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

13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

一、十三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俞永玮[1](2021)在《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文中认为干旱是全球环境治理中高度重视的议题之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范围大,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此初见成效,但仍需更进一步加强建设,在规划建设期内打造出完整稳固的西北生态屏障。杨树作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能无性繁殖保证了其优良性状不会变异,显着的三大效益保证了其林木栽培中的生产地位。引进和选育抗旱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再通过区域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西北地区环境且抗逆性良好的无性系加以推广,既可进一步满足我国杨木生产加工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亦能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大量的种质资源。本文采用了人工盆栽控水方法,以意大利引进的5个黑杨供试无性系La、Pa、Ta、Ti、Qg为材,中林46和107杨为对照;白杨派无性系5个——A23、A39、A46、A50、A54,84K和I-101为对照。设定正常水分供应(田间持水量的100%)、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0%)和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0%)3种梯度,测定了各无性系幼苗在3种水分梯度下其生长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不同胁迫梯度对各供试无性系的影响,构建抗旱性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有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进行排序。以便后期合理选择杂交育种亲本组合,也为不同立地条件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黑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Ti单叶面积和根干重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为最小,根系发育受抑制最为明显;107杨在重度胁迫下单叶面积最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同等胁迫梯度下均最低,光合作用受抑制最为明显;中林46杨在两种梯度下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最高,细胞膜透性受损相对最为严重;Ta无性系地径生长量同梯度下均最低;Pa无性系在两种梯度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叶片持水力相对最差。白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84K杨株高、地径、单叶面积、地上生物量、根干重在同等胁迫下,较其他供试无性系均最低,生物量累积受到明显抑制;在轻度胁迫下,84K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其余无性系均为最低。A23相对电导率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最高,说明A23细胞膜透性受损最为明显;在重度胁迫下,A23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无性系均最低。对各供试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抗旱系数法结果表明,14个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依次为:I-101>107杨>Qg>A54>A23>A39>Pa>84K>A46>A50>Ti>中林46>Ta>La。

张晓艳[2](2020)在《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材色浅、弹性大、重量轻且加工性能好,是我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杨树材性性状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不仅为杨树无性系综合选择提供依据,也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3个国外引种黑杨派无性系在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分别营建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选用2根1干、规格一致的苗木,株行距分别为3 m×4 m和3 m×5 m,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连年生长季结束后测定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第6个生长季结束后各无性系在每个区组中分别选取1株标准木,标出南北向后进行砍伐,伐倒取胸径处圆盘,然后向上截取2 m木段,利用圆盘和木段分别测定14个木材解剖学性状和18个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河北廊坊试验林第3个生长季各无性系各区组选2株平均木,按各平均木树冠自然分枝轮序,将树冠由上至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冠层,在各冠层南面方向上各取1个代表性一级分枝,选取其成熟叶片测定3个叶片解剖学性状和2个气孔性状。对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学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进行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北京昌平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河北廊坊,而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小于河北廊坊,且其5年生和6年生树高的广义遗传力(0.03)和重复力(0.24)均为最小值,而两地点其它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分别大于0.32和0.82。各生长性状两地点间差异、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2)木材解剖学性状遗传变异:除木纤维长度和木射线性状外,同一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的大小排序均为:北京昌平>河北廊坊,其中,微纤丝角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和0.08,重复力分别为0.89和0.54,管孔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9~0.65和0.20~0.31,重复力分别为0.90~0.94和0.77~0.85。无性系间、地点间木材解剖性状差异均为极显着;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两地点各无性系木纤维壁率和双壁厚随年轮增大均呈下降趋势,木射线直径随年轮增大均呈平缓上升趋势,其它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管孔性状和木射线比量随年轮增大趋势相反。Ti杨的木纤维壁率、La杨的双壁厚、107杨、Br杨和Me杨的管孔弦向直径、Por杨的木射线比量在早、晚材间差异显着。(3)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两试验林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28~0.99和0.05~0.98,重复力分别为0.88~0.97和0.41~0.93。除径干系数、含水率和冲击韧性外,北京昌平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大于河北廊坊。除河北廊坊气弦干率外,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显着或极显着。除全径干率外,各性状地点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除冲击韧性外,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均极显着。