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的PCR-RFLP分析

紫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的PCR-RFLP分析

一、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PCR-RFLP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庆家[1](2014)在《分子标记在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简述了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的种类,对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红豆杉属植物在遗传多样性、分类学、性别鉴定、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分子标记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今后分子标记应用的重点。

周华,朱祺,杨艳芳,余发新,邱德有[2](2014)在《红豆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红豆杉作为抗癌药物紫杉醇的药源植物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红豆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编码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紫杉二烯合成酶、羟基化酶、酰基转移酶等功能基因以及相关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的分离克隆、表达转化的研究,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紫杉醇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红豆杉谱系地理学的研究以及解析紫杉醇合成分子机理的红豆杉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等;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对今后利用分子手段研究红豆杉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郎学东[3](2013)在《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存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Sieb. et Zucc. ex Endl.是裸子植物中一个小的类群,分布于东亚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主产中国。本文在全面地查阅了三尖杉属原始分类文献和模式标本,以及大量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研究了三尖杉属的分类历史,提出了三尖杉属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本系统认为将三尖杉属分为7种较为合适,它们分别是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三尖杉C.fortunei Hook.、贡山三尖杉C. griffithii Hook, f.、高山三尖杉C. alpina (Li) L. K. Fu、东亚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 Koch.、宽叶粗榧C. nana Nakai和海南粗榧C. hainanensis H. L. Li。针对三尖杉属的分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和建议:1.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和东亚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的原始种加词("fortuni"和"harringtonia")是不恰当的加词,应分别更正为"fortunei"和"harringtonii"2.将产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的Cephalotaxus griffithii Hook. f.(1888)和产于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上游的Cephalotaxus lanceolata K. M. Feng (1975)归并,继续使用贡山三尖杉作其中文名称。3.将产于马来西亚的Cephalotaxus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1839),日本的C. drupacea Sieb.&Zucc.(1870)和C. pedunculata Sieb.&Zucc.(1870),印度东北部的C. mannii Hook. f.(1886),中国大陆的粗榧C. drupacca Sieb.&Zucc. var. sinensis Rehder&Wilson.(1914),台湾的台湾粗榧C. wilsoniana Hayata.(1914),以及Masters(1884)发表的C. pedunculata Sieb.&Zucc. var. sphaeralis Masters归并,统一用东亚粗榧作为其中文名称,而使用最早发表的学名Cephalotaxus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作其合法拉丁名称。4.恢复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H. L. Li的学名和地位,认为海南粗榧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存在。不赞同将产于印度东北部的C. mannii Hook. f.(1886)、Cephalotaxus griffithii Hook. f.(1888)和李惠林(1953)发表的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H. L. Li合并的主张。同时,将Silba (2000)发表的一种泰国粗榧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 var. thailandensis Silba处理为海南粗榧的新异名。5.