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信息输入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课堂信息输入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一、关于课堂信息输入量与英语学习中动机相关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婷[1](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练丽娟[2](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李嘉玮[3](2020)在《基于心理词库理论的量词教学设计 ——以华东政法大学俄语预科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量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俄语中量词系统的缺失,导致以俄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词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以至于其在书写或者交际中使用量词会出现较多偏误。在此次研究中,笔者将从心理词库相关理论出发,配合语言输入理论与语言临摹性相关理论对量词教学进行设计。笔者运用调查法、偏误分析法在前期对学生以及教师对量词的态度以及学习与教学情况进行考察。而后运用实验法将教学设计投入实践,检验其效果。同时运用统计分析法分别对前期调查与后期实验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运用问卷、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的形式对华东政法大学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在量词学习方面的态度;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以及作业中量词运用的情况,对其使用量词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第二步一方面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该量词教学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汉俄中量化形式的对比,对针对俄语学生的量词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而后,基于已获得的信息与心理词库组织模型相关理论、语言输入相关理论与“认知——动机”模型中五大成分的相关理论的指导,提出指导量词教学的教学策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六个教学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趣味性原则、引导原则、正反结合原则以及激励原则。第三步,基于心理词库与语言输入等相关理论与以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以《博雅·初级汉语口语1》第四课为例,对AB两个俄语预科班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设计内容详细、清晰地呈现出来。第四步,对学生进行量词小测,并将实验班以及对照班学生的量词测试与期末考试的总体成绩进行对比与分析。同时通过访谈获得学生的语言反馈,检验此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与学生对此教学设计的态度以及接受度。最后,基于该教学设计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证明了该教学设计对量词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在领域内长期推广。同时对此次量词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其优势与不足。并为未来心理词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进一步参考。

姜丽丽[4](2020)在《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高中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教师的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层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很多学者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展开了很多研究。词汇附带习得因其在学习者词汇学习中的独特优势而越来越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各项语言技能展开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以阅读为主。本研究以44名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采用《词汇知识量表》、《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探究如何实施课前阅读任务投入以影响高中生英语词汇的附带习得、课前阅读任务投入是否可以提高高中生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并进而激发其词汇学习动机,启发教师如何通过课前阅读任务的投入以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从而有效帮助高中生提高词汇习得效率,为我国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通过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笔者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了课前阅读任务投入的实施流程;课前阅读任务的投入可以优化高中学生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课前阅读任务的投入可以提升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动机。笔者建议,可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课前阅读任务投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因为学生者可以通过阅读任务的完成实现对目标词汇深层次的加工,从而提高了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主要存在三个不足:第一,实验持续时间有限;第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第三,笔者缺乏一定的进行外语教育教学方面研究的经验。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希望更多研究者关注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对高中阶段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石柳[5](2020)在《持续默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持续默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验证持续默读对于激发高中生的阅读动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操练以提升熟练程度,而熟练掌握英语阅读对于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扩大词汇量,增加英语输入量和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不乏一些老师过多专注于文本翻译和解释,而忽略了个体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应试技能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持续默读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它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模式,更强调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基于此来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动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投入学习理论以及输入假设理论,研究持续默读在高中阶段对学生阅读动机和阅读能力的影响。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持续默读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动机有何影响?2)持续默读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何影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长沙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102名学生。两个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随机划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这些学生平时接受同样教材和学时的英语教学,具备基本相当的英语水平。实验期间,对照班采取常规教学,而实验班在常规教学之外辅以进行持续默读训练。前测和后测均采用调查问卷及测试卷对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能力进行考察。