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通过有线电视HFC网传输广播信号的改造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飞[1](2021)在《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广电公司业务不断扩张,业务种类日渐丰富,网络规模逐渐庞大,网络状况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维护工作的开展越加困难。为解决当前网络维护的窘境,实现智能化主动运维,在网络线路故障影响信号传输前对故障进行排查修复,提升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络用户使用体验,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HFC网络的故障智能定位系统。本文对当前广电公司的HFC网络运维发展现状、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本系统从主动运维概念出发,在WEB端基于MVC框架、My SQL数据库,使用JAVA和Java Server Pages进行开发;通过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协议采集数据,实现对网络中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其各项指标监测;将置于用户家中的Cable Modem作为网络中故障的探针,通过预均衡系数计算系统运维指标和故障反射点间距并结合网络拓扑对线路故障进行初步定位;通过加权余弦相似度和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对故障Cable Modem用户地址和带内频响曲线进行相似度分析,智能区分Cable Modem所受故障为共路故障或单路故障;结合Cable Modem的发射电平、接收电平确定网络线路中是否存在接头故障;实现系统主动排查网络中的线缆故障,缩小网络故障查找范围。最后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并现场验证系统功能的有效性,结果符合系统设计预期,能够明显提高公司进行网络运行维护的效率,提高电缆故障修复的准确率。
顾跃[2](2020)在《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文中提出秦皇岛的有线电视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有线电视的网络信号不局限于传送模拟信号,已经发展到传送数字电视信号、高清电视信号、宽带的双向回传信号乃至全光信号。随着信息量的激增,原始传输方式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适应潮流发展和社会需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也在发生变化。当前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5G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应用,对于有线电视行业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一次难得机遇,新政策的实施使广电网络有了开展新业务的可能。本文就改进落后的设备和技术、运用新的技术以及更合理的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展开了相关工作。首先,以秦皇岛有线电视的网络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对网络传输方式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论文完成了秦皇岛广电网络市区部分主干线网络的光缆结构设计、农村农网的双向网络设计和分机房内上行光电系统的结构设计,为拓展新的业务打下重要基础。其次,分析了当前秦皇岛广电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在新的环境下有线电视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针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分析了秦皇岛广电网络的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重点论述了如何使用CMTS系统排查噪声,优化网络环境,解决日常故障以及遇到光缆突发大故障时,如何快速定位故障位置,进行排查和抢修,从而保障传输正常进行。
王拴祥[3](2019)在《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衍生的多媒体业务呈几何级爆炸增长,我国对于宽带速率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高,100Mbps的宽带速率已经是基本要求,500Mbps接入速率的服务已经面市,政府总理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宽带业务要提速降费,因此,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Cable Modem体系为有线电视双向网服役的时间已经有20多年了,是有线电视双向业务网建设的最佳方案。其采用的DOCSIS3.0标准能提供下行1.6Gbps、上行240Mbps的高接入带宽。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是一种基于该体系和标准的光传输网络结构,利用RFoG技术进行网络扩容升级是众多解决方案中最经济高效的。本文深入研究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相关的各项技术和标准,针对传统RFoG扩容方案的常见故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网络升级改造方案,并针对关键设备制定开发方案,完成设备开发。