(4)叶片性状遗传变异:叶片解剖性状和气孔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22.36%和3.11%~31.68%,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1~0.18和0.06~0.51,重复力分别为0.15~0.74和0.29~0.93。叶片性状无性系间和冠层间差异均显着。(5)多性状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与管孔性状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纤丝角、纤维比量、径面硬度和弦面硬度显着负相关;材积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冲击韧性均显着正相关,与木材硬度负相关;纤维长度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木纤维壁率与冲击韧性呈正相关;冲击韧性与管孔性状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均负相关;胸径和材积与叶片表皮气孔密度均为负相关。(6)综合评价:以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建立了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3个冠层叶片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分组和排序,107杨、Por杨、108杨等生长量、木材管孔性状、纤维长度、硬度、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叶片厚度较大,而木纤维比量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两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相似,但栽植密度不同,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变异产生了显着影响,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了分组和排序,筛选出了生长和材性性状优良的品种。

纵丹[3](2019)在《基于核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杨树,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树种,因具有生长迅速、易无性繁殖、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等特征,是重要的种植树种之一,同时由于其基因组相对较小,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基于传统的形态学特征,杨属被分为白杨派、青杨派、大叶杨派、黑杨派、胡杨派和墨杨派6个派。然而,由于杨树种间杂交现象频繁以及表型间形态差异较大,使杨树的系统发育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前期研究者分别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杨属派间以及派内不同种间的系统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属的进化关系仍存在争议。此外,由于所用分子标记的信息量普遍不足或研究取样的不完整,使得近缘种或杂种之间的关系不能明确。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叶绿体基因组因具有结构简单、序列高度保守且为母系遗传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此外随着毛果杨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单拷贝核基因已被开发用于杨属系统发育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母系遗传的叶绿体全基因组与双亲遗传的核基因组结合,共同对杨树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重建,并得到如下结论:(1)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分析:利用Illumina HiSeq X平台对25个杨树基因组DNA进行重测序,每个树种获得约15 G raw data。以毛果杨叶绿体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采用GetOrganelle成功组装得到25条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杨树叶绿体基因组之间存在10个高聚集区:trnK intron+trnK-psbK,rpoB-petN,psbM-trnD,psbZ-trnfM,trnL-ndhJ和ndhC-trnV,ycf1,ndhF-ccsA,ccsA+ccsA-ndhD和rps15-ycf1。基于60个杨柳科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并结合40个杨树的18个形态特征构建杨属系统发育关系。ML及BI分析均支持杨属和柳属为单系起源,并将杨属树种分为5个Clades,Clade I包含3个树种:胡杨、灰胡杨和非洲杨;Clade II由13个树种组成:响叶杨、银白杨、新疆杨、山杨、河北杨、黑杨、琼岛杨、圆叶杨、清溪杨、欧洲山杨、欧洲山杨×银白杨、毛白杨以及窄冠毛白杨。Clade III含有10个树种:德钦杨、康定杨、大叶杨、长序杨、昌都杨、西南杨、小叶杨、川杨、藏川杨和滇杨;Clade IV由青杨、贡嘎杨、香杨、苦杨、三脉青杨、椅杨和乡城杨7个树种组成。Clade V包含窄叶杨、香脂杨、美洲黑杨、四季杨、弗氏杨、墨杨和毛果杨。此外,18个形态特征中,有6个特征支持基于分子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2)基于单拷贝核基因杨属系统发育分析:基于16个单拷贝核基因联合1个ITS片段对39个杨树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所有杨属树种形成一个单系分支,39个杨树分为4个Clades:墨杨最先从杨树中分离,其次为白杨派树种;Clade III由胡杨派树种组成;青杨派、大叶杨派和黑杨派组成Clade IV。(3)基于核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17个核基因片段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均支持杨属为单系起源,且白杨派和胡杨派为独立分支。核基因树和叶绿体树中部分树种的关系存在不一致:(1)在叶绿体树中,墨杨与分布在北美的青杨派和黑杨派树种在一个分支,而在核基因树中,墨杨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最早从杨属中分化出来;(2)欧洲黑杨在叶绿体树中与白杨派树种聚在一起,而在核基因树中与青杨派表现出较近的关系;(3)叶绿体树中,青杨派、大叶杨派和黑杨派分为3个Clades,其中Clade IV和Clade V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核基因树中,青杨派、黑杨派和大叶杨派分布在同一个Clade。(4)毛白杨可能亲本:综合核基因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杨属系统发育分析,推测毛白杨可能是以银白杨为母本,欧洲山杨为父本形成的杂交树种。(5)西南地区杨树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将西南地区杨树分为Clade III和Clade IV,Clade III中大叶杨派贡嘎杨和椅杨与青杨派乡城杨、三脉青杨、香杨、青杨和苦杨聚为一支,且乡城杨与三脉青杨关系最近;Clade IV中德钦杨与康定杨聚为一支,并与长序杨和西南杨呈姊妹组关系,滇杨和藏川杨聚在一起并位于Clade IV的基部位置。基于核基因联合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杨树位于D亚支(D1和D2),D1分支中藏川杨、乡城杨和德钦杨聚为一支且位于基部并与大叶杨派长序杨、大叶杨和贡嘎杨以及青杨派青杨和三脉青杨形成姊妹组关系;D2分支中,西南杨位于基部并与其余6个青杨派树种聚为一支,其中康定杨与小叶杨聚在一起,然后又与滇杨、昌都杨、川杨和缘毛杨形成姊妹种关系。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和17个核基因联合片段对康定杨、乡城杨、青杨、长序杨和西南杨系统发育关系比较显示,叶绿体树和核基因树均支持康定杨和西南杨、乡城杨与青杨亲缘关系更近。