根据模式标本的研究和比较,将原来认为产自日本的C. nana Nakai(1919)、 C. nana Nakai var. adstringens Nakai (1919)和C. harringtonii (Knight ex Forbes) Koch subsp. hokkaidoensis Silba (2000),产自韩国的C. koreana Nakai (1930),及产自中国的C. latifolia W. C. Cheng&L. K. Fu ex L. K. Fu&R. R. Mill.(1999)和C. drupacea Sieb.&Zucc. var. sinensis (Rehder&Wilson) f. globosa Rehder&Wilson(1914)归并,统一使用在种的等级上最早发表的合法名称C. nana Nakai (1919)作为其拉丁学名,保留常用的中文名“宽叶粗榧”作为中文名称。此外,依据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结合三尖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和古地理分布(古化石证据)状况,以及三尖杉属的种子形态和传播途径,推断三尖杉属在“联合古陆”分裂前就已经发育,或至少在三叠纪以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三尖杉属可能是温带起源的,其起源地推测是“泛古大陆”开始分裂后形成的劳亚古陆的古北区和新北区,或者说是今天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就地起源的。或许由于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三尖杉属植物在北美和欧洲已经逐渐灭绝。最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选取三尖杉属部分叶绿体基因片段为依据,探讨了三尖杉属属内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是三尖杉属其它分类群的姊妹群;除篦子三尖杉外,东亚粗榧是其余分类群的姊妹群;海南粗榧构成宽叶粗榧、高山三尖杉、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姊妹群;几个长叶的类型高山三尖杉、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贡山三尖杉和三尖杉的亲缘关系最近。

蒋敏捷[4](2013)在《湖南野生红豆杉的rDNA-ITS系统进化及分类探讨》文中指出红豆杉植物是远古第四冰川纪留下来的50多个稀有物种中珍贵的物种之一,迄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是天然的“活化石”。红豆杉的根、茎、叶、枝均可入药,尤其茎皮中提取的紫杉醇可用于晚期乳腺癌、晚期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被称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白豆杉是我国稀有物种之一,它的茎皮和叶也可以用于紫杉醇的提取。由于红豆杉和白豆杉在自然条件下散生,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生长繁殖缓慢,再生能力差,保护天然的野生红豆杉和白豆杉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我国已经将红豆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把白豆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除了强制的法律保护措施外,红豆杉和白豆杉种群生态学和生物学系统定位研究及其进化分析研究,可以为优化红豆杉生长环境、保护野生红豆杉资源、进行红豆杉人工栽培,定向培育扩大红豆杉可利用资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湖南省野生红豆杉及野生白豆杉的资源分布比较散,目前分子数据库中来自湖南省的野生红豆杉和野生白豆杉的分子数据非常有限。现如今分布在湖南省各个地方的野生红豆杉和野生白豆杉都是湖南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命名的。采集湖南省野生红豆杉和野生白豆杉分子数据,并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它们采用统一系统命名不仅可以丰富红豆杉科分子数据库,有利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分析,还将有助于完成世界种子植物生命历程的重构,对保护现有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进化分析意义。本文运用植物ITS序列对红豆杉科背景纲松柏纲(Coniferopsida)以及红豆杉科(Taxaceae)内部植物分别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从整体上对红豆杉科植物进行了系统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从未开发的湖南省野生红豆杉和野生白豆杉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松柏纲植物分属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柏科(Cupressaceae)、红豆杉科(Tax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ceae)、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和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7科,分为松科与非松科植物,除松科外,其他六科均为非松科植物;2)红豆杉科分为红豆杉属(Taxu)、白豆杉属(Pseudotaxu)、穗花杉属(Amentotaxus)及榧树属(Torreya),白豆杉属是红豆杉科中的一个单种属,并且跟红豆杉属的关系密切;3)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根据形态学特征命名的3个湖南省野生白豆杉样本中,只有采自张家界森林公园的野生白豆杉鉴定为白豆杉种,采自峎山风景区及万佛山保护区的白豆杉样本经检测属于南方红豆杉。

韩建萍,宋经元,姚辉,陈晓辰,陈士林[5](2012)在《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的基因序列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该文综述了中药材DNA条形码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在中药材系统进化及鉴定中的优缺点。ITS序列在植物中进化速率较快,适合属、种等较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关系研究,而ITS2更适合于中药材的鉴定。因此,中药材系统进化与鉴定研究应当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相应DNA条形码序列。随着测序成本不断下降,叶绿体全基因组条形码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将更卓有成效。