之后将研究的新方案和关键设备部署到试点的现有RFoG网络中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了一套可推广部署的升级版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技术方案和应用技术规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传统RFoG扩容系统问题进行现场摸排。在DOCSIS3.0标准体系下启用上下行多频点绑定功能后,会出现反向通道载噪比和误码率指标明显下降等问题,导致系统稳定性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一是该网络在多频点回传时发生了OBI光差拍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反向信号质量,二是宽带用户数已经明显超过了网络服务组的承载能力。然后,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制定了升级版的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方案。一是每个反向服务组选用CWDM标准的不同光波长,这样即使多个光工作站同时发光也不会产生OBI问题,二是根据业务公式计算出合理的服务组规模来满足更高渗透率的业务需求,让网络不再拥塞。并且,针对FTTB和FTTH两种结构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计算并规定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技术参数,使得该网络方案能适应国内的大中小城市部署环境要求。其次,开发了一款新型RFoG光工作站,以适应国内的应用需求并降低成本。满足整体方案所制定的反向CWDM回传波长要求,发送光功率和覆盖能力要求。新设备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C/N≥52dB,C/CSO≥65dB,C/CTB≥70dB,反向频宽扩展到85MHz,能提供更大的反向回传带宽。最后,将升级版接入方案和新型设备应用到试点项目现场进行试运行。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监测,网络运行非常稳定,反向回传信号的信噪比由26dB提升到37dB以上,误码率水平全面提高,极大提高了接入带宽、承载能力和网络品质。本文所研发的RFoG双向光工作站是非常适合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既能成为试点地区未来大面积推进网络改造实现FTTB的最佳解决方案,也适合推广到全国各地采用了Cable Modem体系的广电网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义和应用价值。
宋昊[4](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赵文恭[5](2018)在《华数HFC网MiniCMT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三网融合及广电总局关于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C-DOCSIS行业规范的推出,为广电HFC网双向网改造提供了理论和政治基础,如何利用最新技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HFC网双向网改造,成为国内有线运营商们共同的话题。杭州华数骨干网原为HFC单向网,网络前期投入成本低,覆盖面广,运营成本低廉,但由于近年来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标清、高清、甚至4K超高清业务对网络的带宽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前端集中管理,HFC信道统一分配,分支分配覆盖的单向HFC网络已远远无法满足华数传媒网络日益递增的业务需求。在综合考虑目前主流HFC双向网改造方案及成本核算等因素情况下,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开始主城区HFC双向网改造,让华数城区用户实现HFC网方式互联网宽带接入,本文的工作重点如下:(1)根据广电HFC网传输系统主要特点,针对国内外HFC双向网改的现状和发展,研究目前HFC双向网改造(HTTX、EOC、DOCSIS国际标准的CMTS+CM、C-DOCSIS)四种方案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分析C-DOCSIS方案下MiniCMTS系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了华数采用MiniCMTS系统的网改方案。(2)根据MiniCMTS的系统要求、华数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现况,提出华数MiniCMTS系统的需求分析。(3)参考国内同行业HFC双向网改造实际方案,并根据杭州华数HFC网的现状,设计华数MiniCMTS系统的组网构架和实现方式,涉及网络的拓扑结构;网元的部署和连接;信道划分;系统参数及指标规划,阐述了网管系统(NMS)的整体架构及功能模块作用。(4)对NMS平台进行配置和说明以便实现研究工作后期在线测试和设备管理。(5)搭建测试平台,对系统设备进行测试。接入华数HFC网,综合测试华数HFC双向网的信道指标,实际业务承载能力;并对网管NMS系统进行测试和论证。研究及测试结果表明:华数HFC网MiniCMTS系统充分利用了HFC自身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低成本的实现HFC双向网改造;并通过构建统一网管平台(NMS),实现了网络头端CMC设备、客户端CM设备、网络中间设备及HFC网信道指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实现楼栋CMC头端设备和用户端CM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运维。在不影响传统广播电视及增值业务的前提下,实现同轴线缆宽带接入的互联网服务。完全满足HFC系统的双向网改造目标及设计要求。