实验时间持续四个月。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26.0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与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持续默读对激发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有积极作用,在动机因素的阅读效能、成就价值和社会因素三个维度都有了显着提升,只是阅读效能维度相对提升的幅度没有那么明显。(2)持续默读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较之对照班学生而言,实验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了更显着的提升。总之,持续默读是能够在不妨碍常规教学内容进度的情况下持续实施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现英语阅读的魅力、激发英语阅读动机、提升英语阅读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持续默读辅助常规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对学生的指导,应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导向的文本并在学生阅读出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本文仅仅是将持续默读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性实践,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其他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地域全面性以及研究时长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但仍然希望该研究能帮助教育者了解持续默读,并对这一阅读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所熟悉。

李婷[6](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听说能力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我国对英语口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但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小学生无法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课标》(2011)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笔者以吉林省某地区三所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当前,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师素质和教学媒体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总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2)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英语输入方面,学生英语输入总量不足,缺乏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缺乏趣味性与关联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致使教学刻板,枯燥;其次在英语输出方面,学生英语口语输出总量不足,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口语表达准确性和流畅性较低,口语表达心理负担较重,紧张焦虑且信心不足;最后,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教学设备有限,校园环境的限制;3)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英语专业素质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与学生对待英语口语练习的态度较差,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且单一,英语口语练习所占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有限且效果不佳等。从相关分析得出,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亟待改善。为此,笔者提出一些教学建议:1)提升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2)增强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3)丰富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方法;4)课后作业设计多元化;5)建立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6)加强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

夏颖[7](2020)在《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对两所学校英语环境的比较》文中指出自2001年我国颁发《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以来,小学英语作为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多的英语老师认识到习得环境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英语习得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小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不一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学生英语输入的质量不高;课堂上教师理念还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上费时低效;家长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等等。基于当前的状况,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从影响习得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资源和家庭环境四方面对比两所学校习得环境的差异,并提出一些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策略。笔者先后在江苏省靖江市J学校和苏州工业园区J学校两所学校工作,感受到两所学校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以两所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师环境、家庭环境四个方面来对比两所学校的习得环境建设情况,最后提出靖江市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必要性;归纳了国内外在二语习得领域和英语环境建设领域的相关研究,这一部分还根据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五个假说和环境理论给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语言环境理论的内涵,从理论层面就影响英语习得效果的四个关键要素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小学英语习得环境的现状,对当前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建设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论述。第四部分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资源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两所学校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差异。第五部分从社会环境层面、学校环境层面、教师资源环境层面和家庭环境层面四个方面提出靖江市小学英语习得环境的建设策略。

