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治理

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治理

一、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唐士芳,龚玲玲,徐璐,王江南,左书华[1](2021)在《城市景观人工湖水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人工湖构成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调剂水源、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等多种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内人工湖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已建的人工湖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文章主要对城市景观人工湖规划和设计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湖水动力研究、富营养化水治理技术和人工湖生态系统构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由于单一技术或多或少存在缺点,扬长避短的多元化修复方式是未来人工湖水体治理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和重点。

裴佳瑶[2](2020)在《雁鸣湖底泥氮磷释放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物过量的排入湖泊,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人工湖具有环境封闭、流动性差、水深较浅等特点,水环境更易受到污染,即使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底泥释放造成的内源污染也不容忽视。本研究以西安市雁鸣湖2#湖为研究对象,针对湖泊上覆水及沉积物展开研究,分析水体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界面间氮磷释放的变化规律及主要环境因子对氮磷释放的影响;基于响应面法,构建氮磷释放回归模型,预测底泥的最不利释放条件,并估算雁鸣湖底泥氮磷全年的释放量。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2019年2月12月对雁鸣湖水体及底泥监测结果表明:水体温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夏秋季高、春冬季较低,溶解氧和pH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分布特征;上覆水中TN含量属于Ⅳ类水,TP含量属于ⅢⅣ类水;间隙水中TN和TP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TN污染在空间上差异不明显,TP污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沉积物综合污染评价结果为中度,有机污染评价为较清洁-尚清洁;两种评价方法的污染程度在空间上基本一致,都表明M2点污染最严重,其次是M3点,M1及M6点污染程度最小。(2)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估算湖泊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TN、NH4+-N、TP及PO43--P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四种营养盐的通量均在夏秋季时最大,冬季降温结冰后不利于营养物质的释放,交换通量减小;空间上氮通量湖心处较大,进出水口处较小,磷通量分布则相反。根据通量的正负可知,除沉积物中的NH4+-N在春季表现为“汇”之外,沉积物中TN、TP及PO43--P在四个季节均表现为“源”。同时估算得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氮磷释放对水体营养盐的贡献率分别为:TN的潜在贡献率为3.5510.72%,NH4+-N的潜在贡献率为-6.258.12%,TP的潜在贡献率为2.9110.40%,PO43--P的潜在贡献率为4.298.69%。(3)以雁鸣湖的上覆水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单一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N、NH4+-N、TP及PO43--P的通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pH为中性条件下最小,TN、NH4+-N通量在酸性条件下最大,TP、PO43--P通量在碱性条件下最大。并对环境因子与氮磷通量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不同种类营养盐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的最优拟合曲线呈现不同类型。(4)基于响应面法得出温度、溶解氧、pH与氮磷(TN、NH4+-N、TP及PO43--P)通量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绘制等值线图及响应面图,由此分析交互作用得出:温度和pH交互作用对TN通量影响显着;温度和溶解氧交互作用、温度和pH交互作用对NH4+-N通量影响显着;温度和溶解氧交互作用对TP通量影响显着;温度和溶解氧交互作用对PO43--P通量影响极显着。并优化得到湖泊底泥的最不利释放条件为T=10℃、DO=7.87 mg·L-1、pH=7.13,此时营养盐交换通量取极小值。将所得回归模型与湖泊实际环境条件结合,对湖泊氮磷释放量进行估算得出,雁鸣湖底泥TN释放量为1.954 t·a-1,NH4+-N释放量为0.739t·a-1,TP释放量为0.223 t·a-1,PO43--P释放量为0.068 t·a-1。

付适[3](2020)在《运行期汉丰湖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前置库汉丰湖正式运行后,水体由兼具湖泊、河流特征的特殊形态转变为湖泊形态,导致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发生较大变化。汉丰湖位于三峡库区小江流域上游东南河交汇处,目的是为了减弱大面积的消落带对三峡库区水质的影响。其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十分特殊,2017年汉丰湖正式蓄水运行,三峡库区低水位运行时汉丰湖的水位控制在170.8 m(吴淞高程),常年高水位运行,水位变化、水动力条件和水力停留时间等与蓄水运行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前置库在三峡库区的首次应用,加之其庞大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压力、巨大的城市和人口承载,开展汉丰湖正式运行后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指示浮游植物方面的研究,明确影响水体营养状态的关键因素对汉丰湖水环境保护乃至三峡库区具有相似特征的城市湖泊和库岸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在汉丰湖面设定7个采样点,其中HF1和HF7为湖体控制断面,HF2~HF6为支流来水控制断面。