阮邦耀[6](2014)在《有线电视网络扩容与双向改造》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线电视网络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酒店、公共场所、汽车、飞机、轮船和火车等诸多场所中,人们都可以发现电视的踪影。有线电视网络担负着传播信息,提供人们娱乐节目的重要功能,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网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广电运营商也相应的推出了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宽带上网等新的业务来满足要求。本课题主要基于通过增加以及更换器件,同时通过比较CMTS+CM、EPON+LAN、EPON+EOC、 RFoG、Fiber Deep HFC五种不同的接入网技术,来选择一种对原有线电视单向网络做出一定的改变,以实现网络的双向化改造。论文选取某小区双向化改造实例,从其改造需求、改造方案的选定、以及施工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同时详细的分析EPON+EOC技术方案特点、适用范围、技术实现方式等。双向改造以PON技术为主干,通过增加新的光设备OLT和ONU,在前端机房通过波分复用技术将广播和窄播信号混合后传输至OLT,经由OLT再传输至光节点,广播信号直接进入光站,窄播数据信号经由ONU转换成射频信号后,在光站中与广播信号相互混合,再传输至用户家中。到达用户家中后,电视信号直接传输至机顶盒用于收看电视,数据信号送至用户家中的EOC终端以供上网。对于网络的扩容问题,将整个网络分成三个部分,前端机房、传输网络、分配网络分别进行探讨。前端机房的扩容采用了增加机房使用面积、设立分机房、提高信道调制效率的方法,对于传输段部分使用增加光缆的使用数量、运用波分复用技术,对于分配网络的扩容采用减少每个光节点所覆盖用户数量,以及将网络升级为1GHz传输带宽的方法,以此来实现网络的扩容。论文选取福州市广电网络万隆机房扩容实例,从其改造需求、改造方案的选定、以及施工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本课题所选取的小区双向改造和网络扩容实例,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双向改造成功实现了单向网络转变为双向传输网络,机房扩容实现了新增36个下行光输出口,新增40个上行接入口的目标。两个实例均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为运营商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运营商增加户均收入奠定了基础。
张凤莉[7](2012)在《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文中提出在三网融合过程背景下,广电正在对原有单向HFC网进行双向改造。文章首先根据三网融合的要求,介绍了广电HFC双向网络的结构、原理及其频谱分配,接着根据商丘地区网络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小区的具体要求,经过对现有几种接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最后选择了基于DOCSIS3.0规范的HFC双向网络来实现。论文对项目小区的双向通信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整体设计方案,并对各分系统的具体实现做了详细介绍,在整个项目中,参与小区整体方案分析和实现,经过一番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体会,本文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撰写的。论文首先对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的介绍,提出广电进行双向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HFC网络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主要的接入技术,详细阐述了基于DOCSIS标准的Cable Medem技术,接着具体说明了DOCSIS协议及其应用,然后对CM的原理进行详细叙述,基于对此方案的验证和研究,论文最后对项目小区进行设计和调试,通过小区实际工程项目表明了此技术的应用价值。
魏炜[8](2011)在《福州有线广播电视HFC网的规划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州现有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容量小,设备老化,线路施工安装工艺差,电缆传输采用放大器多级级联串接有源传输方式,网络安全性、可靠性较差,不利于实时的重要业务的开展,影响服务质量,已不适应广播电视业务和综合业务的发展要求,因此网络改造迫在眉睫。HFC技术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HFC网采用光纤到服务区,在进入用户的“最后1公里”采用同轴电缆,它比较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当前的先进成熟技术,融数字与模拟传输为一体,集光电功能于一身,同时提供较高质量和较多频道的传统模拟广播电视节目、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和多种信息增值服务。论文通过对福州有线广播电视HFC网的设计规划进行分析,并结合网络资源现状、业务需求预测及HFC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福州广电在传输网中应用HFC技术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论文分析了HFC的网络拓扑结构、光纤链路、同轴链路,对交接箱设置、光节点设置、网络可靠性等给出了具体的分类建议,针对网络的运行条件提出了对设备与材料的具体要求。针对HFC网络的技术特性,论文同时分析了引入HFC网络后对网络运行管理方面的影响,对下行系统、回传系统的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最后介绍了依据该设计方案完成的福州广电HFC网的建设改造成果,并提出了网络维护管理及建设发展的建议。