亓军红[4](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王长海[5](2019)在《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可用于杨树造林的土地多是干旱、寒冷和盐碱等困难用地,选育速生、优质、抗旱、抗寒等杨树新品种,是满足我国杨树人工林发展节本增效需求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用内蒙古通辽林科院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基因库内3个优良无性系(‘1-XY’、‘XY-5’、‘ZL3’)为母本,意大利杨树研究所亲本选择育种所得6个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 L.)优良无性系(‘N188’、‘N020’、‘N139’、‘N151’、‘N429’、‘N430’)为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杂交获得F1代,存活8个杂交组合共计1910株子代,对二年生苗木地径性状,以及扦插扩繁后的一年生苗木叶片数量性状(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柄长)进行测定,统计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增益、配合力等参数,分析8个杂交组合子代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杂交子代叶部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统计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较8个杂交组合间子代病害发生情况的差异。同时,利用Leaf Analyser软件构建了8个杂交组合子代叶片标志点轮廓模型,并对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叶形态变异的叶片数量性状及形态表现。通过Morpho J软件基于叠印法构建了叶片的形态特征模型,分析了影响叶形态变异的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不同形态特征在叶形态变异中的占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径性状的遗传变异:8个杂交组合子代二年生地径性状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2.71cm~3.60cm,子代地径均值较大的杂交组合为‘1-XY×N188’、‘ZL-3×N188’、‘ZL-3×N429’,特殊配合力最大的杂交组合是‘1-XY×N188’。杂交子代地径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是42.85%~52.38%,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地径性状均存在很大幅度的变异。8个杂交组合子代地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0.81,受遗传因素影响大,可以为苗期选择的依据。杂交组合的遗传增益均在50%以上,均有较好的性状表现。(2)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杂交组合‘ZL-3×N430’子代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均值最大。子代最大叶片出现在杂交组合‘ZL-3×N188’中。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5.47%~39.29%、13.93%~21.72%、11.34%~18.56%、13.62%~20.95%、15.09%~26.83%,变异幅度均较大。杂交子代叶片性状在杂交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杂交子代的叶片性状均值接近父本。杂交子代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8、0.91、0.89、0.86、0.97,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3)叶部病害发生情况:杂交子代叶部病害当年只有黑斑病[Marssonina.Brunnea(Ell.et Ev.)Sacc.]出现大面积发病,症状明显,8个杂交组合发病率均在50%以上。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黑斑病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子代发病率较高的杂交组合为‘XY-5×N188’、‘ZL-3×N430’、‘1-XY×N139’,较低的杂交组合有‘1-XY×N151’、‘1-XY×N188’、‘ZL-3×N429’。杂交组合‘XY-5×N188’的子代黑斑病发病率为85.72%,病情指数达到54.37%,发病最为严重。而杂交组合‘1-XY×N151’、‘1-XY×N188’和‘ZL-3×N429’的子代发病率为53.11%、53.21%和55.37%,病情指数为28.82%、28.33%和30.76%,发病较轻。(4)叶形态变异分析:基于Leaf Analyser软件的叶形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是影响8个杂交组合子代叶形态变异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均在60%以上。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的第一主成分图像显示,叶面积越大的子代,其叶片形态特征与父本欧洲黑杨的相似度较高,而叶面积越小的子代,其叶片形态特征与母本小叶杨的相似度较高。影响叶形变异的主要因素还有叶长宽比、叶尖和叶基的形态、叶片对称性等性状。基于Morpho J软件对杂交子代叶片形态变异分析结果表明,8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叶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为叶片阔圆形、叶片三角形、叶片菱形、叶片倒卵形等形态特征,占叶形态变异的70%以上。

夏诗书[6](2018)在《伊犁地区杂交杨引种适应性及叶面肥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犁州林木良种繁育近年从辽宁引种杂交杨,试从中选育适宜于立地条件的优良树种,进行驯化推广,解决新疆杨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种单一退化、抗性差等问题,优化新疆造林体系,同时丰富杨树种质基因库。引种杂交杨需科学合理培育,通过研究引种杂交杨微观宏观生理生态响应,判断其在当地的适应性。2017年7月-8月以引种杂交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光合指标、生长指标以及叶面施肥下光合生长表现和吸收利用效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杂交杨光合参数存在显着差异。LD-3、LX-2、DS-07-122、84-306、93-8-18、D5-26、中绥12#光合能力较强,93-8-17、D5-20、93-8-18、CD-2、TL-13、DX-08-1水分利用效率高且蒸腾耗水少。Gs、PAR、RH、WUE、Tr和Tl促进杂交杨品系Pn,Ci、Ca、WUE、RH和Tl对Pn有抑制作用。(2)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光合-光响应参数,LX-2、84-306、I-262、D5-20光合潜力大,CL-6、LX-6、LX-1、108光合潜力稍弱。CL-6、93-8-18、108、93-8-17、LX-6的适应低光能力强;多数杂交杨光能转化效率较高;CL-6、93-8-18、108、LX-6有机物的转化积累能力更强,I-262、LX-2、D5-20则需要消耗更多有机物。(3)杂交杨各生长特性指标差异显着,84-306、LX-1、LD-3、108、LD-2、93-8-17等树高优势明显,LD-3、84-306、LD-2、LX-6、DX-08-8等地径优势明显;各品系生长速生期多集中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量增幅差异显着。LX-1、84-2、D5-26、LX-2、I-262叶绿素含量较高。CD-2、DM-9-16、LX-2、中绥12#、I-262叶面积较大,TL-13失叶率较大,轻微受病虫害影响,其余品系均属健康状态。(4)不同浓度叶面肥对93-8-18、108、DM-9-16的光合生长特性具有不同的效应,同一浓度叶面肥对不同品系产生的效应不同,喷施适宜浓度叶面肥能够提高杂交杨的光合能力、生长量及叶绿素含量。综合光合参数、生长量和叶绿素含量,93-8-18、108和DM-9-16分别在4.5 g·L-1、3 g·L-1、4.5 g·L-1浓度下光合生长表现最佳。(5)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树高的影响大于对地径的影响,21:00施肥组光合参数、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最高,11:00施肥组生物量最大,20:00施肥组全钾含量最高,10:00施肥组全钾积累量及全钾贮存量最高,19:00施肥组全钾利用效率最高,营养器官全钾分配率表现为叶>茎>根。(6)根据杂交杨引种适应性综合分值聚类结果,选出LX-2、LD-3和DX-08-1引种适应性表现为优的3个杂交杨,适宜在伊犁地区进行推广。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1:00叶面施肥利于光合生长的提高,10:00叶面施肥利于促进植株对钾肥的吸收与利用,综合而言,21:00施肥组综合分值最高,在21:00进行叶面施肥利于杂交杨的生长及钾肥吸收利用。综上,LX-2、LD-3和DX-08-1引种适应性好,适宜推广;21:00进行叶面施肥利于杂交杨生长及肥效利用。