刘亚琼[6](2010)在《中国紫薇属植物倍性研究及其cpDNA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是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在夏季开花,花色艳丽丰富,花期长,是园林中的重要观赏树种,但在应用中缺少大花、密花等品种。多倍体具有花朵增大、花色更艳丽、抗性增强等优点,多倍体育种已在观赏植物育种研究上得到广泛应用。紫薇在多倍体育种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流式细胞仪对紫薇属的倍性分析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以紫薇属16个种为材料,研究了流式细胞术在紫薇属植物中的应用,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倍性进行了鉴定,以确定其遗传背景,为中国紫薇属的遗传、变异及进化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为今后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开展杂交育种工作,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紫薇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紫薇属相关种的叶绿体DNA trnT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研究了它们的cpDNA序列特征,并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各种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了紫薇属植物多倍体的系统位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在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分析时,细胞核裂解液影响着细胞核从细胞质中释放、分离后的完整性,不同植物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不同,适宜的裂解液也就不同。本实验使用5种裂解液对细胞核进行提取,比较得出之裂解液Otto buffers效果最好,其次为LB01 buffer。DNA含量分辨率与细胞核裂解液有关,还受材料的鲜嫩程度等的影响,水培鲜叶的分辨率明显高于干燥材料,表现为峰图主峰明显,且主峰尖细。其具体影响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首次将硅胶干燥叶片用于流式细胞仪分析,对其样品制备方法进行了优化,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消化其细胞壁,之后再按常规方法制备细胞核悬液。并对酶解时间设计了梯度试验,比较得出,1h是比较合适的酶解时间。3.首次使用流式细胞仪对中国紫薇属染色体的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测定中国紫薇属染色体的倍性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操作简单的优点,是今后开展中国紫薇属染色体倍性鉴定的快捷方法。以二倍体紫薇作为标准二倍体对照,供试的中国紫薇属植物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紫薇、光紫薇、川黔紫薇、小花紫薇、广东紫薇、毛紫薇、福建紫薇、南紫薇、尾叶紫薇、网脉紫薇、狭瓣紫薇都是二倍体,桂林紫薇是四倍体,云南紫薇、大花紫薇和西双紫薇是六倍体,毛萼紫薇为非整倍体。4.分析紫薇属16种植物叶绿体DNA trnT基因内含子测序结果,发现变异位点18个,信息位点14个(不含外类群),GC含量为27.5%,含量较低。并发现同倍性的种之间表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比如大花紫薇与云南紫薇、光紫薇与狭瓣紫薇等。西双紫薇变异位点较多,紫薇属种间Kimura双参数距离最大值在西双紫薇(六倍体)和桂林紫薇(四倍体)和紫薇(二倍体)之间,为0.024。5.以萼距花为外类群,由最简约(MP)分析得到的严格一致树(树长82步,CI=0.9534,RI=0.9755)上,系统发育树分为四支,第一支包括光紫薇、狭瓣紫薇、尾叶紫薇、广东紫薇、小花紫薇、尾叶紫薇、川黔紫薇、福建紫薇、南紫薇这几个二倍体种,靴带支持率为88%,其中四倍体种桂林紫薇也在这一支内;第二支包括毛紫薇、毛萼紫薇和南洋紫薇;第三支由两个六倍体种大花紫薇和云南紫薇构成靴带支持率为99%;第四支只有西双紫薇,说明西双紫薇与其它各种紫薇关系最远,分化最早。

陈劼[7](2009)在《栓皮栎群体苗期变异与cpDNA地理分化》文中研究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我国暖温带及亚热带中山和低山丘陵区落叶阔叶林中最有代表性的树种之一。本研究对来源于栓皮栎主要分布区不同种源的种苗进行了测定分析,利用cpDNA进行PCR-RFLP和SSR分析,对不同种源的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种子及播种苗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种子的大小、质量、发芽率及苗期生长,在种源间均存在差异。栓皮栎中心分布区域种源的种子相对较大,发芽率较高,这些区域的种源苗期生长亦较旺盛,生长差异显着。PCR-RFLP分析中的4个cpDNA区间在15个种源的群体中存在17种单倍型;27对cpSSR引物筛选出5对多态引物,34个天然群体在13个位点上表现出多态,发现10种单倍型。单倍型变异主要出现在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132PCR-RFLP和0.8742cpSSR。根据单倍型的分布特点推测:第四纪冰期时,受陕西太白山冰川影响,秦岭以北高纬度地区的栓皮栎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逐步灭绝。秦岭以南的川东至大别山区域为其避难所,亦是现今的分布中心。冰期过后,栓皮栎由避难所重新向北扩张,一直进入现今辽宁地区。华南、西南低纬度地区基本没有受到冰川气候的影响,在整个第四纪冰期,栓皮栎在这些地区都广泛存在,分布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与分布中心的群体存在着少量交流和相互影响。