韩旭[8](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提出“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为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然而,受实验版课程标准多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依旧以传统教学听、说、读、写分开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所以,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吉林省延边州某高中高二年级540名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学生“学”的情况反应教师“教”的情况,重点探究了高中生对于学习活动观的主线“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具体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对学生没能较好掌握的课程内容做具体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落实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七条结论:(1)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分不清三大主题语境;(2)学生对语篇知识的掌握有限,对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研读能力差;(3)学生对物质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掌握量有所欠缺;(4)学生对语言技能中的口语技能有待加强;(5)学生语言技能中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缺乏体裁认知;(6)学生不擅长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学习英语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学习活动观的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待于改善。鉴于此,提出关于教师的对策:(1)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基于主题语境英语单元教学;(2)改变对语篇研读的错误认知,采用“what、why、how”方法去研读语篇;(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适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4)改变“口语不重要”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语言环境,坚持全英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5)加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输入量,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量;(6)加强理论指导,优化策略培训教学。提出关于学生的对策:(1)借助多媒体、报刊等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2)努力改正自身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身认知策略的意识。诚然,因为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旧存在着非常多不足,尽管如此,本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目的,找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六要素薄弱的环节,进而发现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加深一线教师对学习活动观的了解,全面改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刘真[9](2020)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在创新与发展。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海外大学中文专业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正在从“热起来”到“实起来”转变。“中文热”的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因地制宜融入本土、如何培养本土师资、海外学生中文学习现状如何等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高等教育是发展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海外大学的中文专业,能够培养国际汉语专业人才,如专业的本土中文教师、翻译家、新汉学家等。因此,关注海外汉语教育现状、关注非目的语环境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汉语习得,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捷克共和国(以下简称捷克)在中东欧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与捷克的经济、文化、教育合作不断加强。对于捷克这一非目的语环境的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课堂学习,课外汉语接触在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第二语言习得、自主学习、文化资本等理论,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了解捷克中文专业大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接触不足的方面提出补偿建议,从而提高捷克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培养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捷克人才,促进中国与捷克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研究开展的基本背景及目的、意义进行简要概述,介绍捷克大学中文专业的基本概况,以及国内外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对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择要介绍环境与二语习得理论、输入输出假说、自主学习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基于理论从问卷和访谈两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描述。第三章,基于问卷的现状与因素分析。以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查理大学和马萨里克大学三所大学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抽样框,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抽取了 158名学生的问卷结果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基于描述性统计方法,得到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时间较少、接触频率偏低的总体现状。在因素分析方面,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从个体内在因素、课堂环境因素、课外环境因素三个角度研究了影响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现状的因素。第四章,基于访谈的现状与原因分析。采用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从三所捷克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每个年级中各选取一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邀请到在帕拉茨基大学教授中文专业学生的两位中国老师,依据提纲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入访谈。进一步论证了捷克中文专业大学生课外汉语接触时间较少、接触频率偏低的总体现状。在原因分析方面,从个体内在原因、课堂环境原因、课外环境原因三个方面对问卷的结果进行进一步论证与补充。第五章,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补偿建议。基于影响因素,对学生课外汉语接触不足的现象,分别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提出补偿性建议。第六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过程与结论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宫灿[10](2020)在《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文中提出为提升我国初中生交际能力,适应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体系构建,本研究基于数据统计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朗文和柯林斯网页版词典的词频检索工具及Excel为研究工具,着眼于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词汇,对教材词汇表中所设词汇的交际性进行研究,进而列选人教版教材词汇表中的日常交际词汇,提出相关输入启示。本研究的目的为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以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为核心任务,列选出教材中有助于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的日常交际词汇,从而让师生对这类词汇引起重视。且师生可以本文提出的输入启示为指导,对该类词汇进行学习运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教材所列词汇为考察对象,提出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并列出人教版教材的日常交际词汇。之后在克拉申输入理论的指导下就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提出相关启示。本研究对初中英语交际性词汇教学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具体回答三个问题:(1)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所列词汇中日常交际词汇的数量是多少?(2)本文所列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初中生学习以提升交际能力?