HF2为支流南河与头道沟交汇断面,HF3为支流东河断面,HF4为头道沟断面,HF5、HF6为支流南河断面。其中HF1、HF3、HF6、HF7为浮游植物监测点,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汉丰湖各点位分层采样,本文基于汉丰湖所监测的:水深(H)、温度(T)、pH、透明度(SD)、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总磷(DTP)、可溶性无机氮(DI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正磷酸盐(SR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理化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等水生态指标,研究了汉丰湖正式蓄水运行以来营养盐分布特征、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以及指示浮游植物的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汉丰湖上中下层水体垂直混合较均匀,营养盐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正式运行后,2018年相较于2017年TN、DTN浓度小幅增长,涨幅分别为6.1%,9.3%,NO3--N浓度下降9.3%,TP浓度涨幅达38.5%,其余营养盐浓度变化不明显。汉丰湖磷盐主要来源于上游的南河和桃溪河,且大体呈现从上游镇东大丘至下游调节坝递减的趋势。各营养盐中,TP为汉丰湖藻类生长的决定性因子。(2)浮游植物研究结果表明:与水体营养状态相关度最密切的浮游植物由运行初期的隐藻、裸藻逐渐转变为隐藻、蓝藻、绿藻、裸藻,运行期间隐藻均占据主导地位,蓝藻、绿藻在正式运行后有逐渐成为主导藻类的趋势。营养盐中TP和NH4+-N浓度对于主导藻类群落贡献最高。(3)氮磷计量比研究结果表明:空间上,2017年DIN:SRP、NO3--N:SRP、NH4+-N:SRP、TN:TP、DTN:DTP均在HF3达到了最高,而各项氮磷计量比除TN:TP外均在HF6达到最低。两条主要入湖河流,南河HF5、HF6段下游的氮磷计量比略高于上游,东河HF3、HF7段下游氮磷计量比略低于上游。2018年DIN:SRP、NO3--N:SRP、NH4+-N:SRP均在HF5达到最高,其余点位明显低于HF5,TN:TP、DTN:DTP在湖体控制断面高于入湖河流断面,且大致呈现上游至下游比率逐渐增高的规律。时间上,2017年DIN:SRP和NO3--N:SRP全年呈波动态势,计量比较为稳定。NH4+-N:SRP除7、8月份异常外全年维持在1左右。TN:TP和1~8月波动降低,9~12月迅速增加,年末均值高于其余时段。2018年DIN:SRP和NO3--N:SRP 1~3急剧增加,再波动降低。NH4+-N:SRP除7月明显突出外,其他月份波动变化,年末相对较低。TN:TP和DTN:DTP 1~10月均波动降低,10~12月逐步增长。相对于2017年,2018年可调控各氮磷计量比的环境因子明显减少,H对氮磷计量比的影响大幅减弱,电导率和T对于氮磷计量比的影响相对较大,酸碱度对可溶性无机氮磷盐计量比影响较大。综上所述,运行期间后汉丰湖大幅削弱了水位波动,水动力条件稳定,氮盐总量小幅上涨,可溶性无机氮盐浓度小幅下降,磷盐总量增长明显,水体富营养指数随运行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呈现由裸藻向蓝藻、绿藻转变的趋势,且汉丰湖藻类对于TP、NH4+-N浓度较敏感。随着正式运行时间推移,驱动各氮磷计量比的环境因子逐步减少,H对氮磷计量比的影响大幅减弱,电导率和T对于氮磷计量比的影响相对较大,酸碱度对可溶性无机氮磷盐计量比影响较大。

於孟元,赵忠伟[4](2020)在《城市人工湖泊水环境保护研究概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湖泊在城市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湖泊功能、维护湖泊生态健康成为人工湖泊设计和运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工湖生态系统较为单一、来水量小、来水水质差、水体置换率低、污染源复杂等特点,根据人工湖水环境保护法律依据,从城市人工湖泊适宜规模及水深和人工湖生态需水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源污染控制措施、内源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水环境保护工程措施等水环境维护技术,并介绍了湖泊数学模型的应用情况,可为城市人工湖泊设计和健康运行提供参考。

廖国庆[5](2020)在《人工湖湖滨缓流带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白云湖是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人工补水湖,是政府重点民生工程。根据水质监测,白云湖水质常年为劣V类,主要超标项目有TN、TP、NH3-N,水透明度小于20-45cm。水质问题一直制约着白云湖景区形象的提升。白云湖水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设计水补给量非汛期为80~90万m3/日,汛期为40万m3/日,常年处于补水出水的动态过程,给水质改善带来难度。本研究以白云湖为研究对象,以本地物种恢复为主,通过采取水体围隔、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以及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优化配置食物链(网)结构,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沉水—挺水—浮叶植物—鱼类—螺类”等清水草型水生态系统示范区,水体清澈见底,主要水质指标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橡胶围隔装置成功在白云湖建立了5000 m2水生态构建示范区,有效分割水域,减少水体交换和内源负荷的释放,为开展相应的水生态构建措施提供了良好基础;2.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对示范区底泥进行改善,可减少底泥对示范区水体产生二次污染;3.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是水生态示范区构建的关键,适宜在人工湖——白云湖生长的沉水植物为苦草、狐尾藻等;4.采取生物操纵手段,构建水生动物群落。主要投放的水生动物有: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肉食性鱼类乌鳢和鳜,底栖动物螺、贝类等。5.通过水生态系统构建,示范区消除了劣V类水质,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水生高等植物、鱼类、底栖动物种类趋于优化,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水生态系统趋于健康稳定。