高玉梅[8](2009)在《白菜类作物的分类与系统进化的分子研究》文中提出白菜类作物(Brassica rapa)栽培历史悠久,遗传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的重要蔬菜,还包括重要的油料作物。白菜类作物的分类、系统进化问题比较复杂,国内外的研究报道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对来自全国不同地理来源地63份白菜类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基因组DNA、叶绿体基因组和核糖体ITS序列等水平上的研究,探讨了白菜类作物的系统进化、分类等。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63份白菜类作物进行了形态观察,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明显地分成为3个类群,并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类群的划分基本上和形态学性状的直接相关,与地理来源无关。Ⅰ类群包括两个亚类群,第1亚类群包括:1份紫菜苔材料、5份薹菜材料、1份日本小菘菜材料;第2亚类群由7份白菜型油菜材料、1份意大利菜心材料、1份普通白菜材料(郑州黑白菜)。Ⅱ类群包括13份普通白菜材料、3份菜心材料、2份早熟结球白菜材料、2份黄心乌材料、7份乌塌菜材料和5份芜菁材料。Ⅲ类群包括14份结球白菜材料和1份普通白菜材料。2.对芸薹属中白菜类作物的ITS序列进行研究,从63份白菜类作物中选取涵盖各种类型18份材料,对其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类型的白菜类作物间的ITS序列高度保守,芸薹属种间存在明显变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芸薹属中的基本种内的变种间没有明显变异,复合种内的变种间有明显变异,分别倾向于U-trangle推测的父母本。3.选用126对引物,筛选出72对SSR标记和SRAP标记有清晰多态性条带的引物组合,扩增得到156条多态性条带,聚类分析将白菜类作物分为3大类群,类群I为不结球白菜聚,类群II为白菜型油菜、薹菜,类群III主要是大白菜。芜菁同时存在于类群II和类群III。群体结构分析证实白菜类作物资源存在3个组群,组群1和组群2间距离较近,其中组群3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4.利用33对叶绿体基因组cpSSR标记引物组合对63份白菜类作物材料进行扩增,对白菜类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中的63份各种类型的白菜类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条带,即各种类型的白菜类型间的叶绿体基因组没有遗传多样性,因此本实验中的材料叶绿体基因组是非常保守的。5.对6份白菜类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atpB-rbcL和trnL-trnF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产物为一条单一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700bp大小。trnL-trnF序列在不同类型的白菜类作物间非常保守,atpB-rbcL序列在不同类型的白菜类作物间有明显的变异。对atpB-rbcL序列采用ClustalX、Bioedit和MEGA软件对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从系统树上我们可以看到白菜类作物和邻近的属的植物明显分为两个分支,这一点和形态学方面的结果一致,因此atpB-rbcL间隔子序列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分析白菜类作物的系统进化和分类。

王际振[9](2009)在《紫薇对SO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紫薇属植物cpDNA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是我国夏季重要的观花树种之一,具有花期长、花色多样等优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能吸收一定量的SO2,但尚未有紫薇在SO2胁迫下有关生理响应的报道。本文采用简易静态熏气装置对2a生盆栽紫薇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SO2对紫薇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研究紫薇抗污染的性能提供参考。同时,本文对紫薇属9种植物及近缘种萼距花(Cuphea hyssopifolia)共27个个体的叶绿体DNA trnG基因的内含子进行了序列测定,研究了紫薇属9种植物间和紫薇部分品种间的cpDNA序列特征、分析了各种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初步探讨了紫薇属植物系统发育特征。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在0-19.00 mg·m-3 SO2熏气15d后,随SO2浓度增加,紫薇叶片膜透性增大,丙二醛、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显着降低。2.随SO2浓度增加,紫薇叶片SOD、POD、CA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SOD和CAT活性增长具有相似性,在0-14.25 mg·m-3处理期间,酶活性增长缓慢,在19 mg·m-3处理下酶活性迅速增大,SOD和CAT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4.9%和74.37%。POD活性增长趋势与SOD和CAT有所不同,在0-14.25 mg·m-3处理期间增长较快,比对照增加了46.04%,在19 mg·m-3处理下,几乎不再增长。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长对清除体内O2-及H2O2起到重要作用,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了紫薇对SO2的抗性。3.对CTAB法提取紫薇干燥叶片DNA进行了改进,将每2ml离心管所用干燥叶片降至0.02g,增加了一次Tris饱和酚-氯仿(1:1)、氯仿的纯化步骤,省去了RNA酶消化RNA的过程,节约了材料、药品和时间,并提出了符合要求的DNA;构建了cpDNA trnG内含子片段PCR扩增反应体系,得到长度大约为800bp的片段。4.分析紫薇属9种植物叶绿体DNA trnG基因的内含子测序结果,发现变异位点17个,信息位点10个(不含外类群),GC含量为28.5%,含量较低。部分种之间序列一致,分别是紫薇与桂林紫薇之间、福建紫薇与南紫薇之间、大花紫薇与云南紫薇之间、毛萼紫薇与毛紫薇之间,它们之间表现出很近的亲缘关系;紫薇种内8个品种之间该片段序列亦完全一致,说明该片段不适用于紫薇品种间的分类。采自广东和云南的大花紫薇未发现遗传分化。西双紫薇变异位点较多,紫薇属种间Kimura双参数距离最大值在西双紫薇和紫薇、桂林紫薇之间,为0.017。5.以萼距花为外类群,由最简约(MP)分析得到的严格一致树(树长82步,CI=0.9634,RI=0.9625)上,紫薇属植物分为4个分支,第一支包括紫薇的8个品种、桂林紫薇、福建紫薇和南紫薇;第二支包括南洋紫薇、毛萼紫薇和毛紫薇;第三支由大花紫薇和云南紫薇构成;第四支只有西双紫薇,说明西双紫薇与其它各种紫薇关系最远,分化最早。