(3)结合克拉申输入理论,本研究对日常交际词有何输入启示?本文的研究过程为:首先表明人教版教材中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之后借助朗文和科林斯词典的词频筛选工具进行高频交际性词汇的列选,后以新课标等级词汇为标杆列明人教版教材中的日常交际词汇。最后以克拉申输入理论为支撑,提出日常交际词汇的相关输入启示。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筛选工作,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发现:(1)在明确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后,列出1707个日常交际词汇,其中黑体词1667个,词组40个。(2)所列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过关,是适合初中生学习以提升交际能力的。虽有17%的词汇不处于初中纲内词范畴,但这些词汇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初中生学习词汇的能力与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升,故出现一些超纲词会产生正面影响。(3)启示:由于非母语国家的限制,应采用自然输入与非自然输入相并重的方式对所列日常交际词汇进行大量输入。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资源也可用于日常交际词汇的再输入。在输入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情感屏障处于低水平,促使日常交际词汇的有效输入。据此,师生可根据教学及自身需求对所列日常交际词汇表加以运用,本研究旨在对初中英语交际性词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课堂信息输入量与英语学习中动机相关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课堂信息输入量与英语学习中动机相关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对比分析理论
        2.2.2 错误分析理论
        2.2.3 中介语理论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错误的分类
        2.4.4 错误的层次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本分析法
        3.2.2 语料库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3.4 研究过程
        3.4.1 预分析
        3.4.2 数据收集
        3.4.3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4.2.1 词形层面
        4.2.2 词汇层面
        4.2.3 句子层面
        4.2.4 动词层面
        4.2.5 名词层面
        4.2.6 错误的原因
        4.2.7 小结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5.1 错误成因分析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5.2 教学启示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心理词库理论的量词教学设计 ——以华东政法大学俄语预科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背景——华东政法大学对外汉语学习项目介绍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创新性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心理词库理论
        1.4.2 语言输入假说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第二章 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目的与调查意义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意义
    2.2 调查思路与调查方式
        2.1.1 调查思路
        2.1.2 调查方式
    2.3 调查设计
        2.3.1 调查问卷
        2.3.2 课堂观察与偏误分析
        2.3.3 访谈
    2.4 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2.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4.2 课堂观察情况
        2.4.3 学生偏误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理念与思路
    3.2 词库量词教学设计可行性分析
        3.2.1 学生需求
        3.2.2 教师
        3.2.3 教材
        3.2.4 教学条件
    3.3 基于心理词库量词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3.3.1 教学对象
        3.3.2 教材与教学目标
        3.3.3 教学内容分析
    3.4 教学原则
        3.4.1 经济原则
        3.4.2 实用原则
        3.4.3 趣味性原则
        3.4.4 引导原则
        3.4.5 正反结合原则
        3.4.6 激励原则
    3.5 基于心理词库的量词教学策略
        3.5.1 注意词汇的层级性与关联性,建立词汇网络
        3.5.2 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结合
        3.5.3 语言输入注意量词使用,提高学生语言接触度
        3.5.4 注重词汇知识的全面性讲解
        3.5.5 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产出,减少“石化”现象
    3.6 教学方法
        3.6.1 认知法
        3.6.2 直接法
        3.6.3 全身反应法
    3.7《博雅·初级汉语口语 1》第四课为例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教学实验实施与结果
    4.1 基于心理词库理论的教学实验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目的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实施情况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学生成绩
        4.2.2 学生访谈
    4.3 小结
第五章 心理词库教学思考与启示
    5.1 基于心理词库的量词教学思考
        5.1.1 基于心理词库的量词教学优势
        5.1.2 基于心理词库的量词教学的局限
    5.2 基于心理词库的量词教学启示
        5.2.1 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5.2.2 从教学具体情况出发,做合理安排
        5.2.3 深化理论实践认识,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华东政法大学预科班课堂情况观察表
    附录三 学生量词小测试卷
    附录四 教学课件(部分)
    附录五 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试卷(部分)
    附录六 学生与教师访谈转录(部分)
致谢

(4)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高中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高中英语课标分析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词汇附带习得
        (二)阅读任务
    二、国内外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词汇附带习得发展历程
        (二)国内外词汇附带习得基础理论类研究
        (三)国内外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研究
        (四)国内外词汇附带习得输入和输出干预研究
    三、国内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阅读任务投入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阅读任务投入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阅读任务投入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现状
    五、本论题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输入假说
        (一)输入假说概述
        (二)输入假说与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下的词汇附带习得
    二、注意假设
        (一)注意假设概述
        (二)注意假设与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下的词汇附带习得
    三、深加工理论
        (一)深加工理论概述
        (二)深加工理论与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下的词汇附带习得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验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课堂观察法