田星,樊军锋,张锦梅[7](2018)在《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评价》文中认为为探讨杨树的抗寒性,以5个参试无性系和3个对照无性系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15、-20、-25、-30、-35℃低温下胁迫处理24 h后,测定其生理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方法对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用于定量评价8个供试无性系的抗寒性,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显着;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南抗杨>‘08H1-6’>‘03S4-1’>‘08H11-11’>陕林3号>‘08H2-16’>69杨>‘08H4-5’;在5个抗寒性指标综合评价中,‘08H1-6’、‘03S4-1’、‘08H11-11’抗寒能力介于南抗杨和陕林3号之间。该研究可为杨树优良抗寒性新品种选择及推广提供参考。

田星[8](2018)在《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抗旱性评价》文中认为美洲黑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种质资源极其丰富、种内遗传变异大,是黑杨派中最具栽培利用价值的树种。在我国北方地区,杨树常会遇到低温、干旱等逆境胁迫,其速生丰产系抗逆能力还需进一步优化,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具有较强抗寒、抗旱能力的品系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以杂交所得的黑杨无性系为材料,并设置对照组试验,对其苗期抗寒、抗旱性进行评价,为杨树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为探讨杨树抗寒机理,以5个参试无性系和3个对照无性系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15、-20、-25、-30、-35℃低温下胁迫处理24 h,测定其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等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方法对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以用于评价8个供试无性系的抗寒性,且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显着(P<0.05)。(2)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到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南抗杨(0.6997)>‘08H1-6’(0.5656)>‘03S4-1’(0.5339)>‘08H11-11’(0.4734)>陕林3号(0.4547)>秦黑杨1号(0.4265)>69杨(0.3865)>秦黑杨2号(0.3096);在5个抗寒性指标综合评价中,‘08H1-6’、‘03S4-1’、‘08H11-11’抗寒能力介于对照无性系南抗杨和陕林3号之间。(3)采用石蜡切片法对‘08H11-11’、秦黑杨1号、秦黑杨2号、‘08H1-6’、南抗杨、‘03S4-1’、69杨、陕林3号、田纳西美黑1号、田纳西美黑2号和田纳西美黑3号等11个无性系叶片进行解剖结构观测。用隶属函数法对叶片厚度、中脉厚度、表皮厚度和CTR等7项抗旱性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1种黑杨无性系的抗旱性与7项叶片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4)11个黑杨无性系抗旱性大小依次为:南抗杨>田纳西美黑2号>田纳西美黑3号>秦黑杨2号>秦黑杨1号>‘03S4-1’>69杨>‘08H11-11’>田纳西美黑1号>陕林3号>‘08H1-6’。研究认为,上下层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等指标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黑杨的抗旱性评价。

任建伟[9](2011)在《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从德国引进的4个杨树杂种无性系L4[Populus×canescens(Ait.)]、L2[Populus×canescens(Ait.)]、E4(Populus tremula L.×P. tremuloides / Brauna×Tur141)、E2(Populus tremula L.×P. tremuloides / Brauna×Tur141)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其组培繁殖体系、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地栽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中林46杨(Populus×euramericana cl. Zhonglin46.)、藏青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 var. tibetica schneid.)进行了抗寒性评价。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电阻抗图谱法(EIS法)、电导法(EL法)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包括:POD酶、SOD酶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通过多种方法结合,确定其抗寒顺序,为引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无性系组培诱导分化过程中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反应不同。随着6-BA浓度增加,L4和L2的分化率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无性系E4和E2的分化率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6-BA浓度增加,所有无性系株高逐渐减小,并且增殖芽出现玻璃化现象。当6-BA浓度相同时,随着IBA浓度增加,分化率均出现下降趋势。无性系L4和L2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3 mg·L-1 +IBA 0.1 mg·L-1;无性系E4和E2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 +6-BA 0.5 mg·L-1 +IBA 0.1 mg·L-1。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无性系茎段生根过程影响存在差异。随着IBA浓度增加,无性系L4和L2的主根逐渐变短,侧根先增多后减少;随着NAA浓度增加,主根越来越短,毛状根和愈伤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于无性系E4和E2,由NAA诱导的根通常较短,随着NAA浓度增加,植株基部逐渐出现愈伤化现象,且块状愈伤组织随之增大;由IBA诱导的根通常较NAA长,随着IBA浓度增加,侧根逐渐增多。分析得出无性系L4和L2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3 mg·L-1;无性系E4和E2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5 mg·L-1。3、各无性系的移栽成活率均达95.0 %以上,定植成活率在90.0 %以上,且生长正常。4、无性系L4和L2、E4和E2的苗木速生期是7~8月,这一时期高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34 %~40 %,无性系间差别不大;地径生长也呈上述规律。5、无性系L2和E2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和12:00。无性系L4和E4则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在8:00左右出现次峰值,随后分别在12:00~10:00左右出现峰值。6、无性系L4和L2、E4和E2蒸腾速率日进程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其变化呈明显不对称双峰曲线,在10:00左右出现峰值,随后在14:00左右出现次峰值。7、胞内电阻率(ri )是杨树进行电阻抗图谱拟合最适合的参数。8、采用EIS法对低温处理下无性系抗寒性分析发现,所有无性系ri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增大,呈非典型“S”曲线,与处理温度呈负相关;相对电导率变化也呈上述规律。EIS法与EL法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9、通过对ri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LT50,以LT50为指标将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E4>E2>中林46杨>毛白杨>L4>L2。10、通过对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LT50,以LT50为指标将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E4>E2>L2>L4>中林46杨>毛白杨。11、通过对ri和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的LT50之间存在差异,EL法低于EIS法。12、通过对POD酶、SOD酶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隶属函数分析,以经过隶属函数分析的结果为指标对各无性系进行抗寒排序:藏青杨>L4>E2>E4>中林46杨>毛白杨>L2。13、为了保证科学性,综合分析并结合各无性系在室外田间耐寒生长表现后,最终确定抗寒性顺序:藏青杨>E4>E2>L4>L2>中林46杨>毛白杨。