唐继张[6](2020)在《斗门水库北池水环境模拟及换水能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湖泊作为一种特殊的水资源,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突显了重要价值,健康的湖泊水环境能够改善城市水文,有利于推动城市发展,但因其单一的水环境,加之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得人工湖泊系统较为脆弱,污染超标、富营养化等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理改善,将会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区域发展。鉴于城市人工湖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本文以陕西斗门水库北池为例,开展了人工湖水环境特征及改善的相关研究。通过北池试验段实际监测资料进行了现状水质综合评价分析,构建了基于MIKE 21的北池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北池蓄水后不同调控运行下(运行工况1为沣河退水口退水,运行工况2为沣河和太平河退水口退水,运行工况3为沣河、太平河和生态补水管退水)的水环境特征模拟预测。针对引水水质及库区水力交换方面进行北池水质达标的改善研究,并探究了改善后的北池换水能力特征。以期为斗门水库北池的运行管理及北方城市人工湖和平原水库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北池试验段水质综合评价分析可知,不同水域水质均较差,且全年变化较为一致,处于Ⅳ~Ⅴ类水(其中6、7、8、9、10月为Ⅳ类水,其余均为Ⅴ类水),而1、2、3月趋于劣Ⅴ类水,水质最差。全年水质呈季节性变化:夏季评价得分高,水质最好,秋季评价得分有所降低,冬季评价得分最低,水质最差,到了春季评价得分又上升。总氮超标最为严重,是北池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2)建立北池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预测了不同调控运行下北池流场受地形及人工岛影响较大,使得流速增强及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故在西部与东部形成环流较多,流速较大,而中部环流较少,流速缓慢。其中,运行工况1流场为“穿堂过”特征,而运行工况2与工况3流场中主流加强了向东部的分流扩散,平均流速为运行工况3>运行工况2>运行工况1。受沣河引水水质及库区流场影响,各运行工况下北池水质较差且呈现出明显的“水域分区”特征:库区TN平均浓度为2.52~2.74mg/L,为劣Ⅴ类水质标准,COD平均浓度为26.5~27.9mg/L,处于Ⅴ类水质标准。其中,西部库区超标最为严重,中部库区次之,东部库区稍好。(3)提出了引水水质控制与增强库区水力交换相结合的北池水环境改善方案,得到的改善效果显着,污染超标物浓度显着降低,三种运行工况下库区TN平均浓度降为1.11~1.34mg/L,COD平均浓度降为20.0~21.4mg/L,各工况的TN水质达标率为:运行工况1为73%(Ⅲ类水占库区50%),运行工况2为96%(Ⅲ类水占库区58%),运行工况3为100%(Ⅲ类水占库区69%);COD全部达标,而Ⅲ类水分别为:运行工况1为55%,运行工况2为71%,运行工况3为85%。北池各工况下水质基本全部达标,且均以Ⅲ类水为主。(4)设置染色剂模型,研究了改善方案下的北池换水能力特征,得出三种运行工况下北池换水能力显着不同。运行工况1下北池为一个快速换水与慢速换水并存的湖泊系统(约55%的水域换水周期≤22天,约93%的水域换水周期≤55天,还有不足10%的水域换水周期超过了55天),运行工况2与工况3下北池换水较快,各运行工况北池水体完全置换所需要的换水周期分别为:71天、41天、31天。提高运行工况2与工况3下西部库区人工岛附近水体换水能力,尤其是运行工况1下库区东北角水体换水能力,是进一步改善北池水质,维持水环境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王刚[7](2020)在《连云港市星海湖公园景观水水质现状评价与改良措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人工景观湖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放性区域,对于城市发展不仅仅是景观、社会方面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人文、生态、环保、调节等多方面的功能。但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城市人工湖由于自身功能性原因,多数流动性差,封闭性强,且周边环境复杂,往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城市黑臭水体及景观水修复治理,人们一般通过单一的物理修复法或者化学修复法来治理受污染的水体。不仅耗费大量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治标不治本,水体持续受到污染,所以探寻新的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探寻水域面积较大的人工湖水体的改良方案。为此,本文以连云港市星海湖公园景观湖为例,通过采样监测对该湖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进而以目前流行的生态修复法为基础,针对景观湖生态修复尚存在的问题,结合该湖的污染特征,研究了景观湖水质改良的技术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验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水体改良设计方案实施前,对星海湖公园景观水体进行了半年的水质监测。经分析检测,湖水中COD的平均含量达到60.3mg/L,氨氮的平均含量达到3.95mg/L,总磷的平均含量达到0.62mg/L,SS的平均含量达到24.2mg/L,浊度的平均含量达到24NTU,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2.3.3黑臭水体级别判定标准,星海湖水质检测与分级结果判定为劣V类水质,达到“轻度黑臭”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工湖因为湖水自身缺乏流动性、无流动水源的注入,湖内边缘存在“死角区域”且公园周边居民商业区污染物的持续排入,最终导致水体富养化严重,水质恶化。(2)通过星海湖景观水体污染原因分析和对国内外景观水治理措施的研究,结合运行成本及本地实际情况,筛选出星海湖景观水处理的工艺为:外部居民区雨污截流渗透,内部湖水曝气推流与水生态系统建立,并采用新型生态浮岛和碳素纤维草技术进行水质改良、水生态修复,有效的建立一套完整的湖水治理系统。(3)改良方案实施后,通过对整个改良过程水质监测分析发现,景观水体指标COD降至22.8-31.5mg/L之间、氨氮降至1.05-1.87mg/L之间、总磷降至0.11-0.32mg/L之间、SS降至5-10mg/L之间、浊度降至6-12NTU之间,水体溶解氧增加至4.9-7.2g/L之间,各项指标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水质明显得到改善,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且基本接近IV类水质标准,水生态系统基本修复。(4)对星海湖公园景观水治理系统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治理方案能够有效的改良景观水水质,改善湖水生态及周边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特别是新型人工浮岛及碳素纤维草的应用,不仅达到水质改良、水生态修复的效果,而且也达到了湖景美观的效果,夜间亮化的浮岛区成为星海湖公园新的亮点。经比较分析,工艺方案经济成本较低,效果较为明显,给整套系统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结合各个改良方案的优缺点,为了保障星海湖整套水生态修复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针对目前运行的状况,制定了系统后期运行方案与整改建议。