    四、实验研究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
        (二)实验实施阶段
    五、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资源
        (五)教学内容
        (六)教学步骤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前、中、后测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实验前、中、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二、调查问卷分析与统计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问卷结果讨论与分析
    三、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一)学生词汇学习质量
        (二)学生词汇学习态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汇知识量表
    附录2 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3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阅读材料及阅读任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持续默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英语阅读
        1.1.1 英语阅读的定义
        1.1.2 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1.2 持续默读
        1.2.1 持续默读的概念
        1.2.2 持续默读的原则
        1.2.3 持续默读的研究现状
    1.3 阅读动机
        1.3.1 阅读动机的定义
        1.3.2 持续默读对阅读动机的影响
    1.4 阅读能力
        1.4.1 阅读能力的定义
        1.4.2 持续默读对阅读能力的影响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认知理论
        2.1.1 社会认知理论简介
        2.1.2 社会认知理论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
    2.2 投入学习理论
        2.2.1 投入学习理论简介
        2.2.2 投入学习理论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
    2.3 输入假设理论
        2.3.1 输入假设理论简介
        2.3.2 输入假设理论在当前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设计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对象
        3.1.3 实验工具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班持续默读实施步骤
        3.2.2 对照班阅读教学方法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4.2 阅读能力测试结果的分析
        4.2.1 实验前测试结果
        4.2.2 实验后测试结果
        4.2.3 实验前和实验后比较的结果
    4.3 讨论
        4.3.1 持续默读对学生阅读动机的影响
        4.3.2 持续默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口语
        2.1.2 英语口语教学
    2.2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2.2.1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2.2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归因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输入理论
        2.3.2 输出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课堂观察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1 英语输入层面存在的问题
        4.1.2 英语输出层面存在的问题
        4.1.3 其他层面存在的问题
    4.2 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英语输入层面存在问题的归因
        4.2.2 英语输出层面存在问题的归因
第五章 教学建议与启示
    5.1 建议与启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7)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对两所学校英语环境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二语习得理论相关研究
        1.2.2 英语环境创设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理论应用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英语习得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2.1 概念界定
        2.1.1 英语习得定义
        2.1.2 英语习得环境定义
    2.2 相关理论内涵
        2.2.1 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五个假说
        2.2.2 语言环境理论
    2.3 英语习得的关键要素
第三章 小学英语习得环境的现状研究
    3.1 当前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优势
        3.1.1 社会环境
        3.1.2 学校环境
        3.1.3 教师环境
        3.1.4 家庭环境
    3.2 当前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不足
        3.2.1 社会环境
        3.2.2 校园环境
        3.2.3 教师环境
        3.2.4 家庭环境
第四章 两所学校英语习得环境建设情况的比较
    4.1 研究对象
    4.2 预调查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过程
    4.5 调查结果与分析
        4.5.1 两所学校社会习得环境比较
        4.5.2 两所学校校园习得环境的比较
        4.5.3 两所学校教师资源环境的比较
        4.5.4 两所学校家庭习得环境的比较
第五章 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的策略
    5.1 社会环境层面
        5.1.1 加大小学英语师资建设投入
        5.1.2 创造良好的社会语言学习环境
        5.1.3 推动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5.1.4 加强小学英语教材建设
    5.2 校园环境层面
        5.2.1 通过行政层面推进习得环境建设
        5.2.2 改善校园习得硬环境,增加学生与英语的接触频率
        5.2.3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习得有效性
    5.3 教师环境层面
        5.3.1 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母语使用要适度
        5.3.2 以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5.3.3 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5.3.4 设置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输出
    5.4 家庭环境层面
        5.4.1 重视英语启蒙
        5.4.2 开展亲子阅读
        5.4.3 保持学习兴趣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1:两所学校英语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两所学校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
    附录3:苏州市J学校习得环境建设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4:靖江市J学校习得环境建设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5:两所学校五年级学生英语测试卷
    附录6:苏州市J学校五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卷
    附录7:靖江市J学校五年级英语期末测试卷

(8)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学习活动观
        1.5.2 活动
        1.5.3 语篇教学
        1.5.4 语言技能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输入假设理论
    2.3 “从做中学”理论
    2.4 语篇分析理论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假设