金国钧[9](2009)在《DOCSIS V3.0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DOCSIS V3.0是DOCSIS V1.1/V2.0的扩展,它使有线电视HFC网络在扩展频谱、加大流量、增强功能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是Cable Modem接入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简单介绍DOCSIS研制背景,重点介绍DOCSIS V3.0的主要特点,并对DOCSIS V3.0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认为EPON/GPON可能是电信网络改造的最佳方案,而双向HFC网络改造不宜采用EPON+EOC方案,Cable Modem接入才是有线电视双向HFC网络改造的主流技术,能真正实现三重服务的同网传输。
周健[10](2007)在《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多功能的智能化小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为了在小区内营造一个宽带的数字化传输网络,推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与电话通信网三网合一。目前三网合一的历史并不长,出现了许多技术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光缆同轴电缆网(HFC)技术是当前三网合一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参与了一些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开发,主持了一个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撰写,文中对技术方案的设计原则、网络结构的选择方法、业务频带的划分策略等给出了较详细的阐述;对网络信道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小区功能的实现进行了重点剖析。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智能小区和三网合一的相关基础,通过分析各网的现状,阐明了三网合一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网合一现有的技术要点。接着通过剖析各种接入网技术的特点,选择HFC网络,并将HFC双向网络的原理应用于智能小区的设计中。然后针对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方案及功能实现作了详细介绍,在设计中遵循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原则,具有超前意识,使小区的技术处于先进地位。作为对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可行性验证,论文的最后以某小区的三网合一工程为应用实例,通过实践表明了其设计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并获得好评。本文所设计实现的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可以实现有线电视CATV、视频点播(VOD)、计算机网络、物业管理、室内防盗、紧急求助和信息查询等功能,不仅能使小区系统的功能得到扩展,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设计为智能小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具有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推广性。
二、浅谈通过有线电视HFC网传输广播信号的改造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通过有线电视HFC网传输广播信号的改造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HFC网络及主动运维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主动式网络运维技术基础 |
2.1 主动式网络运维 |
2.2 HFC网络基本原理 |
2.2.1 HFC网络结构 |
2.2.2 DOCSIS标准及其系统结构 |
2.2.3 前端后端设备 |
2.2.4 CM与 CMTS通信过程 |
2.3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4 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因素 |
2.4.1 阻抗 |
2.4.2 传播速度比率 |
2.4.3 线性失真 |
2.4.4 群时延 |
2.5 预均衡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障定位系统关键技术 |
3.1 系统建设目标及需求分析 |
3.2 设备数据采集处理 |
3.2.1 预均衡信息获取 |
3.2.2 预均衡系数处理 |
3.2.3 主动运维指标计算 |
3.3 网络故障定位方案 |
3.3.1 故障CM筛选 |
3.3.2 网络故障定位 |
3.3.3 网络接头故障定位 |
3.4 共路故障识别算法选择 |
3.4.1 共路故障识别原理 |
3.4.2 相似度分析算法 |
3.4.3 地址信息匹算法选择 |
3.4.4 带内频响曲线匹配算法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故障定位系统功能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设备信息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
4.3 异常CM的筛选功能设计 |
4.4 共路故障识别功能设计 |
4.4.1 地址匹配 |
4.4.2 波形匹配 |