张璐,刘丽娟,陈随清,王静[10](2008)在《叶绿体DNA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叶绿体DNA序列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鉴定和品质研究等方面。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叶绿体DNA序列分析在植物系统学和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其在药用植物品种鉴定和伪品鉴别、保护种质资源以及扩大新药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PCR-RFLP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PCR-RFL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标记在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的种类
2 常用分子标记在红豆杉科国家保护植物中的应用
    2.1 RFLP标记
    2.2 RAPD标记
        2.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2.2.2 遗传分化研究
        2.2.3 亲缘关系研究
        2.2.4 分子系统学研究
        2.2.5 与紫杉醇含量相关的RAPD连锁标记研究
    2.3 AFLP标记
        2.3.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2.3.2 性别鉴定研究
    2.4 ISSR标记
    2.5 SRAP标记
    2.6 RAPD和ISSR标记的联合应用
    2.7 SSR标记的开发研究
3 展望

(3)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三尖杉属概况
    1.2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1.2.1 化学分类学
        1.2.2 形态解剖学
        1.2.3 胚胎学
        1.2.4 孢粉学
        1.2.5 细胞学
        1.2.6 分子生物学
    1.3 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原始文献追踪
        1.5.2 标本研究和比较
        1.5.3 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
        1.5.4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1.5.5 三尖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2. 现存三尖杉属分类史
    2.1 三尖杉属属级分类概况
    2.2 三尖杉属曾经发表过的分类群
    2.3 组合到红豆杉属TAXUS或穗花杉属AMENTOTAXUS的分类群
    2.4 三尖杉属目前存在的分类群
    2.5 争议问题与研究方向
3.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3.1 各国地方植物志或文献中记载的三尖杉属植物
    3.2 三尖杉属新分类系统
    3.3 新分类系统与最新FARJON系统和FLORA OF CHINA(FOC)系统的比较
    3.4 三尖杉属特征及分种检索表
    3.5 三尖杉属分类修订
        3.5.1 篦子三尖杉C.oliveri Masters
        3.5.2 贡山三尖杉C.griffithii Hooker
        3.5.3 三尖杉C.fortunei Hooker
        3.5.4 高山三尖杉C.alpina(Li)Fu
        3.5.5 宽叶粗榧C.nana Nakai
        3.5.6 东亚粗榧C.harringtonii(Knight ex J.Forbes)Koch
        3.5.7 海南粗榧C.hainanensis H.L.Li
        3.5.8 小结
4. 三尖杉属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4.1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4.2 三尖杉属的现代分布格局
    4.3 三尖杉属植物的古化石研究
    4.4 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形成及植物区系特征
    4.5 三尖杉属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推断
5. 三尖杉属系统发育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总DNA提取
        5.2.2 总DNA的稀释
        5.2.3 PCR扩增
        5.2.4 扩增产物测序
        5.2.5 序列分析
    5.3 基于叶绿体部分基因的三尖杉属系统关系
    5.4 讨论
附图A1-25 三尖杉属模式标本照片
附图B1-32 三尖杉属植物照片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湖南野生红豆杉的rDNA-ITS系统进化及分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红豆杉及白豆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1.1.1 红豆杉及白豆杉的生物学特征
        1.1.2 红豆杉及白豆杉的生态学特征
    1.2 红豆杉及白豆杉的分布概况
        1.2.1 红豆杉的种类及其世界分布
        1.2.2 白豆杉的分布概况
    1.3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1.3.1 植物ITS序列的特征
        1.3.2 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松桕纲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序列下载与编辑