魏欢欢[8](2019)在《人工湖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城市人工湖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状况,现有的人工湖水质净化技术中生物净化技术因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廉、安全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人工湖水质净化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刻理解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效果,本文综述了人工湖水质净化技术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为人工湖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田畅[9](2019)在《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湖景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这类人工湖景观是如今城市发展扩张背景下的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类型,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资源,其功能主要包括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丰富城市的景观与活动空间、优化百姓居住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众多方面,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新区或类似城市区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从系统性与实践性的角度研究阐述了此类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首先研究并厘清其产生背景,界定了人工湖、城市新区等相关概念,梳理了人工湖及其景观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城市新区中的人工湖景观所具有的功能,并探讨了人工湖与城市及城市新区建设的关系等,为后文对于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现已建成的城市新区中的人工湖景观案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与方法,并分为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及人工湖周边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来说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包括人工湖的基本结构、人工湖水体形态设计及功能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人工湖周边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方面,则是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分别按驳岸、植物、园路、节点、建筑、地形这几类景观设计要素对其设计方法与要点进行阐述。最后以上述研究得出的方法结论作为指导与依据,在背景梳理、场地现状条件分析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具体实践项目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乔哲[10](2019)在《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是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水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汉丰湖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城区北岸、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是为减小三峡水库水位回落形成的消落区对开州区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修建的调节坝后形成的人工湖。汉丰湖拥有各种类型的消落区景观和湿地资源,在三峡库区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和经济地位。明确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解析其对汉丰湖水体水质影响,对认识三峡库区水质变化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汉丰湖各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掌握流域内各类农业源对汉丰湖污染负荷的贡献及空间分布,同时在汉丰湖来水区、湖区、出水区设置14个采样点,于2015年每月下旬在各采样点采集水样并分析主要水质指标,综合运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解析汉丰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阐明农业面源污染对汉丰湖水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面源污染种类来看,汉丰湖流域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为肥料施用、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以及农村生活排放。肥料施用对TN和TP的贡献量分别为2112.12 t和374.71 t;畜禽养殖对TN和TP的贡献量分别为535.05 t和108.59 t;作物秸秆对TN和TP的贡献量分别为70.81t和8.37t;农村生活污染对TN和TP的贡献量分别为0.35t和0.04t。肥料施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贡献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7.61%和76.16%,其次为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量,分别占TN和TP的19.66%和22.07%,肥料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影响最为严重。(2)从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来看,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的总负荷量分别为2721.42t和492.04t,其中桃溪河子流域、南河子流域、东河子流域和汉丰湖子流域TN的贡献率分别为分别为28%、35%、31%和6%,对TP的贡献率分别为26%、34%、35%和5%。