霍佳楠[10](2011)在《天津滨海地区耐盐杨树新品种引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碱土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一种土壤类型,它严重危害植物生长,限制农、林业生产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建设,对天津滨海地区更是如此。本次研究以杨树为研究材料,通过筛选、引种,建立耐盐杨树的专类种质资源圃,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培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的盐度梯度,测定分析了耐盐杨树的不同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统计分析后初步对部分无性系的耐盐能力进行了评价,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初步筛选出50个杨树无性系进行引种。杨树种质资源圃地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1.216g-1·kg,pH值7.83,有机质为17.795g-1·kg,各项指标均符合杨树的正常生长环境。生长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表现优良。目前50个无性系已成功引种,圃地各项辅助设施已全部完成。(2)利用水培试验方法,选取25个无性系做为参试材料,分别设置1 g-1·L (CK),3g-1·L,4g-1·L,5g-1·L,6g-1·L,8g-1·L六个NaCl盐度水平,通过测定新枝长度、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初步评定出了各无性系的耐盐等级:JY-18,33,26,13,24,14,44耐盐能力较强,耐盐阈值为6g-1·L;JY-12,32,7,10,37,36,9,17耐盐能力中等,耐盐阈值介于4~5g-1·L;JY-15,31,35,22,23的耐盐能力较低,耐盐阈值介于3~4g-1·L;JY-43,11,50,49,45对盐害极度敏感,表现为不耐盐。(3)利用盆栽试验方法,选取18个无性系做为参试材料,设置的盐度梯度为:CK,0.3%,0.4%,0.5%,0.6%,加入复合型海盐进行胁迫,调查了成活率、生长势、新枝长度等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JY-36,13,18,26表现出较高的耐盐能力,耐盐阈值可达0.4%;JY-9,7,24,14,33,31耐盐能力居中,耐盐阈值介于0.3%~0.4%;而JY-44,15,17,11,22的耐盐能力较低,耐盐阈值在0.3%以下;JY-40,23,12几乎表现为不抗盐。(4)水培和盆栽试验做为整个耐盐杨树筛选的小试阶段,其结果与大田实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可做为大田对比试验的参考。综合两种模拟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JY-36,13,18,26,9,7,24,14,33这9个无性系表现出较高的抗盐能力,可以在含盐量为0.3%以上的大田环境下进行试种,其中JY-36,13,18,26的耐盐能力甚至可适应高于0.4%的盐渍环境。天津市0.4%以下的盐碱地面积占盐碱地总面积的91%,因此该项研究对于改善天津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三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三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杨树资源特征及分布
        1.1.1 杨树特性和特性
        1.1.2 杨属分布概况
        1.1.3 利用价值
    1.2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1.2.1 引种
        1.2.2 杂交育种
        1.2.3 倍性育种
        1.2.4 基因工程育种
    1.3 抗旱性研究综述
        1.3.1 植物抗旱机理
        1.3.2 抗旱性研究方法
        1.3.3 抗旱性研究指标
        1.3.4 抗旱性评价数量分析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1.5.2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1.5.3 各无性系抗旱性强弱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测定指标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对各无性系生物量的影响
        3.1.1 对株高的影响
        3.1.2 对地径的影响
        3.1.3 对单叶面积的影响
        3.1.4 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5 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2 对各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2.3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对各无性系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4 对各无性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对各无性系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6 各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植株形态变化与抗旱性
        4.1.2 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抗旱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育种现状
        1.2.2 杨树材性性状研究进展
        1.2.3 杨树叶片性状研究进展
        1.2.4 多性状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性状测定
        2.4.1 生长性状
        2.4.2 木材解剖性状
        2.4.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
        2.4.4 廊坊试验林叶片性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1.1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3.1.2 生长性状无性系间变异和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
        3.1.3 生长性状地点间变异
    3.2 黑杨派无性系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3.2.1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参数
        3.2.2 木材解剖性状无性系间、单株间、年轮间和早晚材间变异
        3.2.3 木材解剖性状地点间变异
        3.2.4 木材解剖性状径向变异
        3.2.5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相关关系
    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3.3.1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参数
        3.3.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无性系间和地点与无性系互作间变异
        3.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地点间变异