        2.2.2 多序列比对工具
        2.2.3 分子进化分析工具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湖南省野生红豆杉及野生白豆杉的进化分析
    3.1 实验材料来源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总DNA的提取
        3.2.3 PCR扩增ITS序列
        3.2.4 系统发育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TS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3.3.2 红豆杉科内部系统进化关系
        3.3.3 湖南省野生红豆杉及野生白豆杉的进化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本文总结
    4.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的基因序列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叶绿体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中药材鉴定与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2 核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中药材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2.1 ITS序列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2 ITS2序列在中药材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3 中药材DNA条形码应用前景分析

(6)中国紫薇属植物倍性研究及其cpDNA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紫薇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紫薇属植物种质资源现状
        1.1.2 分类学研究
        1.1.3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1.4 细胞学研究
        1.1.5 孢粉学研究
        1.1.6 栽培与管理研究
        1.1.7 抗性与引种研究
        1.1.8 繁殖技术与组织培养
        1.1.9 紫薇化学成分与生理功能研究
    1.2 植物倍性鉴定的方法和意义
        1.2.1 植物倍性鉴定的方法
        1.2.1.1 直接鉴定法
        1.2.1.2 间接鉴定法
        1.2.2 植物倍性鉴定的意义
    1.3 流式细胞仪在植物倍性分析中的应用
        1.3.1 流式细胞仪用于倍性分析的原理
        1.3.2 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分析的优点
        1.3.3 流式细胞仪在植物倍性鉴定中的应用
    1.4 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cpDNA)序列分析及应用研究
        1.4.1 叶绿体DNA 结构特点及遗传方式
        1.4.2 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及常用片段
        1.4.3 叶绿体DNA 片段序列分析的应用
        1.4.3.1 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研究
        1.4.3.2 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1.4.3.3 在植物系统学与谱系地理学中的应用
2 引言
3 中国紫薇属植物倍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材料的处理方法
        3.1.2 裂解液(缓冲液)种类
        3.1.3 样品的制备方法
        3.1.4 流式细胞仪的使用程序及数据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裂解液的选择
        3.2.1.1 适于露地栽培鲜叶的裂解液
        3.2.1.2 适于水培鲜叶的裂解液
        3.2.1.3 适于硅胶干燥叶片的裂解液
        3.2.2 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3.2.3 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3.3 讨论
        3.3.1 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的因素
        3.3.2 流式细胞仪用于紫薇倍性分析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3.3.3 流式细胞仪用于紫薇倍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3.4 倍性鉴定在紫薇属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3.3.5 中国紫薇属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3.3.5.1 中国紫薇属种质资源的创新
        3.3.5.2 紫薇属的核型分析
        3.3.5.3 紫薇属的基因组研究
4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T 基因内含子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植物总DNA 的提取
        4.1.2.2 DNA 质量检测
        4.1.2.3 cpDNA 片段的扩增
        4.1.2.4 序列测定
        4.1.2.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T 基因内含子序列特征
        4.2.3 紫薇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4.3.1 紫薇属多倍体的系统位置
        4.3.2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7)栓皮栎群体苗期变异与cpDNA地理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系统地理学