4.5 网络故障定位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故障定位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功能模块实现 |
5.1.1 全网CM健康状况统计 |
5.1.2 系统用户管理 |
5.1.3 系统参数修改 |
5.1.4 异常CM详细信息 |
5.1.5 故障处理情况统计 |
5.1.6 网络故障分析 |
5.2 系统测试 |
5.2.1 系统功能测试 |
5.2.2 系统功能现场验证 |
5.2.3 验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外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2 国内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秦皇岛广电网络的现状和组成 |
1.2.1 秦皇岛广电系统现状 |
1.2.2 秦皇岛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秦皇岛广电双向网络光缆系统分析 |
2.1 光纤传输技术的原理及光纤选择 |
2.1.1 光纤传输技术的原理 |
2.1.2 广电光传输网络的光纤选择 |
2.2 秦皇岛广电网络光缆系统分析 |
2.2.1 双向网络光缆级别的划分 |
2.2.2 秦皇岛广电光缆网络的结构特点 |
2.2.3 广电主要业务对干线光缆的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广电市区及农村干线规划与设计 |
3.1 秦皇岛广电市区干线网络的规划设计 |
3.1.1 市区干线网络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原因 |
3.1.2 市区干线光缆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 |
3.2 秦皇岛广电农村网络双向改造设计 |
3.2.1 秦皇岛广电农村网络发展现状 |
3.2.2 三村双向网络改造方案设计及分析 |
3.2.3 滤马庄村双向网改造设计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广电网络上行平台设计 |
4.1 上行平台的设计思路 |
4.2 分中心机房的上行射频分配监测系统 |
4.3 分中心上行射频混合系统 |
4.4 分中心CMTS下行信号接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干线故障分析 |
5.1 秦皇岛广电网络面临的问题 |
5.2 上行通道干扰及解决方案 |
5.2.1 上行通道噪声干扰的来源 |
5.2.2 回传噪声的抑制 |
5.2.3 通过CMTS设备查找噪声 |
5.3 主干线光缆网络的维护 |
5.3.1 光缆故障的产生原因 |
5.3.2 光缆故障的排查及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1.1.2 全球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
1.1.3 国内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线电视网络由单向发展到双向 |
1.2.2 Cable Modem双向网结构 |
1.2.3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分析 |
2.1 DOCSIS技术标准 |
2.1.1 DOCSIS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
2.1.2 DOCSIS3.0 技术标准 |
2.2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 |
2.3 RFOG双向光工作站 |
2.4 光差拍干扰OBI |
2.5 传统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应用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故障信息采集 |
3.1.2 故障原因分析和需求 |
3.2 传输结构设计 |
3.2.1 反向回传光链路设计 |
3.2.2 FTTB传输架构设计 |
3.2.3 FTTH传输架构设计 |
3.3 双向光工作站设计 |
3.3.1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
3.3.2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开发设计 |
3.3.3 FTTH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设备的功能参数测试 |
4.1 FTTB型光工作站回传关键指标测试 |
4.2 FTTB反向传输结构性能参数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指标对比 |
5.1 采用新RFOG设计方案进行现网升级改造 |
5.2 升级后系统指标测试 |
5.3 指标测试及对比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华数HFC网MiniCMT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HFC双向网改造的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HFC双向网改造的相关技术及原理 |
2.1 HFC网双向网改造的常用方案 |
2.2 C-DOCSIS标准的系统架构 |
2.2.1 集中式架构技术特点 |
2.2.2 分布式架构技术特点 |
2.2.3 CMC与CM之间的协议栈 |
2.3 C-DOCSIS标准的MiniCMTS系统 |
2.4 MiniCMTS与CMTS优缺点 |
2.4.1 传统CMTS系统优缺点 |
2.4.2 MiniCMTS系统优缺点 |
2.5 MiniCMTS、CMTS、EOC优缺点对比 |
2.6 MiniCMTS系统组网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数HFC网MiniCMTS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 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整体设计原则 |