对TN贡献率以南河子流域最大,对TP的贡献率以东河子流域最大;各子流域TN负荷的强度分别为0.276 t·hm-2、0.325 t·hm-2、0.328 t·hm-2和0.424 t·hm-2,TP的输出强度分别为0.047 t·hm-2、0.057 t·hm-2、0.066t·hm-2和0.0612 t·hm-2。TN和TP的输出强度均以汉丰湖子流域最高,桃溪河子流域最低。(3)汉丰湖流域水质监测点可聚类为4个空间区域,分别为南河来水区、东河来水区、汉丰湖上游、汉丰湖中下游。各支流中总氮(TN)、总磷(TP)和铵态氮(NH4+-N)浓度明显高于汉丰湖。主成分分析揭示汉丰湖主要营养盐物质中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可溶性磷(DP)、正磷酸盐(PO43--P)、叶绿素a(Chl-a)主要来源为南河来水区的桃溪河流域,以及东河来水区上游,这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结果相一致(规律不够清晰)。

二、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景观人工湖水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水动力研究
2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
    2.1 物理机械方法
    2.2 化学方法
    2.3 生物修复技术
        2.3.1 水生植物法
        2.3.2 水生动物法
        2.3.3 微生物法
    2.4 复合修复技术
3 人工湖生态系统构建
4 结语与展望

(2)雁鸣湖底泥氮磷释放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的研究进展
        1.3.2 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氮磷交换的研究进展
        1.3.3 交换通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雁鸣湖水体及沉积物特征分析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1 样品采集
        2.1.2 测定方法
    2.2 水体特征分析
        2.2.1 上覆水理化性质
        2.2.2 水体氮磷污染特征
    2.3 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特征
        2.3.1 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特征
        2.3.2 沉积物碳氮磷耦合分析
        2.3.3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污染评价方法
        2.3.4 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污染评价结果
    2.4 各相间氮磷含量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雁鸣湖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案
        3.1.4 交换通量计算
    3.2 沉积物-上覆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规律
    3.3 界面交换对水体营养盐的潜在贡献率
    3.4 小结
4 雁鸣湖主要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规律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方案
        4.1.2 计算方法
    4.2 上覆水温度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4.2.1 温度对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4.2.2 温度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4.2.3 交换通量与温度关系的曲线拟合
    4.3 上覆水溶解氧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4.3.1 溶解氧对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4.3.2 溶解氧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4.3.3 交换通量与溶解氧关系的曲线拟合
    4.4 上覆水pH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4.4.1 pH对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4.4.2 pH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4.4.3 交换通量与pH关系的曲线拟合
    4.5 小结
5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的雁鸣湖底泥氮磷释放量估算
    5.1 实验方案及结果
        5.1.1 响应面法简介
        5.1.2 实验设计及结果
    5.2 响应值与变量的回归拟合
        5.2.1 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分析
        5.2.2 响应面交互作用
    5.3 沉积物最不利释放条件的预测与结果验证
    5.4 雁鸣湖底泥氮磷释放量估算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运行期汉丰湖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三峡库区水环境研究
    1.2 生态化学计量比
    1.3 富营养化与藻华
第2章 绪论
    2.1 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运行期营养盐特征
    4.1 运行期水体环境基本特征
    4.2 运行期氮磷营养盐浓度月际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5.1 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时空变化
    5.2 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基础环境因子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浮游植物生物量动态
    6.1 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特征
    6.2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状态、营养盐相关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研究成果