        1.1.1 系统地理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1.1.2 分子系统地理学概念
        1.1.3 系统地理学理论基础
        1.1.4 系统地理学研究的常用基因组
        1.1.5 系统地理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遗传多样性
        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3 栎属遗传学研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栓皮栎及其相关研究情况
        1.4.1 栓皮栎简介及国内分布情况
        1.4.2 栓皮栎的分类地位
        1.4.3 栓皮栎的地理分布中心
        1.4.4 栓皮栎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栓皮栎种苗性状的遗传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群体概况
        2.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 各种源间种子测量与苗期试验
        2.2.1 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2.2.2 种子的重量
        2.2.3 田间设计与播种
    2.3 栓皮栎种源种子及苗期生长性状的变异分析
        2.3.1 种子性状变异
        2.3.2 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
        2.3.3 苗期生长变异
    2.4 结论
3 栓皮栎系统地理学研究及群体cpDNA 遗传多样性
    3.1 叶片的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方法
        3.2.1 栓皮栎全DNA 的提取与纯化
        3.2.2 PCR-RFLP 实验
        3.2.3 cpSSR 实验
        3.2.4 PCR-RFLP 及cpSSR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RFLP 电泳结果
        3.3.2 cpSSR-SSCP 检测结果
        3.3.3 单倍型分析
        3.3.4 群体间遗传距离
        3.3.5 cpDNA 遗传多样性
4 讨论
    4.1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与cpSSR 扩增产物的检测
    4.2 栓皮栎cpDNA 单倍型多样性
    4.3 栓皮栎群体cpDNA 遗传多样性
    4.4 栓皮栎群体遗传结构
    4.5 栓皮栎现有布局的可能原因
参考文献
附1
附2
详细摘要

(8)白菜类作物的分类与系统进化的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菜类作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进展
        1.1.1 白菜类蔬菜起源、演化研究
        1.1.2 白菜类蔬菜的分类
    1.2 分子标记类型及其应用
        1.2.1 RFLP 标记
        1.2.2 RAPD 标记
        1.2.3 AFLP 标记
        1.2.4 SSR 标记
        1.2.5 SRAP 标记
        1.2.6 SNP 标记
    1.3 群体结构分析的定义与应用
        1.3.1 模型的确定
        1.3.2 K 值估算
        1.3.3 结果分析
        1.3.4 群体结构分析的意义
    1.4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
        1.4.1 常用的叶绿体片段
        1.4.2 ITS 序列分析
    1.5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第二章 白菜类蔬菜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
    2.1 试验材料
    2.2 性状统计方法和标准
    2.3 分析方法
    2.4 结果和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菜类作物的 ITS 序列分析
    3.1 材料和扩增方法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菜类蔬菜资源SSR和SRA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4.1 材料
    4.2 DNA 提取和扩增
    4.3 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分析
        4.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群体结构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菜类作物的叶绿体标记多样性
    5.1 材料
    5.2 DNA 提取和扩增
    5.3 结果和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白菜类作物叶绿体基因组atpB-rbcL 和trnL-trnF 间隔子序列分析
    6.1 材料
    6.2 提取和扩增
    6.3 结果
        6.3.1 atpB-rbcL 基因间隔子结果分析
        6.3.2 trnL-trnF 基因间隔子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9)紫薇对SO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紫薇属植物cpDNA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紫薇研究进展
        1.1.1 野生种质资源研究
        1.1.2 品种分类研究
        1.1.3 栽培与管理研究
        1.1.4 抗性与引种研究
        1.1.5 繁殖技术与组织培养
        1.1.6 孢粉学研究
        1.1.7 紫薇化学成分与生理功能研究
        1.1.8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SO_2对植物影响的研究
        1.2.1 SO_2对植物的毒害机理研究
        1.2.2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2.3.1 SO_2胁迫对植物受害症状的研究