        3.3.4 生长性状与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相关关系
    3.4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相关性
        3.4.1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表型相关性
        3.4.2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遗传相关性
    3.5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3.5.1 叶片性状遗传参数
        3.5.2 叶片性状冠层间和无性系间变异
        3.5.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关系
    3.6 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6.1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综合评价
        3.6.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综合评价
        3.6.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综合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1.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4.1.2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4.1.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4.1.4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4.1.5 性状间相关关系
        4.1.6 综合评价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基于核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杨属树种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1.2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1.3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述
        1.3.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1.3.2 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3.3 单拷贝核基因基本特征及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杨属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DNA提取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与注释
        2.1.3 形态特征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检测及测序
        2.2.2 基因组测序及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
        2.2.3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2.2.4 杨属树种叶绿体基因组IR区的收缩与扩张
        2.2.5 杨属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
        2.2.6 杨属树种高变区片段基本特征
        2.2.7 系统发育分析
        2.2.8 形态特征分析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序列杨属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4 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拷贝核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3.2.2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3.3 小结
第四章 毛白杨与其可能亲本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1 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4.2.2 SSR与重复序列分析
        4.2.3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4.2.4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及蛋白编码基因选择压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比较
        4.3.2 IR区收缩与扩张
        4.3.3 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4.3.4 SSR及重复序列分析
        4.3.5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4.3.6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差异分析
        4.3.7 蛋白编码基因选择压分析
        4.3.8 白杨派树种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系统发育分析
    5.1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表型差异分析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5.2.1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组装与注释
        5.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西南地区五种杨树亲缘关系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与注释
    6.2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1 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6.2.2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6.2.3 SSR与重复序列分析
        6.2.4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及蛋白编码基因选择压分析
        6.2.5 系统发育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
        6.3.2 IR区收缩与扩张
        6.3.3 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6.3.4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6.3.5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差异分析
        6.3.6 蛋白编码基因KA及 KS分析
        6.3.7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比较分析
        6.3.8 西南地区五种杨树的亲缘关系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杨属不同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差异
    7.2 杨属系统发育关系
        7.2.1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关系
        7.2.2 基于单拷贝核基因序列杨属系统发育关系
        7.2.3 基于核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关系
    7.3 毛白杨杂种起源的可能亲本推测
    7.4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系统发育关系
        7.4.1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生长规律差异
        7.4.2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叶绿体基因组差异
        7.4.3 西南地区杨属树种系统发育关系