(4)城市人工湖泊水环境保护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人工湖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据
2 城市人工湖形态研究
    2.1 人工湖平面形态
    2.2 人工湖的立面形态
3 城市人工湖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
4 城市人工湖水环境修复与维护技术研究
    4.1 外源污染控制措施
    4.2 内源污染控制措施
    4.3 水环境长效维护措施
5 数学模型的应用
6 结语

(5)人工湖湖滨缓流带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水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1.2 国内水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2.1.3 水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2.2 主要研究概念
        2.2.1 生物操纵理论
        2.2.2 食物网理论
        2.2.3 水生植物
        2.2.4 水生动物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生态平衡
        2.3.2 恢复生态学
3 白云湖及示范区现状分析
    3.1 白云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现状分析
        3.1.1 水资源现状
        3.1.2 水环境现状
        3.1.3 水生态现状
    3.2 示范区场地分析
        3.2.1 场地分析
        3.2.2 场地现状
4 白云湖水生态构建技术应用研究
    4.1 水体分隔与消浪稳流技术研究
        4.1.1 水体分隔与消浪稳流的意义
        4.1.2 围隔分类及应用
        4.1.3 围隔结构与材料
    4.2 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
        4.2.1 底泥污染物分类
        4.2.2 底泥修复方法分类
        4.2.3 底泥原位修复药剂选择
        4.2.4 底泥原位修复效果分析
    4.3 示范区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研究
        4.3.1 沉水植物群落构建
        4.3.2 挺水及浮叶植物群落构建
        4.3.3 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效果
    4.4 湖滨缓流区水生动物群落配置及食物链构建研究
        4.4.1 食物网构建技术应用
        4.4.2 生物操纵应用
        4.4.3 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效果
    4.5 湖滨缓流区水质净化与水生态构建效果研究
        4.5.1 水生态监测的内容与意义
        4.5.2 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4.5.3 食物网构建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斗门水库北池水环境模拟及换水能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水动力研究现状
        1.2.2 湖泊水质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象
        2.2.1 气象
        2.2.2 径流
    2.3 地形地貌
    2.4 工程概况
    2.5 水环境现状
第三章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1 TOPSIS法
        3.1.1 TOPSIS法基本思想
        3.1.2 TOPSIS法的特点
    3.2 改进的TOPSIS模型简介
        3.2.1 构建多目标决策矩阵
        3.2.2 形成标准化决策矩阵
        3.2.3 改进的指标权重计算
        3.2.4 构造加权标准决策矩阵
        3.2.5 确定参考样本
        3.2.6 贴近度算法的改进
    3.3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北池试验段水质评价
        3.3.1 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3.3.2 决策化矩阵的建立及数据处理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池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4.1 模型选取
    4.2 模型介绍
        4.2.1 水动力模型
        4.2.2 水质模型
    4.3 北池水动力模型建立
        4.3.1 网格剖分与地形插值
        4.3.2 水动力模型参数
        4.3.3 水动力模型率定验证
    4.4 北池水质模型建立
        4.4.1 模型输入数据
        4.4.2 水质模型参数
        4.4.3 水质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池水环境预测与改善方案研究
    5.1 调控运行设置
    5.2 流场预测模拟
    5.3 水质预测模拟
    5.4 水环境改善方案研究
        5.4.1 引水水质控制
        5.4.2 增设进水口
        5.4.3 改善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池换水能力特征分析
    6.1 研究方法介绍
        6.1.1 换水周期
        6.1.2 频率分布曲线
        6.1.3 模型模拟设计
    6.2 北池换水能力模拟及结果分析
        6.2.1 换水周期分布
        6.2.2 变异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连云港市星海湖公园景观水水质现状评价与改良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景观水水源及水质污染
        1.1.1 景观水的水源
        1.1.2 景观水恶化的几个原因
        1.1.3 景观水体污染预防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景观水治理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景观水治理的处理技术
        1.2.3 国外景观水治理处理技术
    1.3 景观水主流修复技术解读
    1.4 加强景观水治理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星海湖水质检测与水质评价
    3.1 星海湖公园景观水环境背景分析
        3.1.1 星海湖地形、地质、地貌
        3.1.2 气候气象
        3.1.3 区域底层及构造
        3.1.4 星海湖公园景观水污染源分析