        3.1.4 研究工具
        3.1.5 研究过程
    3.2 现状调查结果
        3.2.1 主题语境教学现状
        3.2.2 语篇知识教学现状
        3.2.3 语言知识教学现状
        3.2.4 文化知识教学现状
        3.2.5 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3.2.6 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主题语境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2 语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3 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4 语言技能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5 语言技能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6 学习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5.1 提高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对策
    5.2 提高学生语篇知识掌握量对策
    5.3 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掌握量对策
    5.4 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对策
    5.5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对策
    5.6 发展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能力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之主题语境课标要求
附录二 问卷调查之语篇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三 问卷调查之语言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四 问卷调查之文化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五 问卷调查之语言技能课标要求
附录六 问卷调查之学习策略课标要求
附录七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八 访谈提纲
致谢

(9)非目的语环境下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第二语言习得课外语言接触研究
        1.3.2 第二语言习得课外汉语接触研究
        1.3.3 捷克汉语学习与教学研究
    1.4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环境与二语习得理论
        2.1.2 输入与输出假说
        2.1.3 自主学习理论
        2.1.4 文化资本理论
    2.2 问卷设计与实施
        2.2.1 研究对象
        2.2.2 概念操作化
        2.2.3 问卷构成
        2.2.4 问卷实施
        2.2.5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2.3 访谈设计与实施
        2.3.1 抽样方法
        2.3.2 访谈对象
        2.3.3 访谈提纲
        2.3.4 访谈实施
第3章 基于问卷的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分析
    3.1 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现状分析
        3.1.1 基本信息
        3.1.2 课外汉语接触时间
        3.1.3 课外汉语接触频率
        3.1.4 课外汉语接触方式
        3.1.5 课外汉语接触途径
        3.1.6 小结
    3.2 学生课外汉语接触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个体内在因素
        3.2.2 课堂环境因素
        3.2.3 课外环境因素
        3.2.4 小结
第4章 基于访谈的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分析
    4.1 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现状分析
        4.1.1 课外汉语接触时间
        4.1.2 课外汉语接触频率
        4.1.3 课外汉语接触方式
        4.1.4 课外汉语接触途径
        4.1.5 小结
    4.2 学生课外汉语接触影响原因分析
        4.2.1 个体内在原因
        4.2.2 课堂环境原因
        4.2.3 课外环境原因
        4.2.4 小结
第5章 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补偿建议
    5.1 主观层面建议
    5.2 客观层面建议
        5.2.1 捷克大学中文系
        5.2.2 捷克孔子学院
        5.2.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
        5.2.4 中文网络教育平台
第6章 结语
    6.1 回顾与总结
    6.2 创新与贡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调查问卷(捷克语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词汇研究回顾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教材词汇与交际能力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克拉申输入理论
    3.1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简介
    3.2 克拉申输入假说
    3.3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
    3.4 克拉申理论下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框架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词汇
        4.1.1 词汇来源
        4.1.2 研究工具
        4.1.3 词汇统计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框架及过程
        4.3.1 日常交际词汇
        4.3.2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第5章 日常交际词汇
    5.1 日常交际词汇的列选标准
    5.2 教材中高频交际性词汇相关分析
        5.2.1 两版词频检索工具简介
        5.2.2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高频交际性词汇分析
    5.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词汇中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第6章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
    6.1 日常交际词汇的质量界定
    6.2 大量的日常交际词汇输入
        6.2.1 自然输入
        6.2.2 非自然输入
    6.3 情感屏障与日常交际词汇的输入
        6.3.1 与自信度的关联
        6.3.2 与动机的关联
        6.3.3 与焦虑程度的关联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日常交际词汇数量分析结果
        7.1.2 克拉申输入理论下的日常交际词汇分析结果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于课堂信息输入量与英语学习中动机相关关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心理词库理论的量词教学设计 ——以华东政法大学俄语预科班为例[D]. 李嘉玮. 上海大学, 2020(03)
  • [4]课前阅读任务投入影响高中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D]. 姜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持续默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D]. 石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婷.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小学英语习得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对两所学校英语环境的比较[D]. 夏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8]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9]非目的语环境下捷克大学中文专业学生课外汉语接触研究[D]. 刘真. 山东大学, 2020(12)
  • [10]基于输入理论的初中英语日常交际词汇研究[D]. 宫灿. 集美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课堂信息输入与英语学习动机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