3.4 系统的设计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iniCMTS系统的设计 |
4.1 华数现有接入方案 |
4.2 华数MiniCMTS+CM接入方案 |
4.3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规划 |
4.4 IP地址及VLAN的划分 |
4.5 NMS网管平台规划 |
4.5.1 NMS系统构架 |
4.5.2 NMS系统的特点 |
4.5.3 NMS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5.4 NMS平台基本要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NMS平台基本功能及配置 |
5.1 NMS平台功能模块划分 |
5.2 设备管理模块 |
5.2.1 CMC设备管理IP地址的分配 |
5.2.2 CMC信道参数配置 |
5.3 远程设备管理 |
5.4 告警管理 |
5.5 报表管理 |
5.6 用户和权限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MiniCMTS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方法及要求 |
6.2 MiniCMTS头端设备性能测试 |
6.2.1 输出电平测试 |
6.2.2 插入损耗测试 |
6.2.3 反射损耗测试 |
6.2.4 链路传输性能测试—吞吐量测试 |
6.3 HFC网信道测试 |
6.3.1 信道MER、BER测试 |
6.3.2 信道非线性失真测试 |
6.4 NMS信道指标测试 |
6.5 综合业务测试 |
6.5.1 业务承载能力测试 |
6.5.2 网管系统测试 |
6.5.3 典型测试用例 |
6.6 测试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有线电视网络扩容与双向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1.5 本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有线电视技术背景介绍 |
2.1 国内外有线网络技术介绍 |
2.2 网络扩容与双向改造主要技术简介 |
2.2.1 PON技术原理 |
2.2.2 EOC技术原理 |
2.2.3 波分复用技术原理和分类 |
2.3 光网络主要设备介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线电视扩容 |
3.1 有线电视前端机房扩容的方案 |
3.2 有线电视传输段扩容的方案 |
3.3 有线电视分配网络扩容的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方案 |
4.1 双向网改造方案选择原则 |
4.2 各种双向改造方案的介绍 |
4.3 双向网质量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房扩容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和设计说明 |
5.1.1 工程概况和改造目标 |
5.1.2 技术说明和设计规范 |
5.2 设计方案 |
5.3 施工和系统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4 测试指标结果和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区双向改造应用实例 |
6.1 工程概况和设计说明 |
6.1.1 工程概况和改造目标 |
6.1.2 技术说明和设计规范 |
6.2 工程设计方案 |
6.2.1 光缆部分设计方案 |
6.2.2 同轴电缆部分设计方案 |
6.3 施工和系统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4 测试指标结果和分析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三网融合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三网融合进展情况 |
1.3 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 |
2 HFC双向网络基本原理 |
2.1 HFC双向网络系统结构 |
2.1.1 HFC双向网络结构图 |
2.1.2 HFC网的组成原理 |
2.2 HFC双向网频谱分配 |
2.3 DOCSIS标准及应用 |
2.3.1 DOCSIS简述 |
2.3.2 DOCSIS3.0及其应用 |
3 HFC双向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
3.1 EPON+LAN方案 |
3.2 EPON+EOC方案 |
3.3 CMTS+CM方案 |
3.3.1 Cable Modem系统结构 |
3.3.2 CMTS+CM技术方案 |
4 海亚小区Cable Modem系统方案实现及调试 |
4.1 整体方案 |
4.1.1 方案要求与规范 |
4.1.2 骨干网 |
4.1.3 传输网 |
4.1.4 用户分配网 |
4.1.5 主要器件及系统技术参数 |
4.2 HFC双向网调试规范及原则 |
4.3 常见故障及处理 |
4.4 网络使用情况 |
5 结论 |
5.1 论文小结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福州有线广播电视HFC网的规划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福州市有线电视网络现状 |
1.3 网络改造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二章 HFC光纤骨干网 |
2.1 光纤传输方式的优点 |
2.2 总前端和分前端的设置 |
2.3 网络拓扑结构 |
2.4 光纤芯数的配置 |
2.5 管道设计 |
第三章 市区HFC光纤分配网 |
3.1 市区HFC光纤分配网络拓扑结构 |
3.2 交接箱设置 |
3.3 光节点的设置 |
第四章 下行光链路设计 |
4.1 频率分配 |
4.2 系统指标分配 |
4.3 几种光纤传输技术的比较 |
4.4 光波窗口的选择 |
4.5 光链路指标计算 |
第五章 上行通道的设计 |
5.1 频率分配 |
5.2 双向激光器输入总功率 |
5.3 用户端回传电平差的控制 |