        3.1.5 星海湖公园景观水监测数据解读
    3.2 采样方案制定与实验室分析
        3.2.1 采样方案
        3.2.2 实验室分析
    3.3 数据分析与判定
        3.3.1 景观水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地表水中污染物检出情况
        3.3.3 水质单因子标准指数
        3.3.4 地表水超标情况
        3.3.5 黑臭水体分级与判定
        3.3.6 底泥污染物总体检出情况及污染评价
第4章 技术方案系统运行效果分析与讨论
    4.1 技术方案筛选
        4.1.1 新型人工生态浮岛设计与应用
        4.1.2 碳素纤维草技术措施
        4.1.3 循环曝气净化系统布置及运行效果评估
        4.1.4 水生植物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4.1.5 星海湖周边居民区截流渗透设施方案
    4.2 星海湖景观水改良技术总结
    4.3 星海湖景观水修复措施后期维护建议
        4.3.1 景观湖补水忌水质监测
        4.3.2 星海湖景观水冬季运行管理
        4.3.3 星海湖水生植物管理
        4.3.4 星海湖沉水植物管理
        4.3.5 设备维护与保养
    4.4 城市景观水处理效益与风险分析
        4.4.1 城市景观水处理效益分析
        4.4.2 城市景观水处理风险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人工湖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湖水质污染的原因
    1.1 补给水源问题
    1.2 水体流动性差
    1.3 外源污染物输入
    1.4 护岸设计不合理
2人工湖水质净化技术发展概述
3 人工湖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3.1 生物膜净化技术
    3.2 植物净化技术
    3.3 微生物强化技术
4 结语

(9)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及城市人群对人工湖景观的需求与矛盾
        1.1.2 城市化问题的凸显与城市新区的产生
        1.1.3 人工湖景观在城市新区中的兴起与建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城市新区发展研究综述
        1.3.2 城市人工湖区研究综述
        1.3.3 城市人工湖景观研究综述
        1.3.4 人工湖景观与海绵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3.5 国外城市滨水区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1.7.1 人工湖
        1.7.2 城市新区
        1.7.3 人工湖景观
2 国内人工湖及其景观的发展进程
    2.1 中国古代人工湖
    2.2 水库人工湖
    2.3 旅游风景区人工湖
    2.4 城市新区人工湖
3 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的功能
    3.1 生态方面
    3.2 经济方面
    3.3 社会方面
    3.4 文化方面
4 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1 生态性原则
    4.2 经济性原则
    4.3 地域性原则
    4.4 安全性原则
    4.5 可达性原则
    4.6 前瞻性原则
5 城市新区人工湖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5.1 人工湖基本结构
    5.2 人工湖形态设计
        5.2.1 水面形态设计
        5.2.2 水深设计
    5.3 人工湖功能设计
        5.3.1 生态功能设计
        5.3.2 防洪蓄水功能设计
        5.3.3 休闲交通功能设计
6 城市新区人工湖环湖景观带规划设计
    6.1 人工湖驳岸设计
        6.1.1 驳岸类型
        6.1.2 驳岸功能
        6.1.3 驳岸形式
    6.2 人工湖植物设计
        6.2.1 植物设计之适宜性
        6.2.2 植物设计之观赏性
        6.2.3 植物设计之功能性
        6.2.4 植物设计之多样性
    6.3 人工湖周边园路及节点设计
        6.3.1 园路分类及概述
        6.3.2 慢行系统设计
        6.3.3 园路形式设计
        6.3.4 节点设计
    6.4 人工湖周边建筑设计
        6.4.1 一般建筑物设计
        6.4.2 景观建筑物设计
    6.5 人工湖周边地形设计
7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7.1 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
        7.1.1 项目概况
        7.1.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1.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1.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2 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
        7.2.1 项目概况
        7.2.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2.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2.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3 郑州郑东新区龙湖
        7.3.1 项目概况
        7.3.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3.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3.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4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
        7.4.1 项目概况
        7.4.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4.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4.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7.5 广州南沙新区凤凰湖
        7.5.1 项目概况
        7.5.2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7.5.3 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7.5.4 设计手法与技术总结借鉴