    7.5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西南地区五种杨树亲缘关系
        7.5.1 西南地区五种杨树叶绿体基因组差异
        7.5.2 蛋白编码基因适应性进化
        7.5.3 西南地区五种杨树亲缘关系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杨树育种现状
        1.3.2 杨树表型性状选择研究进展
        1.3.3 叶片性状的相关研究进展
        1.3.4 图像法研究叶片性状的进展
        1.3.5 杨树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1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通州试验基地
        2.2.2 河北省唐山市中国林科院丰南基地
    2.3 试验方法
        2.3.1 生长性状测定
        2.3.2 叶片采集
        2.3.3 叶片性状测定
        2.3.4 叶形标志点确定
        2.3.5 叶部病害调查
    2.4 数据处理
        2.4.1 参数计算
        2.4.2 利用LeafAnalyser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2.4.3 利用Morphoj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3.1 杂交子代苗期性状测定和分析
        3.1.1 杂交子代苗木地径性状变异分析
        3.1.2 扦插成活率统计分析
        3.1.3 叶片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3.1.4 黑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3.1.5 小结
    3.2 基于LeafAnlyser软件和MorphoJ软件的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分析
        3.2.1 基于LeafAnalyser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3.2.2 基于MorphoJ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伊犁地区杂交杨引种适应性及叶面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杂交杨综述
        1.2.2 引种生理生态响应研究综述
        1.2.3 光合特性辅助选择
        1.2.4 植物叶面施肥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实验地自然条件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光合日变化实验方案
        2.3.2 光合-光响应曲线实验方案
        2.3.3 生长特性实验方案
        2.3.4 叶面施肥实验方案
        2.3.5 综合评价方法
3 引种杂交杨光合参数日变化
    3.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2 光合参数日变化
        3.2.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2.2 蒸腾速率日变化
        3.2.3 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3.2.4 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限制值日变化
    3.3 光合参数日均值比较
    3.4 引种杂交杨光合作用影响因子分析
        3.4.1 引种杂交杨光合参数相关性分析
        3.4.2 引种杂交杨光合参数逐步回归分析
        3.4.3 引种杂交杨光合参数通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引种杂交杨光合-光响应特征
    4.1 引种杂交杨光合-光响应特征
    4.2 本章小结
        4.2.1 讨论
        4.2.2 小结
5 引种杂交杨生长特性
    5.1 引种杂交杨生长特性分析
        5.1.1 引种杂交杨生长量比较
        5.1.2 引种杂交杨叶绿素含量比较
        5.1.3 引种杂交杨病虫害比较
    5.2 引种杂交杨生长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叶面施钾肥对引种杂交杨的影响
    6.1 不同浓度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光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6.1.1 施肥后引种杂交杨光合特性的变化
        6.1.2 施肥后引种杂交杨生长量的变化
        6.1.3 施肥后引种杂交杨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6.1.4 施肥后引种杂交杨综合评价
    6.2 一天内不同时间施肥引种杂交杨的吸收效率
        6.2.1 不同时间施肥环境因子变化
        6.2.2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6.2.3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生长量的影响
        6.2.4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5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生物量的影响
        6.2.6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对引种杂交杨全钾含量与分配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 引种杂交杨适应性及叶面施肥综合评价
    7.1 引种杂交杨适应性综合评价
        7.1.1 主成分分析
        7.1.2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7.2 不同时间叶面施肥杂交杨光合生长及吸收效率综合评价
        7.2.1 光合生长特性综合评价
        7.2.2 吸收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7.2.3 光合生长与吸收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7.3.1 讨论
        7.3.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7)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1.3.1 半致死温度测定
        1.3.2 酶活性测定
        1.3.3 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MDA质量摩尔浓度测定参照邹琦[15]提出的方法进行, 各无性系重复3次。
    1.4 评价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无性系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2.1.1 半致死温度
        2.1.2 低温处理对各无性系酶活性的影响
        2.1.3 低温处理对各无性系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
        2.1.4 低温处理对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
    2.2 各无性系抗寒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8)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杨树价值及其育种研究
        1.1.1 生长习性及资源分布
        1.1.2 资源利用价值
        1.1.3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寒性影响因素
        1.2.2 植物抗寒性研究方法
    1.3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1.3.2 植物抗旱性主要指标
    1.4 植物抗逆性综合评价方法
        1.4.1 隶属函数法
        1.4.2 多重比较法
        1.4.3 主成分分析法
        1.4.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胁迫下各无性系半致死温度