5.4 电缆分配系统的衰减控制 |
5.5 回传系统的调整 |
第六章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6.1 故障率和可靠度 |
6.2 HFC网络故障模式 |
6.3 HFC网络可靠性计算 |
6.4 HFC网络可靠性分析 |
6.5 提高HFC网络可靠性的途径 |
第七章 福州有线电视HFC网络的工程实现 |
7.1 工程实现的进度 |
7.2 工程实现的规范 |
7.3 设备与材料参数的选择 |
7.4 工程实现的其他问题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 三网合一的概念 |
1.3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三网合一的技术论证及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
2.1 各网目前的主要状况及问题 |
2.1.1 电信网 |
2.1.2 有线电视网 |
2.1.3 计算机互联网 |
2.2 三网合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2.3 三网合一的关键技术 |
2.4 三网合一接入网技术分析 |
2.4.1 数字用户环路(xDSL)接入技术 |
2.4.2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接入网技术 |
2.4.3 全光纤(FTTx)接入网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FC 双向网络分析 |
3.1 HFC 网的主要特点 |
3.2 HFC 网的系统结构 |
3.3 HFC 网的拓扑结构及结构形式 |
3.4 HFC 网的频谱安排 |
3.5 HFC 网双向传输的实现 |
3.5.1 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 |
3.5.2 数据语音的融合 |
3.6 HFC 网络信道的问题处理 |
3.6.1 HFC 网络的上行信道噪声来源及处理办法 |
3.6.2 上行通道中的失真及解决 |
3.6.3 HFC 网络中的冲突问题 |
3.7 HFC 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
3.7.1 加扰与解扰技术 |
3.7.2 软交换技术 |
3.7.3 中间件技术 |
3.8 HFC 接入网的关键设备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方案 |
4.1 网络设计的原则 |
4.2 网络设计的目标 |
4.3 网络设计的总体概述 |
4.4 网络设计的总体结构分析 |
4.4.1 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的组成 |
4.4.2 小区双向HFC 网络的工作原理 |
4.4.3 多功能业务的频带划分 |
4.5 网络设计中的若干体会 |
4.5.1 传输体制的确定 |
4.5.2 光波长的确定 |
4.5.3 光节点的确定 |
4.5.4 光纤网络结构的确定 |
4.5.5 同轴网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功能实现 |
5.1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的功能概述 |
5.1.1 有线电视HFC 网的基本功能 |
5.1.2 安全防范系统 |
5.1.3 设备管理功能 |
5.1.4 物业管理系统 |
5.2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主要功能的实现 |
5.2.1 基于HFC 网的VOD 视频点播系统的实现 |
5.2.2 基于HFC 网的IP 电话系统的实现 |
5.2.3 基于HFC 网的电子商务的实现 |
5.2.4 基于HFC 网的设备管理的实现 |
5.2.5 基于HFC 网的物业管理系统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HFC 的智能小区应用实例 |
6.1 系统概述 |
6.2 HFC 网络多功能的频谱划分 |
6.3 光节点的选取和双向网络的建立 |
6.3.1 HFC 网射频指标的选择 |
6.4 计算机联网 |
6.5 VOD 系统的接入 |
6.6 网络设计 |
6.6.1 电缆分配网 |
6.6.2 双向光纤到楼区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 MCNS DOCSIS1.0/1. 1 标准的 Cable Modem 及 CMTS 技术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浅谈通过有线电视HFC网传输广播信号的改造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梦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D]. 顾跃. 燕山大学, 2020(01)
- [3]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D]. 王拴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5]华数HFC网MiniCMT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文恭.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6]有线电视网络扩容与双向改造[D]. 阮邦耀. 福州大学, 2014(12)
- [7]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D]. 张凤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福州有线广播电视HFC网的规划设计与实现[D]. 魏炜.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 [9]DOCSIS V3.0的适用性研究[J]. 金国钧. 中国有线电视, 2009(05)
- [10]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D]. 周健. 苏州大学, 2007(11)