎花纹逆向建模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宋忠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6]轮胎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程序研究[D]. 覃韬. 东华大学, 2016(02)
  • [7]面向实体选线设计的铁路线路BIM与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应用[D]. 聂良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8)
  • [8]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D]. 杨艳林. 吉林大学, 2014(01)
  • [9]载重子午线轮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D]. 燕山.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10]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 陈进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基于区域等分割法的轮胎截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