        1.2.3.2 SO_2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3 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CPDNA)序列分析及应用研究
        1.3.1 叶绿体DNA 结构特点及遗传方式
        1.3.2 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及常用片段
        1.3.3 叶绿体DNA 片段序列分析的应用
        1.3.3.1 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研究
        1.3.3.2 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1.3.3.3 在植物系统学与谱系地理学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紫薇对S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3.1.1 试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3.1.2 熏气装置及处理方法
        3.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3.1.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1.3.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1.3.3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1.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1.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1.3.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G 基因内含子序列分析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2.1 植物总DNA 的提取
        3.2.2.2 DNA 质量检测
        3.2.2.3 cpDNA 片段的扩增
        3.2.2.4 序列测定
        3.2.2.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紫薇对S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4.1.1 不同浓度SO_2处理对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1.2 不同浓度SO_2处理对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浓度SO_2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浓度SO_2处理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G 基因内含子序列分析
        4.2.1 DNA 提取方法改进及PCR 扩增结果
        4.2.2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G 基因内含子序列特征
        4.2.3 紫薇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紫薇对SO_2胁迫的生理响应
    5.2 紫薇属部分种的CPDNA TRNG 基因内含子序列分析
        5.2.1 叶片DNA 提取方法的改进
        5.2.2 紫薇属植物系统发育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10)叶绿体DNA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叶绿体DNA的一般特征
2 叶绿体DNA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叶绿体DNA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3.1 在不同种之间的应用
    3.2 在不同亚种、居群间的应用
4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四、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PCR-RFLP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标记在我国红豆杉科保护植物中的应用[J]. 毛庆家. 湖北林业科技, 2014(05)
  • [2]红豆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周华,朱祺,杨艳芳,余发新,邱德有. 植物生理学报, 2014(04)
  • [3]三尖杉属系统分类学研究[D]. 郎学东. 云南大学, 2013(11)
  • [4]湖南野生红豆杉的rDNA-ITS系统进化及分类探讨[D]. 蒋敏捷.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的基因序列比较[J]. 韩建萍,宋经元,姚辉,陈晓辰,陈士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2(08)
  • [6]中国紫薇属植物倍性研究及其cpDNA多样性分析[D]. 刘亚琼.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7]栓皮栎群体苗期变异与cpDNA地理分化[D]. 陈劼.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8]白菜类作物的分类与系统进化的分子研究[D]. 高玉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9]紫薇对SO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紫薇属植物cpDNA多样性分析[D]. 王际振.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叶绿体DNA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J]. 张璐,刘丽娟,陈随清,王静.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紫杉科及相关类群rbcL基因的PCR-RFLP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