8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8.1 项目背景
        8.1.1 区位分析
        8.1.2 上位规划
    8.2 现状分析
        8.2.1 气候分析
        8.2.2 用地性质分析
        8.2.3 道路交通分析
        8.2.4 竖向分析
        8.2.5 水文分析
        8.2.6 建筑分析
        8.2.7 视线分析
        8.2.8 人流分析
        8.2.9 植被分析
        8.2.10 生物生境分析
        8.2.11 SWOT分析
    8.3 总体设计
        8.3.1 设计依据
        8.3.2 设计目标与理念
        8.3.3 设计原则
        8.3.4 设计策略
        8.3.5 规划结构
        8.3.6 主题分区及功能定位
    8.4 分区设计
        8.4.1 乐享生活北岸
        8.4.2 自然生态南岸
        8.4.3 城市展示西岸
        8.4.4 智慧创新东岸
        8.4.5 天府梦蓉岛区
    8.5 专项规划
        8.5.1 道路交通规划
        8.5.2 竖向规划
        8.5.3 植物规划
        8.5.4 驳岸规划
        8.5.5 水生态规划
        8.5.6 生物生境规划
        8.5.7 建筑规划
        8.5.8 服务设施规划
        8.5.9 照明规划
    8.6 经济技术指标
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景观规划设计图纸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10)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湖泊富营养化
        1.1.1 湖泊及湖泊富营养化
        1.1.2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1.1.3 三峡库区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2 面源污染
        1.2.1 面源污染概述
        1.2.2 三峡库区面源污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汉丰湖概况
    3.2 汉丰湖流域面源污染研究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3 汉丰湖水质监测
        3.3.1 采样点的设置
        3.3.2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3.3.3 数据分析
第4章 汉丰湖各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4.1 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特征
        4.1.1 肥料施用面源污染负荷
        4.1.2 农作物秸秆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4.1.3 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4.1.4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估算
    4.2 汉丰湖流域水质特征
        4.2.1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4.2.2 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5.1 各子流域对农业面源TN和 TP负荷的贡献
    5.2 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贡献率
    5.3 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异特征
        5.3.1 TN和 TP污染负荷空间分异特征
        5.3.2 不同TN和 TP污染负荷来源空间分异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汉丰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6.1 水体营养化程度空间分布
    6.2 汉丰湖水质诱导因子变化特征
    6.3 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6.4 汉丰湖水质变化主导因素
    6.5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7.2.2 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管理
        7.2.3 最佳农田管理
        7.2.4 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宣传和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课题、发表论文情况

四、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景观人工湖水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唐士芳,龚玲玲,徐璐,王江南,左书华. 水道港口, 2021(06)
  • [2]雁鸣湖底泥氮磷释放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研究[D]. 裴佳瑶.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运行期汉丰湖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 付适. 西南大学, 2020(01)
  • [4]城市人工湖泊水环境保护研究概述[J]. 於孟元,赵忠伟. 水利水电快报, 2020(06)
  • [5]人工湖湖滨缓流带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 廖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斗门水库北池水环境模拟及换水能力特征研究[D]. 唐继张. 长安大学, 2020(06)
  • [7]连云港市星海湖公园景观水水质现状评价与改良措施初探[D]. 王刚. 西南大学, 2020(01)
  • [8]人工湖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J]. 魏欢欢. 吉林农业, 2019(23)
  • [9]城市新区人工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湖为例[D]. 田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汉丰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 乔哲.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城市人工湖与富营养化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