        2.2.2 低温处理对各无性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3 低温处理对各无性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2.4 低温处理对各无性系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
        2.2.5 低温处理对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影响
        2.2.6 无性系各指标隶属函数值评价
第三章 美洲黑杨无性系旱生解剖结构分析及抗旱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解剖结构特点
        3.2.2 旱生解剖结构分析
        3.2.3 各无性系抗旱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杨树概况
        1.1 杨树习性及地理分布
        1.2 我国杨树引种选育历史
        1.3 我国杨树栽培利用现状
        1.4 我国杨树利用存在的问题
    2 杨树组织培养概况
        2.1 国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2 国内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3 光合特性概况
        3.1 光合作用研究概况
        3.2 影响光合特性的主要因素
        3.3 光合作用日变化
        3.4 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3.5 不同光照环境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 植物抗寒性概况
        4.1 低温伤害分类及抗寒植物类型
        4.2 细胞膜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3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5 丙二醛含量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6 保护酶活性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4.7 植物抗寒性的测定方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殖培养
        2.2 生根培养
        2.3 驯化移栽和田间定植
    3 讨论
        3.1 增殖培养
        3.2 生根培养
    4 小结
第二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特性
        2.2 光合特性日进程
        2.3 叶绿素含量
    3 讨论
        3.1 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的关系
        3.2 净光合速率(Pn)日进程
        3.3 蒸腾速率(Tr)日进程
        3.4 叶绿素含量
    4 小结
第三章 引进杂种无性系抗寒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分析抗寒性
        2.2 电导法(EL 法)分析抗寒性
        2.3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与电导法(EL 法)
        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
        2.6 丙二醛(MDA)含量分析
        2.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
        2.8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2.9 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2.10 隶属函数分析抗寒性
        2.11 抗寒性综合评定
    3 讨论
        3.1 电导法(EL 法)
        3.2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
        3.3 电阻抗图谱法(EIS 法)与电导法(EL 法)
        3.4 研究植物抗寒性的指标与方法
        3.5 抗寒性评定结果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天津滨海地区耐盐杨树新品种引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耐盐碱植物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耐盐碱杨树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耐盐杨树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2.1 种质资源圃建立的意义
        2.1.1 种质资源
        2.1.2 耐盐杨树种质资源圃建立的意义
    2.2 种质资源圃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土壤和水文条件
        2.2.4 引种的耐盐杨树无性系
    2.3 种质资源圃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种质资源圃杨树生长状况调查分析
第三章 耐盐杨树水培试验对比分析
    3.1 供试材料
        3.1.1 试验地点
        3.1.2 供试材料
        3.1.3 水培完全营养液
    3.2 试验方法
    3.3 主要测定指标及方法
        3.3.1 新枝生长量的测定
        3.3.2 生物量的测定
        3.3.3 叶绿素的测定
        3.3.4 盐害程度分级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盐胁迫对杨树生长势的影响
        3.4.2 盐胁迫对供试无性系新枝生长量的影响
        3.4.3 不同盐度水平对供试无性系生物量的影响
        3.4.4 不同盐度水平对供试无性系根冠比的影响
        3.4.5 不同盐度水平对8 种供试无性系叶绿素的影响
    3.5 耐盐能力综合评价
        3.5.1 各杨树无性系的抗逆系数综合评价
        3.5.2 供试杨树无性系盐害等级评价
第四章 耐盐杨树盆栽对比试验
    4.1 供试材料
        4.1.1 试验地点
        4.1.2 盆栽土壤类型
        4.1.3 供试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主要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4.3.1 主要测定指标
        4.3.2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盐胁迫对杨树成活率的影响
        4.4.2 盐胁迫对杨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4.4.3 盐胁迫对杨树新枝长度的影响
    4.5 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四、十三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D]. 俞永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D]. 张晓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基于核质基因组杨属系统发育研究[D]. 纵丹.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D]. 王长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6]伊犁地区杂交杨引种适应性及叶面肥效研究[D]. 夏诗书.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7]8种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性评价[J]. 田星,樊军锋,张锦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3)
  • [8]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美洲黑杨无性系抗寒、抗旱性评价[D]. 田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引进优良杨树杂种无性系组培繁殖及抗寒性研究[D]. 任建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10]天津滨海地区耐盐杨树新品种引种选育研究[D]. 霍佳楠. 天津理工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13个国外杨树引种无性系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